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小论文
社会医学论文09831
社会医学论文一、绪论(一)社会医学的对象、内容、性质及任务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社会卫生状况,进行社会医学“诊断〞,研究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及研究社会卫生策略或措施,开出“社会医学处方〞,社会医学研究对象与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而是随着各国社会卫生状况和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不同而开展变化的。
2.社会医学的性质特点社会医学的性质特点是指社会医学学科的交叉性充分表达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社会医学从产生到不断开展,一直都在指导社会卫生实践。
3.社会医学的任务社会医学的任务是倡导积极的健康观,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及加强人群健康。
(二)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研究对象是个体病人,病人作为一个个体,从患病到治疗与转归,都包含着社会医学的问题,社会医学认为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临床医生应理解人的社会属性,认识致病因素的复杂性。
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也就是对于人群结构、机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变化的研究。
医学领域中也存在着许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变化。
〔三〕社会医学的开展史1.第一次卫生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对象是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采取了免疫接种方案、杀灭虫及灭鼠方案。
2.第二次卫生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对象是慢性非传染病,开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关注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3.第三次社会革命看社会医学的开展: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采取综合保健措施。
二、医学模式与健康观(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与其演变过程1.神灵注意医学模式:是指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超自然的,认为人类和自然的万物一样,一切都受神灵支配。
2.自然那么学医学模式:是指人类用自然原因解释疾病现象,并把哲学思想与医疗事件直接联系起来。
3.机械论医学模式:解释了生命活动是机器运动,保护健康及时维护机器。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Word版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这些医学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外部的交叉,将人们观察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角从生物医学领域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领域。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加强社会医学教学是健康观念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并且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会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范文一:论医学的社会性【关键词】医学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载体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无限地接近人类生命过程的真理。
医学应满足社会的医学需求,在社会中实现其维护人类生命的作用,因此医学又具有社会性。
医学的社会性体现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体现在医学社会工作中。
1 医学的发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事实上也坚持了“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可检验性、可证实性、可重复性的原则”[1];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且医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来保护人们的健康,消除他们的疾苦。
医生赖以进行工作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但由于他的工作对象是人,因而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
1.1 医学的发达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我国在上古时代医生就已经是专门的职业,如周礼天官就有正式文献提到医师的职责。
然而,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并非每个医生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一般人中只要略有学问且自己对医事有所把握者,都可为人切脉开药,直到如今仍有其余迹。
(2)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了中国,从而丰富了人们的药材知识。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还有一本传世巨著,那就是《黄帝内经》,她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学社会学论文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另一方面,社会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也给我们医学生敲响了警钟,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本文就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最终使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即具有仁心,人术,仁爱的有价值的医学人员展开论述,进行一系列自我观点的描述。
关键字:医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身我们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们,甚至是大多数的医学生都不一定具备很高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当初我们选医学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说想要治好多少的人,要帮人们减轻痛苦,我们更多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目的,一味的学习,工作,以致可能最后变成一台活的机器。
当前医学大学教育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的状况,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或许我们应该认真的审视,反省一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成立时,其序文中界定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灵及社会交往的健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罹患身体或精神疾病”因此,现代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的手段,更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会为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同时也应具有爱心、耐心能够关心人,能给予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正如,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
有关社 会医学论文
有关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社会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社会医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不均、教育程度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
在贫困地区,人们往往面临着营养不良、医疗资源匮乏、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导致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而在富裕地区,虽然医疗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引发了一系列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在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健康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传统的医疗方法,而对现代医学的接受程度较低。
