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藻类_水华_预测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ae2e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d.png)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蓄水期间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藻类分布规律
![蓄水期间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藻类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c9d13aa80eb6294dc886c0d.png)
收稿日期:2018-12-10作者简介:陈文重ꎬ男ꎬ助理工程师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分析工作ꎮE-mail:wenzh302@139.com㊀㊀文章编号:1006-0081(2019)02-0073-06蓄水期间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藻类分布规律陈文重ꎬ樊㊀云ꎬ高千红ꎬ叶㊀绿(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ꎬ湖北宜昌㊀443000)㊀㊀摘要:2016年8~11月三峡水库蓄水期间ꎬ对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8个监测断面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ꎮ主要对绿藻㊁蓝藻㊁隐藻㊁硅藻四大藻密度受水库蓄水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ꎮ结果表明ꎬ随着三峡水库水位的升高ꎬ藻密度的极大值点逐步向上游移动ꎬ受水位变化影响较小的葛洲坝下游藻类分布的情况相对稳定ꎻ水质理化因子对藻类的影响相对较小ꎮ蓄水期间ꎬ硅藻密度在空间上(上游至下游)呈下降趋势ꎬ时间上占比从80%增至90%以上ꎮ关键词:藻密度ꎻ藻类分布规律ꎻ蓄水期ꎻ三峡水库ꎻ葛洲坝水库中图法分类号:X52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DOI:10.15974/j.cnki.slsdkb.2019.02.018㊀㊀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㊁发电㊁航运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ꎬ但同时库区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影响ꎮ水库蓄水使库区水位抬升ꎬ水流逐渐减缓ꎬ水体扩散能力减弱ꎬ受大坝拦截回水顶托的作用ꎬ富营养化加剧ꎬ库湾和各支流水华风险逐步加大[1]ꎮ有关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已有很多ꎬ但主要集中在典型支流[2]ꎬ近年来对库区生态系统的研究也逐步从支流扩大到长江干流[3]ꎮ本文仅对三峡水库蓄水过程中藻类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ꎮ1㊀研究方法1.1㊀采样点从三峡水库上游培石断面至葛洲坝下游虎牙滩断面ꎬ共设置8个监测断面ꎬ各断面间距约30kmꎮ其中三峡水库设置培石(PS)㊁官渡口(GDK)㊁巴东(BD)㊁庙河(MH)4个断面ꎬ葛洲坝下游设置宜昌(YC)㊁虎牙滩(HYT)2个断面ꎬ两坝之间设置黄陵庙(HLM)㊁南津关(NJG)2个断面ꎮ葛洲坝以上各断面设3条采样垂线ꎬ每条垂线取上㊁中㊁下3层水样ꎬ将各断面所取水样进行等量混合作为一个断面样品ꎬ按需加保存剂封存保管ꎮ1.2㊀监测项目主要监测项目有:总氮(TN)㊁总磷(TP)㊁氨氮(NH4-N)㊁硝酸盐氮(NO3-N)㊁高锰酸盐指数(CODMn)㊁溶解氧(DO)㊁水温(T)㊁悬浮物(SS)㊁流量(Q)㊁藻密度ꎮ1.3㊀分析方法除现场测定水温和溶解氧以外ꎬ其他指标采取混合水样后带回实验室分析ꎮ水温用温度计测定ꎻDO用溶氧仪测定ꎻTN测定采用GB11894 89«水质总氮的测定»[4]中的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完成ꎻTP测定采用GB11893 89«水质总磷的测定»[5]中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ꎻNO3-N测定采用SL86 1994«水中无机阴离子测定»[6]中的离子色谱法ꎻNH4-N测定采用GB7479 87«水质铵的测定»[7]的纳氏试剂比色法ꎻCODMn测定采用GB11892 89«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8]中的高锰酸钾法ꎻSS测定采用GB11901 89«水质悬浮物的测37定»[9]中的重量法ꎮ在各采样点采集2~5L水样ꎬ加水样体积的1%鲁哥氏溶液固定ꎬ摇匀水样倒入沉淀器中ꎬ静置24h后用于藻类鉴定计数ꎮ充分沉淀后用虹吸管慢慢吸去上清液至留下含沉淀物的水样20~25mLꎬ放入50mL的定量样品瓶中ꎬ用吸出的少量上清液冲洗沉淀器2~3次ꎬ一并放入样品瓶中定容到50mLꎮ将定量样品摇匀用移液枪迅速吸出0.1mL置于0.1mL计数框内ꎮ具体分析方法参照SL167-2014«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10]以及«淡水浮游微生物研究方法»[11]ꎮ(a) 8月(b) 9月(c) 10月(d) 11月102030405060102030405060708012345610203040506070藻细胞密度/(cells藻细胞密度/(cells藻细胞密度/(cells藻细胞密度/(cells图1㊀2016年8~11月藻类在各断面的分布情况2㊀监测成果2.1㊀藻类时间分布规律图1为2016年8~11月藻类在各断面的分布情况ꎮ黄陵庙断面硅藻占总细胞密度比例最大ꎬ达到90%ꎬ官渡口最小为66%ꎮ绿藻占总细胞密度的比例相对均匀ꎬ黄陵庙最小为9%ꎬ巴东最大为25%ꎮ在庙河断面藻细胞总密度和硅藻密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ꎮ8~10月ꎬ总细胞密度和硅藻密度从上游培石至下游虎牙滩呈逐渐递减趋势ꎻ11月培石断面的总细胞密度和硅藻密度低于官渡口和巴东ꎬ除培石断面外其他各断面细胞总密度和硅藻密度依然保持逐渐降低的趋势ꎮ8~11月ꎬ各断面藻类出现的种类并不一致ꎬ硅藻和绿藻出现几率最高ꎬ隐藻出现较少ꎮ培石断面各月均有隐藻出现ꎬ三峡库区4个断面在11月也有隐藻出现ꎮ随着蓄水水位抬升ꎬ总藻细胞密度的极大值点由黄陵庙断面逐步向培石断面移动ꎮ硅藻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越来越大ꎬ占比由75%上升至95%ꎻ相反绿藻占比从20%以上降至5%以下ꎻ蓝藻㊁隐藻对总量的贡献非常有限ꎮ2.2㊀藻类空间分布规律图2为不同藻类在各断面的分布ꎮ由图可知ꎬ8个断面出现了3种比较典型的变化规律:①先减小后增大呈 V 型ꎬ如巴东㊁庙河㊁南津关㊁宜昌㊁虎牙滩5个断面ꎬ其中巴东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9月ꎬ其他断面则延迟到10月ꎻ②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呈47图2㊀2016年8~11月各断面不同藻类分布N 型ꎬ如官渡口和黄陵庙断面ꎬ9月和10月是两类藻细胞密度较大的月份ꎻ③先增大后减小呈 A 型ꎬ培石断面9月藻细胞密度较高ꎮ各月份硅藻的细胞密度都占有绝对优势ꎬ在11月均达到最大ꎬ在其他月份差异不大ꎮ培石断面绿藻细胞密度在10月份最大ꎬ其他各断面绿藻细胞密度均较低ꎮ上游培石和官渡口断面以及下游宜昌断面至少有两个月出现蓝藻ꎬ其他断面出现蓝藻不超过1个月ꎮ以巴东-庙河断面为界ꎬ上游3个断面平均藻细胞密度均超过400cells/mLꎬ范围在300~500cells/mLꎻ下游5个断面均低于400cells/mLꎬ范围在200~300cells/mLꎮ培石断面总细胞密度最大值出现在8~10月ꎬ官渡口断面最大总细胞密度出现在11月ꎮ巴东断面各月总细胞密度同时高于或同时低于相邻两个断面ꎬ成为一个明显的细胞总量转折点ꎮ2.3㊀理化因子变化规律图3为8~11月各监测项目的含量和指数分布ꎮ由图可知:(1)各月份水中氨氮的含量变化不大ꎬ均在0.08~0.11mg/Lꎬ其中宜昌和虎牙滩断面在9月出现一个较高值ꎬ明显高于其他月份ꎮ在7ꎬ8ꎬ10ꎬ11月中ꎬ除宜昌和虎牙滩外ꎬ其他断面水中氨氮含量最大值㊁最小值交替出现ꎬ存在一定的波动规律ꎮ(2)各断面水中硝酸盐氮含量在各月份均有明显差异ꎮ8月硝酸盐氮含量在庙河断面有明显的变化ꎬ各断面9月硝酸盐氮含量均为最低ꎮ以庙河为界ꎬ上游3个断面总体上硝酸盐含量8月>10月>11月>9月ꎬ庙河断面硝酸盐含量11月>8月>10月>57 陈文重等㊀蓄水期间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藻类分布规律(a) 氨氮含量(b) 硝酸盐氮含量 (c) 总氮含量(d) 总磷含量 (e) 溶解氧含量(f) 水温(h) 高锰酸盐指数分布 (i) 悬浮物含量 0.080.090.100.110.120.130.14PSGDKBDMHHLMNJGYCHYT1.01.21.41.61.82.02.21.41.51.61.71.81.92.02.10.070.080.090.100.116.66.87.07.27.47.67.821222324252627281.92.02.12.22.32.42.52.6253545556575858月9月10月11月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PSGDKBDMHHLMNJGYCHYT温度/℃图3㊀2016年8~11月各监测项目的含量、指数分布9月ꎬ庙河以下各断面硝酸盐含量8月>11月>10月>9月ꎮ(3)总氮沿程变化与硝酸盐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ꎮ10月总氮含量从培石到巴东经过缓慢地增长后ꎬ在庙河断面迅速下降并在三峡水库以下断面逐渐稳定ꎬ庙河以上断面总氮含量在1.80mg/L左右ꎬ庙河以下各断面则降至1.70mg/L以下ꎮ8月各断面总氮含量在2.00mg/L左右ꎬ9月降至1.60mg/L左右ꎬ10~11月总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ꎮ(4)总磷的变化最为明显ꎮ总磷含量在8月和11月维持在0.090mg/Lꎬ但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坝前的庙河与南津关两个断面在9月的总磷含量发生明显变化ꎬ庙河断面的总磷含量在10月也发生了变化ꎮ(5)10月和11月溶解氧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ꎬ但在庙河断面溶解氧的含量水平变化最为明显ꎻ8月和9月庙河断面以上各断面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ꎬ并在庙河断面达到相同的含量水平ꎬ庙河断面以下各断面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ꎮ(6)同一月内各断面间的水温变化不大ꎬ不同月之间各断面水温变化比较明显ꎬ最大温差在5ħ以上ꎮ8月和9月各断面水温在26ħ~27ħꎬ且9月水温高于8月ꎬ水温相差0.7ħ~1.0ħꎻ10月和11月水温在21ħ~24ħꎬ10月各断面水温高于11月各断面水温ꎬ同一断面10月和11月间水温有较大差距ꎬ水温相差1.2ħ~2ħꎮ庙河断面以上水温差异较小ꎬ庙河断面以下水温差异则较大ꎮ(7)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有机及无机可氧化物污染的常用指标ꎮ在一定条件下ꎬ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还原性物质ꎬ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含量ꎮ在规定条件67 ㊀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利水电快报㊀EWRHI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0卷第2期㊀下ꎬ许多有机物只能部分被氧化ꎬ易挥发的有机物也不包含在测定值之内ꎮ各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在8~11月逐月降低ꎬ由2.5mg/L的最高值降至1.9mg/Lꎮ各月高锰酸盐指数在庙河断面有明显变化ꎬ南津关断面也有类似变化ꎮ(8)悬浮物含量各月都呈现从上游培石断面至下游虎牙滩断面逐渐减小的趋势ꎮ各断面在8月悬浮物含量最大ꎬ在庙河断面出现一次快速下降而后又上升的变化过程ꎬ该断面在其他月份也存在类似变化过程ꎮ2.4㊀水文要素变化规律各断面流量在8月最大ꎬ超过28000m3/sꎬ其他各月则降至14000m3/sꎮ由于三峡大坝在8月实施排洪泄水ꎬ庙河断面以下各断面流量逐渐增加ꎻ9~10月三峡大坝实施拦蓄洪水ꎬ庙河断面以下各断面流量减小ꎮ各断面在8~11月的流量变化详见图4ꎮ8 