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种植基础知识

种植基础知识

种植基础知识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碳﹑氢﹑氧钙﹑镁﹑硫﹑氮﹑磷﹑钾﹑硼﹑铝﹑锌﹑锰﹑铁﹑铜﹑氯等十六种元素称为”必需营养元素“,其中碳﹑氢﹑氧可以从水和空气中取得,其他大多数是从土壤取得,当土壤不能满足时,必须通过施肥来解决。

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土壤和人为措施。

天气: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一个因素,有的作物需要长光照,有的作物所需要的积温少,有的作物需要的积温多,象小麦全生育期需要2300℃左右,棉花则需要3000℃左右。

水是作物的生命,作物需水量很大。

土壤: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活度十分重要。

人为措施:合理施肥时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的作物所需的肥量是不同的。

同一种作物在各生育期中需水﹑施肥的多少,以及适应的气候,我们才能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

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4、作物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5、作物的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6、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7、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8、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9、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0、作物的感光性:作物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11、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12、基本营养生长性:指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的差异特性13、可消营养生长期:实际营养生长期中可受光周期和温度影响而变化的部分生长期15、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积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16、经济产量:指对人类最有经济价值的那部分产量的重量,即人类栽培作物的主要利用部分的重量。

17、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其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18、源:指向其他的生长器官或组织生产和输送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19、库:指接受或贮藏光合产物的组织或器官。

20、流:指源与库间的输导系统,反映了源库间的运输能力24、作物品质;产量器官,即目标产品的质量27、离乳期:胚乳中养分耗尽的三叶期28、分蘖:稻茎各节上的腋芽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都能萌发形成新芽,这就叫分蘖。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

普及农业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基础知识1.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是指以种植、养殖、捕捞和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活动。

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内容,可以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2.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

其中,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为农业提供了生长的场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所必需的;资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种子、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机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3. 农业生产周期农业生产周期包括准备阶段、种植养殖阶段、生长成熟阶段和收获加工阶段。

在准备阶段,需要做好土地耕作、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在种植养殖阶段,需要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预防病虫害等工作;在生长成熟阶段,需要关注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收获加工阶段,需要及时收获作物,保证作物的质量。

4. 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土壤肥力管理、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灌溉、机械化等。

通过土壤肥力管理,可以保证土壤肥力的充足;通过植物栽培,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病虫害防治,可以保证作物的安全生长;通过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作业的效率。

5. 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土地管理、作物管理、病虫害管理、灾害管理等。

通过土地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通过作物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病虫害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通过灾害管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长。

6.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包括科技兴农、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深加工等。

通过科技兴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农作物种植知识1. 玉米种植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点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点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考点一、农业生产基础知识1.1 农作物生长与发育1.2 土壤肥力与施肥技术1.3 农业灌溉与排水技术1.4 农业机械化与农机维修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知识2.1 农产品加工技术2.2 农产品贮藏技术三、畜牧养殖知识3.1 畜禽饲养管理技术3.2 畜禽疾病防治技术四、农村经济发展知识4.1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4.2 农村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五、乡村旅游开发知识5.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设计5.2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与推广方法一、农业生产基础知识1.1 农作物生长与发育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指从种子萌发到成熟收获的整个过程。

其中,种子萌发是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

在种子处理方面,应注意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种子,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浸种、涂覆等。

同时,还应注意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

1.2 土壤肥力与施肥技术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水平。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应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

一般来说,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化学肥料则可以快速补充植物所需养分。

在施肥技术方面,应注意合理配比和适时施用,以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1.3 农业灌溉与排水技术农业灌溉是指为农作物提供水分的过程。

在灌溉技术方面,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作物需水量来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并注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排水技术则是指将土地中多余的水分排出去的过程。

在排水方面,应注意保持沟渠畅通、排水坑清淤等措施。

1.4 农业机械化与农机维修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器代替人力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

在机械化方面,应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机具,并保持其正常运转和维护。

同时,还应注重培训农民使用和维修农机具的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知识2.1 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加工是指将原始的农产品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制成更加便于储存、运输和销售的成品。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一章:农作物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生长周期。

2. 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生长周期调控方法。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3.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水、肥、光、温等)。

4. 生长周期调控方法(播种时间、栽培技术等)。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讨论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生长周期调控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实例。

