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

合集下载

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

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

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一、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融资工具,因其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风险分散等优势,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对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结构化融资的概念结构化融资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工具,它通过组合利用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了先进而复杂的融资策略来实现融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融资需求的要求。

1.2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由企业持有的资产权益证券化,变换成期限不同、收益率不同、风险不同的证券,并以特定的法律、财务、会计手段将这些证券转让给市场上承担某种风险偏好或收益偏好的投资者,从而实现资产转移、风险管理、资金筹集等目的。

1.3 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随后在80年代逐渐成熟。

在9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贷款和融资工具。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这种金融工具受到质疑,认为它是危机的一大原因。

二、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在金融市场上,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让它们在市场上得以广泛运用。

在本章节中,我们将对结构化融资与资产证券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2.1 风险分散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散,将总体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

这种风险控制还可以从债券发行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通过这种金融工具将风险传递给了投资者,从而降低他们自身承担风险的压力。

2.2 高效性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为资金的筹集和投资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灵活的方案。

因为这种金融工具可以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和投资目标,使得市场自由配置。

此外,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资本运作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2.3 估价不确定性结构化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的估价不确定性是该工具存在的主要难题。

资产证券化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其案例分析牛静

资产证券化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其案例分析牛静
资产证券化的国内外发 展历程及其案例分析牛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资产证券化:基础介绍与相关案例分析 资产证券化: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相关案例分析
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商业模式重构
资产证券化: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相关案例分析
国外的资产证券化
•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 • 欧洲的资产证券化 • 亚太地区的资产证券化
亚太地区的资产证券化
2004年澳大利亚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惠誉国际评级
资产证券化:国内外发展历程与相关案例分析
国外的资产证券化
• 美国的资产证券化 • 欧洲的资产证券化 • 亚太地区的资产证券化
内容 提纲
国内的资产证券化
• 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相关案例分析 • 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跨国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重启
???
跨国资产证券化阶段
➢ 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10月1日《信托法》实施。
➢ 跨国资产证券化:是指国内的发起人利用在国外成立的SPV, 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以获取资金。
➢ 前提大环境:
(1)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拥有充足的基础资产。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居民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迅速增长。有关数字显 示,2001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5598亿元,到2006第一季度则快速上升至19000亿元, 5年增长了3倍。而如果再与1998年央行发布首个《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时的 426.2亿元相比,10年增长近50倍。另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居民户贷款增加 11800亿元, 其中,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占主导,增加8541亿元,余额达到296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个 人住房贷款。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及与现状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及与现状

中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及与现状摘要:近30年的证券业的探索与发展,我国证券行业经历了辉煌与低谷,尽管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与困扰,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仍值得瞩目。

关键词:证券业证券公司国债327事件1.新中国证券业的起源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

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

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

中国证券市场上主要是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

中国的证券行业也陷入了停滞阶段。

直到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这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

中国内地证券行业以及证券公司才开始了真正地发展。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2. 中国证券行业发展随着1993年一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初步确立,从早期的区域市场迅速走向全国性统一市场。

