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课程的类型、作用和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

课的类型、结构及分析课程是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来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教育中,学习者通过辅导和完成课程来获取知识。

因此,了解课程的类型、结构以及分析是很重要的。

课程的类型可以分为学术课程、职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学术课程是指学习理论性知识的课程,它是以完成学术知识的学习为目的,主要以文本书籍为主。

职业课程是指学习者学习行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它是以完成行业技能和知识为目的,主要以实践为主。

实践课程是指学习者通过实际实践来学习的课程,它是以实践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的课程,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学习目标。

课程的结构分为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四部分。

课程设置指课程的基本安排,包括课程名称、目标、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

课程内容指通过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所包含的信息,它可以是书籍内容、案例研究、实验活动等。

教学过程是指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讲授、实践、讨论等形式。

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衡量,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方式。

课程分析是指对课程设置、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掌握课程的特点,把握其重点,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的目标和学习的结果。

课程分析一般包括对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机制的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明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即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课程的培训对象,明确课程的授课内容,把握课程的学习目标。

其次,分析课程内容,可以结合教育理论,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以保证课程结构正确,内容完善,确保学习者接受不同种类的知识,避免选择偏颇的内容。

接下来,分析教学过程,比如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通过采用更多的探究型教学,加强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引导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最后,要分析评价机制,它可以通过采用质量反馈机制来改进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以达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目的。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

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学术、实用、综合性、探究、创新课程分析课程是指一系列有组织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类型及其详细描述:1.学术课程:学术课程是一种注重知识和理论学习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各种学科领域,如数学、科学、语文、历史、地理等。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文化遗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课程通常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实用课程:实用课程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应用学习的课程类型,通常包括各种职业技能领域,如医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实用课程通常包括实习、实验、实践等环节。

3.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是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的课程类型,通常以主题或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课程通常包括项目制学习、主题研究等环节。

4.探究课程:探究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课程类型,通常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展开。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激发他们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

探究课程通常包括实验探究、调查研究等环节。

5.创新课程:创新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课程类型,通常以一个特定的项目或创意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课程类型,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课程类型,如在线课程、微型课程、工作坊等。

在选择不同的课程类型时,应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根底,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开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根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表达国家的教育意志。

课程的类型——精选推荐

课程的类型——精选推荐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③[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通常⼜被称为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科⽬,英⽂为subject,科⽬⼀般仅限于指称学校课程,它明确地列在课程表⾥,通常有⼀系列独⽴的⽬的、内容、⽅法。

它所关注的维度⼀⽅⾯是逻辑顺序,另⼀⽅⾯是教育对象的⼼理发展顺序。

在逻辑顺序上,科⽬往往反映的是学科中不同知识领域的基本结构,在⼼理顺序上,往往反映的是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童的⼼理需求。

在学校中,科⽬⼤多是以选修科⽬和必修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标和科学发展⽔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定年龄阶段学⽣发展⽔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从学校产⽣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的类型中,历史是最为长久的。

若追溯其根源的话,分科课程从学校教育产⽣始即已存在。

孔⼦“删《诗》、《书》,定《礼》、《乐》”,从⽽定“礼。

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以学⽣,这可以被看作是分科课程的雏形;古希腊智者派创⽂活、修辞、辩证法,柏拉图将其与算术、⼏何、天⽂、⾳乐并称,成为“七艺”;及⾄亚⾥⼟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以“逍遥学派”之风,教之以学⽣政治学、物理、天⽂、⽣物、历史和课程,这是西⽅分科课程之原始形态。

可以说,分科课程既是学校的产物,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以传授知识为⼰任的学校与知识类别间相互作⽤的结果。

它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青睐,既源于学校特定的任务与要求,也源于⼈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知识观,同时也源于它的便利与简单。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也称为“⼉童中⼼课程”、“经验课程”。

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的兴趣、需要和能⼒为基础,通过学⽣⾃⼰组织的⼀系列活动⽽实施的课程,⼀般地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活动”,其发展历史较分科课程要迟上⼲年。

教育学第十二章-课程PPT课件

教育学第十二章-课程PPT课件
第十二章 课 程
1
.
主要内容
明确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的历史发展 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其优缺点
2
.
一、课程的概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的词源分析
(一)国内:最早见于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篇中“奕 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作疏,谓之“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 依法制”。“课程”一词在这里的意思为“寝庙”,用来比喻“伟 业”,与我们今天所指的课程一词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宋 朝时,朱熹在《朱子全书·说学》中多次用到“课程”,例如“宽着 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8
.
二、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课程: 四书五经
西方古代课程: 七艺
现代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之争 (知识与能力) 儿童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课程的对立
思考与讨论:结合课程的历史发展,探讨影响课 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9
.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 准和教材三种物化形式。其中,课程计 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
⑧课程必须基本上由5种大范围的学科学习组成:a. 掌握母语, 系统地学习语法、文学和写作;b.数学;c.科学d.历史e.外国语 (贝斯特,1955)
⑨课程被看作是有关人类经验--而不是结论的可能思维模式的不 断扩大的范畴。但这种可以从中得出结论的模式,在那些结论和 所谓真理的背景中是站得住脚和有依据的。(贝尔思,1965)
4.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 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