0013 018 023 028 033 0图4㊀2016年8~11月各断面流量变化曲线3㊀分析与讨论3.1㊀理化因子的影响溶解氧的含量变化与水温和水深都有一定关系ꎬ水深变化可以改变水体压强ꎬ对氧的溶解度造成影响ꎻ水深增加ꎬ水体压强增大ꎬ从而使得溶解氧含量增大[12]ꎮ水温也是影响水体氧溶解的因素之一ꎬ温度升高会使溶解氧浓度降低ꎮ水温是藻类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ꎬ通过光合作用㊁酶促反应或呼吸作用ꎬ直接影响藻类细胞生长增殖等过程ꎮ一般而言ꎬ藻类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ħ~30ħꎬ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藻类的生长ꎮ该研究中水温满足藻类的一般生长条件ꎮ8~11月溶解氧与水温呈负相关ꎬ另外在此期间水位逐渐升高ꎬ水深增加ꎬ取表㊁中㊁底各层中的水ꎬ水体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增加ꎮ同时ꎬ藻类光合作用也是增加水中溶解氧的一种途径ꎮ8~10月水体悬浮物含量逐渐减少ꎬ使水体透光性逐步增强ꎮ8月悬浮物含量最高ꎬ藻类光合作用强度最小ꎬ溶解氧含量最低ꎬ同时较低的光合作用也使藻类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ꎬ藻细胞密度较低ꎮ3.2㊀营养盐的影响铵盐㊁硝酸盐㊁亚硝酸盐㊁磷酸盐㊁硫酸盐等多种营养盐的存在ꎬ一方面可作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营养素ꎬ有些还可供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细菌直接吸收ꎻ另一方面还会对水质的pH值㊁硬度㊁碱度等产生一定影响[12]ꎮ铵盐㊁硝酸盐㊁亚硝酸盐属于氮素ꎬ是无机氮ꎮ一般浮游植物最先利用的是铵态氮ꎬ其次是硝态氮ꎬ最后是亚硝态氮ꎮ亚硝酸氮是不稳定的中间产物ꎬ在缺氧的条件下ꎬ其含量的增加对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有一定毒性ꎮ水库的营养盐主要来源为上游水流[13-14]ꎮ氮在库区或河流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业用化肥和流域内的大气沉降[12]ꎮ磷是由沿岸流域土壤和水体中沉积物内源释放而来[14]ꎮ有机质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㊁上游水体的输入ꎬ动㊁植物碎屑等ꎮ氮㊁磷等营养盐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ꎬ通常情况下ꎬ浮游植物会随着水体中氮㊁磷浓度的增加而快速增殖ꎮ三峡水库蓄水以后ꎬ库区干流水体总磷浓度从库尾到库首沿程下降ꎬ丰水期尤为突出ꎮ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库区水位抬高后ꎬ流速减小引起的泥沙沉降所致ꎮ因为磷容易被泥沙所吸附ꎬ随着泥沙的沉降ꎬ磷的含量也逐渐降低ꎮ8月和9月的水体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ꎬ藻类对磷的吸收使表层水体磷被转移到生物体内ꎮ分析发现ꎬ硝酸盐氮与藻类呈正相关性ꎬ与铵氮呈负相关性ꎬ总氮与藻类的负相关性较弱ꎬ与总磷的负相关性也较弱ꎮ总磷含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ꎬ氮含量对藻类的影响要大于磷对藻类的影响ꎮ一般认为ꎬ大坝建成后水流变缓㊁透明度增加㊁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增加ꎬ一系列条件的改变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ꎬ必定使得库区内藻类种属和数量有所增加[15]ꎮ研究发现ꎬ三峡库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不算太多ꎬ也无明显的种类变化[2]ꎬ特别是在干流区域尚未发现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现象ꎮ三峡水库是典型的峡谷型水库ꎬ由于干流水域狭窄㊁流量大㊁流速高和换77 陈文重等㊀蓄水期间三峡水库-葛洲坝水库上下游藻类分布规律水频率快等因素使得浮游藻类大量增殖的概率极小ꎮ同时ꎬ由于三峡水库对营养盐的滞留效应ꎬ使氨氮㊁硝酸盐氮㊁总氮㊁总磷等被水库拦截并截留在水库内部ꎬ随着泥沙沉入库底ꎬ在合适的条件下又成为内源释放ꎮ在大坝前的庙河断面ꎬ多项水质参数均出现明显变化ꎬ也是使庙河断面成为比较重要的水质监测断面之一ꎮ藻类密度变化的节点则在巴东-庙河断面之间ꎬ较水质节点向上游提前ꎬ可能是由于泥沙或藻类沉降引起ꎮ培石至巴东泥沙裹挟藻类开始沉降ꎬ在巴东断面降到一个较低的值ꎬ到了庙河断面ꎬ水体流速减小适合藻类增殖ꎬ同时在巴东至庙河断面的这段距离内各支流向干流水体提供了新藻源ꎬ使庙河断面藻细胞密度有所增加ꎻ另外较小的流速也利于硅藻类快速沉降ꎬ水体藻细胞密度又一次降低ꎮ在流量较为稳定的断面ꎬ藻细胞密度也较为稳定ꎮ随着流量㊁流速的减小ꎬ藻细胞密度的节点会继续向上游移动ꎬ而水质节点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ꎮ4㊀结㊀论通过对蓄水期藻类密度和水质参数的分析表明:①水文条件成为现阶段藻类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ꎬ水库营养盐对藻类的密度的贡献有限ꎮ②巴东和庙河断面分别成为藻细胞密度变化的节点和水质参数变化的节点ꎮ③硅藻占总藻细胞密度的绝大多数ꎬ空间上各断面藻细胞密度自上而下逐渐降低ꎬ时间上各断面在11月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ꎮ参考文献:[1]㊀蔡庆华ꎬ胡征宇.三峡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与对策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ꎬ2006ꎬ30(1):7-11. [2]㊀王静雅ꎬ汪志聪ꎬ李翀ꎬ等.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ꎬ2015ꎬ39(5):877-884.[3]㊀曹明ꎬ蔡庆华ꎬ刘瑞秋ꎬ等.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ꎬ2006ꎬ30(1):12-19.[4]㊀GB11894-89水质总氮的测定[S].[5]㊀GB11893-89水质总磷的测定[S].[6]㊀SL86-1994水中无机阴离子测定[S]. [7]㊀GB7479-87水质铵的测定[S].[8]㊀GB11892-89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S]. [9]㊀GB11901-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S].[10]SL167-2014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11]章宗涉ꎬ黄祥飞.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91.[12]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ꎬ2009.[13]张晟ꎬ郑坚ꎬ刘婷婷ꎬ等.三峡水库入库支流水体中营养盐季节变化及输出[J].环境科学ꎬ2009ꎬ30(1):58-63.[14]曹承进ꎬ秦延文ꎬ郑丙辉ꎬ等.三峡水库主要入库河流磷营养盐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ꎬ2008ꎬ29(2):2310-2315.[15]熊倩ꎬ黄立成ꎬ叶少文ꎬ等.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ꎬ2015ꎬ39(5):853-860.(编辑:李晓濛) 87㊀2019年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利水电快报㊀EWRHI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0卷第2期㊀。
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潜势研究
![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潜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7aac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6.png)
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潜势研究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水库之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它对长江经济带和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三峡水库面临着水质污染和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的严重问题。
三峡水库的水质污染主要源于周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
在水库周边有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此外,由于水库是居民的饮水源,周边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水库中,导致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田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可能进入水库,对水质造成影响。
水质污染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长期以来,三峡水库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华事件,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绿,严重影响水质。
此外,水质污染还影响了水中水生动植物的存活和繁殖,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些重金属和有机物对人体健康有害,长期饮用含有这些物质的水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是指流入三峡水库的河流富含氮、磷等养分,导致水体中藻类和浮游生物异常繁殖的现象。
这些养分主要来自于农业和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
养分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藻类爆发性繁殖,形成大规模的水华现象。
这些水华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影响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存活。
为了解决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和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提高企业的排污标准和负责任意识。
其次,应该加强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后再排放。
此外,还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田养分的循环利用。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河流富营养化的治理力度,实施河岸带的生态修复,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8efd8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3.png)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引言:中国三峡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建成并开始运行后,对周边地区的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河流等水域中出现过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磷等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一、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 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三峡库区的建设涉及大规模土地开发、水域改造等工程活动,这些活动破坏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工程施工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大量的泥沙和养分被冲入水体,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条件。
