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性(2)教案 鲁科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1课时 碳的单质及化合物教案 鲁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1课时 碳的单质及化合物教案 鲁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及化合物教案鲁科版必修1教材与学情分析:有关碳的的化合物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本节是对碳及其化合物更深入的学习,同时本章内容是通过自然现象出发引出这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自然到化学,化学到实验室,实验室到社会“的思维主线。

将学生从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认识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三者联系起来。

开阔了学生了的视野。

教学目标: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4.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重点:1.同素异形体概念及形成的原因;2.碳酸盐及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并对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比较。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教学过程: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对物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巩固和复习,培养学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环节1引入课题【展示】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国家为什么提倡低碳生活,那么我们又怎么做到低碳生活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我们的今天碳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1.低碳标识图形由外围的C状外环和青山、绿水、太阳组成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含碳的物质?学生:金刚石,石墨,CO2,CO,CaCO3, Na2CO3等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增多是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CO2能够吸收地球透射到大气中的红外辐射,并将它反射回地面,从而干扰地球的热平衡,使低层大气温度上升。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020年高考化学(鲁科版)教学案 第3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2020年高考化学(鲁科版)教学案 第3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

第1节 碳的多样性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3)碳的化学性质2.碳的氧化物(1)一氧化碳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a .可燃性:2CO +O 2=====点燃2CO 2;b .还原性:与Fe 2O 3反应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2)二氧化碳①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

②化学性质③实验室制取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④用途:化工原料、灭火剂。

干冰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应用体验]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金刚石和石墨互为同位素。

()(2)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3)通过水除去CO中的CO2。

()(4)通过灼热CuO除去H2中的CO。

()(5)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氧化物一定为CO2。

()(6)将CO2通入NaOH溶液中,一定得到Na2CO3。

()(7)用CO2鉴别Na[Al(OH)4]溶液和CH3COONa溶液。

()(8)实验室中可用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CO2气体。

()答案:(1)×(2)√(3)×(4)×(5)×(6)×(7)√(8)×2.写出除去下列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可采取的方法。

(1)CO(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C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O2(S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第2课时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垢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在初中有一定了解,而对这些转化在自然界中、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不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模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高炉炼铁装置模型,编制学案板书设计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素异形体。

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Na2CO3和NaHCO3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化学性质?3.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4.Na2CO3和NaHCO3如何转化?情景导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而碳的转化与我们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 鲁科版必修1

教学难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答疑
可编辑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精品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 P65-P67,完成下列转化示
意图,体会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




学生独学,在书上画出相关 重点和概念
学生先独学 5 分钟
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预习内
(1)高炉炼铁的原料是什么?
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一道习题,包含了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的所有知识点
知识与
了解 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换
技能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 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区分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感受小组合作的高效率
情感态度 1、感受小组合作的积极氛围,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角色
价值观
教学重点 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换
精品教案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2)
课题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换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郭文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沟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活生 产中碳元素的转换,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现阶段,每个班都进行了高效课堂培训,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与组间竞争意识 学情分析 很强,课堂几乎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模式正在趋于成熟,所以本节课拟采用
精品教案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相
互转换,在本次探究中,学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关系(重点) 生能够类比以上方法,探究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的相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3)通过实例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环保意识,认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比较;(2)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碳的多样性》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试剂:石墨、金刚石、木炭、二氧化碳、碳酸钠等;4. 课件:碳的多样性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碳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金刚石、石墨、木炭等;(2)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3)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4)讲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3. 实验探究:(1)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碳的燃烧、还原等;(2)观察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探究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多样性和其在自然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及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3. 搜集关于碳的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下节课分享。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教学建议]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问题探究: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阅读课本完成下表小结: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讨论探究】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整理】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C、是氧化还原反应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 知道含碳化合物种类及其分类,能说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比较其差异,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1)碳的多样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 鲁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3)鲁科版必修1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3、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程序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一课时)[引入] 在初中我们接触过碳,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学生阅读] 阅读P59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展示模型] 展示C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设问] 通过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或还想了解哪些知识?需要了解的知识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1、三者的结构特点(简单了解碳原子的排列情况);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3、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C60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3.1碳的多样性(2)教案鲁科版必修1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Na2CO3和 NaHCO3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碳及其化合物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怎样转化的呢?
【指导阅读】阅读P64-66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

(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
(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
【过渡】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展示一些有关溶洞的图片)。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模拟溶洞的形成。

【活动探究】通过阅读材料,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设计和实施简单的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

<实施步骤>:
1、指导阅读P65-模拟溶洞的形成。

2、讨论溶洞形成的原因
3、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案
4、实施模拟实验
5、完成下列表格
6、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钟乳石、石柱的形成过程。

【指导阅读】阅读P66-67 -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交流研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
还原剂。

CO CO
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实例?
【概括整合】学生自主完成P68的概括••整合。

【布置作业】P69 1、2、3、4。

【研究性学习课题】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