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与经营权

合集下载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如下: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普遍化,根本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企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复杂化。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企业通过资本集聚与集中而不断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拓宽市场范围,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日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手中握有股份,是无法胜任企业高层孤立职务的,这导致了资本所有者逐渐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舞台。

(2)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及其股权的分散化。

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大企业,一般都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因为这样才能实现巨额资本与生产的集中。

公司制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吸收过来,使股权分散化也同时迅速发展,股东人数迅速增加。

这必然产生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委托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委托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感谢聆听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益处
80%
提高管理效率
专业化分工使得经营者更加专注 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管理 效率。
100%
降低投资风险
资产所有者通过将经营权委托给 专业经营者,可以降低自身直接 经营企业的风险。
80%
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激发 经营者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不 断发展和创新。
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可以规范市场行为,防止 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促进市 场公平竞争。
保障公共利益
通过监管确保经营者履行社会 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 定。
监管的策略和措施
01
02
03
04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经营 者的权利和义务,为监管提供 法律依据。
设立监管机构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 督和管理经营者的行为,确保 其合规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专业化分工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资产所有者可 能不具备直接经营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而需要将经营权委 托给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者。
降低代理成本
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所有者可以更有效地监 督和激励经营者,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企 业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
03
委托经营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委托经营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实际运作
02
01
03
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委托经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 和义务。
受托方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享有经营权,负责企业 的日常经营管理。
委托方保留所有权,监督受托方的经营行为,确保企 业运营符合合同约定。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三权分置是指国家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三权的分离和归属。

简单来说,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和控制权;经营权是指土地使用和经营权;收益权是指土地利益的归属权。

三权分置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之间不明确、混淆的问题,使土地资源更加合理化、有效化地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是所有权,它是国家对土地的所有和控制权。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而在三权分置中,国家将土地所有权分为两部分,即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国家保留土地所有权,而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激发土地经济效益。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调动土地持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经营产权制度的和发展。

其次是经营权,它是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权。

在传统的集体经济时代,土地经营权是由集体组织或农民集体所有,农民无法自由流转土地使用权。

三权分置后,土地经营权得到了相应的流转和确权,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转让给他人或者以股份制、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合作,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最后是收益权,它是土地利益的归属权。

也就是说,通过三权分置,土地的使用者可以合法享有土地利益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以农村土地为例,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等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田产出,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土地使用者还可以通过经营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发展农村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进一步扩大收益。

这样,土地的流转和利益的归属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土地使用者的动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总体来说,三权分置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进行分离和归属,可以调动土地持有者的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

经营权及所有权转让协议书5篇

经营权及所有权转让协议书5篇

经营权及所有权转让协议书5篇篇1甲方(转让方):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注册地: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受让方):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营业执照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注册地: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拥有特定的经营权及所有权,现甲方同意将其拥有的经营权及所有权转让给乙方,并由乙方按照本协议规定的条款和条件接受转让。

为明确双方权益,特订立本协议。

一、转让标的1. 甲方将其所拥有的_______________(具体名称)的经营权及所有权转让给乙方。

2. 转让的标的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库存、客户资源、技术资料等所有与经营相关的资产。

3. 转让后,乙方将拥有该标的的全部经营权及所有权。

二、转让价格及支付方式1. 转让价格:人民币_____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元整)。

2. 支付方式:双方约定采取_____________方式支付,乙方在签署本协议后__________(具体时间)内支付完毕。

3. 乙方应按照约定时间支付转让款项,如逾期支付,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__________%(百分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三、转让手续及法律义务1. 双方应在本协议签署后__________(具体时间)内办理相关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2. 甲方应保证转让标的的合法性,确保无任何形式的法律纠纷和经济纠纷。

如因甲方原因导致乙方受到损失,甲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乙方损失。

3. 乙方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确保受让后的业务正常运营。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是指将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有效分离,同时通过管理权的设立来制衡所有权和经营权,以避免某一种权力被滥用。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强调经济活动中的权利分配和权力制衡,以便更好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公平公正。

在资产的三权分立中,所有权代表资产的归属,而经营权和管理权则代表资产的使用和管理。

具体地说,资产的所有权通常由资产所有者拥有,而资产的经营权通常由资产经营者负责,包括使用资产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资产等活动。

资产的管理权则通常由资产管理者承担,包括对资产进行评估、核算、监督等工作。

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所有权由股东拥有,经营权则由企业的管理层和经营者负责,而企业的管理权则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共同行使。

此外,资产的三权分立原则也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应用,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通过三权分立的方式来规范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一、经营权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概念阐述关于经营权的概念,我国传统的物权理论认为经营权是用来专门调整国家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关系的权利。

这种概念的出现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侧向,是我国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然而这种把经营权仅限于国有企业经营权的理论与我国当今面临着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在很多方面已不相适应。

现代意义上的经营权是泛指以盈利为目的,权利人对他所有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的处分权利,是根据财产所有人与经营人之间的约定并为二者共同目标而产生,广泛运用于现代投资、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物权形式。

经营权权利具有不完全性,这是相对于做为私权利之王的所有权来说的。

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的、排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而经营权是从所有权权能中分离出来的他物权,具有派生性和不完全性的特点。

在理论上,所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是指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诸项权能,可以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分离出去,由他人享有,大多形成他物权,有时形成租赁权、借用权等债权。

经营与所有权的分离并不是权利人刻意为之,而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的,是现实的需要使然。

另外,有时所有人基于社会的需要,也常常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愿或被迫地出让自己的部分权能。

而且,所有人同样可以出于本身需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期间内舍弃、出让其部分权能,同时又可对自己的权利自行限制以取得实现权利的保障。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20世纪经济迅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经济特征之一;20世纪初那种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的所谓“汽车大王”、“石油大王”已不复存在,这些大亨们所创建公司的管理者已经不再是他们家族的传人,而是受到良好经营管理系统教育和训练的管理专家。

