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Word版
试论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
广 卅 医 药 大学 .广 州 5 /t 1 【 )玎 中 图分 娄 号 R 0 一1 文 献标 识 码 A
医学 模 式 又 称 “ 医学 观 ” 是 对 医学 科 学 简 化 的 ,
描述 , 是人 们对健 康 与疾病 总 的看法 一 正 确认识 医 。 学 模 式 ,遵 循 先 进 的 医 学 模 式 ,对 指 导 我 们 的 医 疗
维普资讯
・
1 ・ S
第 l 牡 I胍 2 0 锥 2j 0: 3 j
中
M 】 i (… i c
・
a l ll I
{ I
" 2 -
V 一 、 1
j『
l
( 1t ev
l h :i e 3 e2  ̄
试 论 基 因 、生 物 、心 理 、 自然 、社 会 医学 模 式
实 践 ,进 行 医 学 研 究 、 医 学 教 育 和 卫 生 保 健 事 业 均 有重要 的意 义 。 1 基 因 、生 物 、心 理 、自然 、社 会 医 学 模 式 的 提 出
出: 类的 D 人 NA 序 列是人 类 的真谛 , 括癌 症在 内 包 的人 类疾 病 的发生 都 与基 因直接 或 间接 有关0 。如 j 癌症 的发 病 与基 因突 变 ,基 因的激 活与 失 活直接 相 关 。基 于上述 理论 ,临床上 出现 了基 因疗 法 ,其适 应症 涉及 恶性 肿瘤 、遗 传病 、病毒感 染性 疾 病 、代 谢 病等 多个病 种 。预计 在本 世纪初 ,基 因治疗 将 成 为常规 手段 , 为医疗领 域带 来新 的革命 。目前 , ] 恶 性 肿瘤 的基 因治疗 走 在前 列 .数量 占全 部 基 因治 疗 的 2 3以上 ,并 已进 人临床 试验 阶段 ,包括 有肿 瘤 / 的免疫基 因治疗 .修 正肿 瘤相关基 因等 一 。 18 9 6年 .美 国科 学 家提 出 了人类 基 因 组 计 划 HGP ,其任 务 是 完 成人类 全部 2 3对 染色 体 上 的 基 因作 图和 D NA全 长 序列 分析 ,进 行基 因的 鉴定 和 功能分 析 , 建立 人类 遗传 信息数 据库 等 ]实现这 项 。 计 划不仅 使 我们 能从 本质 上全面 了解人 类 生命 活动 与生 、老 、病 、死 的原理 ,而且许 多重 大 疑难病 的 发 病机 制有 望彻底 阐明 , 且能找 到根本 的 防治方 法 。 最近 ,多 国科学 家联 合公 布 ,人类 基 因组 草图 测序 基本完 成 。可 以预见 ,基 因医学将 成 为未 来人类 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学科建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77年恩格尔(Engel • GL)率先提出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ine)1],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其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质疑临床医生过于狭窄地将疾病作为医学对象,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但并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
恩格尔的思想不仅是对科学的建议,也作为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试图扭转非人化的医学和无助感的病人[2]。
“医学模式”自此问世,之后医学模式开始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因此,关于医学模式,其实是回顾性认识。
医学模式的萌芽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19世纪末。
在其被正式提出之前已经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孕育,成为新模式的先驱。
恩格尔以一个概念的形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在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中通常是以一种理论来处理和应用。
在过去的40年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大多数研究是解读该模式的基本理论、阐述这种模式的指导意义或临床实践应用等。
但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理论构成的研究,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也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
梁渊等根据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关于理论的一般构成方法,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包括10个基本概念、层逻辑关系和6个命题。
现从医学的发展史出发,综述生物- 心理4土会医学模式的形成背景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期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早期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医学健康模式,它认为健康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方面包括个体的遗传、体质、免疫功能等;心理方面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压力等;社会方面包括个体的文化、环境、社会支持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健康水平。
在大学生中,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因素都十分重要。
生物因素主要表现在营养状况、运动习惯、遗传因素等方面;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方面。
而原生家庭因素主要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健康,从而对整体健康产生影响。
二、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原生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如果家庭教育过于严厉或溺爱,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面对困难时易感到焦虑和抑郁。
原生家庭的家庭冲突和家庭随着离异等问题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这需要引起家庭的高度重视。
除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原生家庭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原生家庭的家庭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社会健康造成影响。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遇到各种社会问题时,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原生家庭的资源和支持,这就需要原生家庭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但是长期以来,家庭的社会支持能力却并不理想。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社会健康也需要加以关注和改善。
1.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健康建设针对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需要加强家庭教育。
建议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避免严厉教育和溺爱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支持。
《医学模式的概念》word版
医学模式的概念一、医学模式的概念二、医学模式的演变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动因四、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六、健康的含义七、医学模式是动态的一、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可以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释或解释方式。
模式包括熟悉和实践两个环节。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历史上曾经经历的几种医学模式:1.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客观世界熟悉不足,无法区别自我与环境,以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赐予的,疾病是鬼神作怪、神灵惩罚。
要祛除疾病,只有依靠祈祷和巫术,这是古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类开始能够客观地熟悉自我和环境,对健康与疾病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
医生们开始将疾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思辩推理,提出季节、天气的变化可影响到人体内变化,形成了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16~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产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也影响了医学观。
当时把人比作机器,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以为人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某部分的机械失灵,医生的任务就是修补机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机械论解释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维护机器。
