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抑制诊断详述
骨髓抑制诊断详述
*导读:骨髓抑制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
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
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
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的级别诊断: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
×109/L,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
×109/L,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
第1 页。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命体液之一,它包含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是指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贫血程度、红细胞发育是否正常等信息。
比如,在贫血的情况下,红细胞计数会降低,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也会相应下降。
而在某些疾病中,红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增大或者减小,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排除或者确定某些疾病的存在。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保卫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白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比例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发炎程度等信息。
比如,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增加,而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升高。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不显著变化,但淋巴细胞的比例会增加。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血小板是一个人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止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值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出血倾向、血栓形成风险等信息。
比如,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现象,而在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下,患者则容易出现血栓形成。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液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治疗。
总结: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血细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以下是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1. 诊断贫血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因为贫血患者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质量往往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通过测量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可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2. 检测感染和炎症白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因此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监测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疾病血细胞检查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细胞,可以及早发现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分析也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如血栓性疾病等。
4. 评估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 预防疾病并提前干预血细胞检查还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提前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监测血液中胆固醇、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细胞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成分的计数和测量,可以获取一些关键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血常规检查结果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下面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一、红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1.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人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1.2 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脱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1.3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为男性38%-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肺性骨关节病等,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二、白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2.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情况。
2.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2-7.5×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急性炎症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情况。
2.3 淋巴细胞计数(LYMPH)淋巴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3.2×10^9/L。
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病毒感染、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在血细胞检测中,三分类和五分类是两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三分类指的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分类,而五分类则是在三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反映出一个患者的贫血状况,包括贫血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例如,通过红细胞的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等参数,可以判断出一个患者是哪种类型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
白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变化,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中性粒细胞的增多通常表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的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的检测对于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血小板的功能状态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五分类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例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对免疫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血细胞检测通常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
这种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检测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胞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细胞检测中的三分类和五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掌握阅读大方向首先,看到一堆数字和专业医学名词不必害怕,因为我们不需要明确知道每个指标的具体参考值。
建议通过看化验单上的箭头,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健康问题,比如“↑”表示超出参考值范围,“↓”表示低于参考值范围,没有箭头说明指标在参考值范围内。
这样就可以从一张看似毫无头绪的化验单中迅速找准异常值,如果一整张化验单上没有一个箭头,就不用担心了。
各细胞组成和作用如果把血液和抗凝剂混合、离心,就可以看到血细胞和血浆是分开的,中上层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两者之间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血液中,红细胞占45%,血浆占55%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只占总容积的0.15%~1%。
血浆的基本成分有水、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血浆蛋白(比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检查血常规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相关数值,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类细胞的组成和作用。
白细胞白细胞(WBC)其实是5种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MONO)、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人体时,白细胞就会首先冲上去和致病菌打仗,保卫身体。
