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几个要点与建议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几个要点与建议【摘要】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和本文的意义入手,着重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几个要点与建议。
首先要把握学科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课堂互动和实践操作。
在总结了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要点,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要点、建议、学科内容、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实践操作、总结、展望1. 引言1.1 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是整个高中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考验。
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高中物理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窗口,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物理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2 本文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点和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物理教学设计中的几个关键要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建议,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为实现优质、有效的物理教学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重点难点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重点难点教案模板
教学重点难点:
1. 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2. 物理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
3. 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讲解重点难点知识(30分钟)
1. 介绍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2. 分析物理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展示解题过程和技巧;
3. 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三、练习和讨论(15分钟)
1. 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2.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想法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总结和评价(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表现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备战考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乐趣。
简谐运动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突破
简谐运动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江苏省溧阳中学彭建武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对高一学生来说比前面学过的各种运动要复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
本文就这一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某些观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突破教学难点的思路和方法,供同行参考斧正。
1、难点形成原因分析1.1从教学内容本身看,简谐运动是一种较复杂的变加速运动,而且要综合分析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难以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
1.2从教材结构看,教材处理的流程为:例举实例指出什么是机械振动,然后由弹簧振子引出简谐运动。
其中对一次全振动的表述方法是由实例来说明,而不是用精辟的物理语言来下定义。
这样学生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带来困难。
1.3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在此之前对位移的定义有很深的印象,他们对振子的位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很难接受,这种思维定势绝不是通过几次讲解就能逆转的;学生对复杂运动的分析能力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给新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困难。
1.4从教学方法上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省去了实验或很草率的做一下,缺少启发性,学生对规律缺乏正确的、深刻的理解,结果一旦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就无从下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在主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
2、突破难点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思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过滤和解释新知识、新信息,并对新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建构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通过实验,由此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的情境。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卫星问题分析(高中物理大难点突破)
卫星问题分析1(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一、难点形成原因:卫星问题是高中物理内容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甚至还有电磁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其之所以成为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之一,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能正确建立卫星的物理模型而导致认知负迁移由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局限性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地面物体运动到由天体运动规律研究卫星问题的跨度,使其对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分辩不清,无法建立卫星或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包括过程模型和状态模型),解题时自然不自然界的受制于旧有的运动学思路方法,导致认知的负迁移,出现分析与判断的失误。
2、不能正确区分卫星种类导致理解混淆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可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科学用途可分为气象卫星、通讯卫星、侦察卫星、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由于不同称谓的卫星对应不同的规律与状态,而学生对这些分类名称与所学教材中的卫星知识又不能吻合对应,因而导致理解与应用上的错误。
3、不能正确理解物理意义导致概念错误卫星问题中有诸多的名词与概念,如,卫星、双星、行星、恒星、黑洞;月球、地球、土星、火星、太阳;卫星的轨道半径、卫星的自身半径;卫星的公转周期、卫星的自转周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所在轨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卫星的追赶、对接、变轨、喷气、同步、发射、环绕等问题。
因为不清楚卫星问题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含义,时常导致读题、审题、求解过程中概念错乱的错误。
4、不能正确分析受力导致规律应用错乱由于高一时期所学物体受力分析的知识欠缺不全和疏于深化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曲线运动知识的不熟悉甚至于淡忘,以至于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卫星运行原理的分析,无法建立正确的分析思路,导致公式、规律的胡乱套用,其解题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复习内容,确保能够将学习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2. 了解课本要点和重点:熟悉高中物理课程的教材,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先预习,再听老师授课,理解后再做题。
3. 认真做好物理实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理论,并且亲眼目睹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4.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理论。
5. 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
