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匆匆》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 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 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 步的呢?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 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 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子的 来去匆匆? ( 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 ②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 ( 跨过、飞走、溜走、 闪过 ) 想一 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 ③时间的脚步匆匆, 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 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 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
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①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 50 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降低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结: 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 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 阳他有脚”, 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新鲜活泼, 使无情之物充满了 人情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 直接沟通作者心 灵深处的动人形象。 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 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 和无奈。 ⑤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 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 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
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 像针尖上一
滴水滴在大海里 )
②思考: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
“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 这里作者
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 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 “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汇报。 (2) 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 导入: 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 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 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面对匆匆 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4. 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 什么呢? 设计意图: 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 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 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 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 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 学生交流后, 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 )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 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 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 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3. 检查自学效果: (1) 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徘徊 游丝 赤裸裸 (2) 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齐读词语。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 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 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 1 自然段。 2. 引读: ( 教师 ) 燕子去了, ( 学生 ) 有再来的时候; ( 教师 ) 杨柳枯了, ( 学生 ) 有再青的时候; ( 教师 ) 桃花谢了, ( 学生 ) 有再开的时候。 ( 教师 ) 但是,聪明的, ( 学生 ) …… 设计意图: 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 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意溜走、无所事事呢?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此处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目的。
了”呢?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课件出示: 朱自清,生于 1898 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 散文、评论、 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1948 年因拒绝 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学生自由发言 ) ②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 成果卓著, 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 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 吗?请大家快速朗读第 4 自然段, 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③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 有作者的追问, 有作者的反问, 更有触景生情, 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 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啊,“我赤裸裸来到 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 ( 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 你能尝试回答吗?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 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④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4)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 者的心情?和第 1 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 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请你试着读一 读。 ( 学生对比朗读 ) 设计意图: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通过多层次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 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
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
2~5 自然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 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对 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 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 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
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
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
这篇感人的散文。 )
要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⑤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 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 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 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 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 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 他是怎 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1) 出示第 1 自然段,自由朗读。 (2) 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 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 “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 这样写? (4) 连续几个问句, 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 ( 开头采用排比句式, 描绘了大
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
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
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学生阅读背景资
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 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 1922 年 3 月,当时
wk.baidu.com
朱自清 24 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 ” 高潮过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 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 燕 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 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 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 “回声 ”,让学生回 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 培养 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 能力,丰富积累。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8匆 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匆匆》 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 把 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 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 无奈和惋惜之情, 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 的强烈愿望。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 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环境, 将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 与教师对 话。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积累 语言,运用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制作字卡、词卡、 PPT。 2. 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 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 《荷塘月色》《背影》。 教学重难点: 1.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 实感。 2. 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1. 猜谜: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 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 ( 时间 ) 2. 活动: (1) 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你拿出纸笔,一组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 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 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子的 来去匆匆? ( 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 ②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 ( 跨过、飞走、溜走、 闪过 ) 想一 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 ③时间的脚步匆匆, 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 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 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
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①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 50 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降低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结: 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 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 阳他有脚”, 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新鲜活泼, 使无情之物充满了 人情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 直接沟通作者心 灵深处的动人形象。 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 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 和无奈。 ⑤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 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 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
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 像针尖上一
滴水滴在大海里 )
②思考: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
“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 这里作者
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 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 “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汇报。 (2) 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 导入: 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 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 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面对匆匆 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4. 引导学生读题质疑: “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 什么呢? 设计意图: 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 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 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 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 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 学生交流后, 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 )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 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 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 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3. 检查自学效果: (1) 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徘徊 游丝 赤裸裸 (2) 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齐读词语。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 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 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 1 自然段。 2. 引读: ( 教师 ) 燕子去了, ( 学生 ) 有再来的时候; ( 教师 ) 杨柳枯了, ( 学生 ) 有再青的时候; ( 教师 ) 桃花谢了, ( 学生 ) 有再开的时候。 ( 教师 ) 但是,聪明的, ( 学生 ) …… 设计意图: 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 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意溜走、无所事事呢?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此处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目的。
了”呢? (3) 了解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课件出示: 朱自清,生于 1898 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 散文、评论、 学术研究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1948 年因拒绝 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学生自由发言 ) ②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 成果卓著, 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 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 吗?请大家快速朗读第 4 自然段, 在这一自然段中, 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③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 有作者的追问, 有作者的反问, 更有触景生情, 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 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是啊,“我赤裸裸来到 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 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 ( 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 你能尝试回答吗?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 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④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4)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 者的心情?和第 1 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 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请你试着读一 读。 ( 学生对比朗读 ) 设计意图: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通过多层次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 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
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
2~5 自然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 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对 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 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 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
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
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
这篇感人的散文。 )
要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⑤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 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 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 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 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 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 他是怎 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1) 出示第 1 自然段,自由朗读。 (2) 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 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 “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 这样写? (4) 连续几个问句, 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 ( 开头采用排比句式, 描绘了大
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
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
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学生阅读背景资
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 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 1922 年 3 月,当时
wk.baidu.com
朱自清 24 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 ” 高潮过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 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 燕 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 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 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 “回声 ”,让学生回 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 培养 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 能力,丰富积累。
(根据新使用的部编版教材编写)
8匆 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匆匆》 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 把 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 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 无奈和惋惜之情, 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 的强烈愿望。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 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环境, 将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 与教师对 话。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积累 语言,运用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制作字卡、词卡、 PPT。 2. 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 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 《荷塘月色》《背影》。 教学重难点: 1.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 实感。 2. 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1. 猜谜: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 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 ( 时间 ) 2. 活动: (1) 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请你拿出纸笔,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