第二章:农作物播种与育苗技术教学目标:1. 掌握农作物播种的方法和技巧。

2. 学会育苗技术的要点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 播种的方法和技巧(播种深度、密度等)。

2. 育苗技术要点(温度、湿度、光照等)。

3. 常见农作物播种和育苗实例。

教学活动:1. 演示播种方法和技巧。

2. 操作练习:学生自行进行播种和育苗操作。

3. 讨论常见农作物播种和育苗的实例。

第三章: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教学目标:1. 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了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1. 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水肥管理、修剪、除草等)。

2. 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实例。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学习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实例。

3. 讨论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第四章:农作物产量提高与品质调控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技术。

2. 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教学内容:1. 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理和方法(合理施肥、种植密度等)。

2. 农作物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方法(品种选择、栽培环境等)。

3. 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方法。

2. 演示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3. 案例分析: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实例。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

作物产量形成过程
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灌溉与产量提高
要点一
总结词
灌溉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合理灌溉可以 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需求,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灌溉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制定 科学的灌溉方案。在适宜的时机和条件下进行灌溉,可以 保证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合理的灌溉还可以调节田间气候,减少作物病虫害 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产量。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灌溉甚 至可能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唯一可控因素。
06
CHAPTER
作物产量形成的实践应用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 等因素,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比 例,以提高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
多样化种植
轮作与套种
合理安排作物的轮作和套种模式,有 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 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作物的高产 稳产。
合理密植与产量提高
总结词
合理密植是指在一定单位面积内种植适 宜的作物数量,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
VS
详细描述
合理密植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特点、土壤 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通过合理密植, 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照资源,增加 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利用 率,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同时,合理密植 还可以调节田间气候,减少作物病虫害的 发生,进一步提高产量。
群体结构与产量
群体结构
指作物群体内各植株之间的空间配置和相互关系,包括种植密度、 株行距、植株高度和层次等。
群体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透光性,有利于作物 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农业常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

农业常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

农业常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农业常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农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生产中的基础环节,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对于农民而言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的种植基础知识,包括土壤选择、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作物种植的技巧。

一、土壤选择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密切相关,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

在选择土壤时,应考虑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排水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特点:1. 质地适宜:土壤质地分为砂壤、壤土和粘土,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排水能力不同。

一般来说,壤土是最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土壤类型。

2. 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质对土壤保水和提供养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良好的排水性:土壤排水状况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选择排水性良好的土壤是种植农作物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是农作物健康生长的保证。

施肥是农作物种植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在施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土壤测试:在施肥前,进行土壤测试是必要的。

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土壤中不同养分的含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

2. 合理配比:农作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不同,合理地配比施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3. 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丰富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保持能力。

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1. 预防为主:做好农作物的防病虫害工作,首先要从预防入手,采取合理的种植技术,保持合理的植株间距和通风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可以利用天敌、有益昆虫等自然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作物生产知识概述.pptx

农作物生产知识概述.pptx
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1、生育特点:长根、长叶、长分蘖等,以营养生长为
主。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1)小麦种子的构造:由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构成。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 小麦种子发芽的三基点温度:最低1--2℃,最适15--
20℃,最高30-35℃。当小麦种子吸水量达到种子干重的 45-50%时便开始萌动,一般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最适土 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1)反应迟钝型。8-12小时,16天以上。(春 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12小时以上,25天左右。 (半冬性品种)
(3) 反应敏感型。12小时以上,30-40。(冬性 品种)
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
在小麦引种时,首先要考虑品种的阶段发育特性。例如, 南种北引,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差,冬季常造成大面 积的冻害死苗;北种南引,多表现发育延迟、成熟晚,甚 至不能抽穗。一般,从纬度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上第1个茎节的日期。 8、挑旗期(孕穗期)50%以上旗叶全部露出叶鞘,叶片展开的日期。 9、抽穗期: 50%以上麦穗抽出一半的日期。 10、开花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部小花开放的日期。 11、灌浆期: 50%以上植株麦穗中的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80%,
从籽粒中能挤出汁液的日期。 12、成熟期:50%以上植株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小麦增产的中心环节。
(1)播种量的确定 常采用“四定”法,即以田定产,以产定穂,以穂定苗,
以苗定播种量。(具体含义如何理解?)在以苗定播种量时 常按“斤籽万苗”来粗略估算。准确计算播种量可用公式进 行计算:
播种量(Kg/hm2)=[每公顷基本苗数×千粒重(g)]/[种 子净度(%) ×发芽率(%) ×田间出苗率 (%) ×106 ]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