不注意知识的运用,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做好练习: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
通过练习做题,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巩固知识点。
7. 沟通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别人交流学习和分享经验,能让你从不同角度了解物理知识。
8. 重在理解:学好物理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
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
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
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
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重难点解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难点突破策略:带电微粒在电场中运动是电场知识和力学知识的结合,分析方法和力学的分析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先受力分析,再分析运动过程,选择恰当物理规律解题。
处理问题所需的知识都在电场和力学中学习过了,关键是怎样把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为有效突破难点,学习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1.在分析物体受力时,是否考虑重力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1)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忽略不计。
(2)带电颗粒:如尘埃、液滴、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有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
“带电粒子”一般是指电子、质子及其某些离子或原子核等微观的带电体,它们的质量都很小,例如:电子的质量仅为0.91×10-30千克、质子的质量也只有1.67×10-27千克。
(有些离子和原子核的质量虽比电子、质子的质量大一些,但从“数量级”上来盾,仍然是很小的。
)如果近似地取g=10米/秒2,则电子所受的重力也仅仅是meg=0.91×10-30×10=0.91×10-29(牛)。
但是电子的电量为q=1.60×10-19库(虽然也很小,但相对而言10-19比10-30就大了10-11倍),如果一个电子处于E=1.0×104牛/库的匀强电场中(此电场的场强并不很大),那这个电子所受的电场力F=qE=1.60×10-19×1.0×104=1.6×10-15(牛),看起来虽然也很小,但是比起前面算出的重力就大多了(从“数量级”比较,电场力比重力大了1014倍),由此可知:电子在不很强的匀强电场中,它所受的电场力也远大于它所受的重力——qE>>meg 。
所以在处理微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问题时,一般都可忽略重力的影响。
但是要特别注意:有时研究的问题不是微观带电粒子,而是宏观带电物体,那就不允许忽略重力影响了。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高中物理教材中存在物理概念抽象、物理规律混淆、物理模型多变、物理情景繁杂等诸多难点,如何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面对接踵而来的教学难点,学生一次次无功而返,学习自信心日渐削弱,学习兴趣更是与日俱减……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教学策略的改进,并进行整理、归纳,改变枯燥、乏味、机械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难点对物理学习的遏止,为物理教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加速良性循环,让学生重拾自信和兴趣。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结合典型案例说解,阐述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三种策略。
一、“移花接木”——设喻类比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反映,是物理事实的抽象。
物理概念的抽象性是构成物理教学难点之一。
教材中的定义为了追求科学完整性和普遍性,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超脱了实际表象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受思维逻辑性、条理性、广阔性和机动性的局限,对教材中的诸多物理概念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不宜照本宣读的灌输,适当应用移花接木的技巧,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先感性后理性,先分解后整合,由表象到实质,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案例1:选修3—1中,“电场强度”一节的教学难点在于电场强度这一概念的理解,教材中的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与此电荷所带电量的比值叫做电场强度。
”此定义涉及了试探法和比值定义法。
由于电场“看不见、摸不着”,点电荷、电荷量更是刚建立起来的虚无缥缈的模型和概念,学生对电场力的认识也没有任何的感性依据,因此,对这一表达式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应用完全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对电场先来个变身,把电场比喻成一条“小溪”,为了比较溪中各处的水深,启发学生可以让一个人前往试探,通过水面到达人的位置即可得知深浅,从而提出可以用“试探法”的思想来确定电场各处的强弱。
通过以上的两个设喻类比,巧妙的把电场和电场强度这种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的化身(好比小溪和水深),对“某点电场强度由电场本身决定” 这一抽象规律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好比水深由小溪本身决定),同时对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也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5篇)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精选5篇)本学期我担任高二(7)班、高二(11)班和高三(5)班的物理教师,高二已完成选修3-1的教学任务,高三初步完成了第一轮复习,现将我的具体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坚持以基础为重以往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到头来发现他们的基础不牢,本学期我适当降低了教学起点,注重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二的新课,我特别注重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对高三的一轮复习,我非常重视回归教材,摒弃一味抱着复习资料教学的老套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每一个知识考点,避免炒剩饭,努力做到创造性的重复。
二、坚持限时训练、先练后讲的练习模式我讲的例题就是学生限时训练的习题,基本上做到了趁热打铁、精益求精,着重讲学生做起来很纠结的问题,同时要求他们及时纠错,在订正自己错题的基础上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三、把网络教学资源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认为在教学上不妨大胆借鉴相关的优秀网络资源,为此我精心搜集了一些适切性好、片长一二十分钟的教学视频,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而有机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为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克服我本人教学的局限性。
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的效果不错,也有利于我业务能力的提高。
四、尽量把课讲得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我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学生有获得感,尽量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而不是昏昏欲睡。
因此我把教学效率当作头等大事,一节课下来,我都要扪心自问,这节课我帮助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
如果哪节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我都要及时反思、找出补救的办法。
五、借助网络坚持学习优秀的教学视频,以补己之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当我在教学上遇到困惑时,我总迫不及待地上网找资料,尤其喜欢学习那些优秀的教学视频。
非常感谢坤哥物理、宋晓磊系列教学视频等资源对我物理教学的启发,我还要进一步学习,并坚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案例——以分子动理论为例
通过对布朗运动的探究,学会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揭示其本质,得 出结论,形成设计探究方案,获取证据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对布朗运动真实原因的探索,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和艰辛,逐步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五、重难点突破:
重点突破
布朗运动
1 我们观察的是谁的运动? 如何探究其运动规律? 2 这些位置连线有规律可循吗? 这些连线是小微粒的运动轨迹吗? 3 布朗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4 小微粒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它反映的是谁的运动? 5 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6 布朗运动是不是液体或固体分子的运动?
