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资源稀缺性: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数量本身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

2机会成本:为了获取一种财货或享受而必须放弃另一种财货或享受所计量的成本。

机会成本也可以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相对交换比率。

3供求均衡:所谓的均衡是指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内生力量的互动达成了均势。

把供给和需求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达成均衡的意思就是在某一价格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

4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

它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不是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利益。

集聚经济是一种空间经济。

5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

6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指以按人口平均产量、产值为依据,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a/A)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b/B)之比,即区位熵Q=(a/A)/(b/B)。

7过滤效应:发生在当较高收入者迁出,使得遗留的原住宅对于较低收入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入住的过程。

8住房空置现象:欧美国家将现状未被居用的住宅成为空置住宅。

9城市金融市场:货币、资本和有价证券等各种金融证券的交易场所,统称为金融市场。

包括:短期金融市场、长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0城市环境适宜度: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城市环境状况就是城市环境的适宜度。

11城市文化经济:指人们在创造、保护与传承及开发利用城市文化中,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

简答1城市精明增长的实质、理念核心是什么?实质:①通过强调发展“适宜居住城镇”最终解决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②对于旧城区,精明增长所提倡的“适宜居住”城镇建设首先强调加大对中心城区或比较旧的郊区的资金建设投入以恢复这些地区的活力;③对于新开发的社区,精明增长提倡的开发模式是平衡多种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并配以多种模式的交通系统来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各种出行方式服务。

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经济学

(一)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特征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 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 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
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 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 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它以马歇 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 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 一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3.经济增长机制 (1)经济增长的原理 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一样,表现为实物、价格、人口的增长 三个方面,其过程就是经济要素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乃至经济单位 之间流动与积累的过程,其变化也都反映为投资与收入的相对变化。 需求指向理论是指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 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推动飞基 础产业部门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供给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在 城市经济中,供给的基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 术基础;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 水平。 (2)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各种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 式来实现。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式往往结合在—起。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 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1.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成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本 城市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本城市以外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 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成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病: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2.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和城市问题3.城市经济学的性质: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汇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揭示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分析其中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对只要的城市问题做出科学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社会经济决策的依据。

4.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宏观:①城市化的普遍规律②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道路③中心城市、城镇体系与区域④城市经济结构微观:①城市人口经济②城市土地经济③城市住宅经济④城市基础设施经济⑤城市环境经济⑥城市财政与金融5.城市的定义:现代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及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起着主导作用。

6.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从生产力角度分析:生产力的提高、三次社会大分工7.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城市孕育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形成于奴隶制时代,它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发端而产生。

城市是奴隶社会物质载体形式之一,私有制则是城市诞生的经济因素,二者相辅相成8.城市的界定:①人口规模的标准②人口密度的标准③行政区划的标准④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9.城市的特征:①密集性:人口的密集、物质和资产的密集、文化的密集②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③中心性:吸引力、辐射力④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⑤系统性:符合系统、动态系统10.人口规模划分:小城市小于20万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大于100万11.城区:城市建成区,是指经过成片的建设开发,具有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那部分市区面积。

12.中心区:在地理上位于相对核心的位置,商业比较发达、历史比较久远的一个区域。

13.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驻地非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产业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超过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经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可以升为地级市。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城市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就一些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都市化都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都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

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有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都市化会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各个部门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经济结构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城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产业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等。

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三、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中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情况。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匹配的关系。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程度受到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会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四、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组成。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到交通、土地价格、产业布局和政府规划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会影响人口流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等。

合理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的基本概念;
2、现代城市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3、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内涵及区别;
4、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与巨型城市区
域的内涵与特征;
5、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
6、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7、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理论;
8、产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律;
9、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
10、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
11、城市地租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
12、国内外城市住宅供给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13、低碳城市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14、城市交通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模式;
以上仅仅是对城市经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要能够运用上述部分理论分析与解释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经济学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各4-5题,论述题两题,分析应用题两题。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1.现代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的特点:空间特性表现味;相对高人口密度,经济特性表现为;工商业发达,社会属性表现为:“异质性”或“多样性"。

3、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企业间的空间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4、不同角度城市分为不同类型:按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20-50万);小城市(非农10-20万);镇(非农2000-10万)。

按照行政地位(中国)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可分为为沿海,内地和边境城市;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强度分类;按城市所处的气候环境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城市等。

