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抑制诊断详述

骨髓抑制诊断详述
*导读:骨髓抑制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
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
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
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是否发生了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的级别诊断: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
×109/L,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
×109/L,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
第1 页。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命体液之一,它包含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是指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贫血程度、红细胞发育是否正常等信息。
比如,在贫血的情况下,红细胞计数会降低,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体积也会相应下降。
而在某些疾病中,红细胞的形态会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增大或者减小,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排除或者确定某些疾病的存在。
二、白细胞相关指标分析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保卫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白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比例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发炎程度等信息。
比如,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增加,而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会升高。
而在某些病毒感染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不显著变化,但淋巴细胞的比例会增加。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血小板是一个人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止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小板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平均值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出血倾向、血栓形成风险等信息。
比如,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现象,而在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下,患者则容易出现血栓形成。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液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治疗。
总结: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的分析,可以获取到我们身体内部的信息,并且对一些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血细胞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以下是血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1. 诊断贫血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因为贫血患者的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质量往往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通过测量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指标,可以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为正确治疗提供依据。
2. 检测感染和炎症白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因此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监测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疾病血细胞检查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血液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白细胞,可以及早发现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分析也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如血栓性疾病等。
4. 评估肿瘤药物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常常会发生变化。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5. 预防疾病并提前干预血细胞检查还可以帮助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并提前进行干预。
例如,通过监测血液中胆固醇、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细胞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帮助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血细胞检查,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

临床分析解读血常规检查结果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成分的计数和测量,可以获取一些关键的诊断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血常规检查结果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下面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
一、红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1.1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人男性为4.5-5.5×10^12/L,女性为4.0-5.0×10^12/L。
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1.2 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存在脱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1.3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正常范围为男性38%-50%,女性35%-47%。
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肺性骨关节病等,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明贫血等情况。
二、白细胞计数及相关指标2.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情况。
2.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2-7.5×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感染、急性炎症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情况。
2.3 淋巴细胞计数(LYMPH)淋巴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数量,正常范围为1-3.2×10^9/L。
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病毒感染、白血病等疾病,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在血细胞检测中,三分类和五分类是两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三分类指的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分类,而五分类则是在三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反映出一个患者的贫血状况,包括贫血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例如,通过红细胞的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等参数,可以判断出一个患者是哪种类型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
