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棵树》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一等奖课件) (2)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一等奖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1e4ccb894693daef5ff73d65.png)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 么高
第六节是一个尾声,请注意“人们说”这三 个字,“人们”相对于“半棵树”而言,是 与其共时存在的“他者”(可能这“他者” 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他者”传布 的信息,传者制造的舆论,是另一种力量的 威协。能够抵御得住如此强大的恶的势力的 威压与逼迫吗? 二三句形象地表现了正与 邪、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的冲突,反衬出
象征意义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
命之艰难。
识其品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则由上一节的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推进,
“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 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更深的含义。如果 说上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景式拍摄,那么 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 暴/侧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半 棵树”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 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避开”、“侧 着身”。
亲近作者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1941年开始 发表诗歌,1943年入西北大学读俄文。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 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那时,他成为当时很 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 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955年后, 因“胡风案” 被牵连。后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 编《新文学史料》。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现为中国 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牛汉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伟 岸
第五节以议论的方式来升华半棵树的人格化 魅力。通过与一整棵树的比照,进一步凸现 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在这里,诗人是 在赞美半棵树的人格,它虽然外形残损,但 是内在精神是完整的。诗人对半棵树充满了 敬仰。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 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 高潮。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9课 半棵树 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9课 半棵树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bebd3b5901020207409c92.png)
《地之子》 《地之子》是李广田早期诗中的代表作,在 20 世纪 30 年代,李广田是与 何其芳、卞之琳齐名的诗人。但因李广田的散文写得好,其影响掩盖了诗名。 他在散文集《画廊集》的题记中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 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 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地之子》的特色——乡 土气息,反映了他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念。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画廊集》 《银狐集》 《灌木集》 《西行记》 《回声》 ,诗集 《汉园集》(与卞之琳、何其芳合集)、 《春城集》 《李广田诗选》 《日边随笔》等。
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子——牛汉
牛汉,1923 年生,原名史成汉。因性格正直率真,故 被别人称为“倔强的诗人”“一个被诗神看中的诚实的孩 子”。“七月”派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温泉》曾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汉园三诗人”之一——李广田
李广田(1906-1968),现代散文家。字洗岑,笔名曦晨 等。山东邹平人。1929 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1930 年 前后开始发表作品。1936 年,与卞之琳、何其芳合写的诗 集《汉园集》出版,以“汉园三诗人”著称。但他写得更多、 成就更高的还是散文。前期作品或回忆童年故乡生活,或描 写备受折磨、无路可走的人物,或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 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风朴实、自然、真挚,呈现出恬淡静 美的气氛。后期随着生活变迁和思想进步,视野较前开阔, 题材也更为多样,静美的气氛渐为战斗的锋芒所代替。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阶 段 五
阶 段 三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 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
![人教选修《中国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fba5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9.png)
-10-
首页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半棵树》
《边界望乡》
-11-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浅析《边界望乡》
在开篇的如实描写之后,那卓异不凡的动态意象就如花之开:“望远镜 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乡愁”本来是不具形的思想感情, 诗人拟虚为实,虚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不仅具有实的体积和重量,而且 具有了缭乱的独特形态。不仅如此,更加匪夷所思的意象扑面而来,“当距离 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这种 化美为媚的变形动态意象,大大拉近了诗人与故国青山之间的空间距离,把 乡愁表现得刻骨铭心,令读者一见难忘。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杜鹃”与“鹧鸪” 这一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原型”意象。“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 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人、物 合一,写景即是写人,写心灵的现实化、现实化的心灵,意象奇妙。“而这时, 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 尽赤,血脉贲张”,鹧鸪居然以火发音,啼声竟然冒烟,而诗人竟然被烧得眼红 血沸,这是听觉通于视觉与触觉的奇妙通感。如果说有的名山有奇异的“飞 来石”“飞来钟”,那么,诗人也有奇异的“飞来思”与“飞来想”。
《半棵树》这首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请简要举例 分析。
提示:这 首 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1)第 一 节中“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 一 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 (2)第 三 节中“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做了 形 象 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词状语,以及“劈”这 个 冲 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 (3)第 四 节中“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 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 “满”字 ,透露出多么乐观、 昂 扬 的精神。 (4)第 五 节中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 礼 赞 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
《半棵树》《边界望乡》课件
![《半棵树》《边界望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db5a0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6.png)
在祖国大陆的努力推动下,台湾当局在台湾民众强 烈要求发展两岸交流的压力下,不得不于1987年开放台 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 破。
整体感知
概括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抒 发望乡时内心感受的?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写了登山、望乡、联想、 怀乡、想象、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 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 而黯然神伤的故园情怀。
三、修饰性的语言准确生动,修饰语的使用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开头“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仍然”这个 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 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 精神。“齐楂楂”富有画外音效果。
边界望乡
洛夫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 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从小读 私塾三年。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 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 英文秘书等职。1973年毕业于淡 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同年退役。 此后在台湾中广公司、亚盟总会 和东吴大学任职。1954年10月, 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 《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 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 《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十 多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 的边缘》等五种,另有散文、译 著多种。
四、赏析诗歌语句
• 1、赏析“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 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的深刻意蕴和 表达效果
• (1)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心
跳”的程度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 (2)故乡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
整体感知
概括诗歌内容,思考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抒 发望乡时内心感受的?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写了登山、望乡、联想、 怀乡、想象、最后回到现实偿愿无望的过 程,抒发了诗人作为海外游子的那种惆怅 而黯然神伤的故园情怀。
三、修饰性的语言准确生动,修饰语的使用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 开头“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 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仍然”这个 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 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 精神。“齐楂楂”富有画外音效果。
边界望乡
洛夫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 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从小读 私塾三年。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 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 英文秘书等职。1973年毕业于淡 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同年退役。 此后在台湾中广公司、亚盟总会 和东吴大学任职。1954年10月, 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 《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 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 《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十 多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 的边缘》等五种,另有散文、译 著多种。
