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_阴阳离合论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类论(2)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类论(2)原文阴阳类论(2) 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以及我自己从书本上读到的从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讲的从容之法相结合的话,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
黄帝道:三阳如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枢纽;三阴如母亲那样善于养育,二阴如雌性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阴阳。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则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
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一阴肝气不能制止寒水,故内乱五脏,外现惊骇。
二阴二阳则病在肺,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
二阴与二阳交互为患,则土邪侮水,其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狂乱。
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于心,并使脘下空窍如被堤坝阻隔一样闭塞不通,四肢好像离开身体一样不能为用。
一阴一阳为病,其脉代绝,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发生的病变,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无定处,饮食无味,大便泄泻无度,咽喉干燥,病在脾土。
二阳三阴为病,包括至阴脾土在内,阴气不能至于阳,阳气不能达于阴,阴阳相互隔绝,阳浮于外则内成血瘕,阴沉于里则外成脓肿;若阴阳之气都盛壮,而病变趋向于下,在男子则阳道生病,女子则阴器生病。
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雷公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
黄帝没有回答。
雷公又问。
黄帝道:在医书上有说明。
雷公又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
黄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见脉有死征,那么到出春交夏,阳盛阴衰之时,便会有死亡的危险。
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天理,势必将尽,草和柳叶都枯死了,如果到阴阳之气都绝,那么其死期就在正月。
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
阴阳之气都绝,死期在草木枯干之时。
夏季三月的病,若不愈,到了至阴之时,那么其死期在至阴后不超过十日;若脉见阴阳交错,则死期在初冬结薄冰之时。
冬季三月的病,表现了手足三阳的脉证,不给治疗也会自愈。
什么是阴阳离合?《黄帝内经》:三阴三阳,表里相成
什么是阴阳离合?《黄帝内经》:三阴三阳,表里相成展开全文今天主要讨论的是《黄帝内经》里面的阴阳离合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阴阳呢?阴是向下的向内的,具有滋养作用的,构成生物功能的一类物质。
阳是向外的向上的,具有温煦作用,有保外防护属性的一类物质。
《黄帝内经》有云:“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所以世上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阴阳来阐述,天空是阳,太阳是阳,大地是阴,月亮是阴。
人体也是这样对应的,甚至连时间也和阴阳相互对应。
但黄帝又有疑问了“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上面我们说了人体是阴阳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人体理论上是可以分阴阳的,甚至是可以万物阴阳一样对应。
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很多,不可能按照理论上完美的数据来计算。
因而黄帝就发现了人体三阴三阳不对应阴阳的漏洞。
当然这是按黄帝自己的理解是人体三阴经三阳经不对应万物阴阳体系,但到底是怎么样的岐伯也做了解释。
岐伯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意思是天地间的阴阳太过广袤,可以推测千万种变化,根本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阴阳不变的道理是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所以人体总的来说是对应阴阳的。
那么阴阳离合是什么呢?阴阳指的是阴经和阳经。
离,分开的意思。
合,并拢的意思。
阴阳离合指的是阴阳经分开和聚拢之间的关系。
因为人体有三阴经和三阳经,所以岐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阴阳离合的关系。
“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岐伯说三阳的离合是这样的,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在表里之间为枢。
但三阳又是不可分割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合起来又可以统称为一阳。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同理,三阴也是这样的,三阴是相互有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合起来可以统称为一阴。
素问·离合真邪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离合真邪论【原文】素问·离合真邪论【内容】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国学梦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以下是相关原文和译文:《素问·五常政大论》。
原文:爰有治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家;治其国家者,必先齐其家;齐
其家者,必先修其身;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
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其知者,必先学多闻。
译文: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从治理自己的家庭开始,治理家庭必须先
修心养性,只有正心诚意,充实知识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灵枢·本神》。
原文:神在心,形乎色,象乎声,志乎思,意乎神。
译文:人的神灵在心中存在,表现在颜色和声音上,受思想和意志所
支配。
《素问·阴阳离合论》。
原文:是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鬼神之纲纪也,生之本原也,死之
枢纽也,化之精华也,变之渊源也。
译文:阴阳是天地的规律,是鬼神之所在,是生命的基础,也是死亡
的纽带,是事物变化的核心所在。
以上是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展现了中医之源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国
学底蕴。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离合真邪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离合真邪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黄帝内经》006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倪海厦《内经》阴阳离合论
倪海厦《内经》阴阳离合论本篇论述了人体六经的离合。
三阳经和三阴经合称六经,其中三阳经为手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经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
离,经脉分而谓之离,指的是经脉循行路线、部位、功能各不相同;合,经脉汇合,阴阳一气谓之合。
三阳经的离合,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合,少阳介于二者之间为枢,三者紧密联系,合成为一阳。
三阴经的离合,太阴系三阴之表为开,厥阴系三阴之里为合,少阴介于二者之间为枢,三者紧密联系,三阴合成为一阴。
中医常用一种叫“取类比象”思维方式,为了让高深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容易理解和接受,就拿一些大家耳熟能想详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道理打比方。
