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合集下载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自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自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才会⽆所畏惧~⾃然即天地,功利即道德⼈⽣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下之分。

有的⼈,终其⼀⽣为钱谋、为权谋,⾃以为做⼈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定是⼀个境界很⾼的⼈。

有的⼈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官半职,但也不⼀定是境界很低的⼈。

哲学家冯友兰先⽣说过,每个⼈各有⾃⼰的⼈⽣境界,与其他任何个⼈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有四种境界:⾃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来源 | 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第⼀重:⾃然境界冯友兰先⽣说:“⼀个⼈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孩和原始⼈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并⽆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境界,就是我所说的⾃然境界。

”⾃然境界,就是⼈⽣的最低境界,⽆⾮就是吃饭穿⾐,过去农家妇⼥有个⼝头禅,叫“嫁汉嫁汉,穿⾐吃饭。

”穿⾐、吃饭,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那边⼤草原,⼀个⼩孩在放⽺。

⼤⼈打趣问他,你放⽺⼲什么啊?放⽺卖钱。

卖钱⼲什么啊?娶媳妇。

娶媳妇⼲什么啊?⽣娃。

⽣娃⼲什么啊?放⽺。

活在这个境界⾥的⼈,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都来⾃于⼈的天性,⽽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然境界的⼈,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饮⾷男⼥,⼈之⼤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多数⼈就住在这⼀层,吃喝玩乐,糊⾥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地、醉⽣梦死地活了⼏⼗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的意义、⽬的,别⼈怎么过,⾃⼰就怎么过,⼤家怎么过,⾃⼰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辈⼦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shur!关注阅读:522010-12-06 22:15标签:杂谈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者:庞朝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1期庞朝阳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身处在社会群体间极易做出有悖社会道德及法律约束的行为,通过分析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说,对当代大学生提出新的境界要求,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关键词:人生境界功利境界觉解“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作为座冯友兰的座右铭,深刻的阐释了其自己一生的志向与境界之追求。

人生四境界作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核心,更是阐述了其对人生境界不懈地追求。

冯友兰在《新原人》开篇介绍觉解,何为觉解?亦即自觉和了解。

人有了觉解,就显示出人与禽兽的不同,同时也就是人生是否有意义。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人生的意义也就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每个人对于宇宙,亦即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天地有不同的觉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一.人生四境界1.自然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

此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

”“所谓顺习之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

”[2]在此种境界的人就如同小孩吃奶亦或是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任何目的性,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谈。

冯友兰在谈到人鱼禽兽的区别时,就是人能够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则否。

禽兽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人是一种自觉、了解,但自然境界的人出于人生觉解的最低层,就如同生物链的底层,虽是众多,但是对自己以及所处环境没有清楚地认识,对外在事物只是人云亦云。

2.功利境界“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

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

”[3]“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底觉解。

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冯友兰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分析活动”,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牢固的科学之根基,也不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哲学就是境界之学。

在于他所创立的人生哲学其核心和最终归宿都是人生境界说。

扬名海内外的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这让人联想到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

倒不是他们思想有几多相似性,乃是他们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方式上的相似性。

他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他所从事的活动尚无清楚的了解,其行为常常是按个人的习惯或社会的习俗而进行,亦即“顺才或顺习”、“不著不察”而行。

冯友兰指出,自然境界是觉解较低的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自己所行之事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始终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

他们对于自然法则和社会规范的尊奉主要出自本能和习惯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

他们既没有自觉的自私自利之心,也不具备自作主宰的能力,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的自在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与时代变迁和文明程度无涉,它不仅存在于原始社会而且也能存在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

这样的人生是缺乏意义的考虑也少有保罗蒂利希式的存在的焦虑,不用承担祁克果式的自由的冒险,但是却是缺少内在价值的人生,是不值得追求的。

自然境界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异化状态,是盲目地受外在规律或他物支配而自失真我的状态。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但其行为常常是“为自己的利”,从而未能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虽然有了自觉的自私追求,但并不等于他们具备了自我主宰的能力,依然受到名缰利锁的束缚。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行义”即以对社会作贡献为目的,从而超越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因而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因而要对宇宙有所贡献。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四个境界呢?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女儿是谁冯友兰的一生中,他的婚姻生活如何?他一生中有几个子女,其中作为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又是叫什么,冯友兰女儿的一生又有何显著的作为,以致于得到冯友兰的深深疼爱和认可?且随小编去看看究竟吧。

