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

合集下载

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

[收稿日期]202205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海洋深水区油气勘探及关键技术 (2016Z X 05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南海深海地质演变对油气资源的控制作用 (91528303)㊂ [第一作者]张厚和(1967),男,教授,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规划与储量评价工作,z h a n gh o u h e @c n o o c .c o m .c n ㊂ 张厚和,刘世翔,郝婧,等.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0(4):16-22.Z H A N G H H ,L I USX ,H A OJ ,e t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c o nd i t i o n s i n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 B a s i n [J ].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2023,20(4):16-22.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张厚和,刘世翔,郝婧,宋双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摘要]基于前人区域研究成果与收集到的近年最新地震㊁钻井等资料,对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㊁储集层和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㊂研究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㊁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㊁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始新世早渐新世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中中新世第四纪发育三角洲正常开阔海沉积体系㊂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㊁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主要储层以及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发育生物礁和构造2类油气藏,具有 下生上储 和 自生自储 2类成藏模式㊂[关键词]北南巴拉望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油气地质特征;成藏条件[中图分类号]T E 1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23)04001607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co n d i t i o n s i n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Z HA N G H o u h e ,L I US h i x i a n g ,HA OJ i n g ,S O N GS h u a n gC N O O C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C o .L t d .,B e i j i n g 100028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t h e p r e v i o u s r e g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f i n d i n g s a n d t h e l a t e s t s e i s m i c a n dd r i l l i n g da t ac o l l e c t e d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t h e t e c t o n i c s e d i m e n t a r y f i l l i n g e v o l u t i o nw a s s t u d i e da n dt h eh y d r o c a rb o n g e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s o u r c e r o c k s ,r e s e r v o i r s t r a t a a n d t r a p s i n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w e r e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z e d .T h e s t u d i e s s h o wt h a t t h eC e n o z o i c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f o u r t e c t o n i ce v o l u t i o n a r y s t a ge s ,i .e .,t h eE o c e n eE a r l y O l i g o c e n er if t i n gp e r i o d ,t h eL a t eO l ig o c e n e -E a r l y M i o c e n ed r i f t p e r i o d ,th e Mi d d l e M i o c e n e f o r e l a n d p e r i o d a n dt h eL a t e M i o c e n e -Q u a t e r n a r y d e p r e s s i o n p e r i o d .A m o n g t h e m ,t h ed e l t a -l i t t o r a ls h a l l o w s e as e d i m e n t a r y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e si n E o c e n eE a r l y O l i g o c e n e ,t h ec a r b o n a t e p l a t f o r m -o r g a n i cr e e f -l i t t o r a ls h a l l o w s e a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e s i nL a t eO l i g o c e n e -E a r l y M i o c e n e ,w h i l e t h e d e l t a -n o r m a l o p e n s e a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e s i n M i d d l e M i o c e n e -Q u a t e r n a r y .T w os e t so fs o u r c er o c k so f E o c e n e L o w e r O l i g o c e n ea n d U p p e r O l i g o c e n e -L o w e r M i o c e n e ,t w o t y p e s o fm a i n r e s e r v o i r s o fL o w e rM i o c e n 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 a n dL o w e rM i o c e n e s a n d s t o n e ,a sw e l l a s M i d d l eM i o c e n e -Q u a t e r n a r y r e g i o n c a p r o c k s a r e d e v e l o p e d i n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 ,t h u s 2t y pe s of o i l a n d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o r g a n i c r e e f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a r e d e v e l o p e d ,w i th t w o t y p e s o f a c c u m u l a ti o nm o d e s o f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l o w e r s o u r c e r o c ka n du p pe r r e s e r v o i r a n d c o m b i n a t i o nof s o u r c e r o c ka n d r e s e r v o i r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 f i l l i n g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co n d i t i o n s ㊃61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0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Y a n g t z e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2023,V o l .20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1 北-南巴拉望盆地区域构造位置图 F i g .1 R e g i o n a l t e c t o n i c l o c a t i o nm a p ofN o r t h -S o u t h P a l a w a nB a s i n1 地质概况北南巴拉望盆地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礼乐巴拉望地块[1],是在欧亚㊁印澳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下,开始发育于晚白垩世[2-3]㊁形成于新生代的含油气盆地(见图1)㊂盆地总体呈N E 向延伸,由北巴拉望盆地和南巴拉望盆地组成,其中北巴拉望盆地面积3.61ˑ104k m 2,南巴拉望盆地面积3.41ˑ104k m 2㊂盆地的基底由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低级变质岩组成(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4-5]㊂北南巴拉望盆地是南海油气战略区的重要盆地㊂截至2021年,国外石油公司累计钻井132口,其中探井102口;部署二维地震测线8.1ˑ104k m ㊁三维地震1.63ˑ104k m 2;已发现油气田29个,累计发现可采储量石油0.23ˑ108t ㊁凝析油0.14ˑ108t㊁天然气945ˑ108m3㊂中国在北南巴拉望盆地开展地震采集和油气资源调查工作很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的相关文献,国外的相关文献也不多㊂本文在总结前人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盆地周缘野外露头资料的采集,对来自盆地内多口钻井的100多块岩石样品进行了烃源岩有机地化测试㊂针对盆地内地震剖面信噪比低㊁地层连续性差㊁中深层有效信息缺失导致深部成像不清等问题,开展了攻关研究㊂采用自适应能量恢复技术㊁鬼波压制技术㊁S e i s l e t 变换去噪技术等技术,优化处理流程,提升地震资料品质,为盆地开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㊂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北南巴拉望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以期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㊂2 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2.1 构造演化特征北南巴拉望盆地是在南海边缘海构造演化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㊂始新世早渐新世,北南巴拉望盆地在该时期位于南海北部[6-9](见图2),主要证据有以下4个方面:①深部层析成像揭示巴拉望地块之下存在古南海残余洋壳[10];②北巴拉望海域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具有相似的中生代放射虫[11-12];③南㊁北巴拉望盆地存在相同的重矿物组合,同婆罗洲北部的重矿物有明显不同,其具有独有的锐钛矿和独居石,且电气石明显较少,锆石明显增多[13];④锆石定年结果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从早白垩世至始新世锆石年龄频谱曲线与珠江口盆地一致,说明该时期沉积物来源于同物源区[13]㊂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北南巴拉望盆地受到南海北部伸展作用的影响形成半地堑结构特征[14-16];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受南海扩张作用,盆地从华南大陆裂离向南漂移;中中新世,盆地所在的礼乐巴拉望地块与南海南部的卡加延脊发生硬碰撞[17-19],形成前陆盆地;晚中新世开始,盆地整体进入区域沉降阶段㊂总体上,北南巴拉望盆地新生代以来经历了裂陷期㊁漂移期㊁前陆期及拗陷期等4个演化阶段:①裂陷期(始新世早渐新世)㊂该时期盆地位于南海北部,盆地受区域拉张应力影响,主要发育半地堑结构(见图3)㊂北巴拉望盆地半地堑规模大,南巴拉望盆地半地堑规模小㊁破碎㊁断层下陡上缓,显示早期拉张应力强,后期受新南海扩张影响断层活动逐渐减弱到最终停止㊂②漂移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㊂受新南海扩张影响,北南巴拉望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为漂移期㊂该时期盆地由南海北部漂移到现今的㊃71㊃第20卷第4期张厚和等: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注:1-莺歌海盆地;2-北部湾盆地;3-珠江口盆地;4-琼东南盆地;5-台西盆地;6-台西南分盆;7-南薇西盆地;8-北康盆地;9-礼乐盆地;10-西北巴拉望盆地;11-中建南盆地;12-湄公盆地;13-万安盆地;14-曾母盆地;15-文莱沙巴盆地;16-南沙海槽盆地;17-双峰盆地;18-笔架南盆地㊂图2 