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一)

合集下载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启示

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启示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变化、原因及影响分析国贸1004 任珊2010110463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国际间支付需求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信贷融资活动不断扩大,外汇市场逐渐在国家和国际间形成。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化无疑是外汇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将对于中国自建国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变带来的汇率调整分阶段进行一个总结。

在收集资料时,我惊奇的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 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2.5左右。

从1971年开始,由于美国停止美元换定量黄金制度,1979年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达到1:1.5左右,这符合当时美元贬值国际趋势的。

那么人民币什么时候开始贬值的呢?下面我将会结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这个问题提出我的见解。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变化和原因分析(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建国后,我国开始实行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

彼时的一切外汇收入都必须出售给国家,而其支出也要有国家进行计划安排,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外汇买卖双方,所以当时的中国是不存在外汇市场的。

从1953年到1973年,以计划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

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物价稳定,对外贸易也从私人手里转为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并且主要产品全都纳入国家计划,所以人民币汇率非常稳定。

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这是建国后第一次进行的币制改革,1万元旧人民币兑换1元新人民币,从此直到1971年12月18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一直是1 2.4618。

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换黄金的官方价格全部贬值7.89%,人民币汇率则相应调整为1 2.2673。

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很小,所以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全球出现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国际货币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国际货币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国际货币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货币国际化实质是一国的主权货币跨越国境,在国际市场上行使货币的职能并被大多数国家接受的过程。

货币职能向境外延伸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的货币职能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前后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遵循这种逻辑关系,采取渐进的方式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境外的货币职能和扩大人民币在境外使用的范围。

一、主权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进程中货币职能的逻辑关系按照在不同经济主体层面发挥作用的不同和职能发挥深度的递进,国际货币的职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职能主要发挥货币的基本职能,发挥货币的计价尺度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第二层发挥货币的派生职能,被其他国家或经济体作为汇率的设定基准、外汇市场干预工具和官方外汇储备。

这些基本和派生职能随着主权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一层职能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货币的基本职能如果没有被世界范围的经济主体接受,第二层职能也无从派生,经济主体所在国的政府也不可能将其作为外汇储备;第二层职能又会加强国际货币的第一层职能,在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下,国际货币进入门槛之高,导致现有的国际债权债务货币的清偿和经济贸易的往来只能使用现有的国际货币币种,从而国际货币的第一层职能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深化和扩大被接受的范围(见图1)。

图1 国际货两个层面职能的关系二、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的历程(一)英镑国际化的历程一战前,英国经济实力堪称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金融资产的供给者;殖民地遍布全球,在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使用英镑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再加之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同黄金直接挂钩,因而英镑无可厚非的成为替代黄金的国际货币。

国际贸易通常以英镑计价,并且90%以上使用英镑结算,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国际储备是英镑而非黄金。

英镑的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经济实力和全球军事化殖民的必然结果。

(二)美元国际化的历程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不仅没有因为战争受到损失,反而大幅增长,经济实力远远超过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规模不断增加,1945年占资本主义国家的59%之多。

全球贸易中的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全球贸易中的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全球贸易中的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作为全球贸易的基础,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将讨论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重要的国际货币以及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金本位制度。

在这个体系中,黄金作为通用货币,各国的货币与黄金挂钩,兑换比率是固定的。

然而,由于黄金产量有限,这个体系逐渐流失。

19世纪末,以英镑为基础的金汇兑换制度成为盛行模式。

美元在两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崛起,形成了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换制度。

然而,这个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经济衰退,丧失了韧性。

1971年,美国宣布废除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换制度,进入了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时代。

这个时期的货币体系被称为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变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较大,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1. 美元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球超过60%的外汇储备是以美元形式存在的。

美元的全球流通性和广泛接受度使其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币,也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2. 欧元欧元是由19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元区的官方货币。

欧元是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接受。

欧元的出现改变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提高了欧洲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3. 人民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与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举措。

自2009年开始,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参考货币之一。

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三、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和影响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汇率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过去的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所取代,这使得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3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李晓阳,王 钊3(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北碚 400716)摘 要:通过对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及其动因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022-05EVOLUTI O N OF THE I N TERNATI O NAL MONET ARY SYSTE MAND ITS I M P L I CATI O N T O CH I N AL I Xiao-yang,WANG Zhao(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6,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 resents a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 on of the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 and the driving force f or it and expatiates its influence on China.Key words: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exchange rate syste m;evoluti on of the syste m 国际货币制度具备3大功能: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规定一国货币同其它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保持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包括3个基本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含本国货币可兑换问题)。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汇率制度成为了各国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汇率制度已经由最初的金本位制度逐渐过渡到了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度。