冯友兰冯友兰和任坤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相反地,他们是由同事身份开始认识,并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最终出于两人的自愿而结合,而迈入婚姻的自由恋爱式的婚姻。

在冯友兰的一生中,任坤一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大儿子叫做冯钟辽,小儿子叫做冯钟越,大女儿叫做冯钟琏,小女儿叫做冯宗璞。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人生哲学赏析

冯友兰人生哲学赏析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 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 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 不一样的。
莫言曾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的关系,他就 以和尚背女人过河为例,表达奖项跟作 家写作没多少关系。
莫言说,很随意、很放松地写,也 许能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 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 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这就是境界
材料2.功利境界。
做官不是为了社会,而是赚取 太子乐等婴儿奶粉,17种巨
更多的钱
毒食品曝光
道德境界:
人生觉解程度较高的阶段,是比较完 善的人格要求,其主要特征为在行利的同 时开始行义,造福社会。
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应对各类挑战。
• 材料3. • 诸葛亮晚年上书后主刘
禅说,自己家有桑树800 棵,薄田15顷,供给一家 人生活,余再无积蓄。诸 葛亮治蜀27年 ,而武侯 祠香火不断1500年。
• 其学问总结为“三史释古今,六书记贞元”。 “三 史”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 学史新编》;“六书”指《新理学》《新事论》《新 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自然境界:
人生的最低境界,觉解程度尚未起步, 其主要特征为顺习或率性。
只有满足了自身的基本需要,才能充分 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 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乃至 达到“天人合一”,此阶段的人具有真正 的理想人格。
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 个有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 界。天地境界综合传承了道家和儒家的最 高人生境界,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宇 宙自然应和谐共处。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之欧阳文创编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之欧阳文创编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冯友兰四个境界

冯友兰四个境界

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

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及其当代价值

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及其当代价值

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及其当代价值■张乐慧/扬州大学摘 要: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实践背景和理论支撑。

以觉解程度为划分标准,冯友兰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分为四种,四种境界中的人拥有不同的特征,其人生意义也不尽相同。

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将其与我们实际人生相结合,能够引领启发我们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冯友兰 觉解 四境界说 思想启迪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频繁的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生产生困惑。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不仅影响着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心怀民族,心怀国家的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一书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具体回答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困惑。

在当时的战争年代,这无疑是激励鼓舞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坚强而又不屈地活下去,去迎接胜利的到来。

回归到当今社会,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此学说中的一些思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能与我们的实际人生相互贯通,对我们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形成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争相出现,有着强烈民族心和爱国心的冯友兰希望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

有国外学习经验的他,用理性的眼光吸收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即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相融合,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即新理学,为人生四境界说打下了理论基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与理论支撑下形成了。

(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形成的实践背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实践背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提出大致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这时候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

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企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值此危难际,有着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冯友兰抱着“阐旧邦以辅新命”使命感在逃难奔波中坚持《贞元六书》的创作,期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境界*星星论道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冯友兰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
1.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的心目中,老子的境界就属于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

理论纵横理论版161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探析文/田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思想史学者,其主要哲学观点是关于确定生命伦理界的四个境界,即他以现代人的"觉解"为基础,提出四种生命境界,即自然伦理、功利行为界、德修道境界和天地合一的境界。

这四个人生境界不仅对自我任何生活价值如何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且对我们如何管理当代国际的社会秩序,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指导性。

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政治社会的重要指导性。

关键词:超大自然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功利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道德众生修行修身境界 天地合一修行境界冯友兰,字芝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

所谓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六本书,都是以《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和《新知言》为题材。

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而他提出的“人生境界论”,则是在《新原人》六书中提出的。