2. 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是三峡库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但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肥料和农药的过程中,养分和农药残留进入水体。
这些养分和农药的过量输入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库区周边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排污量急剧增加。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养分,如果未经适当处理便直接排入水体,将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下降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量,导致水质下降。
水中的藻类、蓝藻等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对水质造成污染。
2. 生物多样性下降富营养化改变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水华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体中氧气,使得水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无法生存。
3. 水体富营养化的扩散富营养化的水体不仅可以对周边水域造成影响,还可以通过下游流域的输运扩散到更大范围,给更大范围的水资源带来风险。
三、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1.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减少对水体的直接污染。
2.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养分和农药的使用量。
3. 加强水域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春季水华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春季水华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https://img.taocdn.com/s3/m/d5d0a2e7e009581b6bd9eba0.png)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香溪河库湾 太湖 水华 三峡水库 藻类种源 蓝藻水华 蓝藻 水温结构 水温 水华预防 水华预测 水华生消 水体稳定度 显微形态分析 春季水华 时空分布 微囊藻 太阳辐射 wasp生态动力学模型 dgge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4年 科研热词 香溪河库湾 硝态氮 硅藻 滇池 汉江 水华束丝藻 春季水华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异形胞 小环藻 固氮 codmn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垂直迁移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香溪河 长江口 轮虫 越冬 蓝藻 粒级生物量 相关因子 浮游植物 水华 春季水华 春季 拟多甲藻 巢湖 密度分布 太湖 复苏 叶绿素a 冬季 光合有效辐射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黄海 2 香溪河 2 浮游植物色素 2 水温分层 2 春季水华 2 太湖 2 吸收分解 2 偏最小二乘 2 三峡水库 2 鳙 1 鲢 1 香溪河库湾 1 藻华 1 蓝藻水华 1 营养盐 1 芽孢杆菌 1 聚球藻 1 群落结构 1 相关分析 1 环境因子 1 溶藻细菌 1 浮游甲壳动物 1 流速 1 汉斯冠盘藻 1 水色遥感 1 水华 1 水体混合层深度 1 水体富营养化 1 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 1 异养细菌 1 干流补给 1 富营养化 1 季节和年际变化 1 叶绿素a浓度 1 分层异重流 1 倒灌异重流 1 东海 1 zeu/zmix 1 phytoplankton pigment 1 partial least square 1 lake taihu 1 absorption decomposition 1
湖库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湖库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9ad244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15.png)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水资源研究, 2023, 12(3), 226-23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jwrr https:///10.12677/jwrr.2023.123026湖库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郝 越1,2,杨 霞3,龙 萌1,2*,王振华1,2,林 莉1,21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湖北 武汉2长江科学院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3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湖北 宜昌收稿日期:2023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7日摘 要针对我国湖库蓝藻水华治理需求,首先从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水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水动力条件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湖库蓝藻水华暴发成因与机理,简述了湖库蓝藻水华产生的危害及监测手段,然后重点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应急除藻技术原理、适用范围、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梳理总结,最后对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
认为应针对湖库富营养化特点及水体净化需求,研发适应于水体低浓度营养盐高效削减、轻度水华防控抑藻、中重度水华应急除藻、抑藻除藻后水质持续改善等多场景的水质净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同时提出“多技术优化集成开发、便捷智能化操作、绿色节能环保、除藻技术与湖库水质富营养化监测预警相结合”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蓝藻水华,成因与机理,监测预警,应急治理技术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Emergency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Cyanobacteria Bloom in Lakes and ReservoirsYue Hao 1,2, Xia Yang 3, Meng Long 1,2*, Zhenhua Wang 1,2, Li Lin 1,21Basin 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Department,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2Key Lab of Basin Water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 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Hubei 3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River Basin Hydro Complex, China Three Gorges Corporation, Yichang Hubei Received: Feb. 28th , 2023; accepted: Mar. 28th , 2023; published: Jun. 27th , 2023 作者简介:郝越(1997-),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域水环境与生态,*通讯作者湖库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bstractAiming at the demand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control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in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cyanobacteria blooms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yanobacteria, water quality, meteorology, hydrology and hydrodynamics, and aquatic communities. The harm and monitoring methods of cya-nobacterial bloom in lakes and reservoir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principles, application scop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emergency algae removal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 Finall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echnology are prospected.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for water purific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utrophication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and the needs of water purification, such as efficient reduction of low-concentration nutrients in water bod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ild algal blooms, emergency algae removal of moderate and severe algal bloom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after algae inhibi-tion and algae removal. The multi-technology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convenient and intelligent operation, gree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gae removal technology and lake water eutrophica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re sugges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KeywordsCyanobacteria Bloom, Causes and Mechanism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Emergency Treatment Techniques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Wuhan University.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生态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湖库蓝藻水华频发即是流域水环境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光合自养型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水体中。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1e9d2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f.png)