白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变化,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中性粒细胞的增多通常表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的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的检测对于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血小板的功能状态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五分类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例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对免疫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血细胞检测通常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
这种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检测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胞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细胞检测中的三分类和五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

血常规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项重要指标组成作用、指标解读和关联临床疾病总结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掌握阅读大方向首先,看到一堆数字和专业医学名词不必害怕,因为我们不需要明确知道每个指标的具体参考值。
建议通过看化验单上的箭头,来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健康问题,比如“↑”表示超出参考值范围,“↓”表示低于参考值范围,没有箭头说明指标在参考值范围内。
这样就可以从一张看似毫无头绪的化验单中迅速找准异常值,如果一整张化验单上没有一个箭头,就不用担心了。
各细胞组成和作用如果把血液和抗凝剂混合、离心,就可以看到血细胞和血浆是分开的,中上层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两者之间的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血液中,红细胞占45%,血浆占55%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只占总容积的0.15%~1%。
血浆的基本成分有水、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血浆蛋白(比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
检查血常规主要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相关数值,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类细胞的组成和作用。
白细胞白细胞(WBC)其实是5种细胞的总称,主要包括单核细胞(MONO)、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PH)、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O)。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当细菌或病毒袭击人体时,白细胞就会首先冲上去和致病菌打仗,保卫身体。
具体来说,当人体被细菌偷袭时,身体就会快速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派遣它们到患病的地方上阵杀敌。
在血常规报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可以认定是细菌感染。
如果确定是细菌感染,一般会用到抗生素治疗,比如头孢克洛、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和万古霉素等。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全面讲稿白细胞和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1、生成骨髓生成,释放入血,短暂循环(10小时)后转移至各组织间隙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上皮表面。
其生成是持续不断的,生成时间需要4-6天,骨髓储存的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可供应5天;组织损伤或者细菌入侵都会导致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和释放,调控骨髓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
粒细胞的生成是指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化、成熟(图5-1)★干细胞分化的原粒细胞是最早的可识别粒细胞;★原粒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继续分裂生成晚幼粒细胞、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分叶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核以及细胞浆已发生改变,具有了吞噬能力和杀菌能力。
嗜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循环可以分为循环池和边缘池★循环池的中性粒细胞与其他血细胞一起循环,可在全血计数中测定;★边缘池是指附着于血管皮(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皮),不能被全血计数测定;★循环池和边缘池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为:犬为1:1猫为1:3。
嗜中性粒细胞转移进组织是随机的而且是单向的★在组织存活1-4天,最终发生程序性凋亡或者死亡;★还会被脾脏、肝脏、骨髓的巨噬细胞吞噬。
影响嗜中性粒细胞循环数量的因素有:★骨髓生成和释放的速度;★循环池与边缘池的交换速度;★转移进入组织的速度。
2、功能主要功能是防御微生物入侵组织,可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或者参与破环霉菌、藻类、病毒。
中性粒细胞通过定向转移和趋化作用,在炎症或细菌感染部位聚集:★细胞和分子炎症介质产生趋化物质,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朝炎症部位的血管皮转移和黏附;★离开血液,通过血管皮转移入组织,到达炎性部位后具有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
3、数量指全血细胞计数中测得的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巨血小板、血小板团块以及海因茨小体均可导致其计数假性升高,白细胞聚集则会导致其计数假性降低。
(1)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绝对数量降低,其绝对值少于3000-4000/ul时就会发生,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最常见原因。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理:★组织的急性需求或者剧烈消耗;★骨髓生成减少;★粒细胞无效生成;★循环池向边缘池的转移增加。
①急性需求引发的减少症★中性粒细胞聚集在发生急性炎症或腐败的血管丰富的组织中(图5-2);★当转移至组织的速度超过骨髓储存池容量时,就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急性或严重炎症时,机体来不及生成以补充供给;-骨髓释放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从而导致严重的核左移;-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骨髓中嗜中性粒细胞前体通常出现显著中毒变化;-在腹膜炎、胃肠道脏器破裂、急性子宫炎、坏疽性乳房炎以及急性蜂窝织炎等疾病中,可见到伴随严重核左移和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于只有炎症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才会出现这种反应,提示预后不良。
②骨髓生成减少引发的减少症★骨髓发生严重中毒性损伤时,生成减少;★通常同时伴随粒细胞前体、红细胞前体、巨核细胞的前体显著减少(图5-3)。
有时,由于被大量的肿瘤细胞替代,骨髓细胞增加(骨髓痨);★可能的病因有:药物副作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和植物、传染原、骨髓痨、免疫介导性骨髓破坏;★可致该病的药物有:雌激素、保泰松、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氯霉素、灰黄霉素以及一些化疗药物等;★传染原包括:细小病毒、猫白血病病毒、埃利希体等;★红细胞及血小板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并发非再生性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症;③粒细胞生成无效(粒细胞生成障碍)引起★骨髓有足量的粒细胞前体细胞,但是发育被抑制或释放减少,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这些动物骨髓粒细胞前体细胞数量正常,甚至有所增加;★具有这类反应的疾病有:骨髓再生不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及由猫的白血病病毒或者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④转入边缘池引起的减少症★突然从循环池转入边缘池,引起暂时性急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包括:过敏反应、毒素血症;★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早期的暂时性反应,可能在动物接受诊疗前消失。
(图5-4)(2)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循环池中嗜中性粒细胞绝对数量增加,犬猫计数超过12000-13000/ul,是引起白细胞增多症的最常见原因。
常见病因包括(图5-5):★生理性或者肾上腺素诱发;★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急性炎症;★伴有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的慢性炎症;★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出血或者溶血;★粒细胞性白血病;★遗传性粒细胞缺陷。