忽视了人类复杂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生物医学模式1)产生经过18世纪到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和医学的高度发展,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医学形成了体系,生物学家、医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细胞学说,发现了微生物等致病因子,这些科学事实使人们对健康与疾病有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成就生物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在基础医学方面:对人体的熟悉从宏观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基因理论,确定了生物学病因等(2)在临床医学方面:研制了抗生素,疫苗等,使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明确了病因并得到控制、消灭,在外科手术方面实现了无菌化,解决了疼痛、感染、失血等题目(3)在公共卫生方面:通过改善环境(上下水、生活环境、食品卫生、垃圾处理等)和实施计划免疫等,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进步了均匀期看寿命。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认为人的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因素解释疾病的观念,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全面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是指人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遗传、生化、生理等因素。
心理因素是指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社会因素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文化、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等。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的健康状况。
例如,一个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其对一些疾病更易感,但心理因素如应对方式和心理压力也可能对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社会因素如社会支持和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对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健康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这一模式强调了个体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人的健康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性的方法来解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诊断患者的健康问题。
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医生可以制定更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强调了预防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提倡从多个层面对健康进行干预,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
然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由于该模式考虑了多个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量化和评估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个体的整体性,但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将问题分解为各个因素来分别研究和解决。
最后,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注重了个体的多个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可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应用。
总的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
通过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制定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提高预防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者:刘卫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36-02【摘要】英文中有disease、illness、sickness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
disease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异常。
illness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恶心、头痛、焦虑等症状。
sickness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某人病了,不能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一般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同时病人也接受,是上面两种情况的结果。
本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分别进行剖析,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客观的评析,认识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当今社会形势下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模式心理伦理疾病预防【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旨在探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应用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中。
临床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医生不仅会考虑到遗传因素和生物化学变化,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被用于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都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效果更好。
这表明,综合考虑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医疗。
通过运用基因测序、脑成像和大数据等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和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促进。
通过早期筛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手段,可以降低疾病的风险和发病率。
最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跨学学合作。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医学专业和其他学科的专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
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多维度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
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
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
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2018最新】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篇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 A.心身是统一的 B.心理对健康和疾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姓名:班级:临床11班学号: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浅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当前医疗环境中的必要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在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 Engel)正式提出。
该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
我们应当认识到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同时还存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在传统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治疾病和促进生理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实施情况之我见在我本科的实习过程中,我虽然知道医院有临床心理科,但是实习的一年内,我只有一次遇到过病房医生主动找临床心理科医生会诊,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一起协助诊疗。
当时我在肾内科实习,有一个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的患者,该病情较为危重,和另一位危重病人同住在一个双人间,其子女偶尔出现,主要是护工在照顾这个病人。