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引言: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却日益严重。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但也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农业活动:三峡库区周边农业发达,农民在水稻、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养分和农药的过度输入,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
2.排污:随着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大,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进一步对水体造成污染。
二、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1.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过度积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华爆发:富营养化使得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3.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数量大幅减少,对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三、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措施1.科学施肥:农民应根据农作物的养分需要科学施肥,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减少养分流失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2.加强农田退化土地治理:加大农田退化土地的治理力度,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含水能力,减少农药和养分流失。
3.加强水污染治理:完善城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水污染治理能力,降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水体的污染。
4.生态修复:通过湿地的建设和恢复,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吸附和降解,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结论: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水体质量,还对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养分和污染物的输入、加强水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保护三峡库区水体的健康。
这将不仅有利于提供优质的水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对水质、生态系统、农田和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_叶少文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_叶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949922580216fc700afd2b.png)
第39卷 第5期水生生物学报Vol. 39, No.5 2015年9月ACTA HYDROBIOLOGICASINICASep., 2 0 1 5收稿日期: 2015-07-15; 修订日期: 2015-08-10基金项目: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研项目(CT-12-08-01)资助作者简介: 叶少文(1979—), 男, 安徽铜陵人; 博士; 主要从事渔业生态学研究。
E-mail: yeshw@ 通信作者: 李钟杰, E-mail: zhongjie@doi: 10.7541/2015.135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叶少文1 杨洪斌2 陈永柏2 刘家寿1 胡征宇1 毕永红1 李钟杰1(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2.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 北京 100038)摘要: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 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认为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质养护为首要任务,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 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 动态调控放流增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 建立以鱼类群落合理配置和食物网结构优化为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 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
作者围绕渔业放流增殖、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捕捞管理、局部库区渔业调控、渔业生物控藻、社区渔业协调管理、生态渔业总体规划等方面,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 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应用, 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条件研究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条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47a248336c1eb91a375d3b.png)
文就三峡水 库建库后多条支流水体及库湾发生“ 华” 营养化 水 富
的现象进行 深入 的探 讨 , 并对形成 主要原 因与机制 提出意见 。
状况 下平均 流速 2 /小得多 ; s m 对于支流 , 15 在 7 m水位 下 , 水流
速度减少很 多 , 如香溪河峡 口至江 口段 、 小江开县段 枯水期平均 流速分别 由建 库前 的 0 7 、.5r s降到 009 0 06m s而且 .30 6 d , r .0 、 .0 /, 岸边流速更小 , 基本处在不流动 , 其流速均接近湖泊 型水库的流
三 峡 水 库 “ 类 水 华 ’ 因 条件 研 究 藻 ’ 成
王 海 云 程 胜 高 黄 磊 2
(. 】 中国地质大 学 环境 学院, 湖北 武 汉 407 ; 2 三峡大 学 环境 工程系, 3 04 . 湖北 宜 昌 4 30 ) 4 02 摘要 : 在对三峡水库“ 华” 水 监测研究 的基础上 , 水库运行、 从 水文、 气象、 温度、 富氮、 富磷 、 生化 降解速率、 H环 p
三峡水库 的建 成 , 位抬升 1 0m, 水 0~3 形成 了很 长的回水区 ( 三峡大坝至重庆朝天 门码头 ) 及库湾 , 长江水面坡降减小 , 文 水
长江干流 , 枯水期 蓄水位 15m时 , 7 寸滩流量 370m I, 0 3s其 断面平均 流速 仅 02 /, 口断 面平均 流速 0 1 d , .5m s沱 .6r s 比天然 r
维普资讯
第 2期
王海云等 : 三峡水库“ 藻类水华” 因条件 研究 成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693d8e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c.png)
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预测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湖水中的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现象。
其中,蓝藻是一类常见的藻类,其水华往往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于湖泊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两方面。
人类活动中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过程会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如化肥、废水排放等,从而提高湖泊的营养物质含量。
而自然因素中,湖泊本身的特点,如面积、水深、流动性等,也会对湖泊富营养化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多种危害。
首先,大量的藻类繁殖会使湖水变得浑浊,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其次,蓝藻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湖水中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危害水生生物的呼吸。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释放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三、湖泊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预测方法为了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监测和采样技术,收集湖泊水体中的水样,并对其中的营养物质和藻类进行分析。
通过对多个时期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判断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