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陆续出台。

市场得到较快发展。

但是在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中出现过很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事故,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正如95年的国债327事件正是我国在证券业发展中发生过的一起较为严重的事故。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 2、特定目的机构或特定目的受托人(SPV)。这是指接受发起 人转让的资产,或受发起人委托持有资产,并以该资产为基础 发行证券化产品的机构。选择特定目的机构或受托人时,通常 要求满足所谓破产隔离条件,即发起人破产对其不产生影响。 SPV的原始概念来自于防火墙(China Wall)的风险隔离设计, 它的设计主要为了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SPV 的业务范围 被严格地限定,所以它是一般不会破产的高信用等级实体。 SPV在资产证券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整个资产证券化过 程的核心,各个参与者都将围绕着它来展开工作。 SPV有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SPC)和特殊 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 SPT)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 破产隔离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产运营的效率: – (1)通过破产隔离,把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 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 – (2)通过破产隔离,投资能够只承担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 而不是资产原始所有人其他资产的风险。
• 破产隔离是通过把资产真实出售给SPV来实现的。 • 在资产证券化中,虽是以“真实出售”之名,而是行担保之实。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资产证券化主要基础资产类型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资产证券化种类与范围
• 1、根据基础资产分类。根据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不同,可以将资产证 券化分为不动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收 益证券化(如高速公路收费)、债券组合证券化等类别。
• 2、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地域分类。根据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发行人和 投资者所属地域不同,可将资产证券化分为境内资产证券化和离岸资 产证券化。国内融资方通过在国外的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SPV)或结构化投资机构(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s)在国际市场上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向 国外投资者融资称为离岸资产证券化;融资方通过境内SPV在境内市 场融资则称为境内资产证券化。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一场迅猛发展的历程。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形成证券,然后通过发行、交易等方式将资产进行分散投资,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下将从该时期开始,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起步于1992年。

当时,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传统的贷款方式不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

因此,中国决定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概念,通过将国有资产进行打包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这一新的金融工具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资本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特别是2005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资产证券化专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确立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法律地位,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及类似于房地产、债权、信托等各类资产纷纷被打包发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出现了一段低迷期。

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动荡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资产证券化市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稳定市场,包括提高监管要求、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逐渐恢复了市场信心。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提高,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断创新发展。

例如,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创新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包括“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

这些新兴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资金流动,进一步推动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目前仍在不断扩大。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资产证券化最早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便成为金融市场中主流的直接融资工具,并于2005年在我国开始正式试点。

通过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分析,将其从试点阶段到高速发展这十余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问题政策建议一、绪论资产证券化是指利用结构金融理论支持下的相关技术,对符合证券化要求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需求并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证券。

它主要是通过发行证券从而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更具体的来说,某些特定的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以产生稳定的并且可被预见的现金流,通过过结构安排,将部分资产中的收益和风险要素重组与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将缺乏流动性但可以产生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换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的并且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的过程。

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开始正式试点,在这十余年间业务发展有过高速前进亦有停滞不前。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的不断创新与推进,必将迎来一轮新的机遇。

因而回顾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建议。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一)探索阶段:20世纪末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发行的以土地为标的物的“三亚地产投资券”为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先例。

在那之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与肯定,资产证券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但是,前期的探索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漏洞,例如法律法规、信息披露等方面从根本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二)试点阶段:2005年2005年3月正式启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次试点,试点以来的第一个规范化项目是由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的第一期“开元”CLO项目。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您的位置>>首页>>财经纵横>>管理学院:::N E W S:::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

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

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即借款者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直接融资过程,其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这种资产证券化属于一级证券化,现在在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它是指将已经存在的贷款和应收账款等转化为可流动的转让工具的过程。

例如将批量贷款进行证券化销售,或者将小额、非市场化且信用质量相异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汇集组合成资产池,重新包装为具有流动性的债务证券。

二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促使参与各方均受益。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资产证券化正是强市场本位时期的重要金融工具,其起源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美国。

1968年,美国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叫作抵押债券,发行人按一定的标准把若干个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

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

从1983年开始,资产抵押债券也发达起来,出现了抵押保证债券,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期限要求设计的。

到1993年,美国CMO的总量已达到了5000亿美元。

52资产证券化

52资产证券化

52资产证券化(一)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资产证券化最初起源于1970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担保发行的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此后证券化的资产从抵押贷款扩展到其他资产上面,出现了资产支持证券(ABS, assets-backed Securities)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我国对这一新兴金融工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

资产证券化( Asset Securitization )的本质特征–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持而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一个过程。

–可预见的现金流是进行证券化的先决条件,而不管这种现金流是由哪种资产产生的产生,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可以是实物资产(如高速公路的收费),也可以是非实物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等)。

资产证券化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以资产为支持,但实际上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

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所在–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从本质上模糊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原本相对清晰的界限,也显示出直接融资强劲的发展前景资产证券化所证券化的不是资产本身而是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