某天,该患者隔壁床的病友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了一晚上后宣告抢救失败,离世。
次日早上我们去查房,发现本就寡言少语的患者平躺在床上,呼之不应,压眶反射可疑阳性。
因为患者既往有脑梗史,我们首先联系家属,告知情况,说明可能需要陪护进行头颅CT检查,同时体检发现四肢肌张力增高,神经系统查体不配合,心电图和血压正常,询问护工患者情况后发现,昨天晚上在隔壁病友抢救的时候,患者常和他说下一个就是我之类的话。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医学模式,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这种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系统,而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体。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关注病人的生物学方面,还要考虑病人的心理和社会背景,以及这些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和改进。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将人类视为一个单纯的生物系统,疾病被视为生物病理过程的结果。
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疾病本质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旨在全面、综合地考虑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原因和结果。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以制定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个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医生不仅要关注疼痛的部位和程度,还要考虑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医生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强调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在这种模式下,预防保健不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包括维护和促进健康。
医生需要关注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健康等。
通过综合性的预防保健措施,可以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全面、综合的医学模式,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这种医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维护和促进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关于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
一SILICO N V薮膏《l■V A L L E I科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一关于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崔洪雨徐广帅(辽宁医学院教务处辽宁锦州121001)【擅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果,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强调在医学生的培养中既要注重医学素质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但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得到了认可,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推行,试从这一现象的成因入手,对如何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田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55-02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生物心理社会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1977年由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的。
这种模式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e b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向生■心曩社会医掌敖膏簟式转变的必■性长期以来。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培养,导致部分医学生整体文化索养有所下降,出现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等现象.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不佳,对待患者缺少同情心,表现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
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我们对医学生培养的目标,直接导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背离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199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指出:。
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认真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显然,目前我国在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有悖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第二,阻碍了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模式历经五次变化,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生理成因,还要关注疾病的心理与社会成因,而传统医学教育中,重学科教育。
《内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探讨
《内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探讨发表时间:2013-02-01T10:10:04.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秦玉革秦玉恒[导读] 《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已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因素是直接致病的重要因素。
秦玉革秦玉恒(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上海 201619)【摘要】结合医学心理学的医学模式特征及《内经》探讨了中医最早起源并主导于心理治疗,在《内经》中不但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上升到心理是致病养生的根本因素,心理诊疗是最高原则。
这种古今模式的对接吻合对现代中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内经》心理学医学模式【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1-0093-02几乎所有的现代医学心理学中把中医都当作自然哲学时期,虽然经过二十多年地努力,中医心理学已从《内经》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但在众多的文献中还没有全面并充分肯定《内经》的医学模式本就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以下就《内经》原文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六大主要特征加以阐述。
1 心理是致病养生的根本因素《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已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因素是直接致病的重要因素。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更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其中的“主”后世医家多从心的生物和心理功能混合注解,心之所以为君主之官,是因为它主神明,而养生显然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主宰下的各种行为活动,很显然此处的“主”是特指的心主神明的功能,即心理、精神世界。
虽然形神统一,但精神必定起主宰作用,主明和不明就是心理的健康和不健康及采取的《内经》中多次论述的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灵枢?本神》有“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如何正确认识生物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_梁渊
·医学社会学·如何正确认识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3梁 渊 梅桥生 田怀谷 孙 奕 卢祖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武汉 430030 摘要 文章从理论构成的角度,分析了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作用的2个层次4个方面,即从解释问题层面上的致病与防病、疾病表达,解决问题层面的诊断与治疗、医疗评价。
