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新闻事业的整合和发展
第十一讲 新中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抗美援朝中的报道 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发展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1950年3月29日-4月16日,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两个 任务,一是摸底,二是讨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 群众的联系”。三个决定《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 报纸工作的决定》。 4月19日《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 定》 5月1日《中国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采编 合一”“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通讯员网、群众读报小组、读者来信、24小时值班电 话 1954年5月中共中央第二次宣传工作会议。7月《关于 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毛泽东主席号召让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新闻界加强调查研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蹲点、点面结合、专题调查。
60年代初期发展
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
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通讯《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弟兄》
1960年5月至6月间,《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郭超 人所写通讯《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和《珠穆朗玛山 中的日日夜夜》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人民日报》 中央和地方党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团体报纸 (《光明日报》1949年6月、《工人日报》1949年7月、 《中国青年报》1951年4月)政府职能部门报纸 新华社 1950年《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党 的宣传机关变为国家通讯社,报社分离;《关于统一新华通 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全国统一;1952年9月,中国新 闻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 传与管理合一。三项任务: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各地区人民广播电台。100万台收音机,有组织收听。有线 广播网(九台式),引到农村去。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1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三讲解析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4)国家通讯社的建成
1950 年3 月2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 示》。1950年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 工作的决定》。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 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 年3 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 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同年 12 月,新华社第三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重 点讨论如何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真研究贯彻“消息总汇”方面的重要 措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 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5)中国新闻社的成立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 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 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 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该 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 起组织,由33人组成理事会,金仲华任社 长。其编辑机构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名 华侨广播组(后改为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黄 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概述
第四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 (1949)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十四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十五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出版与新闻媒体
中国建国时期的出版与新闻媒体【中国建国时期的出版与新闻媒体】在中国建国时期,出版与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工具。
本文将从建国初期的出版业发展、新闻媒体的组织与管理、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及改革开放后的媒体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出版与新闻媒体。
一、建国初期的出版业发展建国初期,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0年代,国家逐步实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的方针,出版业也成为发展的重点领域。
大量传统私营出版机构纷纷转为公营单位,国家加大对出版业的投资,建立了许多出版社和印刷厂。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出版社出版一些久经考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科普读物,推动革命文化和科普知识的传播。
这些措施为中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闻媒体的组织与管理中国建国时期,新闻媒体的组织与管理主要由党和政府负责。
中共中央设立了中央新闻部,地方政府也相应设立了新闻办公室。
党和政府领导新闻媒体,确保了宣传思想的正确导向,加强了对媒体的监督管理。
此外,中国新闻界成立了全国性的新闻工作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它们成为党和政府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通过这些机构的办报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的宣传得到了广泛传播。
三、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在中国建国时期,出版与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推动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
媒体广泛报道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时,媒体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大型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等,以便更加直观地向人们传递革命情感,加强群众工作。
四、改革开放后的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出版与新闻媒体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媒体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出版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媒体机构也增多了。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对于推动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多数民众无法接触到现代媒体,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加大了对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
新闻出版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版市场之一。
图书、报纸、杂志、网络文学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种类丰富,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广播电影电视中国的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广播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和电视节目的种类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国产电影和引进电影的竞争激烈,观众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未来趋势数字化和网络化未来,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将继续推进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将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融合与创新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将继续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跨界合作、内容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同时,中国将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保护,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也将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将是中国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26: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挫折(这一时期从改造完成,经反右,到文革后期,约1956-1976)2.1发展一、我国新闻事业在社改后,迅即步入大发展时期·1957,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成立。
著名报人邓拓首任会长。
该协会主办《新闻战线》。
·1958新发展有:1.理论性杂志纷纷创刊。
如《红旗》半月刊杂志。
2.电视事业诞生。
1958.5央视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
同年沪、哈、津也开播。
3.新闻教育事业大发展。
二、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人》缩版、量降。
60s中期经济好转,重新发展。
●《新闻战线》·1957北京,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月刊,以便交流经验、指导工作。