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

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支配其间的课程理论也流派纷呈,以下主要介绍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几种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

它的不足在于: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来源上看,活动课程一般与学科课程相对应。

课程分类与结构解析

课程分类与结构解析

课程分类与结构解析课程分类与结构解析引言:课程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特定主题和领域的机会。

课程分类与结构是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关键方面。

了解不同的课程分类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设计教育课程,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分类与结构,以及探讨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分类:1. 知识型课程知识型课程是传授学科知识和概念的核心课程。

它们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学科的原理和理论。

例如,数学、科学和历史等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型课程。

2. 技能型课程技能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特定的技能和能力。

它们注重实践和应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案例来提升技能。

例如,计算机编程、写作和沟通等技能都可以通过技能型课程来培养。

3. 价值观与道德课程价值观与道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它们帮助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提供道德决策和行为模式。

例如,伦理学、道德教育和宗教研究等课程属于这个分类。

4. 创新与创造课程创新与创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它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艺术课程、设计课程和创业教育都是创新与创造课程的一部分。

二、课程结构:1. 专题式结构专题式结构根据特定的主题组织课程内容。

它注重深入研究特定主题,并通过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来探索该主题。

例如,一门关于环境问题的课程可能涉及科学、政治、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2. 综合式结构综合式结构将不同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提供综合的学习经验。

它通过整合不同的学科和学术领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交叉和应用。

例如,一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可能将涉及到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3. 阶段式结构阶段式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或层次。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帮助学生逐步进阶。

例如,数学、语言和音乐等课程通常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划分。

4. 项目式结构项目式结构着重于通过实践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

教育学课程概述--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属性分类(1)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2)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分(1)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是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相关课程,就是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②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如把动物学、生理学、植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③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如社会研究课包括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内容。

④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开发主体不同来分(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地方课程,就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

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第一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一词的来源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同时,博比特的《课程》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含义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学习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二、课程的类型1、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按照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按照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按照课程任务来划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是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是其代表理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金蒂斯、布厄迪。

四、课程结构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六、课程内容的编排形式纵向组织与序列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七:课程综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七:课程综述

【考点1】课程及其影响因素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我们所说的课程是广义上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影响因素:社会发展状况、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学生的自身特征和课程理论。

【考点2】课程类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要素课程论。

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其课程论源于对杜威“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

结构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布鲁纳。

活动课程论。

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要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

【考点4】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和意图。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课程的类型_高等教育-实验设计

课程的类型_高等教育-实验设计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

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课程类型名目繁多,人们划分课程类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此我们只介绍以下几种有一定代表性的划分方法及其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或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学科课程中是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体系,如初中的物理、高中的物理直至大学的物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

学科课程易于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

同时,学科课程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学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地位。

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权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第一,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二,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第四,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第五,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最新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最新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

------------------------------------------作者xxxx
------------------------------------------日期xxxx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因素
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要求。

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需要,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2 / 2。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一、课程的定义和内涵研究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

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义也不断趋于完善。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

(广义)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狭义)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课程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

(狭义)下表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

因为规划和设计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

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广义教学的一发展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狭义的教学,包含了大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摘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三、课程的类型及其演变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

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相关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融合课程 课程 核心课程(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广域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第12讲动态几何

第12讲动态几何

动态几何中的基 本定理可以用来 解决各种几何问 题,如计算面积、 周长、角度等。
动态几何的基本 定理是数学中非 常重要的基础定 理,对于理解几 何概念和解决几 何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动态几何的基本公式
动态几何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运动中保持不 变的几何性质的数学分支。
动态几何的基本公式包括平移公式、旋转 公式和缩放公式等。
04
动态几何的实现技 术
动态几何的编程语言
Python:用于 动态几何计算的 常用编程语言, 具有简单易学、 易于调试的特点。
MATL AB:用 于数值计算和动 态几何建模的编 程语言,具有丰 富的数学函数库 和可视化工具。
Processing: 一种基于Java 的编程语言,适 用于动态几何图 形和交互式艺术 的创作。
平移公式是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方向移动一 定的距离,其公式为(x,y)→(x+a,y+b)。
旋转公式是将一个图形绕某点旋转一 定的角度,其公式为(x,y)→(x*cosθy*sinθ,x*sinθ+y*cosθ)。
动态几何的基本方法
动态几何的基本概念:动态几何是研究几何形状在各种变换下保持不变性的数学分支,包括平 移、旋转、缩放等操作。
欧几里得几何阶段:以欧几里得几何为基础,主要研究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图形 性质。
解析几何阶段: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实现 了几何与代数的结合。
微分几何阶段:运用微积分的方法研究曲线、曲面等几何对象的变化规律,为 相对论等学科提供了数学基础。
计算机几何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成为动态几何的一个 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动画、游戏、电影等领域。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