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的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利用资本市场对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是债券市场深化的助推器(二)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1、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8-1980发展阶段:1981-2023调整阶段:2023-至今2、我国资产证券化历程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获准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由于2023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23年重启2023年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持续发展(三)资产证券化基本结构结构图参与者原始债务人(Obligors)是指与原始债权人签订的债权债务合同中承担债务的一方。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摘要】中国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实物资产转化为证券并进行交易,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意义、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产品类型以及市场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浅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风险也在逐步暴露。

在未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加强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规范化,有望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中国、现状、发展历程、市场主体、产品类型、风险、前景展望、监管政策、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浅析中国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种类繁多的资产通过结构化手段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发行给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工具。

该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深度,促进资本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不同的阶段,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主体也日益多样化,并且政府积极推动金融改革,提高监管力度,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减少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可期。

为了实现资产负债匹配、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金融市场功能等目标,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稳步发展。

2. 正文2.1 资产证券化概念及意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固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将这些资产进行融资或者转移风险的过程。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绿色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绿色资产转化为证券以进行融资的金融工具。

这一概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国际社会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探讨将环保项目转化为资产,以便于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和投资。

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金融公司共同推出了“绿色资产证券化计划”,旨在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支持环保项目的融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资产证券化越来越成为了国际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中国,绿色资产证券化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投资方式。

2018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绿色债券管理办法》,明确了绿色债券的定义和核心要素,并为其发行和投资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

此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也于同年发布了《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报告》,对绿色债券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总的来说,绿色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发展的潜力。

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投资者的日益关注,相信绿色资产证券化将会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1 -。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具有一定收益和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能够交易的证券,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买卖,从而将这些资产的收益权进行切割和转让的金融创新方式。

它通过将各种资产进行捆绑,切割为不同等级的票据,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筹集资金,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融资效率。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房地产市场。

当时美国遭遇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将抵押贷款发起证券化,即将一批抵押贷款组装成为一种名称为按揭支持证券(MBS)的特定投资工具。

1980年代,资产证券化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美国金融市场不仅发展了按揭支持证券(MBS),还推出了资产支持证券(ABS),它将各种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债权等转化为证券,方便投资者进行交易。

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效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1990年代,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金融工具。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产证券化在融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发行ABS产品,可以吸引外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资产证券化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降低风险敞口,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21世纪初,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衰退,资产证券化市场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问题,强调了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资产证券化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资产证券化交易。

同时,一些新兴的资产类别也开始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如知识产权、收益权等。

总的来说,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它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但也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92年,但直到2005年才开始试点。

以下是其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早期探索阶段(1992-2004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的实践。

1997年,央行颁布了《特种金融债券托管回购办法》,规定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特种金融债券需要办理资产抵押手续,并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负责相关事宜。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不良资产支持债券的发行成为可能。

然而,这个阶段的尝试并没有大规模展开。

试点阶段(2005-2008年):2005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开始在中国进行试点。

同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对交易托管结算、基础资产抵押权变更、税收及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

这一阶段共发行了91只产品,总规模达到932.8亿。

暂停阶段(2008-2011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有所放缓。

这一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重启阶段(2011-2014年):2011年8月,证监会批准远东集团发行12.8亿元资产支持证券,标志着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重新启动。

2012年5月,央行宣布重启资产证券化。

此后,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在中国市场逐渐增多,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

快速发展阶段(2014至今):自2014年起,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年,共发行了66单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总额达到了2819.81亿元,超过了此前几年的总和。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总体来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在经历了早期的探索和试点后,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化。

未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将资产(如债权、信贷、应收账款等)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产品,通过借助金融市场,将这些证券产品出售给投资者,从而获得融资而不增加资产方的负债。

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业务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

一、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和意义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兴起源自于金融市场的需求。

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虽然能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银行风险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等。

