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

1、生成

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

★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

★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

★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

★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

★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

★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

★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

★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

★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

★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

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

★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

★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

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

均可导致其计数假性升高,白细胞聚集则会导致其计数假性降低。

(1)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绝对数量降低,其绝对值少于3000-4000/ul时就会发生,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理:

★组织的急性需求或者剧烈消耗;

★骨髓生成减少;

★粒细胞无效生成;

★循环池向边缘池的转移增加。

①急性需求引发的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聚集在发生急性炎症或腐败的血管丰富的组织中(图5-2);

★当转移至组织的速度超过骨髓储存池容量时,就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急性或严重炎症时,机体来不及生成以补充供给;

-骨髓释放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从而导致严重的核左移;

-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前体通常出现显著中毒变化;

-在腹膜炎、胃肠道脏器破裂、急性子宫炎、坏疽性乳房炎以及急性蜂窝织炎等疾病中,可见到伴随严重核左移和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由于只有炎症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提示预后不良。

②骨髓生成减少引发的减少症

★骨髓发生严重中毒性损伤时,生成减少;

★通常同时伴随粒细胞前体、红细胞前体、巨核细胞的前体显著减少(图5-3)。有时,由于被大量的肿瘤细胞替代,骨髓细胞增加(骨髓痨);

★可能的病因有:药物副作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传染原、骨髓痨、免疫介导性骨髓破坏;

★可致该病的药物有:雌激素、保泰松、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氯霉素、灰黄霉素以及一些化疗药物等;

★传染原包括:细小病毒、猫白血病病毒、埃利希体等;

★红细胞及血小板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并发非再生性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症;

③粒细胞生成无效(粒细胞生成障碍)引起

★骨髓有足量的粒细胞前体细胞,但是发育被抑制或释放减少,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这些动物骨髓粒细胞前体细胞数量正常,甚至有所增加;

★具有这类反应的疾病有:骨髓再生不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由猫的白血病病毒或者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④转入边缘池引起的减少症

★突然从循环池转入边缘池,引起暂时性急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病因包括:过敏反应、毒素血症;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早期的暂时性反应,可能在动物接受诊疗前消失。(图5-4)(2)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循环池中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增加,犬猫计数超过12000-13000/ul,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的最常见原因。

常见病因包括(图5-5):

★生理性或者肾上腺素诱发;

★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

★急性炎症;

★伴有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慢性炎症;

★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

★出血或者溶血;

★粒细胞性白血病;

★遗传性粒细胞缺陷。

①生理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肾上腺素释放导致暂时性(1小时)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转移至循环池;

★引起肾上腺素释放的原因有恐惧、兴奋、剧烈运动、抽搐;

★猫可同时发生显著的淋巴细胞增多症(6000-20000/ul),或者淋巴细胞增多症为主要变化。

②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增多症

★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增多,而转移至边缘池减少;

★通常发生于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原因有疼痛、创伤、寄养、运输以及其他疼痛性疾病)或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

★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4-8小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17000-35000/ul)和嗜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在治疗后1-3天恢复正常。

③急性炎症引起

★炎症、败血症、坏死、免疫介导性疾病,导致组织对嗜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增加以及骨髓释放分叶嗜中性粒细胞和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白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是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单核细胞增多不定是常见的反应。还可能观察到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减少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应激反应以及循环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也是常见的;

★手术摘除或者引流败血病灶,会暂时性加重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症。

④慢性炎症引起

★一些慢性化脓性疾病(子宫蓄脓、脓肿、脓胸、脓皮病)以及一些肿瘤,都会导致骨髓粒细胞生成增加,形成严重的白细胞增多症;

★实验室特征为: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数量不等上午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以及常见的高球蛋白血症;

★通常会出现炎性贫血。

⑤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

★骨髓生成与粒细胞的释放以及组织需求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就会出现第二种形式的慢性炎症;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有升高;

★嗜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处于参考值上限或者稍有升高,很少或没有核左移现象;

★淋巴细胞处于参考值围之;

★最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像是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炎性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

⑥溶血性贫血或者出血性贫血

★发生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的动物,通常会出现伴有核左移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也显著增多;

★急性出血3小时后,出现成熟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通常伴有显著的嗜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

★出现核左移,可能是粒细胞成熟缺陷引起的,可观察到幼稚的粒细胞前体;

