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以下基本规律:1. 大肌肉运动与精细动作:幼儿在生理发育过程中,大肌肉的运动能力先于精细动作的发展。
他们首先能够掌握基本的大肌肉运动,如抬头、翻身、爬行和行走等;然后逐渐发展出更为精细的动作协调能力,如抓握小物件、转动手腕和按压按钮等。
2. 频率与稳定性:幼儿的大肌肉运动发展在一开始可能会显得笨拙和不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动作变得更加频繁和稳定。
他们通过反复练习和体验,逐渐掌握了坐立、站立和行走等能力,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自如地运动。
3. 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一些幼儿可能在某些动作上进展较快,而在其他动作上发展较慢;还有一些幼儿可能在某些动作上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这些个体差异可能源于遗传、环境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4. 自主性与外界刺激:幼儿的动作发展主要通过自主探索和外界刺激来促进。
他们通过触摸、抓握、移动和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发展动作能力。
同时,适当的外界刺激和运动环境也能够提供支持和激励,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各项动作技能。
5. 进程与阶段性: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幼儿都会掌握一系列新的动作技能,并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和高级的动作能力。
这些阶段的特征和时间长度会因幼儿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幼儿的动作发展遵循大肌肉先于精细动作、频率与稳定性、个体差异、自主性与外界刺激、进程与阶段性等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对于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之前的年龄段,身心发展处于较为关键的时刻。
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等都需要通过适当的动作发展来实现。
因此,了解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教育和成长非常重要。
以下是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协调性:学前儿童的协调性在动作发展方面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种活动。
例如,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协调手、脚、眼和身体的协调,以便更好地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活动。
2. 灵活性:学前儿童需要具有灵活性,以便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移动自己的身体,以适应不同的位置和方向。
例如,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移动手臂和腿部,以便更好地攀爬、跳跃和投掷。
3. 准确性:学前儿童需要学会正确的动作技巧和方式。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准确使用身体各个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种活动。
例如,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准确使用手臂和腿部,以便更好地进行绘画、手工和运动等活动。
4. 耐力和持久性:学前儿童需要学会如何长时间进行活动,并能够坚持完成任务。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通过逐渐增加强度和耐力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他们需要学会如何通过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持久性。
除了以上基本规律外,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还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发展动作技能和能力。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节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简述】一、儿童动作的发展与意志行动的发展1、儿童小动作发展较早,出生时眼球就会活动,眼睛会看东西;2、儿童出生1~2年才会自如走路,其间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学习过程;3、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关系密切,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而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在;4、意志行动和儿童动作的发展关系更密切,没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意志行动,而没有意志的参与,即有意性调控,动作不可能发展、完善。
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动作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每个孩子动作发展顺序遵循客观规律,每种基本动作发展的时间大体相同;对年幼特别是2岁前儿童的动作训练,对动作发生时间早晚的影响是有限的。
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有: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概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同步和去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在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j.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处于学前期。
1.反射阶段(o~4个月),有许多不受意识支配的本能动作,即无条件反射;2.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掌握人生最初的、起码的、基本动作的阶段;3.基础动作阶段(2~7岁),能控制自己的肌肉系统,保持稳定性,能自由运动.是儿童获得大量运动经验的时期;4.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动作处于转变、应用和终生使用阶段,这阶段的动作,把前一阶段孤立的、分开的动作的基本因素联结起来,形成各种专门化动作技能。
四、学前儿童基础动作的发展(一)基础动作的模式1.基础的移位动作,如走、跑、跳等;2.基础的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击等;3.基础的稳定性动作,如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轴心动作等。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词序颠倒:1岁半至2岁孩子所说的句子,时常有颠 倒词序的情况。例如,“不对起”(对不起), “不拿动”(拿不动)。
(二)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此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对妈妈说:“昆昆的耳朵流血了, 吴老师哭了。”原来,托儿所的一个小朋友在游戏时把耳 朵碰破了,带班的年轻老师急得哭了。事情过去1~2个星 期,孩子还时时提起此事。
四. 幼儿言语的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语音、词汇,语
法。语言表达能力 (一)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3-4岁最迅速但发
音不准。 掌握本民族语言(母语)的全部语音,包括准
确分辨和正确发出母语语音两个方面。
二、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一)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幼儿期词汇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3岁幼儿的词汇约达
4.大小规律(即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动作
开始,然后才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5.无有规律(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儿童动作最初是无意识的,后来慢慢越来越受
意识的支配。
动作发展的阶段
反射阶段(0-4个月) 最初动作阶段(4个月-2岁) 基础动作阶段(2岁-7岁) 专门化动作阶段(7-14岁)
发生早
与社会性需要联系 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发生迟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情绪来表达的。 2.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情绪种类 1、基本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喜
怒哀惧) 2、基本状态: 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状态 应激:危险情况下的高度紧张状态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幼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
1.幼儿期是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最快的阶段。
从出生到6岁,幼儿的身高和体重都会增长迅速,体型变化明显。
2.幼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婴幼儿时期的大脑神经元数目最多,经过数年的调控,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各个领域的功能也会逐渐成熟发展。
3.幼儿的动作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变得更加精细和协调。
一般来说,幼儿1岁时开始学习爬行,2岁时学会行走,3岁时会跳跃,4岁时学会跑步和抛接物品,5岁时则可以完成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
4.幼儿的运动发展与身体各个部位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头部趋向中央,手臂、腿越来越长,手的使用技能也逐渐提高,胸部、肩部和髋部的力量和协调性都会不断增加。
5.幼儿期是习得基本卫生习惯的重要时期,可以在这个时期养成正确的站姿、行走方式,培养好的卫生习惯。
6.幼儿期的运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的体育技能,同时营造良好的健康和运动氛围,促进幼儿全面的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
简述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受到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一、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幼儿动作发展首先表现为全身性的、笼统性的、非精细的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例如,幼儿初学画画时,常常是笼统地画一个近似圆形代表头部,而在成人指导下,他们逐渐能画出更精确、更细致的头部轮廓。
二、从无意到有意发展的规律
幼儿动作最初是由自身生理发育的需求所驱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生理需求逐渐转化为心理需求,动作的发展也逐渐从无意向有意转化。
