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烃和二烯烃说课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炔烃和二烯烃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Chapter four Alkynes And Dienes
第一节 炔烃(Alkynes)
一、炔烃的结构 、同分异构和命名: 1. 结构(Structure ): 乙炔的构造式 分子式: C 2H 4
[讨论]:1、键角:角H-C-C=180O 2、键长:三键 < 双键 < 单键
3、键能:EC-H:乙炔 > 乙烯 > 乙烷 LC≡C=1.21Å
自由基稳定性: 4、酸性: PKa 25 36.5 42 电负性 SP > SP2 >SP3 5、碳原子正电性:乙炔>乙烯 二、 异构现象
一、位置异构: 二、碳架异构:
C C H H
H CH 3CH 2>CH 2
CH >CH
C
C H 3
C H 2
C H
C
H >C H H
>C H 2
H
C
C
C
C C
与C
C
C
C C C
C 与C
C
C
C
C
[注]:无顺反异构现象。
三、炔烃的命名
1、最多不饱和链
2、最长碳链
3、最多双键
4、最小序数
(1)总和最小
(2)有选择时,烯键最小。
四、炔烃的物理性质
一、沸点:C1-C4气体,C4以上为液体。
二、直链烃的沸点:烯<烷<炔
[原因]: (1)偶极矩:炔>烯>烷
(2)分子量:烷>烯>炔
HC C C
CH
2
CH
2
CH
3
CH
2
CH
2
CH
3
C CH CH
2
3,4二丙基1,3己二烯5炔
CH CH
2
5炔CH
3
C
C C H CH
2
C H CH241
乙烯基庚烯
CH
2
CH CH
C CH
CH CH CH
2
C
(3)分子形状:烷>炔>烯
综合结果:烯<烷<炔 五、 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催化加氢
部分还原:
[讨论]: 反应活性: (1)单独加氢 烯>炔
(2)同时存在 炔 >烯
二、亲电加成 1、加卤素
[说明]: 1、实际意义 (1)制备四卤化物
(2)定性鉴定
2、反应活性:烯>炔
CH
CH CH CH +Cl 2
FeCl 3催化剂
Cl
Cl
Cl 2
Cl 2CH CHCl 2
如:
因为:2
讨论]:1、加成方向:
[注]:
条件:过氧化物作用下,称过氧化物效应。
3、硼氢化-氧化反应:
三、亲核加成
亲核试剂——能供给电子,反应时进攻反应物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而发生
的反应,这类试剂称亲核试剂。
如:负离子、Lewis碱等。
亲核加成——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引起的加成反应。
1、加水
该反应称库切洛夫反应。
(KyyePOB)
Br
+
CH CH
比
Br
+
CH CH
稳定
C H2C HC l C H
3C HC l2
+HC l
R C CH H B r R CH CH B r
ROOR
+
C
R C
B
2
H
6
H
2
O
2
/OH
R CH2CHCl
2.
1.
