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合集下载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分析阿卡波糖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展开分析。

1.1 更好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物,它们在降糖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降糖效果。

研究表明,联合使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血糖控制,减少餐后血糖波动,从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的病情。

1.2 减轻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血糖无法有效利用。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血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达到更好的降糖效果。

1.3 降低血脂和血压除了降糖效果,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脂和血压,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还可以降低血压,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1.4 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而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合成和提高脂肪氧化,从而达到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效果。

阿卡波糖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和血压、减轻肥胖和改善代谢综合征,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面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1 胃肠道不适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都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的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腹胀等。

而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新型降血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新型降血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新型降血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杨燕 陈凤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上海 200011)摘 要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非胰岛素依赖性降血糖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液排泄,从而产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

SGLT2抑制剂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且还具有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以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和保护肾脏的效果。

当然,SGLT2抑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就SGLT2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不良反应预防中图分类号:R977.15; R9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03-0021-04Adverse reactions and prevention of a novel hypoglycemic drugs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YANG Yan, CHEN Fengling(Division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11, China) ABSTRACT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inhibitors is a novel non-insulin-dependent hypoglycemic drugs that can reduce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by inhibiting glucose reabsorption in proximal renal tubules and promoting glucose excretion from urine. SGLT2 inhibitor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hyperglycemia state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but also have the effects of reducing body mass,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protecting the kidney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adverse reaction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GLT2 inhibitors and their prevention.KEy wORDS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adverse reactions; prevention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SGLT)2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新型口服降血糖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液排泄,从而产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作用[1]。

糖尿病药物与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糖尿病药物与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糖尿病药物与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药物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和胰岛素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非常重要,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1. 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不适通常在药物刚开始使用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减轻。

患者应遵循医嘱准确使用药物,避免食用可能影响药效的食物,如高糖食品。

2. 胰岛素: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可能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或瘀伤。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轮换使用来减轻不适感。

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反应,如低血糖、过敏反应等。

低血糖是使用胰岛素时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及时处理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和心跳加速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瘙痒、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在面对这些不良反应时,患者和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和减轻不适。

1. 与医生保持沟通: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别调整。

患者应与医生密切沟通,并及时报告任何不良反应。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指导。

2. 使用正确的注射技术:对于使用胰岛素注射的患者,正确的注射技术非常重要。

在注射胰岛素之前,应仔细洗手并观察注射器和胰岛素的外观。

选取合适的注射部位,并确保注射器对准皮肤垂直插入。

注射完毕后,轻轻按压注射部位,然后在不同的部位轮换使用。

3.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与药物和胰岛素的正确使用一样,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充足的睡眠以及减轻压力的方法。

这些习惯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定期体检和监控: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体检。

利拉鲁肽注射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利拉鲁肽注射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利拉鲁肽注射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摘要】利拉鲁肽注射剂是一种新型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从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利拉鲁肽注射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时加以注意。

研究结论认为利拉鲁肽注射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但还需要更多临床实践来验证其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于临床实践中的建议,强调了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反应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利拉鲁肽注射剂、糖尿病、临床疗效、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药理作用、预防、处理措施、注意事项、优势、结论、展望、建议、临床实践。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4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中。

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利拉鲁肽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一些患者使用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了解利拉鲁肽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的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利拉鲁肽注射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1. 分析利拉鲁肽注射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药理作用,探讨其机制和对疾病的影响;2. 评估利拉鲁肽注射剂在临床中的疗效,包括降糖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3. 调查利拉鲁肽注射剂在患者中常见的用药不良反应,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4. 提出预防和处理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5. 总结利拉鲁肽注射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帮助医生合理使用该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常用药不良反应(2024)

糖尿病患者常用药不良反应(2024)

糖尿病患者常用药不良反应(2024)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抗击糖尿病的道路上,药物治疗是关键武器。

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为您详细盘点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疗效与风险双胍类,尤其是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它们通过降低肝脏的葡萄糖生产和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来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药物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其次是低血糖;乳酸中毒也是二甲双胍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其中头晕、嗜睡、呼吸困难是主要临床症状表现。