各国都在探索着自己的汇率制度,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尝试在全球货币体系中获得更大影响力。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外汇储备的国家来说,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

1、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最早出现的国际汇率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即各国都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定价基础。

这一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长时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黄金储备过少和黄金产量等因素,导致了不同国家货币的价值差异过于明显,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平衡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将货币的汇率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从而在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货币贬值引发的通货膨胀等。

另一种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

该制度要求参与国家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通常会采取一些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进行调节。

像欧元区就采取了固定汇率的方式,但由于参与国家的政治风险和经济差异等因素,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2、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中,中国也面临着自己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的汇率从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变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

首先,浮动汇率制度更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又是经济自由化的基础。

通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以及跨境投资等领域的发展都得到了一定的促进,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中国也拥有了更大的货币政策自主权。

如果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压力,政府部门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调整汇率来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国际汇率制度成为了经济领域内的重要议题。

国际汇率制度指的是,国家之间关于货币汇率的管理和协商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它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那时欧洲国家已经建立了他们自己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的国际汇率是由各国之间的商业关系所决定的。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渐增加,各国开始采纳金本位制度。

在这个阶段,英国的货币政策和外交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的金本位制度成为了其他国家所追随的标准。

然而,这个制度也面临了许多问题。

因为货币的供应量受制于黄金储备量的限制,这意味着政府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

在20世纪初,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金本位制度崩溃的爆发发生了一些变化。

许多国家吸纳了金本位制度的原则到他们自己的货币体系里。

1920年,决定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瑞士公约”被制定,它规定了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的比例和协调机制。

然而这个规定是受到不断批评的,因为各国的进口、出口和汇率的变化不受控于黄金储备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黄金失去了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

各国不得不以自己的货币流通量为基础进行交易。

在1944年,一个叫“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体制被设立,它规定了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

这个时期的国际汇率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制,它定义了国际汇率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美元和黄金之间的兑换率为35美元/盎司。

然而,布雷顿森林协定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

美国的贸易逆差导致了大量美元的流出,导致了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下降,而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难以兑换美元。

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互换关系。

此举导致了国际汇率体系的彻底变革,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货币制度。

在当前,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正在进一步发展和扩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许多国家通过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外汇市场上稳定自己的本国货币汇率,采用一系列协商和协定以鼓励政策协调。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影响近几十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其演变过程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及相关的经济影响展开论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货币交流、支付和结算的制度和规则。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多次演变。

首先,国际金本位制度是20世纪早期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该体系中,黄金被视为货币的基础,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

然而,该制度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面前暴露出固有的弱点,最终导致了该制度的破裂。

其次,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根据此体系,美元被确定为世界主要货币,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美国面临内外部经济挑战,并采纳了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这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随后,1970年代后期至今,浮动汇率体系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

在这个体系中,各国货币的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没有固定的汇率安排。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各国应对外部冲击和经济变化,但也容易导致市场波动和贸易压力。

二、汇率制度的演变汇率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间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安排。

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汇率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固定汇率制度是规定汇率保持不变的一种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持汇率稳定,例如干预外汇市场或进行货币政策调整。

然而,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制度难以持久。

其次,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制度。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家不会干预汇率的具体水平,而是让市场力量决定汇率的波动。

这种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接受,并成为现代国际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

三、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的演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推动。

随着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的演变,国际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前景展望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前景展望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前景展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汇率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全球贸易、金融和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金本位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初,金本位制成为主导的国际汇率制度。

根据此制度,货币的价值与黄金挂钩,国际汇率基本固定。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破坏了金本位制,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为了重建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根据该体系,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汇率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贸易逆差和通货膨胀加剧,使得其他国家对美元失去信心。

1971年,美国取消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

二、浮动汇率制与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为国际汇率制度带来了新的变革。

浮动汇率制逐渐成为主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不再受固定制度的限制。

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也带来了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

为了应对浮动汇率制带来的挑战,国际货币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引入了特别提款权(SDR)。

SDR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资产,与多种货币挂钩,旨在促进国际储备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然而,虽然浮动汇率制和SDR的引入确实提高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弹性,但也伴随着风险和不平衡。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汇率竞争逐渐加剧。

此外,尽管SDR的使用逐渐增加,但其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地位仍然有限。

三、未来发展与前景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国际汇率制度仍然面临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多边主义。

