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自然环境》表格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和发展变化。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各类聚落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各类聚落的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发展,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各类聚落的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聚落;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形成、发展和环境关系;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2.设计好针对聚落概念、形成、发展和环境关系的问题;3.准备好聚落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呈现各类聚落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2、了解聚落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所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环境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地理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日常生活、课外书籍、电视电影等媒体上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我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变感性知识为理性,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

结合亲身体会谈谈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合作探究一:以旬阳县城为例,谈谈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合作对资料整合,得出结果。

合作探究二:以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分布。

本章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聚落现象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实际案例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能分析聚落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的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各类聚落的特征。

2.难点:聚落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聚落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聚落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地图、笔记纸等学习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呈现各类聚落的特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可能还很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

2.了解聚落的分布规律,能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聚落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聚落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聚落类型和分布的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3.准备投影仪和计算机,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分类。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聚落的分布规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聚落概念、类型和分布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4、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点1、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1、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2、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各位同学,你们老家住在哪里呢?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1.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3.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怎样形成的呢?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

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

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积淀文明的结晶。

这是什么地方?我们通过两个古汉字来寻找线索。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了解它的魅力。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西沟村),(大连市)的相关视频及图片,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其中大连市的视频利用360度全景技术,学生们通过VR 视频眼镜进行观看)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一:炫彩T台:乡村景观PK城市景观活动内容及形式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

观察这两个视频,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从屋檐口看,中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功效;而中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课堂练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聚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人类的居住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身边的环境和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各种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3.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模拟建设聚落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城市、乡村、传统聚落等图片和文字材料;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3.准备模拟建设聚落的材料,如积木、沙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动手制作聚落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聚落案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聚落模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3.划分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学习材料。

4.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让学生对聚落有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聚落》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聚落》教案一. 教材分析《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类聚落的特点。

本章内容通过介绍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聚落特点的分析讨论题目。

3.准备好相关地图,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聚落分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介绍聚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聚落是由人类居住地形成的。

2.讲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聚落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而发展的。

3.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使学生掌握不同聚落的特点。

操练(10分钟)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保护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发展,能够分析不同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聚落的形成原因及与发展;3.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准备聚落的概念和类型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和理解;3.准备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类型?2.呈现(15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同时,分析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通过对前三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知识基础,授课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发思考,进行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学科技能的提升。

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1.认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明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形成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师端。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测练习1.2020年6月,新疆伊犁牧民开始向夏季牧场转场,牧民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

如图为山坡牧场季节转场示意图。

伊犁牧民转场至夏季牧场,是因为夏季牧场()①牧草茂盛②气候凉爽③水源充足④地势陡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在转场过程中,伊犁牧民居住的典型民居是()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4.小宁同学到欧洲部分国家游历后发现,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从英国南部往东至俄罗斯西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如图四所示,导致墙壁厚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降水量B.温度C.地形D.河流5.傣家竹楼,为“人”字型屋顶的两层高脚楼,傣家竹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为()A.酷寒B.冷湿C.干热D.湿热6.下列做法利于传统聚落保护的是()A.拆除老旧民居,建立居民新区B.建立督查机制,严控环境污染C.外迁原住居民,兴建影视基地D.努力发展经济,加大商业开发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
建筑特征
主要原因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
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
B因纽特人的冰屋
墙体很厚
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
C西亚民居
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
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D)
A.aB.bC.cD.d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
规模
建筑物
道路
生产方式
乡村


稀疏
农业
城市


稠密
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 ②肥沃 ③平坦 ④便利 ⑤丰富
2.怎么保护传统聚落?
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2023-2024学年教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2023-2024学年教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严寒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
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冬冷夏热
利用黄土挖掘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东南亚地区
高温多雨
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隔潮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并说明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
最后德育渗透:同学们,聚落(民居)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今后我们发挥聪明的才智,建设美好的家园,做聪明的规划者,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家园。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难点名称聚来自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与生活联系密切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
难点教学方法
1.教师讲解加以引导学生分析
②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归纳总结: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除了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以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
和学生一起认识聚落民居建筑,受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的影响,形成的不同的建筑风格。
归纳总结: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2.通过运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情境导入: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寻找理想的家园,做勇敢的开拓者, 假如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设计:学情分析:本校初一学生在天津市各类中学里属于程度较好、水平较高的一类学生。

