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高三历史考前最后一课
高三历史考前最后一课1、自信!+自信!+自信!=胜利!自信源自哪里?自信源自两年来历史知识的日积月累;自信源自十数年来执着的努力和艰苦的付出;自信源自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大小考试的千锤百炼;自信源自对老师的充分信任;自信源自今年高考历史试题将会很“平易近人”。
2、统筹合理安排答卷时间:原则:循序渐进,步步为赢!选择题安排25分钟左右,包括仔细填涂答题卡的时间,务必在涂卡时就完成选择题的复查;材料题审题、分析、归纳3分钟,书写、修改12分钟(3题共45分钟左右);问答题审题、分析、列提纲3分钟,整理思路,书写、修改10分钟(3题共40分钟左右)。
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最后10分钟,查漏补缺。
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
3.答题时应遵循“自前至后(符合平时做题习惯,题型也是越后越复杂)先易后难(先易:把握基本分;进入解题状态)(后难:以免影响得分)不可恋战”的原则。
先答会做的,敢于放弃!在考场上,要先答自己会做的试题,即先易后难,不要在难题上化时间太多。
遇到不会的先跳过去,用铅笔标一下,等做完所有的试题之后再回过来做。
这样就可以保证不轻易丢掉该得的分,也会使自己慢慢地出现顺手的感觉,有利于自己的发挥。
4、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根本的环节。
审题正确,条分缕析,所向披靡;审题失误,南辕北辙,满盘皆输。
有些同学答题一味求快,往往审题不清便匆忙动笔,结果掉进命题者的“陷阱”之中,不得已再回顾头来重新思考,整理思路,“欲速则不达”。
看错一个词、弄错一句关键语言都可能会“失足成憾”;所以审题一定要慢,有了这个“慢”,才能形成完整的符合逻辑的解题思路,才有答题的“快”。
第一步:审中心词,即“围绕什么问题,答什么”。
这一步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做到“准”和“全”。
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如反向设问、最佳性选择题,材料性选择题。
第二步: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
高考历史:最后一课ppt 岳麓版
命题角度
模块一主题 当前史学主要史观
1.文明史观(文综历史命题的主导思想)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 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横向 纵向
内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范围: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
2.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 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 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大小之别, 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 。
3.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 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 从区域走向全球。 4.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块二主题 “民主政治”
民主的实质: 平等地实现权利,尤其是自由的实现
一、古代民主政治 1.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类型: 直接民主、奴隶制的公民民主(本质) 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运行机构)
轮番而治(运行模式) 民主进程: 引上轨道、确立、进一步完善
2.罗马法
发展: 雏形(基本法)——完备(体系) 发展原因: 疆域扩大,巩固帝国统治;
▲现代民主与古典民主的区别
现代
古代
建立民族国家
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参与者成年公民
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
间接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 直接民主(公民大会)
基础广泛、运行稳定
持续时间短易蜕化为专制政体
三、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和新中国民主政治
1.近代的民主追求:(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维新派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共和制(中华民国)
2.美国:经过独立战争、颁布宪法,确立现代民主制。 政体、宪法内容和原则、联邦制权力结构图
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引言
在高三的历史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一段宝贵的时光。
历史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回顾我们在高三研究历史的过程,并分享一些个人的研究心得和感受。
研究历程回顾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研究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
我们了解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研究了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也了解了历史对当前社会的重要性。
老师们通过精彩的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背后意义。
研究心得分享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它对我们个人的价值。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它也是我们前进的指南。
通过
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更好
地面对未来。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
历史不
是简单的事实堆积,而是解读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
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此外,历史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
意识。
总结
高三历史研究的最后一课是我们历史研究旅程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这一年的研究,我们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并体会到
历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够把历史所教的智慧
和价值运用到未来的生活中,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公民。
愿历史的种子在我们心中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为我们的未
来之路增添美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没有引用内容。
最新《最后一课》PPT课件---副本幻灯片
整体感知
1.“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最后的教书生涯; 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
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三部分?据此复述课文情节.