在冯友兰的这些作品中,他们对人生哲学有着强烈的看法和民族观念。

对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人生境界与觉解说起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境界?不同佛教学者对觉悟世界的理解应该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佛教哲学中所谓的境界认识,是否指由于自身的意识活动,直接导致对人成佛觉悟的主观和觉悟的内在状态。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泛指自然的境界,仅泛指位于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自然界限或客观景象。

正如最初的《列子周穆王篇》中所述:“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道以其境界之名为所接,古莽海之国。

”这就是对世界的初步理解,而现代学者在对“人的境界”方面的不同理解,现在境界更多地倾向于对知识和道德的修炼。

冯友兰从佛学与美学两个角度研读人生哲学。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主观的体验和感觉而产生一种心灵状态。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1、自然境界
•一般世俗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低层级境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层级,为人处事本能反应。

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低层次的社会群体中。

•2、功利境界
•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衡量什么事情以功利为目的。

有的形式上大公无私但骨子里还是功利标准;
•3、道德境界
•以利他为原则,做人做事以帮助人为出发点,接近儒家的“仁”的标准;讲究社会道德,凡事能替别人着想。

不为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韦(违反公德)
•4、天地境界
•为人处事,顺乎自然成事悯人,超脱人生。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相应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境界。

觉解越深,意义越丰富,相应的境界也越高。

冯友兰先生说:有一个公共的世界,但是因为人对公共的世界有不同的觉解,所以他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在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有一个不同的境界。

觉解的深浅造成境界的高低,需要觉解多的人其境界要高,需要觉解少的人其境界要低。

按照人的不同觉解,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只是顺应自己的习惯或社会的习惯,对他的行为、行为的性质和意义都没有明确的了解,他的境界似乎只是一个混沌。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简单说就是顺大流的人,大流善则善,大流恶则恶,只要活着就是目地,活着就是人生的目标。

在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是私利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其行为只是出于本能的冲动,自觉地为私利而行,而非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在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和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得行为是利得行为,求社会的利得行为是义的行为。

在此种境界的人对于人性已有觉解。

在道德境界的人,已消除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都以占有为目的,那么,在道德境界的人都以贡献为宗旨。

在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天下的,人们用理、气、道体、大全来观,便可以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于是就达到天地境界。

在天地境界里,个人不仅与社会融合为一,而且与宇宙大全合一。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对自己有明确定位但不固守,不固守而积极,是为天地万物而活,目标是同天地万物一起快乐地活着。

冯友兰将觉解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也把他作为衡量境界高低的标准。

觉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境界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解读冯友兰,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界的巨擎。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作出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学术著作《新论哲学的方法》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首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他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冯友兰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即通过修养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其次,冯友兰认为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个境界强调了对知识的谦虚和对真理的追求。

冯友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知识局限性,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真理。

此外,他还主张以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并且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个境界是“能而行之”。

冯友兰认为,知识的积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提高。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观点与西方哲学家尼采提出的“人必须自创自造自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最后,冯友兰指出人生的第四个境界是“智之为智之,愚之为愚之”。

他认为,智者懂得自己的智慧之处,并且能够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应对各种情况。

而愚者则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无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

因此,冯友兰强调要培养自己的智慧,让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真谛。

通过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注重了知行合一的原则。

这一观点不仅对冯友兰自己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帮助了很多读者在性格塑造、品格修养、职业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冯友兰说,古诗“凿井而饭,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中的则既可是自然法则,又可是行为法则。

帝之则,人奉之。

冯友兰又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处于此境界的人不是完全不识不知,“于凿井耕田时,他亦自觉他是在凿井耕田。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不过此时觉解是不清楚的,是不识不知的。

冯友兰又指出“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在所谓原始社会的人”,(《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有此种境界的人,并不限于只能作价值甚底的事的人”。

(《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此境界的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展示了人自然性的人格,人是自然的,人的需求也是自然的。

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和剥夺,所以我们应推崇自然境界。

因为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衣食住用行,这是人的基本觉解,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反映,此行为即表明人是“顺才”的。

习,习俗,习惯,规则。

照章行事,人的天性。

“顺习”的表现就是照例行事。

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什么人,其行为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社会内之人,必按照其所属于之社会所依照之理所规定之基本底规律以行动,以维持其社会之存在。