在用药过程中,避免一次性大量用药可预防发生乳酸中毒。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二甲双胍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的发生率达7.0%~22.5%,而且还可使患者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在不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下,适量增加使用剂量,或者增加使用次数其降低和稳定血糖的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二甲双胍推荐起效最小剂量为500毫克/天,最佳功效剂量为2000毫克/天,而成年患者的最大推荐剂量为2550毫克/天。

胰岛素治疗:管理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未按时进餐、肝肾功能不全、升血糖反应有缺陷、胰岛素剂量使用过大。

低血糖反应早期可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心跳加快、头昏、心慌、饥饿感等;晚期可以出现头痛、头晕、精神错乱;严重者还可引起昏迷、休克。

胰岛素注射一段时间,注射部位可出现瘙痒、红肿、红斑和灼烧感,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荨麻疹。

如果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医护人员要做到积极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且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长期使用胰岛素,并且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的患者,可出现脂肪萎缩。

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面部及四肢水肿。

需告知患者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腹部、臀大肌、上臂三角肌可以轮流注射,并且采用室温的胰岛素注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皮下脂肪萎缩。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糖尿病的发病率与不良反应等问题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糖尿病类药物的运用逐渐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类药物的使用也不是没有风险的,其不良反应一直是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糖尿病类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糖尿病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糖尿病类药物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

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胰岛素分泌增强剂。

胰岛素则主要分为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

这些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情况如何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口服降糖药被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所使用,其中以双胍类药物使用率最高。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具有减少肝糖输出、提高组织敏感性和抑制葡萄糖生成等作用,被称为口服降糖药的第一线用药。

其次是磺脲类药物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则相对较少,主要用于对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病例。

速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的使用比例较高,中效胰岛素使用较少。

这可能与速效胰岛素的快速作用和长效胰岛素的持久控制效果有关。

以上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更倾向于选择口服降糖药,尤其是双胍类药物,而胰岛素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更加重视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合理选择药物,尽量避免使用胰岛素,避免患者产生心理负担。

二、糖尿病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虽然糖尿病类药物在治疗糖尿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糖尿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消化道不适、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受损等。

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以低血糖最为常见。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2024

糖尿病的常用药物2024

引言概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发病率。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在目前的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注意事项。

正文内容:1.口服药物1.1双胍类药物1.1.1二甲双胍1.1.2吗啉胍1.1.3罗格列酮1.1.4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1.1.5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2磺酰脲类药物1.2.1格列本脲1.2.2糖基内脂1.2.3艾必妥1.2.4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1.2.5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3.1阿卡波糖1.3.2米格列特1.3.3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1.3.4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4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1.4.1艾塞那肽1.4.2利拉鲁肽1.4.3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1.4.4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1.5α葡萄糖酶抑制剂1.5.1伏格列波糖1.5.2阿糖胞苷1.5.3作用机制及适用人群1.5.4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2.胰岛素2.1快速型胰岛素2.1.1速效胰岛素2.1.2胰岛素类似物2.1.3作用机制及使用方法2.1.4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2.2中长效型胰岛素2.2.1人胰岛素类似物2.2.2长效胰岛素类似物2.2.3作用机制及使用方法2.2.4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2.3混合型胰岛素2.3.1固定比例混合胰岛素2.3.2可调节比例混合胰岛素2.3.3作用机制及使用方法2.3.4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2.4胰岛素泵2.4.1胰岛素泵的原理2.4.2胰岛素泵的使用方法2.4.3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2.4.4适用人群和禁忌症2.5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案2.5.1氨基酸化胰岛素2.5.2胰岛素合剂2.5.3胰岛素释放制剂2.5.4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总结: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药物治疗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是主要的药物治疗方式。

糖尿病用药的三大注意事项

糖尿病用药的三大注意事项

糖尿病用药的三大注意事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

在使用糖尿病药物的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事项,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糖尿病用药的三大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正确使用药物1.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糖尿病用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确定。

2.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和用药频率,不要随意减少或增加药物的剂量。

如果出现负荷低血糖等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向医生咨询。

3.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如果用药后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二:遵循饮食和运动指导1.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的还需要合理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当的运动。