也就是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已实现分离。

在发达的现代化经济里,资产所有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财产的所有者,他可以转让经营权,让有能力、有条件的经营者依法对财产进行实际的使用与经营,更能发挥财产的效能,为所有者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

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

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一、引言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有权是指对某个财产或资产享有完全支配、使用和处分权的权利,而经营权则是指对某个财产或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

在某些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即一方拥有所有权,另一方拥有经营权。

在这种情况下,评估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价值变得尤为重要。

二、背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情况下的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如特许经营、租赁等。

在这些情况下,权益的评估就需要考虑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确定其价值。

三、评估方法1. 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法是评估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分析未来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经营权的现金流量净额。

然后,根据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计算出经营权的现值。

最后,将现值与所有权的价值进行比较,确定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价值。

2. 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通过比较类似交易的市场价格来评估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价值。

该方法需要收集和分析类似交易的市场数据,如特许经营费用、租金等。

然后,根据市场数据确定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价值。

3. 成本法成本法是通过计算经营权的成本来评估其价值。

该方法需要考虑到经营权的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等。

通过计算这些成本,确定经营权的价值。

4. 折现收益法折现收益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未来经营活动的收益和投资回报率,计算经营权的折现收益。

然后,根据折现收益和所有权的价值进行比较,确定所有权不转移经营权的价值。

5. 实物评估法实物评估法是通过评估经营权所涉及的实物资产来确定其价值。

该方法需要考虑到实物资产的数量、质量、使用寿命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估,确定经营权的价值。

四、案例分析以特许经营为例,特许经营是指品牌所有者将其品牌和经营模式授权给他人经营。

在特许经营中,品牌所有者保留了所有权,而特许经营者拥有经营权。

评估特许经营的价值时,可以使用现金流量法,分析未来特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并计算出特许经营权的现值。

公司资产和经营分离的原则

公司资产和经营分离的原则

公司资产和经营分离的原则,通常指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分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所有权:公司的所有权属于股东,他们通过持有公司的股份来分享公司的所有权。

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如选举董事会成员、审批重大投资决策等。

2. 经营权:公司的经营权则由公司的管理层行使,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

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制定和执行公司的战略计划,以及管理公司的资产。

3. 两权分离的目的:两权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层来运营公司,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股东则专注于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绩效,确保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4. 制衡机制:在两权分离的框架下,公司设立了一系列制衡机制,如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等,以确保管理层的决策不会损害股东的利益。

5. 法律框架: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两权分离提供了法律基础,规定了股东和管理层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和责任。

6. 信息披露:为了确保股东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层,公司必须遵守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定,定期向股东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7. 激励与约束: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等方式,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和股东的利益绑定,以激励管理层为股东创造价值。

8. 风险管理:在两权分离的体系中,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同时防范经营风险。

两权分离的原则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它有助于明确责任、提高效率、促进创新,并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治理结构。

然而,这种分离也可能导致代理问题,即管理层可能追求自身利益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种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企业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为您详细解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内涵、原因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具体应用。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概念及内涵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简而言之,是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主体不是同一个人。

具体来说,所有权是指生产资料的拥有者依法享有的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而经营权是指企业的经营者掌握的对企业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他人使用,如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资本家委托总经理经营企业等。

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因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1. 优化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所有者不一定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和经验,而职业经理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

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优秀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2. 激励机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委托经营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在完成董事会制定的业绩目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报酬。

这种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3. 企业治理结构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形成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内部滥用权力、侵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此外,经营权的分离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率和创新。

三、实例分析: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建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权由董事会授权给总经理行使,董事会对企业战略规划、财务预算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而总经理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6篇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6篇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6篇篇1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一、合同双方:甲方:(公司全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身份证号(或营业执照注册号)。

乙方:(公司全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身份证号(或营业执照注册号)。

二、合同目的:为明确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归属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特订立本合同。

三、合同内容:1、甲方将公司全部股权或部分股权的经营权交由乙方管理和运营。

在合同期限内,乙方有权根据公司的经营需要,制定经营计划和管理方案,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2、乙方应当按照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合规地运作公司,维护公司的经营利益,不得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3、甲方保留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公司的经济利益。

甲方有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等重大事项进行监督和决策。

4、乙方应当按照甲方的要求,向甲方提供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等相关信息,并接受甲方的监督和检查。

5、甲乙双方应当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经营。

6、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如期满双方另行协商续签。

未经合同另行约定,不得擅自解除合同。

七、合同解除:1、乙方未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2、甲方未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向乙方提供权益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甲方承担违约责任。

3、因不可抗力影响本合同履行的,双方均不承担责任,但应尽最大努力克服影响。

八、合同争议:本合同的履行和解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为准据。

因本合同引起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当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应当提交司法机关裁决。