南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图(据文献[8]修改) F i g .2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m a p of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 a n d i t s a d j a c e n t a r e a s (M o d i f i e da c c o r d i n gt o l i t e r a t u r e [8])位置,由于区域上缺乏大型物源供给,导致盆地沉积厚度较薄,区域上发育渐新世早中新世灰岩㊂③前陆期(中中新世)㊂该时期盆地与南部的卡加延脊发生碰撞俯冲,碰撞的部位主要在盆地的东南部,导致盆地东南部形成逆冲挤压构造,而盆地西北部由于距离碰撞区较远,表现为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㊂④拗陷期(晚中新世第四纪)㊂该时期区域构造运动相对较弱,盆地整体沉降,水深持续加大,区域上为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㊂2.2 沉积充填特征裂陷期(始新世早渐新世),北南巴拉望盆地位于华南大陆的南缘,物源体系以周缘和内部隆起为主㊂漂移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盆地从华南大陆裂离向南开始漂移,漂移过程中缺乏物源补给㊂前陆期和拗陷期(中中新世第四纪),由于受碰撞的影响,在东南部形成逆冲挤压构造,巴拉望岛抬升,为盆地提供物源,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和东南部[21]㊂始新世早渐新世沉积时期,北南巴拉望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物源来自盆地周缘和盆地内部古隆起㊂C a l a m i a n N o r t h -1井在晚中始新世沉积时期,钻井上显示以泥岩为主,地震剖面上以中频㊁中连续㊁亚平行㊁弱振幅地震相为特征,地层中含较多超微化石和海相沟鞭藻类,古生物指示该时期盆地为半深海沉积环境㊂S a n m a r t i n A -1X 井和G a d l a o -1井钻遇了滨浅海沉积,岩性以砂岩和泥岩夹砂岩为主㊂盆地以滨浅海沉积为主,半深海沉积主要分布在北巴拉望盆地北部和南巴拉望盆地南部局部地区㊂受NW -S E 向区域拉张应力作用,盆地产生一系列N E 或N N E 向地堑或箕状断陷,地堑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见图4(a))㊂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时期,由于新南海的扩张,导致盆地向南漂移,在漂移过程中缺乏物源补给,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㊂该时期生物礁发育,钻井上显示为大套灰岩伴有泥岩和粉砂岩薄层,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塔状和滩状外形,呈顶底强振幅反射特征,内部为中频㊁中强振幅㊁中连续地震相和中频㊁中振幅㊁差连续地震反射特征[16]㊂碳酸盐岩台地主要位于北巴拉望盆地西部和南巴拉望盆地北部,在碳酸盐岩台地上零星分布生物礁沉积,主要发育在与早期裂陷作用有关的地垒上㊂滨浅海相主要位于北巴拉望盆地中部和南巴拉望盆地中北部,半深海相主要位于北巴㊃81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7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拉望盆地东部和南巴拉望盆地南部(见图4(b))㊂从巴拉望岛野外露头上可以看到,该时期沉积以灰岩为主,可见灰黑色灰岩夹泥岩㊁珊瑚礁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㊂图3 北-南巴拉望盆地结构典型剖面[20]F i g .3 T y pi c a l s e c t i o no f s t r u c t u r e o f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 [20]中中新世沉积时期,礼乐巴拉望地块与加里曼丹碰撞,停止漂移,古南海消亡,新南海形成,块体碰撞形成前陆盆地,北南巴拉望盆地停止漂移,静止于现今的位置,在盆地东南部形成逆冲挤压构造,巴拉望岛隆升为盆地提供物源,物源主要来自东侧和东南侧㊂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海底扇半深海沉积体系,水体变深(见图4(c))㊂北南巴拉望盆地以滨浅海沉积为主,半深海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南巴拉望盆地东南部,海底扇分布在北巴拉望盆地西北部㊂钻井上显示,海底扇表现为大套泥岩夹粉㊁细砂岩薄层;地震剖面上,海底扇表现为透镜状外形,内部呈中频㊁中强振幅㊁中连续地震反射特征㊂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时期,新南海已经停止扩张,盆地位于现今的位置上,处于相对稳定期㊂主要发育三角洲碳酸盐岩台地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南部㊂北南巴拉望盆地以滨浅海沉积为主,半深海沉积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局部地区,发育大型下切水道,三角洲在盆地东南部继承性发育,碳酸盐岩台地零星分布于盆地西部(见图4(d ))㊂地震剖面上,半深海表现为中频㊁中好连续㊁中强振幅地震反射特征,可见代表深水沉积的多边形断裂㊂此外,大型下切水道发育,垂向上多期次叠置,呈明显的 V 型或 U 型反射特征[16]㊂3 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3.1 烃源岩来自区内多口钻井的100多块岩石样品有机地化分析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㊂始新统下渐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T O C (总有机碳)含量在1%~3%之间(见图5)㊂N o r t hC a l a m i a n -1井岩石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始新统下渐新统烃源岩T O C 含量多数大于2%,T O C 含量主频分布范围分别为1%~1.25%和2%~2.75%;S 1+S 2(生烃潜力)多数大于6m g /g ,主频分布范围为1.5~3m g /g 和5.0~6.5m g /g 两段;H I (氢指数)多数大于150m g /g ,最高达300m g /g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干酪根,地化指标表明始新统烃源岩为较好好烃源岩㊂上渐新统下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T O C 含量少数小于0.5%,大部分分布在0.5%~1%之间(见图5),属于中等好烃源岩㊂L i n a pa c a nA -1井岩石样品测试分析结果表明,T O C 含量大多在1%左右,最高达到10%;S 1+S 2大多在2~6m g /g 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㊂多口钻井岩石样品还揭示了白垩系烃源岩主要为非烃源岩,少数为差烃源岩㊂㊃91㊃第20卷第4期张厚和等: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4 北-南巴拉望盆地沉积相平面F i g .4 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 p l a n e o f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 G u n t a o -1井T O C 含量低于0.3%,D e s t a c a d o A -1X 井T O C 含量绝大多数小于0.5%,极少数为0.5%<T O C 含量<1.0%,H I小于100m g /g ,S 1+S 2均不大于1m g /g ,烃源岩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型干酪根,为贫气源岩㊂从烃源岩的有机地化分析来看,始新统下渐新统烃源岩是盆地主力烃源岩层,即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是北南巴拉望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期㊂北南巴拉望盆地原油密度为0.7628~0.8927g /c m 3,具有低的C P I (碳优势指数)以及低的姥鲛烷/植烷,表明烃源岩沉积处于还原环境㊂从地化指标上看,北南巴拉望盆地原油C 27甾烷和C 29甾烷都大于C 28甾烷,奥利烷含量高且未见4-甲基甾烷,表明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自高等植物㊂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㊂从原油芳烃成熟度数据来看,原油R o (镜质体反射率)为0.87%~1.33%,表明原油主要是生油高峰期的产物㊂3.2 储集层对北南巴拉望盆地28个油气田储层的物性分析表明,北南巴拉望盆地发育碳酸盐岩和砂岩2类储层㊂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北巴拉望盆地的上渐新统下中新统灰岩中,孔隙度平均12.6%,渗透率平均107m D ,属于中孔高渗碳酸盐岩储层㊂碳酸盐岩储层可采储量为1.07ˑ108t 油当量,约占盆地可采储量的95.6%,该类储层是盆地主要的储油岩㊂砂岩储层主要是下中新统的浊积砂岩,孔隙度平均15.6%,渗透率平均58m D ,属于中孔中渗砂岩储层,该类储层目前虽然发现油气较少,但有可能成为盆地未来的勘探领域㊂在其他地层中也发现可能成为储集岩的岩相,如早中新世的砂岩,但一般比较薄且分选不好;中新世中上部的中细粒砂岩,分选较差,但具有一定程度的粒间孔隙㊂北巴拉望盆地北部发育中新世末期白云岩化的碳酸盐岩相,在盆地隆起部位存在的生物礁㊂更新世的礁灰岩是多孔质的良好储集岩,但是储层埋深比较浅;南部的上新统砂岩,分选良好,孔隙发育㊂3.3 盖层中中新世之后盆地内沉积环境为半深海大陆斜坡环境,岩性主要为泥页岩㊁泥岩和砂岩,形成盆地内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席状(亚)平行弱振幅反射㊂其质量受陆源浅水区物源影响,㊃02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7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5 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生烃潜力 F i g .5 S o u r c e -r o c kh yd r o c a r b o n ge n e r a 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 o f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近物源区盖层砂岩含量较高㊂3.4 生储盖组合北南巴拉望盆地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发育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2套烃源岩,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砂岩2类储层,中中新统第四系区域性盖层㊂纵向上烃源岩层㊁储层和盖层相互配置,形成了3套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见图6):①烃源岩为始新统下渐新统泥灰岩,储层为下中新统生物礁灰岩,盖层为中中新统泥岩,形成 下生上储 的成藏组合;②烃源岩为上渐新统下中新统泥灰岩,储层为下中新统浊积砂岩,盖层为中中新统泥岩,形成 自生自储 的成藏组合;③烃源岩为始新统下渐新统泥灰岩,储层为下中中新统三角洲砂岩,盖层为中中新统泥岩,形成下生上储 的成藏组合㊂图6 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图F i g .6 H y d r o c a r b o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 d i a gr a mo fN o r t h -S o u t hP a l a w a nB a s i n 3.5 圈闭北南巴拉望盆地主要发育与基底升降有关的断块构造㊁与同生断层有关的背斜和礁隆㊂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4种油气圈闭:生物礁体圈闭(如尼多油田)㊁浊积扇砂体圈闭(如加洛克油田)㊁深水碳酸盐岩圈闭㊁断块圈闭[22]㊂4 结论1)北南巴拉望盆地受到新南海扩张作用的影响,经历了始新世早渐新世裂陷期㊁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漂移期㊁中中新世前陆期及晚中新世第四纪拗陷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相应地发育了裂陷期的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㊁漂移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滨浅海沉积体系㊁前陆期及拗陷期的三角洲碳酸盐岩台地滨浅海半深海沉积体系㊂2)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是北南巴拉望盆地烃源岩发育层系,下中新统碳酸盐岩和下中新统三角洲砂岩是盆地的重要储层,中中新统第四系浅海半深海相泥岩是区域性盖层㊂3)北南巴拉望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北巴拉望盆地,垂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下中新㊃12㊃第20卷第4期张厚和等:北南巴拉望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㊃22㊃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7月统㊂主要发育生物礁和构造油气藏,发育上渐新统下中新统 自生自储 以及始新统下中新统的生物礁和三角洲砂岩 下生上储 2类成藏模式㊂参考文献:[1]刘海龄,阎贫,刘迎春,等.