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膳食结构,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和糖分,避免过量食用高糖食物。

2.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糖分,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的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确保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注意事项三: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1.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剂、胃肠道药物等)可能会影响糖尿病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在使用糖尿病药物的应告诉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

2.不良反应:糖尿病药物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

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3.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可能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

这些患者在用药时应更加小心,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正确使用糖尿病药物、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是确保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1 、胰岛素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 1 )过敏反应,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注射部位会出现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2 )低血糖反应;( 3 )胰岛素抵挡;( 4 )注射部位呈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5 )眼屈光失调。

2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偶见低血糖,可有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胃痛或不适,皮疹较少见,少见而严峻的有黄疸、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咽痛、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表现为出血、紫癜)等。

3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胃痛、口中金属味等。

有时患者有乏力、倦怠、体重减轻、头晕和皮疹等。

4 、膳食葡萄糖调节剂
膳食葡萄糖调节剂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视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瘙痒和荨麻疹等。

极少数患者出现肝脏转氨酶增高,其程
度较轻且为一过性,很少导致停药。

5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的不良反应包括:( 1 )贫血;( 2 )心血管系统反应;( 3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4 )低血糖反应;( 5 )胃肠道反应等。

6 、非胰岛素降糖激素类药物
非胰岛素降糖激素类药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恶心最为常见,严重低血糖事件易发生于使用后 3h 内,患者还可出现厌食、呕吐、乏力和眩晕等。

糖尿病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糖尿病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以及常见不良反应
一、掌握正确的降糖药服用方法
针对口服降糖药,类型不同则服用的时间不同,剂型不同服用的方法也不同,如缓释片只需每日早晨服用一次即可,而二甲双胍如制成肠溶片可避免对胃的刺激,使其不一定非要餐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规律用药不但可以平稳保持血糖水平,还能使耐药情况发生减少。

正确的服用时间与方式是口服降糖药能充分发挥疗效的前提。

二、降糖药常见不良反应
1.磺酰脲类
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

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

长效的磺酰脲类易导致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因此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最好选用短效药物。

2.二甲双胍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及胃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皮疹及流感样症状。

3.胰岛素增敏剂
会引起轻中度水肿、贫血、低血糖、肝功能异常及血脂增高等。

根据国家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罗格列酮有引起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

三、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1.与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合用会使血糖升高,抵消降糖药作用。

2.与普萘洛尔、磺胺类药、阿司匹林等合用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3.与苯妥英钠等肝药酶诱导剂合用会降低降糖药的疗效。

4.与吲哚美辛合用会引发高血糖。

5.与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类合用可拮抗降糖药作用。

6.与加替沙星合用会引起原因不明的血糖波动等。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药物治疗糖尿病在管理和控制血糖水平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要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需要遵循一些重要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的指导:始终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如果对药物产生了不良反应或不适,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医生会根据血糖水平和其他因素来调整药物剂量。

2.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药物治疗不是糖尿病管理的唯一方法,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通过监测血糖水平,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配合,患者需要控制饮食。

遵循均衡饮食原则,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减轻胰岛负担,提高药物的效果。

4. 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药物治疗也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患者应遵循医生指导,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5.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的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

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6.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副作用加重。

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药物配方。

7. 禁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害,还会干扰药物治疗的效果。

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8. 定期复查和检查:定期复查是药物治疗的必要环节。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血糖水平,并接受其他必要的检查,例如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等。

这样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9. 注意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患者需要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并随身携带一些快速补充血糖的食物或药物。

10. 心理调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较大影响。

药物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解析

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解析

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解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广泛的患病人群。

为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医生通常会开具糖尿病药物。

然而,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析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使用情况。

适应症是指使用该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或改善某种健康问题或疾病的症状。

对于糖尿病药物来说,适应症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展,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常见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解析:1. 口服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病情轻微的患者。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改善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2.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

胰岛素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将血糖有效地转运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3. 胰岛素类似物: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使用。