5、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

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6、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979年提出的。

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整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7、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K=0. 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1.经济的实质:人类生活的消费欲望与满足这种欲望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配置有关的问题。

2.机会成本:是指在利用某项资源时,在选定某种用途后,可能在放弃的用途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其中收益最高的就称为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社会在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源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各种产品与劳动的各种最大组合的集合。

4.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

5.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理性人假设(2)经济模型7.理性人假设: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泛指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即包括消费者,也包括厂商和政府。

理性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它能够清晰地辨别自己的偏好和利益;(2)他的行为准则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8.城市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论城市经济学、应用城市经济学9.“无形的手”:市场9.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中“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答: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10.“产权”、“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制度。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权是对经济主体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2、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或者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的过程。

3、聚集经济:由于城市集聚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4、区位:一个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是可被观察和度量的。

5、土地租金: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了使用土地,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费用。

6、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生产和消费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水资源等子系统。

7、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环境。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简答题1、简述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答: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及其规律,以及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政策。

其内容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

2、简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改善资源配置,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带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

3、简述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答: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产生规模效益;二是技术外部性,即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三是交易成本降低,即通过距离的缩短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降低交易成本;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即人口集聚带来的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

4、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答: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优化配置原则,即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二是节约利用原则,即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三是功能分区原则,即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1、城市产生的经济学解释:从历史看,产业革命前,城市的形成主要与军事、宗教、政治等有直接关系;但从目前看,绝大多数的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经济因素是决定城市规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2、市场型城市的产生:比较优势原理: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条件:从生产者的角度,生产率差异足够大,使贸易收益能够补偿运输成本;从商人的角度,贸易公司能实现规模经济;从农业的角度,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美国历史上的港口城市纽约、新奥尔良;我国宋代以后长三角地区苏州、杭州)3、工业型城市的产生规模经济: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产生条件:从生产者的角度,工厂生产的规模经济显著,平均成本足够低,即使考虑工人的通勤费用也有净收益;从农业的角度,农业的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能够养活城市中的工人。

4我国的“城市”包括直辖市、市、镇,其中“市”包括地级市和县级市。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5我国城市的行政层级:1直辖市:与省、自治区同一行政级别: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共4个。

2副省级市:受省级行政区管辖,副省级城市的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均为副部级,副职为正厅级。

副省级城市目前有十五个,包括10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分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3地级市:直属省(自治区)管理的城市4县级市:由省管辖,但由地级市代管的城市6、1965年,美国的威尔帕﹒汤普森《城市经济学导论》,城市经济学诞生7、城市经济学的主要派别:1、传统城市经济学:人的自由极其重要;竞争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自由经济系统;不同意通过政府的垄断性的调控和公共政策来纠正外部性问题。

城市经济学——精选推荐

城市经济学——精选推荐

第二章1.城市经济学(定义)(沃纳·赫森)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的研究各种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2.城市问题(宏观)以整个城市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个相关的总量及其变化。

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规模。

市经济增长、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规模。

(微观)考察个别经济单位即个别企业、家庭的经济行为、以及个别企业、个别市场或个别领域的经济活动。

如:厂商、居民遗址、住房市场、土地市场、城市交通。

别领域的经济活动。

如:厂商、居民遗址、住房市场、土地市场、城市交通。

3.城市的特征(根本属性之一,人口、建筑物等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动密集) (1)空间上的密集性(根本属性之一,人口、建筑物等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动密集)(2)经济的非农业性(表现为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分工;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多样性, 城市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流动性和多样性)(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第三章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起主导作用,比如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专业化生产等等)(1)生产方面(起主导作用,比如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专业化生产等等)(当地市场需求的增长)(2)需求方面(当地市场需求的增长)2.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①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有一定的差异②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存在着差异③不同的区域资源条件存在着差异等也会存在着差异④不同的区域的技术条件等也会存在着差异由于这些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域间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3.规模经济(概念)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经济学基础概念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城市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及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政策等内容。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组织、城市人口结构等。

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对城市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等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

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制度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中心-边缘模型中心-边缘模型是城市经济学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它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交通网络等概念。

通过中心-边缘模型的研究,可以分析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区域差异。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针对城市经济学中新兴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规律、创新网络的空间布局等内容。