南沙板内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盆机制[J].海洋通报,2004,23(6):38-48.L I U H L,Y A NP,L I U Y C,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e n o z o i c s e d i m e n t a r y b a s e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t h e i r c o n t r o l-b a s i n m e c h a n i s m w i t h i nN a n s h am i c r o-p l a t e[J].M a r i n eS c i e n c eB u l l e t i n,2004,23(6):38-48.[2]K U D R A S SH R,W I E D I C K E M,C E P E KP,e t a l.M e s o z o i c a n dC a i n o z o i c r o c k s d r e d g e d f r o m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R e e dB a n k a r e a)a n dS u l uS e a a n d t h e i r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1986,3(1):19-30.[3]夏戡原,黄慈流.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寻找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J].地学前缘,2000,7(3):227-238. X I A K Y,HU A N GCL.T h e d i s c o v e r y o fm e s o-t e t h y s s e d i m e n t a r y b a s i n s i n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 a n d t h e i r o i l a n d g a s p e r s p e c t i v e[J].E a r t h S c i e n c eF r o n t i e r s,2000,7(3):227-238.[4]张功成,贾庆军,王万银,等.南海构造格局及其演化[J].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0):4194-4215.Z HA N G GC,J I A QJ,WA N G W Y,e t a l.O nt e c t o n i c f r a m e w o r k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 i c s,2018,61(10):4194-4215.[5]姚伯初,万玲,吴能友.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J].中国地质,2004,31(2):113-122.Y A OBC,WA NL,WU N Y.C e n o z o i c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t h e g r e a t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 a r e a[J].G e o l o g y i nC h i n a,2004,31(2): 113-122.[6]M E T C A L F EI.T e c t o n i c f r a m e w o r ka n dP h a n e r o z o i c e v o l u t i o no f S u n d a l a n d[J].G o n d w a n aR e s e a r c h,2011,19(1):3-21.[7]D A L Y M C,C O O P E R M A,W I L S O NI,e t a l.C e n o z o i c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 a n db a s i ne v o l u t i o n i n I n d o n e s i a[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1991,8(1):2-21.[8]张功成,屈红军,刘世翔,等.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15,36(5):533-545.Z HA N G GC,Q U HJ,L I USX,e t a l.T e c t o n i c c y c l e o fm a r g i n a l s e a c o n t r o l l e d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d e e p-w a t e r a r e a s o f S o u t hC h i n aS e a[J].A c t aP 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2015,36(5):533-545.[9]L E ET Y,L AWV E RLA.C e n o z o i c p l a t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J].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1995,251(1):85-138.[10]WUJ,S U P P EJ.P r o t o-S o u t hC h i n aS e a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u s i n g s u b d u c t e ds l a bc o n s t r a i n t s f r o m T o m o g r a p h y[J].J o u r n a l o fE a r t hS c i e n c e,2018,29(6)1304-1318.[11]吴国瑄,王汝建,郝沪军,等.南海北部海相中生界发育的微体化石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1):79-85.WU G X,WA N G RJ,H A O HJ,e t a l.M i c r o f o s s i l e v i d e n t f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M e s o z o i c i n t h en o r t ho f S o u t hC h i n aS e a[J].M a r i n eG e o l o g y&Q u a t e r n a r y G e o l o g y,2007,27(1):79-85.[12]谢晓军,张功成,刘世翔,等.礼乐盆地漂移前的位置探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2):8-13.X I EXJ,Z H A N GGC,L I USX,e t a l.D i s c u s s i o n t h e p r e-d r i f t i n gp o s i t i o no f t h eL i y u eB a s i n[J].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2015,15(2):8-13.[13]S H A OL,C A OLC,Q I A OPJ,e t a l.C r e t a c e o u s-E o c e n e p r o v e n a n c e 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 t h eP a l a w a nC o n t i n e n t a lT e r r a n e a n d t h en o r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m a r g i n[J].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L e t t e r s,2017,477:97-107.[14]T A Y L O RB,H A Y EDE.T h e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S o u t hC h i n aB a s i n[J].A m e r i c a nG e o p h y s i c a lU n i o n,1980,27:89-104.[15]D A L Y M C,C O O P E R M A,W I L S O NI,e t a l.C e n o z o i c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 a n db a s i n e v o l u t i o n i n I n d o n e s i a[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1991,8(1):2-21.[16]S T E P HA NS,D I E T E R F,F L O R I A N M,e ta l.T i m ec o n s t r a i n t so n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o u t h e r nP a l a w a nI s l a n d,P h i l i p p i n e sf r o mo n s h o r e a n do f f s h o r e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M i o c e n e l i m e s t o n e s[J].J o u r n a l o fA s i a nE a r t hS c i e n c e s,2013,76:412-427.[17]HA L LR.T h e p l a t e t e c t o n i c s o f C e n o z o i c S EA s i a a n d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l a n d a n d s e a[A].B i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G e o l o g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S E A s i a[C].L e i d e n:B a c k h u y sP u b l i s h e r s,1998:99-131.[18]C U L L E N A,R E E M S TP,H E N S T R AG,e t a l.R i f t i n g o f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n e w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P e t r o l e u m G e o s c i e n c e,2010,16(3):273-282.[19]F R A N K ED,S A V V A D,P U B E L L I E R M,e t a l.T h e f i n a l r i f t i n g e v o l u t i o n i n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4,58:704-720.[20]A U R E L I O M A,F O R B E S M T,T A G U I B A O KJL,e t a l.M i d d l e t oL a t eC e n o z o i c t e c t o n i ce v e n t s i ns o u t ha n dc e n t r a lP a l a w a n(P h i l i p p i n e s)a n d t h e i r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t o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e r nm a r g i no f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E v i d e n c e f r o mo n s h o r e s t r u c t u r a la n do f f s h o r e s e i s m i c d a t a[J].M a r i n e a n d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4,58:658-673.[21]赵帅,李学杰,姚永坚,等.南海南部造山运动及其与古南海俯冲的成因联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39(5):147-162.Z H A OS,L IXJ,Y A O YJ,e t a l.O r o g e n i c e v e n t s i nS o u t h e r nS o u t hC h i n aS e a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t h e s u b d u c t i o no f t h e P r o t oS o u t hC h i n aS e a[J].M a r i n eG e o l o g y&Q u a t e r n a r y G e o l o g y,2019,39(5):147-162.[22]S A L E SA O,J A C O B S E NEC,MO R A D O J RA A,e t a l.T h e p e t r o l e u m p o t e n t i a l o f d e e p-w a t e r n o r t h w e s t P a l a w a nB l o c kG S E C66[J].A s i a nE a r t hS c i e n c e s,1997,15(2):217-240.[编辑]赵宏敏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地质因素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地质因素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论文提要天然气(Natural Gas)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其利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能用于炊事外,还可广泛作为发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玻璃陶瓷、汽车、集中空调的燃料或原料。