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更好地反映全球经济的实际情况,确保各国利益的平衡。

国际金融组织如IMF在监管和协调方面也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汇率体系的变革和影响

国际汇率体系的变革和影响

国际汇率体系的变革和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变革,汇率作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核心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国际汇率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涉及到货币的发行、管理和操作,也影响到了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

本文将探讨国际汇率体系的变革和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汇率体系的变革1. 浮动汇率制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汇率逐步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兑换比率不再固定。

这种汇率制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无法控制汇率,可能带来经济波动和贸易紧张局势。

然而,这种汇率制将更多的决策权和自我调节能力交给了市场,更符合国际社会的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和资本自由流动的要求,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2. 货币联盟货币联盟是指几个国家间基于共同货币利益建立起的一种货币关系。

在货币联盟中,各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受到制约,但是相互之间也能够吸取对方经验和资源,共享发展成果。

该制度的代表是欧元区,欧元成了欧盟成员国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但是,货币联盟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等问题的困扰,也意味着其制度的建立必须有长期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基础。

3. 跨境使用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成为了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一颗新星。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并使用人民币支付和结算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业务。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

而在应用方面,人民币跨境使用需要中国加大金融自由化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可兑换和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际汇率变革的影响1. 对贸易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成本和收益。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波动可能会导致贸易杠杆的缩小或扩大,从而影响贸易的流动和活跃程度。

同时,如果某一国家把国内货币贬值,可能会带来国家的出口优势,但将会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反过来会影响进口所花费的财政开支。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国际汇率制度是指各国之间货币兑换的规则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汇率制度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来探讨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历史1. 货币金本位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相继采取了“金本位制”,即各国货币通过黄金确立固定汇率,并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此时,汇率制度相对稳定,但是黄金的地位不断下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团结战胜法西斯的各国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制定了新的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加之越战、社会政治运动等原因,美国出现了金本位制度下的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出,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 浮动汇率制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协议,允许各国货币自由浮动,即不再以黄金或其他货币为基础,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国际汇率。

随着全球货币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浮动汇率制逐渐成为主流。

二、现状1. 货币联盟货币联盟是指一组国家同意采用共同的货币,或者将自己的货币与其他货币绑定在一起。

欧盟是最典型的货币联盟之一,欧元已成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共同货币。

货币联盟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各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差异仍制约了联盟的进一步发展。

2. 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协议或者法律规定固定汇率,例如香港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兑换机制。

虽然固定汇率制度相对稳定,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复杂性,这种制度难以长期维持。

3. 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现代国际汇率制度的主流,它能够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然而,由于一些经济体实力强大,它们的货币和资本流动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浮动汇率制不完全能够避免国际金融危机。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期间汇率变化的比较及启示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期间汇率变化的比较及启示

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期间汇率变化的比较及启示作者:卜国军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5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选取美元、德国马克、日元三种国际货币,分析、比较三种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变化的特点,发现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都经历了升值过程,货币升值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保持汇率稳中有升、维持经常项目顺差、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并根据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灵活实施汇率管理政策。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汇率;升值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3-0036-06一、引言2009年7月,我国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工作,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

2010年6月,央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同步进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在其货币国际化进程中都经历了货币升值过程,货币升值既是该国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快速提高使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也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时期的汇率走势,可以发现一国货币国际化时期汇率变化的一般特点,为人民币国际化时期的汇率决定和管理提供借鉴。

根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因于国家经济崛起并伴随着货币走强过程的特点,本文选取德国马克、日元两种类似的国际货币,同时也选择了世界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管理提供全面借鉴。

二、美元汇率的变化特点从1944—2014年的70年间,美元一直位居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

本文将美元国际化时期界定为1944—2014年,这个时期根据汇率变化特点分为两段:1944—1971年,1971—2014年。

1944—1971年,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安排,美元为世界中心货币,各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固定不变,美元汇率呈隐性变化,即美元短缺时表现为“美元荒”,美元过剩时表现为“美元灾”。

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杨海红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3期【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改革陷入了困境。

本文阐述了汇率制度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国家所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汇率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我国汇率改革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汇率金融危机改革浮动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七年多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20%。

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改革有所停滞,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改革又逐步恢复。

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不仅遭受着外贸环境的恶化,还遭受着来自发达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困难重重。

本文分析借鉴世界各国所采用的汇率制度,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探讨我国汇率制度下一步改革方向。

