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资料最新整理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新版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新版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并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将带领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科学知识点,它们是新版教材中可能会涵盖的内容:一、自然界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球上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如何适应各自的环境。
- 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
- 物质的性质:密度、硬度、溶解性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行为。
三、力和运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 摩擦力:当两个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四、能量转换- 能量的类型: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转换的。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五、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自然现象。
- 太阳系:太阳和围绕它的行星,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六、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如何科学地观察自然现象,记录数据。
- 实验:设计实验来测试假设,分析结果。
- 推理: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七、科学与社会-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 科学伦理:认识到科学探究中的道德和责任。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汇总: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 植物的繁殖:学习植物的种子和孢子如何发育成新植物。
3.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它们的出生、成长和繁殖。
4. 遗传和变异:初步了解遗传学的基础,包括基因和性状的遗传。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了解杠杆、滑轮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光和声:探索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性质。
2. 化学反应: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3. 酸和碱: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形成,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地球的资源:探讨地球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和化石燃料。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3.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1. 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2. 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来解释数据。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学习框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必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必背科学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变化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种子里面有胚根、胚芽、胚轴等结构。
就像一个小小的生命包,里面装着植物宝宝生长所需的各种“小零件”呢。
比如说绿豆种子,小小的一颗,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2.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这就好比我们人生活需要合适的环境一样。
如果温度太低,种子可能就会被冻得不想“起床”;水分太多,种子可能会被淹死;没有空气,种子也会喘不过气来呢。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蚕卵小小的,就像芝麻粒一样。
蚕宝宝从卵里孵出来后就开始不停地吃桑叶,长得可快了,就像吹气球一样。
然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后破茧而出变成蛾。
2. 像鸡这样的动物,是从卵孵化而来的。
鸡蛋里面有蛋黄、蛋白等结构,蛋黄就像是小鸡的食物储备,蛋白则像是保护小鸡的“小卫士”。
母鸡孵化鸡蛋的时候,会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鸡蛋,让小鸡在里面慢慢发育。
三、温度与水的变化1. 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
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成冰,这就是固态的水。
冰是硬邦邦的,还亮晶晶的。
而当温度升高时,冰又会融化成水。
2. 温度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温度计里面的红色液柱会随着温度的高低而上升或者下降。
就像一个小小的温度指针,告诉我们现在是冷还是热。
四、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大陀螺在不停地旋转,朝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就是黑夜啦。
2.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不同的地区接收到的热量不同,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五、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比如说蚯蚓,它们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
土壤为蚯蚓提供了住所和食物,蚯蚓又能疏松土壤,它们和土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完整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地球与太阳-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的形状,有南北两极和赤道。
- 地球的自转:地球每24小时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大约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 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地球提供了恰当的气候、水资源和土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由太阳和八颗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
- 行星的特点:行星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内行星包括水金火木土,外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 行星的运动:行星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 太阳系的奥秘: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控制着其他行星的运动,并产生了光和热能。
第三单元:能量与机械- 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或电能。
- 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高低而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一种利用杠杆作用使力量增大或改变方向的物理原理。
-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使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动力机械等。
第四单元:物质的分解与组合- 物质的分解: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研磨、加热等)或化学方法(如酸碱反应等)进行分解。
- 物质的组合: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 物质的循环利用:物质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利用,例如,水的循环利用和生物的食物链。
第五单元:生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生物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分布,例如,陆地、水域和空气中。
- 生物的互相依存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共生、捕食和竞争等相互依存的关系。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通过特殊的结构和行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 生物的保护与生态平衡: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单元:人体健康- 饮食营养与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对维持人体健康很重要。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是一个涵盖广泛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植物的生长条件-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
3. 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的动物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5.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运动的类型: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6.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7. 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等。
8.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9. 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获取信息。
- 制定假设:基于已有信息提出可能的解释。
-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性。
