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32°43′,东经119°16′-120°12′。
下面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
1. 地理位置: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临南京,北靠淮安,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2.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约为4388平方公里,辖区东西长约144.8公里,南北宽约128.5公里。
常州市与扬州市、泰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相邻。
3. 地势和地形:常州地势相对平坦,地形主要由长江平原和太湖平原组成。
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水系,地势东高西低,南部较平坦,北部较为丘陵。
4. 气候: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典型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降水集中在夏季。
5. 水资源:常州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重要水系。
水资源丰富为常州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 土壤:常州市土壤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沙壤土、黄壤土、红壤土等。
其中沙壤土和黄壤土适宜农业发展,为常州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7. 植被:常州市植被种类繁多,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湿地植被等。
常州市注重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8. 动物资源:常州市动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如松鼠、野兔、斑鸠等。
常州市还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
9. 自然景观:常州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中国太湖湿地公园、天目湖风景区、常州恐龙园等。
这些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常州市的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矿产资源:常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常州市的建材工业和化工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以上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常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动物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通州自然条件概况
通州自然条件概况通州地区自然条件一、气候特征通州区属于典型的温带人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春秋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的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气候要素(一)气温:通州区全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7.4 ℃,年平均最低气温5.8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1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3 ℃,极端最低气温为-21 ℃,无霜期190天左右。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平均初日为3月2日,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 ℃以下的平均日期为11月26日;全年高于0 ℃的持续日数为269天。
(二)降水:通州区年平均降水量620.9mm,其中65%的降水集中在七八月份。
雨热同季,但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常年发生春旱、夏涝。
降水年际变化大,对排水系统提出较高要求。
(三)日照:本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年平均太阳辐射为132.6kcal/cm,月平均太阳辐射5月份最强,为16.24kcal/cm;年日照数为2435.4h,年日照百分比率为62%。
(四)风速:一年中春季风速最大,4月份平均风速为3.6m/s,夏季平均风速最小,8月份平均风速为1.8m/s,多年10分钟最大风速达22m/s;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895mm。
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风为西北风,西风出现的几率最小,全年平均风速为2.9m/s。
三、地形地貌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
区域地理坐标北纬39°36′~40°02′,东经116°32′~116°56′,东西宽36.5km,南北长48km,面积907k ㎡。
面临朝阳区、大兴县,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人大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
紧邻北京市中央商务区(CBD)西距国贸中心13km,北距首都机场16km,东距塘沽港100km,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某些传染病在城市中传播。
食品卫生
02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食品生产受到威胁,如洪涝灾害可能影响农
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环境卫生
03
恶劣天气可能导致城市环境卫生康。
PART 06
案例分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案例一: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调研和分析 自然条件的影响,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策略 ,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气候条件
温度
气候条件对城市建筑风格、能源消耗、居民生活方式等都有 影响。例如,炎热气候地区的城市需要注重建筑隔热和通风 ,而寒冷气候地区的城市则需要加强保温和采暖。
降水
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建筑防水和维护、户外活动空间等方 面有重要影响。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负担加重 ,而干旱地区则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因地制宜
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 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气候等资源, 避免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建设和水域保护,促进城市的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科学决策
城市发展应注重长期效益,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01
02
03
大气污染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导 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居 民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 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 体污染,威胁居民用水安 全。
土壤污染
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物 渗入土壤,影响农作物生 长和食品安全。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32°18′,东经119°29′-120°26′。
以下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
地形地貌:常州地势东高西低,整体呈现出一个南北狭长的独立山地。
境内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平原、湖泊和河流。
其中最高点为灵山,海拔高度为372.7米,最低点为长江水面,海拔高度为4.5米。
气候:常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约为16.5℃,最热的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为28.7℃,最冷的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2.8℃。
年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水系:常州境内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两大水系。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横贯中国东部,对常州的水运和水资源起到重要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道,经过常州市区,为常州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
植被:常州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地和湿地。
森林覆盖率较高,主要分布在常州的山区和郊区。
常见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柳树等。
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是常州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湿地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周围,是许多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常州的动物资源丰富多样。
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松鼠、野兔、獾、麋鹿等。
湖泊和河流中生活着各种鱼类和水生动物。
此外,常州还有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珍稀濒危的动物物种,如白鹤、丹顶鹤等。
自然景观:常州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句容园林”。