4. 城市竞争力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贸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大,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2. 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城市、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小,发展模式比较多样化。

urban economics 上课笔记

urban economics 上课笔记

Urban Economics 上课笔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概述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运作的经济学分支,主要关注城市内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和城市政策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2. 城市的特点(1)规模经济: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效益,吸引大量人口和企业聚集。

(2)人口流动:城市的人口流动较为频繁,人口增长速度快。

(3)土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2)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3)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4)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第二节: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1. 城市人口聚集的原因(1)就业机会:城市提供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迁入。

(2)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和培训资源更为丰富,吸引更多家庭迁入城市。

(3)医疗保健:城市拥有更多先进的医疗资源,吸引有需求的人口。

2. 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1)劳动力市场: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2)市场需求:人口流动带动了城市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

(3)社会发展:人口流动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第三节: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1.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1)传统产业:过去城市的产业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服务业日益成为主导产业。

(2)创新产业:如科技、金融、媒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中崛起,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 城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增长: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就业机会:服务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城市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创新能力是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1)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2)土地开发:城市土地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城市经济学重点word资料16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word资料16页

一、名词解释1.城市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而为城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2.城市经济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3.“当斯定律”(Downs Law):在政府对城市交通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引发新的道路需求,而交通需求总是超过道路供给。

4.就业: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5.乘数效应: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在数量上等于城市整体部门(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之和)与城市基础部门之比。

6.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7.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简略定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8.城市政策: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组织制定的旨在影响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制度、法规、计划或大型活动的总和。

9.失业: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10.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的综合,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与基本条件,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1.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12.城市经济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域经济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到的经济中心作,以及由这种作用发挥而产生的效能。

13.集中系数: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

14.弹性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

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学涵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2、城市经济的特征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3、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及学科地位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问题工业化住房困难城市化交通混乱经济中心环境破坏↓城市经济学诞生学科地位1、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中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3、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4、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规模经济、比较利益、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表现如下: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会必然产生区位上的集聚性和引起人口的集中形成新城市或扩大原有的城市规模和范围。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表现为: ⑴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⑵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7、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图P58页﹚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最全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最全复习资料

一、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实现机制从经济学角度上说,城市化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高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越来越多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部分国民从事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将建立新秩序,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化实现机制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要素之一是农业剩余。

从理论上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来源中,境外资源、资本流入的几种方式中,有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现实意义,有的对工业化资本的筹措固然有益,但都不可能也替代不了国内的资源调动。

另一来源国内资源调动中的四种途径,无论用何种方式调动国内剩余资源,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剩余发生联系,实质上都在于调动农业剩余。

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和财产剥夺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

人口增长的来源一是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农村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三是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

自然增长可增加人口绝对规模,但城市人口比重难以提高。

行政区域的扩大只能在一定时期扩大表面人口,只有城市人口拉力机子作用下的想成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中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运行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因素往往是最初的诱因,如靠近水源、交通要道等。

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位置,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发展出工业城市。

经济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农产品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政策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规划、投资和政策导向可以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或者引导城市向特定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率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经济效率可能越高。

这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然而,城市规模过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这些问题会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生活质量,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既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能避免过度规模带来的问题。

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城市往往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

例如,一些城市以制造业为主,而另一些城市则以服务业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

传统的制造业可能会逐渐向外转移,而高端服务业、创新产业等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城市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的用途包括居住、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房地产市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价的波动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也会对城市的投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经济学基础

城市经济学基础

城市经济学基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聚集经济活动、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人口流动与发展、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内容。

本文将从城市聚集经济、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人口流动与发展以及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一、城市聚集经济城市聚集经济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和居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经济行为。

城市聚集经济的核心是城市的规模和密度,城市越大越密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越明显。

城市聚集经济可以带来各种优势,比如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技术创新。

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指企业在城市中可以更好地享受到集中化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而城市的外部经济效应是指企业和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持续的增长动力。

此外,城市还可以容纳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资源,从而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二、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结构是指城市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规模增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小城市通常以传统产业为主,而大城市则更多地涌现出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这是因为大城市具有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更好的市场环境,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城市规模的增大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动,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城市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是城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房地产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住房需求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

同时,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通过土地供给、土地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城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2.城市的特点:空间特性表现味;相对高人口密度,经济特性表现为;工商业发达,社会属性表现为:“异质性”或“多样性"。