一、汇率制度概述(一)汇率制度的概念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不同的汇率制度意味着政府在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同时,汇率的特定水平及其调整对本国的经济也有着重大影响。

(二)汇率制度的基本分类传统上,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各国货币当局首先对本币规定一个金平价,然后根据本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金平价之比来确定本币的中心汇率,本币的市场汇率只能围绕中心汇率作小幅波动。

国际金本位制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就是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金平价,因而也不再有本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本币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由浮动,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本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义务。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增加。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启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启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启示一、引言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上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网络,它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本文将从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并针对每个时期的演变,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启示。

二、金本位制度时期金本位制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盛行于世界各国。

根据该制度,国际货币的价值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基本稳定。

这种制度保持了货币的稳定性和可信赖性,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然而,金本位制度的刚性导致了经济周期的加剧,并给世界大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金本位制度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货币制度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经济状况和需求。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据该体系,美元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与黄金进行固定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重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然而,这一体系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金本位制度的矛盾愈发突显。

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这一时期的启示是,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稳定的汇率机制,并应确保参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得到平衡。

四、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了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的建立。

按照这一体系,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各国货币兑换比率不再固定。

浮动汇率体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政策的需要。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汇率波动的增加和金融风险的加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平衡市场自主和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确保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五、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发展当前,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和金融流动,对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外贸政策研究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外贸政策研究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外贸政策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深入研究中国外贸政策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一、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双边汇率制度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际贸易基本上以货物直接交换为主,货币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随着贸易的增长,国际间需要更大规模的货币交换,于是双边汇率制度逐渐被多边汇率制度所取代。

第二个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重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国际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货币供应和调整。

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设定了固定的汇率。

然而,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国内通胀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崩溃。

第三个阶段是浮动汇率制度的时期。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转向浮动汇率制度。

在这个时期,汇率的波动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国家政府干预较少。

浮动汇率制度的出现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中国外贸政策的演变中国外贸政策在国际汇率制度演变的背景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早期的中国外贸政策主要集中在促进出口,通过固定汇率和加工贸易出口来获取外汇。

然而,在浮动汇率制度的时期,中国政府开始调整外贸政策的重心,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加注重内需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政府逐渐实行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人民币的汇率逐渐与市场供求挂钩,引入了一篮子货币参考汇率的机制。

这使得中国的外贸政策更加注重市场化和自主性,而非仅仅依赖固定汇率的出口导向。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外贸政策的支持力度。

通过减税、优惠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中国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贸易,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此外,中国还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三、中国外贸政策的应对策略面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中国外贸政策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汇率制度的变迁

汇率制度的变迁

汇率制度的变迁汇率制度是指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体系,它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汇率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汇率制度的变迁。

第一阶段:金本位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许多国家采用了金本位制度,即以黄金作为货币的基础,货币的价值与固定数量的黄金相对应。

这种制度使得各国之间的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的蔓延,金本位制度不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的需求。

第二阶段:浮动汇率制度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调整,许多国家开始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而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相对于其他货币在市场上波动的制度。

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并避免了汇率危机和外汇储备的枯竭。

第三阶段:新型汇率制度的探索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型的汇率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

这一改革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支付平衡。

总结汇率制度的变迁是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金本位制度到固定汇率制度,再到浮动汇率制度和新型汇率制度的探索,每个阶段都为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提供了不同的机制和工具。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变化,汇率制度还将继续发生变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需要注意的是,汇率制度的变迁不仅仅是国际经济体系的因素所致,也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有关。

因此,在制定和调整汇率制度时,各国需综合考虑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需求,以及全球经济的整体状况,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一)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一)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一)自从2002年底日本财长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稳不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保持一个稳定的改革环境,能否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否提高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利益。

因此,如何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变压力为动力,就成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我们该如何应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从亚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汇率制度变革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汇率制度变革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的国家或地区都在努力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

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新加坡和韩国连续40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这些国家的快速发展,都获益于稳定的发展环境,包括稳定的汇率制度。

而汇率制度改革导致经济发展受挫的尤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典型。

自1949年4月25日起,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支持下,实施振兴日本经济的“道奇计划”,将日元兑美元汇率锁定在1:360水平,这一固定汇率一直实施到1971年,共达22年之久。

固定且较低的汇率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长时期不必担心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1955-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超过了8%、10%、12%.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产业结构与美国趋同的情况下。

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并向所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