该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常州还有灵山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等,这些景区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结:常州的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其独特的地貌、温和湿润的气候、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植被和动物资源,为常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常州的自然景观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条件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是东北大平原组成部分,在地质构造上为松花江凹陷地区,在中生代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时,开始凹陷下降,两侧高地开始作拱形隆起,当时盆地堆积或湖相沉积极为活跃。
到了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末期,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大兴安岭急剧上升,东部山地因受到断层作用而隆起。
此时外力作用加强,受侵蚀、剥蚀和流水作用而形成大量碎屑物质,都堆积到松嫩平原拗陷盆地内。
到了第四纪时,小兴安岭上升为东南西北向的山岭,使松嫩平原和苏联的结亚河盆地隔开。
松辽分水岭隆起,分成松、辽两大水系。
从此松嫩平原的基本轮廓才形成。
松嫩平原自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了深厚的陆相地层。
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中部为灰色湖相粘土。
松嫩平原现代沉降区,略呈三角形,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洮安)一带。
盆地的中央凹陷区很不对称,不仅影响沉积厚度,也影响水系的流向,使水系集中于偏西的轴线上。
地势东、北、西三面高,南面低,向西偏南倾斜,地势较为平坦,一般相对高差为100-200米,坡度多在3-5度以下,坡长一般在500-600米之间,最大的要超过1000米。
这种坡缓又长的地势,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发展灌溉事业,有利于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松嫩平原自然地理区可分为3个地貌单元:西部为台阶区,东部为隆起区,统称为波状起伏的山前台地区,也叫高平原区;中部为中央凹陷区,由河漫滩、一级阶地组成的低平原。
(一)东部山前台地区(高平原)东部山前台地区包括小兴安岭山前台地区和张广才岭山前台地区,大致在讷河——依安——安达一线以东地区。
主要有巴彦、呼兰、绥化、望奎、兰西、青冈、明水、拜泉、克山、克东、海伦、依安、讷河、宾县、阿城等市县。
本区海拔一般都在200-300米,有的达到400米,相对高度15-40米,地形呈波状起伏,川岗相间,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发育,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4-0.42公里。
根据地貌形态特点和流水切割的程度分成6个地区:①大小兴安岭边缘剥蚀堆积丘陵状山前台地区;②嫩江北安拗谷起伏台地区;③克、拜现代冲沟侵蚀波状台地区;④海伦、庆安切割较强的波状台地区;⑤绥化、双城平坦台地区;⑥明水、青冈、兰西缓倾斜台地区。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一、世界第一大洲1、地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3、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 土壤类型、质地 - 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 - 土壤酸碱度、盐碱化程度
4. 植被评价: - 森林、草原、湿地等植被类型 - 植被覆盖度、植被状况 - 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5. 水资源评价: -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 - 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 - 水文特征、水循环情况
6. 矿产资源评价: -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分布 - 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资源分布 - - 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 -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潜在风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国自然条件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表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评价指标 的选择和权重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和需求进行调整。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
中国自然条件评价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1. 气候条件评价: - 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 - 年降水量、降水分布 - 季节性气候变化 - 年平均风速、风向 2. 地形地貌评价: - 海拔高度、地势起伏 - 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特征 -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分布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概述: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市的自然条件数据,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资源和植被分布等五个方面。
一、地理位置1.1 地理坐标:常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北纬31°14′-32°02′,东经119°33′-120°30′。
1.2 周边环境:常州市东临扬州市,南接无锡市,西连南京市,北界淮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1.3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4385.71平方公里,东西最长约144.4公里,南北最宽约110.7公里,边界线长约418.4公里。
二、气候特点2.1 气候类型:常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2.2 年平均气温:常州市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湿润。
2.3 年降水量:常州市年降水量约为10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降水充沛。
三、地形地貌3.1 地势特点:常州市地势相对平坦,以江河湖泊和平原为主,地势逐渐向东南倾斜。
3.2 主要地貌类型:常州市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和湖泊,其中平原面积最大,湖泊较为集中。
3.3 地质构造:常州市地质构造复杂,以河流冲积平原和湖泊沉积为主,地质资源丰富。
四、水资源4.1 水系分布:常州市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等,湖泊有太湖、洪泽湖等。
4.2 水质情况:常州市水质较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水质监测体系健全。
4.3 水资源利用:常州市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五、植被分布5.1 森林覆盖率:常州市森林覆盖率较高,约为35.6%,森林资源丰富。
5.2 植被类型:常州市主要植被类型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植被等,植被多样性较高。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5′至32°32′,东经119°16′至119°58′。
下面是关于常州市自然条件的详细数据。
地理位置: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江苏省南京市,南接浙江省杭州市,西临无锡市,北濒长江,地理位置优越。
地形地貌:常州市地势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地势起伏较小,平原地带居多。
境内主要地形包括丘陵、平原、河网和湖泊等。
市区地势相对平坦,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
气候:常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约为28摄氏度;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约为2摄氏度。
降水量:常州市年降水量较为充沛,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
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其中7月和8月为降水最多的月份。
植被:常州市的植被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农田等。
市区内有多个公园和绿化带,绿化覆盖率较高。
水系:常州市境内有多条河流和湖泊,主要包括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和湖塘等。
这些水系为常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土壤:常州市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红壤和河滩土等。
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自然资源:常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和太湖,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灰石和石英石等,生物资源包括动物和植物等。
总结:常州市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为常州市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常州市也需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自然环境条件中对生产装置及其相关设施可以造成危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气温、风、暴雨等。
(1)地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强烈地震能对建(构)筑物、设备和管道造成破坏,引发易燃易爆物质和有毒物质泄漏。