- 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0. 科学与生活-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
- 科学与健康: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个人卫生等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学科,对于五年级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学期可能涵盖的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二、力与运动- 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推力和拉力。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三、能量的转换- 能量的类型: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受到的威胁。
五、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死亡。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六、动物的分类和适应性-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的适应性: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
八、天气和气候- 天气现象:云、雨、雪、风等。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等。
九、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
十、科学与社会- 科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医学发展等。
- 科学伦理:研究和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学习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生长,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 动物的分类: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3. 遗传和进化:探索遗传的基本概念,以及物种如何随时间进化。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学习杠杆、滑轮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能量转换:探讨能量的不同形式,如动能、势能和热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状态: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
2. 化学反应: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
3. 元素和化合物:了解元素周期表,以及元素如何结合形成化合物。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了解天气的形成和气候的类型,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自然灾害:探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影响。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 环境保护: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
3. 可持续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技能1. 观察和记录:学习如何观察自然现象,并准确记录数据。
2. 实验设计:了解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包括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组。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这些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像石头、铁块这种比较重,而且形状不怎么容易改变让水“托住”它的物体,一般就容易沉下去。
而像木头、塑料泡沫这些比较轻,还能在水里占据比较大空间的物体,往往就会浮在水面上。
- 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沉浮。
找一个透明的容器装满水,然后把要测试的物体轻轻地放进去,看它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这就像给物体做一个“水上测试”呢。
2. 沉浮与什么有关- 首先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比如说,同样大小的实心铁球和实心木球,铁球很重,木球比较轻,铁球就沉,木球就浮。
- 物体的形状也很重要哦。
就拿橡皮泥来说,如果把它捏成一个团,它可能就沉下去了,但是把它捏成小船的形状,它就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捏成小船的形状后,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更大了,就像给它自己做了一个“大船舱”,能让更多的水来“托”住它。
- 还有物体的材料也会影响沉浮。
像金属材料一般比较重,容易沉,而像木材、塑料这些材料相对较轻,容易浮。
3. 浮力- 当物体浸在水中时,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好像水在下面轻轻地“推”着物体一样。
- 阿基米德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规律,就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
比如说,一个物体浸在水里,它把一部分水给挤开了,那这部分被挤开的水的重量就是这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来感受一下,把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先称出它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把它浸在水里,再看弹簧秤的示数,会发现示数变小了,减少的那部分就是浮力的大小。
二、热1. 热起来了- 我们能让自己热起来的方法可多啦。
像运动,跑步的时候身体就会越来越热,就好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被点燃了一样。
还有吃东西也能让身体热起来,因为食物中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热量。
穿衣服也能让我们感觉暖和,不过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就像一个小“保温罩”,把我们身体产生的热量保住,不让它散发得太快。
2. 给冷水加热- 给冷水加热的时候,水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变化。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取镜2.显微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是:放大了的倒像。
3.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4.目镜X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6.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
7.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把他们成为细胞。
8.胡克证明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9.手背皮肤(动物细胞)VS洋葱鳞片细胞(植物细胞)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10.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里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形状是长方形11.根尖细胞是方形、茎细胞是管状、神经细胞呈放射状、骨细胞杆状、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肌细胞是纺锤形、白细胞无稳定的结构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5.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
6.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线状、酸奶中的乳酸菌是杆状、病毒是球状皮肤上的葡萄球菌是球状、海洋中的硅藻是椭圆状第三课发霉与防霉1.霉的相同点:呈丝状,由霉菌组成不同点:颜色、形状都不同2.发霉的条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3.防霉:①真空包装(隔绝空气)②放干燥剂(减小湿度)③烈日暴晒(减小湿度)④空调除湿(减小湿度)⑤低温保存(减低温度)⑥消毒柜杀菌(杀死了霉菌菌种)第四课微生物的“功”与“过”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2.消灭细菌或病毒方法:①高温煮沸②紫外线照射③喷洒消毒液④涂碘酒3.防护措施: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不聚集④及时接种疫苗第五课生物的启示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
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
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科学新版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新版五年级下册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学科,对于五年级下册的学生来说,科学课程将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验能力。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关键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 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光照、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光合作用:植物如何通过叶子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和释放氧气。
二、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习性。
- 常见的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 保护色和拟态:动物如何通过颜色和形状适应环境,以避免捕食者或捕捉猎物。
三、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硬度和熔点。
-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和酸碱性。
四、力和运动- 力的作用:推力、拉力和重力。
- 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平衡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五、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和化学能。
