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前三章知识点整理

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前三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古代邸报的演变:1、邸报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

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古代小报的产生及特点: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

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特点:①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②小报传发人为进奏官,活中央及省之官吏。

③小报内容有真有假。

④小报每日传发。

⑤小报深受热衷仕途者欢迎。

⑥小报的传播范围较广。

⑦小报既有手书,也有印刷。

⑧小报为非法出版物,政府屡禁不止。

古代京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

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中国新闻史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邸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

它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

“定本”制度——进奏官们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所谓“小报”,是时人对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的特点1、性质: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发展: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发行人广泛;4、内容:朝廷动态报道,信息灵通、时效性强;5、技术手段: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传播范围: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天变邸钞》是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时间的报道。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官办“邸报” ,民办非法“小报”,民办合法“京报”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

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

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

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

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

内容:新闻为主,以反映时事的中外新闻和评论为重点;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在中文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近代中文报刊的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3.《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重点知识概要拟写者:新闻学部孙铁本篇资料根据张老师圈画,由本人整理。

但由于一些局限性,答案不尽完整,若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予以改正,再及时通知大家。

一、填空1.中国第一个新闻记者: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2.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3.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4.《晋察冀日报》的主笔:邓拓5.国民党三大新闻机构:《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广播电台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7.《时务报》主笔:梁启超8.古代报纸产生于哪个时期:唐代9.《申报》副刊:“自由谈”10.邹韬奋主办的什么报刊:《生活》周刊11.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12.《大公报》的著名记者:范长江(萧乾、杨刚、子冈、徐盈、孟秋江、朱启平等)13.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4.中国古代合法民间报纸:《申报》、《新闻报》、《循环日报》、《新青年》。

15.《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范长江16.新闻学三大奠基之作:《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17.客里空是谁?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

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18.“竖三民”是哪些:于右任创办的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二、名词解释1.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

2.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一)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一、名词解释: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驻地的进奏院状,主要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活动情况。

一份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一份在法国国立图书馆。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宋,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具体内容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该制度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

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依靠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盛行于南宋。

通过手写或印刷进行传播。

报房:明代出现,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

报业雏形渐渐呈现。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最成熟的形态,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京报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时效性不强。

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出现了报头和报房名称,该报多为印刷并公开发行。

辕门抄:明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内容为上谕、本省公文、本省官府与官员动态等。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由马礼逊、米伶在马六甲创刊的中文月刊,办刊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样式为书册式,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免费赠阅和索取。

申报:是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

1872年,由上海英商美查等创办,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报。

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其报价低廉,内容雅俗共赏、时效性强,经营范围广。

王韬: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他认为报纸的作用:1、知地方机宜2、知讼狱之曲直3、辅教化之不及循环日报:中国第一份以报刊政论而著称的报纸,1874年由王韬创刊于香港,每日两张4版,进口纸两面印刷。

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信息与广告版,第四版为广告与启事版。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至南北朝,露布开始专指公开发布的告捷文书,成为重要的军事新闻传播手段。

露布的内容是战胜一方的军事首长送往兵部的告捷文书。

北魏时代,战争不断,是露布的全盛时代。

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既能安定我方,又能瓦解敌方,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因而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一千多年。

(名词解释)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写的《经纬集》中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孙樵将这种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哪些变化?(简答)在唐代,又出现了“进奏院状”这种古代报纸的新形式。

各藩镇在京城设置了进奏院这样一办事处,其官员由地方上的节度使所委派,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

进奏官的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城的信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

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性质而言,宋代进奏院状虽然仍然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共性更为鲜明,远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于大众传播媒介。

首先,它改由中央政府控制,进奏官和进奏吏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是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文告,都通过这些属于中央政府官员的进奏官吏传递到各地,而且进奏院状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所抄送的对象已从道一级的节度使扩大到州、军地方官,同时也抄送给各中央官署;其次,宋代的进奏院状的内容基本已经定型,以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三项内容为主。

定本制度:(名词解释)定本是指宋代的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的样本。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它的内容首为宗教,占绝大篇幅。

其次是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第三项内容是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在传教士看来,科学是宗教的侍女,是为宗教服务的,宣传科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要人们相信神的威力。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1821年12月停刊。

七、《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

《东西洋考》设有新闻专栏,在业务上,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

1833年12月,《东西洋考》刊载了《新闻纸略论》,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它是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该刊在中国出版两年多八、《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这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由安东尼奥任主编。

1823年12月停刊。

九、《遐迩贯珍》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它不仅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

在业务上一个重大特色,就是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所刊新闻条数多,新闻内容结构与以往相比,所载多为国内新闻十、《申报》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

是旧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家报纸,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

创办人为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其办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

《申报》是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报纸言论工作的加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文艺作品;经营的其他出版事业:《瀛寰琐记》、《环瀛画报》、《点石斋画报》、《聚珍版丛报》、《古今图书集成》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的经验。

《申报》1949年停刊。

十一、《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满族爱过知识分子英华,在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但却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摈弃“猥邪琐屑之事”而受到读者的欢迎。

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十二、《大公报》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公报》经历了四个阶段:1英华时期:1902年6月17日—1916年,在政治上倾向君主立宪,但却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摈弃“猥邪琐屑之事”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报纸。

2王郅隆时期: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报》,聘请有过办报经历的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3新记公司时期: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

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4一九四九年以来在香港办报的时期:大公报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经济实体,不依附任何党派及社会团体,报纸是一个传播组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表广大老百姓的心声、培养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十三、《新记大公报》《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后,于1926年9月1日复刊,吴鼎昌独自投资五万元并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该报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成为北方大报之一,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大公报》也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

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十四、如何评价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十五、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在华外报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①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②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中国民族报业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一、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到的主要新闻思想1把报纸视为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2把办报视为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认为可以通过报纸这道桥梁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体和民众之间的公议3认为报纸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4认为报纸有监督政府的作用二、王韬新闻思想与政论报刊《循环日报》(一)王韬是我国第一家政论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办报的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主张2认为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通”字,报纸可以使“民引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3言论出版自由,王韬在中国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4文风应该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的编辑人员须慎重选择(二)《循环日报》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中国报界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以“强中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

王韬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百篇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的文章,主张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在经济上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在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王韬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收录他撰写的政论文章的《弢园文录外编》称之为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三、《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的机关报,于1895年12月16日正式出版,由梁启超、王大燮主编,康有为亲自题写了报名。

四、《时务文体》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五、梁启超在新闻方面的贡献梁启超一生从事新闻活动二十七年,创办领导报刊十七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1985年,我国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中外纪闻》)创刊于北京,梁启超作为维新派中的骨干当担编辑。

《万国公报》的出版为伟大的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国民由此了解到了民主进步的西方政治理念与不可逆转的中国改革先声。

198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人总撰述。

在《时务报》上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变法通议》,论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及各方面的主张,为维新变法的高潮来临做了一大助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