如果泄漏的易燃物质遇到点火源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另外,如果周围环境通风不良,使周围环境中的有毒物质浓度超标,操作人员及周边人员会发生窒息、中毒事件。
该公司的建构筑物按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地震对其影响程度可以接受。
(2)雷击由于避雷设施损坏或避雷设施接地不良,防静电接地电阻过大,都可能遭到雷击而引发事故发生。
建构筑物有防雷设施,易燃介质设备、管道法兰间采取了静电跨接,经过气象部门法定检测,检测合格;企业对防雷防静电设施定期维护保养,设施良好;雷击带来的危害在可接受范围内。
(3)气温在高温环境下,有毒及可燃物质容易挥发,可能造成火灾和人员中毒;生产人员在高温环境中易出现操作失误。
严寒有可能导致设备、管道、阀门冻坏破裂,并造成物质泄漏和人员冻伤。
企业针对高低温危害,对高低温设备管道进行了隔热,设置了安全警示标志;人员配备了相应的防护劳动用品;气温对人员、设备设施影响不大。
(4)风本地的主导风向为SSW风,如果一旦有毒物质泄漏,会对下风向的人群造成影响。
企业在高大建筑物上设置了风向标,在危险有害作业场所悬挂了危害告知牌,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配备了应急救援人员和器材,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厂区周边人员进行了安全知识宣传;物质发生泄漏后能及时进行应急处置;风带来的影响在接受范围内。
(5)暴雨夏季时有暴雨的可能,防洪以及排水设施由于维护不善或者破损,有可能对仓库、生产装置造成影响,特别是低洼处的电机会被雨水淹没,造成电机损坏,甚至引发其他事故发生。
企业的排水系统良好;企业北靠胜利水渠,在暴雨季节能及时把厂区的雨水排入该水渠;暴雨的影响不大。
其他地址条件对生产设备设施、建构物无不良影响。
新疆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新疆⾃然条件基本特征⼀.新疆⾃然条件基本特征1.地貌:新疆地貌⾃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准噶尔盆地、天⼭、塔⾥⽊盆地、昆仑⼭系,形成以⼭地和盆地为主的5⼤地貌单元。
地貌的基本类型为⼭地和盆地,各⼤⼭地内部⼜发育着许多⼭间盆地,两⼤盆地腹部为⼤⾯积的沙漠。
2.⽓候:新疆属于典型的⼤陆性⼲旱⽓候。
其⽓候条件中的降⽔、⽓温、蒸发和风⼒具有明显的⼲旱⽓候特征。
年平均降⽔量只有147mm,具有降⽔稀少、地域分布不均的特征。
且降⽔具有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地多于平原、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的分布规律。
年平均⽓温,吐鲁番盆地为15℃,天⼭⾼⼭区为-5.2℃;7⽉平均最⾼⽓温,吐鲁番盆地⾼达40℃,⼭区的⾼⼭及极⾼⼭地区在20℃以下;年极端最低⽓温,北疆北部的可可托海低⾄-51.5℃。
显⽰出⽓温变化⼤,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季节特征显著的特征。
⽓温具有北疆低于南疆、⼭区低于平原、且随海拔⾼度增加⽽递减的分布规律。
年蒸发量北疆为1500~2200mm,南疆为2000~3400mm,蒸发强烈,各地蒸发与降⽔的分布规律相反。
且新疆属多风地区,风⼒巨⼤。
3.⽔⽂、⽔⽂地质:新疆河流绝⼤多数为内陆河,⽔系均由⾼⼭向盆地汇流。
由于受降⽔的影响,⼤部分河流⽔量⼩,径流不发育。
且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夏季河流⽔量⼤,冬季河流萎缩、断流甚⾄⼲涸。
⼭区降⽔丰富,是地表径流的形成区,⽔系较发育。
在两⼤盆地的沙漠腹部,北疆东部和东疆的⼽壁、低⼭丘陵地带,存在⼤⾯积的⽆流区。
地下⽔受⼤⽓降⽔、春夏季融雪⽔补给的影响,西北部降⽔多,径流丰富,地下⽔也丰富;东南部降⽔少,径流少,地下⽔也贫乏。
在新疆各⼤⼩盆地中,地下⽔埋深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由深变浅,在适宜地段出露地表形成溢出带,然后⼜渗⼊地下补给地下⽔,呈⽔平环状分布。
4.岩⼟类型:从⾼⼭冰雪寒漠⾄低⼭丘陵荒漠,岩⽯的强度呈⼀定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地带以硬质和软质岩⽯为主;低⼭丘陵地带则以软质和极软岩为主。
驻马店市自然条件
一、市域农业现状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温湿适中,雨热同季驻马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河南粮仓”、“豫南油库”之称。
2、雨量适中,水资源比较丰富驻马店市是河南省的丰水区,全市水资源总量60.9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占有量780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
境内河流100余条,大型水库4座,中小型水 168座。
常年平均降水量985.6毫米,有较好的水资源优势。
3、土地类型较为多样,平原面积较大驻马店市域土地面积15083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1034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68.6%;岗地面积1144平方公里,占7.6%;山地面积1950平方公里,占13%;丘陵面积1642平方公里,占10.8%。
农业发展状况驻马店是河南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芝麻、大豆、稻谷、油菜、花生、烟叶、棉花等,经济作用以芝麻、油菜籽、花生为主。
2008年末全市拥有耕地面积88.63万公顷,其中旱地80.85万公顷,水田1.90万公顷;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0.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3.9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1.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6.1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28.82%。
全年粮食总产量639.10万吨。
1、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粮食产量639.1万吨,是1990年的1.9倍;其中油料产量78.1万吨,棉花产量2.47万吨,肉类总产量63.1万吨,水产品产量2.65万吨,活立木蓄积量937.3万立方米,经济林产品产量9万吨。
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农业结构中,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已增加到47.02%。
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猪、牛、羊、禽四大畜禽饲养总量大幅度增长,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4.61%,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驻马店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成果丰硕,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章 自然条件
钟山县地貌、土壤、地貌、土壤1 地貌钟山地处南岭(五岭)山脉之中段,属五岭中都庞岭与萌渚岭两大山脉系统,为北回归线偏北1度左右(北纬24﹒17︿24﹒46ˊ)的热带和亚热带有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
地形多样复杂,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县境东、北、西及西南四面为山地地形,诸山环拱,地势高峻。
县境最高峰为姑婆山,海拔1731米。
中间是低陷的盆地。
在山地边缘与盆地之间分布着起伏不大的平原和坡度缓和的丘陵。
整个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因而冷空气易进滞出。
富江由富川经龟石流入经钟册县城,蜿蜒曲折向东南流入贺县,发源于西北部大桶山的思勤江与南部西流的珊瑚河在清塘乡桔芬汇合流入昭平汇入桂江。
据1980年土地普查资料;各类地貌的面积是;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面积475﹒3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53%;海拔500︿800米的低山面积421﹒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64%:海拔250︿500米的山丘面积76﹒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1%;海拔100︿250米的丘陵面积为83﹒5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49%;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台地面积191﹒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26%;平原面积512﹒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54%;水面面积为40﹒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6%;其它(包括工矿用地、交通用地)60﹒9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8%(注:海拔系用黄海海面)。
2土壤钟山县位置在北面归线以北,土壤属中亚热红壤地区。
由于我县地形的奇特,成土母质较多,加上人们长期不同的耕作,土壤的类型及分布错踪复杂,据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分类,全县有20个土类,63个土属141个土种,按其土壤类型可分为山地土壤、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
(1)山地土壤占土地资源的81﹒97%,除地势较低的第四纪红土母质山地被开发垦殖为耕地的外,其余多为自然土壤,因其坡度大宜封山育林,农业机械难于作业。
(2)水田土壤(又名水稻土)可按其水型、耕层厚度及耕层质地作进一步划分:a、按耕层厚度分,不足12厘米的占11﹒6%,12︿18厘米占86、6%,18厘米以上占2﹒2%。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
1. 哎呀呀,水可是聚落形成的超级重要条件呢!你想想看呀,就像沙漠中的绿洲,没有水,人们咋生活呀?比如古代的那些村落,不都是靠近水源才发展起来的嘛!
2. 地形也很关键呀!平原地区多适合聚落形成呀,那多开阔呀!就好像一马平川的大草原,多适合人们居住和发展呀,你说是不是?像华北平原上不就有很多大聚落嘛!
3. 气候啊,这可不能小瞧!温暖湿润的气候多舒服呀,谁不想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呢?好比南方的一些小镇,气候宜人,人们生活得多惬意呀,这就是气候的魅力呀!
4. 土壤肥沃也是很要紧的哟!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种出好多粮食呀!这不就跟有了宝藏一样嘛!像东北那肥沃黑土地上的聚落,农业多发达呀!
5. 自然资源丰富也超重要呢!有了各种资源,人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呀!就像那些矿产丰富的地方,不就吸引了很多人去形成聚落嘛,这就是资源的魔力呀!
6. 安全的环境也是必须的呀!要是老有危险,谁愿意在那待呀!就好像在战乱地区,人们都得找安全的地方呀,所以安全对于聚落形成太重要啦!