★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和/或非再生性贫血;

★由于肿瘤侵润而可能出现肝脏肿大和/或脾脏肿大;

★必须与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区分。

⑧遗传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略)

★只有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考虑。

4、形态(循环嗜中性粒细胞)

(1)正常形态(图5-6,5-7)

大小:直径12-15um,或者是红细胞的2-2.5倍;

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细胞质:淡粉色或者淡蓝色,含小颗粒,均匀;正常动物大部分循环嗜中性粒细胞都是分叶核,杆状核很少见。

(2)正常形态的各种变化(图5-8,5-9)

★制作血涂片时,与EDTA接触时间过长会使细胞质存在散在清晰的细胞质空泡;

★正常嗜中性粒细胞具有2-4个分叶,出现5个或者更多分叶时,意味着分叶过度,是老化的表现,发生于与EDTA长时间接触、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或者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3)异常形态

①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图5-10)

★犬猫发生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和毒血症时,嗜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十分明显;形态学变化的程度与炎症和毒血症的程度成正比。

★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

-细胞质呈弥散性嗜碱性,细胞质颜色变为蓝灰色;

-细胞质空泡化,细胞质形成不规则的空泡;

-Dohle小体,一个或多个不规则的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

-细胞核形态异常,不规则的分叶或者出现环形核。

②传染源(图5-11,5-12)

★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可观察到的微生物有埃利希体、犬肝簇虫、组织胞浆菌;

★在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浆,偶尔可观察到犬瘟热包涵体。

③遗传性疾病中,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略)(图5-13,5-14)

(五)、嗜酸性粒细胞

1、生成

生成于骨髓,过程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中幼粒细胞阶段可辨认出嗜酸性粒细胞,因为含有了特殊的嗜酸性颗粒。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5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生成时间和储存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2、功能

是全身过敏性反应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寄生虫抗原与肥大细胞的特定IgE结合时,肥大细胞发生脱粒并释放能够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的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在杀死表面含有IgG或补体的吸虫和线虫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有限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在破坏肿瘤细胞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3、数量

(1)减少症—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

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或者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骨髓释放减少且组织中储存和凋亡增加,导致减少症。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随着糖皮质激素的水平增加而减少,因此,应激动物出现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2)增多症

病因包括:

★过敏;

★寄生虫;

★肉芽肿性疾病—--由真菌或者异物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

★肿瘤----肥大细胞瘤以及不常见的淋巴瘤可引起,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侵润的肿瘤预后往往好于没有侵润的肿瘤;

★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常罕见的猫骨髓增生性肿瘤,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以不成熟的形式出现,还可观察到其侵润至肝脏、脾脏、淋巴结。

4、形态

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上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犬嗜酸性粒细胞(图6-1)

-大小,直径12-20um

-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

-细胞质,含有大小不等数量不等的圆形橙红色颗粒

★猫嗜酸性粒细胞(图6-2)

-大小,直径12-20um

-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深紫

-细胞质,含有大量淡粉色的棒状颗粒

(六)嗜碱性粒细胞

1、生成

生成于骨髓,与组织肥大细胞来源于共同的细胞,两者功能相似,但是嗜碱性粒细胞不会发育成肥大细胞。中幼粒细胞时期,可通过其特征性的次生颗粒识别未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

在骨髓经历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粒细胞时期到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天。

嗜碱性粒细胞只在血循环中存在几个小时,然后转移进人组织,可在组织停留数周。

2、功能

嗜碱性颗粒中含有组胺和肝素。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在一些速发型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寻麻疹、过敏反应和急性过敏。

肝素可抑制凝血,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活性嗜碱性粒细胞可合成一些诱发或者调节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3、数量

嗜碱性粒细胞在循环白细胞总数中的比例很低。对于大多数的犬猫,在人工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很少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症:由于外周血液中很少能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因此,很难判断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症。源性或者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导致循环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当犬猫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在200一300/uL时,应该考虑到一些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通常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同时发生。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包括:

★过敏以及超敏反应。

★寄生虫—具有显著的组织间移行或者组织接触期的线虫、吸虫或体外寄生虫。恶丝虫病、蟀侵袭和跳蚤过敏也是常见的病因。

★高脂血症—与脂血症相关的代性或者分泌性疾病,通常伴发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常少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