这类药物与胰岛素类似,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

除了适应症外,了解禁忌症也非常重要。

禁忌症指的是某个药物使用时的限制条件或禁止使用的情况。

以下是常见糖尿病药物的禁忌症解析:1. 二甲双胍:禁用于肾功能衰竭、休克、心功能不全等情况下,容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2. 磺脲类药物:禁用于磺胺过敏的患者,由于潜在的致敏反应。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该药物或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

4. 胰岛素:禁用于过敏对胰岛素的患者,以及低血糖的情况下。

了解糖尿病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医生在开具药物处方之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结果,以确定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患者应该与医生密切沟通,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糖尿病药物一览表

糖尿病药物一览表

糖尿病药物一览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糖尿病药物。

一、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是这类药物的代表。

它可以减少肝脏葡萄糖的生成,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二甲双胍适用于 2 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二、磺脲类药物常见的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副作用可能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过敏等。

三、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它们也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发挥作用,但起效更快,作用时间较短,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

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四、α糖苷酶抑制剂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胀气、肠鸣音亢进等。

五、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作用机制是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水肿等,且使用时需要关注心血管安全性。

六、DPP-4 抑制剂比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

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从而延长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 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的作用时间,发挥降糖作用。

副作用相对较少,低血糖风险低。

七、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等。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

这类药物通常需要皮下注射,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八、SGLT-2 抑制剂常见的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

可能会导致泌尿生殖道感染。

九、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这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课件

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课件

维生素B12缺乏的影响
02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患者可能 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预防和监测
03
定期检测并适量补充维生素 B12。
胰岛素治疗挑战
管理低血糖风险
01
低血糖的早期信号
面色苍白、出汗、心跳加快 等是早期迹象。
02
胰岛素注射部位反应
注射部位可出现瘙痒、红肿 等过敏反应。
03
老年患者低血糖管理
高龄患者对低血糖调节能力降 低,风险增加。
DPP-4抑Βιβλιοθήκη 剂特点DPP-4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01 提高内源性GLP-1水平,改 善血糖控制。
DPP-4抑制剂的适用人群
02 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糖 尿病患者。
DPP-4抑制剂的优点
03 改善血糖控制,无增加低 血糖风险。
SGLT-2抑制剂注意
SGLT-2抑制剂功效 降低血糖,具有减重和降压效果。
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长期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脂肪萎缩。
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体重增加
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
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风险
磺酰脲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胰岛 B细胞功能正常的非肥胖2型糖 尿病患者。
使用磺酰脲类药物会导致体质 量增加,这是比较显著的不良 反应。
磺酰脲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 低血糖发生,此不良反应可能 在老年人或肾功能受损患者中 比较常见。
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2
高龄和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依从性低老年糖尿病患者
3
依从性低会降低治疗效果,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新药及老年患者关注
GLP-1受体激动剂
01
增强胰岛素分泌 GLP-1受体激动剂能增强胰 岛素分泌。

糖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

糖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

糖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依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然而,药物治疗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险。

本文将就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处理胰岛素是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之一,但使用胰岛素也可能引发以下不良反应:1. 低血糖:胰岛素过量或使用不当导致血糖过低,患者可能出现出汗、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摄入含糖食物或饮料,如果汁或含糖汽水,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2.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胰岛素过敏,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停用该种类胰岛素,咨询医生更换其他胰岛素制剂。

3. 胰岛素抵抗:少数患者在长期使用胰岛素后,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血糖难以控制。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胰岛素剂量、选择其他降糖药物或结合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疗。

二、口服降糖药物不良反应与处理除了胰岛素外,糖尿病患者常常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帮助控制血糖。

然而,口服降糖药物也可能引发以下不良反应:1. 胃肠道不适: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或咨询医生更换其他药物。

2. 乳酸酸中毒:部分二甲双胍类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恶心、腹痛等。

处理方法是立即就医,并停用该药物。

3. 肝功能异常:少数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肝酶升高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停用该药物,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其他药物治疗不良反应与处理除了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如降压药、血脂调节药等。

这些药物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并及时处理。

1. 低血压:部分降压药可能导致患者血压过低,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降压药剂量、减慢起床速度、增加饮水量等。