另外,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湖泊进行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可以获取湖泊的水质信息,如透明度、叶绿素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预测指标,为湖泊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四、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管理与治理预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是湖泊管理和治理的重要一环。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风险和蓝藻水华的发生。
首先,在源头上控制营养物质的输入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对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监管,减少化肥和废水的排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湖泊的营养物质含量。
其次,采用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和化学控制等手段,对湖泊中的藻类进行控制和消除。
三峡工程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三峡工程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37917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3.png)
三峡工程对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邹家祥;翟红娟【摘要】介绍三峡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分析三峡工程对库区及坝下水文情势、水质、库区及支流富营养化等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运行对水生态系统、饵料生物、鱼类及珍稀水生动物等水生态的影响,提出优化水库调度、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防治、农村面源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水环境保护对策,以及开展栖息地保护、物种保护、人工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水生生态保护对策。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and aquatic ecological statu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 impacts of the project o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involving hydrological regimes, water quality, reservoir eutrophication, and water blooms in the tributaries, are analyzed. The project ’ s im pacts on aquatic ecology, including the aquatic ecosystem, food organisms, fish species, and rare aquatic animals, are also analyzed. Several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protec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cluding optimization of reservoir regulation, urban sewage treatment,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ontrol,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quatic ecosystem,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habitat conservation, species conservation, artificial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fish, and ecological reservoir regulation.【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5页(P136-140)【关键词】三峡工程;水环境影响;水生态影响;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保护【作者】邹家祥;翟红娟【作者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1;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三峡水库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450.5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兴利调节库容165.0亿m3[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154104f476eeaeaad1f330e1.png)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学部:专业:班级:学生:指导教师:论文编号: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引言 (2)1.三峡库区概况 (3)1.1自然地理概况 (3)1.1.1地形 (3)1.1.2水文状况 (3)1.1.3气候状况 (3)1.1.4土壤 (3)1.2三峡建设现状 (4)2.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太环境的影响 (4)2.1三峡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2.2三峡对地貌环境的影响 (5)2.3三峡对水环境的影响 (5)2.4三峡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6)2.5三峡对生物的影响 (7)2.5.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7)2.5.2对库区周围陆地生物的影响 (7)2.6对库区人文环境的影响 (8)2.6.1环境污染 (8)2.6.2三峡移民及库区贫困问题 (9)2.6.3小水库问题 (9)2.6.4文物古迹问题 (9)3.预防及治理措施 (10)3.1工程措施方面 (10)3.1.1 采用“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0)3.1.2 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库区动植物资源 (10)3.1.3 国家应投资发展培育新型库区水生生物 (11)3.2生物措施方面 (11)3.2.1生态经济林建设 (11)3.2.2实施“生物工程”、“天保”和“退耕还林还草”三结合的措施 (11)3.2.3小流域综合治理 (11)3.3管理措施方面 (12)3.3.1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12)3.3.2尽快出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 (12)3.3.3加快三峡水库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步伐 (12)3.3.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2)3.3.5推进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英文摘要、关键字 (15)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摘要: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促进长江地区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自然生态条件及人为干扰综合作用的结果,库区沿江各区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敏感单元。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357073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9.png)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及其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电枢纽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库区生态安全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其过量排放已成为库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准确模拟和科学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和水质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
采用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对库区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通过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和水质评价,本文揭示了库区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库区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也为类似地区的水质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发因子,其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与评估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准确地模拟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流域模型,结合库区实际地理、气候、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精细化的面源污染负荷模拟系统。
该系统能够综合考虑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农业活动、畜禽养殖等多种因素,对库区内的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动态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库区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等,以确保模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库区的实际情况。
“水华”的危害及爆发的原因2005
![“水华”的危害及爆发的原因2005](https://img.taocdn.com/s3/m/f9487406f78a6529647d53c5.png)
“水华”的危害及爆发的原因重庆市环境保护局2005年1月17日1“水华”的概念所谓“水华”是指在内陆水体出现严重富营养状态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及快速死亡,导致水体变色(水面往往根据占优势的浮游植物的颜色而呈现浅蓝色、红色、棕色或乳白色等),水中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水发腥发臭,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水华”爆发是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富营养化通常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活污水、化肥和食品等工业废水、降水以及地表径流中含有的大量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等植物营养物质输入水库、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大型绿色植物和浮游藻类旺盛生长,迅速繁殖,水体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化的过程)。