三、新教材特色
0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从分子的“微小”和组成物体分子数目的“大量” 两个角度来阐述的
三、新教材特色
02
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由于有关液体和气体扩 散方面的知识在初中已 有涉及,所以,本章没 有重复相关的实验,只 是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 明其中。关于“布朗运 动”,教科书设计了一 个类似的演示实验,并 以实验的真实情境来呈 现.其中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例如“微粒运动位 置的连线图示”,再次让 学生感受到证据的力量.
2
1 地位和作用 2 呈现方式及逻辑结构 3 新教材特色 4 核心素养目标 5 重难点突破
人教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 教材分析教学案例
——以分子动理论为例
五、重难点突破:
难点突破
扩散现象直接反映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也间 接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而固体呈现一定的形状、液体有 一定的体积而没有四散开,为什么分子会聚集在一起呢?
探究实验1:弹簧秤悬拉光盘,使光盘下表面水平接触水面, 向上提拉弹簧秤,观察示数变化。 探究实验2:对在将铅块用切刀切平,用力挤压并稍稍旋转, 观察1 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
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深入解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四大模块中的关键知识点,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光的折射与反射、量子力学基础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对物理学科的重难点内容可能存在理解不深、应用不熟练的问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高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光的折射与反射、量子力学基础等。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4)培养运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价值。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协作。
(4)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通过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高中物理难点突破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难点突破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突破学生对于物理难点的困惑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物理难点展开教学:
1. 牛顿力学中的惯性力和离心力;
2. 光学中的光的折射和反射;
3. 热学中的热传导、热膨胀和比热容等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
兴趣。
2. 理论讲解:通过示意图、实验演示等方式讲解相关物理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和易错点。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拓展知识面和提高学习兴趣。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易错点,引导学生反思和提升。
教学评估: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或自主学习任务,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测验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物理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
学习方式和帮助。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目录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 .................................................. 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 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 ................................................ 难点之五:功与能 ......................................................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一、难点形成原因: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 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泄。
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立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探究——匀变速运动规律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探究——匀变速运动规律教学摘要】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一新生学习的难点,注重理解及一题多解的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学习兴趣,本文从高考试题一题多解入手注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加速度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发现高一的学生对第二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学习有困难,主要原因是本章的物理概念多,规律也较多,而且在初中物理中没有出现过这样复杂的公式。
例如位移公式V=vt+at中涉及五个物理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足,导致在学习中有很大的难度,又这一章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高考中的重点,近几年几乎每年要考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讲清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对每一个规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认识清楚规律的使用范围也要认识清楚。
如共识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其他的运动不成立。
画出单图帮助分析,提倡学生的一题多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2008年全国1)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BC间的距离为l2,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速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
求O与A的距离。
方法1: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到达A点的速度为,通过AB、BC段所用的时间为t,方法4.图象法通过上述四种方法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有了很好的认识。
特别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路的开阔,数学知识的运算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教学中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真正的让学生认识到学学习物理的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的安徽物理高考题中的第16题恰好也是与此相类似的题目,只要同学们对上述的方法能掌握,我想一定会很容易解决这道题。
附:2011年安徽高考理综第16题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则物体的加速度a为()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这道题,必定会有更大的收益。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一、形象类比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省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
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
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
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
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用了整整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
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
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象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
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俱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象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
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又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
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
在讲到此问题时,我问学生:“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
我再问:“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种基础科学,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应用现如今,物理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学生对于它的认识却往往停留在抽象概念的阶段。
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中物理学习中,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实验和操作。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操作机会,或者说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知识。
三、抛弃“背过、考过”的孪生模式现在许多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常常选择背诵观念和公式,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
这种模式不但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甚至还会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带来各种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抛弃这种“背过、考过”的孪生模式,注重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
四、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不是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探索和学习。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更主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创新与合作。
五、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随着语音识别、虚拟实验平台、智能化教学系统等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的评价。
这些新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教学更加高效。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应用,紧贴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探索--以物理学史的运用为例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实施途径探索--以物理学史的运用为例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概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
物理学史包含的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历程、蕴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立德树人;物理课堂;物理学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有品德的人才。
坚持德育为先,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物理学科本身包罗万象,借助其所包含的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历程的学科特点,促进学生在情感意识,思想道德以及学习方面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高中物理教科书当中所呈现的物理发展史有极强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蕴含了很多的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可以积极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物理发展史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强化“树人”目标。
物理课堂中的知识涉及许多让人惊叹的科学成就和心生敬意的科学家。
这些史料,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想深受启发。
在“磁现象磁场”这一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让学生明确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指南针,讲述发明指南针的过程,以及古人对指南针的利用。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指南针,而指南针则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教师在讲述各种各样的物理发展事实会让学生感叹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核裂变和核聚变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我国科学家推动本土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伟大牺牲。
