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哲学基础课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它的发挥 受到主客观因素 的制约
3、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 图,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我国人民正以创造 性的劳动 向既定目标 前进。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
B、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 的本质 和规律
C、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成功,探索人类自身的状况, 为的还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计划性、目的性同样很强。
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
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 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 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之所以能如此,原因就在于人可以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课时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具有主观 能动性 即自觉能动 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
主观 能动 性含义的 三个方面 1、认识世界的能力 与活动—“想”
2、改造世界的能力 与活动—“做”
三方面相互联系 的原因
包括认识事物 的现象,认识事 物 的本质 和规律以及认识所共 有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 计划性、指导性等
人的主观 能动性能够把客观规 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把思想、计 划和方案等 观念的东西 用于指 导 实践,以自己创造 性的活动 改造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
3、精神状态-----决 心、意志、干劲
包括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 心理品质和精神状态,它对人的 活动会产生导向与选择、激发与 抑制、控制与调节的巨大影响
要充 分认 识这 一特 点
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课件

第五课 透过(tòu ɡuò)现象认 识本质
课堂练习
第一页,共18页。
单项选择(xuǎnzé)
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 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 2.“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在其背后隐藏着… 个共同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 A.同一现象只能(zhī nénɡ)表现同同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第七页,共18页。
13.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 了一定的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B.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 主观能动件
C.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 性是无用的
D.规律的存在并且(bìngqiě)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而人 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
第二页,共ng rèn shi)是认识过程第一次 飞跃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认识阶段,它们统一基础在于( )
高二政治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什么意思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就像看多了文章,能一眼看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络,是由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就像看多了文章,能一眼看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
现象与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络,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络和外表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本质和现象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部分的、个别的。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表达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是附属于本质的。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本质与事物现象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每一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它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深度。
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正确理解和把握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重要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对范畴。
香山红叶、西湖垂柳是自然景象;气温的高低变化、天气的阴雨晴风是气象;人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是人的表象。
景象、气象、表象就是客观世界呈现出来的现象。
世界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现象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根有据、有规律可循的。
自然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生生息息的规律;气象反映了天气变化的规律;人的表象反映了人的内在本质。
总之,任何现象后面都隐藏着事物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自然界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现象千差万别、息息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但无论怎么变化,在每一类现象中,都存在着某种本质。
海洋潮汐有半日潮、全日潮、混合潮;有大潮、小潮,这些现象纷繁复杂,但背后隐藏的是引力作用的本质。
树根向下生长、树干向上生长,两种现象的本质都是植物对单向环境因素刺激的反应。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无论像动物还是似瓜果,都是由桂林地区的地质状况造成的,本质上都是由于桂林地质是石灰岩层组成,易被雨水等冲刷溶蚀,石炭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溶解程度不同,形成形态各异的山石。
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事物也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例如:我们都知道可以用货币去购买商品。
但在古代,曾经有一个时期是用实物进行交换:二只羊换一担米;一尺布换半斤茶叶,那么,当时,人们是凭什么决定物物交换的比例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无论哪种商品,都是劳动者生产的,一切商品中都凝结着劳动者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就为交换提供了依据。
所以,交换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oc-第五课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教育和教学目标:(一)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理解:(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结合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2、基本原理识记: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起积极作用的一些事例。
理解:(1)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物质条件、客观规律和自身素质的制约。
(3)以事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以事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分析事物的本质,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5)结合事例,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6)结合事例,说明在认识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运用:(1)运用有关原理,结合事例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举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3)运用有关原理,针对某一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3、方法论意义(1)坚持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能力素质要求1、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1)比较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及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2)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3)比较认识的扩展、深化、推移;(4)比较概念、判断、推理的作用;分析与综合的意义。
2、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2)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理解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三)思想觉悟要求(1)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2)透过现象看本质,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了广阔的余地。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 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和规律
例一,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市 场中,我们看到
例一:在商品市场中
商品经济的现象 商品时多时少 价格时高时低 企业兴盛衰败 感性认识
认识问题中的辨证法是————感性认识需要发展 为理性认识
• 5.法国天才数学家格勒阿的挚友鲁柏被人刺死,死时鲁柏手里 • 死死捏着没吃完的馅饼,数学家来到三楼314房间,思索后肯定 • 地说,314号的主人吉姆就是杀人凶手,因为馅饼英语是PIE, • 而希腊语含义是π,其值是3.14。鲁柏是善于思考的人,临死 • 时,他用馅饼来暗示凶手所住的房间,根据这一分析,警方很快逮捕了 • 吉姆。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
