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悲情人生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 清照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忧愁
李清照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忧愁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她的词作宛如一首首动人的悲歌,将忧愁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她的作品中,忧愁仿佛是那绵绵不绝的丝线,交织出一幅幅令人感怀的画卷。
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忧愁多是淡淡的、含蓄的。
例如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看似描绘了一幅欢乐的游玩场景,但细品之下,那种青春时光易逝、欢乐难再的隐忧已悄然浮现。
此时的忧愁,如同清晨的薄雾,轻轻笼罩着她的心灵。
然而,随着生活的变故,李清照的忧愁逐渐变得深沉而浓烈。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丈夫赵明诚又不幸离世,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词作充满了无尽的哀思。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七组叠词,营造出一种凄惨、孤寂的氛围。
乍暖还寒的时节,难以调养身心,几杯淡酒也无法抵御晚风的寒冷。
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往昔的时光,心中更是悲痛。
满地凋零的黄花,无人采摘,自己独守窗前,不知如何挨到天黑。
梧桐叶上的细雨,滴滴答答,让这份忧愁更加绵长。
一个“愁”字,怎能说尽心中的愁苦?这里的忧愁,是国破家亡的悲愤,是失去爱人的痛苦,是身世飘零的无奈。
李清照还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忧愁。
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白天的薄雾浓云,到夜晚的凉意袭人,再到西风卷帘,人比黄花还瘦。
通过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描写,将忧愁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重阳佳节,本该是亲人团聚、欢乐祥和的时刻,可她却独自一人,在东篱边饮酒赏菊,心中的孤独和忧愁不言而喻。
浅议李清照诗中的悲情一生
浅议李清照诗中的悲情一生论文关键词:李清照、忧愁、哀愁、悲愁论文摘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解析李词中寻常之愁背后的忧愁、哀愁和悲愁,以揭示李清照独特的悲情人生。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词,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
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
一、闺房闲愁中的忧愁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宋神宗熙宁九年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
李清照的生母为宰相王珪的长女,早逝。
吏部尚书王拱辰的孙女是李清照的继母。
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
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
也曾经有着“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更有着“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顽皮。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
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
这类作品还有《浣溪沙》,词中借春归燕回、生命复苏,衬托了闺中少女寂寞惆怅的情怀。
这种惆怅伤春的闲愁,可以说是大多数青春少女常有的心理活动,只是常人难用传神的笔触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不仅细腻地传达了这种青春少女常有的淡淡闲愁,而且还表达出了少女闲愁背后对未来命运的隐隐担忧。
浅谈李清照词语言的悲美
浅谈李清照词语言的悲美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文学家,其诗、词、文皆有建树,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她的词作绝人部分为抒情词,反映个人的思想感情。
在她的词集《漱玉词》中,除去极少数情绪开朗、色调明快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有一种凄凉哀婉的色彩,传达出一种忧郁的美感,展现出一种悲美。
下面从语言这一角度来论述李清照的词所体现出来的悲美特色。
在李词确信无疑的43首词作中,单是直接言愁的就有17首,而在这些直接言愁的词中,词人又通过各种手法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具体化,这就更给读者一种悲哀伤感的感觉,如:“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写出了愁的长度;“更谁家横笛,欧动浓愁”(《满庭芳》)写出了“愁”的浓度;“柔肠一寸愁于缕”(《点降唇》)写出了“愁”的形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写出了“愁”的重量。
这些词句,不管是写出了愁的形态,还是写出了愁的长度、浓度、重量,都让人读来有一种悲美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染上了这些“愁”。
当然,除了这些直接言愁的语句,词作中还有很多诸如“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憔悴”、“凋零”、“瘦损”、“泪痕”等读来让人伤感的词语,其中“憔悴”一词就有8处之多。
总之,李清照的词作,不管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绝大多数在语言上都体现了一种悲美的特点。
如她早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一开头就用“薄雾浓云”给全词奠定了一个充满愁绪的沉闷基调。
而接下来的“愁永昼”更是把词人独处时的孤独寂寞和夜不能眠的苦闷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道尽了对亲人的思念,也说尽了重阳佳节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无奈和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以及独自一人的孤苦;“半夜凉初透”,这“凉”己非身体的凉,而是词人内心深处感到的凉。
这其中有对丈夫的眷恋,也有情感失却后的苦闷。
浅析李 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诗词中,愁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如同一曲曲动人的悲歌,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较为顺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婚姻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巨大痛苦,其愁情也在诗词中逐渐深化和丰富。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愁情多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但在欢乐的背后,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丝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未知之愁。