关键词 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 指导作用;内涵;外延中图分类号 R 205 文献标识码 AU 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ion and it ’s Instructional Function of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Liang Yuan et alFaculty of Social Medici ne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 hong U 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 uhan 430030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configuration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relation of conception and theory of the bio 2psycho 2social medical model and bring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bio 2psycho 2social medical model.Based on the abov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two arrangements and four aspects :one arrangement is epistemology ,including protect 2ing ,inducing and disease expresser ;the other is methodology ,including diagnoses ,treatment and medical evaluation.K ey w ords Bio 2psycho 2social medical model ;Directing function ;Connotation ;Exten 2sion3本研究受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1BA704B04 无论是在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还是在卫生事业管理的政策分析和制定中,“以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引导词,但目前对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一些含混不清的认识,其一是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理论,还是一个概念,因为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是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来讲述的,而科研工作中是以一个基本理论来运用的(即是以一个理论为指导,而不是以一个概念为指导);其二是生物2心理2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作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结核病控制的影响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结核病控制的影响结核病—这一古老的瘟疫,长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结核病作为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控制。
目前通过实施DOTS策略,实现了高发现,高治愈,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了传染源。
然而面临的耐药结核菌,流动人口增加及艾滋病结核双重感染又成为新的难题,迫切要求结核病控制要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对个体疾病的医治方式转向群体防治的综合干预方式。
探讨新时期医学模式转变对结核病控制影响。
全部运用统一问卷的形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生物因素对结核病人的影响1.1 结核病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难以控制,卡介苗对重型结核病(如结脑、粟粒型肺结核)起到了预防作用,目前卡介苗还不能作为预防结核病的特效疫苗。
1.2 新的抗结核药物研制开发速度慢,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大,尤其是板式组合药,大多病人因副反应不能坚持规律治疗,而自行停药,增加了耐药性。
2 心理因素对结核病人的影响为了解心理因素对结核病治疗的影响,对15岁以上的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乐陵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专科门诊2006~2008年收治的1347例病人,其中新发病人1121例,复治病人226例。
采用统一问卷的形式,结果显示:2.1 15~39岁结核病人,得知患了肺结核病时,情绪非常低落、焦虑,尤其是青年人,恐惧心理较重。
一方面,怕影响求学、婚姻、工作,怕同事朋友远离自己,怕让别人知道,想赶快治愈,急于求成。
另一方面,对治疗缺乏足够的信心,导致乱求医,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治疗不规律,甚至造成多发耐药,致使治疗失败。
2.2 40~59岁年龄段的病人,经济负担过重,认为自己体质好无所谓,不能坚持治疗。
这些病人将成为复治、难治的多发耐药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来源,多发耐药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最大问题。
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以综合阐述人类身体、心理、社会
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医学模式,旨在从多个维度考察人体健康和疾病。
生物方面,这一模式强调个体的遗传背景和生理学特征,包括身
体的器官、组织和生化反应等。
在医学问题的检测和治疗方面,生物
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心理方面,这一模式将重点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包括认知、情感、人格和行为等。
通过心理学评估和治疗的方法,探讨人的心理成
分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和治愈过程。
社会方面,这一模式认为社交环境如何塑造健康和疾病是至关重
要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工作、文化和社交网络等,这些因
素可以与个体特征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促进或减少健康问题的风险。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现需要集成跨学科知识和多专业的团队。
治疗团队里,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在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整个人的需求得到综合考虑。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医学领域的
核心。
此外,该模式将成为将来医学的主题,推动像预防和健康维护
这样的概念变得更为重要。
最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整合的学术范式(可编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整合的学术范式参考文献:[1]张金钟.医学模式转变在实践上为何滞后[J].医学哲学,1996,17 7 :337―340.[23原天岗,肖传实。
赵永忠.我国综合医院医学模式转变的现状与建议[J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 1 :56―57.[3]周业勤,曹明倩.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 2A :210一211.[43杜治政.再论医学模式转变的紧迫性[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 3 :167―169.[53佚名.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专家笔谈EJ3.医学与社会,1999,12 3 :1一11.[6]刘虹.走进医学整合的新时代E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 1 :5―7.[-73周业勤.医学模式转变迟缓原因之再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0,13 6 :1―3.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整合的学术范式张广森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天津3000701 问题的提出任何一种科学革命的标志都是学术范式的转换。
按照库恩模式,没有形成范式之前的科学,是前科学,范式确立后,科学发展进入到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个时期,科学共同体认同了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观念,在价值追求与学术目标上达成了共识,从而确保了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为新的学科交叉整合提供了观念条件口]。
在此视域下,医学科学革命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本质上是医学学术范式的转换,它意味着医学科学已经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医学发展的观念上,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共识观念;在实践上,医学整合成为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主要任务。
因此,把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作为医学整合的基本学术范式,才能为医学整合进行真实的辩护。
2作为医学整合学术范式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学术范式是库恩用来描述科学革命的一个概念。