具体来说,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
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
如果确定是细菌感染,一般会用到抗生素治疗,比如头孢克洛、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和万古霉素等。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部位和炎症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往往与贫血相关。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促使医生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贫血病症,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与止血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可以对机体血液凝固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疾病。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血常规检查还包括血沉、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与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相对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中。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
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丛玉隆讲稿
八 一
在散点图的左下角可见较多红色散 点,提示可能存在NRBC。本例为新生 儿标本,镜检有6%NRBC。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八 一
紫红色的区域散点增多范围扩大、橘红色的散 点也增多,并显示未成熟粒细胞1、未成熟粒细胞1 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报警;镜检可见3%的晚幼粒和 14%的嗜酸性粒细胞。
解放军总医院 临床检验科
忽视镜检现象原因分析 1
---没有正确发挥仪器的镜检筛选作用
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进行是否 镜检筛选是解决当前“供需矛盾”最有效的 办法。而准确的筛选取决于严谨筛选标准的 制定和严格实施。而现实是技术人员甚至学 科带头人对筛选的概念、标准的制定、实施
的方法、严格的管理缺乏深刻。
复检规则制定原则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直方图的实用价值
• 解放军总医院
八 一
Delta 检验
- 同一住院病人的结果比较,降低输入错误几率
同一参数的动态监测
血细胞分析分析后过程控制
根据临床反馈、患者
投诉改进检验程序
血细胞分析分析后过程控制
4.8 投诉的解决 实验室应有政策和程序以解决来自临床医 师、患者或其他方的投诉或其他反馈意见。 应按要求[见4.13.3 i)]保存投诉、调查以及 实验室所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注:鼓励实验室从其服务用户获取正面和负 面的反馈信息,最好采用系统化的方式,如 调查。 — 摘自GB/T22576-ISO15189:2007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常见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5.5×10^12/L之间。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如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等。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平均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MCV范围一般在80-100 fL之间。
MCV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V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位红细胞体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MCH范围一般在27-32 pg之间。
MCH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铁过多等原因,MCH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成年人的MCHC范围一般在320-350 g/L之间。
MCHC的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脱水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HC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原因。
二、白细胞指标1.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临床用血评价
临床用血评价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源泉,血液内的各种成分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作为临床医生,通过对血液的评价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临床用血评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其结果能够提供疾病的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本文将从不同的血液指标入手,介绍临床用血评价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主要的结构蛋白,其水平可以反映人体贫血的情况。
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临床上,血红蛋白测定常用于贫血的筛查和监测治疗效果。
根据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对抗外界的病原体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情况。
临床上常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结果可以为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并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片段,参与了止血和血管修复的过程。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止血功能和出血风险。
过高或过低的血小板计数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风险增加。
因此,对血小板计数的评价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倾向以及指导相关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一项评估人体凝血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定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功能等指标,可以判断患者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风险。
例如,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血栓性疾病则可能伴随凝血功能亢进。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风险,并根据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炎症指标测定炎症指标测定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和病情的变化。
常用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等。
炎症指标的升高往往伴随着感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过炎症指标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疾病的评估。
临床分析中的血液学指标及其应用
临床分析中的血液学指标及其应用血液学指标是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参数,能够提供对患者健康状态和疾病进展的评估。
本文将围绕血液学指标展开,探讨其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一、血液学指标的定义与分类血液学指标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检验和分析,得出的用于评估健康状态的数据。
常见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
在临床实践中,血液学指标通常被分为红细胞指标、白细胞指标和血小板指标三大类。
红细胞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用于评估贫血、红细胞增加或减少等情况。
白细胞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等,用于判断炎症反应或感染程度。
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能够提供血液凝结功能和出血风险的信息。
二、血液学指标的应用领域1. 疾病诊断与监测血液学指标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
例如,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的检测,可以对贫血病进行诊断和分类;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指标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炎症反应或感染程度;血小板计数与出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可用于评估出血风险等。
2. 用药效果评估血液学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和效果。
比如,对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血液学指标的监测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对血液学指标产生影响,因此常规的血常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与特定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3. 预后评估与疾病监控血液学指标在预后评估和疾病监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某些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可以用于监测疾病的进展和判断预后。
此外,在手术前后、化疗期间或放疗期间,血液学指标的监测也可以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帮助医生决策治疗方案和调整用药剂量。
三、血液学指标的常见异常及其意义1. 贫血指标异常贫血是指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状况。