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与矜持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所带来的丝丝愁绪。
然而,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愁情变得沉重而深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将那种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的悲痛,身世飘零的哀伤,在这一词中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的愁情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
在《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悲愤,表达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种忧国之愁,使她的愁情更具深度和广度。
如何理解李 清照的悲伤情感
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悲伤情感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深沉的悲伤情感。
要理解她的悲伤,我们需要走进她的人生,探寻那个时代背景下,她所经历的种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然而,命运的转折却悄然降临。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巨大的社会动荡,使她失去了曾经的安稳与宁静,家园的破碎无疑是她悲伤的重要源头。
爱情的波折也是李清照悲伤的一部分。
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收集金石古玩,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但赵明诚的早逝,让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在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亡夫的思念和眷恋,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再者,李清照身处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的才华和抱负往往受到限制。
她渴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会的种种束缚让她感到无奈和悲哀。
这种无法挣脱的困境,也成为了她内心悲伤的积累。
从她的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极度凄凉、孤独的氛围。
她在寻觅什么?或许是曾经的美好时光,或许是失去的亲人爱人,又或许是那个已经远去的安稳家园。
这种寻觅而不得的失落,深深刺痛着她的心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酒淡不能消愁,秋风更添凄凉。
看到旧时相识的大雁,想起过去的种种,如今却物是人非,怎能不让她伤心欲绝?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停了,花已凋零,尘土中还残留着花香。
她已无心梳妆,因为一切都已改变。
想要倾诉心中的愁苦,眼泪却先流了下来。
这种对生活变化的无奈和悲伤,让人感同身受。
李清照的悲伤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宣泄,更是对时代的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她以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悲伤融入词作之中,让后人在品味她的文字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苦难与坚韧。
她的悲伤是多层次的,既有个人生活的不幸,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李 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如何呈现
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如何呈现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其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凄凉之感。
这种凄凉感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巧妙地呈现出来,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
首先,李清照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凄凉氛围。
在她的词作中,经常能看到秋风、秋雨、残花、落叶等意象。
比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乍暖还寒”的天气,加之“晚来风急”,让人心生寒意。
而“雁过也”这一景象,本是平常,但在词人眼中,却是“旧时相识”,更增添了一份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又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描绘出了西风卷帘的情景,烘托出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凄凉。
其次,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来表达凄凉。
她的词作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痛苦。
在《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简单的几个字,却将那种面对世事变迁,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诉说,只能先落泪的悲伤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永遇乐》中的“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描绘了自己容颜憔悴,害怕夜间外出,只能躲在帘下听他人欢笑的情景,深刻地展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再者,李清照在词中运用独特的音韵和节奏来增强凄凉之感。
她的词作多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韵律优美而又富有变化。
如《声声慢》中的叠词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让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连绵不绝的凄凉情绪。
而且,她还善于运用仄声韵,使词句更显沉郁顿挫,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仄声韵的运用让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凄凉。
此外,李清照还常常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凸显凄凉。
悲凉人生: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人生哲理
悲凉人生: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人生哲理引言李清照,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之一,以其深情而悲凉的作品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如梦令》,这首唯美细腻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思念,也包含着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如梦令》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揭示其中对于悲凉人生和质朴情感的思考与启示。
1. 情感与现实冲突《如梦令》描述了作者在短暂但难以忘怀的恋情后,面对现实残酷与人事无常的无奈心情。