九、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签订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以上是关于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的篇幅要求在2000字以上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控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控制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控制营权的分离和控制问题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动因和产权基础企业在采取单业主制和合伙制形式阶段,企业主兼所有权和经营权为一身.在这两种组织结构里,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产权组织本身在其规模内是有效率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重新讨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动因和条件是必要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正是循着”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的.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条件是规模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求生产组织规模扩大以适应扩大了的资本规模,因资本的物质不可分性质要求生产组织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与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的”外部性”问题突出,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生产者之问,生一8l一产者与购销者之间必须合并起来,以一体化的组织替代市场合同的交易,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多大程度上分离首先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规模效益问题.因为只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有必要雇佣专门的经营人员以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也只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负担专门的经理人员的费用.指出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下面的问题:在农村取得很大成就的承包制,一旦照搬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中却出现了许多难题,使城市大中塑企业的改革陷入了困境.也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而非唯一形式.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基础是分散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取代合伙制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因其具有下面的优势;大规模协作群的生产效率优势,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垄断优势,新技术开发的使用需要的规模优势等,而这些优势赖以存在和保持的条件是必须有巨大的社会资本.单靠个Ⅱ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几乎不可能,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持有者的私人性,是建立在分散的产权结构基础上的“集体产权结构.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产权结构的分散化.而产权结梅的分散化必定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为在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中,分散的股东拥有”集体产权”中的有限财产权,它必定只能要求有限的资本报酬率和承担”集体风险中的有限风险.同时,经营才能作为一种产权,与财产权一样要求要素报酬在财产所有权者和经营所有权者之间分割.相比之下,单一产权结构中的合伙制,经营才能作为一种产权与财产所有权之间的产权界限不明晰,”剩余索取权”与”监督其他要素的权利”同为一体,这固然减少了交易费用,但承担无限的风险责任.从实践上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国营企业,从财产所有权结构看,也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因而也难以真正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业承包制的经济实质是;发包者(国家)保持法律上的所有权,即取得上缴税,利的权利,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实际上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马克思把它叫做”资本所有权同它的职能之间的分离.但是根据我国过去的企业法.企业法人便是经营主体,并不是所有者主体, 不拥有企业财产,从法律上讲,经营主体只能获得薪水和奖金,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原则上是投资收益,只属于国家所有,故企业法人不能充当承包主体.企业厂长个人,企业经营集体或企业全体职工都无法充当承包人.实践上有些地方让企业法人充当承包人,事实上享有对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和部分”剩余索取权”,从经济学上分析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谈不上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经营者承担的风险责任上分析,承包制确定承包基数,承包者以自己的私人财产担保,直接承担亏损责任,年末对企业进行考核,由于承包者的财产与收入与企业财产比较徽乎其微,难以形成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柬.经营者(承包者)几乎不承担风险责任而名义上让经营者(承包者)承担无限风险责任的做法是与”两权分离”的实质,即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承担有限责任和风险的要求相抵触的.3.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取决于所有制的社会性质.H-登姆塞茨(1988年)认为”控制的经济要求分权化,而有效的分权化要求有极大的私有化,这是因为”当稀缺资源所有制是公有时,排他性和可让渡性都是不存在的,没有人会节约使用一种共有资源,也没有人有权将资源的所有制安排给其他人”,登氏的分析存在片面性,首先,虽然社团产权在社团内部不具有排他性,但其外部性却可以减低,譬如社团的规模可以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另外,社团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某种程序转化为俱乐部式产权.从产权制度上看,俱乐部产权假定各个俱乐部内部成员的偏好或趣味是相同的,每个82~人对俱乐部产品的评价的程度大致相同.因而让渡产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分散的所有权诈不一定是私有产权.私有产权的关健在于对所有权利的行使决策完全是私人做出的.经济学已经分析,不同于私有产权的其他类型的产权结构, 如社团产权,集体产权等,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同样具有效率,因而,有效的分权化并不等于私有产权,更不等于私有制.排他性的,可转让的财产权的拥有者不仅是.自然人,典型的例子壁如信托基金,它的拥有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国家,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或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它都是一种有效率的产权形式.我们不能确定它的所有制性质,却能确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这种产权形式有效率的原因.二,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一旦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开来,就出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风险分享,收益分配和动力机制的关系问题,处理这些关系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如依靠组织结构调整的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通过设计一种机制或合同,给代理人提供某种牵j激和动力,使他按有利于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这些理论要解决的中心是对经理(管理人员)的监督问题,即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问题. 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下,所有者要使产权更有效率必须考虑两个问题,(a)一定的产权结构(譬如股份公司)如何委托经理管理得更有效率,由于资产的专用性,经营权越是独立于所有权之外,经营的效率可能更高.(b)避免所有权的利润被侵蚀超过可承受的界限,或者说尽量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上.所有权者选择某种产权组织形式的关键即是用这种产权组织与其他产权组织在下面进行比较;如果所有者获取的利润(收益)减去被侵蚀利润(成本)后获得的成本一收益比是高的,则一83这种产权组织的效率是高的如果成本一收益比低于其他产权组织形式,则应选择其他产权组织形式.设定不同的成本一收益目标,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就不同.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导致企业组织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构(对于具体模式的比较将在下文论及).从实践上看,已有的股份企业中不少是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形同虚设,还是厂长经理说了算,如果组织结构上的转换如同承包制一样仅仅是进一步弱化了所有权,而强化经营权,则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管理者可能以一定的成本来从事随意性的行为,并将部分组织成本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成果.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所谓“疏忽与挥霍势必在经理阶层蔓延开来.也就是说,我国建立股份公司,实行两权分离解决了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但紧接产生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益分离会否导致削弱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而影响了产权效率.所以,所有权对管理者的约束在我国改革进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H?登姆塞茨(1988)指出,所有权对管理者的约束之所以重要是基于下列理由:(a)所有者的期望有必要转化为雇员之间的合作行为;(b)最优规模的企业需要等额资本的约定,建立有效的控制已超出了单个所有者的能力l(c)私人利益有时会与社会利益相背离.登氏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仍存在上述三个问题,须通过加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来解决.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股权控制,或称内部控制.即所有者通过拥有企业的股份,通过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在由董事会任命经理人的过程中体现所有权者的意志,一旦经营者的行为偏离了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目标,股权所有者通过任免程序罢免经理人员.股权越是集中,则所有权者监督管理者的决策及执行财富最大化行为的成本越低,控制的效率越高,这里讨论两个问题:(1)股权集中程度的表’示.一个产权组织中所有权者数目越少,则集中程度越高.可用类似于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来衡量股权集中程度.如图A,纵轴表示股东的百分比,横轴表示股权的百分比,对角线OD 表示占股东一定百分比的股东一定得到同样百分比的股权,因而是均等且分散的股权曲线,直角边OCD表示占股东99的人得到股权不到1,而l的股东得到超过99的股权,因而是极为5h0如J.疋(图A:股权集中程度曲线SRC)经营权效率所有权集中程度((图B:产权效率的无差异曲线)集中的股权曲线,实际的股权分布曲线在这两者之间,即A图的SRC,它表示在一个股份公司中, 占股东一定百分比的人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股权. 如图A所示,股权集中程度系数=A/(A+B),当A=0时,系数为零,当B一0时,系数为1,故股权集中程度系效值从零到1,系数越大,说明股权集中程度越高.