白细胞及血小板PPT
血小板计数异常与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可能导 致出血、瘀斑、紫癜等症状,可 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 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相关。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可能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等疾病相关。
血小板形态变化与疾病
巨血小板综合征
血小板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可能导 致出血、贫血等症状,可能与遗传性 疾病相关。
阻止血液流失。
然后,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块 ,加固血栓并进一步止血。
最后,血小板会释放出生长因 子等化学物质,促进受损血管 的修复和愈合。
05 血小板计数与疾病诊断
血小板计数方法
自动计数法
利用血液分析仪自动检测并计数 血小板数量。
手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人工 计数血小板数量。
血沉法
通过测量血小板在血浆中的沉降 速度来间接反映血小板数量。
组织的修复。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后释放到血液中,并在组织 中转化为巨噬细胞或树突状
细胞等。
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和杀灭病 原体、清除坏死和凋亡的组 织细胞,树突状细胞则能够 识别和呈递抗原,激活T细胞
和B细胞的免疫应答。
单核细胞计数异常可能提示 感染、炎症或某些血液系统
疾病等病症。
03 白细胞计数与疾病诊断
白细胞与血小板在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在疾病治疗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例 如,在使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时,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计数会明显下降,此时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和出血。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来 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医生 会密切监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或采 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项目,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可以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在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验方法和常见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介绍。
1. 诊断疾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通过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形态,可以快速判断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指导治疗: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和调整药物剂量。
3. 判断疾病预后: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白血病的分类和分期、预测患者的生存期等,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制片下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分为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和手工显微镜检测两种方法。
1. 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是一种集成了数字成像技术和自动化分析算法的新型分析仪器,它能够在高倍镜下迅速捕捉图像并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数量,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手工显微镜检测:手工显微镜检测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手工制备、染色和观察血液制片,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要求和较长的检测周期,但其观察结果更加直观和可靠。
无论是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还是手工显微镜检测,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判断。
1. 贫血的诊断与分型:贫血是指全身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质量减少,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减少而引起贫血症状。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医生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色素含量和分布等特征来诊断贫血,并根据红细胞形态学的特征进行贫血的分型和定位。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元素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停止出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或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止血和修复伤口。
1.评估出血风险: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时,患者容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倾向,严重时可导致严重出血并危及生命。
2.评估血液病:血小板计数异常是一些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例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等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
3.监测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疾病进展。
例如,对于血液病治疗后的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4.预测疾病风险:一些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与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小板计数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5.评估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评估个体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一般人的血小板计数与年龄、性别相关,如果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暗示有一些健康问题或疾病的存在,比如炎症反应、感染、骨髓病变等。
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表示有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快的情况,比如骨髓抑制、免疫介导的凝血因子破坏等。
为了确定异常血小板计数的原因,医生通常会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血液片子,以确定是否存在其他血细胞异常,并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
总之,正常的血小板计数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暗示一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存在,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怀疑自己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1、生成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均可导致其计数假性升高,白细胞聚集则会导致其计数假性降低。
(1)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绝对数量降低,其绝对值少于3000-4000/ul时就会发生,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理:★组织的急性需求或者剧烈消耗;★骨髓生成减少;★粒细胞无效生成;★循环池向边缘池的转移增加。
①急性需求引发的减少症★中性粒细胞聚集在发生急性炎症或腐败的血管丰富的组织中(图5-2);★当转移至组织的速度超过骨髓储存池容量时,就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急性或严重炎症时,机体来不及生成以补充供给;-骨髓释放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从而导致严重的核左移;-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前体通常出现显著中毒变化;-在腹膜炎、胃肠道脏器破裂、急性子宫炎、坏疽性乳房炎以及急性蜂窝织炎等疾病中,可见到伴随严重核左移和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于只有炎症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提示预后不良。
②骨髓生成减少引发的减少症★骨髓发生严重中毒性损伤时,生成减少;★通常同时伴随粒细胞前体、红细胞前体、巨核细胞的前体显著减少(图5-3)。
有时,由于被大量的肿瘤细胞替代,骨髓细胞增加(骨髓痨);★可能的病因有:药物副作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传染原、骨髓痨、免疫介导性骨髓破坏;★可致该病的药物有:雌激素、保泰松、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氯霉素、灰黄霉素以及一些化疗药物等;★传染原包括:细小病毒、猫白血病病毒、埃利希体等;★红细胞及血小板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并发非再生性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症;③粒细胞生成无效(粒细胞生成障碍)引起★骨髓有足量的粒细胞前体细胞,但是发育被抑制或释放减少,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些动物骨髓粒细胞前体细胞数量正常,甚至有所增加;★具有这类反应的疾病有:骨髓再生不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由猫的白血病病毒或者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④转入边缘池引起的减少症★突然从循环池转入边缘池,引起暂时性急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包括:过敏反应、毒素血症;★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早期的暂时性反应,可能在动物接受诊疗前消失。