在这一背景下,日元被迫走上了升值之路。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71年2月。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1、日本汇率制度演变的三个时期考察日元升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固定汇率制末期的调升期从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间,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汇率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力的上升使得日元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1971年12月日本调整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上下浮动2.25%,这是日元持续升值前的最初一次较大幅度的调升币值。

(2)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日元开始了第二次升值1973年2月13日,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开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日元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至250日元。

(3)自由浮动汇率制时期,即1985年签订"广岛协议"至今1985年至1987年的两年半,是日元升值的主升浪期间。

1985年《广岛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元汇率从1:250升至1:120,升幅高达两倍多。

日本国内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此后日本央行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希望减轻日元再次升值的压力,可大量日本企业转而投资国内股市和楼市,最终产生大量泡沫,导致经济持续低迷至今2、在日元升值时期,货币升值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诸多行业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日元提出了强烈的升值要求,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力量的推动,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外汇体制改革。

从1972年至1985年间,日本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再到自由浮动汇率制。

汇率制度的改革推动日元进入长期升值的周期当中。

1972年至1990年的19年间,是日元的升值周期。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

亚洲国家汇率制度变革教训及启示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训,也从中获得了启示。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一些关键点:首先,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教训之一是,过度依赖固定汇率制度可能带来经济风险。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大量使用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外部冲击和内部经济问题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的冲击。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固定汇率制度可能使经济更加脆弱,因为它可以让货币政策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

其次,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教训之二是,及时调整汇率制度可以带来经济稳定。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亚洲国家开始调整他们的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或者是设立汇率目标区间。

这些措施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对于应对经济挑战非常关键。

第三,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教训之三是,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面临重大问题,这部分是因为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力造成的。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加强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是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

第四,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教训之四是,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社会在救助亚洲国家方面展现出了合作和协调的态度,通过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这些国家渡过了难关。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国际社会应该在处理金融危机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最后,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教训之五是,要加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通过进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了经济的韧性。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创新能力等方式可以使经济更加健康和弹性。

综上所述,在亚洲国家的汇率制度变革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训和启示。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需要更加灵活,及时调整汇率制度可以带来经济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和市场监管是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挑战,同时,要加强内部经济结构调整,以提升经济的韧性和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及启示(一)在一个开放经济体中,汇率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从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种汇率制度能适合任何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

因此,从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找寻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路径,适时恰当地选择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国际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因而它总是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伴随着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国际汇率制度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纸币本位制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浮动汇率制(牙买加协议)。

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轨迹清晰可鉴,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只不过是在国际货币制度发生变革后,汇率制度由固定制走向浮动制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只有浮动汇率制才是汇率制度的最终选择。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汇率制度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

在这一制度中,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从而国与国之间在金本位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固定的汇率体系。

这是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黄金与金币可在国与国之间自由地输出与输入,一旦外汇市场上外汇价格偏离铸币平价太远,超过黄金输送点,这一机制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外汇汇率始终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

从1816年英国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实行金本位制度。

1914年一战爆发后,由于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利用纸币的大量发行来弥补巨额的军费支出和财政赤字,致使汇率脱离黄金平价,处于剧烈波动状态,这种新的货币条件促使经济学家们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并进而引发了早期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两种汇率制度模式的争论。

以霍特里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派或旧派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

在他们看来,金本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自动均衡的理想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所有的贸易差额、资本差额都会被利率或汇率的波动所抵消。

同时金本位制度使货币币值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不变,因而,不会引起汇率的剧烈波动。

以卡赛尔(cassel)等人为代表的新派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

他们认为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就在这一争论仍在进行时,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却给这一争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为了尽早地摆脱危机,竞相采取了货币贬值的方法,各国货币的汇率完全脱离了黄金平价,汇率制度实际上处于浮动汇率制中。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在这一时期,各国的通货膨胀政策、货币倾销政策、贸易限制政策和关税壁垒,使正常的货币汇率的积极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世界经济秩序出现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这一时期史称货币的国家主义时期。

面对这样的现实,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最早期的是否应当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发展到了如何促进国际合作,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以避免经济混乱和减少大萧条的影响等问题上来。

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凯恩斯(Keynes)提出了著名的均衡汇率理论。

他认为,如果一种汇率能使就业处于正常水平,而且使国际收支、资本余额都不发生变动,那么这样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

因此,他主张根据均衡汇率来确立一个固定的货币平价。

据此,就可以使各国的国际收支稳定,从而使国际经济体系趋于均衡状态。

但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并不同意凯恩斯的均衡理论。

他们认为固定的货币平价很难实现,利率、工资率、有效需求水平、国际储备水平等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有变动,都会导致汇率的波动。