一、第一部分(1-9): 课前
动作、神态描写
4.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变化原因分析
1、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尽管贪玩,但 还能管住自己。
2、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有 巨大教育作用。
3、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的震憾。是普鲁士 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 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老师 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
静一点……”
的铁戒尺。
没有镇上的人
其他
多了镇上的人
2.我眼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 的人。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3)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老舍 《 猫城记》
纵使世界给我任何荣誉,我
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 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 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匈牙利)
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小
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 《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 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 的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 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 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 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 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 集。
2015届高考历史最后一讲
2015届高考历史最后一讲当阳二高李祖铨一、方法篇一、考试流程清理试卷——填涂信息——快速浏览——先易后难——把握时间——注意分值问啥答啥——要点序号——绝不空题——最后检查。
二、选择题(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2、审清答题主题。
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背景、条件)、内容(经过、过程)、特点(特征)、性质、结果、影响(作用、意义)、评价等。
3.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选择题的审题方法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如“主要”、“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导地位”、“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最准确”、“中心”、“实质”等。
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中心大意。
从题干的中心词句出发,求解正确答项。
第三、对每一个题肢都必须进行审读和判断。
(三)、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筛选法、排除法、简化法、替换法、直接联想法、作记号法、题干还原法、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
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四)▲珍惜第一印象▲相信直觉▲排除干扰,从题目本身出发▲不要留空题三、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问答评述题):(一)把握几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几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历史小论文。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2013年高考历史考前 最后一课
2013年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课历史押题和考前指导第一部分出题套路与一般特点分析一、三年来的卷面结构分析1、教材和大纲的安排矛盾。
2、注意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命题特点。
结论:1、必将继续保持历年的试题布局。
2、必须深刻理解布局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不同位置的试题必将涉及到试题的出题基本套路与要求。
)教材安排《历史1(必修)》《历史2(必修)》《历史3(必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3古代商业的发展4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5开辟新航路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7第一次工业革命8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6大众传媒的变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1雅典城邦的兴起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3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迫在眉睫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3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8罗斯福新政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3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2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三历史学习推荐网站后记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附录一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后记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19世纪中叶的俄国2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1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3明治维新4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运动的兴起3百日维新4戊戌变法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二、历史大题的基本类型和解题思路(高考大纲:文科综合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
2017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历史复习最后一课(共计58张) (共58张PPT)
2017.6
目录
一、近年考题与命题趋势 二、专题复习与学术前沿 三、时事热点与考试指向
四、答题技巧与应试心理
PART 1
近年考题与命题趋势
开放性
突出热点 强调实际
近年考题与命题趋势
突出主干 强调应用
命题趋势
重视学科 思想方法
问题引领 能力测试
新情景 新材料
政治模块考查频率
八
23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
四 11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6
2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4
——关注核心,绝不忽略每一个重点。
思想文化模块考查频率
单元 课
考数 单元 课
考数
一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1
四
11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5
成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12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0
13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引自严仲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工业化 是从何时期开始的?中国近代工业化又是从何时期开始的?
