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
执教者:玉城中学陈青柳
学习目标:
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
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
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
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
(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
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
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PP3展示问题】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潇潇冷雨中去探求答案吧。

学生自读文章。

圈划文中的关键词或语句。

预设:1、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追问:想到了什么?)
2、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断”的是什么,“连”的又是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处可以扣住“二十五年”补充介绍余光中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那种思念缘何而来。


3、“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这“雨”已不是大自然的雨了,而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方块字,对“雨”字的赞美,其实在赞美什么?)
4、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
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那“土腥气”又让作者嗅出了什么?
5、雨意迷离的情调(这种情调作者用了中国诗词的意趣、宋代山水画的意趣去表达
映衬。

其实表达的是“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呀。

教师小结:
“雨”能让身处异乡的余老先生想到什么?想到气象报告、太初有字,让人想起“江南、春雨、杏花”,想起中国的诗词、中国的山水画。

可见选择连绵不断的“雨”作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幻灯展示)
教后补记:学生的回答基本在预设之内,有一学生认为“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的表达读起来特别亲切,很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心情之切。

当时请同学们再齐读了一遍,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这么亲切有味?”明确:叠词和通感的运用。

这个环节完成得比较顺畅,是否简缩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下一个环节。

四、补充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化情结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语录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在2003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五、语言品读
师:余光中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

余先生庆幸,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中国怎么变化,历史怎么发展,总会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千秋传递,中国的文字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他说:
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余光中《炼石补天蔚晚霞》
师:今天我们读到他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的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听雨部分(5-11节),选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读一读,并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请四五位学生回答,特别好的语句不妨全班齐读品味。


预设:
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
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诗词的化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
2、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
子奏成了黄昏。

(比喻、拟人的运用)
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
腾欲掀起(叠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
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无标点的长句与第
二段的短句“杏花。

春雨。

江南。

”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形式如何为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愁情感服务。


5、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要听鸡叫,只有
去《诗经》的韵里寻找(背后的情感是什么?)
教师小结:
文中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余先生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语言的魅力,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了一个漂泊异国他乡者的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赞美。

教后补记:当时采用的是一个小组学生轮下去说,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寻找与思考时间,所以学生说的句子只有以上的第2、5句是与我的预设一样,结果语言品读这个环节总共大概只花了15分钟的时间,没有好好品味,最后教师只把自己关于语言特色方面的幻灯很快地过了一遍,草草收场。

应该让学生主动发言,找的句子可能会典型些,或者干脆教师自己出示几个句子或语段让学生品味讨论,如上面预设的第4句可以映证余先生说的“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

六、作业
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一幅画、一种情感、一份享受、一种启示……
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读书感言。

教后反思
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

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
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
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像《听听那冷雨
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

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

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