2“水华”的危害2.1散发出腥臭异味“水华”水体中的藻类往往会散发出腥臭,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不舒适的感觉。
同时臭味使水的味道难闻,降低水体质量。
2.2降低水体的透明度爆发“水华”时,水体表面形成一层“藻体浮渣”,使水体变得混浊,透明度大大降低(透明度通常在0.2米以下),湖水感官性状大大降低。
2.3影响水体的溶解氧“水华”水体的表层由于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充足,甚至过饱和。
但中下层水体由于死亡藻体腐烂分解而使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甚至形成厌氧状态。
这种厌氧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累积的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水体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水体的恶性循环。
2.4向水体中释放有毒物质“水华”的某些藻类能够分泌有毒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用,可引起牲畜胃肠道等疾病。
研究表明,2000多种蓝绿藻中有40余种可产生毒素,主要产毒藻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束丝藻。
不同的藻株可能产生相同的毒素,而同一藻株也可产生多种不同的毒素,产生的毒素包括:多肽肝毒素、生物碱类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叶碟呤类毒素等,其中又以微囊藻肝毒素(microcystin,MC)最为常见。
水库水华的特征是什么
![水库水华的特征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0ffaf3e81c758f5f61f67fb.png)
水库水华的特征是什么
水库是供给大家饮水的主要来源,如果水库出现污染,那么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水库水华的特征是什么?今天其中水库蓄水所形成的缓流态是水华发生的直接诱因,而水温、枯水季节低水位则对水华发生时段和表现类型等有一定影响。
尽管长江干流部分江段氮、磷含量水平较高,但因其水量充沛、流速较急、水体浑浊度较高的特点,尚不充分具备富营养化发生条件。
无论蓄水前、后,在长江干流和支流绿藻和硅藻始终是构成藻类的主要类群。
从2003年6月三峡水库135m蓄水起,库区的部分支流局部河段与库湾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水华发生,并呈现如下特点:
1、水华发生的敏感区段随着蓄水位的抬升,向支流的上游河段推进,每次蓄水的新增回水河段是水华发生的最敏感区。
2、形成水华的优势种群基本稳定,另有硅藻型、硅藻一蓝藻型、硅藻一绿藻型、甲藻型等。
3、水华的高发期为每年的春夏季,3—7月为主发期。
4、在156m蓄水期,个别支流曾出现反季节性水华,如2008年春季,大宁河、小江出现蓝藻水华。
水库水华特征上面都有讲解,让大家对其水库水华出现的特征都有详细的了解,如果你想好了解水华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可以关注,这里有很多海洋灾害小知识可供了解。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b32dc7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8.png)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王顺天1,2,雷俊山1*,贾海燕1,杨传国2(1.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51;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00)摘要:基于2003—2017年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群的变化和2017年水库干支流水质数据,全面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特征,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种类丰富,监测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2属,细胞密度在7.5×104~2.8×107cell/L 之间变化,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1.0~3.0,在α-中污带和β-中污带之间,说明三峡水库水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季节性演替特征呈硅藻和甲藻向蓝藻和绿藻演替的趋势,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密度在2008年175m 实验蓄水后大量增长,且优势藻类由河道型藻类向湖泊型藻类转化。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三峡水库干流处于中营养状态,支流在春季主要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秋季支流比春季支流的富营养化程度低,主要处于中营养状态,总氮(total nitrogen ,TN )、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 )和透明度(transparency ,SD )为水质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富营养化评价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20)01-0032-10收稿日期:2020-02-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302)。
作者简介:王顺天(1996—),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水环境保护及评价研究。
E-mail :152*****************通信作者:雷俊山(1979—),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研究工作。
E-mail:*****************引用格式:王顺天,雷俊山,贾海燕,等.三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评价[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0,5(1):32-41.Citation format:WANG S T,LEI J S,JIA H 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eutrophication evalu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20,5(1):32-41.DOI :10.19478/ki.2096-2347.2020.01.05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Eutrophication Evaluation of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WANG Shuntian 1,2,LEI Junshan 1*,JIA Haiyan 1,YANG Chuanguo 2(1.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Institute,Wuhan 430051,China;2.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hang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from 2003to 2017and the water quality data of the main stream and tributaries in 2017,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success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and the eutrophication degree of the water body was calculated by the comprehensive nutritional status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bundant phytoplankton in the reservoir.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7type and 62genera phytoplankton were detected.The phytoplankton density varied from 7.5×104to 2.8×107cell/L,and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from 1.0and 3.0was between the α-medium pollution zone and β-medium pollution zones,indicating that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good.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phytoplankt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howed the succession from diatoms and dinoflagellates to cyanobacteria and green algae.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showed that the algae dens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experimental water storage of 175m in 2008,and the dominant showed transformed from river-type algae to lake-type algae.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as in a medium nutrient state;the tributaries were mainly in mild eutrophication in spring,三峡生态环境监测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2020年3月Mar.2020第5卷第1期V ol.5No.1□水生态风险评估与评价第5卷第1期33朝天门寸滩御临河龙溪河珍溪河渠溪河黎香溪乌江乌江清溪河龙河池溪河东溪河黄金河汝溪河壤渡河沱口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大溪河汤溪河小江梅溪河草堂河抱龙河官渡口神女溪大宁河神农溪吒溪河香溪河青干河九畹溪太平溪童庄河监测断面河流三峡库区县区010********kmN EWS图例and the eutrophication was lower in autumn than in spring,mainly in a medium nutrient state.Total nitrogen (TN),total phosphorus (TP),and transparency (SD)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 quality.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phytoplankton;community structure;succession characteristics;eutrophication evaluation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藻类快速检测新技术在三峡水华监测中的应用