4、形态

嗜碱性粒细胞形态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

犬嗜碱性粒细胞:

大小:直径12-20um,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或稍大。

细胞核:分叶核(图7-lA)。

细胞质:呈淡紫色或者灰色,含有少量散在的深色颗粒(图7-1B)。某些细胞颗粒可能非常稀少,甚至完全没有。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吗 对于很多的患者对于白血病这一疾病来说并不是很了解,而是只知道因为体内白细胞低或者血小板低就认为是白血病,而因此感到恐慌,那么白血病和白细胸和血小板到底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专家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病嘛,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可以了解清楚这里面的缘由与病症,就让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 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被明显吸附,该病居年轻人恶性疾病中的首位,原生性病毒可能是神经性负感组织增生,还有许多因素如食物的矿物放射性化,毒化(苯等)或药物变异,遗传素质等可能是致病的辅因子。根据白血病 细胞不成熟的程度和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发热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再疾病的不同阶段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热型。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肛周炎最常见,肺炎,扁桃体炎,齿龈炎,肛周脓肿等也较常见。耳部发炎,肠炎,痈,肾

盂肾炎等也可见到,感染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感染的病原体以细菌多见,在发病初期,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病毒感染虽较少见但常较凶险,巨细胞病毒,麻疹或水痘病毒感染易并发肺炎,须注意。 出血亦是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牙龈,鼻腔出血最常见,也可有视网膜,耳内出血和颅内,消化道,呼吸道等内脏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较常见并可是首发症状。 贫血早期即可出现,少数病例可在确诊前数月或数年先出现难治性贫血,以后在发展成白血病。病人往往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贫血可见于各类型的白血病,但更多见老年病人,不少病人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白细胞高血小板低有以下可能: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具体要结合病人的症状及血常规,血涂片,骨髓检查来确定。只能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白血病,但不一定是。建议行以上检查明确诊断后治疗。 以上就是专家给我们介绍的有关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是白血 病吗的介绍,希望每一位患者都可以有所了解,就让我们及时的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低白细胞低怎么回事 血小板和白细胞都出现低的情况,这时候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诱发感染的情况,另外出现血小板低,还容易引起出血的现象,比较严重的就是脑出血,通过血常规能够得到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他们一旦出现减少,就意味着有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出现,这时候要及时进行治疗,同时可以吃一些具有补血功效的产品,当然要及时进行抗炎治疗,促进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上升。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1、中性白细胞 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 正常为0.2-0.4,减少时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人的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 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白血球低血小板低的人应该多吃以下食品;

1.含有维生素B12 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猪或羊肾、腐乳等。 2.含有优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奶类、瘦肉、蛋类、豆制品等。 3.造血的原料主要包括: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白细胞、血小板显微镜计数法

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 (一)原理 取稀释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滴入计数池,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然后换算成每升血中白细胞数。 (二)试剂 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加蒸馏水至100ml,再加10g/l亚甲蓝(或结晶紫)1滴,可使白细胞略着色,用时便于区别红细胞稀释液。 (三)器材 1.显微镜:普通生物显微镜。 2.微量吸管:吸管上刻有10和20ul两个刻度(误差<+-1%)。微量吸管由于生产厂家 不同,质量也不相同,但不论哪家产品,在使用前均需经严格校正,且应做到每位患者1支。 3.细胞计数板:计数板是用优质厚玻璃制成,每块计数板又分两个计数池。在计数池 两侧各有一条支柱,与计数池高度差是。所以将一块平整的血细胞计数盖片放在两条支柱上时,盖片底面与计数池之距离为。 目前国内通用的是改良Neubauer计数板。这类计数板中,每个计数池的边线长宽各为3mm,并被精密地刻划成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长宽各为,其面积为1m ㎡。加盖玻片后的容积为1m㎡×.其中四角上的大方格用单线划成16个中方格, 作白细胞计数用;中央1大方格则用双线划成25个小中方格,每个小中方格又用 单线划成16个小格,总计为400个小格。大方格每边长的误差是+-1%;盖片与计 数池面之距离误差为+-2%。 4.白细胞盖片:这是特制的血细胞计数用盖片,要求表面光滑平整,两面平整度为以 内,有一定重量,不被血细胞悬液浮起。其厚度应为—,通常大小为24×20×。 盖片是否平整,可用光波干涉现象进行鉴定。其方法是:将盖片擦净后,平整放在标准平面平晶上,用日光灯照射,观察在平面平晶上所见到的干涉条纹,判断其是否合格。盖片在使用前应当用干净、柔软的吸水纤维制品拭净,特别注意勿让手接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 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意义