他们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聚落就相对简单。

但由于本节内容范围广、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我们的家乡”、“爱我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2)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保护家乡”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热爱家乡;(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简图、世界最早城市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聚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型。
2.聚落的特点: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聚落类型的特点,如人口密度、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等。
3.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探讨聚落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聚落的发展过程。
4.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以及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
2.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确保作业难度适中,既能challenge学生,又能让他们通过努力完成。
3.作业应包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实例:
1.根据教材第43页的图4.12,分析该聚落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3.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规划师,讨论如何规划一个新聚落。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聚落,如传统村落或现代城市社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居住地选择的情况?”比如,你们家是住在城市还是乡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人类居住地的奥秘。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自然环境》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与自然环境》表格式教学设计

聚落与自然环境教学分析 (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源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世界的居民第 三节聚落。

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发现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思路重在 两突出: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 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 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 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 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 惯,发展多种智能。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应用、总结质疑。

(二) 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聚落的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聚落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 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 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实例应能体现出上述几个方面,以使学生从几个 方面分析。

此教学目标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用实际的“图”帮助学生领会书 中的“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朝阳区重点校,学生生源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八年级学生的地理 知识已有一定贮备, 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本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 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 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 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二大板块:活动 1:聚落位置的选择:通过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 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同时补充人文环境也会影响聚 落的形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地区传统聚落形态、规模、
分布位置、建筑等;
B 组(三个小组)任务:分析江南
水乡地区传统聚落形态、规模、
分布位置、建筑等。
活动要求
25 通过实践应用,使学生 分 理解聚落的形态、分 钟 布、规模、建筑结构、 材料等与与环境的关 系;该活动不仅可以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聚落 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也 可以真正去培养他们
傣家竹楼的聚落环境。
板书设计
聚落差异
聚落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概念
第 创设问题情境 一 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 部 主要景物? 分
生:房屋、农田、道路、 观察景观图理解聚落
树木等。
8 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的

是聚落不仅指居住地,

而且是是人类从事生
产活动的地方)
哪 里是我们人类理 想 的居住地 自主(合作)探究
观察素描图,探究影响
A.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良好的创新精神。
B.参考中国气温、地形、河流等
地图资料;
C.分 析 探 究 地 区 - 传 统 聚 落 分
布位置、形态、规模、建筑结构、 材料等;
D.过程中,有专人记录;
E.活动结束,派代表展示小组研
究成果;
F.成果可用语言或图像表述(每
组展示时间 2 分钟);
G.结论应有理有据。
(一) 教学资源 地图、景观图、学案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因为本课容量较大, 涉及的景观地理事物较多, 为了帮助学生获取 更大容量的地理信息, 运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显示效果更好。 (三)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
本课教学内容框架设计
教学过程


学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间 设计意图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欣赏
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
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
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 导 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 入 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 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 40 分
异。 课 前 预 备
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 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 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 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二大板块:
活动 1:聚落位置的选择:通过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 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同时补充人文环境也会影响聚
聚落与自然环境
教学分析 (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源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世界的居民第 三节聚落。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发现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思路重在 两突出: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 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 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 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 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 惯,发展多种智能。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应用、总结质疑。 (二) 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聚落的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聚落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 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 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实例应能体现出上述几个方面,以使学生从几个 方面分析。此教学目标建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用实际的“图”帮助学生领会书 中的“文”。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朝阳区重点校,学生生源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八年级学生的地理 知识已有一定贮备, 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本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落的形成和发展。 活动 2:绘制传统民居──以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为例,进一步分析聚落的
规模、形态、分布、建筑结构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与环境关系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再读景观素描图,思考不同自然
环境条件影响下的聚落会有差异
吗?会有什么差异?
展示:聚落规模示意图 第 归纳聚落差异
学生观察聚落示意图, 观察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规模示意图,
寻找聚落差异。
探究不同自然环境条
件下聚落的差异。
二 部 全班分为 A、B 两大组(六小组) 实践应用 分 A 组(三个小组)任务:分析黄土 小组展开活动
呢?
总结归纳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分 素。
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 析——图中哪里是理
差异。
想的居住地?请说明
理由。
补充人文因素对聚落形成与发展 通过分析麦加的形成 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
的影响
与发展,发现人文因素 全面的眼光
对聚落的影响
聚落与环境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纠偏
总结质疑 代表总结发言
学生用语言或绘图方 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 根据学生的表述,纠偏
总结。
教师运用框架表格总结本课知识
第 点,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聚落与
7 三 环境关系的分析方法。

部 知识拓展:分析傣家竹楼的聚落 学生运用本课掌握的 通过知识拓展,巩固本

分 环境。
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 课分析问题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