- 能量转换: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六、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和昼夜的影响。
- 太阳系和宇宙: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宇宙的广阔和星系的分布。
七、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污染、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每个人的责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结语五年级的科学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复习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 种子发芽实验 ,-(./0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设置两组进行对比,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两组种子都发芽了,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0(1)常温组有1粒种子未发芽,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项目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有光组 3 3 0 无光组33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目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的复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复和巩固。
内容
本资料包含以下内容:
1. 第一单元:光的传播
- 光的来源和传播
- 阴影的形成
- 眼睛的保护
2. 第二单元:浮力和压力
- 水的特性和应用
- 浮力的原理
- 压力的作用
3. 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氧
-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消耗氧气的现象
- 呼吸和空气质量
4. 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变化-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 昆虫的生活史
-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
5. 第五单元:人口与健康
- 人口与社会
- 人口的变化和影响
- 健康与生活
6. 第六单元:地球与太阳
- 地球的运动
- 四季变化
- 太阳的能量
7. 第七单元:节约能源
- 能源的种类和用途
- 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 节约能源的做法
8. 第八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力- 力的产生和作用
- 测量力的大小
- 日常生活中的力应用
9. 第九单元:友善环境
- 环境保护和意义
- 水资源的保护
- 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10. 第十单元:科学实验
- 认识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的步骤
- 科学实验的规范与安全
- 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
使用建议
-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本资料回顾和整理科学下册的重点知识。
- 学生可以针对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复和练。
- 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使用本资料。
请注意:本资料仅供复习参考使用,建议学生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复习。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4.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第二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 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3.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4.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了更精确的计时工具,如摆钟。
3.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4. 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 24 小时,这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约为 365 天,这产生了四季变化。
3.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一、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金属铜等。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改变,但其组成不发生变化,如物体的
变形、颜色的改变等。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能源与能量
1.能源的分类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能源的利用
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避免浪费。
开发新能源: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研究和开发。
三、物体与力
1.力的种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弹力:弹簧等物体被拉伸或压缩后的恢复力。
摩擦力: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2.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力还可以使物体变形或改变形状。
以上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总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
2.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植物生长(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阳光和土壤。
实验结论: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3.采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只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在每个玻璃皿中放置3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提升实验准确性。
4.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5.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6.松树的叶片呈针状,不需要消耗太多水分,生长在阳光充足,降水较少的山地中。
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生长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中,芭蕉叶片巨大,蒸腾旺盛,生长在炎热多雨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7.植物的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
8.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蜥蜴生活在炎热少雨的亚热带或热带、沙漠地区。
企鹅身体圆大,生长在常年寒冷、植物稀少的南极。
天鹅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沼泽。
青蛙生长在有水且有大量植物和昆虫的稻田、池塘等。
9.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自身会做出调整,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青蛙冬眠的原因是气候寒冷。
每年春季,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繁殖。
冬季,从东北迁往南方是为了温暖。
10.春天,青蛙从卵孵化成蝌蚪,夏天由蝌蚪长成青蛙,秋天挖洞,冬天冬眠。
11.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生物吃掉。
12.食物链:(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2)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3)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科学资料新整理第一单元科学概念:《沉与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变小,重量减小(将橡皮或泡沫块切小),它们的沉浮状况不会改变;体积变大,重量增加(将回形针或塑料块组合),它们的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与体积、重量无关。
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重量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比如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放入水中)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比如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小球放入水中)3.为了便于科学研究,科学家常常用控制变量(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相同)的方法。
4.潜水艇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体积不变,改变重量。
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越容易浮。
4.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浸入水中的体很积大,排开的水量很大。
第四课《造一艘小船》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造的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造一艘小船,我们要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和改进”的过程。
第五课《浮力》1.在水中的泡沫块、木块等会受到水的一个向上力,这个力称为水的浮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3.静止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浮的物体,往水下压/拉,受到的浮力=重力(空)+压力/拉力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6.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上浮。
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浮力=重力(空)—重力(水)。