RBC: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 /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 1、生成 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 ★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 ★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 ★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 ★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 ★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 ★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 ★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 ★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 ★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 ★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 ★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 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 ★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 ★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 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

白细胞偏低的原因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10-4-21 15:15 | 提问者:huadulichenshi 我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偏低,请问什么原因使白细胞低了,谢谢! 最佳答案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2、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 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气虚”症范畴。[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Oxll09/L。儿童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低于5.0x109/L,小于5岁低于5.5x109/L。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x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l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 1.西医药治疗(1)升白细胞药物,如利血生或维生素B410mg,每日3次;或碳酸锂0.25克,每日3次。(2)用G--CSF和GM-CSF促进细胞生成。2.中医药治疗气血亏虚:气短乏力,头晕,四肢酸软,食欲减退,失眠多梦,或极度衰弱,经常发生感冒或其他感染症群,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党参、黄芪各30克,黄精、陈皮、白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丹参各10克,甘草6克,大枣5枚。中成药:峰龄胶囊、百令胶囊、施普瑞螺旋藻。[预防与调养> 1.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2.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3.避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4.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 0提问时间:2009-02-09 10:32 (当时年龄:1岁1个月)解决时间:2009-02-12 08:10 白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比较好?浏览15301次回答2个

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检测

白细胞计数 参考范围: 成人:4×109~10×109/L 儿童:5×109~12×109/L 新生儿:15×109~200×109/L 临床评价: 1.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外周血中常见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五种,各种白细胞的功能不同,主要是通过吞噬和免疫功能防御感染。白细胞有结实柔韧的细胞膜,适于伸展和变形,能通过微血管及其内皮间孔到达各组织。 中性粒细胞是血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在防御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是进入组织中起吞噬作用。吞噬过程主要是粒细胞向被吞噬物伸出伪足,将其包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对细菌表面起调理作用,使其易粘附于粒细胞。粒细胞包裹被吞噬物后,随即摄人胞浆,形成吞噬泡。粒细胞胞浆颗粒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酶(如蛋白水解酶等)和杀菌物质。从而能对吞噬体进行消化、分解,起杀菌等作用。 粒细胞起源于粒-巨噬祖细胞,从增殖动力学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份: (1)分裂-增殖池; (2)成熟-贮存池; (3)循环-边缘池; (4)组织池。 血液白细胞计数只能测知循环池中的白细胞,注射肾上腺素可动员边缘池的粒细胞人循环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还原尿睾酮可动员骨髓粒细胞人血引起血液粒细胞多,用此方法测定骨髓粒细胞贮备量。粒细胞从原始到成熟所需的时间约10天。 嗜酸性粒细胞也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特别是对速发性过敏反应和蠕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织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或灭活这些活性物质。另外嗜酸性粒细胞膜上的Fc和C受体可与经IgG 调理的蠕虫粘着,再通过酶的作用杀伤蠕虫。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E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E的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被致敏后,在抗原作用下分化、增殖成具各种功能的致敏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抗原物质和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同时合成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在巨噬细胞协同下,参与细胞免疫。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它穿出血管进入组织,逐渐转化为巨