[讨论]:1、互变异构的推动力
ΔH=E C=C+E C-O+E O-H-E C-C-E C-H-E C=O =610+357.7+462.8-345.6-435.1-736.4 =1430.5-1517.1=-86.6(放热)
2、加成方向——马氏加成
2、加
HCN
+
H C H CN
CH CH+CN CH CN
CH CH CN+H CH CN
CH2
[说明]:为何亲核加成(1)稳定性
CN<
H
(2)乙炔中碳的正电性大
2、亲核加成活性炔>烯
[原因]:正电性炔>烯
负碳稳定性
>CH2CH2
CH CH CN CN
3、加ROH、RCOOH、RNH2
四、聚合反应
五、氧化反应
80-100℃15atm
六、炔氢的酸性反应
1、酸性:
[思考]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2、炔化物的生成
[注]:
属离子化合物所以第二个氢不能再被夺取。
H2O RC CH NH3RCH CH
2RH >>>>
15.6 25 35 36.5 42
R C CH+NaNH2液NH3
R C CH+NH3
R C CNa+H2O
CH CNa
[注]:
(1)上述两个反应用于鉴定炔氢的存在,无炔氢时不反应。
如:
不反应。
(2)
易爆,所以要除去。
其方法是:
3、炔化物的烃基化反应
[注]R-X 以伯卤代烃最好,3o R-X 则得到烯烃。
六、 炔烃的制备 一、二卤代烃脱卤化氢
RC +CR Ag (NH 3)2NO 3RC CAg
RC
CAg +HNO 3
CH +AgNO 3
(CH 3)3C-Br CH
(CH 3)2C=CH 2+CH CH
+NaBr
+CH
2CH
2
应 用举例:1.NaNH
22.C 2H 5Br
CH 3CH 2
C CH
1.NaNH 2
2.CH 3I CH 3
C C
CH 2CH 3
Na
NH 3(L)C C
CH 3CH 3
H
H
CH 3
CH 3
C 2H 5
C 2H 5
H H
Br Br Br Br
H H +
Br 2
二、四卤代烷脱卤素
三、炔化物的制备
第二节二烯烃
diene
一、分类及命名
1、分类:
累积二烯烃(如:丙二烯 CH2=C=CH2)根据两个双键的
孤立二烯烃(如:1,4-戊二烯CH2=CH-CH2-CH=CH2)
共轭二烯烃(如: 1,3-丁二烯 CH2=CH-CH=CH2)2、命名
(1)、最多双链 CH2=C(CH3)CH=CH2 2-甲基-1,3-丁二烯
(2)、最小序数CH2=CH-CH2-C(CH3)=CH-CH3
4-甲基-1,4-己二烯
(3)构型、构象要表示
例1:CH 3-CH=CH-CH=CH-CH 3 3个顺反异构体:
H 3C
H
C
C C
C H
CH 3
H H
H
C
C
C
C H
H
H
CH 3H 3C
H
C
C C
C
H H
H
CH 3
H 3C
顺,顺-2,4-己二烯 反,反-2,4-己二烯 反,顺-2,4-己二烯 (2Z,4Z)- 2,4-己二烯 (2E,4 E )- 2,4-己二烯 (2Z,4E)- 2,4-己二烯 例2:
H
H 2C
CH 2C
C H
H
H 2C
CH 2C
C H
S-顺-1,3-丁二烯(构象) S-反-1,3-丁二烯(构象)
S-顺- 两个双键位于单键同侧。
S-反- 两个双键位于单键异侧。
二、二烯烃的结构 1、丙二烯的结构
C=C=C
H
H H
H
SP 2 SP SP 2
[说明]
C=C=C
a b
c d
当 a≠b ,c≠d 时,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存在对映异构体 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近代物理方法测定:
1.337 1.463 1.337
CH2CH CH CH2
(单键键长为: 1.54,双键键长为:1.34)
碳碳双键的键长和单烯烃的双键的键长近似,碳碳单键的键长明显小于烷烃中碳碳单键的键长。
氢化热
CH2CH CH CH2CH32H2
CH3CH2CH2CH2CH3 226 KJ/mol
CH2CH CH2CH2
CH 2H2
CH3CH2CH2CH2CH3 254 KJ/mol
单烯烃双键氢化热:125.5KJ/mol,但1,3-丁二烯氢化热238KJ/mol,低了13KJ/mol。
说明具有较低的能量。
为什么呢?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碳原子采取SP2杂化:
形成∏44链,称这种体系为共轭体系。
在共轭体系中,形成不定域的化学键称离域键。
电子离域的结果:(1)链长趋于平均化
(2)体系内能降低,分子更稳定
(3)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
例:CH2=CH-CH2-CH=CH2△H氢化=-254.4KJ/mol
CH3-CH=CH-CH=CH2 △H氢化=-226.3KJ/mol
△(△H )=254.4-226.3=28.1KJ/mol 称离域能。