但是,主张浮动汇率制度的经济学家却提不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构筑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在这一划时代的会议上,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和美国外交家怀特的影响下,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由美国提出的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协议,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黄金与美元一起构成了二元君主。

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布雷顿汇率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基准通货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虽然这一体系的建立最初曾极大地促进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

但是这一体系本身所存在的天然缺陷却在它实施后不久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存在着一个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特里芬之谜”。

特里芬(Bobeft.Triffin)教授指出,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有两个基本责任:(1)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2)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即美元。

但这两方面责任的同时实现是有矛盾的。

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危险,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则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发展对清偿能力的需求。

事实上,“特里芬之谜”不仅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也是任何以一种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制度的弱点。

其次,汇率过于僵化,国际收支调节的责任不对称,使这种汇率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国之间充满了矛盾。

美国作为当时唯一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它可以利用发行的美元作为对外支付手段,扩大资本输出,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赤字,则无需采取特别的纠正措施;而当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则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出美元买入本币,以维持固定汇率,并在国内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或者当非储备货币国的国际收支盈余过大时,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前联邦德国,政府不愿让马克升值而减少出口,引起国内失业增加,便在外汇市场上抛出马克、购进美元,结果引起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和通货膨胀。

因而,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承担大部分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并往往牺牲了国内经济目标。

此外,僵化的汇率制度与利用汇率浮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成为一句空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限的信贷资金,而对巨额国际收支失衡,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20多年中,国际收支大面积失衡的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顺差、黄金储备充足基础之上的。

在该体系建立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年年顺差、黄金储备约占世界的3/4,1947年欧洲的国际收支逆差总额达76亿美元,1948年的欧洲国际储备仅为97亿美元;美国在1947年有10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1949年有60亿美元的国际储备。

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是牢靠的。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力逐渐下滑。

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外债余额(21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储备(178亿美元)。

在此期间,美国实行的“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造成国内通货膨胀。

人们普遍对美国维持美元与黄金间官价的能力产生怀疑,对美元的信心发生动摇。

由此爆发了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的金价猛涨至41.5美元1盎司黄金,高出官价20%左右。

为了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欧美各国及IMF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立黄金总库,签订货币互换协定,一般贷款协定等。

这些措施尽管使国际金融局势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引起美元危机的根本原因没有消除。

因为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实质是其国力的相对下降,具有长期性,而以上措施却旨在共同提供资金,通过在外汇、黄金市场上的买卖来稳定汇率,只有短期效应。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力进一步下降。

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兑换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

1973年初,第八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对黄金再度贬值,各国先后放弃“史密森协议”规定的新汇价,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布霄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美元的连续下滑和汇率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社会新的不安,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手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会议,达成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牙头加协定”。

该协定内容在同年4月通过的第二次“国际货币基金协议条款”修正案中得到肯定,并于1978年4月开始生效。

(三)牙买加协议下的浮动汇率制牙买加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了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的地位,同时赋予了各会员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的自由。

在这一原则背景下,一般发达国家大多选择浮动汇率制度,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继续实行与某种货币或合成货币保持钉住汇率的制度。

然而,在世界上主要国家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背景下,这种钉住汇率的安排已经有别于原先的钉住汇率制。

一国货币绝不可能同时与所有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主要货币都保持固定的比价,选择钉住其中任何一种主要货币,便意味着本币的汇率将对其他主要货币浮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称1973年以后的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度。

但这个时期汇率并不是仅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

由于许多国家中央银行不时地介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达到其政策目标,这种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牙买加协议下的汇率制度安排,顺应了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多极化发展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区上促进了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二、国际汇率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一方面受制于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另一方面其变动又深深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交往与发展。

从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历史上是交替实施的,而影响汇率制度变迁的最重要的动因是战争和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被稳定在黄金输送点的范围内。

战争打破了这种汇率稳定机制,使战后数年内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不再受黄金输送点的约束,而任意地波动。

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一度恢复了汇率的稳定,实行金块、金汇兑本位制度。

但随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稳定的汇率制度再次被浮动汇率所代替。

二战后直到70年代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的货币汇率几乎一直被固定在乎价的上下1%之内。

可是1973年后,主要工业国家都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度,牙买加协议的实施,使得各国有了选择汇率制度的自由,从。

此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基本上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所决定。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汇率制度发展演变的直接动力在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