此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会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环境污染、噪音、居住条件等都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的发生。
而不良的居住条件,如拥挤、通风不畅等,则可能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学分析、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社会医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就业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贫困、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此外,社会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医学与社会的论文[5篇范文]
医学与社会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医学与社会的论文关注健康,保住农民工的本钱时间的的推移,眼看着春节就要过去了,历经艰难才可以返乡和家人团聚的农民工们又得忍着不舍,伴着无奈,眼含热泪和家人们告别,为了全家的希望而去异乡奋斗了。
可日复一日的辛勤,却不能换来一些意外的消失。
在新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开始了,可农民工的健康保障何去何从?“小病拖一拖,大病扛一扛,实在不行上药房”、“小康小康,生病住院,全部泡汤”、“不怕穷,就怕病”……这些话不是哪部小品里的台词,而是一些农民工讲述的切身感受。
很多人认为,农民工就是餐风露宿,在城里贡献体力的建筑工人,是不文明、没文化、没教养甚至是犯罪的代名词。
而农民工真正的定义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革命前辈教育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对于农民工来说更是如此,健康的身体才是农民工的本钱。
有农民工表示:“像我们这一行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开门,晚上三点才休息,身体不好的人很难做到这样的,所以健康对我们十分重要。
”健康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工者更关注的是生病后影响工作或赚钱的机会。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是我国最大的迁移人口。
所以农民工对人群健康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迁移对迁移人口本身健康的影响和对迁入地人口健康的影响,其中又以人口迁移与传染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由此可见,对农民工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存在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可是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内涵的理解现状让人担忧,农民工的健康意识普遍较低,对健康内涵的认识还处于生理层次,常见疾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且存在一定误区;有强烈的健康需求,但参与健康维护的观念意识淡薄,健康责任观缺失,普遍寄希望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健康服务。
社会医学论文
论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张鑫 2011级预防医学【摘要】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说,社会医学主要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措施和方法。
因此,社会医学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社会医学;健康影响因素;促进健康行为;健康四大基石在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也日益被提上日程,与社会医学的四大基本任务即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同步,健康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地位也越来越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该定义表明,维护和促进健康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考虑。
伴随着积极健康观的出现,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人们开始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以及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相关问题。
因此,当我们多方面的去研究健康、研究健康医学模式、研究健康与疾病、研究生命质量等问题时,维护和促进健康就显得顺理成章而又那么重要。
想要保持健康,首先我们得明确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从三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三早”预防和临床预防的角度考虑,只有知晓并控制或消除病因,即做到一级预防才是预防和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根本措施。
通过社会医学的学习,我认为影响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大类:一是环境因素,人群的健康与疾病总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无论是原生环境还是次生环境,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对健康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一昧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们不合理的改造环境同时,也会制造出诸多新的危害健康因素。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姓名:班级:临床11班学号: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
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
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
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
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
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
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社会医学
从“看病难”说开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膳食与营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得到满足,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质比例上升,人们的生活需求从解放前的“要吃饱饭”到现在的“求发展,解决上学、就业、看病难的问题”,这种生活需求的转变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在我们的社会中依然存在让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上学、就业、看病难。
在这些让老百姓头疼的社会问题中,波及范围最广、最受人民关注的当属“看病难”。
有些人不禁要问,我国每个城镇都设有数家大大小小的医院,现在就连农村都设有卫生所,那么,人民究竟为何还是面临“看病难”的问题呢?这个问题当从“求非所需”和“供非所求”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人们所有的卫生服务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
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了与居民本身是否能觉察到某些卫生服务需要外,还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享有的健康保障制度、交通便利情况、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机构提供的服务类型和质量等多种因素相关。
例如,某个人没有觉察到自己已存在异常或患病,他就不会有就医的行为发生,他的这种需要就不可能转化为需求;或者一个人由于收入低,支付不起医药费用而看不起病,或者他虽然有支付能力,但由于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差、质量差等原因而不愿意去看病,他得不到他所需要的服务,尤其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大量的卫生服务需要不能或难以转化为需求。
第二,一些不良的就医行为和行医行为导致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有时居民提出的一些“卫生服务需求”,可能经医学专家按服务规范判定后认为是不必要的或是过分的需求。
例如有些公费和劳保医疗者就医时要求医生多开药、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代家人开药等过度利用的卫生服务。
另一方面,在不规范的卫生服务市场条件下,由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诱导出来的需求,如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所谓的创收,往往给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开大处方等。
社会医学小论文