3、当比较优势和交换的规模经济同时存在时,贸易城市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工业城市才能得以出现和发展;企业间的空间竞争使得每一个企业和每个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市场范围。

4、不同角度城市分为不同类型:按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为: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

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分为: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非农业50-100万);中等城市(非农20-50万);小城市(非农10-20万);镇(非农2000-10万)。

按照行政地位(中国)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此外,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可分为为沿海,内地和边境城市;根据城市辐射范围的广度和辐射力强度分类;按城市所处的气候环境分为寒带、温带、热带城市等。

5、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

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6、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是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于979年提出的。

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整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

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7、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K=0. 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前城市化社会;K<0.5,相当于前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0.5=<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城市化高速成长的起点。

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统筹城乡发展起点。

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

成熟的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高于60%,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或者现代社会。

8、城市是指在相对较小的面积里居住了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

城市地区是指人口不少于限定数量。

且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低于限定数量的固定地理区域。

大都市区是指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区以及与其在经济上结为一体的临近社区。

9、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10、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相互交替。

11.市场(market):由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商品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12.价格(price):既物品的货币价值。

它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

13.需求向下倾斜定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

同理,当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增加。

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

14.市场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5、替代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用其他类似的物品来替代它。

16、收入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

消费者会感到自己比以前穷了一些,自然会削减对该物品的消费。

17、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平均收入,人口(市场规模),相关物品的价格、偏好和特殊因素。

18.市场供给曲线;在其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一特定商品价格与厂商供给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19.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价格上升会使供给量增加。

因此,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

20.供给曲线的影响因素(价格给定):技术、投入品价格、相关物品的价格、政府政策和特殊因素。

21.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供给和需求的力量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下,厂商生产出消费者要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即市场均衡。

在竞争市场上,这一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市场上不存在短缺或过剩。

22.在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水平上,市场达到均衡。

在均衡点上,价格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的趋势。

我们也称均衡价格为市场出清价格(the market-cleaning price)。

这意味着所有供给和需求的订单都已完成,账簿上已经出清,需求者和供给者都得到了满足。

23.短缺(shoetage)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比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我们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上升,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的高。

24 过剩(surplus):如果某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该种商品就会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生产厂家愿意供给的商品多于消费者想要买到的商品,我们可以预期在一定时间内商品的价格会下降,明天的价格比今天的低。

25.弹性:是指供求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衡量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

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26.需求的价格弹性,有时称价格弹性:衡量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改物品需求量变得的大小,价格弹性的准确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7.不同物品的价格弹性,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差别很大,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弹性很高时,我们称这样物品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强烈。

当一个物品的价格弹性很低时,我们称这种物品是“缺乏弹性”的,也就是说该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微弱。

28.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是富有需求价格弹性。

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不足1个百分点,则该物品就缺乏需求价格弹性。

单位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点正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点,则该物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

29.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缺乏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减少总收益。

当需求富有弹性时,降低价格会增加总收益。

当需求具有单位弹性时,降低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任何变动。

30.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显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势程度一般都不同。

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的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32.五大城市经济学公理: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外部性导致非效率,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竞争导致零利润经济。

33.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4.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市场;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34.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才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做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与前一发展阶段。

35.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这种后续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36.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础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由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拉力”。

这两股力量一“推”一“拉”,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发生和发展着。

37.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入口的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38.完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口分散布局,没有交易,没有集聚的经济理由,也不会诞生经济城市。

只有农产品产生剩余,富于农产品一方面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农业生存,另一方面促使原始贸易的产生。

贸易使人们在空间上集聚,偶然性贸易产生集市。

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剩余越来越多,以至于可以使一部分人长期脱离农业成为非农业生产者,他们大部分时间进行贸易,贸易的长期存在导致贸易所在地长期有大量人口聚集,这些贸易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

由于城市第一特征指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因此,这些贸易活动聚集场所也就成为最初的城市:贸易城市。

39.运输规模经济:指每公斤每公里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规模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运输规模经济产生的初始原因:第一,运输劳动力的节约,第二,运输工具的节约。

40.市场型城市分为两类:贸易型城市和工业城市。

如果说在农产品剩余和运输规模经济的存在共同促进了贸易城市的诞生,那么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企业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经济效应。

41.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在于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企业集聚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的经济效应,经济学家通常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分为两种:由于同行业企业群发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地方化经济),由于不同行业企业集群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