在此,不妨借用此法,方便理解六经的离合。
人居于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
人体内与天气沟通的通道(经络)为阳经,与地气沟通的通道(经络)为阴经。
阳经侧重强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故借用“太阳”、“阳明”、“少阳”来命名,以表达和比较该经络拥有阳气的多与少。
而阴经则是将拥有“主静、主内、主阖”特质的经络归属阴经,侧重体现了与内脏之间的相关联性,故用“太阴”、“厥阴”、“少阴”来表达该经络拥有阴气的多与少。
借用一扇两开大门,来形象认识六经的阴阳、开阖。
门板有向阳和背阳两面,向阳为阳,背阳为阴。
门板阳面的正面表皮为太阳,第二层为阳明,侧面的轴为少阳;门板阴面的表皮为厥阴,第二层为太阴,门板天地两头为少阴。
门打开和关闭,则应六经之开阖。
总之,阴阳之气,传注全身,在人体内分合有序,气运于里,形表于外,运行不息,表里相成。
正所谓“阴阳(冲冲,音同),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认识六经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疾病传变的路径与过程。
一般来说,病是由阳入阴,由表入里的过程。
即由太阳至少阳,由少阳至阳明,由阳明至太阴,由太阴至少阴,由少阴至厥阴,但这个过程并不代表所有疾病的传变过程,娑婆世界的无常,体现在万事万物中!。
黄帝内经 阴阳离合论 译文白话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原文: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译: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原文: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译: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
原文: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译: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
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
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
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译: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原文: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译: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
原文: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素问·阴阳别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阴阳别论【原文】素问·阴阳别论【内容】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疒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阴阳离合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主要以足三阳、三阴经的分布、交接特点等,并以木门的结构来比喻、,论证“三阴一体、三阳一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阴阳离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
黄帝内经:素问第07章 阴阳别论
阴阳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翻译】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原文】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翻译】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麽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
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
【原文】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翻译】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
【原文】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翻译】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
【原文】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翻译】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原文】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翻译】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
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
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
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原文】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原文】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翻译】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6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6
22'5’18【子预·学内经】
【原文】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所以,三阴经的离合,太阴主表为开,厥阴主里为阖,少阴介乎表里之间,主转输,故为枢。
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相连,所以合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延伸】
1)三阳离合为屏障!人身以躯体为外,阳气出入其间,以为护卫之屏障,则五脏安焉。
这个"门"又由三部构成: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所谓三阳离合,即此三部功能既分工又合作,同司御邪抗暴之用。
2)三阴离合主封藏!脾藏营,太阴者脾也;肾藏精,少阴者肾也;肝藏血,厥阴者肝也,三阴关阖枢各有所主,是为相离。
而营、精与血互生互化,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
概言之,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意。
如果“开”的作用失常,则是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而发生的。
如果"阖"的作用失常,则气机不畅而易生悲感,易生悲感的当取足厥阴经脉,根据其证虚实进行治疗。
如果"枢"的作用失常,则脉道有所瘀结不通,瘀结不通的当取足少阴经脉,根据其证虚实进行治疗,凡脉道有所瘀结的都可取治。
《内经》阴阳离合论
《内经》阴阳离合论《内经》阴阳离合论[1]规、矩、权、衡:均为古之衡器和量具,引申为判断的准绳。
此喻四时脉象,规,做圆之器,喻春季脉圆滑之象;矩,做方之器,喻夏季脉方盛之象;衡,秤杆,喻秋季脉不上不下,平衡于中;权,秤锤,喻冬季脉伏沉之象。
【译文】脉搏的往来上下与这四季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像圆规一样,圆滑而动,夏脉之应像矩尺一样,方正而盛,秋脉之应像秤杆一样,其取在平,冬脉之应像秤砣一样,其势下垂。
二、五脏之脉原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1],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素问·宣明五气》)【注释】[1]脾脉代:张介宾曰:“代,更代。
脾脉和软,分王四季。
如春当和软而兼弦,夏当和软而兼钩,秋当和软而兼毛,冬当和柔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
此非中止之谓。
”【译文】五脏的脉与四季相对应的情况是:肝脉应春而弦;心脉应夏而钩;脾脉应长夏而和软,分王四季;肺脉应秋而毛;肾脉应冬而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按语】1.关于四时脉象人与自然息息相关。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人体脉象亦有四季变动。
四季阴阳的周期性消长变化,决定了四季不同特征的正常脉象,故用规、矩、权、衡以比喻四季脉象。