2. 肌肉疼痛:某些血脂调节药物可能引发肌肉疼痛、无力等不适感。

糖病与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

糖病与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

糖病与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糖尿病与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与安全性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类型2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有效的治疗和管理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初步治疗通常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措施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因此需要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一、口服降糖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可供选择,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血糖生成抑制剂、肠道糖吸收抑制剂和肝脏糖原合成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帮助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疾病进展。

二、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物副作用口服降糖药物通常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1. 胃肠道反应:一些降糖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开始治疗时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患者会逐渐适应药物,不良反应会减轻或消失。

2. 低血糖:口服降糖药物的一个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症状包括出汗、颤抖、心慌、疲劳等。

低血糖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或者剧烈运动引起的。

对于部分口服降糖药物而言,低血糖的风险更高,例如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3. 体重增加: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药物促使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从而使体重增加。

对于已经存在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的增加可能会加重疾病并增加其他健康风险。

三、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性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时,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用药。

以下是一些使用口服降糖药物需遵守的安全事项:1. 定期检查血糖: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同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依帕司他小知识—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唐林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依帕司他小知识—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唐林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依帕司他小知识—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唐林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病情本身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但是糖尿病背后的多种并发症却是隐藏的“致命杀手”,其中尤以糖尿病神经病变更为常见,而依帕司他便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药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众多糖尿病患者所关心的: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唐林对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一、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可以肯定的是,唐林依帕司他片是可以用于预防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的,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在高血糖状态下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保护神经细胞和组织,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源头切断病变路径,起到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

效果如何呢?关于唐林可以预防并发症吗的问题国内外权威指南共同指出,依帕司他为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的药物,疗效确切。

中国指南与共识:依帕司他被推荐列入《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2021年发表的《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1-09-24)》以及《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中均指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通过可逆性抑制醛糖还原酶而发挥作用,改善代谢紊乱,为针对糖尿病病变发病机制/对因治疗的药物。

美国指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美国糖尿病学会编)指出,依帕司他抑制多元醇通路异常,是针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治疗药物。

日本指南:2016年《日本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提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例如依帕司他可以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而且能防止神经功能恶化。

亚洲糖尿病学会:作为针对发病机制治疗的药物,依帕司他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唯一有效的口服药物。

美国内分泌学会(TES)2017年科学声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多元醇通路,减少葡萄糖通量,抑制组织中山梨醇和果糖蓄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西药的时候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随意用药,特别是西药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器官病,虽然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胰岛素的应用中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应当积极的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抗糖尿病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了解各种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不良反应预防Diabetes mellitus and preventio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bstract:Diabetic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taking the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rug adverse reactions,especially the western medicine is easy to cause serious organ disease , while insul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has very good effect ,but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sulin can appear many adverse reactions should be active prevention of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insulin. Oral antidiabetic drug adverse reactions involves the system widely ,there are serious consequences ,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clinical . Understand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various anti diabetes drug ,provide clin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Keywords:Diabet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前言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

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我国首次糖尿病调查于1978~1979年在上海10万人口中发现患病率为10.12‰),1980~1981年在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患病率为6.09‰(标化患病率6.74‰),当时我国约有700万糖尿病患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中国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在血糖控制上以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为主,且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1]。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益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为1.51亿,而目前已达2.85亿,按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罹患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其承受着沉重的糖尿病负担,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05至2015年中国由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

而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根治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但遗憾的是,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约2/3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管理。

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我国2003、2004、2006年大中城市门诊的调查表明,仅有1/4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6.5%)。

2007至2008年,在CDS组织下,在我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

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第一章胰岛素的不良反应1.1低血糖反应最常见。

多见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别是消瘦者。

一般由于体力活动运动太多,偶或饮食太少、减量、失时或剂量过大。

症状有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出悸,甚而出现神经症状,如定向失常、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有时可更严重,甚而昏厥、抽搦、状似癫痫,昏迷不醒,以致死亡。

治程中应教会病人熟知此反应而随时提高警惕,及早摄食糕饼糖食或糖水以缓解,较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以上,继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水直至清醒状态;有时可先注胰高血糖素,每次皮下或肌肉1mg,如低血糖反应历时较久而严重者还可采用氢化可的松,每次100~300mg于5%~10%葡萄糖水中静滴。