离域能——对于给定的烃按定域结构和离域结构所算出的能量差称共轭能。
离域能——由于形成离域键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化能叫做离域能或共轭能
3、共轭效应
(1)定义:分子中由于存在特殊的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中成链电子发生离域化的效应称为共轭效应。
[说明]:特点: ①、平面性
②、键长趋于平均化,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
③、体系能量降低,趋于稳定。
④、易极化——折射率增高。
(2)共轭体系的类型
π-π共轭体系:CH 2=CH-CH=CH 2 π键与π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
р-π共轭体系: CH 2=CH-CH 2· p 轨道与π键的重叠,使电子离域体系稳定。
р-р共轭体系:CH 3-CH-Cl¨ σ-π与σ-p 共轭体系(超共轭):
CH 2
(3)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及方向
在共轭体系中,若某基团能使电子云共轭地向其转移时,则称为吸电子共轭效应(-C 表示),反之称推电子共轭效应(+C 效应)。
р-π共轭体系中:
非π-π 共扼体系,由电子密度平均化决定取代基共扼 效应方向:X 具有+C 效应 р-р共轭体系:
CH 2CH CH 2
CH 2
CH2=CH-具有+C 效应
σ-π与σ-p 共轭体系(超共轭):R-具有+C 效应 π-π共轭体系中:由电负性决定取代基共扼效应方向。
[注]:共扼效应沿共轭链传递,正负电荷交替出现,不随碳链增长迅速减弱。
相对难度:
同族元素:+C 效应 F >Cl >Br >I -OR >-SR >-SOR
同周期超共轭体系: +C 效应:-CH 3>-CH 2CH 3>-CH(CH 3)2 同周期元素:+C 效应:-NR2>-OR>-F [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区别: ①、使碳链极性沿单一方向发生变化;
②、不产生电子离域,主要是链的极性的改变,不出现极性交替现象。
③、基团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I >+C 效应:F Cl Br I
-I 效应<+C 效应:-OH -OR -NH 2 -NR 2 -NH-COR -O-COR -I 效应,-C 效应:由大到小
+ I 与+ C 效应: R 基:CH 3- CH 3CH 2- CH(CH 3)2- +C 效应: CH 3 > CH 3CH 2 > CH(CH 3)2 (5)应用:
C N
O
C OH
H
O
C O C
R
>
>
>
>
O
例一、为什么CH3CH=CHCH3比CH3CH2CH=CH2稳定?
例二、亲电加成CH2=CH2与CH2=CHCl何者活泼?为什么?
例三、CH3CH2Cl(偶极矩2.05)CH2=CHCl(偶极矩1.44)如何理解?
三、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
共轭二烯由于电子离域:
(1)分子更稳定:共轭二烯>孤立二烯>累积二烯
(2)分子折射增大,π电子云可极化,共轭二烯>孤立二烯
(3)键长平均化,双链特征:孤立二烯>共轭二烯
所以,共轭二烯除具有烯烃的化学性质外,且更加活泼。
同时还有特性。
1、亲电加成
实验事实:
Br2CH2=CH-CHBr-CHBr
+
CH2=CH-CH=CH2
CH2Br-CH=CH-CH2Br 亲电试剂(溴)加到C-1和C-4上(即共轭体系的两端),双键移到中间,称1,4-加成或共轭加成。
共轭体系作为整体形式参与加成反应,通称共轭加成。
[讨论]:
(1)反应历程:
CH2=CH-CH=CH2+Br2
2
3
412=CH-CH-CH2Br
2
=CH-CHBr-CH2
(1)
(2)(1)中存在р-π共轭效应而(2)中没有,∴(2)难生成。
通常将(1)写成
CH 2
CH
CH
CH 2Br
CH 2=CH-CHBr-CH 2Br CH 2
CH CH
CH 2Br Br
++
CH 2Br-CH=CH-CH 2Br
上述是1,2和1,4加成产物是如何生成的?那么谁是主要产物呢? [推论]:活性 共轭二烯>孤立二烯 (2)、影响加成方向和产物比例的因素 实验事实:
Br 2
CH 2
C 3
CH
CH 2Br CH 2
C CH 3
CH CH
CH 2Br CH 2C CH 3CH 2
Br
Br
(1)(2)(主)
(次)+
①、结构因素 如何理解呢? 从电子效应看:
C CH 2
从正碳离子的稳定性看: 于是
BrH 2
C
CH 3
CH
CH 2
C CH 2
C CH 3
CH 2Br
CH
>
BrH 2C
CH 3
CH
CH 2C +1)(2)
+
那么为何①是主要的呢?