这首词通过表达内心深处涌动着希望和失落交织成的复杂情感,展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冲突认知问题的思考。
这个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之间关系、差异和矛盾等价值观问题以及解决方式等方面为题的思考。
2. 悲凉与自省《如梦令》通过对于短暂而美好的恋情的回忆和失去之后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转瞬即逝、悲欢离合的体会。
这种强烈的悲凉情感让人深思: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珍惜当下、珍惜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同时也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生活态度形成和改进方式等方面。
3. 多重意象与寓意《如梦令》中采用了丰富而折射多变、灵动且带有修辞性质的意象,展现了李清照对于人生哲理和情感思考之间关系知觉问题。
例如用芳草萋萋来形容美好时光的流逝和怀旧之情;用红豆相思来比喻爱情中深刻而不可言说的情感,等等。
这些多义性词语引发我们对人生真谛、存在主义以及二元性格特色与彼此间关系等课题方面思考。
4. 物换星移与人生哲学《如梦令》中的“物换星移”表达了一种对于世界变迁与个体不可逆转改变颇有触动的存在主义情怀。
这使我们反思人生的无常和短暂,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珍惜流失时刻,并在不断改变的世界中寻求存在和评价自己生活的意义。
结论李清照的《如梦令》是一首由内心情感所饱含而富有深意的词作,蕴含着诸多关于悲凉人生和质朴情感的人生哲理。
通过分析其文本内容和隐含意味,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并思考自身在追求幸福、处理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等问题上应从何处着手。
李清照的悲惨事情=
李清照的悲惨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凄凄凉凉的诗词便是女词人李清照对自己最后人生阐述,的确她的命运极其悲惨可怜,并非那么幸福甜蜜。
尤其是她的爱情婚姻,也是极其坎坷。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的母亲是个远近闻名的才女,父亲乃进士出身。
平日爱好文学,他曾拜于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门下。
李清照有这样的父母,自然也不会差。
因受父母熏陶,李清照也是能歌善舞,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尤其喜欢诗词,且经常有惊人语句。
着实让人钦佩。
一个文弱女子竟有如此才华,也确实让人感到万分惊讶。
自古以来便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对于古代便是非常重视的。
李清照的婚姻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幸福,十九岁的她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妇,本以为这对伉俪会地久天长,哪知命运的转换又促使二人阴阳相隔。
她的丈夫赵明诚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与李清照志同道合,相亲相爱。
两人兴趣爱好极为相似。
经常在一起赏读诗词歌赋。
但丈夫赵明诚有个爱好,他酷爱收藏金石,对金石也是颇有研究。
李清照对丈夫的这个爱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鼓励。
宁愿省吃俭用为丈夫搜集金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
李清照对金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便与丈夫一起研究金石,尽管生活艰苦,但夫妻二人也乐在其中。
可甜蜜的梦总会醒,幸福的生活也总会被现实打击,谁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在新旧党争【王安石变法】中,夫妻二人各自的家庭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悲痛和伤害,二人的父亲相继去世。
后来,靖康之变又将夫妻二人被迫南迁,建炎三年,丈夫赵明诚任湖州太守,但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了。
其实这个打击对于李清照而言可谓是山崩地裂。
在得知丈夫去世的噩耗,李清照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
曾经的美好生活如今早已变得暗淡无光,凄凉悲惨。
丈夫的去世也给李清照的精神上重重的打击。
她整日生活在悲痛欲绝之中,那些以外最美好的回忆也将只能变成回忆,再也不会回来。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生的情感
从李清照的词看她生的情感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品中充满了她的心情独白和情感抒发。
笔者在阅读李清照的词作品时,深刻感受到她的情感包含了爱情、亲情、友情、乡愁等多种感情,下面从几篇典型的词作品入手,来分析李清照的情感。
首先看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词中写到了李清照和她的情人的相处,情人不再前来,让李清照心中苦涩。
整首词情感委婉动人,写出李清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词开头就表达出“愁如何,春去也”的感慨,情感深挚且苦涩,充满了人生的抑郁。
中间提到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反映了她的思绪在回忆过往的美好时,总会不经意的被伤感所影响。
结尾处,“去时终须去,终须去”句显得强调,表达出李清照在爱情的面前,对于情感的无奈和绝望,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深处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其次是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这首词写了李清照和好友的离别之情,墨江的风景,也成为她内心情感的衬托。
李清照以醉心的态度去捕捉朋友留存所有的痕迹,以样样留馀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友情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表明了内心的孤独之感。
这首词中情感表达细腻含蓄,给人留下深深的感觉,令人更加肃穆的理解了她与友人、自然风光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勾勒出了不可或缺的亲密关系。
最后是一首以乡愁为题材的词:《钗头凤·世情薄》。
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对于离开家乡、陌生环境下的酸楚苦涩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她深知离故国之乡、远离亲人亲友难免会有些许失落,但却意识到她只能坚实的向前,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人间。
这样的情感直抵灵魂深处,更加晓畅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
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虽离故乡远离亲人,但是她对于生活的细腻洞悉教人生有所感悟,使人心生由衷的感触。
总的来说,李清照在她的词中所给人的情感印象是深沉、缥缈、纯洁的,她通过笔端所描绘的人物命运,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时代背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世界。
李 清照词中的悲伤情结从何而来