而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资产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的证券产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提高了融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效率。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历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刚刚起步,探索性地进行了一些试点项目,如中长期债券发行体系改革试点、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试点等。

初级阶段:进入21世纪初,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步入初级阶段。

2005年,央行发文开启了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正式批准程序,批复了首批8个项目。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以传统的金融资产证券化为主,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汽车贷款证券化等。

成熟阶段: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201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颁布了关于发展债务融资工具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债务融资工具的证券化之路。

此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不断发展,涉及领域也逐渐扩大,包括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债券、银行间债券等。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交易结构和业务流程两个方面。

交易结构: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结构可以分为主动管理型和被动发行型两种。

主动管理型是指资产证券化计划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以主动管理的方式进行交易;被动发行型是指依托一揽子交易计划,无论市场形势如何,都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发行和交易。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资产证券化概述 •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监管 •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策略建议
01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技术
它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 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 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THANKS
感谢观看
• 强化风险管理: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理,确保资产证 券化产品的信用质量,避免因信用风险事件对银行声誉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 提高创新能力: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应提高创新能力, 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证券化产品,以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 总之,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既可以优化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和 盈利模式,也面临着市场、信用等多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选择资 产证券化目标,强化风险管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确保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进行 ,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系列运作环节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 化的基本框架,促进了资产的流动性和风险的分 散,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产品。
03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 风险与监管
信用风险与评级挑战
信用风险评估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对基础资产的信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是 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需要采用适当的信用评估方法,对借 款人的还款能力、债务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资产支 持证券的信用等级。
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拓宽收入来源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获得 证券化产品的发行管理费、承销费等 收入,拓宽收入来源。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法律问题、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设计(实务经验2016)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法律问题、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设计(实务经验2016)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法律问题、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设计(实务经验2016)阅读提示:自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以来,经历了启动、中止、重启、喷发的历程。

与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资产证券化也发展出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以央行和银监会为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为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打包建立资产池,并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增信,将其变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证券的方式。

在企业层面,资产证券化能有效地实现盘活存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的目的;在社会层面,它能实现企业低成本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国家层面,它能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常见模式自2005年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以来,经历了启动、中止、重启、喷发的历程。

与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资产证券化也发展出三种主要模式,分别为以央行和银监会为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证监会主导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以及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为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

这三种主要模式在监管与交易要素上也各不相同,具体如下:二、资产证券化操作流程从中介机构的视角来看,资产证券化开展一般需要经过如下阶段:1、基础资产挑选基础资产直接影响现金流的表现,对于证券评级影响重大,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与定价,因此,基础资产的挑选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重要环节。

对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在进行挑选时,往往适用不同的考察角度与标准。

例如:对于住房抵押贷款,一般会从贷款人年龄、贷款账龄、剩余期限、贷款五级分类等角度去考察基础资产;对于汽车贷款则重点从分散度、风险分类、金额分布、期限、账龄及抵押率等角度考虑;对于租赁债权需要考察承租人的类型及性质、分散性、租赁设备的类型、逾期与早偿等;对于应收账款则需要考察款项的性质、债务人的类型、还款来源、分散性、历史逾期情况等;对于市政收费权则需要考虑法律属性、特许经营权、权利负担及转让性、历史营运记录等。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研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研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流通的证券,以便投资者进行交易。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资产证券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证券化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透明度不足等。

加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深入探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展望未来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和作用,总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全面掌握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提高国家整体金融竞争力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对于解决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简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简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

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

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即借款者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直接融资过程,其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这种资产证券化属于一级证券化,现在在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它是指将已经存在的贷款和应收账款等转化为可流动的转让工具的过程。

例如将批量贷款进行证券化销售,或者将小额、非市场化且信用质量相异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汇集组合成资产池,重新包装为具有流动性的债务证券。

二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促使参与各方均受益。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资产证券化正是强市场本位时期的重要金融工具,其起源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美国。

1968年,美国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叫作抵押债券,发行人按一定的标准把若干个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

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

从1983年开始,资产抵押债券也发达起来,出现了抵押保证债券,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期限要求设计的。