![藻类快速检测新技术在三峡水华监测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a50f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b.png)
藻类快速检测新技术在三峡水华监测中的应用沈强;向想民;张礼嘉;胡俊【摘要】近年来,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频发,而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由于分类鉴定工作量大,难以适应野外大批量样品快速准确分析的要求,因此,开展水华的快速监测和鉴定工作迫在眉睫. 在藻类形态特征识别与快速定量检测方面,流式细胞摄像系统( FlowCAM)是目前先进可靠的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摄像系统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华藻类样品建立了藻类特征的自动鉴定标准,进行藻类快速检测分析,并与显微镜人工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支流采样点鉴定出的优势藻类为4~10种;小江黄石、小江河口、大宁河和梅溪河采样点优势种依次为飞燕角甲藻、微囊藻、拟多甲藻和颗粒直链藻,检测结果和显微镜方法检测结果一致;FlowCAM 可在15 min内快速完成藻类鉴定分析,测量精度高,有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总之, FlowCAM为水华藻类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Algae bloom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conventional alga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inadequate for quick and accurate analysis on large batch of samples in field due to the large workload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quick monitor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bloom. At present, the FlowCAM is an advanced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quick and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lgae. In this study,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tandard for the samples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established by Flow-CAM, and the quick check and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of algae is conduct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by arti-ficial microscope detection. It shows that theidentified dominant algae species in the branch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 a-bout 4~10 in each sample;the dominant algae species in the samples taken at Huangshi and estuary of Xiaojiang River,Daning river and Meixi river are in sequence of Ceratium hirundinella,Microcystis,Peridiniopsis and Melosira, which is conformed with the results of artificial microscope. FlowCAM can complete the check and identification in 15 minutes with high accuracy, which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quick and effective check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water bloom.【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5(046)021【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水华;流式细胞摄像系统;快速鉴定;三峡水库【作者】沈强;向想民;张礼嘉;胡俊【作者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材料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9; 2.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 3.湖北工业大学轻工学部材料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4.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近年来,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频频发生,给水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
![水库水体富营养化](https://img.taocdn.com/s3/m/e702e81d10a6f524ccbf85eb.png)
文献综述淡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生物科学系........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班 .....指导教师 .......讲师前言从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相关研究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与评价方法,且从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预测、控制治理,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促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水体富营养化概述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水生生物尤其是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从而引起水体溶解氧量急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
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做赤潮。
富营养化一般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两种[2]。
在自然条件下,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过程十分缓慢,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特别是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工农业发展迅速,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并在其中积累,导致富营养化在短期内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2水体富营养化研究现状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早于上世纪6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等众多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就相继开始了其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实践与探索,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3]。
欧洲在统计的96个湖泊中有80%的湖泊不同程度地受到富营养化问题,如由于建造阿斯旺大坝使尼罗河水文发生变化而使开罗市的供水水源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法国里昂下游地区的河流中叶绿素值极高,氮、磷的污染,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4]。
大量的数据表明,我国国内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也逐渐严重。
1978-1980年的调查显示,富营养化状态湖泊只占总调查面积的5.0%;到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了60%[5],从目前来看我国自南向北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6]。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1b22468fad6195f312ba6bc.png)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班级:064111姓名:张伟文学号:一、三峡工程基本概况1.1总体建设三峡大坝又称三峡工程、三峡水利电。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镇,俯瞰三峡水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
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
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2.2三峡工程岩基峡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基底主要由早元古一晚元古代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及侵入其间的岩浆岩组成。
变质岩系有岭岭群(23亿年)、神农架群(13.3亿年)和马槽园群(9.6亿年)。
岩浆岩由中酸性花岗一闪长岩体及各类岩脉(8.3亿一7.5亿年)组成,分布于黄陵地块的中南部。
此外,南部相邻地区武陵、雪峰山地出露有冷家溪群(14亿年)和板溪群(10亿一8亿年)。
2.3运输通航、电力供需三峡船闸学名是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位于大坝左侧的坛子岭外侧,世人称之为“长江第四峡”,为三峡航运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给国家的电力输送贡献了很多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保障了人民财产的安全。