A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B、客观物质在人脑中正确的反映
C、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成的知识体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3、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
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这主要说明( D )
A、 感觉反映活生生的现象是可靠的,理解是抽象的不 可靠的
B、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 理性认识
三、要提高 “透过现象认识 本质”的自觉性
第一,不要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 要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认识事 物的本质。
第二,由于现象认识问题危害多多,不 能满足于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就要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知识。
第三,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这是基本原理,遵循该原理,就要慎对 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透过现象,正确认识其 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人类作为思维的动物,一直以来都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让我们很难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现象层面。
为了追求更深入的认识,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可以理解为通过观察和分析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换言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而是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比如自然界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等等。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这些现象,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综合的思考和推理。
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不同的观点和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
通过推理和思考,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的共性和矛盾,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还要求我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得到更加一般性和抽象性的规律和原理,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还要求我们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和偏见。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要求我们进行实践和验证。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到证实和确认。
我们需要将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来检验和修正我们的认识。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更加确定和深化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批判、反思和实践。
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论据

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论据
通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现象的表面现象,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这种方法的论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深层次的。
很多问题的表面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要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以经济发展为例,经济增长率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考虑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等深层次的因素。
2. 现象是多样的,本质是普遍的。
很多现象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各不相同的,但背后却存在着共同的本质规律。
通过观察和研究不同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并从中找出本质规律。
例如,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可能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密切相关。
3. 现象是动态的,本质是静态的。
现象往往是瞬间的、具体的,而本质则是持久的、普遍的。
通过观察和研究现象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本质规律。
例如,通过对大气污染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与工业排放、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关系,并从中找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本质方法。
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论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被表
面现象所迷惑,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素材7篇

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素材7篇透过现象看本质议论文素材【篇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这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
如今,我们所处如此纷扰的世界里,眼见不一定为实,同样,耳听也不一定为虚。
如此纷乱的世界里,我们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从而陷入歧途,落入苦海而终将无法自拔。
那么,我们如何去避开这些“假”的表象呢?如何去活得真诚,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清醒的大脑,而且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这样,我们才不会活得糊涂,人生才会快乐。
年少轻狂的我们,恰恰处于通过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的时期,很容易上当受骗,产生一些误会……,现在这样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在少年时期,社会上比比皆是。
有些专家学者同样也会犯这样的错,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考究事物本质就把脑门一拍,一项不成功的决策就下发了。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势,会按照自己狭隘的那种想法去想,然后去做,也许自己也没有看到错误,也没有感到什么,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后果可想而知。
因为对于每一件事,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深入考究一件事情,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就一个结论下定了。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名人之所以以失败而落幕,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别人对他的真实用心。
政治上的阴谋,如西楚霸王项羽,他武功盖世,堪称一世枭雄,但他就是没有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看不透刘邦一举一动的本质,他在乌江亭旁自刎前说的那些话:“非我的武功不好,而是老天要灭我。
”其实,这句话是他推卸他没有看透事物本质而失败了的责任,他没有对自己负责。
所以,未看透事物本质是他在战场上的一个致命点,是一个决定事物成败的误点。
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看透刘邦所演的戏,不用拿剑去挡项伯,斩草除根,那么乌江前掉头的就不是他,也许,历史就会被他改写。
事后,获得功劳的战士们一起饮酒畅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韩信垂头无语,他为项羽被表象所蒙蔽而伤心。
有一个英雄落幕,只留得《霸王别姬》流传至今。
高二政治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第二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第一框: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是教学重点,这是因为:第一,从本课、本节、本框题来说,本课之所以是全书在理论上的转折点,是因为第一节集中讲主观能动性问题,而第一框又是集中讲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不仅为学习后四课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全书的理论结构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二,从理解基本概念来说,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比较抽象,对高中学生来说,只有对主观能动性加以分解,稍微具体予以分析,再综合起来,他们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
第三,从人类的实际活动来说,本书在《前言》中指出:人类“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就是在处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了解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其实就是从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的角度,明确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
可见,重点搞好“主观能动性三个表现”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本框题的教学,而且对于本课,甚至全书的学习,都是有重要意义。
第二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本框题的重点,因为:第一,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包括客观规律在内的各种客观因素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客观决定主观,不能理解主观能动性在受制约的同时,仍然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这些活动要顺利进行,最根本的是要明确二者的关系。