农学技术知识点总结一、种植技术1. 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改良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

常用的方法有施加有机肥料、翻耕、灌溉等。

2. 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施用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料,能够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促进作物生长。

4. 植保技术:采取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包括预防、治理和防治,防止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保障产量和质量。

5.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和产量要求,合理安排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资源,提高产量。

6. 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二、畜牧技术1.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配比、饲喂技术、疾病防治等,确保畜禽的健康成长。

2. 畜禽疫病防控:加强畜禽疫病防控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消毒和排泄物处理,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3. 畜禽环境控制:对畜禽的饲养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育种选种:选用高产、抗病、优良遗传性状的畜禽品种,通过育种选种,提高畜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5. 饲料加工: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方和加工,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促进畜禽生长发育。

6.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建设合理的畜禽养殖设施和设备,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三、农田水利工程1. 建设灌溉设施:通过建设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定量定时灌溉,保证作物的水分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农田防渗排水工程:适当的排水是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建设农田防渗排水工程,调整土壤水分,改善土壤通气性。

3. 水库建设和管理:利用水库储水供农业灌溉和生产用水,合理管理水库水资源,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4. 水土保持工程:通过梯田、防风林等水土保持工程,保护耕地不受水土流失。

农业基础必学知识点

农业基础必学知识点

农业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土壤和土地: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性,了解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方法。

2. 农作物生长和发育:了解农作物的生理特点,包括生长周期、生长阶段、生长因子等。

3. 农业气象学:了解不同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学会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管理。

4. 种子和播种:了解种子的选育和储存方法,了解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和方法。

5. 施肥和农药:了解不同肥料和农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和施用方法,学会合理施肥和使用农药。

6. 灌溉和排水:了解不同灌溉方式和排水方法,学会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管理。

7. 农业机械和设备:了解不同农业机械和设备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方式。

8. 农产品贮藏和加工:了解不同农产品的贮藏方式和加工方法,学会控制贮藏环境和处理产品。

9. 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了解农产品市场和农业政策。

10.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这些是农业基础必学的知识点,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农民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水稻的器官(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生产的基础知识—水稻的器官(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六)花的结构
(七)稻穗 稻穗为圆锥花序,着生在穗颈节
上,由穗(主)轴、第一次枝梗、第 二次枝梗和小穗组成。稻穗的长度一 般20厘米左右。一个稻穗从剑叶的叶 鞘抽出到穗颈节的部分叫穗颈,从穗 颈节到退化生长点的部分叫穗轴。
(七)稻穗
水稻的生育类型及水稻的三性
(一)水稻的生育类型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 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 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 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 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 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 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 型。
(一)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发芽阶段 种子萌动后,胚继续生长,当胚根长度与谷粒长度相等,胚芽长度达
到谷粒长度一半时,就称为发芽。
(一)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水稻幼苗期发根出叶的过程:
(二)叶片生长
1.叶片种类与构成:
水稻植株每一茎节均长叶1片,各叶互生于茎的两侧,我国大多数 水稻品种植株主茎一般长叶10—17片,植株主茎上的不完全叶和分蘖茎 上的分蘖芽鞘均为变态叶。不完全叶仅有叶鞘,没有叶片。
水稻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水稻的生长期分为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一)水稻的营养生长期
自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开始,这一时期生长根、茎、叶,称为营养 生长期.
(二)水稻的生殖生长期
抽穗以后开花授粉和子粒灌浆、结实,称为生殖生长期
水稻的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整个生 育期内所需要的热量总和(积温)则是一个基本的重要指标。积温通常 分为两种,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一)水稻的有效积温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起点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如日平均温度为 19℃,粳稻种子萌发的生物学起点温度为10℃,籼稻为12℃,其差数分 别为9℃和7℃,这9℃和7℃就是有效温度,将逐日的有效温度累加起来 的总数,称为有效积温。

三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三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三农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农业生产
- 农业区划: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方便进行农作物的种植。

- 农作物种植:包括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

- 畜牧业:包括养殖畜禽、养殖管理、饲料供给、疾病防治、产品加工等。

- 渔业:包括养殖水生动植物、捕捞、养殖技术、渔业管理等。

2. 农村经济
- 农业产业化:将传统的农业以小规模、低效益的生产模式转化为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 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销售额。