因而初步总结出我国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对今后天然气勘探及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是从以下七个主要地质因素来展开论述的。

其间,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规模的气源岩、一定厚度的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和早期圈闭的作用;充分条件包括:断层与不整合面的改善作用、二次生气、脱溶(脱附)作用。

正文一、一定规模的气源岩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无疑是天然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气藏的富集程度除与气源岩规模和生产潜力密切相关外,还与气源岩和储层相互接触关系有关。

(一)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最关键的是,气源层系要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高的生气潜力。

一定的生气强度是较大气田形成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当生气量大于水溶气量(当与油伴生时,还要考虑油的溶解气量)、岩石吸附气量和散失气三者之和时,才有可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大气田总是分布在生气强度相当大的范围内。

如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气田分布于生气强度大于30ⅹ108m3/km2范围内,而特大气田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气强度大于40ⅹ108m3/km2区域。

再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濮凹陷,储量较大的文留气藏和白庙气田都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60ⅹ108m3/km2范围内①(图1,见下页)。

(二)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直接涉及到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否有效地运移到储层的问题,一般气源岩与储层直接接触比不相接触的富气作用大。

从我国已发现的油气田中可划分出内接式、紧接式和跨越式三种类型。

1.内接式储层呈“透镜体”被包在气源岩中,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充分向储气层运聚。

浅层天然气

浅层天然气

浅层天然气理论上,浅层气的成因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除去目前还较少发现的无机成因气之外,有机成因的浅层气又可以划分出两种主要类型,即生物气和热成因气。

生物气包括原生型和次生型的,原生型生物气包括早期生物成因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晚期生物成因气,次生型生物气包括稠油降解气和浅层次生蚀变改造型天然气。

热成因气包括干酪根初次裂解和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

1. 生物气类型(1)早期生物成因气指在沉积物埋藏早期,有机质在甲烷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生成于浅层的(<1 000m)天然气。

生物成因气一般具有很高的甲烷含量,乙烷以上重烃气体在烃类组分中的比例多低于0. 05%,C1 /( C2+C3 )比值通常大于1 000。

一般认为生物成因气甲烷的δ13 C值小于- 60‰。

戴金星等对我国生物成因气甲烷、乙烷、丙烷的碳同位素研究表明:δ13 C1在- 91‰~- 55‰之间、δ13C2在- 46.5‰~-30.7‰之间和δ13C3在- 32.5‰~-23.5‰之间,且δ13 C1、δ13C2和δ13C3值具有随重烃含量增加而变重的趋势,可能更多地反映了重烃组分的热成因特征。

产气机制:生物或动植物体埋藏后,首先经过喜氧微生物的耗氧降解,形成大分子有机质,并使有氧环境通过喜氧微生物的耗氧及兼性细菌的过渡逐步演变到厌氧环境,并将复杂大分子有机质分解成较低分子量的有机质;随着有机质的深埋,氧气被消耗殆尽,厌氧微生物开始分解有机质,它们利用硫酸盐中的氧进行代谢活动,一方面将硫酸盐还原成H2S,创造了严格的还原环境,另一方面继续将复杂有机质分解成简单有机物,这一过程是由各种喜氧、厌氧发酵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完成的;最后,产甲烷菌将上述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等代谢生成甲烷。

(2)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指烃源岩演化早期尚未进入生油门限的未成熟-低成熟条件下有机质经低温热作用形成的天然气(大概相当于Rt为0.3~0.6%)。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页岩气是泛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暗色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

从全球范围来看,页岩气拥有巨大的资源量。

据统计,全世界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456.24xl0i2m3,相当于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资源量的总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资源[1-6]。

页岩气资源量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页岩气的资源潜力甚至还可能明显大于常规天然气。

1.1 页岩气成藏机理1.1.1成藏气源页岩气藏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页岩既是烃源岩、储层,也是盖层。

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能否排出,关键在于生烃量必须大于岩石和有机体对烃类的吸附量,同时必须克服页岩微孔隙强大的毛细管吸附等因素。

因此,烃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只有部分被排出,仍有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

北美地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藏存在3种气源,即生物成因、热成因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

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及混合成因仅存在于美国东部的个别盆地中,如Michigan盆地Antrim生物成因页岩气藏及Illinois盆地NewAlbany混合成因页岩气藏[2l]。

1.1.2成藏特点页岩气藏中气体的赋存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吸附气的形式赋存于页岩内有机质和黏土颗粒的表面,这与煤层气相似。

游离气则聚集在页岩基质孔隙或裂缝中,这与常规气藏中的天然气相似。

因此,页岩气的形成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天然气两者特征,为不间断充注、连续聚集成藏(图l-l)。