(2)所有权集中程度与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B,x轴表示所有权集中程度,Y轴表示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程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越直接,程度越高,则经营权效率越低.即所有权的控制程度与经营权效率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由于所有权的控制程度较之经营权效率难以度量,故用纵轴表示经营权的经营效率.上述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一定规模的产权组织结构中,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经营权效率与所有权的集中程度的组合具有同样的产权效率. 显然,(1)不同规模的产权组织的无差异曲线是不同的.(2)当所有权集中程度趋近于100时,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不存在经营权效率问题.所有权者对经营权者的控制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市场的控制,或者称之为外部控制.当所有权者不愿意或不能够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时,则外部控制成为交易费用较低的控制方式. 即股权结构是分散的,则股东对经营者决策控制权的约束成本相比于集中的股权结构更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用其他目标来替代财富所有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越容易.对管理者的制约只能通过市场来实行(Furtlbotn?E?G.andPejovichS.1972).具体说(a)通过市场定价,所有者通过出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来”解雇”管理者. (b)管理的报酬.管理者未来报酬的现期价值与他的工作成绩存在高度相关的关系.管理者只有努力工作提高成绩才能获得由市场作出评价的较高报酬.(c)管理者之间的竞争.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迫使管理者在符合股东利益目标的工作中创造更好的工作成绩,这种竞争被认为是有利于股东所有者的.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出,管理的报酬虽和所有者利润目标相联系,但确定管理者的报酬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工作成绩.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市场提供的供给价格.这也可以用资产专用性原则解释,即某种资产越用于专仃的用途,则越难转移到另一用途.因为资产的转换以丧失社会生产力为代价.故管理者才能作为特殊的产权其市场类型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产权价格在许多情况下是垄断价格.综上所述,尽管股权结构之外仍然存在市场的因素能对经营者权力起约束作用.但这种控制作为外部控制方式的作用是被动的,主动的控制方式是股权控制.目前,在国外现代企业中主动控制即股权控制不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控制成本较高这方面已有不少文献加以讨论.笔者在这里联系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讨论另一种情形.目前,我国对管理者产权仍未有完善的市场评价系统,对管理权的外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很复杂,但缺乏完善和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根本原因.因而,即使控制成本与监督成本很高,股权所有者(包括国家和个人)有效的选择仍是股权控制.尤其在推行规范的公司制度改造中,建立有效的产权制衡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关键.但是,名义上的股权控制与实际上达到的控制程度仍有距离?即使建立起现代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所有权对经营权的有效监督在一些情况下会落空.从理论上分析,下述两种情况下股东将可能放弃行使实际的监督权利:(a)有效的监督必须是一柬不可分害I的产权,而现有股权结构的组成将产权分害I至小于这个有效的产权规模作为有效组织结构的产权结构与有效监督的产权结构之间并不完全对称,这种不对称性使股权所有者在面临选择时付出损失控制权的机会成本.譬如.在传统国有国营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过程中,为了维持国家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从政策上规定必须保持国有股份占股份公司股权的51以上.然而,保持绝对的大股东地位不变是高效率产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的特点相冲突的. 要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必须允许国有股份的转让,在流通中才能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转让产权首先考虑的应是效益原则,这难免与保持51股权的硬性规定相冲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股权所有者的有效控制的权重已大大降低.但这种降低仍不能改变下述定则:在一个一定规模的产权组织中,只要产权的构成是可以分割和可转让的.则有效的监督的实行必须是一束不可分害I 的产权.因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如果实麓监督成本大于有效监督的成本,则监督的产权结构必定发生转移,实行分解和重组.(b)组织有效的监督产权的成本不很大,而有效监督带来的产权利润主体不确定时.譬如,股份公司的内部职工持有本公司的内部股票,内部职工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组织容易,可在一定范围内投票决定经理的经营行为.行使他们对企业的监督权.相比较社会大众股东而言,他们实麓有效监督的成本是较低的,但撤换管理人员以改变企业的盈利状况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况即一方面企业的盈利率上升了,股东每股收益增加了,但另方面.过于注重股东权益的新管理阶层管理企业后,可能节约开支,诸如减步职工的福利,减少职工的非现金收入,不改善或任工作条件恶化,职工持股者将面临名义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状况下降的境地.此时,职工持股者作为双重身份所有者,即股权所有者和被雇佣者会发现,通过有效监督将经理阶层行为纳入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自身井无多大益处.获得企业利润将是全体股东,外在性”的存在削弱了内部股东实旅有效监督的动机.三,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的不同模式比较探讨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控制,必须比较分析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股份公司结构.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与公司的关系决定了同一股份公司具有不同的经营模式.下面从股权结构的差异,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权力等方面分析美,日股份公司的异同及发展变化t比较不同所有权结构对经营控制的影响.1.美,日股份公司不同的股权结构(1)股权结构变化使个人股东权力下降.美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下述特点t(a)企业的股东很多,除极少数公司外,股份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持有1的股份,即有机会成为大股东.(b)个人股东人数占优势.199o年美国股份公司个人持股率为56.法人机构如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等投资者位列第二位,虽然近年来美国个人股东所占优势有所下降,但随着”基金公司的兴起,间接持股人数相应猛增.(c)一般股东只关心股票的增值.很多股东不参预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其持股的目的在于取得短期的收益.这种状况决定产权结构不稳定.(d)机构股东中以投资基金为主.投资基金考虑的首要目标是获取最大收益与降低风险,故对是否同公司保持稳定的伙伴关系不太关心,导致对公司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不够.与美国相比,日本股份公司股权结构具有以下特点(a)持股法人化.即企业的大部分股票为法人企业持有.目前法人持股率高达7O以上,而个人股东则占不到3O,中央和地方政府持殷率为0.2左右.(b)持股中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特别突出.1949~90年,日本金融机构的持股率由9.9上升到45.2,如日本三菱银行在三菱集团的几乎所有企业中均成为最大股东.这一点与美国不同,美国法律上不允许商业银行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c)作为企业集团领导机构的经理会起着核心作用.其持股额在集团内部相互持股的总数中往往占8o以上.(d)法人相互持股,综合商社所处的地位不断提高.日本银行,企业,商社之间相互持股率高,有的甚至已达到实际上并未出多少资便可相互成为大股东的程度.一旦企业不景气,各法人股东不仅不会散伙,反而会彼此协调互通信息,争取共渡难关,成为”稳定股”.股份公司法人持股的相互关系决定日本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相对稳定.比较上述两国股份公司特点,可得出结论如下;(a)个人股东均难以影响公司决策,也没有影响决策的强烈动机.(b)法人持股比例高则决定产权结构相对稳定,有利于实现公司长期目标.(c)相对于日本,美国公司两权分离程度更高,这是由于股权分散化所导致的.(2)股东大会权力的弱化.在美国的公司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重大事务需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由董事会代行权力.虽然从法律上讲股东大会权力最大,但由于股票的分散化与国际化,控股已越来越难,为了降低风险,更多的人采取了分散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股东不参加股东大会,或只以委托书的形式委托公司经理或某一董事代表自己参加,在日本持股较少的个人股东,对大企业股东大会的实际影响傲乎其傲,日本和美国的股份公司都呈现股东大会权力形同虐设的情况.(3)非股东董事趋势加强了管理者的权力.随着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在公司董事会的组成结构上也开始发生变化,即多数董事会成员可以不是公司的股东.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共有17个董事0993年),其中有9人是从公司外面请来的,据统计,美国公司外董事占一半的公司在制造业中占了83,在非制造业中达86.相对来说,日本的企业与此不同,在日本企业中,大部分的董事都是从企业内部提拨的,并在企业中担任具体职务,但近年也有变化.1985年对日本上市公司814个董事长进行调查,20是非股东.1990年上市企业中非股东董事日本是24.4,美国是56.2.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构.(1)管理目标的差异.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使公司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交易关系和产权纽带. 日本企业谋求长远的目标,首先,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其突出表现是进行决策时注重提高公司在社会上的影响,对那些在短期内收效不大,但从长远看能扩大企业的影响且能盈利的事业,企业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其次,企业目标的重点放在扩大事业上.日本企业把扩大市场占有率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谋求企业的成长.而美国公司则注意股东资本利润率和股东分红率, 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股票市场价格为重点经营目标.(2)决策结梅的差异.美日企业董事的来源梅成不同决定了决策结构与职能有差别.美国公司企业外董事占相当大比重,董事会发挥最高战略决策职能,而下设的各种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在总经理领导下,发挥着执行战略决策的职能.日本企业执行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职能是一致的,一般都由经营会议代表董事会制定战咯决策,并且这些组织作为总经理的辅助机梅起最高执行决策机构的职能,董事会的成员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据统计,决策权与执行权相统一的公司占日本股份公司的92.8.(3)管理结构的差异.美国公司重视总裁的人选并赋予总裁很大的权力和很高的报酬,经理层掌握了企业的收益分配权,重大投资决策权等. 日本公司的管理体现家族主义经营思想,实行集体决策,共同负责.3.所有权对经营权控制的新变化如上所述,股权分散化削弱了所有权对企业的控制,导致了经营者主导型管理.但是,并非两权分离的程度越高越好.美国公司两权分离程度较日本为高,股东的资本分红率也较日本为高. 但是,高分红率导致企业储蓄率的下降,造成产业空心化和企业竞争力的下降.美国企业的设备投资率为19oA,日本则为25以上.另外,如果在股息率以外再加进资本收入(即来支付的股息转变为企业的留成将最终影响股票价格的上升),。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5篇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5篇

