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原创教案
泉州七中谷小艳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传统教法,往往把重点放在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上,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重点,但我更想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感受作者心灵世界这个方面。一般教法,总是要把作者的心情联系到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我想,有些心灵感受,是不受时代局限的,只要是现实中的人,就难免遇到人生的种种困惑,这种情况下,该怎样走出心灵困境?我认为,从一个更普遍的意义角度去解读本文,似乎更有新意,对学生的启发更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与情的关系,学习通感、博喻等准确生动的描摹方法。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品悟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启发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灵花园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品悟作者心情的起伏变化,启发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灵花园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我们怎么办?人到哪里去,心又到哪里去?尤其是现在,人人都有很大的压力,面对它们,勇于承担固然重要,而适当调节一下自己的心境,让内心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一下,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心灵的后花园,让自己疲惫的心有一个休整的地方。
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时,也遭遇了人生的低谷,陷入了迷茫之中,他又是怎样面对这一切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中,去追寻他的心灵轨迹。
二、板书课题
三、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见《世纪金榜》相关知识介绍)
四、速读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找出作者的行踪,找出写景的段落。
五、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从家里出来,沿着一条小煤屑路,到了清华园的荷塘,最后,又回到了家里。
写景集中在4、5、6三段
六、学生朗读第四段
七、赏析第四段,重点把握博喻和通感的写法,结合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八、再次朗读第四段
九、学生朗读第五段
十、赏析第五段,重点赏析几个动词的运用,结合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十一、再次朗读第五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四、五段
二、回顾上节所学重点
三、朗读第六段
四、赏析第六段
五、小组讨论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忆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六、结合《世纪金榜》练习,明确问题。
七、找出文中写心情的句段。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三段;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八、思考讨论心情变化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是没有“自我”和“自由”的,这正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现在,一旦把现实忘记,“自由了的自我”就带着作者全身心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但,作者并没有得到超脱,他的宁静是暂时的,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作者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内心的忧愁并没有解除。作者只好把美好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江南采莲中了。
九、拓展延伸:人类栖居的三个世界
《荷塘月色》首次以文学文本而非哲学文本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人类心灵栖
居的三个世界。这是《荷塘月色》文本的最大价值所在。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理想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于是作者“忽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始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塘月色》的读者,此时也一定陪伴朱自清先生一起陶醉在这一片荷香月色之中了。你看,不是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文本第四、五、六节)让多少读者迷醉其中!中学教科书也一直要求学生背诵这三节文字,可见其文字与意境的魅力了。但是,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人类心灵的第二栖居地的“荷
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暂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暂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显然,朱自清先生已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美好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浮现。以前有人觉得“峭愣愣如鬼一般”这一比喻与整个荷塘月色的意境太不协调了,旧版中学教材曾删了它。其实“落下”“黑影”与下句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倩影”又何尝协调呢?显然并非这个比喻有问题,而是朱自清有意而为之,只是我们一直未读懂罢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理想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又一个“忽然想起”,作者的心灵从“荷月世界”来到“江南采莲”。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以少年男女作为自由心灵的承载体,绝不是作者“忽然想起”随手拈来的。我们知道,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也。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