有机质和黏土颗粒气体流入气体进入最终形成表面吸附与解吸页岩基质孔隙天然裂缝网络页岩气藏图1-1页岩气赋存方式与成藏过程示意图在页岩气成藏过程中,随天然气富集量增加,其赋存方式发生改变,完整的页岩气藏充注与成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藏盖层封盖能力探讨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藏盖层封盖能力探讨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藏盖层封盖能力探讨曹倩;金强;程付启【摘要】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藏盖层疏松未成岩,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但盖层具独特的封闭机理及模式,封盖了大规模的天然气。

通过计算盖层与储集层的排替压力差和理论封盖气柱高度,评价了盖层的有效性,同时计算了生物气藏中气体突破盖层时间和气体渗流速率,揭示气藏的封盖过程。

结果表明,未成岩盖层有效性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变好,而且当气藏储集层中气柱高度大于盖层理论封盖气柱高度时,下部气体可以通过盖层渗流散失,但渗流过程是短暂的,之后气藏又处于封盖状态。

总之气藏的封盖-渗流是动态平衡过程,因此叠置的储集层与盖层依靠排替压力差仍可封盖一定量的气体,这就是未成岩气藏盖层的叠加式封盖模式。

%The gas reservoir of the Quaternary in eastern Qaidam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unconsolidated and un-diagenetic cap rocks with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t has unique sealing mechanism and model for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gas reservoir. This paper calcu- lates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cap rock and reservoir, the theoretical sealed gas-column height, and then evaluates the sealing efficiency, obtains the time that biogas broke through the cap rock and the gas seepage flow rate, and reveals the sealing process of the gas reservo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diagenetic cap rock is becoming better with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and when real gas reservoir's gas-column height is bigger than the theoretical sealing gas-column height, the gas below it can percolate and he lost through the cap rock. However, the flow process is short, and then the gas reservoir is alsoin sealing cond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is dynamic balancing process for the sealing and seepage of gas reservoir, so the stacked reservoir and cap rock can still seal a certain amount of gas by displacement pressure difference. This could be the stacked sealing model for un-diagenetic gas cap rocks.【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4页(P623-626)【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盖层有效性;封盖模式;定量评价、【作者】曹倩;金强;程付启【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2众所周知,盖层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成因

腐泥型与腐殖型有机质
• 所有沉积有机质大致可以区分为腐泥型和腐殖 型两大类。 • 腐泥型系指脂肪族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 聚合作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 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它们可以形成石油、 油页岩、藻煤。 • 腐殖型系指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 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主要可以形成天然气和 腐殖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液态石油。
成煤物质及其结构特点
• 煤主要由各门类的植物遗 体形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 主. • 有机组分以碳水化合物和 木质素为主. • 结构中含有较多的芳环和 杂原子.
煤的显微组分
• 镜质组
– 木质素纤维组织凝胶化作用的产物
• 惰质组
– 木质素纤维组织碳化作用的产物
• 壳质组
– 高等植物中富含氢的组织器官(如孢粉质、 角质、木栓质)及植物组织的分泌物
甲烷、二 氧化碳的 死亡温度
常见的无机气类型及其分布
• 来自幔源的岩浆以及变质作用和由此引 起的无机矿物热分解作用所形成, • 由地表水渗入地壳深处而形成的大气成 因气。 • 无机成因气的分布与深大断裂活动有关, 构造活动单元,特别是古老地层更有可 能分布无机成因气。
我国有机与无机成因天然气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
伴生凝析油和 轻质油某些组 成特征
来自藻类类和细菌

C7轻烃系列三角 图(正庚烷、甲 级环己烷、二甲 基环戊烷)
来自水生生物 (类脂物)
来自高等植物
煤 成 气 与 油 型 气 的 鉴 别
• 生物标记物所 反映的有机质 来源
生 物 标 记 物 结 构
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条件下形 成天然气的δ 13C1
煤型气组成特点
• 煤型气含有一定量的非烃气,如N2、CO2等,但 其含量很少达到20% • 煤型热解气的重烃含量比煤型裂解气高,但煤 型气的重烃含量也很少超过20%,主要为甲烷。 • 煤型气的甲烷同位素一般在-25~-42‰。 • 凝析油中,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 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 • 煤型气常含汞蒸气,一般含量超过 700 毫微克/ 米3,多数大于1000毫微克/米3

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

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

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天然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引言1 区域构造背景缅甸海域及邻区板块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不同阶段[67]:①晚白垩世-古新世为板块初始接触阶段。

印度板块开始向北东向漂移,并与欧亚板块从未接触到开始”软”接触、碰撞和俯冲。

古新世时,板块间碰撞加强,但火山岛弧并未隆起,西缅地块仍为一体的被动陆缘或过渡性陆缘。

②始新世-渐新世为板块碰撞、弧前与弧后盆地发育的雏形阶段。

始新世时,板块间硬碰撞,火山活动开始变得强烈起来,火山弧微隆起,将原来的中缅盆地一分为二,弧前、弧后盆地的雏形开始形成,但南部海域仍然为过渡性陆缘。

③中新世至现今则为弧前、弧后盆地发育成型并改造的阶段。

中新世时,随着印度板块向西缅甸微板块俯冲以及火山弧隆起的继续,弧前、弧后盆地基本成型并逐渐稳定,形成现今的(海)沟(火山岛)弧盆(地)构造体系,属于主动陆缘;上、更新世开始,遭受一系列挤压走滑以及拉分改造。

这种主动陆缘的(海)沟(火山岛)弧盆(地)构造体系,在平面上体现为自西向东依次发育增生楔构造带、弧前盆地构造带、火山岛弧构造带和弧后盆地构造带等4个构造单元(图1),相应的构造单元内分别发育不同属性的盆地,即增生楔斜坡盆地、弧前盆地、火山岛弧盆地和弧后盆地。

其中,整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的弧前盆地自北向南依次再分为钦敦坳陷、沙林坳陷、皮亚-伊洛瓦底坳陷与安达曼海弧前坳陷。

而北窄南宽的弧后盆地自北至南依次再分为睡宝坳陷、勃固坳陷、安达曼海弧后坳陷与丹老坳陷。

图1 缅甸安达曼海弧后坳陷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Fig.1 Tectonic location and division of Back arc Depression in Andaman Sea, Burma为方便起见,笔者将火山岛弧带和安达曼弧后坳陷的西部斜坡带合并为统一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生运聚)单元进行讨论(图1)。

2 天然气成藏要素2.1 烃源岩条件安达曼海弧后坳陷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和上新统3套有利的泥质烃源岩[4]。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2014-03-25石油观察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

苏里格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

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1、地层结构和沉积环境
四川盆地内的地层结构复杂,由志留纪到第三纪地层均有发育。其中,志留 纪和二叠纪地层为页岩气的主要储层。这些地层在沉积环境中处于适宜的古地理 和古气候条件,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气源条件
四川盆地的气源条件十分优越,其中古生物化石和有机质是页岩气形成的主 要来源。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有机质会发生降解和裂解,形成大量 的页岩气。同时,四川盆地的煤系地层也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气源。
4、钻探技术:针对苏里格大气田的地质特点,采用先进的钻探技术,如水 平井、大位移井等,以实现高效开发和低成本开采。
未来展望
苏里格大气田作为中国最大的整装气田之一,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未来苏里格大气田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1、油气勘探和开发前景:在继续深化苏里格大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基础上, 应加强周边区域的勘探工作,寻找更多可开发的天然气资源。同时,应积极探索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如煤层气、致密气等,以提高天然气资源的整体开发水平。
成藏地质背景
苏里格大气田所处的地质背景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华北板块、松辽盆地等多 个地质构造单元。盆地内的地层发育完整,自上而下分别为新生代河湖相沉积、 中生代岩浆岩和古生代变质岩。地形地貌以沙漠和戈壁为主,气候干燥,属于典 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藏地质特征
苏里格大气田的成藏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论
本次演示对苏里格大气田的成藏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其所处的地 质背景、成藏地质特征、勘探与开发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苏里格大气田具有 较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和资源量基础,采用合理的开发模式和钻探技术可实现高效 开发和低成本开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气和低熟气成藏主控因素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气和低熟气成藏主控因素