李清照词中的悲伤情结从何而来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珠,其词作中常常弥漫着深沉的悲伤情绪,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那么,这种悲伤情结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是李清照悲伤情结的重要源头。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的时期。
金兵的入侵导致了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
她亲身经历了这些动荡,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巨变,使得她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在她的词作中,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中“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通过今昔对比,描绘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凄凉,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巨变给她带来的伤痛。
其次,个人生活的波折与不幸也为她的词作注入了悲伤的色彩。
李清照的婚姻经历了曲折。
起初,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后来赵明诚的离世,让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在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支撑。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将她的孤独、寂寞和悲伤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压力。
女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自由。
她的才华和抱负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实现,这种无奈和压抑也成为了她悲伤的一部分。
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无奈。
此外,李清照的性格和情感特质也是其悲伤情结的内在因素。
李 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从何而生
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从何而生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词人,其词作中常常弥漫着一种凄凉的氛围,让人读来心生悲悯。
那么,这种凄凉感受究竟从何而生呢?首先,时代的动荡是李清照词中凄凉感受的重要根源。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那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变革的时期。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社会动荡不安。
她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剧痛,这种动荡的社会背景无疑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她的词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几字,既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又流露出对失去故土的深深悲哀。
其次,李清照个人的婚姻经历也是导致其词中凄凉之感的重要因素。
她与赵明诚的爱情起初美满甜蜜,两人志同道合,共同收集金石书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孤独和痛苦之中。
她在《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孤独和凄凉,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爱人,更是因为曾经的美好如今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无尽的回忆和痛苦。
再者,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不公。
女子在当时被要求遵循三从四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
李清照虽才华出众,但也无法摆脱这种社会束缚。
她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得到充分的施展,这种压抑和无奈也在她的词作中有所体现。
例如,“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她渴望摆脱现实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境。
此外,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遇也十分凄凉。
她在流亡中历经艰辛,财物散失,亲友离散。
生活的贫困和孤独让她倍感凄凉。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词生动地描绘了她面对生活巨变时的无奈和哀伤。
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并非是无病呻吟,而是她对时代、对人生、对爱情、对理想的深刻感悟和真实表达。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将这些痛苦和悲哀融入到词作之中,使其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从她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丝淡淡的忧愁。
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此时她的生活还算安定,但对于美好事物的易逝已经有了敏锐的感知。
李清照的情感与人生观从诗词看女性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的情感与人生观从诗词看女性的内心世界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诗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不仅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观,也从侧面展现了女性内心世界的某些特点。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情感和人生观的角度,通过分析她的诗词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一、情感表达的纤细与细腻李清照的诗词以纤细、细腻而著称,她常用婉约、柔情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如梦令》一词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句词描绘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陶醉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述,形成了女性柔情脉脉的韵味。
二、对于爱情的痴迷与追求李清照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她以一种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在《如梦令》的开头,李清照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表明作者因思念而无法入眠,浓重的情感彰显出女性心灵深处对于爱情的向往。
三、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叹李清照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感叹。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过往美好时光的场景和感受,流露出对过去的眷恋。
在《如梦令》的结尾,她写道:“已恨非长云物,不雨终风又定。
