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形式
一、直面现状,当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培养目标一直是源于原有的带有学术倾向的目标,因此,课程设置方面也不尽合理。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教育实践类课程这几大类。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但学校在这些课程设置的比例上不合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比重过大,且大多数都属于学术性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比重过小。课程设置上的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人才培养的先天营养不良。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范式。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多是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加上教育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形式。许多学校不重视实践环节,致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理论教学主要是教育类的理论知识,缺少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没有针对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玄虚的理论,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研究能力和理论指导能力不突出。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学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源于依据学科标准确定专业地位、以学科体系建立课程内容,专业培养学术化,知识理论的职业性匮乏问题十分突出。教育学专业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应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类人才提出的需求为指针,遵循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明确专业方向,提高专业水平,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
二、职业技术师范特色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高等师范教育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范性,又强调专业教育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因此,教育学专业在此背景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职业性、师范性、实用性、适用性和多样性原则。职业性是指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以教育学所面向的社会职业分类及岗位类型来设置,以区别于普通学校以学科分类为设置依据。因此,职业性是指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培养过程的职业性。职业技术师范的师范性和普通高等师范的师范性一样,是由培养合格教师这个目标决定的。围绕培养师资这个目标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就构成了师范性。适用性是指要与当下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及时更新办学思想,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样性体现多层次教育学人才的规格方面。当前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需要多层次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因此,目标定位的多元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是其必然的选择。坚持实用性原则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目前部分技术师范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现阶段教育的发展,急需调整和改进课程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调整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中师被取消或升格的情况下,就业的学生实际上早已突破教育领域,不得不面向更为广泛的就业范围。因此,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坚持学术性的基础上,侧重应用性。跳出学科的狭隘范畴,面向市场,细分就业方向。因此,凡是与教育理论直接相关的领域,都可以成为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范围。教育学专业除了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外,还可以为教育行政机构、社会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机构和各类人力资源机构等行业,培养从事具体教育行政事务、教育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事务咨询、教育新闻工作、教育培训项目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改变以往培养各级师范教育学科师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的局面。
(二)改革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要培养合格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除全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之外,还要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技能考证课程、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研究或教学工作的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根据学生自愿选择,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相关的专业能力。技能考证课程是按照职业技术师范“双师型”人才培养标准,实行双证书教育,为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而设置的课程。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技能和经验。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上,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需要把教育学专业传统的“纯教育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模式转变为应用性和学术性并行的模式。因此,需要拓展实习空间,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学校、企业和其他需要具有教育专业素质专门人才的机构建立实习协作关系。同时,延长实习时间。使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标准更加符合教育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探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中等师范教育服务的。当学生面对广泛的就业需要时,没有相应学科知识的先天不足便凸现出来。因此,探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跨学科院系联合培养和双学位培养这两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跨学科院系联合培养是指教育学专业可以与其他学科专业联合培养从教人才或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根据学习侧重点不同,实行3+1、2+2或2.5+1.5等模式,以教育学专业学习为主、学科专业学习为辅。学生毕业后获得有两个专业证明的联合培养的学士学位证书。双学位培养是指在自愿的原则上,根据今后从事的方向去修第二学位。利用4年的时间,同时修满教育学专业和其他某学科专业规定的必修学分后,即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四、结语
教育学专业在中国有着不短的历史,但是更应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职业技术师范特色的教育学专业建设应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寻找自己的制高点。跳出学科的框框建设专业,真正将专业建设瞄向社会的职业需求,去寻求教育学专业发展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