到1993年,美国CMO 的总量已达到了5000亿美元。

1985年汽车贷款的抵押证券开始发行;1988年,美国又推出了以信用卡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1993年对学生贷款的抵押证券相继问世。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

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证券市场将基本完成从“新兴+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迈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一个更加公正、透明、高效的证券市场,将在中国经济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同时,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证券市场,也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一节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了至今将近30年的改革之路。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之前,在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通过计划行政体制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萌芽的经济和社会土壤。

一、股份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同时孕育我国改革的最初切入点、并取得最大成功的是农村改革。

而早在1979年,我国农村就有了以集资入股的社队企业,因此,我国股份经济的萌芽实际上是始于农村改革。

这期间,我国的农村企业和城市的小企业有了股份制的雏形,其特征是从浅层次的集资入股型到深层次的合股经营、股份合作型发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的政治共识;并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股份制也由此开始进入了正式试点阶段。

1984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发布《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

1984~1986年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少数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例如,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制试点,1985年上海延中实业股份制试点,1985年广州市政府批准了广州绢麻厂、明兴制药厂、侨光制革厂三户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股份制试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特点及问题
1.资产证券化的结构相对简单
2.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银行互持现象严重
3.证券化处于试点状态,政府干预色彩浓厚
4.商业银行缺乏积极性
资产证券化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意义
1.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商业银行存量资产 ,提高资 金周转率与使用效率 2.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的三个阶段(2)
第二阶段是 2009 年至 2011 年,中国的信贷资产证 券化进程停滞不前。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 美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备受指责。 为谨慎起见,中国监管当局停止了信贷资产支持 债券的审批发行。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的三个阶段(3)
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2012年5月,人民银行、 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 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被搁置三年 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期批准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额度为人民币 500 亿元。 2012 年初至 2013 年 9 月, 市场上共发行了 26 只信贷资产支持债券,总规模 为241.3亿元。在再次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 监管当局显得十分谨慎,除采取风险自留、信用 评级等措施来控制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之外还设 置了单个机构持有单只证券不超过40%的上限。
3. 拓宽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促进金融市场协调 发展
4.促进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 5.有利于影子银行阳光化
前景展望
2008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财 政刺激计划,并辅之以大规模的银行信贷。2009年中国的社会融资规 模增长了99.3%,与2008年相比,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4.3个 百分点。尽管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提振了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但却 导致企业部门与地方政府杠杆率高企,埋下了潜在的金融隐患。未来 几年内,外需将依然保持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也将下行。这意味 着中国经济可能进入痛苦的去杠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银行体系 的不良贷款风险将逐渐显现,这可能同时发生在银行的表内与表外。 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中国政府主要通过向银行注资来帮助银行注 销不良资产、通过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银行剥离不良资产、 通过维持存贷款利差来帮助银行逐渐消化不良资产等做法。这些做法 尽管很成功,但同时代价不菲,而且加大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干预。
图 1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 :种类、规模 (亿) 和只数
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作为基础资产而进行的证券化。该产品由中 央银行和银监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其发起人 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公 司。 2005 年初至 2013 年9 月,中国累计发行 82 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达 909 亿元, 是三种证券化模式中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受 市场关注的品种。
政策建议