DOI 1 . 9 9 J I S 1 0 — 7 4 2 0 0 . 0 : 0 3 6 / . S N. 0 0 3 5 . 01 . 2 0 1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生 物 气 和 低 熟气 成 藏 主 控 因素
王 始 波 冯 子 辉 , 梁 江 平 万 俭 英 王 雪
1 2 3 0|m
G s r s r o r a e a l t d b h e a tr n l d n a o r e r c s n b d e n r cu e . G s a e e i r 玎 ce v t r e f c o s i cu i g g s s u c o k, a d o is a d f t r s s e a a
(.ntueo dm nayG o g ,C eg uU i r t o eh ooy hn d 0 9 hn ; 11stt fS ie tr el y hn d nv s yf Tcn l ,C eg u6 5 ,C ia i e o e i g 1 0 2 E poai n ee p e t e ac ntae D qn i; dC m a y a ig1 3 . xl t na dD vl m n R s rhIstt。 a igOle o p n ,D qn 6 7 r o o e i  ̄l 1 2,C ia hn )
Absr c t a t: Ac o d n o g oo i a e t r s o i g n c g sa d lw— t r a , b s d o he fr t n c n i o c r i g t e l gc lf au e fb o e i a n o mau e g s a e n t ma i o d t n o o o i g n c g s a d lw. t r a ,t i a e nay e h o toln fe t fs u c o k, tu t e a d r s t fb 0 e i a n o mau e g s h s p p r a l z s t e c n r li g e fc so o r e r c sr cur n e e 。 v i n g sr s r o r .T e e r h c n l de ha h r s g o o mi g c n i o sf rb o e c g sa o mau e 0 ro a e e v is he r s a c o cu st tt e e i o d fr n o d t n o ig ni a nd lw— t r i g s i o t m o gi o Ba i whee i ih i e o r e t r lmi r a c l td r s u c a u t o a n n rhe S n la sn, r s rc n r s u c s wih a p ei na y c lu a e e o r e mo n f 1×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全球主要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有上千个,根据盆地结构特征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3大类型: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笔者按这3大类型盆地论述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油汽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的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的构造带、陡坡带和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摺带、斜坡带、逆埯带及坳陷帶。

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对全球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ccording-to-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petroliferous-basin-can-be-divided-in-to-three-major-basins:Craton-basins,Rift-basins-and-Foreland-basins,thousands-of-which-de-veloped-in-the-global.-The-distribution-of-oil-gas-is-discussed-in-the-three-major-basins.-Oil-and-gas-is-mainly-distributed-in-the-paleo-uplift,paleo-slope,regional-unconformity,fault-belt-of-the-Craton-basins,and-is-also-distributed-in-the-structural-belt,steep-slope-belt,gentle-slope-belt-of-the-Rift-basins-and-in-the-fault-folded-belts,slope-belt,overthrust-belt,depression-belt-of-the-Foreland-basins,which-proved-that-it-has-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in-the-oil-gas-ex-ploration.【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12页(P14-25)【关键词】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油气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TE3全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多构造体系发育,形成了七大地块,各地块之间地质条件和成藏条件均有较大差别,为搞清油气的分布规律,笔者经多年研究和实践认为,以盆地类型为基础,以油气成藏因素为核心,以构造体系控油为条件,进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

7组--凝析气藏

7组--凝析气藏

两类凝析气藏
温度、压力
生成
运移
聚集
成藏
原生凝析气藏是指有机质演化直接生成的为凝析 气相, 并且以凝析气相运移进入圈闭中聚集成藏, 凝析气是在生油层中就生成了,后期没有相态变 化。此时, 圈闭必须满足地层温度介于临界温度 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 地层压力大于该烃体系在 该温度下的露点压力。 如: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和塔西南坳陷
构造条件--多期生烃、多期成藏 (1)构造运动使地层压力迅速上升,从而使油溶 解在压缩气中形成凝析气藏;
(2)由构造产生的断层作用,使低熟油与低温 生物降解气混合而形成“低熟凝析油气”。
保存条件:
封盖条件包括物性封闭、烃浓度封闭、超压封闭 和水合物封闭等。 塔里木盆地总共发育5套区域盖层,分别是:塔 东北中、下侏罗纪煤系地层;满加尔凹陷、巴楚 地区石炭系膏岩-泥岩层;塔北、塔中中—上奥陶 系泥岩层和塔西南中上寒武系膏岩层。 这些多套区域盖层非常有利于多套源岩生成凝析 气的保存。
2.塔里木盆地凝析气形成 周兴熙、李绍基、陈义才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西南石油学院) 3.塔里木盆地凝析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 陈义才、杨宝星、李延军、 郭秀英(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南充) 中图分类号: TE112.1文献标识码:A 4.塔里木盆地凝析气藏的成藏条件探析 张吉、张烈辉、周守信、徐春梅 (西

LOGO
T m -- 临界凝析温度 T c --临界温度
p m -- 露点压力
p f -- 地层压力 T f -- 地层温度 a1 -- 凝析气藏 a2 -- 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a3 -- 带凝析气顶的油藏 a4 --带气顶的油藏
随着凝析气向上部圈闭运移, 地层的温度和压力都会降低, 当压力逐渐接近该烃体系的露点压力时, 凝析油开始析出, 此时形成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a2) ; 凝析气继续向上运移, 进入两相区, 地层压力小于该烃体 系的露点压力, 凝析气分离为气液两相进入上部圈闭, 聚 集成为带凝析气顶的油藏( a3) ; 凝析气向更浅的圈闭运移, 地层压力小于该烃体系的露点 压力, 地层温度小于烃体系临界温度, 则油相进入上部圈 闭, 形成带气顶的正常油藏( a4)

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

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
2成藏特征对比 常规天然气藏、煤层气藏以及页岩气藏在成藏特征 上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下面主要从气体来 源、储集介质、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分布特点等五个方
面来对比研究常规天然气藏、煤层气藏以及页岩气藏的 成藏特征。
(1)气体来源。煤层气、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都来自 于生物气或热成熟气,其中常规天然气还可以是原油裂 解气。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张建博等.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J】. 天然气工业,2004,24(5):ll~13. 【2】张金川,徐波等.中国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J】. 天然气工业,2008,28(6):136~140. 【3】陈更生,董大忠等.页岩气藏形成机理与富集规 律初探【J】.天然气工业,2009,29(5):17~21. 【4】徐波等.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 比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1):26~30. [5】薛会等.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J】.地球科学 与环境学报,2006,28(2):53~57.
中国石油和化工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2010(9)
参考文献(10条)
1.薛会 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02)
2.王红岩.张建博.李景明.刘洪林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2004(5)
3.徐波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1)
8.徐波.郑兆慧.唐玄.郭华强.聂海宽.张培先 页岩气和根缘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机理对比研究 2009(1)
9.王红岩;建博 中国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4(05)
10.薛会.张金川.刘丽芳.卞昌蓉 天然气机理类型及其分布 2006(2)