从空间效应看:由于基团非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取代基效应, 溴负离子进攻C 4位阻较小。
从产物的稳定性看,(1)比(2)稳定。
②溶剂因素:
3
o 1,4+
1,238%
62%
+1,263%
37%CH 2=CH-CH=CH 2 + Br 2
1,4
[结论]: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③温度因素
1,4CH 2=CH-CH=CH 2 + Br 2
1,4+
1,280%
20%
+1,220%
80%o
[讨论]低温时为何有利于1,2加成?高温为何有利于1,4加成? 对于:
A
B
k 2k -2
1k -1
d [B]d t
k 1[A]
d [C]d t
=k 2[A]
=[B]k 1
k 2
K ==
低温时,未达平衡。
∴产物决定于k1与k2的相对大小。
CH 2CH CH
CH 2Br
Br
2CH
CH
CH 2Br
>
∴k1>k2 ∴B为主要产物,即1,2加成为主。
1,4加成的活化能大。
高温时,反应达到平衡。
由于
即k1<k2
∴1,4加成为主要产物。
产物比例取决于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控于活化能大小,活化能小反应速率快。
2、
烯体)发生1,4-加成,生成六员环状化合物:+165o C
共轭双烯亲双烯称周环反应。
k1
k-1
k2
k-2
<
反应条件:加热或光照。
无催化剂。
反应定量完成。
[讨论]: ⑴、反应历程
+
165o C 900atm
这是一个协同反应,反应时,双烯体和亲双烯体彼此靠近,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环状过渡态,然后逐渐转化为产物分子。
⑵、各组分的要求:
共轭双烯
不可发生双烯反应,但 可以。
可以,供电子基加速反应
亲双烯组分:
吸电子基加速反应。
⑶、反应具有很强的区域选择性
+
OCH 3
OCH 3
CHO
+
OCH 3
CHO
100% 0%
O O O
CH 2
CH
CHO
CH 2
CH CN
O
O
CH 3O
H3C H3
++
H3C
CHO
30% 70%
当双烯体和亲双烯体上均有取代基时,可产生两种不同的产物,实验证明:邻或对位的产物占优势。
⑷、反应立体专一性——顺式加成
①、参与反应的亲双烯体顺反关系不变
⑸、D-A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提高温度利于逆向分解反应。
(6)、应用:
①定性鉴定与分离:利用可逆性提纯双烯化合物,鉴别双烯化合物。
O
O
马莱酐
白色
分离
+
O
O
O
+
②合成环状化合物
例1:由环戊烯合成
2
+
目标分子
例
2
CHO
COOH
HOOC
CH 2COOH
+
+
3、聚合反应:
n TiCl 4-Al (C 2H 5)3
H 2C
H
H C C 2
n
顺丁橡胶
H 2C
CH
CH
CH 2
H 2C
H
C
C 2
n
反丁橡胶
CH 3
顺-1,4-聚异戊二烯橡胶n H 2C
H C
C CH 2
n
H 2C
C
CH
CH 2
CH 3
设计用不超过5个碳的有机物及必要的试剂合成:
HO HO
CHO CHO
OHC COOCH 3
OHC
O
COOCH 3
COOH
COOH
COOH
CH 2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