7. 交通便利也不能忽视呀!你看那些靠近大路的地方,多容易发展呀!这就跟打通了经脉一样呀!像古代的那些驿站附近,不就慢慢形成聚落了嘛!
8. 良好的地理位置也很关键哟!处在关键的地方,那发展机会就多呀!好比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聚落就容易壮大呀,这多明显呀!
9. 稳定的能源供应也很重要呀!没有电啥的,生活多不方便呀!就像现在的城市,没有能源可不行呀,这对聚落形成影响很大呢!
10. 周边环境也会影响聚落形成呀!要是周围环境恶劣,那可不好发展呀!就像在荒山野岭,咋形成大聚落呀,所以周边环境很重要的啦!
总之,聚落的形成离不开这些自然条件呀,它们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类聚落呀!。
东北区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冷湿的自然景观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 本因素,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 —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 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 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 纬度大陆低10℃以上。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 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 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 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偏东地区,并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其南面临 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源,向西北 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可以直奔东北。至于经华中、华北而来的变性很 深的热带海洋气团,亦可因经渤、黄海补充湿气后进入东北,给东北带 来较多雨量和较长的雨季。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 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东北 地区有着大面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 广泛分布的冻土和沼泽等自然景观,都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 气候有关。
漠河: 又称墨河,据说是因河水黑如墨而得名。漠河位于中国 最北端,隶属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独特, 资源丰富,天象奇特,有“金鸡冠上之璀璨明珠”的美誉。 漠河县北极村是中国位置最北的村落,一年四季不断有 游人寻北而来。这里有“最北一家人”、“北陲哨兵”、 “北极沙洲”、“北极林海观音”等众多最北特色景观。 漠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冬季温度超过零下 40℃,但由于有森林挡风,气温虽然很低,但并非人们想象 中那么可怕,游客冬季来此,可穿好棉衣棉裤、羽绒服、再 加上一套帽子、围巾和手套即可。 漠河县的北极村是中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极 夜现象的地区。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2.1 自然条件中国位于世界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西北深处欧亚大陆的腹地全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域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亚寒带)ůδøÒò¶ø¶«°ë²¿Ö²±»明显反映着纬向地带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受海陆分布地理位置的影响成为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西北干旱所以顺序出现森林除上述地带性的变化而外又反映着该地带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气候和生物产生了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气候类型多样西南部又有青藏高原的隆起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冬季冬季季风给中国带来了寒潮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较冷的国家潮湿的空气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部分地区盛行从位于东南方的太平洋和西南方的印度洋吹来的夏季季风从而使中国东南部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雨量较多的地区对中国的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就大气水分状况而言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域(见图21984)Ç°Õß°üÀ¨³¤½-ÖÐÏ 游江南丘陵粤台等地1 500 愈向东南雨量愈增高以0.5ºµ¼¾ÏÔÖø 的湿润区大兴安岭北部云南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处在东北和华北为600毫米左右或稍高1 000毫米 1.5为主前者包括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东南部以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中部500毫米1.5半干旱区在温带包括内蒙古西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年降水量约250¸ÉÔï¶È¶àΪ2.0干旱区域可分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河西走廊东部和准葛尔盆地等200毫米16.0东疆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有时全年无雨就大气温度而言温带的高寒区域外1)1中的北温带)±¾ÇøÓòΪÖйú×ÀäµÄ地区晴燥几无真正的夏季-5.520100天10温带之间温带包括沈阳以北的松辽平原和东北东部阴山山脉以北和北疆等地所以气候具有海洋型(湿润型)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长而严寒年均温为2-10左右24年积温为1 600À«Ò¶»ì½»ÁÖůδø°üÀ¨±±¾©Áɶ«°ë 岛黄土高原东南部及南疆一带所以夏季酷热而多雨年均温为9-228Äê»ýÎÂ3 200亚热带之间淮河以南一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大巴山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平原16最热月均温为28260天5 000中亚热带或叫典型亚热带西两部分浙闽山地粤北以及四川盆地和部分的云贵高原2129年积温5 000ÔÚº£°Î2 000米左右的云南高原上左右左右年积温4 000ÄÏÑÇÈÈ´øλÓÚÄÏÁëɽÂöÒÔÄÏÃöÖé½-Á÷Óò¹ãÎ÷Öв¿ºÍÔÆÄϵÄÖÐÄϲ¿22图2-1 中国气候区域图(引自均温288 000自然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台湾南部年均温为22219 000ÔںӹȻò¾Ö²¿½ÏʪÈóµÄÉú¾³ÓÐÓêÁÖ高寒气候区域包括地处北纬27的青藏高原该地区虽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范围内5 000米010以下,许多地区甚至少于100²Ý 原和荒漠但在每一个气温带内也会使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全国各类地形所占的百分比是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可分为三个阶梯(见图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高原上岭谷并列位于高原西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青藏高原以北沿大兴安岭伏牛山和武陵山一线地壳中度隆起的海拔1 000Åè 地构成了第二阶梯海拔一般500米以下这是第三阶梯而滨海平原的海拔却在50米以下东海和南海漫长的海岸线外有宽广的大陆架全国总计有5 000多个岛屿其次为海南岛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类型和形态高原综合内外营力的作用即东部湿润西北内陆半干旱2.1.2.1 东部湿润河流众多通过河流的不断侵蚀和堆积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各类地貌东北部有一般海拔1 