- 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物流、打包、运输等。

- 农村金融: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贷、农村保险等金融服务。

- 农村副业:农民可通过兼营农村副业来增加收入,如养殖、种植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

3. 农村社会
-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包括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卫生设施、环境卫生等。

- 乡村治理:包括乡村干部培训、村民自治、农村协商等。

- 农民生活服务:包括农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服务。

- 农民权益保护: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

以上仅为农村基础必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具体学习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作物生产基础知识

作物生产基础知识

•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 作物生产对象—植物是有生命的,与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 1.严格的区域性 影响作物生长的地形、气候、土壤、水 文等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要因地制宜。 • 2.明显的季节性 作物生长是一个连续的不可逆转过程, 因此要重视农时,不误农时。 • 3.生产的连续性 农产品贮藏具有时效性,而耕地会退化, 水肥资源有限,因此既要连续生产,又要对土地等用养结 合,使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 4生产因素的综合性 生产成果受生产技术、技术条件和国 家农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 术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持。
• (3)农药使用方法
• • • • • • •
• • • •
喷雾法和超低容量喷雾法:加水调成乳液、悬浮液胶体剂及溶液等。 喷粉法:工效高,但延长残效,易飘移,污染环境。 撒施法:主要用于毒土,简便易行。最好在晨露未干时进行。 泼浇法:将可湿性粉剂兑水搅拌后泼施到苗圃和幼龄树上。 根区土壤施药法:系土壤深层施药,用于杀灭害虫,宜选内吸药剂。 拌种法:播前用药粉拌种或包衣。 种、苗、浸种法:用于浸种或秧苗,多为水溶剂或乳剂,少为可湿性 粉剂。要注意药液浓度、温度、时间和伤苗。 毒饵法:以害虫喜食的饼类为诱饵,与胃毒农药拌和,主杀地下害虫。 熏蒸法:在作物茂密和仓库封闭条件下药效较好。 高压注射和灌注法:将农药高压注入树体或徐徐注入韧皮部和木质部 之间。 虫孔注射和堵塞法:将药涂抹于去皮的大树枝或新生枝条上。
• 6.保—植保,病虫害防治
• (1)农药的主要剂型
• 要剂型
• (2)农药安全有效施用原则
• ●对症下药:各类农药都有一定防治范围和对象, 施药前先要弄清防治对象,再对症下药。尽可能 使用有选择性农药:因广谱性农药不但杀死目标 害虫,也可能杀死它的天敌,使防治效果下降。 • ●适宜时期用药:如,播前病虫害防治,土壤消 毒;苗期以除草为主,综合防治;快速生长期是 病虫害防治高峰等。 • ●严格按要求用药:详见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285-89)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农田知识科普

农田知识科普

农田知识科普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是农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场所。

了解农田知识对于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田的分类、耕作管理、土壤肥力、灌溉和排水等方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农田的分类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农田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三种类型。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厚,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土壤肥沃度较高,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山地地势陡峭,土层薄,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水果等。

二、耕作管理良好的耕作管理是农田生产的关键。

耕作管理包括耕地选择、耕地整理、土壤改良、农田排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在选择耕地时,应优先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

耕地整理主要包括翻耕、耙地、平整等步骤,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方式来提高土壤肥力。

农田排水是为了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水浸害作物根系。

病虫害防治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清除病虫害源等措施来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

三、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农田生产的基础。

土壤肥力包括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含量等方面。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其中氮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微生物含量是农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指标,它们在土壤中起着分解有机物质、提供养分等重要作用。

四、灌溉和排水灌溉是农田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可以提供农作物所需的水分,并调节土壤湿度。

常见的灌溉方式有地下灌溉、喷灌和滴灌等。

农田排水是为了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水浸害作物根系。

排水方式有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两种,其中人工排水包括开沟、挖渠和安装排水管等。

农田知识科普主要包括农田的分类、耕作管理、土壤肥力、灌溉和排水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农田的科学管理和农业生产的提高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农田知识的了解,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初中地理粮食产量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粮食产量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粮食产量知识点归纳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之一,对于维持国家的食品安全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与粮食产量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粮食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人口年产的粮食数量。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粮食生产的丰富程度和农业发展的水平。

二、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等气候因素对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2)土壤条件:土壤的肥力、排水性和水保持能力等对粮食的生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2. 经济和社会因素(1)种植方式:粮食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单季作物和多季作物,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有影响。