”这句词语带有对岁月流转的无奈和不舍,寄托了女性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四、对人生的悲观与无奈除了对爱情的表达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李清照的诗词中也透露出对人生的悲观和无奈。
她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疑惑和忧虑,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
在《如梦令》的中间部分,她写道:“闲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嘘。
”这句词语表达了对生活枯燥乏味和无法改变的不满,折射出女性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
五、对世事的冷静与观察尽管李清照的诗词中充满了韵味和情感,但她对世事的冷静观察也是其作品的特点之一。
她以犀利的目光透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
例如在《如梦令》的开头,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句词语反映了她对世事变幻无常和社会的冷漠,也是女性对于社会现实的审视。
结语:通过对于李清照的诗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纤细、细腻的情感表达,对于爱情的痴迷与追求,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叹,对于人生的悲观与无奈以及对世事的冷静与观察。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论李清照词的愁情
小说世界IAOSHUOSHIJIEXJun. 2016 June 5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情愁,还是写少妇相思幽怨的离愁,或是写老年孀妇凄苦境遇的悲愁,都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代表著作《潄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留传下来的词,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情”。
一、“愁情”来源(一)生活环境落差李清照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对美好事物都有一份细腻情感。
一首《点绛唇》“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特有的天真、活泼、开朗、羞涩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早期婚姻美满,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
甜蜜爱情生活的破灭,使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这对李清照本人的成熟、成长,以及她后来词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李清照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
(二)两地分居相思苦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
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
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 清照词中的悲情氛围如何呈现
李清照词中的悲情氛围如何呈现李清照,这位宋代的婉约词宗,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在词坛上独树一帜。
她的词作中,悲情氛围的营造堪称一绝,令人读之动容,感之伤怀。
李清照的悲情首先体现在对身世之悲的倾诉。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她被迫南渡,历经颠沛流离。
这种家国巨变,使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女子沦为漂泊异乡的难民。
在《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用一连串的叠词,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仿佛是她在茫茫尘世中无助地寻觅着过去的美好,却只感受到四周的冷清和内心的凄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借酒消愁,却难以抵挡那傍晚时分的寒风,更增添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爱情的失落也是李清照悲情词的重要主题。
她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
但后来赵明诚离世,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描绘了眼前的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想要倾诉心中的愁苦,却未开口泪已先流的悲怆。
这种对亡夫的思念和对美好爱情消逝的痛苦,在她的词作中如泣如诉。
此外,李清照的悲情还体现在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而后期的作品中,如《永遇乐》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则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出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悲哀。
曾经的欢乐与如今的憔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为她的年华逝去而感到惋惜。
在艺术手法上,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手段来营造悲情氛围。
她善于运用意象,如“梧桐”“黄花”“雨”等,这些意象往往带有愁苦、凄凉的象征意义。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细雨交织,烘托出一种绵长而哀怨的情绪。
李清照还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悲情。
比如在《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李 清照词中的悲凉情调从何而生
李清照词中的悲凉情调从何而生李清照,这位在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子,她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调,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那么,这种悲凉情调究竟从何而生?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是造就李清照词中悲凉情调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金兵的南下,北宋的灭亡,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秩序混乱。
李清照本人也在这动荡中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家庭和个人命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这种时代的悲剧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反映在她的词作中,便是那无尽的忧愁和悲叹。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短短的词句中,蕴含着她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沦陷的悲愤。
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李清照作为一个敏感而有良知的文人,怎能不心生悲凉?其次,李清照个人婚姻生活的波折也是其词中悲凉情调的来源之一。
她与赵明诚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婚姻,夫妻志同道合,共同收集金石古玩,吟诗作词,度过了许多甜蜜的时光。
