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枣庄八中北校田家利《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
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进行美的探寻,即通过文学鉴赏来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听听那冷雨》与本专题中的《荷塘月色》一样是一篇极具意境美的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
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
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的鉴赏。
通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语言的过程中,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及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景与情,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体会作者情态与志趣的目的。
鉴于本文语言对高一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2、体味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深挚情感。
一、教学预设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当然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导入《听听那冷雨》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
5.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和视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感伤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冷雨中。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个人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3.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了解其表达效果。
4. 修辞手法鉴赏: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4. 句式分析: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特殊句式,了解其表达效果。
5. 修辞手法鉴赏: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其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解析了课文内容,使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点?4. 学生参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展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5.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同类作品欣赏:推荐与《听听那冷雨》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冷雨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对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时代背景,理解诗文创作的背景。
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意义。
4.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环保教育:结合诗文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诗文背景、解析诗文意义。
2. 示范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案例分析法:结合诗文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听听那冷雨》。
2. 相关资料:诗文作者、时代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文作者、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意义。
4.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 环保教育:结合诗文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深度。
4. 学生环保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态度。
七、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诗中的冷雨意象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6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背景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分组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自然资源。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听听那冷雨》,总结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3. 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估学生在环保意识方面的提高情况,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七、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环保建议。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文章。
3. 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4. 小组讨论所需的小组活动指导。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对自然景物描写的细节感受。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期盼。
2. 学会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本文中“冷雨”的象征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台湾回归大陆的期盼。
三、教学难点:1. 散文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雨,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听听那冷雨》,感受文章意境。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以“冷雨”为题,探讨“冷雨”的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如“冷雨”象征分离、思念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手法。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雨的作文,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其他作品中关于雨的描写,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故乡、思念亲人的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拓展阅读面。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雨”为题材,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相互评改、交流。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张佳“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老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
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即着手预备。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美丽的文字中的是一个美丽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肤浅的乡愁以及剧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非常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同学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同学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肤浅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设计了如下的第一个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品读,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会文章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3、通过文章引导同学体会“文化乡愁”,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重点难点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1、运用美读法,引导同学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
2、提过提问和思索让同学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人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二)简介及创作状况(三)进入文本,体悟乡愁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文章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真正开头写听雨是在第几段?3、齐读第五段,分析余光中为什么会想到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宋词中的人生境遇游子之情家国之痛人生际遇家国之思现实中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岛上听雨凄迷4、再次齐读第五段,在他听雨时还有哪些联想?为什么在听雨时会有这些联想,或者说这些联想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回味大陆体听雨时的凄迷--游子之情蒋捷的词--家国之痛王禹偁《黄州竹楼记》--文人之趣回忆江南的雨--故国之思公寓时代来临,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现实之忧回味大陆听雨时的凄迷。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听听那冷雨》的内容概述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讨论。
4. 写作练习:以《听听那冷雨》为灵感,写一篇关于故乡或祖国的作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理解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通过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表达方式和创造力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听听那冷雨》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课件。
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4. 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和其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2. 第3-4课时:细读《听听那冷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第5-6课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第7-8课时:布置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5. 第9-10课时:学生展示和评价作文,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乡愁的主题。