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合同5篇篇1甲方(所有权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经营方):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拥有某公司的所有权,而乙方具备经营管理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就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定义与解释1. 所有权:指甲方对该公司的资产、股权及其他相关权益的拥有权和控制权。

2. 经营权:指乙方对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等权利。

二、公司概况与转让事项本公司名为________有限公司,地址为_______,注册资本______万元。

甲方作为公司的合法所有者,将其经营权转让给乙方,但所有权仍归甲方所有。

乙方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三、经营权的授权与约束1. 甲方授权乙方在公司经营管理方面拥有以下权利:公司日常管理决策权、人员聘用与解雇建议权、市场推广与执行权等。

但甲方的重大决策权(如公司战略规划、重要资产处置等)仍由甲方保留。

2. 乙方应在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不得损害公司利益及甲方所有权权益。

乙方须对甲方的资产进行妥善管理和维护,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和盈利。

四、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 甲方有权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和监督。

2. 甲方有权参与重大决策,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展战略、年度预算等。

3. 甲方应确保公司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承担相应责任。

4. 甲方应尊重乙方的经营管理权,为乙方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五、乙方的权利与义务1. 乙方有权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权。

2. 乙方应尽职尽责,为公司谋求最大利益,确保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和盈利。

3. 乙方应定期向甲方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4. 乙方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不得利用经营权损害公司利益或甲方权益。

六、合作期限与终止1. 本合同合作期限为____年,自____年__月__日起至____年__月__日止。

为什么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开呢?

为什么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开呢?