欧美: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的。
模拟第22题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数 单元 课
1
四
15国共十年对峙考数116 抗日战争
2
5
17 解放战争
1
3
五
18 马克思主义诞生
2
19 俄国十月革命
2
3
六
20 新中国政治建设
2
1
高三历史最后一课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 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回 答
这个选项的结论本身对不对或与材料观点相反? 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 这个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得全不全?选全不选偏。 选项是对材料的简单重复属表象 还是本质揭示?选质不选表。 该选项符不符合逻辑 是否答非所问(结果、原因、影响)
看选项
【2016•全国Ⅱ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 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 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 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 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 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 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罗斯福新政”内容极其丰富,近年来比较热的角度 :社会立法角度、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劳资关系角度、国 家职能变化角度等
考什么 怎么考 选择题
习题训练(选择题、主观题)
最佳是关键
设问(实质、根源、不正确、最深远 …) 全国卷的选择题侧重对题干主旨信息、 条件(时间、地点等) 相关史实进行深刻揭示和拓展认识, 四个 审题干 主旨\主语 选项几乎都与题干高度关联 ,确定正确选
过 程 与 方 法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 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提法改变 的背后是史观的改变,而改变发生的进程是“民 间倡议-官方回应”,有学者多年前就发出过相 关呼吁。
高考历史最后一讲
2014年高考历史热点解读热点一美丽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2、《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共分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个部分。
3、2010年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考点链接一、近代衰落篇1、原因内因:封建制度的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落后挨打;外因:西方列强的侵略。
2、启示(1)闭关锁国必然落后。
(2)落后就要挨打。
(3)弱国无外交。
(4)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等。
(5)科技强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
二、民族复兴篇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进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感悟:①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②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③要坚持统一战线民族团结。
3、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49-至今)(1)进程: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文革时期→改革开放(2)感悟: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③发展经济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⑤社会主义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坚定信念、居安思危;⑥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三、问题拓展1、如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2018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高考前最后一课 (共51张PPT)
25.(2015·海南卷)1971~1978年,我国 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 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 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新兴国家(第三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35.(2015·全国Ⅰ卷)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 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 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 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技巧篇
LAOLU之锦囊(二):正确理解材料的语言风格
16.(2016·全国Ⅰ卷·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 “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 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 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助力篇
• 1.中外科技特点:
中国——实用性、总结性 (四大发明、总结性科技著作) 西方——理论性、实验性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
爱因斯坦、普朗克(现代物理学)
助力篇
• 2.中国对海外的援助: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对祖国的贡献 中国劳工出国
(近代——美国西部铁路建设; 现代——劳务输出、一带一路)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技巧篇
LAOLU之锦囊(二):正确理解材料的语言风格
高考历史最后一堂课
1.选项本身: ①选项本身或在题干特殊时空下(尤其是时间)不符合史实; ②片面、绝对化用词,慎重; ③标志性、开端性重点标志词,要联系课本知识看是否具体出现; ④带阶段特征的选项应注意验证。 2.选项之间: ①选项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一般应选本质;(比如剥夺宰相权力和加强皇权) ②选项之间是根本(主要)与直接(次要)的关系,一般应选根本(经济); ③选项之间是对等关系,肯定全错; ④选项之间是矛盾关系,必有一正确(对立关系不一定);(抑制皇权与加强皇权) ⑤一般应选主干知识或熟悉知识的选项;(没办法才用) ⑥尊重第一印象的选项(符合记忆规律)。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探索历史发展趋势
(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二模)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
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
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理念成为国际共识 C.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的减弱 D.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调整与缓和
(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一模)1951年12月,毛泽东提出:“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
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要“用一切办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导胜利了,红军与过去的旧式军队就没有什么区别,“红军只是一个好听的名称罢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B
(2021·山东烟台市·高三一模)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
C 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此现象
2014年最后一课历史
2014年届高三历史最后一课讲义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题型分类及其解题策略(一)材料选择题解法1.审题——必须解决四个问题:审清时间、主体、条件、核心。
(1)审清时间:确定试题内容所发生的确切时间或时代,并要再现这个特定时间内的时代特征、发展趋势、历史潮流、主要矛盾等。
(2)审清主体:主体就是试题指定的专门的思维对象。
注意材料后面指示的代词--如“其”、“这”、“上述”等词的所指。
(3)审清条件:就是试题向考生提供的题目内容与解题的已知部分。
除了审清试题中的显性条件,还要注意对它的隐含内容作深入的发掘。
(4)审清核心:就是确认试题的中心思想、主题,判断命题者的基本观点。
嘱咐:最好---用提炼分析后得出的材料试中心思想、主题、基本观点——直指正确选项。