二、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2.1地质岩性三峡工程选址图2.2 地质构造2.3 水文地质三、系统结构、输入、输出3.1 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400 mm 之间,两岸山区达1 600 ~1 80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集 水样。支流上 一般在中游和 河口布设 2 个断 面, 乌江等较大的支流适当增加断面数量, 较小的支 流则只在河口设置 1 个断面。采样点位于所设断面 中间水面以下 0. 5 m 处。水库中除长寿湖设置 5 个 监测点外, 其余的均只在库中心和出口处设置 2 个 采样点, 同样在水面下 0. 5 m 处取样。 2. 2 实验分析 2. 2. 1 叶绿素 a 采水样 1 L , 加入 1 mL 1% 的碳酸镁悬浊液, 闭 光冰盒中保存, 24 h 内用分 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 a 的浓度。测定时先用 0. 45 m 的 GF/ C 玻璃纤维滤 纸过滤水样, 将带样品的滤纸剪碎后加入适量 90% 丙酮在研钵中研磨至足够细, 移入具塞刻度离心管 中于暗处静置萃 取 24 h 后, 离心得 上清液定容, 用 752 型分光光度计测波长 665 nm 和 750 nm 处光密 度值 , 然后加入 1 滴 1 mol/ L 的盐酸酸化, 再测波长 665 nm 和 750 nm 处光密度值。 根据公式 C = 27. 3
3
3
3. 1
结果
不同水流条件下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和透明
( Eb - Ea)
[ 5]
V e/ V 计算叶绿
素 a 含量 ( m g/ m 或 g/ L ) 。式中 Eb 为提取液酸 化前波长 665 和 750 nm 处的光密度之差; E a 为提 取液酸化后波长 665 和 750 nm 处的光密度之差 ; V e 为提取液的总体积( mL ) ; V 为抽滤的水样体积( L ) 。 2. 2. 2 总磷( T P) 采水样 1 L , 加入硫酸酸化至 pH 小于 1, 保存于 冰盒中, 24 h 内进行室内分析 , 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 法( GB11893 - 89) 测定总磷的浓度。测试时先将水样 加入过硫酸钾用压力锅消解, 然后取适量水样加入 1 mL 的 10% 抗坏血酸, 混匀。再加入 2 mL 钼酸盐溶 液充分混匀, 在 700 nm 波长测量吸光度值, 从标准 曲线中查得总磷浓度值。 2. 2. 3 透明度 ( SD) 采用塞氏盘法, 现场直接测 量。将塞氏盘置入
回归分析也表明 , 在三峡库区江段的 16 条一级 支流中 , 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 透明度之间的对应关 系很差。经对数转换后的数据所建立的线性相关关 系, 相关系数分别只有 0. 293( Chloro phyll a- SD) 和 0. 287( Chloro phyll a- T P) ( 式 1 、 2) 。 [ Chloro phyll a] 、 [ T P ] 的 单 位为 mg / m 3 , [ SD ] 的 单 位 为 cm 。 lg[ Chlo rophy ll a] = 0. 494 3 lg[ T P ] - 0. 414 7 R 2 = 0 . 293
李崇明1, 2 , 黄真理1, 3 , 张 晟2 , 常剑波1
(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所 , 湖北 武汉 430072; 2.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 院 , 重庆 400020; 3.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管理司 , 北京 100038) 摘 要 : 根据三峡库区江段 16 条一 级支流以及重庆市 35 座大中型水库的调查资料 , 分析天然河流与水库两种不同水
正式开始建设 , 预计 2009 年完工 。 2003 年, 三峡 电站第一批机 组建成 投产 , 水 库正常 蓄水 位达 到 139 m , 长江涪 陵以下的 天然河 道已经变 成水库。 在水体的营养物质浓度不变的条件下, 当天然河流 变成水库后, 水流条件的变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 极端表征 水华 的发生。三峡库区江段有大于 100 km 2 的支流约 40 条, 大小河湾不计其数 , 受成 库后干流雍水的影响, 这些支流的河口和库湾将形 成持续时间不等的缓流区甚至死水区。由于三峡成 库后过流断面积增大 , 流速降低, 水流中携带的泥沙 大量沉积 , 水质变清, 水体透明度增大, 加之库区冬 季气温升高、 雾日减少、 日照增长等 , 为藻类的生长 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 更增加了在上述区域爆发 水 华 的可能性。三峡一期蓄水完成后, 在大宁河、 香 溪河、 神女溪等支流河口已经发现了 水华 现象, 说 明三峡库区的富营养化控制和藻类 水华 防治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
基金项目 :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 ( 675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30490230) 作者简介 : 李崇明 ( 1964~ ) , 男, 四川省广元人 , 博士后研究人员 , 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水环境保护研究 . E -mail Chongming - Li@ 163. com
收稿日期 : 2006 -09 -30; 修回日期 : 2006 - 11 -30
1
研究地点
涉及三峡水库回水区的 16 条一级支流和重庆
市 ( 三峡水库影响区) 的 35 座大中型水库。
2
材料与方法
2. 1 研究区域和采样站点布置 2001 年 11 月 ~ 2 003 年 3 月 , 在 三峡 库区 江段
[ 1] 8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 富营养化水体中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 以及与透明度都存在 一定关系[ 1, 2] , 并且, 通过研究局部区域富营养化水体的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 透明度的关系 , 可以预测特征相同或相 近水体的富营 养化趋势[ 3, 4] 。有鉴于此 , 作者根据 对三峡库区江段 16 条一级支流 , 以及重庆市 35 座 大中型水库的调查资料 , 分析不同水流条件下, 水体 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及透明度关系, 然后利用 1998 年枯水期 , 在三峡库区江段流域面积大于 100 km 2 的 40 条支流河口实测的总磷浓度, 对未来三峡水库 可能发生藻类 水华 的区域, 以及 水华 发生的频 率和程度等进行预测和界定。目的是为三峡水库水 环境管理及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16 卷
流域面积大于 100 km 2 的 16 条一级支流, 以及库容 量大于 0. 1 10 m 的 35 座大中型水库设置采样点
8 3
水中 直至刚好不能分 辨黑、 白 涂面, 记录 到达的深 度, 然后缓慢提升至刚好能分辨黑、 白涂面, 记录所 处的深度, 取 2 个记录的平均值为测量点的透明度 ( m) 。 2. 3 数据处理 在 16 条一级支流的 39 个断面 , 以及 35 座大中 型水库的调查 中, 共获得 74 组叶 绿素 a、 T P 和 SD 数据。将所有数据按河流和水库分组, 采用 SPSS 统 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取常用对数后, 用 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 拟合线性方程, 分析叶绿 素 a 浓度与 T P, 以及叶绿素 a 浓度与 SD 的关系。 以 1998 年调查获得的三峡库区江段 40 条支流 河口的 T P 为依据[ 6] , 用 所建立的水库 环境条件下 水体叶绿素 a 浓度与 T P 的关系 , 分析、 预测水流情 况改变后 , 这些河口水域的富营养化表征的变化 , 以 及爆发 水华 的风险。
度的相关性 在 16 条支流的 39 个断面中 , 叶绿素 a 的平均 值为 5. 105 mg/ m 3 ( 0. 570~ 30. 950) 、 T P 为 0. 124 mg/ L( 0. 010~ 0. 521) 、 SD 为 1. 259 cm ( 0. 400~ 2. 500) , 其中仅有 3 条支流的 5 个断面叶绿素 a 浓 度超 过 10 mg/ m 3 , 所对应 的 T P 平 均值 为 0. 210 mg/ L( 0. 035~ 0. 460) ; 在 39 座水库中, 叶绿素 a 的 平均值为 14. 750 m g/ m ( 1. 593~ 52. 300) 、 TP 为 0. 102 mg/ L ( 0. 002 ~ 0. 598 ) 、 SD 为 1. 313 cm ( 0. 480~ 3. 200) , 其中 17 座水库的叶绿素 a 浓度超 过 10 mg/ m 3 , 所对应的 T P 平均 值为 0. 168 mg / L ( 0. 022~ 0. 598) 。分析表明水库环境的叶绿素 a 浓 度与 T P, 以及叶绿素 a 浓度与 SD 表现出较好的对 应关系, 而河流环境则不然( 图 1 、 2) 。
流条件下 , 水体叶绿素 a 浓度与总磷和透明度的关系。结果发现 , 在水库环境中 , 水体叶绿素 a 的浓度与总磷以及与透 明度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 但在河流条件下则没有明显的关系。由于三峡库区江段大多数支流的营养水平已达到富营 养化状况 , 当三峡水库建成、 水流条件发生变化后 , 在支流河口等水域存在爆发 水华 的风险。为此, 我们根据 1998 年 枯水期 , 在三峡库区长江江段流域面积大于 100 km 2 的 40 条支流河口实测的总磷浓度 , 利用所建立的水库环境中总磷 与叶绿素 a 浓度的关系 , 对三峡成库后在局部水域爆发 水华 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行了分析 ,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三峡水库 ; 叶绿素 a; 总 磷 ; 水华 文献标识码 : A
2
4
讨论
4. 1 不同流态水体叶绿素 a 浓度和 T P 的关系 世界经合组织 ( OECD) 根据叶绿素 a 浓度, 把 水体划分为贫营 养型 ( [ Chlorophyll a] < 3. 0 mg/ m )、 中 营 养型 ( [ Chlorophyll a] = 3. 0 ~ 11 mg/ m3 ) 、 富营养型 ( [ Chlo rophy ll a] = 11~ 78 mg/ m 3 ) 和重富营养型( [ Chlor ophy ll a] 78 mg/ m 3 ) 4 个类 型[ 7 ] 。叶绿素 a 浓度的高低反映了水体中藻类生物 量的大小, 故上述标准实质上是以藻类 水华 表征 的出现与否以及严重程度所建立的标准。另外, 由 于藻类的生长依赖于水体中营养物质 ( 如 T P、 T N) 的供应能力 , 同时藻类的繁盛又导致水体的透明度 降低, 故早在 1977 年 , Carlson 就根据叶绿素 a 、 TP 和 SD 的综合测算, 提出了划分水体营养状况的指 数 T SI( 又称 Carlson 指数 ) [ 8] 。尽管 Carlson 指数 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中 , 但它 没有反映水体中叶绿素 a、 T P 和 SD 这三者之间的 关系, 因而对水体富营养化表征 ( 如藻类生长和 水 华 ) 的发展无法进行预测, 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水华 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灾难性表征 , 其发 生的背景十分复杂, 但水体的营养物质浓度无疑是 重要的内在原因。因此 , 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富营 养化水体藻类生物量( 以叶绿素 a 含量为指标 ) 与其 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 以期获得对藻类 水华 发生和 发展规律的认识。金相灿等对中国 14 个湖泊的调 查发现 , 叶绿素 a、 T P 和 SD 三者的自然对数之间存 在线性关系 , 国外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 不仅在温 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湖泊和 水库中, 叶 绿素 a 和 T P 的季或年平均 浓度之间 具有正相 关性[ 10~ 11] , 而且 这二者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湖泊和水库中具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