为什么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开呢?为什么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开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对全民所有制改革提出的一种意见,其核心是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保持国家所有的形式,但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开来,采取多种经营形式。

根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把企业分成几种类型,采取不同的体制;2、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使企业资源与经营管理人员达到最优的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所有者带来最大的利润。

一般所有者不一定懂经营,而资产只有运动起来才可能增值,那就是经营者也就是所有者股东聘用的经理总裁,或者说是人们常常听说的CEO,这些经营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营销能力,但却不掌握资产,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为那些不懂经营却想为自己掌握的资产寻找增值机会的人以及懂经营却没有资产的人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契机,从而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资源、人力的最优化配置。

至于缺点自然是经营者有可能利用其经营管理有关资产的有利地位谋取私利,从而损害所有者的权益。

但从总体上来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最优模式,利大于弊。

企业所有权性质具体是指哪些?从投资(企业注册资金****)和所有权角度介定的企业性质。

国营:这词太老了,现在叫“国有”。

全部由国家财政投资,所有权归国家;合作:又称合伙,两个以上自然人共同投资,所有权归合伙人按投资比例确认,其企业性为个体;合资:主要是指中外合资,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分别投资,按各方投资并考虑利益关系协商确定所在权比例;独资:主要是指国外某一个企业单独投资经营的企业,所有权为该企业主;集体:一个特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如村委会)或其他的群众性经济组织投资,所有权为该集体经济组织。

私营:中国公民个人投资兴办,所有权归投资人;股份:这应该不用解释吧?报关:外国企业在华的分支机构;其他:以上未列入者。

如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

企业所有权的三个基本形式1、独资企业,即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由个人承担经营风险和享有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依照《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以独资经营方式经营的独资企业有无限的经济责任,破产时借方可以扣留业主的个人财产;2、合伙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组织形式,合伙企业一般无法人资格,不缴纳所得税,缴纳个人所得税;3、公司制企业又叫股份制企业,是指由1个以上投资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出资组建,有独立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

三权分置实现方式

三权分置实现方式

三权分置实现方式“三权分置”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具体实现方式如下:1.放活经营权:这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也是核心要义。

通过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要素,放活其流转。

2.稳定承包权:在“三权分置”下,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承包农户拥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益。

稳定承包权就是使承包农户拥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权,这是实现其他权益的基础。

3.保障经营权:在“三权分置”下,经营权流转给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权受到法律保护。

保障经营权的合法流转,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城乡统一土地权利的重要保障。

通过以上方式,“三权分置”能够促进土地制度改革,使农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下是更多关于“三权分置”的信息:1.所有权: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所拥有的土地享有的权利。

在“三权分置”中,所有权必须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不能被虚置。

集体土地所有权是重要的财产权之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依法享有对集体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承包权:指农户在承包土地上所拥有的权利。

在“三权分置”下,承包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是长期稳定的,并受到法律保护。

3.经营权:指经营主体在一定期限内使用土地的权利。

在“三权分置”中,经营权是在承包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权利,其流转是“三权分置”的重点。

经营权的流转应当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保障经营权的合法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城乡统一土地权利的实现。

通过实施“三权分置”,可以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城乡统一土地权利制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因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它主要发生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通常来说,这种情况在公司中比较常见。

下文将阐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以期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背景
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离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社会,但是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更加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公司的人通常并不实际管理公司,而是把管理工作交给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是一种常规的商业模式。

原因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资本和管理的需求分离:大多数公司需要资本,但资本家们通常没有时间、技能或兴趣管理公司。

因此,他们通常选择把管理工作交给其他人。

2.资源整合:大型公司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他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可能因过分集中而做出糟糕的决策。

3.风险控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分散责任。

如果公司发生问题,公司所有者可以保留他们的资产,经营人员也不会因公司问题而失去他们全部的财产。

4.激励机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可以激励经营者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

通过奖励经营者,所有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润,并提高股东的回报率。

结论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背景和原因已经在上文中被详细介绍。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它有助于实现资源整合、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目标。

虽然分离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的三权分立制衡结构是指在公司内部,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分立开来,以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这种制衡结构可以有效地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将就三权分立制衡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1.所有权: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是指公司所有者对企业的财产、战略和重大决策进行控制和决定的权力。

在股份制公司中,所有权归股东所有,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来行使所有权。

同时,股东还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持股比例来改变对公司的控制力。

2.经营权:经营权是指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和决策权力。

在股份制公司中,董事会是决策公司经营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日常经营决策,确保公司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实现。

董事会的成员通常由股东选举产生,他们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向股东负责。

董事会通常由股东代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其中股东代表董事代表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代表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高级管理人员则是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并管理日常运营的主要人员。

3.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对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力。

在股份制公司中,监督权通常由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行使。

股东大会是公司所有股东的决策机构,负责审议和决定重大事项,如年度财务报告、董事会的议案、董事的行为等。

监事会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独立第三方监督机构,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确保他们遵守公司治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监督手段是审计,即由第三方机构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进行审核,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权分立制衡结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限制和监督,防止公司内部权力过度集中和滥用,确保公司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制衡结构,还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并加强公司内部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推动公司治理的改进。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

三权分置是指哪三权的简单介绍法律分析:三权分置是指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思想是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法律分析:三权分置是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法律分析:三权分置思想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哪三权1、这个土地三权指的是: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

2、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

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限制。

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所谓分权和制衡原则。

3、三权分立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

政治上的三权分立指: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对独立。

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参众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

4、拿美国三权分立来说,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

三者不相互隶属,相互分离,却又相互牵制。

三者之间不能相互干涉。

立法只能设定法律,司法行驶司法职权,比如说法院和检察院职能。

而行政相当于各行政级别官员行驶行政只能。

5、三权分立的核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

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

6、简介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在美国国家制度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起来的。

三权分置指的是哪三权1、法律分析:三权分置是指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2、法律分析:三权分置是指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国家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权力,同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所拥有的经营自主权加以适当分离的一种管理制度和管理原则。

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提出的一种改革原则和改革措施。

必要性在1979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下,国家既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又直接指挥和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相混淆,从而产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