000ǧ 山山地一般海拔在1 000Äϱ±×ßÏòµÄÌ«ÐÐɽ一般海拔1 500ÂÀÁºÉ½Ò»°ã1 500米左右西起甘肃和四川边界海拔4 000áºÉ½ 2 000米的伏牛山1 000米的淮阳山地已是海拔100´ó°ÍɽÂöÖ÷·å´óÉñÅ©¼ÜµÄº£°Î´ï3 053米500米鲁山和崂山等个别山峰的海拔超出1 000 米武夷山1 000ÂÞÏöɽ1 500̨ÍåɽÂö3 000Çà²Ø¸ßÔ-¶«²àµÄºá¶ÏɽÂöÄϱ±×ßÏò6 000米由谷底至峰顶的相对高差多在1 000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沿河多沼泽淮海拔在50米以下东部有洼淀和盐碱地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海拔50米以下港汉纵横珠江三角洲在广州市附近河网纵横渭河平原在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河岸有三级黄土阶地海拔600米左右河渠成网海拔100米以下滨海有沙丘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800米方山丘陵和成都平原以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化的低山丘陵为主半干旱区的地貌组合西北半干旱1 500米的广阔高原有沙漠洪积平原等一系列干旱区的特殊地貌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2 000米沙漠鄂尔多斯高原一般海拔1 000µØÊÆÆð·üƽ»ºÊÇÒÔɳÇðΪÖ÷µÄ¸ßÔ-Ò»°ãº£°Î1 000ÐÎ³É 黄土丘陵和特殊的源峁阿拉善高原一般海拔1 000仅有少数山地的海拔超过2 000米丘间低地分布着许多盐沼山地一般海拔3 000×î¸ß·å´ï6 995 米最高峰达4374米3 000米个别高峰接近3 000米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1 000米南缘为冲积扇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1300米戈壁沙漠成带状分布图2-2 中国地势的三大阶梯示意图(引自2.1.2.3 青藏高寒高原区的地貌组合在青藏高原面上以及干燥的内陆盆地为主要地貌类型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盆地一般海拔在2700Öв¿ÊÇÀ¥ÂØɽÓë¸Ôµ×˹ɽ-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一般海拔为4500Äϲ¿ÎªÒÔÑų²Ø²¼½-¸ÉÖ§Á÷ºÓ¹ÈΪÖ÷µÄ²ØÄϹÈ地高原的南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高原的东侧是南北走向5000米的横断山脉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高低各级彼此有区别依据¿É½«ÖйúÖ²±»»®·ÖΪÏÂÊö8个植被区域(包括16个植被亚区域)3)ÊôÓÚ¶« 西伯利亚的南方明亮针叶林向南延伸的部分20北纬49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野生维管束植物仅800余种但深受长白植物区系的影响地带性植被这一带原是中国的主要原始林区之一由于过量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的影响2.1.3.2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本区域是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以东北部至黑龙江以南的小兴安岭山地152030之间仅维管束植物大约2000种属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Pinuskoraiensis)为优势种红松阔叶混交林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人工林面积在不断扩大2.1.3.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位于北纬3230 ,东经10310 的范围图2-3 中国植被区划图(引自内本区域植被组成的植物种类估计有种子植物3500种左右特有种中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本区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产活动的影响和战争的破坏平原地区已被农业植被所代替2.1.3.4 亚热带常绿阔时林区域本植被区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域4左右淮河一线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岛以及所属的沿海岛屿共涉及17个省由于本区域正处在古北极和古热带两个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所以这里不仅保存着第三纪遗留下来的古第三纪植被类型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同时本区域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种子植物近14600种 2 600属其中特产于中国的单种属中孑遗植物多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鹅掌揪(Liriodendronchinense)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都发现于这一地区壳斗科中的常绿种类山茶科和竹亚科植物是其重要组成成分由于受人类长期生产活动和战争的影响在低丘和盆地都已被农业植被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油茶(Camelia oleifera)和竹林等用材林和经济林及茶园等所代替雨林区域热带季雨林西至西藏南部亚东其北界位置在北纬21之间本区域在植物地理分布中基本属于古热带植物区而且具热带性古老的种类保存较多东部的植物区系中以马来西亚东部区系成分为主并有喜马拉雅区系的植物雨林仅存在于局部山前地区在南海中的诸珊瑚岛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林原始状态的植被的面积已很少2.1.3.6 温带草原区域该区域是横贯欧亚大欧的欧亚草原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高原一小部分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52 东经83±¾ÇøÓò¹²ÓÐÖÖ×ÓÖ²ÎïÔ¼3600余种760余属,约占全国植物总科数的41.8ÕâЩֲÎïÖÖÀà¾ÍÏÔµÃÏ൱ƶ·¦º®ÀäµÈ½ÏÑÏ¿áµÄ×ÔÈ»Ìõ¼þ³¤ÆÚ×÷ÓõĽá¹ûÖÖÊý×î¶à 的是菊科蔷薇科和豆科莎草科蓼科和十字花科总的看来典型植被为草原虽然仍有不少地区保留其植被的原始面貌过度放牧和烧荒挖药及采掘业等活动的影响2.1.3.7 温带荒漠区域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温带荒漠区域,是的东段,约在东经108±± 纬36°üÀ¨Ð½®Î¬Îá¶û×ÔÖÎÇøµÄ×¼¸Á¶ûÅèµØºÍËþÀïľÅèµØ¸ÊËàÊ¡ÓëÄþÏÄ»Ø×å×ÔÖÎÇø±±²¿µÄ°¢À-ÉƸßÔ-·Ö²¼ÔÚ±¾ÇøÓòµÄ¸ßµÈÖ²ÎïÔ¼3900种817属就本区域的220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面积而言但是这表明本区域多单属科最重要的科是菊科蝶形花科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植被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及北温带(包括北极-高山)成分菊科蝶形花科由于本区域的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本区域中环境适宜的地方有些地区过牧已造成次生荒漠化由于青藏高原的四周存在着差异极端悬殊因此该区域的植物区系较为复杂是中国植物区系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189科其中有83个世界广布属704个温带区系成分的属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该区域的东南部边缘 4000米(河谷最低处约2000米),发育着以森林为代表的山地垂直带植被西海拔一般为4000´úÖ®¶øÆðµÄÊǸߺ®¹à´ÔºÍ¸ßº®²ÝµéÖ² 被地势更高5000米在海拔较低的藏南谷地在青藏高原的最西北部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发育着高寒荒漠植被近数十年来森林资源已频干枯竭是影响草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类型多样据统计占全世界陆栖脊推动物总数的10Õ¼ÊÀ½çÄñ 类总数的13.5»òÖ÷Òª·Ö布于中国如马鸡(Crossoptilon spp.)长尾雉(Syrmaticus spp.)