慢性病开展趋势指导下的免费医学生教育摘要: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预防,各位专家已经做过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对广阔医学生来说,那一切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缺乏指导性,对医学生来说,是属于可用可不用的资料。
本文只是就中国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21年的四次国家卫生调查结果,引导指导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在校学习,将资料转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慢性病开展趋势免费生教育2021年为领会?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精神,90名来自湖北省县级城镇以下的学生来到湖北医药学院,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以下简称免费医学生〕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大学求医生涯。
免费医学生的专业是全科医学专业,相比于湖医其他专业,这个专业是一个婴儿是一个试验品,他们的课程安排,他们的师资力量,他们的专业特色,他们的未来是怎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
免费医学生的未来就是国家做这个实验的结果,如果结果好,那么将继续以这种方式为农村输入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如果结果不好,那么这90个人的未来就会得到葬送。
求人不如求己,在国家正在摸索的阶段,免费医学生可以顺应社会的开展需求,了解以后的工作环境,指导自己的学习。
免费医学生工作的环境是乡级卫生院【1】,面对的病情是什么样子呢?2021年,全球80%慢性病死亡病例出现在中低收入国家【2】,可以推断,以后我们面对的病人很可能是慢性病的高发者。
中国慢性病的开展状况实在怎么样的呢?中国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21年的四次国家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的高患病率〔表1〕,排除年龄因素之后,四次国家卫生效劳调查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大体呈现“U〞形变化趋势,2003您的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最低。
【3】但到了2021年之后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慢性病患者正在逐年上升。
表1 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慢性患病率〔%〕1993年1998年2003年2021年这些慢性病患者不再急于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而是寻求懂得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全科医生的帮助。
社会医学问题研究方法(结课论文)
关于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的研究方法——从糖尿病的治疗看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事故关注度的提高,医患间的冲突加剧,医患关系发展恶劣,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也有加剧的趋势。
受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及医疗体制的影响,医患双方所获取的医药信息差距巨大、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等现状也进一步影响着医患关系。
在这样的前提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治疗的进行。
另外,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1年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为3.66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5.52亿。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十年翻了两倍。
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患者总数已超过9000万,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人们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为研究分析医患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提供了条件。
目前,医患关系中信任危机给治疗带来的影响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二、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分析某地区部分与糖尿病有关的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认识,评价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信任危机,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内容:某地区部分与糖尿病有关的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糖尿病治疗的不同看法、认识及态度;有关专家的见解。
四、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糖尿病相关方面的医生、专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及患者家属。
2.研究区域:XX市XX区3.研究方法:采取与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的形式,辅以调查问卷。
4.样本量: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样本量(人)深入访谈医生及相关专家10患者及家属20 调查问卷医生及相关专家20-30患者及家属100 具体访谈提纲见附件1、附件2;问卷见附件3、附件4.五、研究实施:1.研究流程: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设计、确立访谈、问卷对象、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对象的选择:确定对哪些人进行深入访谈;设计访谈提纲、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访谈员与调查员的培训:对访谈员及调查员进行相关研究目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基本知识、怎样引导访谈深入进行、访谈时如何记录、提出访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访谈:注意介绍包括自己及访谈目的,强调被调查者意见的重要性和保证访谈的保密性;访谈结果与问卷结果的分析和撰写报告:进行手工分析和数据整理,并据此写报告。
社会医学论文
全球视野下如何提高维和人员的健康水平和提高战斗力陈小龙3062013037随着我国国力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地位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近20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 树立和维护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当前我军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影响国际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军履行和平使命的任务艰巨;执行维和任务地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维和人员面临的安全威胁上升;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职能趋于多元化, 我军完成维和任务的难度加大等等。
本文主要探讨维和人员面临的健康问题,为增强维和人员的保障措施提供依据,提高维和人员的战斗力。
一、维和部队任务区基本状况1.1 自然条件和环境恶劣执行国际维和行动所在任务区,一般都是经济不够发达、种族宗教冲突较多的贫困战乱地区。
从我国近年执行维和任务的实践来看,黎巴嫩、刚果( 金) 、利比里亚、苏丹等国家和地区多为山地、沙漠地形,气候干燥炎热,生存环境恶劣,对官兵的生理、心理影响较大。
1.2 传染病暴发流行威胁大维和地区大都不发达,是世界上各种传染病经常暴发流行的地区,当地又没有洁治消毒措施,造成霍乱和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由于当地卫生设施不健全、医疗设施落后、垃圾污物不处理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蚊蝇密度极高,蚊子带疟原虫率很高,因而疟疾对居民的健康威胁极大,5 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率极高。
各种流行疾病对官兵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极大。
1.3 部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难度大,维和人员任务种类多样,有时还到任务区以外执行任务,长途运输、修路、架桥、吊装和机场维护等都是在环境恶劣、蚊虫叮咬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要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官兵饱受蚊虫叮咬之苦,给个人防护和饮食安全保障带来极大困难。