为了使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国家管理机构必须通过计划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引导、监督和调节,通过税收等形式从企业集中必须由国家统一使用的纯收入,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委任、任免或批准聘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按照产业政策的意图和要求决定企业的创建与关、停、并、转、迁等。

但是,由于社会需求十分复杂而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企业之间的条件千差万别,其经济联系错综复杂,任何国家机构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和迅速适应这些情况。

因此,又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把国家的所有权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权加以区别,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两权分离的目的是使企业在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这样做既能保证国家的所有者地位和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又有利于强化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责任。

原则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理顺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是促使国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立健全经济新体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

其基本原则是:①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②责、权、利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即通过法律、法规、契约和有关政策,确定国家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规定各自的行为,使三个方面紧密相关,密切配合。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的利弊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的利弊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的利弊分析引言在商业运营中,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所有权是指一个人或实体对资产、财产或公司的拥有权,而经营权则是指对这些资产或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权力。

通常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同一个人或实体持有和掌控。

然而,有时候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交给不同的人或实体也可能带来一些利益和弊端。

本文将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

利益1. 专业能力的最大化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可以使组织或企业的经营能力最大化。

通过将经营权授予对特定行业、领域或业务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士,可以确保公司在日常运营中能够获得最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专业经营团队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制定战略决策和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增长和发展。

2. 风险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合还能够实现风险的分散。

通过将经营权交给专业的管理人员,所有者可以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摊给执行团队。

在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下,分摊给专业的管理团队可以更好地抵御和应对外部风险,降低个人企业所有者承担风险的风险。

3. 促进创新和灵活性分合所有权和经营权也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灵活性。

当企业的所有者将经营权委托给经验丰富和有创新思维的团队时,他们可以在日常运营中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机遇。

专业经营团队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和调整战略方向,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4. 提高企业价值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还可以帮助提高企业的价值。

通过将经营权交给有丰富经验和卓越管理能力的团队,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利润水平有望提高。

这将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好的投资机会,为所有者带来更大的财务回报。

弊端1. 所有者意愿受限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合可能会削弱企业所有者的掌控和影响力。

由于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决策,他们很可能受到经营团队的决策所限制。

这可能导致所有者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决策权,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权与经营权和好还是分好一、所有权和经营权现状分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俗称两权合一),实际就是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不委托给他人经营。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俗称两权分离),实际就是所有者并不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而是将其委托给他人经营。

自己只保留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私有企业既可两权合一,也可两权分离,而且开始绝大多数都是两权合一的。

只是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日渐升级,规模日益扩大,对经营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所有者大多力所未及,故把企业委托给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使两权分离开来。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大多为股份制企业,它更需实行两权分离,因股份制企业股东众多,不可能每一个股东都直接经营企业,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直接经营企业。

我国因生产力尚不发达,私有企业大多产业层次低、规模小,对经营能力的要求尚不太高,故很多私有企业,如私有工业、商业、服务业,还是两权合一的,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

公有制企业,不管是集体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两权分离的,而不可能是两权合一的。

当然,分离的原因已非是私有企业的力所未及,而是势所不能。

以集体企业而论,它名义上归集体全体成员所有,但集体全体成员不可能都去经营企业,是由自己的代表机关,如村委会,委托某个具体的人去经营企业,故是两权分离的。

以国有企业而论,它的所有者理论上为全民,但全民不可能都去经营国有企业,而是由全民的代表机关——政府委托厂长、经理去经营,故也是两权分离的。

但在习惯上,人们认为政企不分时,国有企业是两权合一的,而政企分开后,国有企业则是两权分离的,这是因人们习惯上把政府当成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缘故。

既然政企不分是政府所有、政府经营,自然便是两权合一了;政企分开是政府所有而委托厂长、经理经营,自然便是两权分离了。

这样说,合乎人们的习惯,且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也确实正确,因政府难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直接经营企业势必产生决策失误而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政府事务繁杂,什么事都管会什么事都干不好。

政府只应管宏观调控,而不应管企业的具体经营。

尽管如此,但严格来说,因政府是全民的代表机关,而非全民本身,它并非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即使政企不分,由政府直接经营企业,也并非全民在经营企业,故也是两权分离的,而非合一的。

政企不分与政企分开,只是经营权在政府与厂长、经理间的分配比例有了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却没有改变两权都分离的实质。

二、两权分合的利弊分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与分离皆非有利无弊或有弊无利,而是皆各有利弊。

现对其利弊分别作以下分析。

1、两权合一的利弊分析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两点: 第一,经营积极性高。

因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责权利天然统一,自身的利益和经营业绩密切相关,故有很高的经营积极性。

如所有者本身经营能力高强,则必使企业充满活力,效益大增。

第二,经营成本低。

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无需另外向经营者支付报酬,故经营成本低,效益好。

但两权合一也有弊端,这就是所有者的经营能力是高是低,具有偶然性,并非任何所有者都具有高强的经营能力。

如所有者经营能力低下,却亲自经营,必会使企业遭受重创,效益低下,远不如委托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效果好。

2、两权分离的利弊分析两权分离的优越性就是,可以突破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委托经营能力高强者代己经营,从而获得比自己经营更高的经济效益。

这在所有者缺乏经营能力时,成效尤显突出。

基于这一点,现代企业大多都实行两权分离,委托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

但两权分离也有弊端,这就是:第一,经营积极性下降。

这个道理是人人明白的,同样一个人,肯定是为自己干时积极性高,而为他人干时积极性低。

两权分离是经营者为他人经营,故经营积极性必然下降。

第二,经营成本高。

两权分离时。

所有者需向经营者支付薪金,提供轿车、住房、办公设施等待遇,从而使经营成本上升。

这种成本是所有者必须支付的,是明摆于桌面的,可称之为显性代理成本。

除此之外,经营者常有的贪污浪费、暗分私分等行为常使所有者资产遭受侵蚀,因此种成本是隐密的,可称之为隐性代理成本。

隐性代理成本的大小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监督是否有效密切相关,控制监督若有效,隐性代理成本便很小。

