药食同源降血脂调护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药食同源为中国特色性的医学调护手段,现今我国对中医药的发展越发重视,加快对药食同源降血脂的研究速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药食同源降血脂的近年实验研究进行总结,以广州,北京,云南为地域代表分析人们使用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的现状,对101种药食同源种属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药食同源降血脂发展概况,展示现今药食同源在降血脂方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一周食谱,以便为药食同源降血脂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药食同源、降血脂、现状
现今对高血脂所下的定义是:指人体指血浆中总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水平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在中医范畴当中,高血脂属于痰瘀范畴中,多是受脾肝肾功能亏虚影响。现在高血脂被绝大部分中医学者分为四种症型:痰浊阻遏,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与高血脂发病率成正比,发病特点为患病率高,预防率低,发现率低,患病年龄日益年轻。由于高血脂的病程长,发病慢,轻者无临表,较重有不适,难以引起人们自身的重视。对于没有体检习惯的人,很多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高血脂,发现患病往往在发生其他疾病遵医嘱进行血液化验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说,患者只要存在高血脂就需要引起重视,进行对应的预防治疗。
迄今为止,高血脂症的控制与治疗主要是通过服用化学降脂药实现的。而中医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是降脂药中的一股清流,现今处于日益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研究价值。现今大多数学者把中医药降血脂与体育锻炼相结合进行降脂减肥。并且药食同源也在走向国际大舞台,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文化差异使药食同源在各国有不一样的名称,美国称之“健康食品(healthy food)”,日本称之“功能食品(functional food) ”可见各国对药食同源的了解与重视[1]。但各国只是浅表的利用部分药食同源种属进行减肥、养生,缺少防病治病方面的使用,缺乏对药食同源的深入研究。
1. 药食同源的发展历史
药食同源现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药食同源广义是指既是食物又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狭义上认为药食同源是国家制定的《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品种目录》中的种属。药食同源自我国古代出现,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有大量关于药膳食疗的记录。随着最早本草著作《本草纲目》出现,药物和食物被分化开来,有了明显的界定与范围。唐代《
黄帝内经太素》中有言阐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2]。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关于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品种目录一直在修正,1988年收录共77种中药,2012年收录药材达86种[3]。2014年达101种。我国药食同源的使用有药膳、复合饮料等,其中以药膳为主。在满足机体的基础生理需求的同时,进行养生保健、减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药食同源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与信任。
2.现今中、西药降血脂的使用对比
现今主要以化学降脂药为主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主要有:树脂类,鱼油类,贝特类,他汀类等。此类降脂药存在见效快,靶点清楚,作用机理明确的优点,但是同样也存在价格高,易反弹,会引起很多副作用的不足。长期使用会引起肝肾功能受损和肌肉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4]。
中药降脂药现今处于一个研究使用的上升阶段,使用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具有多方面,多靶点,无副作用,经济实惠等优点。现在中药降脂日益被人们重视接受信任,其中“药食同源”种属物质调节血脂水平的研究是当中的中药降血脂的重中之重。
3.药食同源降血脂的机制
中药降血脂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六种: ①、补肾降脂法:现今学者主要认为肾功能减退与高血脂有关;②、健脾益气法:通过增加水谷化精微,减少痰浊淤滞,降低膏脂生成,以降血脂;③、消痰利水法:利用此类药物可直接降血脂;④、活血化瘀法:通过减轻高粘血症改变血液流动,达降血脂效果;⑤、疏肝利胆法:根据肝脏为脂质代谢的场所,疏肝利胆增加脂质排泄,以降血脂;⑥、清热通泄法:通泄大便,消导积滞,也可以达到降血脂效果。研究发现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的成分主要有:皂苷类,黄酮类,蒽醌类,活性多糖,蛋白质类,生物碱类,不饱和脂肪酸,多酚,挥发油及脂肪油类,木脂素类,萜类等化合物。其降脂机理主要是:调节机体能量的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延长胃排空速度,抑制食欲,减少脂肪摄入;清除胃内自由基,抑制脂肪酶活性,减少对脂类的吸收;通过泻下的作用增加脂质排泄[5]。
4.以广州、北京、云南为例了解药食同源降脂研究现状与发展条件
北京、上海、广州是减肥品的主战场。因广州、北京、云南为不同的经济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带,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对药食同源物种降血脂的了解使用也存在差异,并且也具有不同的药食同源降脂发展条件。
4.1.广州
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多雨潮湿,属于我国发展的前沿地区,具有发达的经济条件,对外开放程度高,与我国其他地区及其与其他国家具有密切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具有很高的综合性与接纳性