吸烟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_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现代实用医学2012年12月第24卷第12期 ?1341? 病程教育程度 年龄标准系数0.413-0.1300.311值 <0.05 >0.05 <0.05 表2运动情况与下列参数 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之一[2],它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对认知功能的损伤也很突出,严重者易出现痴呆,且痴呆是PD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 。有学者指出在PD 患者出现显著痴呆症状以前,患者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4] ,其中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最为常见[5]。经研究发现,痴呆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加[1]。早期患者出现语言能力下降,表现为词汇记忆缺失,它与非多巴胺能神经介质系统的变性过程相一致。本文结果显示,运动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说明在PD 晚期,运动功能受损的同时患者的认知功 能也逐渐受累;而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PD 特征性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受其支配的纹状体DA 含量显著降低,产生运动减少、肌僵直、震颤及姿势障碍等临庆症状[1]。运动减少、运动不能是其基底节功能不全的表现。本文结果显示,运动功能障碍与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PD 患者胼胝体与间皮层投射纤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是引起认知功能减退和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PD 患者存在额叶功能障碍,特别是与额叶有关的视空间方面的缺损。受教育程度与计算力、回忆力,特别是言语能力有相关 性。本文结果显示,PD 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说明受教育年限越长,PD 患者认知功能受损越小,可能与患者有一定基础知识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生弟,陈先文.帕金森保护治疗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4):197-199.[2]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2. [3]胡昌恒,袁光固,罗祖明,等.帕金森病的神 经心理学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85,18(3):219.[4] Wermuth L,Knudsen L,Boldsen J.A stu-dy of cognitiue functions in young Parkin-sonion patients [J ].Acta Neurol Scand,1996,93(6):21-24. [5]郭斌,满国彤,宋路成,等.神经病学[M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7. 收稿日期:2012-09-10(本文编辑:孙海儿) 作者单位:312500浙江省新昌,新 昌县人民医院通信作者:黄鹤飞,Email :hcbstm2006@https://www.360docs.net/doc/66174885.html, 吸烟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黄鹤飞,陈爱民,刘春霞,钱安斌,吕玉明【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吸烟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对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 )的影响,并 探讨吸烟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9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吸烟指数 (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分为4组,其中不吸烟者为0组,小于200支/年为1组,(200~400)支/年为2组,大于400支/年为3组,观察各组血压、血脂、血糖、心率水平,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各组PLA ,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 );血小板-粒细胞聚合体(PNA ),观察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加,收缩压(SBP )、脉压(PP )、心率(HR )、血胆固醇(CHOL )和PLA 、PMA 、PNA 水平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0.05),而舒张压(DBP )、血糖(GLU )、甘油三酯(TG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0.05);结论 PLA 、PMA 及PNA 检测能较好的评价血小板活性,吸烟能导致PMA 、PNA 、PLA 明显升高,且与吸烟指数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的机制之一。【关键词】 吸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 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2.12.010【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800(2012)12-1341-03 目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 )逐渐受到关注,已有临床研究表明[1],PLA 尤其是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 )可以作为评价血小板活化的指标。吸烟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与心肌梗死及猝死密切相关,但 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不同吸烟指数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血脂和PLA 的影响,以探讨吸烟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的可能机制。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浙江省新昌县人 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2例, 均为男性,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 南》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停用高血压药物以及调整血脂药物2周,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慢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慢性肺疾病等疾病。按不同吸烟指数分为4组:0组,吸烟指数为0,共24例, 平均年龄(65±3.9)岁;1组,吸烟指数<200支/年,共27例,平均年龄(63±5.2)岁;2组,吸烟指数在200~400支/年,共19例,平均年龄(64±4.3)岁;3组,吸烟指数>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粘附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通过迅速形成血栓在止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炎症和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会与循环血中的白细胞粘附,特别是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粘附是通过血小板脱颗粒活化后表面表达P选择素完成的。P选择素进而与表达在白细胞表面的PSGL-1(P选择素蛋白受体1,也称CD162)结合。随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形成 (Leukocyte-PlateletAggregates LPAs),并且聚集体通过多种机制稳定持续下去,其中包括白细胞Mac-1(CD11b/CD18)与血小板糖蛋白(GP)Ib的结合。 循环血中单核细胞-血小板粘附已被证明是一种较体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更为敏感的指标。尽管细胞之间的反应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中LPAs则相对简单。虽然检测低表达的P选择素相当困难,但低水平的P选择表达便能启动与白细胞的粘附过程。当血小板与白细胞粘附形成后,可通过足够的血小板特异性标记便轻易地将它们检测出来。流式细胞仪通过光散射信号和白细胞特异性试剂,如CD14,设门圈出白细胞并分析LPAs。通过第二个标志来识别血小板,如CD41 (GPIIb), CD61 (GPIIIa),或 CD42a (GPIX),可区分出高表达CD41,CD61, 和 CD42a 的血小板颗粒。血小板颗粒的大小异质性比较大(直径1至5um),并且血小板形成的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 (PDMP)也表达P选择素,这就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比同型对照荧光稍强的血小板阳性白细胞。这种类型的LPAs不应被忽视,因为循环PDMP经常与临床疾病状态有相关性。 在此推荐阅读6.10章节,因为其中许多重要注意点也同样在循环LPA检测十分重要。比如,抗凝剂的选择与全血样本的处理同样会影响LPAs的分析。可靠的样本处理过程对于检测的敏感度也十分重要,同时体外引起的血小板活化也会引起非特异性的LPAs的数量增加。 基本方案 全血分析白细胞-血小板聚集 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可通过FS/SS参数识别出来,但使用特异性白细胞抗体可增加识别精度。血小板与血小板的粘附也会影响光散射设门方案,特别是对单核细胞群体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推荐在使用抗血小板抗体以外再使用抗白细胞抗体。每个实验室必须自己滴定抗体来选择最佳抗体浓度与孵育时间。CD14是用来识别单核细胞最常用的抗体,尽管这个抗原会因细胞活化而表达降低或在不成熟细胞上呈弱表达。CD45阴性设门可有效去除非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物,但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将大颗粒淋巴细胞与嗜细胞混入单核细胞门内。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光散射特征与单核细胞相似,但CD45着色要亮得多。嗜碱粒细胞CD45着色与单核细胞类,但它的光散射特征与淋巴细胞类似。因此,只有联合光散射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才能对单核细胞进行最佳设门。中性粒细胞因为具有很高的侧向散射光信号,当与白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联合设门时遇到的问题较少。前向散射光对于设门淋巴细胞帮助不大,因为当血小板大小不一致,特别是在血小板活化后会干扰淋巴细胞。 血小板GPIIb-IIIa复合物(CD41/CD61)这个标志物经常被用来特异性地识别血小板,因为这个受体在血小板上高度表达(80,000/血小板)。选择抗体监测这个复合物时要多加注意,因为CD41/61是血小板一个重要的受体,它能与很多不同的粘附蛋白受体结合,这将可能影响正常的LPA的形成及其稳定性。还要注意的是CD42b它很容易受到蛋白水解酶的影响并且当血小板活化时CD42a和CD42b 会下调表达。推荐使用PE(藻红蛋白)荧光素作血小板特异抗体的标记物,因为这个荧光亮度很强与粒细胞自发荧光相比时它可显现出来。粒细胞的同型对照(包括粒细胞的自发荧光)会在FITC通道表现得十分强烈,经常会引起LPA直方图阳性区域设置错误。