再次,出台法律法规以推动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 展。中国开展证券化业务已经 9年,但是尚未建立 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规范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 规和会计条例。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起与资产证 券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条例,简化证券化的 审批程序,让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更为标准化, 让更多的机构能够参与到资产证券化活动中来。 最后,中国政府应充分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 教训,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做好风险防 控工作。例如,避免同一基础资产的重复衍生、 防止资产证券化链条变得过长、提高相关信息披 露程度、加强对投资者安全意识教育等。
资产证券化流程图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已出现证券化萌芽。1992年,三亚开发 建设总公司以三亚市丹州小区800亩土地为标的,以地产开发后的销售 权益为基础资产,发行了总额两亿元人民币的三亚地产投资证券。 1996年8月,珠海市政府在开曼群岛注册珠海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以 当地机动车的管理费及外地过境机动车缴纳的过路费为支持,在美国 证券市场发行了2亿美元的资产担保债券。此外,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和中集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还成功地开展了应收账款证券化交 易。但是,这些交易大多采取了离岸证券化的形式,基本上不涉及境 内机构。2005年,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 列法律法规,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资产 证券化实践由此才在中国正式展开。
资产支持票据
资产支持票据(ABN)是指非金融企业以基础资产 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 的一种债务融资工具。ABN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 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其基础资产的内容与券商专 项资产证券化接近。 ABN 的时间开始于 2012 年 8 月, 明显晚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 从2012年8月7日发行首只ABN(2012年上海浦东路 桥第一期ABN)以来,金融市场已经累计发行 24只 资产支持票据,总规模达82亿元。
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
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始于 2005 年。中国国际金融 有限公司于2005年8月推出了首例专项计划“联通 收益计划”。 2006 年是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实践 最活跃的一年,发行只数和规模分别为 29只和164 亿元。 2007 年至 2010 年,证监会没有审批任何券 商专项资产计划。2011年8月,券商专项资产证券 化业务重启,但是发行的频率和规模都比较小。 2013 年,债券发行频率和规模有所加速。 2005 年 初至2013年9月,金融市场累计发行68只券商专项 计划,总规模为357亿元。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2005 年初至 2013 年 9 月,中国累计发行 175 只资产 支持证券,总规模达到 1348.5 亿元。资产支持债 券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比重依然很小,存量只数 仅占债券市场总存量只数的 1.17%,票面总额仅占 债券市场票面总额的 0.12%。迄今为止,中国的资 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 券商专 项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三种方式,它们的 主要区别在于基础资产和审批监管机构不同。截 止2013年9月,上述三种产品的累计发行只数分别 为 82 、 68 和 24 只,累计发行规模分别为 909 、 357 和82亿元人民币(图1)。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的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 2005 年至 2008 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 发行只数和规模快速增长。 2008 年是中国信贷资 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最高的一年,发行只数和规 模分别达到26只和302亿元,发行人也从银行和资 产管理公司扩展到诸如汽车金融公司等非传统金 融机构。 2005 年至 2008 年,央行、银监会、税务 局和财政部相继单独或联合发布了与信贷资产证 券化有关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登记、托管、 交易、结算、操作规则和抵押融资等法律法规, 推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
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证券化指由证券公司设立 SPV, 以计划管理人身份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收益凭 证,按照约定用受托资金购买能够产生稳定现金 流的基础资产,并将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分 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券商 专项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审批和监管,基础资产 涵盖债权、收益权和不动产三种资产类型是三种 证券化业务中基础资产范围最广的。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12级金融7班
杨浩浩
Asset Securitiz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简介
资产证券化是近 30 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 展最快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如果有一个 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 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资产支持证券在国外使用 相当普遍,是当前颇为流行的主要融资工具之一。 资产证券化反映了金融发展的必然性,是金融演 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尤其符合我国金融改 革和创新的客观需要。
我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作为一种市场化的不良 资产处置方式,资产证券化将被中国商业银行普 遍采用。这意味着资产证券化将在中国迎来快速 发展的新时代。
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管制导致商业 银行可以长期坐地收利,因此在推进资产证券化 方面缺乏积极性。而取消利率管制将会压缩商业 银行的利润空间,降低银行对存贷款利差的过度 依赖,激励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提高 中间收入占比。 其次,允许银行将不良资产证券化。新一轮资产 证券化试点要求贷款机构运用优质资产进行证券 化。但是,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银行能从优质 贷款中获得稳定的利差收入,从而并不愿意将这 部分贷款打包证券化。允许贷款机构将部分不良 资产证券化,将会显著提高贷款机构开展资产证 券化业务的积极性。
结束
谢谢大家,欢迎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