1.4 遂行任务危险多变使官兵承受巨大压力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在建立维和任务区前,通常已促使当地冲突各方达成和平( 停火) 协议或谅解,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当事国或地区武装割据、战乱的状况,各种关系和力量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出现针对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恐怖袭击、绑架、暗杀等过激行动。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共5则)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共5则)第一篇: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社会实践论文暑期社会实践基本上我们每年都要做一次,从初中、高中的到社区打扫卫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还有去年大一的时候去江阴参加义诊。
总的来说,对于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大家都不陌生。
不过,大学期间的暑期社会实践明显比初高中的时候上了不止一个档次,就拿大一时的暑期社会实践来说,我们从常州赶到江阴的一个社区去做义诊,虽然路途相对遥远,但从那次义诊中,我们受益匪浅。
而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也一样,它不像初中高中那样敷衍了事,随随便便找个地方盖个章,写两行字就解决问题了,而且那样交上去的东西我想最后的审核也必然不会被通过。
于是,在那个教育和成绩为唯一的阶段,暑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敷衍,一种在成堆的暑期作业面前可有可无的东西。
然而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却着实是动了真格的。
严谨的前期活动策划和修改,然后上报到学校统一审阅。
经过层层的删选论证,最后挑选出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
很高兴我们的活动被评为了校级项目,这样便更加坚定了大家团结努力地完成此次社会实践的决心。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
以便我们能够达到拓展自身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各自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说,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
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暑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
能够把握这短暂的两个月时间真正去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考虑的。
社会医学论文
10级临本定向五班罗丽婷201010449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在健康保卫战中往往忽略了人的社会与精神属性,认为肉体上没有疾患便是健康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属性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树立真正的健康观,在实践中把社会科学理论与医学结合起来,致力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是21世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进步。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的逐渐被控制,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已取代传染病相应地成为人类的主要致死原因。
目前在美国造成死亡的前10种原因中,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生活方式有关。
D.A.Wamburg(1982)指出,这些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和肥胖、运动不足、对社会压力的不良反应等。
这就是所谓的行为危险因子。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行为危险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应该说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了行为问题。
人们逐步认识到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足以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疾病的治疗也不能单凭药物和手术。
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身体上无病的水平。
于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医学的境界。
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
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恩格尔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对这一新医学模式作了开创性的分析和说明。
与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社会医学论文
健康保卫战2009级临床十二班渠博妮2009050456按生物学原理,人的自然寿命为100岁,其自然凋亡的过程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
生如春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病理死亡:中年得病,花钱受罪,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追溯其中的根本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在健康保卫战中往往忽略了人的社会与精神属性,认为肉体上没有疾患便是健康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逐步认识到,人类的社会属性深刻的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树立真正的健康观,在实践中把社会科学理论与医学结合起来,致力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是21世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进步。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助饱受疾苦之苦折磨的人,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而医生则是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医院也就成了仁慈博爱的象征。
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转变医学治疗模式,但在当今的社会,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医生更多的是治疗疾病,而不是治疗患者,医学的目的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初衷。
医院,这一原本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已经变成了无情的诊疗流水线,病人只是某种疾病的栽体,是实施医疗技术的对象,是医生与疾病斗争的战场。
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认为:“艺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
” 著名医学家奥斯勒医生也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做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也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与医生交流,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态度。
”医生诊断的不是病人的器官,而是患者这个人,如果人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关怀,如果缺乏博爱精神,就不能胜任医生的职业。
医学应该如萨拉那颗湖畔的名言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一份理性的谦卑,也是医学认为精神的实质。
所以,在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必要融合社会心理科学,在治疗中更加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调整。
医院社会实践活动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医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本人参加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为背景,从实践活动的意义、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一、引言医院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医院工作环境、熟悉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近年来,医院社会实践活动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本人参加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为案例,探讨实践活动的意义、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实践活动的意义1. 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亲身体验到医院工作的艰辛和责任,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职业认同感。