(图5-4)(2)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循环池中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增加,犬猫计数超过12000-13000/ul,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的最常见原因。
常见病因包括(图5-5):★生理性或者肾上腺素诱发;★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急性炎症;★伴有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慢性炎症;★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出血或者溶血;★粒细胞性白血病;★遗传性粒细胞缺陷。
①生理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素释放导致暂时性(1小时)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转移至循环池;★引起肾上腺素释放的原因有恐惧、兴奋、剧烈运动、抽搐;★猫可同时发生显著的淋巴细胞增多症(6000-20000/ul),或者淋巴细胞增多症为主要变化。
②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增多症★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增多,而转移至边缘池减少;★通常发生于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原因有疼痛、创伤、寄养、运输以及其他疼痛性疾病)或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4-8小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17000-35000/ul)和嗜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在治疗后1-3天恢复正常。
③急性炎症引起★炎症、败血症、坏死、免疫介导性疾病,导致组织对嗜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增加以及骨髓释放分叶嗜中性粒细胞和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是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单核细胞增多不定是常见的反应。
还可能观察到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应激反应以及循环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也是常见的;★手术摘除或者引流败血病灶,会暂时性加重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症。
④慢性炎症引起★一些慢性化脓性疾病(子宫蓄脓、脓肿、脓胸、脓皮病)以及一些肿瘤,都会导致骨髓粒细胞生成增加,形成严重的白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为: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数量不等上午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以及常见的高球蛋白血症;★通常会出现炎性贫血。
⑤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骨髓生成与粒细胞的释放以及组织需求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就会出现第二种形式的慢性炎症;★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有升高;★嗜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处于参考值上限或者稍有升高,很少或没有核左移现象;★淋巴细胞处于参考值围之;★最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像是单核细胞增多;★常见炎性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
⑥溶血性贫血或者出血性贫血★发生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的动物,通常会出现伴有核左移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也显著增多;★急性出血3小时后,出现成熟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伴有显著的嗜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出现核左移,可能是粒细胞成熟缺陷引起的,可观察到幼稚的粒细胞前体;★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和/或非再生性贫血;★由于肿瘤侵润而可能出现肝脏肿大和/或脾脏肿大;★必须与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区分。
⑧遗传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略)★只有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考虑。
4、形态(循环嗜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图5-6,5-7)大小:直径12-15um,或者是红细胞的2-2.5倍;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细胞质:淡粉色或者淡蓝色,含小颗粒,均匀;正常动物大部分循环嗜中性粒细胞都是分叶核,杆状核很少见。
(2)正常形态的各种变化(图5-8,5-9)★制作血涂片时,与EDTA接触时间过长会使细胞质存在散在清晰的细胞质空泡;★正常嗜中性粒细胞具有2-4个分叶,出现5个或者更多分叶时,意味着分叶过度,是老化的表现,发生于与EDTA长时间接触、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或者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3)异常形态①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图5-10)★犬猫发生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和毒血症时,嗜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十分明显;形态学变化的程度与炎症和毒血症的程度成正比。
★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质呈弥散性嗜碱性,细胞质颜色变为蓝灰色;-细胞质空泡化,细胞质形成不规则的空泡;-Dohle小体,一个或多个不规则的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细胞核形态异常,不规则的分叶或者出现环形核。
②传染源(图5-11,5-12)★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可观察到的微生物有埃利希体、犬肝簇虫、组织胞浆菌;★在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浆,偶尔可观察到犬瘟热包涵体。
③遗传性疾病中,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略)(图5-13,5-14)(五)、嗜酸性粒细胞1、生成生成于骨髓,过程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
中幼粒细胞阶段可辨认出嗜酸性粒细胞,因为含有了特殊的嗜酸性颗粒。
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5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
生成时间和储存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2、功能是全身过敏性反应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寄生虫抗原与肥大细胞的特定IgE结合时,肥大细胞发生脱粒并释放能够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的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在杀死表面含有IgG或补体的吸虫和线虫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有限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在破坏肿瘤细胞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3、数量(1)减少症—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或者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骨髓释放减少且组织中储存和凋亡增加,导致减少症。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随着糖皮质激素的水平增加而减少,因此,应激动物出现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2)增多症病因包括:★过敏;★寄生虫;★肉芽肿性疾病—--由真菌或者异物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肿瘤----肥大细胞瘤以及不常见的淋巴瘤可引起,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侵润的肿瘤预后往往好于没有侵润的肿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常罕见的猫骨髓增生性肿瘤,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以不成熟的形式出现,还可观察到其侵润至肝脏、脾脏、淋巴结。
4、形态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上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犬嗜酸性粒细胞(图6-1)-大小,直径12-20um-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细胞质,含有大小不等数量不等的圆形橙红色颗粒★猫嗜酸性粒细胞(图6-2)-大小,直径12-20um-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深紫-细胞质,含有大量淡粉色的棒状颗粒(六)嗜碱性粒细胞1、生成生成于骨髓,与组织肥大细胞来源于共同的细胞,两者功能相似,但是嗜碱性粒细胞不会发育成肥大细胞。
中幼粒细胞时期,可通过其特征性的次生颗粒识别未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
在骨髓经历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粒细胞时期到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天。
嗜碱性粒细胞只在血循环中存在几个小时,然后转移进人组织,可在组织停留数周。
2、功能嗜碱性颗粒中含有组胺和肝素。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在一些速发型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寻麻疹、过敏反应和急性过敏。
肝素可抑制凝血,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