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
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
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
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2.1 自然因素
2.1.1气候因素
(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西南等地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2)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

(3)秋冬季节降雨减少伴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陆地海洋间温差减小,海洋季风登陆动力减弱,海洋上的水汽无力与北下的冷空气汇合,难以形成降雨。

(4)去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平均雨季结束时间提前1个月
2.1.2地貌因素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此地貌易于水发生化学反应,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2.1.3 据气候专家、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分析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

云南、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2.2 人为因素
2.2.1 工农业用水量大-------本次旱灾西南各省并非工业密集型城市,重灾区多为山地及农业城市,基本上每日饮用水在得到支援后勉强够用,主要是灌溉用水的大量匮乏
2,2,2 大面积种植桉树。

速生桉生长速度非常快,所以吸水量大,使山中原有的小溪水小泉眼水量减少或断流。

另外,桉树下基本不长其它灌木,使其生长的土地沙粒化也很明显。

大面积的种植,地面没有水份蒸发少,
2.2.3此地人口聚集分布,导致地下水的大量使用,而大面积水土流失造成的地下水无法补充
2.2.4 采矿采石采土的原素。

矿石场和红砖厂在开采的同时,未做好环保措施,将一些丘陵山脚下的泉眼,山塘,小溪进行填塞,水道也没有清通,局部河溪的水量减水或断流造成主要河流水量的减少,在农村采矿场附近的农田基本上属于干旱状态水道已堵塞,无水灌溉。

2,2,5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并非人们不懂得如何节约,比如像四川等人口密集地区一直用水都比较紧张,节约意识不能称为薄弱
2,2,6是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

云南省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

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

水利的失修,农村很多水利年久失修,已失其功能,
2.2.7人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地球近年来频繁的自身内部运动,都令我们习以为常的天气,地理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太快,无法及时发现及预防
三.面对旱灾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3.1. 对于相关环境检测机关,要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研讨。

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一细致排查摸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

建立一种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

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3.2. 春耕备耕要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3.3 增加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气象部门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增加降水量。

3.4 建立长效抗旱机制,通过编制抗旱规划和加快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结论: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

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