控制监督若失效,隐性代理成本便会大增,甚至成为无底洞,使所有者委人经营得不偿失。

我国国有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的高低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发达国家企业,经营者薪金高、待遇好,但贪污浪费现象不严重,也难以暗分私分企业财产,故是显性代理成本高而隐性代理成本低,我国国有企业则正好相反,和发达国家相比,经营者工资低、待遇差,但经营者贪污行为大量存在,暗分私分企业财产的行为十分严重,又竞相用公款大吃大喝、购买高级轿车、出入高档娱乐场所,浪费现象惊人,因而是显性代理成本低而隐性代理成本高。

3、两权分合与经营能力结合的诸种具体方式的优劣比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合皆各有利弊,抽象地谈其优劣实难分其高下,只有和经营能力结合起来,考察二者结合的诸种具体方式的优劣,其高下方能立现。

对所有者选择经营方式也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分两权合一、两权分离两种情况,经营能力可分为强、弱两种情况,两相结合可有四种具体方式,即:(1)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强;(2)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弱;(3)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强;(4)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弱。

这四种具体结合方式中。

首尾二方式处于优劣两个顶端,中间二方式则处于中间过渡状态,且二者谁优谁劣也不固定,但却是所有者面临的最现实的两种选择方式。

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强是最优结合方式,是所有者亲自经营自己的产业而自身经营能力又很强。

此时经营积极性高又无需另行负担经营成本,效益最好。

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弱是最劣结合方式,是所有者将自己的产业委托给无能的经营者经营。

此时,经营无能使企业蒙受巨损,又需向经营者支付报酬,更使企业雪上加霜。

它是所有者委托不得人而造成的既成事实,而非其有意安排。

主观上,所有者都是力求委托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

所有者在自感经营能力不足时,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选择是:是自己勉强经营呢,还是委托给经营能力高强者经营。

此时,他进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看代理净收益和自身经营收益哪一个大。

如前者大于后者,则选择两权分离而经营能力强,如前者小于后者,则他宁可选择两权合一而经营能力弱。

代理净收益等于代理毛收益与代理成本之差。

代理毛收益实际即是企业的总利润。

企业总利润主要决定于经营者经营能力的高低及是否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经营能力强则企业总利润高,经营能力弱则企业总利润低。

激励机制若有效,则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企业总利润升高;激励机制若失效,则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使企业总利润降低。

激励机制有效与否的关键是经营者收入能否与经营业绩成正比。

成正比,则有效;不成正比,则效力减弱;如不挂钩,则完全失效。

代理成本包括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而隐性代理成本往往是决定代理成本高低的关键,因其高低随控制监督是否有效而伸缩性很大。

控制监督若有效,则经营者难以侵蚀所有者资产,隐性代理成本不高,控制监督若失效,则经营者便会大量侵蚀所有者资产,使隐性代理成本十分高昂。

因此,所有者在选定代理者后,为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最关键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对经营者必须有有效的控制监督以防止所有者资产被大量侵蚀。

现以此考察一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两权关系及运作状况,并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两权关系和运作状况及改革建议上文已论述过,不管是政企不分,还是政企分开,如以“全民”这个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而论,国有企业都是两权分离的。

而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两权分离而保证所有者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两条关键措施都没有很好地实施。

首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前,其经营者是按行政级别领取工资,不与经营业绩挂钩,广泛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根本没有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改革后,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多数已与经营业绩挂钩,初步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尚无一定之规,分配办法多异且常变。

相当一批厂长、经理的收入还同本企业职工的收入搅在一起。

前几年曾提出,经营好、效益高的企业,其经营者收入可以高于职工平均收入的1到3倍,后来又一度有过反复。

即使经营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企业,二者也尚未完全成正比,激励效应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在此情况下,经营者难以通过提高经营业绩来大幅增加自身收入,为达此目标,往往走向贪污、侵蚀企业财产的邪路。

其次,控制监督失效,国有企业内部人员侵蚀国有财产的行为大量存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传统上,我国是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使企业丧失经营自主权;从今天看,国有企业也大多抱怨政府干预过多。

因而,有人觉得我国国有企业是控制监督太过,而非失效。

但管得多少与有效与否不是一回事。

管得少不见得无效,而管得多却不见得有效。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监督是通过政府官员实施的,但政府官员并非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他并无剩余索取权,而按照现代企业理论,当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统一时,由于控制权的拥有者不承担控制权使用的风险,势必造成控制权的滥用。

[1]因而政府官员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监督难以真正有效。

当然。

追根溯源,控制监督失效的根源还在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即国有企业名义上归全民所有,但因全民中的任何人皆无排他性的各项权利,实际变成了无人所有,自然也就无人真正关心国有企业的营运效率、增产增值,从而对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就鲜有切腹之痛。

政府官员并非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有资产流失与否,他并不真正在意,自然也就难以正确行使自己对企业的控制监督权,从而使控制监督失效。

针对以上两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最关键的措施,笔者以为有两条,第一,吸收私有股份而变为股份制企业,实现所有者在位,从而使对企业的控制监督真正有效。

国有企业吸收私有股份而变为股份制企业后,虽然国有股部分仍然是“所有者缺位”,但因企业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私有股的主人会把整个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从而使整个企业实现了所有者在位,他为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会真正关注企业营运效率、资产增值,会正确行使对企业的控制监督权以防止经营者及其他企业员工侵蚀企业资产,从而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二,按经营业绩支付经营者薪酬以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这样,经营者为增加自身收入就只得尽全力把企业经营好,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营者为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就只得努力真正做到论功行赏,按劳动成效支付企业一般员工的薪酬。

这样,一般员工为增加自身的收入,对产品就不得不尽力提高品质、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