·60s经济困难时期,新闻事业收缩。
《新闻战线》和新华社内刊《新闻业务》合为《新闻业务》半月刊。
2.21966文革对新闻事业的破坏·1966.5以陈伯达为组长的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并指导新华社、中广的对外报道。
·1967《人》《红旗》联合发表毛《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新闻界出现夺权活动。
同时,红卫兵、造反派创办起大批报刊,小报风行。
●文革小报·文革初期小报风行各地,有铅印,有油印,而流传最广的是铅印四开小报。
有些小报是原有的合法报纸改组后出版的,如北大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新北大》和复旦校刊改组成的《复旦战报》;有些是新出的但使用原有报刊的机器设备,如上海的《工人造反报》。
·这些小报,派性突出,言辞偏颇,小道消息多。
重要文件、首长讲话、档案材料都是小报热衷刊载的,一时酿成无密可保的局面。
小报的泛滥与形势的混乱可谓互为因果,此外重名的很多。
·高等院校新闻系科受到冲击。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1)时间:2002-7-26 15:07:58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孙正一柳婷婷阅读819次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20年代创建初期,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50年的新闻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49年—1965年)。
建国后,我们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新闻事业基础上,又有步骤地接收、改造旧中国遗留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逐步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华北局机关报。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从此,我国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1949年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提出,“必须把报纸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全国报纸交邮局统一发行”的决议。
1953年开始,改变了各报社自办发行、单独经营的方式,实行报纸由邮政部门定期定额计划发行制度。
至今,邮发仍然是报纸的主要发行渠道。
1950年全国公私营报纸共336家,其中私营的58家报纸在1952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报纸。
1958年在“大跃进”政策影响下,中国报纸数量猛增到1776种,还办了许多县报。
此后随国家政策调整,报纸数量逐年下降,至1965年,全国报纸总数为413种。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首开新中国横排版式先河,中国大陆报纸逐渐采用易于阅读的横排式版面和易于表现编辑意图的横竖穿插式版面,替代传统的竖排式版面。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成为我国权威的“信息总汇”和代表国家发布新闻的国家通讯社。
第十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演示文稿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 事业的建立
• 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
• 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 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通过封停、没收、 协助改造、赎买等政策手段对旧中国新 闻事业进行清理整顿。形成了以《人民 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B
• (二)《人民日报》率先发起的新闻改 革
• 当时新闻界盲目模仿的问题,严重束缚 了新闻的创造性,新闻改革于是势在必 行。 • 刘少奇听取了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 的工作汇报,对新闻工作发表了意见, 强调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 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特 色和创造性。
1、人民日报的改版 • 在刘少奇办报思想的影响下,《人民日 报》率先发起新闻改版。 • (1) 改版的目的 •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 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 社论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人民日报》 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 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 务的。‛
• 中共还颁布了政府限制涉及政府或中国 共产党的言论。 • 1953年3月,《宜山农民报》批评宜山地 委的报道引起中共中央的注意,中央就 此事回复广西省委宣传部,并指示道: 党报编辑部无权以报纸与党委会对立, 不经请求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对党委会有意见,可按组织原则提出。 • 从此,这一批示就成为党报在批评政府 方面必须遵守的原则,同时也是导致此 后党报对有关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报道 完全正面的原因。
第二节
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
•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里,新闻事业作为党的喉舌, 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改革方面作出过许多贡献。 •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宣传报道 • 宣传报道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为建设经济的有 力工具。建国初期,党报报道了统一全国财经工作, 调整工商业方面的情况,受到中央好评。 • 土地改革开始之后,全国许多报纸通过新闻和评论 及时宣传土改的进程,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引导 互助合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报重点报道 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以先进人物、先进经验, 引导和激励民众。
记录世纪风云传颂百年伟业——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及贡献
记录世纪风云传颂百年伟业——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及贡献记录世纪风云传颂百年伟业——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及贡献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闻事业一直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发挥着传递党的声音、引导舆论、宣传党的政策和成就等重要作用。
经过百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党的新闻事业的初创与初步发展(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初创可以追溯到党的成立之初。
为了传播党的声音,党创办了《新青年》、《晨报》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充满斗争精神的文章。
然而,在革命胜利前的这段时间里,党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包括党内外许多死敌的打击、封杀以及自身力量的不足等等。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这个时期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和党史资料,成为后来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发展及其历史贡献(1949年-1978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党建立了较完善的新闻体制,创办了多家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声音的传播渠道。
党的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宣传党的政策、指导群众思想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时期,党的宣传部门致力于挖掘和宣传党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历程,在党的指导下,媒体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建设成就、人民生活的改善,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培养和选拔了大批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评论、学术研究等领域建立了一支学有专长的队伍。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及其历史贡献(1978年-2021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闻传媒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媒体多样化,新闻报道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报道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提高了全球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博古(上)
《解放日报》 (左)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4)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 委机关报
1939年后,一个以当地党委机关报 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其它敌后抗 日民主根据地普遍建立,在经济 等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则着力建 设一份当地党委的机关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1)中国共产党重建党报系统 的指示
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 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 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 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 机关报,使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 业走上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一节 反新闻统制斗争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 农村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深入农村
(3)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报刊、通讯社
在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抗战中走向成熟
二、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延安
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