①生理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素释放导致暂时性(1小时)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从边缘池转移至循环池;★引起肾上腺素释放的原因有恐惧、兴奋、剧烈运动、抽搐;★猫可同时发生显著的淋巴细胞增多症(6000-20000/ul),或者淋巴细胞增多症为主要变化。
②皮质类固醇或者应激诱发增多症★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增多,而转移至边缘池减少;★通常发生于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原因有疼痛、创伤、寄养、运输以及其他疼痛性疾病)或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使用外源性皮质类固醇之后4-8小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17000-35000/ul)和嗜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在治疗后1-3天恢复正常。
③急性炎症引起★炎症、败血症、坏死、免疫介导性疾病,导致组织对嗜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增加以及骨髓释放分叶嗜中性粒细胞和杆状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增多症的特征是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单核细胞增多不定是常见的反应。
还可能观察到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症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应激反应以及循环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也是常见的;★手术摘除或者引流败血病灶,会暂时性加重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症。
④慢性炎症引起★一些慢性化脓性疾病(子宫蓄脓、脓肿、脓胸、脓皮病)以及一些肿瘤,都会导致骨髓粒细胞生成增加,形成严重的白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为:嗜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有核左移,数量不等上午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增多以及常见的高球蛋白血症;★通常会出现炎性贫血。
⑤新稳定状态下的慢性炎症★骨髓生成与粒细胞的释放以及组织需求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时,就会出现第二种形式的慢性炎症;★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有升高;★嗜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处于参考值上限或者稍有升高,很少或没有核左移现象;★淋巴细胞处于参考值围之;★最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像是单核细胞增多;★常见炎性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
⑥溶血性贫血或者出血性贫血★发生免疫介导性溶血性贫血的动物,通常会出现伴有核左移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也显著增多;★急性出血3小时后,出现成熟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通常伴有显著的嗜中性粒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症;★出现核左移,可能是粒细胞成熟缺陷引起的,可观察到幼稚的粒细胞前体;★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和/或非再生性贫血;★由于肿瘤侵润而可能出现肝脏肿大和/或脾脏肿大;★必须与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区分。
⑧遗传性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略)★只有排除其他病因后方可考虑。
4、形态(循环嗜中性粒细胞)(1)正常形态(图5-6,5-7)大小:直径12-15um,或者是红细胞的2-2.5倍;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细胞质:淡粉色或者淡蓝色,含小颗粒,均匀;正常动物大部分循环嗜中性粒细胞都是分叶核,杆状核很少见。
(2)正常形态的各种变化(图5-8,5-9)★制作血涂片时,与EDTA接触时间过长会使细胞质存在散在清晰的细胞质空泡;★正常嗜中性粒细胞具有2-4个分叶,出现5个或者更多分叶时,意味着分叶过度,是老化的表现,发生于与EDTA长时间接触、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或者慢性炎症引起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3)异常形态①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图5-10)★犬猫发生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和毒血症时,嗜中性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十分明显;形态学变化的程度与炎症和毒血症的程度成正比。
★中毒性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质呈弥散性嗜碱性,细胞质颜色变为蓝灰色;-细胞质空泡化,细胞质形成不规则的空泡;-Dohle小体,一个或多个不规则的嗜碱性细胞质包涵体;-细胞核形态异常,不规则的分叶或者出现环形核。
②传染源(图5-11,5-12)★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可观察到的微生物有埃利希体、犬肝簇虫、组织胞浆菌;★在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浆,偶尔可观察到犬瘟热包涵体。
③遗传性疾病中,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略)(图5-13,5-14)(五)、嗜酸性粒细胞1、生成生成于骨髓,过程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
中幼粒细胞阶段可辨认出嗜酸性粒细胞,因为含有了特殊的嗜酸性颗粒。
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5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
生成时间和储存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2、功能是全身过敏性反应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当寄生虫抗原与肥大细胞的特定IgE结合时,肥大细胞发生脱粒并释放能够吸引嗜酸性粒细胞的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在杀死表面含有IgG或补体的吸虫和线虫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有限的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在破坏肿瘤细胞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3、数量(1)减少症—循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或者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时,骨髓释放减少且组织中储存和凋亡增加,导致减少症。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随着糖皮质激素的水平增加而减少,因此,应激动物出现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应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
(2)增多症病因包括:★过敏;★寄生虫;★肉芽肿性疾病—--由真菌或者异物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肿瘤----肥大细胞瘤以及不常见的淋巴瘤可引起,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侵润的肿瘤预后往往好于没有侵润的肿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常罕见的猫骨髓增生性肿瘤,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以不成熟的形式出现,还可观察到其侵润至肝脏、脾脏、淋巴结。
4、形态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上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犬嗜酸性粒细胞(图6-1)-大小,直径12-20um-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浓密,深紫-细胞质,含有大小不等数量不等的圆形橙红色颗粒★猫嗜酸性粒细胞(图6-2)-大小,直径12-20um-细胞核,分叶或者部分分叶,染色质深紫-细胞质,含有大量淡粉色的棒状颗粒(六)嗜碱性粒细胞1、生成生成于骨髓,与组织肥大细胞来源于共同的细胞,两者功能相似,但是嗜碱性粒细胞不会发育成肥大细胞。
中幼粒细胞时期,可通过其特征性的次生颗粒识别未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
在骨髓经历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粒细胞时期到发育成熟大约需要2.5天。
嗜碱性粒细胞只在血循环中存在几个小时,然后转移进人组织,可在组织停留数周。
2、功能嗜碱性颗粒中含有组胺和肝素。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在一些速发型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寻麻疹、过敏反应和急性过敏。
肝素可抑制凝血,在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