阜新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特征

阜新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特征

阜新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特征
李银真;崔洪庆;张铁刚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6(17)3
【摘要】阜新盆地有较好的气源岩,天然气资源丰富。

指出: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盆地内形成了多种圈闭和复杂的断裂构造,直接控制着盆内源岩及油气的分布层位和部位;油气运移以横向为主,在早期及晚期断裂活动停止时,断裂不再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油气藏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以热成因气为主,保存条件取决于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天然气的扩散作用对气藏影响小,几乎没有破坏作用;艾友、东梁西及刘家—王营区辉绿岩体附近应是今后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页数】5页(P414-417)
【关键词】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热成因气
【作者】李银真;崔洪庆;张铁刚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成藏动力系统及空间分布特征 [J], 金晓辉;林壬子;任延广;冯子辉;宋兰斌;秦伟军
2.阜新盆地东梁区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 [J], 朱志敏;崔洪庆;宋文杰
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藏分布规律 [J], 姚泾利;黄建松;郑琳;李泽敏
4.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成藏特征及气藏分布规律 [J], 郑聪斌;张军
5.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评《准噶尔盆地构造沉积与成藏》 [J], 李欣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因类型与成藏特点

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因类型与成藏特点

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因类型与成藏特点目录一、内容综述 (3)1. 天然氢气的重要性 (5)2. 研究意义 (5)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天然氢气的来源与类型 (7)1. 天然氢气的来源 (9)1.1 地球内部 (10)1.2 地表物质 (11)1.3 生物转化 (12)2. 天然氢气的类型 (13)2.1 氢气同位素 (14)2.2 氢气种类 (15)三、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因类型 (17)1. 构造运动成因 (18)1.1 地壳运动与油气运移 (19)1.2 断裂带与氢气运移 (21)2. 化学还原成因 (22)2.1 硫化物还原 (22)2.2 碳酸盐还原 (24)3. 生物成因 (25)3.1 生物作用与氢气产生 (26)3.2 微生物代谢产物 (28)4. 地热成因 (29)4.1 地热异常与氢气生成 (30)4.2 地热喷流与氢气运移 (30)四、天然氢气规模生成的成藏特点 (31)1. 储层条件 (33)1.1 储层岩性 (34)1.2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 (35)1.3 储层压力 (36)2. 氢气运移特征 (37)2.1 运移通道 (38)2.2 运移动力 (40)2.3 运移方向 (41)3. 氢气聚集与分布 (42)3.1 氢气富集区 (43)3.2 氢气分布规律 (45)3.3 氢气聚集程度 (46)4. 氢气成藏模式 (47)4.1 构造热成因模式 (48)4.2 热液流体成因模式 (49)4.3 生物化学成因模式 (50)五、结论与展望 (52)一、内容综述氢气作为一种高能、清洁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氢气的规模生成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释放氢气的过程,这些过程不仅为氢气的自然分布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其成藏特点。

本文将从成因类型和成藏特点两个方面对天然氢气的规模生成进行综述。

地热成因:地热活动是氢气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降解成因气及其成藏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降解成因气及其成藏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降解成因气及其成藏特征帅燕华;宋娜娜;张水昌;冯子辉;朱光有;王雪;黄海平【摘要】松辽盆地具有与北美盛产生物气的白垩纪诸盆地最为接近的地质条件,无论维度上还是源岩质量均可以进行类比.目前,松辽盆地已探明17个具生物气特征的气藏:干燥系数大(C1/ΣC1+大于0.95);甲烷稳定碳同位素较轻(δ13C1分布在-60%.~-50%.).因此,对这个地区的生物气潜力一直给与了极大的期望,这些气藏的赋存条件研究也成了找寻该区生物气聚集的主要立足点.然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目前探明的“生物气藏”以次生型生物改造气藏为主,是热成因油气遭受生物降解产生的次生生物气与残留热成因甲烷混合而成.主要证据如下:①生物降解导致异构烷烃含量增加、丙烷含量明显减少;②湿气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具有生物降解痕迹;③天然气中氮气含量越高,反映生物活动有关的特征越明显;④生物气藏伴生液态烃均发生过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降解程度、保存条件以及后期热成因天然气有否补充是造成生物降解气特征复杂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尚未探明原生型生物气的赋存,主要原因是松辽盆地自晚白垩纪—古近纪以来长期处于抬升降温状态,不利于原生生物气的持续形成,更加不利于构造部位原生生物气的保存;只有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区块发育的岩性圈闭中,才可能有原生生物气藏的赋存.最后,总结了次生生物气藏的判别方法和标志,以为同类地区浅层生物气勘探提供参考.%Songliao Basin has similar 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biogenic gas accumulation as the Cretaceous basins in North America,including the both dimension and high quality of source rocks. At present, 17 gas reservoirs in the Songliao Basin have been discovered to have the features biogenetic gas such as high dryness coefficient( C1/2C1+ >0. 95) and light stable carbon isotope ( 813C1 ranging from -60‰ to - 50‰). Therefore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biogenic gas potential in this area and study of their occurrence. However , comprehensiv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scovered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are dominated by secondary biologic modification gas reservoirs with mixed secondary biogenic gas from biodegradation of thermal oil/gas and residual thermal gas. The following evid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detailed geochemical character analysis: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isoparaffin content and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propane due to biodegradation; biodegradation trace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of heavy gaseous hydrocarbons; features reflecting biodegradation getting prominen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N2 content; significant biodegrad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s associated with biogenetic gas reservoirs. Biodegradation degre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replenishment of thermal gas at later stage are the factors that complic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degradation gas. No prim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so far. It is mainly caused by that the Songliao Basin has been in uplifting and cooling since the Late Cretaceous, unfavorable for the sustained gener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biogenic gas. Prim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possibly occur in lithologic traps in relatively stable blocks. Methods and mark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econd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are summarized to guide exploration of shallow biogenetic gases in other areas with similar background.【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12页(P659-670)【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生物降解;生物气;天然气;松辽盆地【作者】帅燕华;宋娜娜;张水昌;冯子辉;朱光有;王雪;黄海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65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650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22快速沉积背景、丰富的有机质含量(TOC,大于0.5%)、成熟度低、具有一定的孔隙空间、沉积时代新(白垩纪以来)等是形成商业性生物气田的地质条件[1-2]。

探讨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因素

探讨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因素

探讨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因素在我国由于气藏所处的地质条件环境不同,气藏和油藏形成的原因众多,数量和储量也极为可观。

通过分析得出天然气藏出现的特征,按照标准划分气藏类型,从气藏形成和集中的原因统计,对以后天然气相关理论和发掘开采工作有着重大的用处。

标签:天然气成藏富集因素1我国天然气藏具有的大致特点(1)我国天然气藏以中小为主,很少出现大储量。

(2)目前我国已经知道的天然气田的储量大都处于中生代的第一个系和下第三系。

按照已经知道的储量大小排序,第一位是比重25.12%的下第三系,储量排在它后面的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系和二叠系、石炭纪。

(3)从地域位置上看,在渤海湾盆地和四川盆地这两处位置。

迄今为止,我国所知道的所有气田中,气田总数的78.2%都位于四川盆地。

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储量上更是近乎全国的一半;我国油气田大都位于渤海湾盆地一带,在数量上是我国总数的78.2%,在储量上近乎我国的三分之一。

