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视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
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
(一)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器,用“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他们的手、脑,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为。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个独立的实体,是社会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感、有创新精神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注重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注重逻辑而少直觉。其结果是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为使自己一言一行都符合某种标准,学生便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
最终必将导致学生的从众性,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
害的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因材施教,以使每个教育者能在自身原来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从而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上,而且更应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上。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这就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教师向帮助学生确认某种发展方式以使其个性及智力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传统教育中,人们赋予创新能力的内涵往往过于狭窄。认为创新仅令局限于科学发现、发明和艺术创造活动之中。于是在学校中,那些在语文、数学等功课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及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聪明的、高智商的孩子,是有培养前途的对象;相反,那些学业平平、艺术素质一般但在其它方面(如人际交往、管理、组织)表现突出的孩子却常常受到忽视。有趣的是,人们经常发现,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孩子在日后的事业上可能并无惊人的表现,而那些不为教师所重视的学生不乏事业成功的开拓性人才。这说明,智商高的人不
一定能创新成材,而智商低的人不一定就不能创新成材。因此,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就是培养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的过程,不能忽视。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缺乏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尊重,造成了紧张压抑的师生关系及其教育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
展。我们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应该追求民主半等,自由的教育精神,营造心理自由安全的教育氛围,建设和谐、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
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
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以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因此,培养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足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根本的目的。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能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孩子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在这种基础上谈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不是空中楼阁。
(二)敢于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尤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同学生一起学习,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要相信自己能培养出自己崇拜的学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这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一种开放民主的现代教育文明。在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地学习中,让学生懂得,靠老师是不够的,必须自己也去想、去悟、去创,才是最可靠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