四季常脉特征变化之一在于脉位的深浅,如原文所述:“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
春季阳气初升,人体生发之阳气向外浮越,但寒气未尽,故气机仍有约束,脉呈端直弦长;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盛发之气旺盛,脉管充盈,脉体较大,来盛去衰;秋季阳气收敛,人体阳气收敛,脉在肤下,脉势已减;冬季严寒闭藏,人体阳气内潜,脉深沉有力。
2.四时脉象的临床应用“春日浮”“夏日在肤”“秋日下肤”“冬日在骨”几句原文,不仅描述了四季常脉的特征,还说明:在诊脉时,医生应根据季节变化,运用相应的指力的大小来探寻脉位的深浅度。
如春季之脉,因为显现部位浅浮,着力要轻,脉端直而长。
冬季之脉,因为脉位深沉,需重按至骨,脉深沉有力,余如此。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里说的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
”我跟中医爱好者朋友讨论时说,“白天阳气盛,黑夜阴气盛,这是不是很奇妙?就像世界被分成了两个互补的部分,缺了谁都不行。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就好比星星,看着数不清。
”我在中医课上跟同学讲,“但它们都在天空这个大范围内,阴阳虽变化无穷,是不是也有个核心的规律呢?”“三阴三阳的划分,像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六块。
”我和学中医的邻居聊天,“每一块都有它的特点,阳明这块像蛋糕里的奶油部分,有它独特的味道和作用,你能理解吗?”“阳气就像太阳的光线,充满活力。
”我对来咨询养生的大叔说,“你看那太阳出来,万物生长,人体的阳气也是这样,充足了身体才棒,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阳气足呢?”“阴气似月亮的清凉。
”我跟练瑜伽的阿姨比喻,“晚上月亮出来,世界变得宁静,人体阴气也能让我们在该休息的时候平静下来,你在夜晚有没有感受到这种阴气的宁静呢?”“阴阳离合,如同夫妻的相处。
”我在健康讲座上说,“有时亲近有时分开,相互协调才能家庭和睦,人体阴阳也是,协调好了才健康,这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又很深刻?”“‘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这就像数手指。
”我教小朋友中医知识时说,“虽然人体阴阳变化多,但我们可以像数手指一样去认识它,你想不想试试数清楚呢?”“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这仿佛是人体的两个司令部。
”我和中医同行探讨,“一个指挥上面的行动,一个掌控下面的运作,它们相互配合,人体这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你说神奇不神奇?”“阴阳的转化,像四季的更替。
”我跟农民伯伯解释,“冬天阴盛,慢慢就转化为春天的阳盛,人体的阴阳也会这样转化,你在劳作中有没有体会到身体随季节的阴阳变化呢?”在我看来,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用独特的阴阳概念解释人体和世界,虽然看似神秘复杂,但通过各种生动的类比,能让我们逐渐理解其中的奥秘,为中医养生、人体健康研究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基础,让我们能更好地探索生命的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本人把《黄帝内经》中讲阴阳及三阴三阳的文章段落集中整理在一起,这样会全面,集中,系统的认识阴阳理论,希望能给广大中医爱好者带来方便和新的启迪!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4,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5,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6,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9,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0,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1,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2,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慓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13,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14,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15,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题解】本篇论述了阴阳对待离合的规律。
合而言之,则阴阳为一气,分而言之,则有十、百、千、万,乃至无穷无尽之数。
人身经脉也是如此。
分而言之谓之离,三阴经有太阴、厥阴、少阴之分,三阳经有太阳、阳明、少阳之分;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三阴经的太阴、厥阴、少阴和三阳经的太阳、阳明、少阳之间,又必须协调统一,故以《阴阳离合论》名篇。
篇中具体论述了三阴三阳经的离合和所行部位及起止点。
并指出了三阴三阳经的作用特点:关、阖、枢。
本篇名言:“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太阳为开(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72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轉。
【注释】①阴处:潜伏于地下。
马元台:“方其未出地者,地之下为阴,处于阴之中,命曰阴处。
”②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正与主为互词。
指阴阳各司其责。
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③天地四塞: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
【译文】黄帝问: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曰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计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身也与此相应。
如今听说人身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符合,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天地间的阴阳计数有十,推广开来就有百,计数有千,推演开来就有万,万数之大不能—查数,但其道理归结起来还是一个,总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天覆盖于上,地承载于下,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潜伏阴中,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
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原文典籍
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
以上调下,以左调右。
有余不足,补泻于荣输,余知之矣。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
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原文
阴阳离合论1关于篇名
阴阳,指阴经和阳经。
离,分也;合,并也。
本篇讨论阴阳离合之数的问题,故篇名《阴阳离合》。
正如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
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对阴阳离合之数,注家有二说:
⑴ 认为即一阴和一阳而言。
阴经和阳经,离之则为二,合之则为一。
如张介宾《类经经络类二十九》注: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吴昆《素问吴注》
亦同此说,注云:此言阴阳,经之阴阳也。
阳表阴里谓之离,一阴一阳相偶谓之合。
又异者为离,同者为合。
⑵阴阳各分太少厥邙日明)为离,三阴三阳总合于一阴一阳则为合,如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
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
文中有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之语,则后说义胜。
然阴阳本为一分为二,故以阴和阳二者而言,亦是离合之数。
2内容提要
⑴指出了自然界阴阳变化万千,但其要则在于一阴一阳,即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⑵通过三阴三阳经脉根、结的论述,阐明三阴三阳经脉离则为
三,合则为一的道理。
⑶论述了三阴三阳经脉的开、阖、枢生理特性。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