(2)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在听雨声中进入课堂。
(2)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欣赏和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2)分享自己珍惜亲情的感悟。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刻?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提高?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听听那冷雨》(鲁人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高中文学教学的不断深入,经典作品《听听那冷雨》在鲁人版高一必修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分享一篇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理解《听听那冷雨》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题;2.分析文中人物、情节等元素,熟悉其精神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书籍:《听听那冷雨》模拟测试卷;2.教学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3.学生文学鉴赏笔记本。
三、教学步骤1.导入多媒体工具播放雨声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在雨天下一张最易让身心放松的画面。
2.阅读与讨论教师由浅入深地阅读相关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及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及评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
同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角色,以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对感觉的刻画来分享学习中的感悟。
3.文本解析教师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就作品“雨”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和剖析,重点阐释作品的主旨和内涵以及文学特点等。
4.写作训练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写作练习,例如:a.写下你们身临其境感觉到的寒冷、潮湿、安静的氛围,尝试用同样的氛围,去描述另一件事。
b.以雨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生活感悟小记。
5.课堂反馈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尝试进行回顾并获得反馈。
重点补充一些优秀范例,让学生更好地发扬优点和规避不足,以后避免写作盲目。
6.拓展延伸教师可设置一些在课外的拓展延伸活动,如读书总结、双班交流、家长读书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效果与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作品的主旨、内涵,以及吸收作品的文学特点。
教学目标未必在一节课内全部达成。
层层递进的理解让学生深刻懂得,只有真正驾驭精神的自由,才能在自由中收获一个丰盛生命的品牌。
在后续的文学阅读中,学生们知道如何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信地对文化进行拓展,更好地在文化上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雨》的内在含义和文学特点,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生字词、句子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结构。
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雨声,让学生闭眼聆听,引导他们思考雨的声音和情感。
2.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讲解生字词、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4. 课堂讨论,分享感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4.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听听那冷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搜集有关雨的诗歌或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案: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
3.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本内容。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音频等。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氛围。
3. 分析文本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4. 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5. 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6. 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
2. 分析并总结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如雨的象征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雨这一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赏析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执教者:玉城中学陈青柳学习目标: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PP3展示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潇潇冷雨中去探求答案吧。
学生自读文章。
圈划文中的关键词或语句。
预设:1、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追问:想到了什么?)2、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断”的是什么,“连”的又是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处可以扣住“二十五年”补充介绍余光中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那种思念缘何而来。
)3、“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这“雨”已不是大自然的雨了,而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方块字,对“雨”字的赞美,其实在赞美什么?)4、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那“土腥气”又让作者嗅出了什么?5、雨意迷离的情调(这种情调作者用了中国诗词的意趣、宋代山水画的意趣去表达映衬。
其实表达的是“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呀。
教师小结:“雨”能让身处异乡的余老先生想到什么?想到气象报告、太初有字,让人想起“江南、春雨、杏花”,想起中国的诗词、中国的山水画。
可见选择连绵不断的“雨”作意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幻灯展示)教后补记:学生的回答基本在预设之内,有一学生认为“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的表达读起来特别亲切,很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心情之切。
当时请同学们再齐读了一遍,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这么亲切有味?”明确:叠词和通感的运用。
这个环节完成得比较顺畅,是否简缩些,留出更多的时间给下一个环节。
四、补充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化情结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语录▲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在2003年度散文获奖感言中说“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五、语言品读师:余光中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心中有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情结。
余先生庆幸,无论时光怎么流转,中国怎么变化,历史怎么发展,总会有一些东西会穿越时空,千秋传递,中国的文字就是其中重要的元素。
他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余光中《炼石补天蔚晚霞》师:今天我们读到他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的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听雨部分(5-11节),选出你喜欢的语句来读一读,并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请四五位学生回答,特别好的语句不妨全班齐读品味。
)预设: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诗词的化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2、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比喻、拟人的运用)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叠词的节奏美、音韵美)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无标点的长句与第二段的短句“杏花。
春雨。
江南。
”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形式如何为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愁情感服务。
)5、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背后的情感是什么?)教师小结:文中这样的语句比比皆是,余先生用他那支生花的妙笔,为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语言的魅力,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了一个漂泊异国他乡者的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赞美。
教后补记:当时采用的是一个小组学生轮下去说,也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寻找与思考时间,所以学生说的句子只有以上的第2、5句是与我的预设一样,结果语言品读这个环节总共大概只花了15分钟的时间,没有好好品味,最后教师只把自己关于语言特色方面的幻灯很快地过了一遍,草草收场。
应该让学生主动发言,找的句子可能会典型些,或者干脆教师自己出示几个句子或语段让学生品味讨论,如上面预设的第4句可以映证余先生说的“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
六、作业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句话、一幅画、一种情感、一份享受、一种启示……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读书感言。
教后反思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
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
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像《听听那冷雨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
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
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