红.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1、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血常规检查? 贫血,感染或血液疾病,发烧等情况下,均需要检查血常规的。 HB即血红蛋白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4.2~ 5.88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3.7~5.19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37-180 g/L 女:116-156 g/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怎么回事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都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只吃菜,不吃肉,才会贫血,其实,植物性食物与肉食的铁吸收率,几乎相等。只有轻度贫血,合理食补才有效。 血小板低吃什么启动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微小但重要的细胞,有助于身体控制出血。血小板是身体正常运作所必需的血液的许多关键组分之一。它是控制出血和预防血液流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的血小板生成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体内血小板的数量及其相关的并发症。如果血小板数量太少,即使是轻微或表面损伤,也可能发生过度出血。如果血小板的数量太高,则可能形成血。 血小板疾病支持协会(PDSA)建议补充法国BNSWHO血细胞源料有助于避免低血小板疾病,它可以帮助增加血小板计数,通过维持骨髓中干细胞的健康功能,生成足够量的血细胞。在健康的骨骼发育和维持修复免疫细胞中发挥作用。有效加强免疫系统,净化血液改善血液循,缓解炎症。富含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伤害,抵抗血小板蛋白的自由基损伤。在激活蛋白质刺激血凝块形成和止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逆转血小板的缺乏。 什么是血小板聚集功能,根据国际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法国BNSWHO血细胞源料可有效提高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此外可以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其含有抗氧化剂和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抗氧化剂降低血液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来增加低血小板水平。可以减少炎症并改善血管的弹性。刺激身体内部机制,从而增加血小板计数,解决血小板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人体供血系统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液的细胞功能。血液在人体内的分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血液总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叫做循环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脏、脾脏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和血窦内,起着贮存血液的作用。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组织生成来补充。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人体出血后,血小板流动止血的一种功能。人体贫血通常是