忌讳:抛开材料“闹革命”,即不去认真确认题干中材料的主题、基本观点,急切的盲目的判断,并且是逐一判断四个选项的对错。
2.解题 (1)直接选取法:一般用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题目。
以认真审题为前提条件的,一定要仔细审阅题干,准确断定全部条件与答题指令。
(2)排除干扰法:当遇到一些难于直接选取的试题时,可以用此法,即排除干扰,汰裁迷惑。
具体操作时,要分两步走,先排除后比较。
(3)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
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①“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有的题目也表述为最主要的、最显著的……。
“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阶级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把握。
如“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奴隶的斗争 B诸侯争霸、抢夺土地 C 国君承认土地私有制 D铁器、牛耕的使用(D)3、历史组合选择题的四种解题技巧(1)限定语突破法——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
(2)背景切入法——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最后一课优秀教学PPT 岳麓版
三是美苏超级大国的民族主义(霸权扩张政策)
四是两个阵营内部摆脱大国控制的民族主义
2、冷战后民族主义愈演愈烈
原因一,冷战时期被压抑的民族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在 苏联东欧地区,随着苏东剧变造成的失控和动荡而释放出 来的民族分离主义活跃 ,出现了二十多个新的独立国家, 而且车臣问题、波黑内战等纷争不断。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形成阶段 特点:传统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相糅合;争取民族独 立与国内民族平等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结合。
推动力量:梁启超的立宪派和孙中山的革命派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发展阶段 特点:反帝反封建,谋求文化解决,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 结合呈现多元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到抗战结束——高涨阶段 各阶级、党派、政治势力集合于统一战线旗帜下。
地支:(时间-3)÷12的余数就是十二地支(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排列。 例如2009年余数是2,地支中的第六位就是丑。那么今年 2009年就是己丑。
生肖:算法同地支。那么2009年就是牛年。
1、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2、答题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写清提示语 3、每答一点都要做到先概括,后说明
共同倾向—— 侧重关注社会
(1)坚守理性原则,以理性为衡量实物的标准; (2)相信进步,对未来充满信心 (3)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原则(天赋人权、法制、分 权等)
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1、英国《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的历史性突破:
混合结构(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混合) 集体统治 (专制转向民主:议会制、责任内阁制) 和平牟利 (人治转向法治:君主立宪制)
2.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 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 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大小之别, 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 。
高三历史教案-2018年高考历史最后一讲 最新
2018年高考最后一讲历史复习重点内容与方向一、儒家思想侧重方向:儒家思想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功能,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二、科技发展侧重方向:①古代天文历法成就;②新中国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成就,特别是尖端科技成就及老一辈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爱因斯坦年(国际物理年)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⑴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
⑵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⑶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参考答案:⑴不同: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西方主要是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其成就在于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也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原因: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和八股取士制度,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自由。
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必要的动力。
⑶结论:16—17世纪中国科技从总体上已经落后于欧洲;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制度。
例题2: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向前迈进一步,都离不开当时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
回答下列问题:⑴重用人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以唐朝为例加以说明。
⑵2018年元旦,向阳中学举行了一次“科学家与社会发展”的社会调查,全校6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统计结果表明,列于前四名的科学家是: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居里夫人。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位科学家人选的理由。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在人才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概括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最后一课:运筹帷幄,决胜高考高三历史备课组一. 近五年高考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不断调整:试卷呈现以下特点(1)材料解析题所有试题都有背景材料(2)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考察贯穿始终,直接考查知识识记逐渐减少(3)综合题目开放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独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综合事物能力。
(4)串题、组合题、反项选择题被淘汰(5)图表题每年都有出现(6)主观题中一道开放性试题已成定局, 大跨度综合、开放,无参考答案。
(远离教材) (7)试题长度增加,涉及字数3000---3500字,审题用时将近20分钟!参考答案500—700字,一分钟写30个字,需要写15-20分钟。
学科特征充分体现。
(二)高考历史考点统计数据以及试题覆盖率、高频考点、知识比重(1)大纲考点数:古代161;近代220;现代232;共613个考点(政治210;经济154;文化134;选修115)(2)因为新高考淡化了识记知识考查,所以不再关注覆盖率,五年来涉及考仅占考点的30%,,而且一些考点反复考。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高频考点,归纳如下: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选官制;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儒家思想演变以及时代特征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以及思想家、罗马法的发展和特点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英法德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特点,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影响尤其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影响,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思想及影响;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过程、各阶段主流思想、影响;洋务运动,民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抗战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现代文学艺术;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生活方式、科技略有涉及。