(4)从气田所处的地层深度来看大都是中浅层。

我国所指的气田和油气田有一百七十九个,其中的一百五十四个处于地下320米左右,它占总量的比重接近百分之八十。

从上面的数据看,我国天然气勘查重点是中浅层。

深度在320米以下的气藏,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大都处于塔里木盆地、东淮坳陷、四川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的河北中部。

(5)气源多种多样。

根据天然气的形成原因,我国统计出已知的天然气储量以热裂解气占多数,几乎是总量的一半,它们大都集中在四川盆地;其中油型气越占三分之一,大都集中在渤海湾地区;还有煤成气和生物气分别有16.5%和3.4%的比重。

不过,也有极少的非烃类型的气藏。

(6)天然气藏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这两种储集层的天然气储量比重相差不大,它们的比重是53.8和46.1%。

碎屑岩层中以致密砂岩为主,成为我国天然气藏的一大特征。

2天然气主要集中地域的地质条件按照统计数据获知我国天然气田之所以集中和缘由主要有八项:2.1要具有相对量的气源岩。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降解成因气及其成藏特征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降解成因气及其成藏特征

r s r o r n t e S ngio Ba i a e b e s o e e o ha e t e f au e i g n tc g s s h a ih d y e s e e v is i h o la sn h v e n dic v r d t v h e t r s b o e ei a uc s h g r n s
帅 华 , 娜娜 , 水昌 , 辉 , 有 , 雪 , 平 燕 宋 张 冯子 朱光 王 黄海
( .中国石 油 勘探 开发研究院 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 1 北京 10 8 ; 2 003 .长江大学 , 湖北 荆州 44 2 ; 3 0 3
3 .中 国石 油 大 庆 油 田研 究 院 , 龙 江 大 庆 16 0 ; 4 黑 65 0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京 10 8 ) 北 0 0 3
生物 气 聚 集 的 主 要 立 足 点 。 然 而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 区 目前 探 明 的 “ 物 气 藏 ” 次 生 型 生 物 改造 气 藏 为 主 , 热 成 因 油 气 该 生 以 是
遭受 生物 降解产 生的次生生物气与残 留热成 因甲烷混合 而成 。主要证据 如下 : 生物 降解 导致异 构烷烃含 量增加 、 ① 丙烷 含量 明显减少 ; 湿气组分 的稳定碳 同位 素特征 具有生物 降解痕迹 ; 天然气 中氮气含 量越 高 , 映生物 活动有关 的特 征 ② ③ 反
摘要 : 松辽盆地具有 与北美 盛产 生物气 的自垩纪诸盆地最为接近 的地质条 件, 无论维度 上还是源 岩质量均 可 以进行 类比。 目前 , 松辽盆地 已探 明 1 具生物气特征的气藏 : 7个 干燥 系数 大( I c + C / 大干 09 ) 甲烷稳定 碳 同位 素较轻 ( ” . .5 ; 8 C 分布 在 一6 % ~一 0 o 。因此, 0o 5%) 对这个地 区的生物气潜力一直给与 了极大 的期望 , 些气藏 的赋存 条件研 究也成 了找 寻该 区 这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特征。

天然气水合物,也称为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化合物。

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海东北部陆坡地区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被认为是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潜在储区。

本文首先将对南海东北部陆坡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地层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演化历史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分布特征、储层特性以及成藏机制。

通过对该地区的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和地质钻探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天然气水合物藏的赋存状态、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成藏主控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开采技术及其环境影响。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评估不同开采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开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特征,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地质环境南海东北部陆坡,位于我国南海海域的东北部,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且环境独特的区域。

这一地区的水深介于数百米至数千米之间,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包括陆坡、海山、盆地等多种地貌形态。

该区域的海底沉积物主要由粘土、粉砂和砂质组成,其中富含有机物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南海东北部陆坡的地质环境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该区域处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地带,构造活动频繁,地震、断裂等地质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压力条件,还通过断裂和裂缝等构造为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

南海东北部陆坡的海水温度、盐度以及压力等水文条件也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ng Songling, Zhang Ke, Chen Jingyang, Qiu Chunguang & Min Caizheng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Beijing 100028,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8, pp.10-24, 8/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 10 ·天 然 工业2019 年 8 月
全球生物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条件
杨松岭 张 科 陈景阳 邱春光 闵才政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为了明确未来大型生物气藏的勘探方向,通过对全球 18 个重点生物气藏发育区的基本情况和其中 14 个早期生物成因 的原生型常规生物气藏发育区油气地质条件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原生型生物气藏分布特征及其与成藏要素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大型 原生型生物气藏形成的宏观地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①生物气藏储量分布具有储层时代新、埋藏偏浅、深水超深水的残余洋盆地 为主的分布特征 ;②全球超过 70% 储量的早期生物成因的原生型常规生物气藏分布在具有低地表(海底)温度、低地温梯度条件、 与古三角洲河口区和水下扇特别是大型深水扇相关的沉积环境中 ;③上述地区发育的巨厚砂泥岩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较低的砂地 比,形成了一定丰度的(TOC > 0.5%)、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层系,既可以为微生物提供长时间、大厚度范围活动空间和 养分,同时对生物气的散失也可以起到抑制作用。结论认为,未来的大型生物气藏的勘探方向应集中在具有低地表(海底)温度的 冻土区和深水区、低地温梯度类型的盆地、古三角洲河口区—水下扇相关沉积环境、构造活动强度适中的正向构造带的四要素叠合 领域 :①具有大型物源基础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外带深水区,如南大西洋两岸的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刚果扇、亚马逊扇以及一 些古三角洲发育区 ;②具有大型水下扇的残余洋盆地,如孟加拉扇、印度河扇等 ;③具有深前渊特征前陆盆地的前渊区,如巴布亚 盆地东部前渊 ;④冻土地区的克拉通盆地内坳陷区。
关键词 全球 生物气藏 分布特征 大型原生型生物气藏 成藏条件 勘探方向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8.00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all over the world
Abstrac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ture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large-scale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18 global major development areas of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an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14 development areas of primary conventional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of early biogenesis. The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Finally, the macroscop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prim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reserve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is characterized by young reservoir age, smaller burial depth and deep-water and ultradeep-water remnant ocean basin. Second, over 70% reserves of the primary conventional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of early biogenesis in the whole world are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related to palaeodelta river mouth or submarine fan (especially largescale deepwater fan) with low surface (sea floor) temperature and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Third, the thick sandstone–mudstone strata developed in these areas have a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and a low sandstone/formation ratio. Therefore, the source rocks dominated by humic organic matter with a certain abundance (TOC>0.5%) are formed, and they can not only provide large space and nutrient for the microbe activity in the long period, but also inhibit the dispersion of biogenic gas. In conclusio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largescale biogenic gas reservoirs focuses on the areas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conditions, including a permafrost region and a deepwater zone with low surface (sea floor) temperatures, a basin with a low geothermal gradi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related to palaeodelta river mouth–submarine fans and positive structure belts with moderate tectonic activity intensity. Specifically, exploration direction is as follows: (1) The deepwater zones at the outer belt of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with large provenance, e.g. the deepwater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Congo fan, Amazon fan and some palaeodelta development area at both sides of the South Atlantic; (2) The remnant ocean basins with large submarine fan, e.g. Bengal fan and Indus fan; (3) The foredeep zones of foreland basi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foredeep, e.g. the eastern foredeep of Papuan Basin; (4) The sags inside the craton basins in those permafrost areas. Keywords: Global; Biogenic 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Large-scale primary biogenic gas reservo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 Exploration dir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