例如,幼儿在初学走路时,是因为生理上有了走的需求而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逐渐理解行走的意义,如为了到达某个目标或获得某个物品,从而主动地行走。
三、从分化到整合的规律
幼儿动作最初是局部的、独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完整、更为协调的动作。
例如,幼儿在初学骑车时,可能先分别学习掌握平衡和蹬踏两个独立的动作,随着练习的深入,这两个动作逐渐协调起来,最终实现完整、流畅的骑车动作。
四、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初级到高级的。
例如,幼儿在初学写字时,可能只能写出简单的线条和图形,随着练习的深入,他们逐渐能写出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文字。
总之,幼儿动作发展呈现出多种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揭示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特点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骨骼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儿童的身体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儿童的动作发展有以下特点:①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一坐一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
②由远而近。
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③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宝宝已经能有目的的用手去够东西,尝试去抓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喜欢把拿到的东西放到嘴里,无非动作不精准,容易打在脸上其他部位。
而一旦放到嘴里,多会像吸允乳头那样吸允而不是咬。
宝宝的手指可以伸展或者握起,有时候会把手放到胸前看,就像查看自己的指纹、看手相一样。
宝宝开始学着吸吮自己的大拇指了,虽然不需要太大的难度,但这也是宝宝新的运动能力,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制止宝宝的吸允动作。
随着婴儿的成长,这个动作可以慢慢发展出其他的手的能力。
宝宝俯卧时,可以把头抬得离开床面 45 度以上,说不定宝宝还会伴有着尝试做小幅度的摆布转动,这是宝宝一个不小的进步。
这一能力的浮现,对宝宝认识周围的物品作用甚大,妈妈可以在宝宝摆布吸引宝宝的目光,宝宝的头摆布摆动可以锻炼颈部的肌肉。
就算提供很好的护理,宝宝也似乎不安于做一个“植物人”,这个月的宝宝已经有了自己翻身的倾向,主要靠上身和上肢的力量,往往是仅仅把头和上身翻过去,臀部以下会继续保持仰卧位。
妈妈可以在臀部稍稍给些推力或者挪移宝宝一侧的大腿,让孩子把全身都翻过去,让宝宝体验翻身的感觉,无非要即将给宝宝翻过来以防止俯卧造成窒息。
其他能力宝宝快三个月的时候,能够自行竖头了,而且时间慢慢能达到几分钟之长。
这些能力的发展也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循序渐进,有些能力刚开始浮现,也不容易看出来。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快速生长期:幼儿期是身体生长最为迅猛的时期,在此期间,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都得到了迅速增加,整个体格的发展迅速。
(2)不均匀发展:在幼儿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各部位的发展不均匀。
例如,头部和躯干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四肢的发展相对较慢,直到进入学龄前期才逐渐达到统一(3)伸长期和发育期交替:幼儿的身体发育过程经历了伸长期和发育期的交替。
伸长期指的是身体的线性增长,而发育期则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器官和系统逐渐成熟的过程。
2.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从头至躯干到四肢的发展顺序:幼儿的动作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在幼儿期初,头部控制是最先发展的,接着是躯干的控制,之后是四肢的控制。
这种发展顺序是有利于幼儿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身体。
(2)从全身动作到局部动作的发展:在幼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幼儿首先会学会掌握整个身体的动作,然后逐渐掌握部分身体的动作。
例如,幼儿在学会走路之前会发展出爬行、翻身等动作。
(3)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的发展:幼儿在动作发展过程中,会从简单动作逐渐发展到复杂动作。
例如,幼儿初期会学会基本的拿取和放置动作,之后才会学会细致的搭积木、绘画等复杂动作。
总之,幼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儿童教育和幼儿活动的设计十分重要。
教育者应根据幼儿的发育水平和需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其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的健康和全面。
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
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
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
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
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
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
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
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
2个月,能挺胸。
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
4个月,能扶着坐。
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
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
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
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
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
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
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
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
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
12个月,能扶着行走。
14个月,能独自站立。
15个月,能独自行走。
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
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
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
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
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
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
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
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
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
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
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
1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
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
会同时使
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
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
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
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
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
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
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
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
到1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
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
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
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
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
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
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强化练习
【单选题】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 )所致。
A.近远规律
B.大小规律
C.首尾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答案:A。
近远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单选题】婴儿的动作发展中,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翻身一抬头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
B.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
C.翻身一抬头一爬一坐一站一行走
D.抬头一翻身一爬一坐一站一行走
答案:B。
儿童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所有婴儿都是沿着抬头一翻身…坐一爬一站行走的动作发展方向成熟的。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的是()
A.从上到下
B.从小到到
C.从简单到复杂
D.从不随意到随意
答案:B。
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随意到随意。
【单选题】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抓握反射
B.伸手能抓到东西
C.手的无意性抚摸
D.无意的触觉活动
答案:B。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相互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近期热门活动】
1.【好课在线——99元真题讲练班盛大来袭】/zg/2015jz_zxkc/
2.【福建教师资格备考公益讲座-免费】/zg/2015bkjz_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