。因其所具有的气候类型,造就其地方特色的药食同源种属。广州具有我综合质量较高的中医学类院校,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具有较多的中医药学科方面的人才,提出了许多疾病防治的理论,在药食同源降血脂方面,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姣,首次提出的“以肝为枢,调脂化浊”的理论。郭姣老师阐述了“枢纽肝代谢调节系统”的概念,为利用中医药调节以高脂血症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策略。她们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界公认的模型和实验方法,阐述了中医药降低血脂是否有效及有效的原因。通过调查显示,对于广州居民来说现在“药食同源”理论深入人心,且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以形补形”来保健养生,但目前并没有研究展示广州居民用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的情况。具有发展药食同源防病治病的经济基础与地理条件。
4.2.北京
北京地处秦岭淮河以北,毗邻东北三省,位于季风气候区,四季交替明显,干湿度变化较大。北京自古便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医药行业具有极高水平,典型的有中华老字号同仁堂。通过对北京市两所大学和社区常住居民的调查,结果表示北京该区居民药食同源认识度低下,一直使用和经常使用药食同源物品偏少,大致使用频率顺序为玫瑰花,当归、芫荽、藏红花等。并且多以美容减肥为目的,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情况较少[6]。关于药食同源降血脂,目前学者缺少对北京居民使用药食同源降血脂进行研究。但北京因为地价问题缺少药食同源种属的种植,中医药价格也相对较高。但总体来说北京居民政治觉悟高,受教育水平高,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长期对外接触使北京人们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并且对中医养生有很好的信任,是发展药食同源降脂的极佳之地。
4.3.云南
云南属于我国边陲之地,是国家的西南大门,邻近国家众多。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山岭与山间盆地交错分布,地势多样复杂,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属季风气候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现有26个民族在此定居。现云南只有唯一一所中医类院校: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药的发展大多偏向于云南的道地药材和民族医药,例如:傣族医药等民族医药。在云南,中医药食同源的使用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大体来说有:大理地区五月的葛根会;普洱地区的“食百草根”,所食草根中包括当归;云南的端午节则以竹叶、荷叶包粽子[7]。云南人喜爱的鱼腥草具有保肝的作用[8]。云南的养生保健,食用药食同源种属降血脂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风俗当中,缺乏学者对其进行归纳研
究。虽然云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教育水平较全国低下,但是云南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具有其独特的药食同源种属种植条件,可以作为药食同源发展的物质基地。
众多的资料显示,现今我国居民对药食同源的了解与使用主要偏向于养生保健,美容减肥,而缺乏药食同源降血脂的观念与使用。但我国的药食同源防病治病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民众条件、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药食同源降脂的发展可以在云南与广州进行种属种植,在北京、广州、云南进行推广宣传。
5.现今研究的降血脂药食同源种属
现今学者多以肥胖性实验大鼠研究药食同源物种降血脂的作用、作用机制、研究其多种复合用药或制作功能降脂饮料[9]。湖南中医药大学周钟老师和其团队进行过140味降血脂中药材的用药规律分析统计,其中属于国家《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品种名单》的有29种。赵玉兰老师选用黄芪,白术,三七参,丹参,生山楂等以一定计量配比,制成中药降脂饮,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此类降脂饮有效。山药含有的多糖蛋白、中薯蓣皂苷、丰富的膳食纤维等具有减肥美容的作用,对于减肥美容的山药功能饮料的研究是山药饮料开发的主流[10]。实验证明金银花具有降低人胆固醇含量的作用,所含皂苷具有利胆护肝的作用。也有实验证明甘草和多花黄精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现对降血脂药食同源种属以温里药、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祛风湿药、泻下药、消食药、补气药、理气药、解表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15种中药分类来归纳国家药食同源目录种属的降血脂功效,以便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5.1温里药(食)
名称 药性 归经 功效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使用注意
丁香
小茴香
肉桂
姜(干)
荜拨
辛、温
辛、温
辛、甘、大热
辛、热
辛、热 脾、胃、肺、肾
脾、肝、肾、胃
肾、脾、心、肝
胃、脾、肾、心、肺
胃、大肠 温中降逆,
补肾助阳。
理气和胃,
散寒止痛。
散寒止痛,
补火助阳,
温通经脉。
回阳通脉,
温中散寒,
温肺化饮。
温中散寒,
下气止痛。 主要是乙酰丁香油酚、丁香油酚。
主要是葑酮,反式茴香脑,爱草脑等成分。
主要含桂皮醛成分。其还含有肉桂醇,醋酸苯丙脂等成分。
含挥发油成分:包括姜酮、姜醇等成分。
果实含胡椒碱,棕榈酸,挥发油等成分。 具有利胆,促消化,抗腹泻的作用。
具有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肝组织再生的作用。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具有利胆保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