(1)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 新华通讯社也开始日益成熟,走 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 《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 立的机构。从此,结束了“报”、 “社”一家的历史。
一、中共在国统区的反新闻统制斗 争与地下办报宣传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1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1949-1956年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
通过这一章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发生的巨变,学习新闻工作在“抗美援朝”和“一化三改”中的经验,以及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重点和难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宣传。
3、1956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及对中国新闻事业以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主要内容: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一、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在全国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为主体的、多种人民报纸并存的新中国报业结构。
新华社健全了管理机构,扩大了新闻工作的队伍,在国内建立了28个分社,在国外建立了5个分社。
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该社是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通讯社。
广播事业局成立,初步建立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4级广播电台。
二、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机制制定了新闻事业的基本法规。
建立了新闻总署,管理新闻事业。
注意新闻队伍建设。
第二节新闻宣传报道的重点和经验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宣传报道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路线。
突出报道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日新月异的新面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
二、抗美援朝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期间,新闻记者进行了很好地宣传报道,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体裁空前繁荣,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反”、“五反”等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宣传报道,促进了运动正常开展。
三、开国大典、日内瓦会议等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宣传报道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圆满地完成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报道,完成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宣传报道。
前去参加万隆会议的7名记者遇到了空难,付出了血的代价。
四、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报道的成绩和失误重视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知识。
在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的研究批评中,缺乏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十二:建国初期新闻事业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十二:建国初期新闻事业第十章建国初期胡乔木:中国新闻工作领导人之一,政论家。
①30年代参加左翼文化运动。
后曾主编《中国青年》。
曾为《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撰稿,发表过一些新闻学论文。
②1949年任新华社社长、中央新闻总署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
从1950年起,长期任职中共中央,并分管新闻宣传工作。
邓拓:中国报刊活动家,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①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
②建国后长期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③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胡愈之:中国新闻出版家。
①五四运动时期,曾任《东方杂志》主编。
后协助邹韬奋发展《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事业,创办主编《世界知识》。
抗战时期编辑出版了多种“孤岛”抗日报刊,并参与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
②1940年赴新加坡,曾任《南洋商报》和《南侨日报》总编辑。
③1949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建国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
中国新闻社①1952年成立于北京。
该社以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
它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的,金仲华任社长。
开始时,它的编辑机构附设在新华社内。
②它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成就,报道闽粤要闻,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后逐步增加特稿、电影、唱片、画报等业务。
③1957年该社脱离新华社。
新闻总署:1949年成立,胡乔木为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为副署长。
新闻总署的职能是负责领导全国的新闻事业,管理国家的新闻机构。
主要工作:①加强和改进报纸经营管理工作。
指导新闻业务工作的改革。
②协助进行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④对于不同新闻工具之间和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进行统一调整。
不足之处是未能很好地照顾某些私营报纸原有的传统。
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0年由新闻总署召开,是建国后全面调整发展新闻事业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新闻传播工具: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工具,如口碑、驿站、邸报等。
1.2 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介绍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新闻事业传入中国,如申报、新闻报等。
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4 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探讨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挑战。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2.1 党的新闻事业方针: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对新闻事业的方针和政策。
2.2 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新闻事业,如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等。
2.3 抗日战争与新闻事业: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困境。
2.4 解放战争与新闻事业:探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3.1 建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3.2 改革开放与新闻事业: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3 突发事件与新闻报道:探讨中国新闻事业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与挑战。
3.4 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介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监管与自律4.1 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阐述我国新闻事业的监管体制,如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
4.2 新闻法律法规:介绍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新闻出版自由条例等。
4.3 新闻事业的自律:探讨新闻行业的自律组织与规范,如中国记协、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等。
4.4 典型违规事件分析:分析我国新闻事业中出现的典型违规事件,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
第五章: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1 媒体融合与新闻事业: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的挑战与机遇。
5.2 互联网新闻传播:分析互联网新闻传播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
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
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
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
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
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
《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
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
新的新闻机构如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
与此同时,近些年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4. 中国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主动推进媒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了传媒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出版自由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揭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属性。创造性地提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治的设想。
4.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
报刊工作重点要转移到“以生产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公开报道的原则。加强无线电广播这一当时的新兴媒体的推广和运用。