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她失去了挚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那种孤独和失落感在她的词作中清晰可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开篇的叠词,生动地展现了她失去爱人后的孤独与凄凉。
曾经的美满与如今的孤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她悲从中来?再者,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在封建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和不公。
她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抱负,却无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认可。
这种无奈和压抑,也为她的词作增添了一份悲凉的色彩。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无奈抗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词不仅是她个人忧愁的表达,更是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困境的一种隐喻。
此外,李清照自身敏感细腻的性格也是其词中悲凉情调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她对生活中的点滴变化都有着敏锐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消逝和人生的无常有着深刻的领悟。
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和深沉的思考,使得她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并将其转化为词作中的悲凉之音。
李 清照词的哀愁心绪如何呈现
李清照词的哀愁心绪如何呈现李清照,这位在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作犹如一幅幅细腻而深沉的心灵画卷,将哀愁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倾诉,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伤。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相对顺遂,词作中虽也有淡淡的哀愁,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世事的变迁,她的人生遭遇了诸多磨难,这使得她词中的哀愁心绪逐渐浓郁而深沉。
语言的运用是李清照呈现哀愁心绪的重要手段之一。
她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直抒胸臆地表达内心的痛苦。
比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简单单的几个叠词,却将那种孤独、凄凉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载不动”,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重物,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她心中忧愁的沉重。
意象的选择也是李清照传达哀愁的巧妙方式。
她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萧萧的梧桐叶和淅淅沥沥的细雨,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而黄昏时分的暗淡光线更增添了这份哀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凋零的黄花,象征着她青春的消逝和生活的破败,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悲哀。
李清照词中的哀愁心绪还体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上。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周围的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这种变化让她感到无奈和悲伤。
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美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回忆和深深的痛苦。
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也对她词中的哀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的灭亡,让她被迫南渡,失去了家园和安定的生活。
丈夫的离世,更是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词作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夫的悼念。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的泪水如雨般落下,那份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痛楚,让人读来心碎。
此外,李清照通过对比和反差来强化哀愁的表达。
她常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与当下的悲惨境遇相对比。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李 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从何而来
李清照词中的凄凉感受从何而来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星,她的词作常常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凄凉之感,令人动容。
那么,这种凄凉感受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时代的动荡与变迁是造成李清照凄凉感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金兵的入侵打破了原本的和平与宁静,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她目睹了家园的破碎,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动荡和不安,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灵,使她在词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让她的词充满了凄凉和悲愤。
其次,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坎坷遭遇也是导致其词中凄凉感受的关键因素。
她早年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志趣相投。
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不仅在情感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生活也变得孤独和艰难。
而且,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丧偶后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境。
她独自漂泊,历经艰辛,这种生活的磨难和痛苦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再者,李清照自身敏感细腻的性格也是其词中凄凉感受的来源之一。
她是一个极具才情和感性的女子,对生活中的点滴变化和情感的细微波动都有着敏锐的感受。
她善于捕捉内心的情感,并通过词作将其表达出来。
当遭遇不幸和挫折时,她的内心更容易陷入悲伤和凄凉之中,而这种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她的作品里。