由于库恩本人对范式共有21种用法,所以,范式这个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
会因素支撑点的新医学模式,只能是空的,是难以落实的。 为此,需要对现有医院的技术结构进行适当的整合,同时增加一些履行心理社会医学 职能的部门或科室。根据当前一些医院的实践,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提倡以 病人为中心的中心化体制或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技术结构体制,如心脑血管病诊治中心、 心脑血管病诊治协作团队,将以医生为中心的专科体制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体 制,以便有利于对病人全面的了解和综合整体化治疗,为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新医学模式提 供支撑,给病人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服务;第二,在医师中全面普及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开展 临床心理学、主要是各种疾病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心理干预之所以还难以形成气候,与我 们对心理因素之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了解甚微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肿瘤病人、糖尿病病 人、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研究,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对于落实新的医学模式十分重要;同时还 可考虑增设专司心理诊治职能的心理科,或者将现有神经内科转换为全能的神经心理科; 对于一些心理因素突出的疾病,还可仿效某些医院的做法,如在心血管科门诊中增设双心 门诊,实实在在地将心理干预纳入疾病的诊治范围中;第三,改革传统的临床服务模式,延 伸和完善临床服务的环节。传统的临床服务重点是为病人在住院期间提供诊断和药物与 手术等治疗,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和稳定后,病人即可离开医院。也就是说,传统的医疗关 注点集中提供生物学的医疗服务,其他方面不在医生的视线之内。近些年,国内外的一些 医院和医生,将某些在医院范围内可及的心理社会支持纳入总体医疗计划之中,如近些年 在国内外得到推广的“脑卒中单元”,国内胡大一教授创立的“五环医学模式”,都是实践生 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有益探索。“卒中单元(SU)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 社会一预防模式转换的范例。"[们“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 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5¨卒 中单元的核心是其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 社会工作者。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科学团队,每周会面一至数次,为脑卒中病人制定诊疗 方案。”[61所谓五环医学模式,是从心脏病人救治需要出发,将全部治疗与康复过程划分为 五个环节,即合理的院外转送与急救;院内急救;构筑生命网,启动二级护理、对病人进行 心理干预;出院随访,社区互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这两种疾病治疗模式的共同特点, 就是将对疾病的生物学治疗与社会心理干预全面结合起来,实现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模式的要求;第四,扩展医院对病人健康的社会干预职能,成立医院社会工作部等专司社 会服务职能机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的社会干预这一环节,一般表现为各种 形式的组织管理的社会服务,以求实现社会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在临床医学时代, 医生是卫生服务的中心人物,个人的技术起着重要作用。预防医学时代,除医生外,中级 护理、医技人员在三级预防服务中作用日益增大。如指导选择职业、劳动保护、家庭生活, 饮食结构、文体活动、行为习惯、利用空闲时间等。社会服务好可以减少致病因素和条件, 调动人们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积极因素,巩固医学技术成果。”[73目前,我国有的医院将 这种社会服务概括为“协调患者心理、人际关系,包括因疾病引起的惶恐、失望、沮丧和患 者之间的排斥及接触障碍;(2)协调就业与社会关系,包括因疾病引起的工作能力障碍、就 业障碍、经济困难、社会歧视等;(3)提供心理支持,包括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开展互助 小组、开设热线电话等;(4)提供医护康复服务:包括开设疾病常识讲座、家庭康复训练等; (5)提供社会支援,包括介绍就业社会政策、经济援助政策、组织社会支援网络等;(6)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这些医学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外部的交叉,将人们观察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角从生物医学领域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领域。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姓名:
班级:临床11班
学号: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三)生物遗传因素
有些疾病如血友病,链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精神性痴呆和基因缺陷等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是否合理,群众就医是否及时,方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高低,包括药物滥用及院内感染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转变疾病谱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医学社会文化趋势日益增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交叉。现代医学模式正是在这种变化中逐渐形成,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六,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现代医学模式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也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单纯研究生物因素这一不合理框架的修正,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对象中应有的地位。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标准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现代医学模式在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时候,是以肯定生物因素为前提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躯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伴行,彼此相互作用。疾病及损伤生理过程,也造成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也会引起躯体的负性反应,乃至导致疾病。社会因素不仅指社会环境而言,它包括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为个体本质的东西,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文化素养,社会职业和个体间独特的关系。综合地体现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个体生理及心理变化发挥作用。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
五,健康因素多元化
(一)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中水,空气和食物的污染,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噪声及不安全的公路设计等均可能构成对健康的威胁。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均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吸烟,熏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对健康带来危害。
七,肯定了生物学模式的价值
人的生物学特性肯定了生物学模式的价值,以及具有不可替代的精髓,并且加以继承发扬。人们接受新的医学模式,不是为了否定旧的医学模式而是在生物学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八,揭示了医学馆的发展性
应用科学观考察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生物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生物医学模式以前各种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更长时间,这种由远到近,时间由肠道段的演变过程相似于科学发展的路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现代医学模式的
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三,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为了应对人们健康的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四个扩大,强烈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卫生系统不失时机的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