另外:中外历史比较在大综合题目中又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比较;中西方近代化比较,中外思想科技名人之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比较。
(三)命题特点1.各模块分值日趋平衡、合理;去年全国课标卷政治史比重较大。
2.选修模块远离教材,难度最大3.“脱教材”是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4.课程知识取代教材知识(2011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5.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1)透过表现看本质、特征(2011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答案:B(2)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意义(2011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2011课标卷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7.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历史素养)二、高效备考对策对策一关注难点、联系、概念、思路、异同、误区1.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2.必修与选修比照,全面认识历史做好知识联系.3.清楚历史概念,灵活应用中不离其宗(历史概念就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理论概念和历史知识概念。
)4.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
5.比较主要是问题的角度、回答的切入点;6.易混点【例1】民主与共和①民主”推崇多数政治,“共和”偏爱多元治理“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
所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② “民主”强调人民主权,“共和”主张分权制衡③ 共和政治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不是继承的不是世袭的也不是命定的,而是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的。
因而,公正而自由的选举,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实行共和政治的又一基本准则。
④民主是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实行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2009全国文综一)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
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解析】D “不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否定封建世袭爵位的制度,体现共和主义的原则。
【例2】古今民主、民本思想1.孔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不同古代儒家所主张的以民为本,其内涵是指资本,即统治者赖以维护其统治的资本;而现代的“民本”则是指以人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
2.中国古代民主一词与近代现代民主完全相反中国古代也有“民主”一词,但其含义与近代、现代相反。
《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真正的民主。
这里的民主是指的民之主宰。
近代民主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对策二:以通史体划阶段。
(见提纲)对策三以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1.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3.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4.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5.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6. 生态史观:保护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例1】罗斯福新政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了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救济、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有效解决了危机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事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史观:减少耕地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库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整体史观:迎来了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对策四:细过教材A重点抓课本主干知识。
B同时适当兼顾细节: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专题导语,把握背景线索;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课前提示,明确知识要点;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拓展历史思维;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历史图画、表格,提高思维观察力、想象力对策五选修、必修知识的关联1、选修一1)梭伦改革---必修一古代希腊、雅典2)商鞅变法---必修一专题一秦统一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必修三法家思想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必修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4)戊戌变法---必修三维新变法2、选修二:选修二与必修三内容有联系的地方非常多3、选修三1)选修三东西方先哲孔子-----必修三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变迁2)选修三欧美资革命中克伦威尔华盛顿波拿巴-----必修一第三单元3)选修三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必修三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对策六:重视审题与答题技巧审题:时空限制词(答题范围);中心词(答题中心内容)项目词(特点、背景、影响等)提示词(答题方式:指出、简述、概述、概括、归纳、分析、说明、比较、评价)概括:语言精(宏观提炼)、要点全(看段落;看符号)、历史语言分析:思路广(材料+教材)、角度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积极、消极、前后期)比较:找角度、相对应评价:定性质+特点+影响(积极消极)+ 总体定位评述:依据史实得出观点+理由+怎么样认识:是什么+反映什么+怎么样启示:经验+教训答题:层次化;要点化;学科化(关键词);工整化开放型问题答题策略:1.观点明确(有观点直评观点,没有观点提炼观点,尽量选评一个观点)2.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正反;阶段;对比)3. 注意以下问题:(1)审题失误,偏离核心观点。
(2)有观点,但是论证偏离观点。
(3)论证角度单薄,不合理(4)层次不鲜明,关键字句不突出三、2012年热点:(1)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远航;(2)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3)1792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5)1842年《南京条约》;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6)1852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7)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8)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终结;春,颁布《临时约法》;(9)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最高革命纲领;苏联成立;(10)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11)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1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同年秋,中日邦交正常化;(14)1982年,制定第四部宪法;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5)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16)1992年,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7)2002年,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纲;长效热点社会和谐发展1.民本民生: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中外民生理论及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