2.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关,浮力>重力,物体上浮;浮力<重力,物体下沉;浮力=重力,物体悬浮或漂浮水面。
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改变液体(液体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如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等。
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4.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
第二单元科学概念:《热》第一课《热起来了》1.有多种方法可以让身体热起来,如运动,吃食物,晒太阳等。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能给人体增加热量。
3.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只有保温的作用,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气进入。
第二课《给冷水加热》1.水受热以后体积增大,而重量不变;水受冷的过程中,水的体积会缩小,重量不变。
2.相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冷水在热水中会下沉。
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水、酒精、牛奶等。
3.实验室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做成的。
4.水在0-4摄氏度时,它是热缩冷胀的。
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1.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热胀冷缩现象比液体的明显,速度更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当物体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了,物体就膨胀了;3.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缩小了。
4.夏天的自行车轮胎打气不能太足,凹下的乒乓球泡在开水中重新鼓起,都是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
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1.金属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的铜球不能穿过铁环,受冷又能穿过铁环。
2.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气体最明显,固体最不明显。
3.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马路伸缩缝;地板伸缩缝;夏天架设电线要拉得松,冬天架设电线要拉得紧。
4.大多数金属都是热胀冷缩的,锑和铋这两种特殊金属是热缩冷胀的。
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1.热是一种能量形式,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
2.热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
3.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方式来实现。
4.给铜丝的中间加热,热会沿着铜丝向两端传导;给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热会从中间向四周传导。
第七课《传热比赛》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热的良导体通常用来加热或散热;热的不良导体通常用来隔热或保温。
4.铜、铁、铝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铜最好,铝其次,铁最差。
第八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1.导热效果越好的材料,制成杯子后保温效果越差。
2.热的良导体(如,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
3.保温材料一般选择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塑料,橡胶,陶瓷等。
4.保温杯的保温原理:控制热传递的方式(阻隔热传导,减弱对流,减少热辐射)。
第三单元科学概念:《时间的流逝》第一课《时间在流逝》1.钟表上以时、分、秒计量时间,秒针转一圈为1分钟;分针转一圈为1小时;时针转一圈为12小时。
2.我们可以用有规律变化的事物来估计时间:平静状态1分钟的心跳大约是70次,呼吸大约20次。
3.时间没有快慢,它永远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感觉会不一样。
第二课《太阳钟》1.古人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来计时,形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用星座来计时,把白天和晚上各定为12个小时,但是白天的1小时和晚上的1小时是不一样长的,误差很大。
3.日晷是利用光影来计时的,时间单位是时辰,1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4.日晷计时比较准,但是使用不方便:阴天雨天不能用,晚上不能用,有地域限制。
第三课《用水测量时间》1.在一定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可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
3.泄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
4.受水型水钟是观测容器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
5.水位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水流速度的变化。
水位高时,水滴速度快,水位越低,水滴速度慢。
第四课《我的水钟》1.控制水位高度,可以控制水滴速度,提高水钟计时的准确性。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经历思考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3.制作水钟时,用直筒型的容器更合适,计时更准确。
第五课《机械摆钟》1.同一个摆,无论摆幅大(不能大于90度)一些还是小一些,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2.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的过程中,摆的快慢不会发生变化,摆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第六课《摆的研究》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2.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无关,和摆幅的大小无关。
第七课《做一个摆钟》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长、短摆动越快。
2.要想把摆钟调快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上升;要想把摆钟调慢一点,就必须让摆锤下降。
第八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1.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2.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物体的重力来转动齿轮的。
3.摆钟的部件主要有:齿轮操纵器、摆锤、垂体、齿轮。
第四单元科学概念:《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1.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用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地球。
2.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太阳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4.“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在运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并不在运动。
5.“地心说”,“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转》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法国科学家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
3.傅科摆的摆偏转方向是顺时针,从而证明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天体东升西落相反,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的。
2.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比西边早。
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星座东升西落。
4.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5.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位0度经线,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一个小时。
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北京是东八区,乌鲁木齐是东六区。
第五课《北极星“不动”的秘密》1.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
2.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
3.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第六课《地球在公转吗》1.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用天文望远镜测得恒星周年视差,即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2.星座的东升西落和周年视差的存在都证明了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3.在模拟实验中,“星星”的位置越近,看到的位置变化越明显;位置越远,看到的位置变化越不明显。
4.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
第七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1.地球上,阳光直射时是夏季,阳光斜射时是冬季。
南北半球刚好相反,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
2.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3.春分、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八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极昼极夜现象是地轴倾斜导致阳光照射极地时间不同的结果。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地轴倾斜角度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