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受挫,往往同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联。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真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
真理、科学理论属于理性认识,它反映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为 人们的实践活动提出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 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考点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考点一、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首先,主观能动性受客观 规律的制约——体现物质决定意识。其次,正因为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 发挥,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地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 做到按规律办事——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
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注意] 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和联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现象,理性认识≠本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谁更正确、可靠? 5.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区别;
考点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什么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
发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挥 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主 观
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能
从深度上讲,认识要逐步深化
动
从广度上讲,认识要不断扩展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做”是“想”的基础,“想”是“做”的指导,“想”和“做”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支撑。
)2、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战胜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
3、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4、如何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第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如何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的关系?第一,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就越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实践,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利益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6、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灾不可怕,就怕精神垮,只要精神不 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体现了 A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意识的决定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的道理
D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重要性
2、美国“勇气”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发 回火 星表面图片, “勇气”号火星车漫步火星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教学目标:
本课共有三节: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分 析事物的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 明确一个基本观点: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 主观能动性
• 提高一个认识:要重视发挥人自身的能力 • 全面理解一个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
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 围绕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要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分主次
辨真假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找联系
抓本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 (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 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为什么说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现象 与本质 规律的关系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 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 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个别的是多变的东 西 ,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东西 是 相对稳定的
已无拘无束。这表明D( )
A 、人类能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B、人类已能认识规律,并能按自己的需要改变
规律
C、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受客观条件制约
D、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恰恰是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的结果
上图为“勇气”号首次发回火星表面岩石图 片。
2.认识的根本任务
掌握这一内容要明确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
同胞的血脉是相连的,
这条海峡不能够把我们
的骨肉隔断。
材料分析:
20世纪90年代处以来,争取和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 空间’,已经成为当局推行‘务实外交’的旗号。这一旗 号既有欺骗性又有煽动性。这一旗号把李登辉、陈水扁在 国际上搞分裂、搞台独,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说成是争取和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把海峡两岸 在国际上的统一与反分裂的斗争歪曲为‘打压’、‘封杀’ 台湾‘国际生存空间’之争。
B.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 现象开始
C.现象是人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 的起点
谢谢您的关注
(2)现象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可见,现象不是本质,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 象,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这当然不是说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毫无关系,现象反映着本质,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人环节一个阶段, 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正由于现象和本质是 相互区别的,所以,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 本质。
2002年8.3,陈水扁公然声称台湾与对面中国是一边一 国,鼓吹要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 彻底暴露了台湾当局大搞台独的政治野心。
请运用所学知识,评析台湾当局言论的实际
• 现象是本质的体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 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 台湾当局的种种行经,其本质就是要搞‘台独’。 台湾当局的所谓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其实质 在于推行‘务实外交’,是分裂和‘台独’的重 要手段。宣称‘公民投票最符合基本人权与民 主’,实际上是企图在人权、民主和自由的烟幕 下,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达到在难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处理的关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创新的重要性
1、主观能动性: 主要要明确相互联系的三个内容:含义及
表现、原因、正确发挥。 理解:第一:含义主要要明确主观能动性是 人类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想、 做、精神状态)
•台湾“3-20公投”遭台湾民众否定 2004年03月21日01:51 新华网
•新华网台北3月20日电(记者陈斌华 张勇) 陈水扁不顾海 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的所谓“3·20公投”于20日结束, 因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人数的一半,
公投无效。
温家宝总理:决不能容忍借民主之名搞“台独” 中国的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中新社澳门三月十八日电 《澳门 日报》今天发表社论,再次揭露陈水扁搞“公投”的别有用 心。社论指出,陈水扁一意孤行搞“公投”,还美其名为追 求“和平”与“民主”,在台湾选举临近的时刻,有必要进 一步揭穿陈水扁假和平真挑衅、假民主真专横的“台独”政 客嘴脸。
第二:正确发挥要着重理解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与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 客观规律办事
•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 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 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人们按规 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基础和前提。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 象问题; 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 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 子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