下面我将主要对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两种课程类型进行论述。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学科自成一体。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这种课程之所以被长期采用,一方面是由于它适应了是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教育观:学校的任务在于使学生习得网络使得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把学术体系原封不动的搬到学科中,作为学科内容的体系,简便易行,而且能够系统,有效的授受知识与技能。

然而,随着学术的发展与分化,学科数目的剧增,这种课程使学习者的负担加重,导致学习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容易偏重死记硬背,难以培养创造型思维与实践能力;学习内容容易流于抽象,一般,陷入轻视地域差异,儿童兴趣和爱好的教学。

经验课程及经过改造的学科课程就是旨在客服学科课程的上述缺陷而问世的。

2,“综合课程”是一种课程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探究一个中心主题。

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通过文理等课程的综合,极大的发展了学生的横向与纵向思维,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综合课程是打破一般分科课程的框域,按照知识内容的相关性来整合课程。

相比分科课程,它的优势在于:A、加强了各种关系之间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克服知识割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世界整体认识的能力,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B、综合课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C、综合课程更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简要说明课程的类型

简要说明课程的类型

课程类型简介1. 引言课程类型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方法对课程进行分类和区分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必修课、选修课、职业培训课程等。

每种类型的课程都有其特点和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2. 必修课2.1 定义必修课是指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必须学习和修习的科目。

这些科目通常是学校设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获得全面教育的基础。

2.2 特点•必修课程通常包括文科、理科和艺术类课程,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必修课程通常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不能选择是否学习,必须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学习。

•必修课程的内容通常比较全面,学生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掌握。

2.3 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3. 选修课3.1 定义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不是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学习的,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进行选择。

3.2 特点•选修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和深入,通常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拓宽知识和兴趣领域的机会。

•选修课程的选择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选修课程通常是由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

3.3 目标•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学生拓宽知识和兴趣领域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4. 职业培训课程4.1 定义职业培训课程是指为了满足特定职业或行业需求而开设的一类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由相关机构或企业提供,旨在培养学员所需的特定技能和专业知识。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4、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第一,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学 习者是真正的主体;第二,主张把人类文化遗 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强调教材的 心理组织;第三,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 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
第一,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二,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 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第三,要求教师 要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
三、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关系:从课 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反映的 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 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和逻辑经验之间 验之间的关系。
返回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
第一部分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一、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的定义 二、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的关系 三、影响课程组织结构的因素 四、典型的课程类型
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的定义
“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 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 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 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3、分科课程的优、缺点:
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 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 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 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 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 技的发展;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 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二是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三是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 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综合课程
1、定义: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 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 或问题。有“综合经验课程”,“儿童本位综 合课程”,“经验本位综合课程”三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课程的类型、作用和影响因素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一、课程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

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

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支配其间的课程理论也流派纷呈,以下主要介绍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几种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

它的不足在于: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来源上看,活动课程一般与学科课程相对应。

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对间接性知识经验的习得,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对直接经验的体认。

但随着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和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

我国的活动课程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有差异,也有其共通性。

我国当前的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类型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课程,它由“课外活动”发展而来。

共通性在于都强调学生的直接性经验,差异性在于我国的课外活动课程并不排斥以学科为依托设计的学科课程。

我国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其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表现在时空上的灵活性和活动方式上的灵活性;其三,教学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课程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各种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在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设计和自我评价;其四,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对过程比对结果更关注是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明显区别。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使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相关课程,也称“联络课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是指将有关的学科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

广域课程,指的是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照学生选修课程的强制性程度划分,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以分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和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共同的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规定的116个必修学分。

选修课程分为两类: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

选修I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目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选修II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设的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学或就业进一步打好基础。

学生在选修I课程中至少要修满22个学分,在选修II课程中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一般认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并互动互补、相互转化。

但是,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两者构成了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不同主体,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家范围内,它具有课程领域内的权威性、课程实施的强制性特征。

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国家中央政府授权地方编制,能够反映地方性知识、为地方服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它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由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可能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校际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统一批教师负责承担。

校本课程更能体现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良好补充,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课程创新。

以上是对课程类型的简要介绍。

实际上,纯粹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地利用或蕴涵了其他的课程形式。

而且在确定课程的呈现形式时,课程开发者应该对期望达到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校和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课程内容等各种问题加以综合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就呈现出来了。

二、课程的作用(1)学校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学校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没有课程,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将无法展开。

(2)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上,一所学校的质量如何,是由其课程的质量决定的。

课程的数量、质量是判断一所学校好坏的重要依据。

(3)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