”(《三松堂全集》4卷114页)遵章循据是做事做人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中智力程度不同的人,都可以处于自然境界。

对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应首先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对人“顺才”特性的尊重。

如现在房价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养老问题、污染问题、安全问题、农民工权益问题等等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民生,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民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自然表达和合理要求,对于民众的自然要求,我们应予以尊重。

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满足人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应健全各种“习”,也就是说要让人“顺习”,就必须健全规则,完善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不断完善立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也为国民的“顺习”提供基本的条件。

“顺才顺习”,人之天性。

对于“顺才”我们要尊重,对于“顺习”我们要提倡。

但要反对不自觉的盲目觉解的“顺习”,因为觉解是发展的,境界是变化的,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应遵循而不守旧。

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出现的领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繁杂,人人要去寻找和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要去适应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人之个体要常变,在变化中求发展。

冯友兰指出,“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

——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8页)觉解的提高,境界的变化,会带来本我的变化、主体的变化、新的变化,所以我们既要遵循又要创新,要善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才能做到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才能充分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功利境界,生物之理“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

”(《三松堂全集》4卷570页)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底人的,其行为是‘为利’的。

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

”(《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是有自己的觉解,且对此觉解是清楚的,这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不同。

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后一个“利”是狭义的。

“名”是精神性的需求,“利”是物质性的需求。

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

“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或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求发展自己的事业,或求增进自己的荣誉。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利”追求的方式可以大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流血牺牲,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的利。

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身的行为已有确切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对于“自己”和“利”,限于通过自己的“心灵的计划”和积极的行为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因此,这种人只是觉解到了“生物之理”或“动物之理”,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之理”,他们并无觉解。

此境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展示了人生物性的人格,对自身有实际意义,即使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而言。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有确切的目的。

他们的目的即利。

一个人增加他的财产,其行为是利,一个人增进他的名誉,其行为也是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人皆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所以在当今社会,要正视人为利的一面。

人人都有“私心”,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私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自我价值,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氛围,这既是对处于功利境界人的内在价值的承认,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但是我们对于“利”的取,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要正确取利,合理用利,不能唯利是从。

求利靠的是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靠的是人人都必须无穷尽地发挥我之身智体能以追求自我之成功。

如果以利为一切,那么此利则是一种原始的利、庸俗的利、纯粹的利。

我们说利可求,但不可乱求,利可得,但不可乱得,道理就在这里。

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有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达到自己的目的,奋不顾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就是专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来达到个人目的,有的人则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利己不损人,有的人损人以利己;也有的人表面上损己以利人,骨子里却以利人作为更利于己之手段如此等等,特别是当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彰显,人们把利益的得失等同于尊严和价值的提升与否,利益庸俗化现象突出,这些都是一种为己的纯粹的取利方式,都是以“占有”为目的,从根本动机看,他们同属一类,皆处于功利境界。

对于这样的取利方式和态度,其实质就是只取不与,应该属于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范畴。

三、道德境界,尽伦尽职既然功利境界是很不完善的人格,所以,它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这个较完善的人格,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

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

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

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三松堂全集》4卷552页至553页)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高的境界,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与”为目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是统一的。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知道社会的存在,社会是一个整体,人是社会的一部分。

“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

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

”(《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义的行为是按照道德规律之“应该”行事的,是不计个人利害的,行义的目的在于“与”;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利的,是为一己之利的行为,为利的目的在于“取”。

冯友兰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并将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称为“贤人”。

处于此境界的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展示了人,展示了人社会性的人格。

正其义,不谋利,贤人也。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才能得到自我的完善。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包括三个层面: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人在社会中应该干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中学会生存,在社会中学会完善自己,并不断的学会沟通他人、沟通社会、沟通宇宙,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空前复杂,现代社会的机会空前之多,现代生活中的诱惑与刺激亦无穷之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陷入二难选择、三难选择,以至无数难的选择。

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适者生存,不适者将被淘汰,残酷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以什么心态应对的问题,是直面挑战,还是选择逃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