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说课PPT教案
![城市经济学说课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ce2ad767f5acfa0c7cd7b.png)
3、 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 专业和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 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 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 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 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 切的联系。
城市经济学说课
会计学
1
1.课程介绍
课时:本学期第1~16周,共32学时。 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学生需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 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 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 具有解决城市经济学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生产者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业者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中主要阶
层是资本家和工人,城市以制造业为主 第三阶段:后工业时代,城市中主要以服
务业为主
正在发生城市人口向市中心集聚然后再向郊 区扩散的一个过程。
上海:2000年人口密度为2588人/每平方公里 内环线以内: 4.01万人/每平方公里 内外环线之间: 2.04万人/每平方公里 近郊区: 0.32万人/每平方公里 远郊区: 0.09万人/每平方公里
其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 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 部落分离开了。商品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 为经常性了,因此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 后来,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再次,当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 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 交换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 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最后,这些市集用 石墙、城楼围绕起来,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7449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b.png)
《城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3. 掌握城市人口、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等城市经济学的核心要素;4. 能够运用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3. 城市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城市人口、土地利用、产业结构;4. 城市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1. 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3. 城市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城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核心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城市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理解。
五、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 导入(10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城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解释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等2.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介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解析城市发展中的经济规律,如城市规模效应、交通运输成本等2.3 城市经济学的核心要素- 城市人口: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规划等- 产业结构:城市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等3.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具体的案例,讨论城市经济学的应用,并提出解决方案。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教案学习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教案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feba5f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0.png)
城市经济学第四章教案学习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2.1 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2.1.1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2.1.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2.2 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2.2.1 现代化理论2.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2.3 城市创新理论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学习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3.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 教学方法4.1 授课法通过讲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学习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研究内容,并与学生探讨城市化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2 学习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学生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5.3 学习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5.3.1 现代化理论教师介绍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5.3.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5.3.3 城市创新理论教师讲解城市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并与学生分享相关案例。
5.4 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5.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城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并鼓励他们思考城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6. 教学辅助手段演示板、PPT等教学辅助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
7.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62333d8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9.png)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结论—— • 1.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
入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 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 2.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 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市场)的位置 ,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 到贸易者的青睐
庭进行分工 • 北部家庭专门生产毛料,南部家庭专门
生产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小麦(公斤) 毛料(码)
• 北部家庭
8
1
• 南部家庭
12
6
• 运用机会成本,找出北部家庭和南部家庭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 北部家庭 • 南部家庭
• 486: Number of UAs
• 3,087: Number of UCs
• 249,253,271—— Total urban population
• 219,922,123: UAs population
• 29,331,148: UCs population
• 59,492,276—— Total rural population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4公斤小麦 = 1码毛料 • 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码毛料 • 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2公斤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考虑运输成本 • 北部家庭行走2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负数 • 北部家庭行走0.5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正数
• 80.7%——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7635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f.png)
城市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 理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 培养学生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城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如城市中心理论、城市增长理论等)
3. 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4.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如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
5. 城市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思路
三、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
-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城市经济问题;