兽类中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等中国并未遭受过大陆冰川的覆盖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即产于横断山脉北部及其附近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沙漠深处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的臼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世界上留存到现代的两种淡水鲸的一种南北分布较广的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类都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仅毛皮兽就有70多种以上中国的动物地理区划下设古北界和东洋界及若干个次级单位(中国科学院 1979) (见图2现分别简述东北亚界和中亚亚界动物区系主要由分布上属于东北型的成分所组成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东北区和华北区喜马拉雅动物区系主要由中亚型成分所组成两栖类贫乏鸟类中百灵地雅兽类中以有蹄类和啮齿类最多图2-4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引自东北区(СÐË°²ÁëÀÏÒ¯Áë¼°³¤°×ɽµØºÍËÉÁÉƽ原分布区大多在本区相互重叠黑龙江林蛙团花锦蛇小太平鸟东北兔和紫貂等是本区的代表种类若干代表成分胎生蜥蜴攀鸟森旅鼠驯鹿本区分为大兴安岭华北区(ÄϵÖÇØÁëÎ÷ÖÁÎ÷Çãɽ°üÀ¨»ÆÍÁ¸ßÔ-±¾ÇøµÄ¶¯ÎïÇøϵÖ÷ÒªÓɶ«±±Ð͵Ĺ㲼 成分所组成可以举出的只有无蹼壁虎褐马鸡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和位于古北界蒙新区(ËùÒÔ±¾区是周围各区动物相互混杂的地带蒙新区(°¢À-ÉÆ(包括河西走廊)²ñ´ïľ¶¯ÎïÇøϵµÄÁ½ÆÜÀàÖÐÒÔÎ÷²¿µÄÂÌó¸òÜ´óó¸òÜΪ½öÓеÄÖÖÅÀÐÐÀàÖÐÒÔ 沙蜥分布广泛鸟类中的典型种类有大鸨兽类中的野生双峰驼野驴和几种羚羊均为本区有蹄类的代表本区分为东部草原亚区青藏区(Î÷²ØºÍËÄ´¨¶«²¿¸ÃÇø¶¯ÎïÇøϵÖ÷ÒªÓɸߵØÐ͵ijɷÖËù×é³É²Ø 羚和藏野驴雪鸽爬行类中的温泉蛇高山蛙是高原腹地唯一的两栖类但在这些代表种类中只有藏羚本区分为羌塘高原亚区和青海藏南亚区在中国境内包括秦岭和淮河以南的大陆和台湾岛该界的动物区系除广布种外尚有一些欧亚大陆的成分和少数环球热带一亚热带的成分本亚界在中国境内分为西南区西南区(²ý¶¼µØÇø¶«²¿¸ÊËàÄÏÔµ¼´ºá¶ÏɽÂö²¿·Ö¸ÃÇø¾³ÄÚ²¼ 满高山峡谷纵向的平行峡谷南北向的高山峡谷北方种类的相互渗透本区未发生过广泛的冰川气候方面的特征且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的种类很多本区动物区系的主要成分兽类中的小熊猫和鸟类中的血雉和虹雉是其典型的代表如两栖类中的锄足蟾鸟类中的画眉亚科和雉科本区分为西南山地亚区和喜马拉雅亚区)北自秦岭南抵西江上游本区是华南区的贫乏化亚热带成分但热带成分较华南区明显减少如两栖类中的东方蝾螈鸟类中的灰胸竹鸡小鹿和毛冠鹿等种的分布亦限于本区本区分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在本区范围内各类热带特别是在西部如爬行类中的巨蜥灰燕兽类中的棕果幅等此外如台北蛙爬行类中的变色树蜥中国壁虎白鹇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的红颊本区分为五个亚区海南亚区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垦荒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在东部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1990年7月1日其中大陆30个省直辖市的人口共113 368万中国是有人口数字记载最早的国家之一就有了人口数的记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商人口增长极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Ö®ºóËåÔªµ«×î¸ßÈË¿ÚÊý×ÜÅÇ»²ÔÚ5000Çå³õÈË¿ÚÊýÒ²Ôö 长较慢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84年)³¬¹ý1亿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第一次超过1亿人口大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Ǭ¡ÎåÊ®ËÄÄê(1789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数字已达到4亿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31ÇåµÀ¹â20年(1840年)ÓÉÓÚ帝国主义的入侵使生产力发展陷于停滞状态从1840年到1949年建国止共增加了12 886万人由于经济发展以及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经过几次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为72 307万人已超过10亿更增加至116 002 万人(见表2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即在41年的时间里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生活提高表21985Ôö³¤Ëٶȿ쵫·Ö²¼¼«²»¾ùºâ¶øÇÒÈË均占有资源量少据统计,1760年中国人口达到2亿1953年为6亿1981年达到10亿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所需的时间15和12年增长又如此之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ԼΪÊÀ½çƽ¾ùÈË¿ÚÃܶȵÄ3倍多图2-5 中国人口密度图(引自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其分布格局明显地呈现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巨大差别(见图2从东北部黑龙江省的爱辉到西南部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约占全国面积的42.9ËäÃæ»ýռȫ¹úµÄ57.1ʹµÃÖйú¶«Äϲ¿µÄ¶¯¸ø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Á˼«´óµÄ 影响资源丰富所以人均占有的各种资源量甚至低于世界人口平均占有数中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2和50±Ø½«¼Ó¾ç¿ÑÖ³Õâ¸øÖйúÉúÎï¶àÑùÐÔÔì³É¼«ÎªÑÏÖصÄΣº¦·±ÑܵÄÖ÷Òª¿Õ¼ä³¡ËùµØòÍÁÈÀͬʱÒò´ËÖйúÍÁµØÀûÓÃ×´¿öµÄÀúÊ·±ä»¯´ÓÖйúÖ²±»µÄ 历史变化状况1万据考证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已与现在大致相似即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华北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台湾广西由东向西草原和荒漠3个植被带其高原面的天然植被主要是高寒草甸和草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轻微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结束了的阶段原始的种植业已经出现对自然的影响微不足道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原始的森林植被约占国土的34.5¸ê±ÚÒÔ¼°ºÓÁ÷ºþ²´µÈÔ¼Õ¼26É-ÁÖ2)¹«Ôª1127年间的植被变化由于人口增多垦殖樵采等活动和连年战乱的影响平原地区已多被人工植被所代替西北公元1127×ÔÄÏËÎÓÚ¹«Ôª1127年建立以后经济随之人口大量南迁是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天然植被大面积地被农田或其他人工植被所代替在这一时间牧区界限的北移华北落叶阔叶林区的森林几乎已被采伐殆尽公元1840ÕâһʱÆÚÍâµÐÈëÇÖÇ峯³õÆÚµ«µ½19世纪末沙俄和日本相继入侵使森林资源锐减其他地区的原始森林亦继续遭受破坏至此左右的原始森林已经消失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农进行了大面积的垦荒或发展其他人工植被同时大片的农田矿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减小的是森林增加的是农田和城市交通用地大部分由于经营不善而变成为荒山草原面积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增减其他类型中除荒漠有所扩大外中国现有的耕地中草原和湿地转化而来的3左右人均占有量少区域差异显著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量虽然很大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很少居世界第4位有林地面积约1.2亿公顷如按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公布的资源与人口数进行比较3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7ʹµÃÈË¿Ú¶ÔÍÁµØ×ÊÔ´µÄѹÁ¦¼«´óÓÉÓÚÖйúµØ´¦±±°ëÇò¶«Î÷Ïà¾à5200公里地貌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划分,全国约有1600多个土地资源类型也为综合发展农牧渔业生产在东南部季风地区雨热同季生物种类繁多人口数量大所以生物区系的变化很大热量也较丰富水源少戈壁生物种类较少人口较少所以在相当多的地方生物区系仍维持着原始面貌虽日照充足土地贫瘠赵士洞等叶笃正主编酷所以在大部分地区生物区系仍保持着原始面貌森林沼泽沙漠及戈壁城市交通用地及寒漠永久积雪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 