血常规、生化指标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 1.红细胞(RBC或BLC)参考值:3.8~5.1*10^12 生理功能:(附1) 1、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 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2、吞噬细胞样的功能,在其细胞膜表面具有过氧化物酶,该酶是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可起着巨噬细胞样的杀伤作用。 3、免疫粘附功能: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 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C3b受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特性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所不及的。 4、防御感染: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 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 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5、免疫功能:识别携带抗原;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效 应细胞(B/T)样作用 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代偿性增多(缺氧等),非代偿性增多(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等肿瘤相关及肾盂积水、多囊肾、肾癌等肾脏相关)。 减少: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2.血红蛋白(HB或HGB)参考值:115~150g/L 生理功能: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以及人体排出来的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酸碱平衡功能(血红蛋白Fe2+) 增多: 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等;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 生理性:≤15岁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等;病理性: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生成过多、破坏过多、丢失过多) (1)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0.35~0.45L/L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 增多:血液浓缩;其他同红细胞 降低:同红细胞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原因、症状及食疗方法

一.白细胞减少 (一)原因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长期低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以下,临床以易于疲劳,易于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其原因一般是由化学和物理因素(放疗、化疗等)、药物过敏、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其他疾病所引起。 (二)食疗 白细胞减少症属中医“虚劳”、“血虚”、“血证”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由于素体不足,劳欲过度,肾气受伤;或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损及脾胃;或情志失调,劳心太过,心肝亏虚,或误中药毒,接触毒物,脏气受损;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等导致脏腑阴阳气血虚损而发为本病。基本病理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临床常见证型有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食疗对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较好的调治作用,因此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在平时应该重视食疗的作用。 气血两虚: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目眩晕,纳呆食少,失眠多梦,自汗或齿衄、肌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食疗方: 1、猪蹄汤 配方:猪蹄筋100克,灵芝、黄精、黄芪、鸡血于各15克。 制法:将猪蹄筋与灵芝、黄精、黄芪、鸡血丁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炖煮1~2小时,即可。 功效:益气养血。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吃蹄筋喝汤。 2、炒胡萝卜酱 配方:胡萝卜100克,瘦猪肉300克,豆腐干1块,海米10个。

制法:将胡萝卜切成小丁,用熟猪油炸透。猪肉和豆腐干分别切丁,海米泡透,备用。将锅用武火加热,倒入熟猪油,放入肉丁炒,炒至肉丁内的水分已尽,颜色变浅时,放人葱末、姜末和黄酱,不断翻妙,待炒到肉中有酱味时,加人料酒、味精和酱油,稍炒后加入胡萝卜、豆腐干和海米,再妙后淋上香油,炒匀即可。 功效:补气养血。 用法:佐餐食用。 3、地黄甜鸡 配方:生地黄250克,母鸡1只,饴糖150克,桂圆肉30克,大枣5枚。 制法:将母鸡由背部颈骨至尾部剖开,去内脏、爪、翅尖,洗净,入沸水锅内略焯片刻,捞出待用。将生地切成约0.5厘米见方的颗粒,桂圆肉撕碎,与生地混合均匀,再用饴糖调拌后塞入鸡腹内,将鸡腹部向下置于钵子中,大枣去核放在钵子内,灌入米汤,封口后上笼旺火蒸2~3小时,待其熟烂取出,加白糖调味即成。 功效:益气养血,养阴益肾。 用法:佐餐食用。 此外还有: 心脾两虚型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泻,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淮山葡萄粥 [原料>鲜山药100克莲子肉50克葡萄干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鲜山药去皮,洗净后切片,与洗净的莲子肉、葡萄干同入锅中,煮成粥状,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过,白细胞减少并不一定要治疗,一要看减少程度;二要看减少原因。 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如果介于4000~7000表示正常偏低,不需治疗;如果低于4000个,就可诊断为白细胞减少症。即使如此,也不一定就需要治疗,比如说,仅仅是轻度减少或一过性减少,复查时未继续下降,又毫无症状或不适,那就不必紧张,也无需治疗。当然,下列情况下的白细胞需要关注,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干预措施。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 2、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临床上常用升高白细胞药物有: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辅酶A等,一般无任何副作用。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用。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都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根据其临床特点,属于中医学“气虚”症范畴。 [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 [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Oxll09/L。儿童 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低于5.0x 109/L,小于5岁低于5.5x 109/L。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