-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实证研究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城市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问题提出能力;
- 作业和报告:分析城市经济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
- 教材:选用相关的城市经济学教材;
- 影音资料:结合城市经济案例,使用相关的影音资料;
-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经济现象。
以上是《城市经济学教案》的内容。
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培养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https://img.taocdn.com/s3/m/5596546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f.png)
01
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
02
确定城市基础部门。
03
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
04
发展城市地方化部门的政策。
05
培育产业集群。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入产出表
投流量 入产出
产 出 品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投资
输出
中间投
制造业
18
6
10
4
11
41
90
生产服务
18
10
3
0
10
9
50
生活服务
0
0
0
60
0
0
60
初始要素投入
27
29
44
0
0
0
100
输 入
27
5
3
12
3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0
0
Db
Wb1 Wb2 Wb0
Sa
Sb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工资
Lb2 Lb1 Lb0 劳动力
Da2
Db1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f2f8802e009581b6ad9eb54.png)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2424ff81c758f5f71f6703.png)
一、教学目的“城市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研究方向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市政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城市行政管理的决策体制和运行机制,掌握城市行政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预备学科与课程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开设,预备学科为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法学、社会学等。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夏书章《市政学》高教1991版[2]王雅莉《市政管理学》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3]叶南客、李芸《战略与目标—城市管理系统与操作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四、教学方法及改革除教师教授外,本课程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结合某一城市行政区划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
2.结合某项城市行政管理的改革措施的实施,组织调查研究,进行政策评估讨论。
3.对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和改造涉及行政管理领域的问题,组织多学科、多角度的学术辩论。
五、主要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与要求:市政管理学是研究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公共部门如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科学。
学习本章要了解城市和市政的起源、发展、性质、功能和现形式,市政管理的概念、内涵和理念,并了解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第一节城市(一)什么是城市(二)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三)城市的级别与功能性质第二节市政(一) 什么是市政(二) 市政的产生与发展(三) 现代城市体系第三节市政管理(一)什么是市政管理(二)市政管理概念(三)现代化市政管理的新趋势第四节市政管理学(一)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市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市政管理的基本要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市政经济管理的四大要素,市政管理的目标的概念、体系和选择要求,市政府的行为特征和市长形象结构,市政管理的运行对象及具特征、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市政管理的功能性活动。
第一节市政管理目标(一)市政管理目标的概念与内涵(二)市政管理的目标体系(三)市政管理目标的要求与选择第二节市政管理主体(一)市政管理主体及其行为特征(二)市长形象结构(三)市民市政管理主体结构(四)市政管理行为机制及其绩效第三节市政管理客体(一)城市经行济行政管理和城市社会行政管理(二)城市总量调控与城市公共规制第四节?? 市政管理的功能性活动(一)决策与计划(二)平衡与调控(三)组织与协调(四)监督与服务第三章市政管理体制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市政管理体制的内涵,我国市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改革过程中展现的新特点以及改革的方向。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 教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 教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f83a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c.png)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文章主题: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引言:城市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孙久文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理解和发展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孙久文教授以及他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
孙久文教授简介:孙久文,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广泛涉及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
在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孙久文教案:孙久文教案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和课堂内容的整理。
这些教案涵盖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案例等内容。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孙久文教授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城市经济学的原理。
孙久文教案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证研究。
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了解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
孙久文教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另一个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孙久文教授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通过精选的案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
孙久文教案的应用影响:孙久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孙久文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对于他们在城市规划、政府部门、咨询机构等领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孙久文教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城市经济学思维、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帮助。
随着城市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孙久文教案将继续为培养优秀的城市经济学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393d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b.png)
《城市经济学》教案教案:《城市经济学》第一部分: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城市经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场所。
因此,学习和了解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 掌握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和现象;3. 了解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和对经济的影响;4. 分析城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5. 探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 城市化概念和定义-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城市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2.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和各阶段特点 - 城市人口增长和流动性的影响- 城市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城市发展模式与经济影响- 不同城市类型及其特点- 城市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4.城市经济中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贫困与社会不平等问题- 城市交通与拥堵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5.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对城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网络资源利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扩展,了解城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课程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交流能力。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
![城市经济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470b17da45177232f60a275.png)
第二部分:城市内部的土地使用
• 在城市内部〃为什么土地价格会有差异<
• 为什么企业和居住的建筑都是新建而不是扩建< • 为什么很多城市都建有地铁< • 群体隔离和收入隔离的会导致什么结果< • 土地使用控制和分区的影响是什么?第三部分 Nhomakorabea城市交通
• 驾驶汽车的外部边际成本是什么?