我国研究“两弹一星”发展史上,邓稼先是众多为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最令人敬佩的人。
高中物理教案-《牛顿运动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市赛一等奖
《超重和失重》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特别是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就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因此,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②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②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的价值;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由实验结论得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难点】
对实验方法的理解,探索超重、失重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和讲练相结合
三、教具:
体重计、弹簧秤、钩码、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程序:
五、教学流程图:(见下页)。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攻克与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攻克与解决方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面临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
然而,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应对这些难点,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本文将围绕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展开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力学部分的难点1.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部分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难点之一。
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例如展示重力对物体的作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
2.平衡力和力的合成有些学生对平衡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容易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衡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部分的核心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重要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实例,如抛物运动、碰撞实验等,来解释和应用这些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牛顿三定律。
二、电磁学部分的难点1.电路和电流学生常常对电路和电流的概念理解不清,容易混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亲自组装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以及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电路和电流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2.电磁感应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描述电磁感应规律。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和案例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等,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机制,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学部分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对电磁波的特性和传播规律感到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实验,如无线电的调谐和接收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如何在探究的教学理念下,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维持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倡导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去发现,猎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的内涵
1.教学重点的内涵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三,广泛迁移的知识。
重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就教材结构来说,重点指教材内容重点;就知识类型而言,重点指的是知识的中心点,它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四个特性。
2.教学中教师要集中精力深刻揭示教学重点的科学内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与技能的内在本质。
重要的、难懂得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积极进取心。
1、注重过程,注重生活及实际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并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几点:
a、讲究方法、注意实用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物理知识的才能。
老师讲课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举例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速度”这一章节时,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我们联系到体育课中的跑步,比较谁快谁慢就说谁的速度怎么样,那么很自然“速度”就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怎样来定义速度呢!我们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来比较,那么速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
这样例举学生身边接触过的例子,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什么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b 找关键,抓本质,从实际生活中入手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起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找到关键的地方,抓住实质性的根本。
例如,在电学中,能够得到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切割磁感线”就是关键,又是其实质的地方。
记住不难,但有些学生不理解什么叫切割。
其实,我们举割麦子的例子就可以解开。
每一颗小麦就像是磁感线,部分导体就像镰刀,只有镰刀和小麦垂直时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角度都能够割断小麦。
2、认识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细致
对于学生来讲,由于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较差,对问题中得知识点认识不全面,分析不透彻,往往是影响学生攻破难重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图示法”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
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
对重、难点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展开,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3、用实验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的手段再现某种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得出概念,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和总结出来的。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实验可以使推导过程再现,而且实验比较直观,既生动又有趣。
所以做实验会收到比语言描述更好的效果。
加强实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还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
那么,做好实验,对学生突破难点、重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证明做好实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实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a、可以帮助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
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的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例如,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有的同学认为“重的物体就下沉,轻的物体就上浮”。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现象的本质。
例如,(1)将体积相同的木块A和铁块B浸没在水中,松开手,让学生观察出何种现象。
实验结果:A上浮,B下沉。
既然体积相同,那么浮力就相同,为什么会出现A上浮B下沉的结果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而了解真相。
虽然实验非常简单,但可以形象直观的克服学前概念的干扰,并且有助于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
b、实验帮助学生改抽象为直观
在物理中有许多定律和公式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这样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
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但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物理的兴趣。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不受外力时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比较容易理解,但后者就比较难于理解,也很抽象。
而我们让一个小球从斜面的同一个高度上滑下,分别在粗布、毛巾、玻璃板上滑行,比较分析推理,此问题便迎刃而解。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加深了理解。
c、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对有些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物理概念与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是有差别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同学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下降快;体积大的物体比体积小的质量大;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等等。
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实验就能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克服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才能理解应用问题。
d、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重、难点的恐惧心理。
有些章节老师在讲课时就告诉学生是重点或是难点,有些学生就产生恐惧心理。
现在的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心理则就紧张,听课效率下降,从而无法去理解相关的概念、规律。
但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解这样的问题,就会活跃课堂气氛,孩子也就自然变的轻松,听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紧紧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因为太抽象,而又无法用实验完全演示,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如果只凭教师的描述与讲解,往往花大气力效果还并不明显。
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晶体熔化”一课时,在实验经常不准确但效果并不明显,使学生对熔化的条件与特点,这一难点通常比较困难。
我们利用flash或者 powerpoint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教学课件。
使学生在关键的温度注意观察,也注意观察加热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画,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要想熔化必须怎么样?学生在惊奇的情绪中认真观察,热烈讨论,最终得出熔化的条件与特点,比较容易的将这一教学难点重点轻松突破。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学会为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4、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
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
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
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总之,我们在遇到有难理解的课题时,我们教师应从以上几点考虑。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揣摩学生心理和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有难必解,有难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