通过实践活动,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崇高的职业,从而激发他们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2.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临床场景,学习临床操作技能。
在实践过程中,医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3.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医院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医学生与患者、医护人员进行沟通,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同时,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环节使医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 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院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他们关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过程中,医学生能够体会到医生的职业使命,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1. 增强了临床操作技能在实践活动期间,我跟随导师学习了一些常见的临床操作技能,如心肺复苏、静脉穿刺、血糖检测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联系,提高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提高了沟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与患者、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学会了如何倾听患者的诉求、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社会医学结课论文: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摘要: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革新医学教育现状。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学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改革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 医学教育1 新医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医学思想和医学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家Engle精辟地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模式正在得到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现状,不断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两大功能。
1.1 新医学模式要求社会培养具有综合全面素质的医学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未来医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生要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
21世纪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相应的医学知识结构和能的、能够面对个人和人群整体健康需要的,能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的新型医生。
这是一个崇高的教育目标。
1992年WHO的Boelen.c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概念,激起了国际医学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符合这一标准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是:(1)优秀的服务提供者——按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需要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的服务;(2)优秀的决策者——具有成本效果分析技能,能为患者的治疗、预防、康复选择最优方案,对资源和社区群体做出最优决策服务;(3)优秀的宣传教育者一能对患者的饮食平衡、工作安全、娱乐安排、体育健身等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指导,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优秀的社区领导者——了解社区的卫生问题,当好社区领导的参谋,服务好社区的健康活动;(5)优秀的管理者——掌握一定的信息管理技术,对患者的康复计划、治疗安排、社区卫生问题服务等日程进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医学小论文
第一临床学院2010级全科医学班
人口与健康
摘要:中国目前总人口数量早已超过13亿,成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而且有逼近14亿的趋势。
人口的过快过多增长对于国家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带来诸多健康问题。
关键词:人口健康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中国人口问题:人口与老龄化,人口与素质,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与老龄化
我国现在已经迈入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也成为热门话题。
人口老龄化首先加重社会负担,老年人增多,老年人退休,势必会减少家庭劳动力,家庭收入也会减少,反过来还要消耗家庭或者社会资源,而若不赡养老人,则会加剧社会和国家负担。
有的老年人需要人的照顾,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则需要人照顾,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如果生病了,小病要花钱要吃药,重则要住院治疗,而且人老了,身体机能减退,各种各样的毛病都会出现,一般老人若患了重症,基本上整个家庭会陷入财政危机,整个家庭就不会和谐;若不治疗,则是老人的痛苦。
所以,老年人占据了相当大部分的
医疗资源,卫生医疗资源消耗巨大。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流行跳广场舞,而且参与者主要是中老年人,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也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或者减缓疾病的发生,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
所以,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国家适当加大对养老基金的投入,或者延长退休年龄,还必须在中老年人群倡导一种健康锻炼理念,也务必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人口与素质
人口过多,教育资源不够,而且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也不对等。
那么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其素质也会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其健康。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风俗习惯,减少暴露于健康危险因素的频率,懂得锻炼,懂得如何保健(如:妇幼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懂得如何养生养颜,更能明智判断出正确的就医方式等等。
在农村有个说法,“坐月子”不能着风着凉,不能碰冷水,一个月不洗手不洗澡,禁止运动。
然而,健康的做法是:室内保持一定通风,减少细菌滋养;必须洗手洗澡,保持身体干净;适量运动,加快恢复。
所以,对于老一辈的来说,在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并不科学,这就在于素质的高低。
所以,为了全民健康,必须提高全民素质。
三、人口与环境
人口过快过多增长,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加速了废物的产生,也
加速了环境的污染。
中国有13亿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要浪费多少粮食,每天公汽要排放多少尾气,每天要使用多少多少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每天要使用多少购物袋等等,任何东西乘以十三亿就都是巨大的数字,而且中国人现在的消费观念转变迅速,什么东西都要足,就怕不够,所以多余的就都浪费了。
尽管国家规定了尾气的排放标准,限制购物袋的使用,限制了。
但是它无法限制人的需求和欲望。
于是,浪费是必然的,垃圾也是必然的,环境污染也是必然的。
但是,人们也渐渐看到了自己无意识的环境破坏,以及环境给我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诸多问题。
于是,绿色生活的理念应运而生,绿色,环保,无污染。
可是由于近几十年生态环境的破坏,即使我们如何治理修复,也没法一下子彻底恢复其最初的环境,所以这是一个长期巨大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和行动。
我们自己种下的因,我们自己吞下苦果。
总而言之,人口的增长是必须稳定的,提高人口素质是一定的,保护环境是迫切的,这样全民健康才有保障。
【参考文献】
李鲁.社会医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李宁秀.社会医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