当低血糖反应恢复后必须谨慎估计下次剂量,分析病情,以防再发。

在多次低血糖症后由于刺激胰岛α细胞及肾上腺可发生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效应),由此常导致脆性型,必须尽量避免。

1.2胰岛素过敏反应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此种反应大致由于制剂中有杂质所致。

轻者可治以抗组胺类药物,重者须调换高纯度制剂如单组分人胰岛素,由于其氨基酸序列与内源性胰岛素相同,且所含杂质极少,引起过敏极罕见,或可改用口服药。

必需时还可采用小剂量多镒胰岛素皮下注射脱敏处理。

1.3屈光变化胰岛素治程中有时病人感视力模糊,由于治疗时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

但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而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幼年型病者。

1.4胰岛素水肿当胰岛素治疗使高血糖得到控制时,病人多有水肿,可能原因如下:糖尿病尚未控制时,多尿引起钠的丢失,糖尿病有效控制后,肾素醛固酮系统仍较活跃,使钠潴留;糖尿病未控制时,血浆高血糖素增高,促进钠的排出,糖尿病有效控制后,高血糖水平降低,引起钠潴留,在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者,钠潴留可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

1.5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在同一部位出现脂肪萎缩或肿块形成两种反应。

儿童或成年妇女皮下注射,往往引起无痛性皮下脂肪萎缩;成年男性则出现注射部位肿胀。

此由于多次注射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血供不足的肿块。

一般对胰岛素抵抗作如下定义:在无酮症酸中毒、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影响下,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单位,至少历时48小时以上者。

其实每日需要用100单位以上者都应列为抵抗。

胰岛素抵抗包括免疫性抵抗和非免疫性抵抗:长期注射胰岛素(猪或牛胰岛素)会产生抗体,结合大量胰岛素,使之应用量增大,此为免疫性抵抗;非免疫性抵抗常见于肥胖型糖尿病病人,其对胰岛素不敏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降低体重可以纠正胰岛素抵抗。

第二章口服降糖药物分析目前,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无效的情况下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口服降糖药是目前控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充分掌握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科学合理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降糖效果,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最大限度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2.1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药2.1.1 作用机制磺脲类胰岛素促泌药是强有力的经典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磺酰脲类受体结合,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故降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

长期服用磺酰脲类,会出现胰岛素下降到药前水平,但降糖作用仍存在,这种现象可能与其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从而增加了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素作用有关。

2.1.2 常用药物及特点磺脲类胰岛素促泌药种类繁多,应用时间最长,第一代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因用药剂量大和不良反应多而很少使用;第二代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与第一代相比,其作用强,耐受性好;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其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受血糖调解,高血糖时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增加,低血糖时作用降低,因此发生低血糖危险性比格列本脲低。

使用格列美脲治疗后,患者体质量下降,与传统的磺脲类降糖药增加患者体质量有明显区别。

2.1.3 适应证磺脲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偏瘦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较明显的患者,即尚有一定胰岛素功能,经饮食及运动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

长期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刺激胰岛β细胞超负荷分泌,内源性胰岛素将分泌减少,可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发生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

第3代药物格列美脲还可用于其他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患者的治疗。

2.1.4 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代谢和营养代谢障碍、神经系统损害、精神紊乱以及胃肠道反应,甚至肝损害,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格列苯脲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降血糖强度大,半衰期长,若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和持久的低血糖反应[2]。

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此类药物尽可能用小剂量、短效制剂。

2.2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药2.2.1 作用机制及特点主要有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唐力)。

这种新型的胰岛素促泌药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要通过关闭胰腺β细胞中ATP依赖性钾通道,从而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特异性地恢复胰岛素早期分泌时相,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该类药物与磺脲类的作用极为相似,但在细胞上的结合点位不同,且不进入β细胞,不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不刺激营养不良的的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因此与磺脲类相比,治疗后不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

有研究发现,这种药物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比葡萄糖缺乏时更能发挥作用,即在高血糖环境比低血糖环境能更好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减少了高胰岛素血症和低血糖的风险,还阻止了对β细胞的过度刺激,对胰岛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