——提出提高宣传效果的具体要求。 “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要善于通过典型事例的报道来引导群众、推动工作开展。
——提倡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报道文风。
毛泽东所倡导的文风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强调“文章和文件都应该具有这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2)关于人民报刊和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观点。
——人民报刊应该是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出版自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保证。新闻出版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应当依靠法律来规范和保障。
(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的基本观点。
——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是党的旗帜、喉舌和耳目,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3)提出了实现和保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有关要求和方针。
三是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
(1)深刻揭示了新闻自由的阶级性本质。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不存在绝对的毫无限制的“新闻自由”。 “西方国家标榜的‘新闻自由’,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2)论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自由的含义及其有关要求。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要受法律、纪律的约束。对于一切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新闻活动,不但不能给予自由,而且要依法制裁。”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
【教学内容提示】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继承发展者,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性质、原则、规律的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是关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论述
——强调依靠全党、依群众办报。“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新闻报道要反映群众,报道群众,为群众说话,从内容、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需要。
——具体提出实行“开门办报”的方针和办法。
——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小学生。“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四是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论述
——尊重事实,坚持新闻真实性。
——要全面辩证发展地观察和反映客观事实。
五是关于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
——重视利用报纸这个工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必须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
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
马恩于1848年2月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并在4月回到了德国科隆,开始创办《新莱茵报》,马恩的新闻思想也以此为标志,进入《新莱茵报》时期。
《新莱茵报》时期马恩有关报刊工作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强调坚持报纸的革命立场、性质、作用,以及工人报刊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升华了他们的“新闻出版自由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马恩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1.马恩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产生发展主要阶段
(1)《莱茵报》时期的新闻实践及其成果
围绕“新的书报检查令”、为摩泽尔记者辩护和政府查封《莱比锡总汇报》展开的三次论战,提出了“自由报刊思想”和“人民报刊思想”。
(2)《新莱茵报》时期的新闻实践及其论述
强调要写短文章。“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
2.邓小平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主要是邓小平在指导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新环境、新任务提出的一系列新闻观点。从内容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 “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1.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性质任务和重要性的论述
——在新闻工作的性质方面:强调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新闻事业的地位作用方面:“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组织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
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怎样批评要经过研究。
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也开不好。
——明确了提出开展批评基本方式。
“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
六是关于宣传策略和宣传艺术和报道文风的论述
——强调并提出宣传策略。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提出新闻宣传要正确把握内容和时效的问题,即“新闻、旧闻、不闻”重要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和新闻媒体的论述,既有宏观的理论,又有具体的新闻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关于新闻规律及其功能的论述。
——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中。
二是关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论述
(1)把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2)具体阐述了舆论导向的科学含义、使命和目标。
提出正确舆论导向的目标和标准,即“五个有利于”的著名观点:“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在认识和把握新闻“透明度”问题时,“要以党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稳定、人心的稳定”。
四是关于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论述
(1)指出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阐明了对外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阐述了对外宣传工作的原则、方针。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并由此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新闻宣传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实践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指导作用。
(3)《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新闻实践及论述。
在19世纪6、70年代深刻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马恩特别是恩格斯通过19世纪80年代前后在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办出版《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实践,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马恩具体在有关党报的性质,使命,业务指导思想,党报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论述,这是马恩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
要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成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
——强调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三是关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作风和文风的论述
4.胡锦涛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继承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就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当代化作出新的贡献。其主要内容有:
——要求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新闻作品要“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四是关于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论述
强调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思想战线的战士,都应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理论修养“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确立正确的工作作风。
其成果就是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其主要观点:
1.集中阐述了党报的功能和作用。
办好党报是是建党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
党的报刊宣传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报党刊应是党的工作机构,是党组织的机关报,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保持党报与工人群众的密切联系。
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于我国整体对外战略。
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我为主的方针。
考虑宣传重点内容和工作部署,一定要着眼于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关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论述
1996年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新闻工作者打好理论路线、政策法规纪律、群众观点、知识、新闻业务这“五个根底”,发扬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这“六个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