万 亩 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ù´¨ÑØ 海滩涂等) 37 4402 496 2.630 122 2 028.1 2.1注1983中国农业条件和农业自然资源 农田全国耕地面积约9600万公顷占73.9ÓëÓÉÓÚÐËÐÞË®Àû¹¤¿óºÍ½»Í¨½¨ÉèÓõضø 减少的耕地相比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在的14个省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9ÖйúµÄÉ-ÁÖ×ÊÔ´ÉÙ¾Ý1977清查的结果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东北大西南的川西和滇西北及东南和华南的丘陵山地的森林资源分布较多则森林资源极少中国现有各类草原约36000万公顷载畜量过大等原因全国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工矿和交通建设用地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目前中国的城市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2.2.3环境保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有了充分的发展据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中国国民总产值已达1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9.0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给资源由于中国政府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国策在控制环境污染近十多年来比较有效地避免了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从而保证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19901991)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现在自80年代以来寻求一种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在发挥传统的有机农业优势的同时从1985年起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三北防护林体系覆盖了占中国国土面积40ÒÑÔìÁÖ944万公顷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5.05开始显示出明显的生态长江中计划造林667万公顷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也都营造了大面积的防护林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进展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2万平方公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成效全国建成了大批的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工业排放的有害废水达标率都有明显提高中国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控制了工业污染的发展到1990年全国共有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00多处约占国土面积的4½ûÓæÇøºÍ½û·¥ÇøÖ²ÎïÔ°ºÍÊ÷ľ԰ʹ 一大批生物得到保护对大熊猫白鱀豚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但是增长速度过快国家财力有限及国民的环境意识较差等原因环境方面森林使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土地沙漠化在不断扩展从总体上说污染方面1989年全国废水排放量在353亿吨严重污染着江河累计已达67.5亿吨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已成为中国具有极其严重的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燃煤形成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由于采伐森林草原退化以及过度捕猎使大量生物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因而许多物种的数量减少上述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自然条件是南方地区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南方地区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
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1)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较好。
(2)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雨热同期,气温高,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
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如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
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如江淮地区伏旱期长,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影响水稻生长。
西藏的自然条件及其评价
西藏的自然条件及其评价
一、优点——拥有最纯净空气,最蔚蓝的天空。
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西藏这个对全球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屋脊”,是受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
今天的西藏依然拥有最纯净的空气,最蔚蓝的天空。
二、缺点——寒冷干燥,高海拔,易引起高原反应。
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
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
气候复杂多样,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水平地带分异与垂直变化紧密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自然条件
2.1地理概况
舟山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交汇处,背靠江、浙、皖、鄂等辽阔腹地和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踞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诸新兴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区位优势十分显著。
舟山港水路向北距青岛433海里、距秦皇岛683海里,向南距厦门476海里、广州824海里,近洋航线中,距台中、长崎、釜山约500海里,距高雄、汉城约600海里,距香港、神户、大阪约700海里。
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岛屿众多。
舟山市是我国唯一的以群岛设置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座落在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海域中。
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9°32′~31°04′,东经121°30′~123°25′之间。
全市区域界线分别为:北界沿浙沪分界线经嵊泗花鸟山北面即北纬31°04′、东经122°30′之点一直向东;南界从普陀西磨盘岛东南方即北纬29°32′、东经122°15′处向东延伸;西界位于滩浒岛与嘉兴五盘山岛之间;东界根据我国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中所列的佘山、海礁、东南礁、两兄弟屿、渔山列岛的领海基点连线外推12海里作为界线(见附图1-1)。