此外,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也加重了李清照的凄凉之感。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她们的才华和抱负往往受到限制。
李清照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也难免感到无奈和悲哀。
这种无奈和悲哀在她的词作中时有体现,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李清照的词作中,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 清照如何在诗歌中展现离别的悲伤
李清照如何在诗歌中展现离别的悲伤李清照,这位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诗词的世界里留下了众多关于离别的悲伤篇章。
她的词作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离别的愁苦与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会到她内心的痛楚。
李清照的离别之悲,首先体现在对时光匆匆、聚少离多的感慨上。
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虽表面写风雨后的海棠花,实则借花之凋零,暗喻时光的无情与离别的无奈。
风雨摧残了花朵,就如同离别打破了美好的相聚时光。
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在离别后都显得那么珍贵而短暂。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不再的悲哀,是她离别情绪的一种含蓄表达。
再者,李清照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烘托离别的悲伤氛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那薄雾浓云的天气,仿佛就是她心头挥之不去的忧愁。
香炉里的瑞脑香慢慢燃烧殆尽,却无法驱散她内心的愁苦。
重阳佳节本应是团聚的时刻,可她却独守空闺,感受着夜晚的凉意。
这样清冷孤寂的环境描写,无疑加深了离别的悲伤。
她所处的空间越是寂静冷清,内心的思念与痛苦就越发强烈。
而在抒情方式上,李清照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开篇连叠七组愁词,直接将内心的愁苦全盘托出。
“正伤心”三个字,更是将离别的悲伤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大雁依旧是旧时相识,可人事已非,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让她的悲伤达到了极点。
李清照还常常借助回忆来凸显离别的悲伤。
《清平乐·年年雪里》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悲情人生
关键词:李清照、闺怨离愁、凄婉悲愁
摘要:“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解析李词中寻常之愁背后的悲愁,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词,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
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
淡淡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
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
两宋时期,虽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不及以后朝代森严,但在当时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恰恰是一位女奇子,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王灼《碧鸡漫志》)但因为性别的关系,只有在窗前帘内去遥望那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仕途空间。
这种矛盾隐隐地造成了李清照的无奈和烦恼。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生活,人们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从赵明诚的题像诗:“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可以看出他们恩爱、和睦的一面,所以其词中的愁,不能否认有离愁的成份,但仔细考察一下李清照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也和普通人一样是有矛盾的,如《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记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无意中流露了赵是蓄有姬妾的,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去证实这件事情,但以常理推之,当时赵明诚正处于长
期隐居开始出仕之时,姬妾这件事是有着极大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李清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心胸再大度,也不能不担心自己的爱情被夺移。
“多少事,欲说还休”。
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却无时不在威胁着她真爱的各种因素。
所以她的离愁词中蕴含着太多的伤感与无奈、哀愁与眼泪。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我们读到了弦外之音,体会到隐藏在深层那种难言的哀怨。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
1127年,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
赵构南渡,偏安于东南半壁。
从建炎元年开始(1127年),李清照也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亡生涯。
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李清照人在他乡,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故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淫,点滴霖淫,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她孤苦伶仃,无时无地不在怀念着已故的丈夫和破碎的家园,“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
“在旧时代,女子的命运主要是有三个男人决定的:父亲决定女儿的贫富贵贱;丈夫决定妻子一生的苦乐酸甜;儿
子决定母亲老来的贵贱和危安……而李清照之父的民运很坎坷,他所得到的庇护是很有限的;他与丈夫之间虽传有不少甜蜜的佳话,实情却是与其同甘者日短,共苦者时长。
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的李清照,其命运之悲苦……”(《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在她著名的《声声慢》一词中清晰可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
满目凄风苦雨,满地憔悴黄花,雁鸣依旧,但故园缈邈、亲人难觅。
这是痛到极致的人生之愁,永难解脱的愁。
这种已经不能用一个“愁”字概括与描述的心境,不再是对某一件两件事情的悲伤,包容了人世间一切的大苦大难、大悲大愁。
通过对李清照愁情词的解析,我们可以感觉到:作为一
个生命个体,李清照既感受了青春少女的淡淡闲愁,更感受了一个才情少女无奈的忧伤;既品尝了离别少妇的相思之苦,更品尝到了夫君移情的难言哀怨;既体味了山河破碎、背井离乡的流离,更体味了丧夫寡居、被馅受骗的悲痛。
她的生命底色是愁苦哀怨的。
她有常人之愁,更有常人难言之悲。
这种超过常人的独特心路历程,出众的文学才情,以及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铸就了李清照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