四、赏析诗歌语句
• 1、赏析“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 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的深刻意蕴和 表达效果
• (1)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心
跳”的程度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 • (2)故乡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
《半棵树》上课课件 (1)
![《半棵树》上课课件 (1)](https://img.taocdn.com/s3/m/9683d2d089eb172ded63b7c5.png)
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意象,运用托 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 你对生活的感悟,100字左右。
康德说:“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
而我说: 面对磨难, 即使我们不能抖尽忧愁, 我们可依旧昂着头。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 农民家庭。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 《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 《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1943年考入设在 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 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 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 作过。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 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 的心灵里突然升起。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Hale Waihona Puke 如果是哭,谁能想象大海的眼泪; 如果是笑,
谁能想象醇酒的美味。
1.自由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带着感情放声朗读 3.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带着感情放声朗读 3.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34张)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棵树课件(34张)](https://img.taocdn.com/s3/m/d51b9d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7.png)
2. 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 的枝叶
[点拨] 这幅画面,采用了特写的镜头来诗意地表现半棵 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 着,“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 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3.半棵树/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点拨] 在这里,半棵树的象征意味就更加明显了,它象 征着不屈的生命,象征着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战斗的传统,这 个意象很有些“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味道。
课前热身
一、字音识记
咯.(kǎ)血 齐楂楂.(chá) 勒llēèi勒勒令紧
贲.(bēn)张 劈.(pī)掉 禁jjìīnn禁弱止不禁风
脉mmàòi脉血脉脉
泥nníì泥拘土泥
二、字形
洲落马洲 州广州
蛰惊蛰 蜇海蜇
侧侧身 测测量
挺挺立 铤铤而走险
三、词语 (1)释词 贲张:扩张、膨胀。 齐楂楂:形容整齐划一。 (2)辨词 凋残:凋落残败。如: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凋零:草木凋谢零落。如:冬天来临,万木凋零。 荒凉:人烟少,冷清。如: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凉的野地。 凄凉:寂寞冷落。如:春节她一个人过,感觉有些凄凉。
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话题拓展 母爱、呕心沥血、点滴汇聚大爱
金章玉句 《半棵树》 1. 像一个人/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 [点拨] “像一个人”,架通了“象”与“意”的桥梁, 引领读者去捕捉本诗的言内之意。如果说第一节是对半棵树的远 景式拍摄,那么这一节则是全景了。“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 着身子挺立着”,这两句塑造了作为一个“类人”的“半棵树” 的倔强挺立的形象,同时也交代了它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 ——“避开”“侧着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以"悬崖边的树"作为一个悲剧形象,那 "弯曲的身体"的形象,体现着时代风云所加给" 树"的命运 和遭遇。 B.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 哗和歌唱?是它热切向往到森林中去,渴望得到 小溪的滋润。 C.诗最后一节给读者以感情的 积蓄,通过那"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 "即将倾跌进深谷",而" 又像是要展翅飞翔"的 树的形象,让读者深思并受到激励。 D.这首 诗小巧玲珑,情深意远,然劲健中蕴藏着明快和 犀利,简练语言中追求着一种"力度"。
(2)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 “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语言品味
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增强形象的 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 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 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 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
知识链接
悬崖边的树 曾卓(当代诗人) (C)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 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的森林的喧哗 和 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 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 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第一节首句"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中的"不知道", 不一定就是真的不知道,但也可能是的确不知道, 这种"两重性",即矛盾而复杂的感情交错,是那令人 困惑的荒唐年代人的自然反映。 B.第二节诗中,运 用"远处"与"深谷"二词,目的是更好地突出这"树"的孤 独寂寞。 C.第一节中的"那边"和第二节中的"那里" 意思相同。 D.第三节最末句"却又像是要展翅飞 翔……",对应第二节开头句"它倾听……和……歌唱", 都表示树 的愿望。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 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 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 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 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 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 “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 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 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 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 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 么呢?
半 棵 树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 定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 “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 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 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 “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 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 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 《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 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 《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 等。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 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 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 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 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 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探究问题
(1)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 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 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味?
注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可能 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 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胁的力量。 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 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 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 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 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 的处境,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 的认识的。
二、修饰语的准确生动
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 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 人心。这主要得益于诗人用词的准确生动,特别是修饰 语的使用更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开头“真的”,意在 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 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从树 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 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形容 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 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仍然”这个副词强 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 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 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 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 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 一个高潮。
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 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 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 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 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 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 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 颓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