舟山东西长约181.7km、南北169.4km,总面积约22216km2,其中海域总面积达20959 km2。
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共98个。
群岛呈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面上成群的分布格局。
岛屿的分布格局,造就了众多大小不等、海况各异的海区和水道。
这些海况各异、深浅不一的海区和水道,不仅为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也为各种船只提供了极好的航道和锚地。
2.2 气象
舟山港地处亚热带,东临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春季多海雾,夏秋多台风,总的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舟山岛屿众多,受海洋和大陆的影响程度不同,气象特征差异较大。
各主要站点的气象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舟山港区各主要站点气象特征值表
2.2.1 风
舟山地区受季风影响,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季为两种季风过渡期。
最大风速为28~46m/s,分布特点为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极大风速可达54.2 m/s。
部分测站的风速特征列于表2-2。
表2-2 风速特征值表
2.2.2 灾害性天气
舟山地区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寒潮。
每年7-9月易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每年出现3.9次。
热带风暴出现的风向以NNW~NNE 向和ENE向为多,一次热带风暴影响最长持续时间约2~3天。
近50年来影响最严重的台风是9711号台风,最大风速为44m/s,降水量为112~302mm,最大增水为142cm。
对舟山海域影响最严重的台风是在浙江中、南部登陆,然后转向东北出海消亡或转向西北内陆消亡的台风,另一类是中心接近舟山群岛沿岸北上的海上掠过型台风。
2.3 水文泥沙
2.3.1 潮汐
2.3.1.1潮汐特征
舟山沿海的潮汐受外海潮波的控制,潮汐性质多为半日潮,舟山西部海域由于潮波受岛屿和浅海的影响而变形,潮汐性质多为非正规半日潮,东部海域则多为正规半日潮。
2.3.1.2潮流
外海潮波由舟山海域的东南方向经岛屿间的航门水道进入各港区。
受地形影响,岛屿之间水域的潮流流速较大,流向大致与水道走向平行,大多数港址水域的潮流呈往复运动。
海区的潮流性质一般是不规则半日潮流,浅海分潮明显。
2.3.2 波浪
舟山海域濒临东海,是我国沿海的大浪区,长周期波浪可传入本海域。
受季风影响,冬季以偏N向浪为主,波高较大;夏季以偏S向浪居多,波高较冬季小。
部分区域波浪情况见表2-3。
表2-3 舟山部分区域波浪情况表
2.3.3 泥沙
2.3.3.1含沙量
舟山海域的泥沙主要来自附近海域,河流输沙很少。
含沙量分布为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冬季大于夏季,大潮大于小潮,底层大于表层和岛屿周围大于开阔水域。
受地形、水流、风、波浪以及季节的影响,各水域含沙量差异较大。
平均含沙量在0.05~2.0kg/m3,最大可达2.8 kg/m3。
表2-4给出部分港区的水体含沙量值。
表2-4 舟山海域水体含沙量
2.3.3.2悬移质和底质
表2-5 舟山海域悬移质和底质特征
2.4 地质
舟山群岛位于浙东南褶皱带北部,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东南褶皱带。
各港区地质特征列于表2-6。
表2-6 舟山海域地各港区地质特征
2.5 地震
册子、金塘、六横等南部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相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北部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2.6 海床稳定性
舟山群岛是浙江天台山余脉向海延伸出露水面的部分,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自西南向东北分两行分布。
各岛群在南北方向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排列,各主要岛屿的走向呈东西方向。
岛屿的分布格局造就了众多的港湾锚地,为船舶的锚泊和避风提供了良好的水域和四通八达的深水航道。
舟山各岛的海岸基本属于稳定型和侵蚀型海岸,大多数岛屿的迎风面由于受外海较强风浪和潮流的作用,岸线曲折,岬湾相间,而其它部位由于水流的作用,泥沙不易落淤,基本上是稳定的。
影响舟山海域的泥沙主要是悬沙,在季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泥沙运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在西北风吹送下,长江口泥沙随沿岸流向南运移,本海区潮滩发生淤积;夏季盛行东南风,泥沙向北运移,潮滩冲刷。
台风对泥沙的运移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过境潮滩发生较大的冲刷,其后逐步回淤。
舟山海域水体的含沙量较高,工程后改变水流流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冲淤。
但由于该海域的水流流速较大,泥沙的回淤强度不大,一般小于1m/a。
(1)杭州湾
杭州湾属典型海湾地貌特征,根据近多年以来的海图对比分析,整个杭州湾海域由于受长江口与杭州湾泄海泥沙影响,其湾口30m以上等深线总体上呈逐年向外海推进态势,说明由于受长江口与杭州湾泻海泥沙影响,杭州湾海域总体上呈微淤态势。
(2) 南汇咀浅滩
南汇咀边滩附近动力条件较弱而为良好的泥沙沉积环境,边滩稳定地向外海淤涨延伸。
历史上,南汇边滩每40年向海淤涨1km。
南汇咀边滩水下堆积体东北坡平缓、南坡较陡,主要沿东向和东北方向
发展。
南汇边滩与崎岖列岛间水域宽阔,东西向涨落潮流流速较大,泥沙呈现东西向往返输移之势,含沙量虽高但沉积较慢。
崎岖列岛和川湖列岛之间海域年平均淤积强度约2.7cm/a,呈缓慢淤积状态。
(3) 岱衢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岱衢洋大衢山西侧-10m以上滩地正在向南、北二个方向逐渐扩展,由岱衢洋通过大衢山西侧所穿越的10m线以上滩地最窄处宽度,由1932年的3.15km,至1984年已增加到4.65km。
岱衢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除外海20m线外,其余各等深线在总体上都在缓慢向外淤涨,淤涨速度逐渐趋缓,1963年以来变化甚微,仅作局部调整,说明该海区目前正处于基本微淤稳定状态。
(4) 黄大洋
黄大洋海域位于杭州湾湾口南侧,其泥沙也主要来自于长江口与杭州湾,当地径流来沙较少。
马岙港区航道 2~15m等深线向SE或NW方向延伸明显,局部年份有小幅回缩,在总体上呈冲淤平衡或微淤态势,数十年来深槽的水下地形变化甚微。
黄大洋长涂山附近10m 线由于受沿岛流的影响有所冲刷。
15m以上各等深线在近半个多世纪间,在总体上变化幅度较小,其变化规律与岱衢洋各等深线的变化相近。
但由于黄大洋受周围岛屿及沿岛流的影响较大,故其各等深线向外淤涨速度要明显小于岱衢洋,说明该海区受长江口外输泥沙的影响要小于岱衢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5)洋山海区
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海床经历了堆积和冲刷的交替运动过程,从本世纪初到五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主要是淤积趋势,其中在三十年代小洋山北部出现过一片冲刷区,但在六十年代前这片冲刷区又转为淤积区;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崎岖列岛海区又复成为冲刷区。
在崎岖列岛以北、以南海区,因受长江口
泥沙扩散影响,年均淤厚2.5~5.0cm,而崎岖列岛以西的杭州湾内中部区域,年均淤厚1.0cm左右。
历史海图对比分析表明,从较长时期来看崎岖列岛及其周边海区处于堆积和冲刷过程的交替作用下,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从近期资料分析看,工程所处的局部海域呈现微冲态势。
(6)灌门水道、龟山航门
根据1962年~2004年航道水深资料对比分析,灌门航道海床冲刷区平均厚度大于淤积区平均厚度,冲刷厚度为0.71m,说明全区域呈微量冲刷。
龟山航门航道海床冲刷区厚度亦大于淤积区平均厚度,冲刷厚度为1.30m,全区域平均为微量冲刷。
灌门航道、龟山航门航道年平均冲刷厚度分别为0.017m和0.031m。
对此,可以认为航道水下地形基本上是稳定的。
(7)岱山水道
岱山水道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除近水道两侧等深线有所缓慢微淤及局部调整外,水道深槽和局部深水点在不同时期海图上均可见到,说明岱山水道目前基本处于微淤状态。
(8)虾峙门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和计算本海区在自然状态下冲淤变化的结果表明:虾峙门海区属冲淤平衡区,年冲淤幅度为±0.1m左右,海床长期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