(2)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如水利灌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

(3)耕地面积:耕地面积的增加能够提高粮食产量,但过度开垦对环境造成破坏。

三、全球粮食产量全球粮食产量的分布不均衡,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 地理因素(1)气候条件:热带地区因为气温高,水分充足,一年四季都适宜作物生长,粮食产量相对较高。

(2)自然资源:土壤质量和丰富的水资源对粮食产量有重要影响。

2. 经济和社会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由于技术水平高,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粮食产量相对较高。

(2)人口密度:人口多的地区由于需求量大,粮食产量相对较高。

四、中国粮食产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业面积。

1. 特点(1)地理差异:中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粮食产量分布不均衡。

(2)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是中国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南方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种植。

(3)人口压力: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因此粮食产量一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

2. 政策和措施为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1)扩大农业投资: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初中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初中

农业图文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农作物种植知识点1.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一般可分为萌芽阶段、生长阶段、开花结果期和成熟期。

在不同的生长期,农作物对光照、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需要合理的管理和调控。

2. 农作物的主要种植方式目前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包括直播、灌溉、育苗、田间管理、施肥等。

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域,具体的种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多用大田种植,南方地区多用水稻插秧等方式。

3.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在农作物种植中非常重要。

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文化防治、物理防治等。

4. 农作物的收获和储藏农作物的收获和储藏工作也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

在采摘、晾晒、贮藏等工作中需要注意时机、温度、湿度和通风等因素,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和保值。

二、农业生产管理知识点1. 土壤肥力管理土壤肥力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合理的土壤肥力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通常的土壤肥力管理包括施肥、耕作、翻地、更新、保护等。

2. 农机具的使用和维护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机具有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灌溉机等,合理使用和维护这些农机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工作强度。

3. 农田的合理规划合理的农田规划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农田规划包括合理的地块划分、道路设置、农田排水、农田布局等。

4. 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中也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施肥、智能灌溉等,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

三、畜牧养殖知识点1. 养殖动物的品种选择不同品种的养殖动物对环境、饲料、饲养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

2. 畜牧饲料的选购和配制畜牧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因此在选购和配制饲料时需要仔细考虑。

中职作物生产教材

中职作物生产教材

中职作物生产教材
中职作物生产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作物生产基础知识:包括作物生产概述、作物产量与品质、作物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制度与土壤耕作等。

2. 常见作物的栽培技术:介绍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其他豆类作物、甘薯、棉花、花生、芝麻等作物的栽培技术。