•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什么是城市
• 统计上的定义(美国):
• 城市地区:人口不少于2500人,且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 • 城市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居民; • 大都市区:城市人口不少于5万; • 小都市区:城市人口在1万到5万之间;
城市经济学: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结合
• 经济学: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 经济地理学:区位选择和人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 城市经济学: • 区位选择要考虑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 这种区位选择导致的结果
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的市场力量
•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
• 为什么竞争的企业会选择空间集聚<
• 为什么城市的规模会存在差异< • 是什么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和衰落< • 谁能从城市增长中获益<
城市经济学
• 主讲教师:杨本建博士
• 课时:第一学期〃3个学时 • 上课时间:星期三下午第7、8、9节。
• 教学目的:介绍本学科基本的理论〃激发研究生了解、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技 术〃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善于思考〃关注并研究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 教学环节:教师讲授〃阅读文献〃课堂讨论。
•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80f6d45727a5e9846a61bd.png)
《城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Urban Economics
课程代码:1AU32206
课程性质:专业教育限选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L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目标2.建立规划法治观念遵循行业规范
课程思政目标3.塑造规划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目标4,遵守规划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课程思政目标5.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②思政目标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具体化。
(主要是纲要中“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教学内容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
②思政元素:指专业知识中具有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专业伦理、道德法治、科学精神、思维方式、人文精神等内涵的育人要素。
③思政内容参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具体化。
(主要是纲要中“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④思政案例:指融入课程思政内涵的教学内容、环节中:具有典型的富有育人意义的事件。
四、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第四章城市经济及产业思政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 • • • •
•
•
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 区 域性和综合性; 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 和结合点。 建筑学者认为,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 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 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 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 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政治学,如:城市是一个团体的人构成一个在政治上有组织的共同体;城市是 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经济学,如:城市是商业、工业、金融、信息、旅游文化和各种服务业等非农 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消费等经济中心和经 济发展的龙头, 在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城市是人口集中、 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增长极和龙头;城市是一片经济空间;城市是与高密度和经济行为专业化及其 统一制度的条件为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活动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密集性——物质和文化的密集,要素空间分布的高聚集性 – 人口密集 – 物质和资产密集 – 文化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 高效率:采购、运输、流通、人才、获取信息等便捷 – 高效益:投入产出的高效益性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 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辐射力 :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城市的本质
《城市经济学》教案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标要求:懂得城市的内涵与功能,理解城市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内涵、 城市的基本类型、城市的作用等;了解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状况,掌握 城市形成机制。 理解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经济机制及其他制约因素, 了解城市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掌握何为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本质、外部环境等。通过学习具备对当地城市的发展现状等进行调查 或分析等能力,能对当地城市的基本模式。 核心概念:城市、城市形成、城市经济、集聚经济 内容提要: 1.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经济 4.城市集聚经济 本章重点:掌握城市的内涵,城市的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理解城市经济及集聚经济。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与功能
一、城市的内涵 (一)一般解释 城,指四周围绕的城墙,扼守交通要冲,是一种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构筑物。 市,出现较“城”稍晚,指商品交易及买卖的场所 城内人口增多,交易活动频繁,“市”便出现在城内或城郊,城与市逐渐结合为 一体。 1、 “城” 城池、城墙,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理环境; 固定的场所,有利于储存、防卫; 物质和政治、军事基础。 2、 “市” 市井,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和动力。 3、 “城”和“市”的结合 市因城安、城因市兴。 • 对城市不同角度的理解
4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 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 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不是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利 益。 三、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 城市的形成机制,也就是资源的空间配置机制,一般来说有三种机制起作用: 习俗机制:即资源空间配置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 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机制,是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 计划机制:即依靠政府或计划机构的安排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在现代城市形成和 发展中,这种机制也起到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四、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 除了经济因素在近现代的城市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外,还有一些其他制约因 素影响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强调经济的推动力,同时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 响,因为它们有些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和资源基础。 (一)自然条件、人口和资源的地理分布 尽管我们可以假定地表是均一的平面,在经济力量的作用下也可以形成城市。 但 是, 现实的世界在不同的地区, 其自然条件、 人口和资源的地理分布存在巨大的差异。 有些地区资源禀赋优越, 自然条件有利于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行;有些地区则资源贫 乏,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城市的形成。 (二) 地理位置
第二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
3.城市的产生市城乡的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畜牧业——狩猎:洞穴、树上 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村庄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剩余产品、交换、货币 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市场,城市 现代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有小到大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型城市 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代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 决定城市规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为什么会产生城市?就其经济动力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方面的,比如 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专业化生产等等;另一类则是需求方面的,如当地市场需求的 增长。 但总的说来, 近现代城市形成过程中, 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一)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家或地区间利用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获得 利益。它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的产 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 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存在着差异; 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等也会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 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二)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一般价格理论告诉我们,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 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它是城市形成的又一个基本经济力量。规模经济 对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前面讲述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为基础的, 即假定某个行业中 的投入增加一倍, 产出也相应地扩大一倍。 但事实上, 很多行业都具有生产规模越大, 生产效率越高的规模经济(或称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 (三)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 一旦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创造了城市形成的初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就为城市的 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直接推动力。 1、聚集经济的含义
• • •
一种特殊形态的生产力,即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具有大量外部性 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设的人工环境 是巨大的公共产品 三、城市的功能
• •Βιβλιοθήκη 概念:也称城市职能,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特性:具有客观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