3. 农作物的管理方法:如灌溉、除草、修剪等。

4.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种类和特点,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讲解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5. 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栽培一种农作物,并记录管理过程和结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材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作物生产的目标
• 基本目标:优质高产 • 优质:通过施肥向人类提供健康、安全和能够达 到特定商品目标的产品。 • 高产: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肥料增产潜 力,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 高效:降低成本,高效增收。 • 相关目标:持续高效 • 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培肥土壤,保护环境。
二、影响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农业八字宪法各论
• 1.土—土壤 • (1)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
空气
水分
有机物
• (2)土壤肥力 • 概念 土壤肥力是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 生长因素的相互协调状况,以及这种协调对作物 生长的综合保障能力。 • 意义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最基本属性,土壤 肥力水平的高低是配方施肥的主要依据。土壤有 机质、土壤有效养分等是土壤测试主要项目。 • 应用 一般来说,土壤肥力越高,增产潜力 越大。但对一定的产量目标,土壤肥力越高,施 肥量越少。与施肥有关的土壤肥力因素主要是土 壤养分、土壤质地、土壤反应(酸碱度)、土壤有 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 (4)土壤反应
(1)概念 : 土壤反应,即土壤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 pH4.5-5.5为酸性,5.5-6.5为微酸性,6.5-7.5为中性,7.5-8.5为微碱性,8.59.5为碱性。多数作物适于中性土壤,过酸或过碱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都不利。其中对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影响更大。 (2)规律 : 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土壤反应呈现规律性变化,因而对 施肥有不同要求。
(二)黄淮海地区的土壤、气候、作物概况
• 1.范围 包括京、津、冀、鲁、豫大部,苏、皖北部及陕、 晋的渭、汾流域。地处暖温带,无霜期180-230天,常有 春旱,有时夏涝。 • 2.作物 大田作物以一年两熟的冬小麦、油菜与夏玉米等 夏作物轮作为主。还有水稻、棉花、薯类、大豆、花生, 苹果、栗、梨、桃、枣、葡萄等果树和大棚、露地蔬菜。 • 3.土壤 主要有潮土、褐土、黄棕壤、棕壤及砂姜黑土。 其中潮土主要分部在华北平原,褐土主要在山前和岗坡地, 黄棕壤、棕壤主要在中南部山区,砂姜黑土主要在豫、苏、 皖的淮河流域。 • 4.施肥特点 土壤肥力总体不高,土壤有机质0.6%-1.2%, 全氮0.06%-0.10%,普遍确氮缺磷,钾多处于临界水平。 本区的山东省粮、果、菜,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种植业发达, 是农业强省,农民施肥水平总体偏高,应强调科学用肥,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河南省农业人口最多,是农业生产和 肥料消费的大省,因而也是农化服务的重点。
•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 作物生产对象—植物是有生命的,与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 1.严格的区域性 影响作物生长的地形、气候、土壤、水 文等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要因地制宜。 • 2.明显的季节性 作物生长是一个连续的不可逆转过程, 因此要重视农时,不误农时。 • 3.生产的连续性 农产品贮藏具有时效性,而耕地会退化, 水肥资源有限,因此既要连续生产,又要对土地等用养结 合,使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 4生产因素的综合性 生产成果受生产技术、技术条件和国 家农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技 术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持。
土壤反应与土Biblioteka 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2.肥—施肥
• (1)肥料的类型和作用
• 肥料类型:狭义的肥料是能直接向作物直接提供养分的物 料,如有机肥、化肥等。广义的肥料还包括能促进养分吸 收,改善作物营条件的其它物质,如有益微生物制剂、土 壤调理剂等。 • 肥料作用:肥料是作物的粮食,不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够向
• (一)我国农业条件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我国气候、土壤、作物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呈规律性变化: 1. 气候变化 东北的寒温带、暖温带—黄淮海的暖温带、北亚热带—长 江流域的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华南的亚热带;东南沿海的湿润季 风气候—华中的湿润与半湿润季风气候—西北的半干旱、干旱大陆 性高原气候。 2.土壤分布 东北的黑土—黄淮海的褐土、潮土—长江流域的红黄壤、 水稻土—华南的砖红壤、水稻土;东南沿海的水稻土、冲积土—西 北的栗钙土、黄绵土、灌漠土等。 3.作物种植 东北的一季作物—黄淮海的越冬作物与夏播作物轮作—华 南的一年两熟或三熟作物。 上述施肥条件的区域性特点对施肥推荐和肥料营销有很大的影响。
• (3)土壤养分 • 土壤养分主要以三种形态,其间可相互转化 。
• 速效养分:以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水溶性养分,或者 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表面可以被其它离子代换的交换性 养分,如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磷酸根离子 (H2PO4-)和钾离子(K+)等。化肥施用后能直接向土壤提供 这些养分。 • 缓效养分:主要存在于易分解的有机物中,或比较简单的 矿物颗粒中。这些养分经过微生物分解或者物理化学变化, 容易释放出来变成速效养分。 • 难溶性养分:主要存在于原生矿物颗粒和较复杂的有机物 中,如磷矿石中的磷,钾矿石中的钾和未经腐熟的作物残 体中的氮磷钾养分等。这些养分虽然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但可以作为土壤养分的贮备。
中化山东培训第一讲
作物生产基础知识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兴仁
主要内容
• 一、作物生产的概念、特点和目标 • 二、影响生产效果的主要因素 • 三、作物生产的基本程序(以冬小麦-夏玉 米轮作为例)
一、作物生产的概念、特点和目标
• (一)作物生产的概念 • 是指通过人类的栽培活动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 为人类所需要有机物质(能)的过程。 • 人类的劳动就是为光合作用创造条件和提供物 质保证,使物质生产向着了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 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为其它以植物 为食料等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物质和能量, 所以作物生产是第一性生产。
• 能否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除了人的因素外,主要与气候、土壤条、 作物有关,即所谓种地要“看天、看地、 看庄稼”。还要考虑到施肥、灌水、品种、 植保、管理、工具等,毛主席将土壤和这7 个影响因素总结为“农业八字宪法”,告 诉我们,要搞好作物生产就必须进行综合 管理。 • 下面主讲“三看”,贯穿“八字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