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试论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
广 卅 医 药 大学 .广 州 5 /t 1 【 )玎 中 图分 娄 号 R 0 一1 文 献标 识 码 A
医学 模 式 又 称 “ 医学 观 ” 是 对 医学 科 学 简 化 的 ,
描述 , 是人 们对健 康 与疾病 总 的看法 一 正 确认识 医 。 学 模 式 ,遵 循 先 进 的 医 学 模 式 ,对 指 导 我 们 的 医 疗
维普资讯
・
1 ・ S
第 l 牡 I胍 2 0 锥 2j 0: 3 j
中
M 】 i (… i c
・
a l ll I
{ I
" 2 -
V 一 、 1
j『
l
( 1t ev
l h :i e 3 e2  ̄
试 论 基 因 、生 物 、心 理 、 自然 、社 会 医学 模 式
实 践 ,进 行 医 学 研 究 、 医 学 教 育 和 卫 生 保 健 事 业 均 有重要 的意 义 。 1 基 因 、生 物 、心 理 、自然 、社 会 医 学 模 式 的 提 出
出: 类的 D 人 NA 序 列是人 类 的真谛 , 括癌 症在 内 包 的人 类疾 病 的发生 都 与基 因直接 或 间接 有关0 。如 j 癌症 的发 病 与基 因突 变 ,基 因的激 活与 失 活直接 相 关 。基 于上述 理论 ,临床上 出现 了基 因疗 法 ,其适 应症 涉及 恶性 肿瘤 、遗 传病 、病毒感 染性 疾 病 、代 谢 病等 多个病 种 。预计 在本 世纪初 ,基 因治疗 将 成 为常规 手段 , 为医疗领 域带 来新 的革命 。目前 , ] 恶 性 肿瘤 的基 因治疗 走 在前 列 .数量 占全 部 基 因治 疗 的 2 3以上 ,并 已进 人临床 试验 阶段 ,包括 有肿 瘤 / 的免疫基 因治疗 .修 正肿 瘤相关基 因等 一 。 18 9 6年 .美 国科 学 家提 出 了人类 基 因 组 计 划 HGP ,其任 务 是 完 成人类 全部 2 3对 染色 体 上 的 基 因作 图和 D NA全 长 序列 分析 ,进 行基 因的 鉴定 和 功能分 析 , 建立 人类 遗传 信息数 据库 等 ]实现这 项 。 计 划不仅 使 我们 能从 本质 上全面 了解人 类 生命 活动 与生 、老 、病 、死 的原理 ,而且许 多重 大 疑难病 的 发 病机 制有 望彻底 阐明 , 且能找 到根本 的 防治方 法 。 最近 ,多 国科学 家联 合公 布 ,人类 基 因组 草图 测序 基本完 成 。可 以预见 ,基 因医学将 成 为未 来人类 医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摘要]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同哲学结合而产生的概念,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逐步转变人们对于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性地考查疾病与健康。
当今社会下,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1]。
医学模式的产生,必然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的,在医学模式中,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知,同时医学模式也是对例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概括[2]。
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1、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诸如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3];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4],这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生物医学模式,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5]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第四个阶段既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上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6],这种医学模式概念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疾病的框架,强调了疾病的多因素性和综合性。
下面具体介绍其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1. 综合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生物学机制,还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2. 多因素性:该模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注意力从单一因素转向了多个因素的组合,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
3. 个体化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每个患者是独特的个体,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局限性:
1. 实施困难: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医生和医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 缺乏具体操作指南:该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对于医生来说,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3. 需要继续完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验证其有效性,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总体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综合考虑疾病因素、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实践,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Word版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这些医学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外部的交叉,将人们观察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角从生物医学领域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领域。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浅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传染性疾病认知中的作用吴顺华钟彦伟(解放军302医院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生物医学模式是从纯生物学角度理解疾病和健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普通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解释不通,因为它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而出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该模式从医学整体论出发,分析了自然、社会、生理、心理诸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但其核心是强调社会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人只要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并互相协调运动,便是健康,否则即为疾病。
该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更正与补充,它不仅重视生物个体本身,更重视影响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因素。
尽管生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但目前对于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还有一些争论,尤其是对把环境生态因素是否纳入该新医学模式众多学者仍持有不同观点。
疾病特别是未知疾病的到来总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这种新医学模式转变使得人们在疾病的认知方面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同时也有错误的理解,如片面考虑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从而造成一些疾病的延误或更大的社会危害。
因此,本文就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传染性疾病认知中的作用做如下阐述,以期为有效的控制传染病提供正确的防治策略。
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学科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疾病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层次发展,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
众所周知,美好的生活享受和待遇只有靠劳动才能获得,而劳动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由此,每个人对健康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
有了健康才能享受生活;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
这不仅包括因患病失去的健康,也包括因精力不足、体力不支、食欲减退、思维不能集中而致工作效率下降的亚健康。
人们懂得不健康就意味着获得财富的能力下降,意味着生活水平和两个文明的享受程度的下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强调了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该模式认为,人的身体健康和疾病不仅受到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医学整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1.个体化的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将患者视为整体,将其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纳入考虑。
医生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症状,还会询问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心理社会支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会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此外,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或支持组织互动,以提高治疗效果。
4.教育和预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医生会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此外,医生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提供相关建议,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5.研究和实践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鼓励研究和实践的整合,以促进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医生会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医生也会将实践中的经验和观察反馈给研究者,为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与医学整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
通过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并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模式的实践和医学整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并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2023最新-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
医学心理学论文【优秀3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医学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医学心理学论文篇一在传统观念里,医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人体的疾病,具体地说就是研究人体生物学的改变,探索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各学科。
传统医学的研究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
随着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的研究也日趋深化,许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灭。
但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暴露出缺陷来,生物医学也是如此。
因而近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
WHC提出的健康定义,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人类健康观的重大发展,对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重视不够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院校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很难动摇。
新的医学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尔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医学院校里医学心理学的受重视程度仍旧不高。
医学心理学不仅课时少,而且大多数院校都把它作为考查课。
医学心理学课程远远达不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应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将医学心理学分类为人文社科行为类课程,其中包括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类课程等,这一安排淡化了这门课的医学和理科特征,也隔断了它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目前,大学基本都将医学心理学课作为医学基础课,在本科的大二或专科的大一开设。
大多数院校安排36学时,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学时,比课时最少的《人体寄生虫学》的22学时只多出8学时,这么少的学时,很难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丰富的内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些专科则只将这门课作为选修课开设,而实用技术类专业如影像、眼视光、检验等专业则均不开设这门课,这意味着有些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将完全没有医学心理学知识。
生物-心理-社会——关于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
一SILICO N V薮膏《l■V A L L E I科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一关于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崔洪雨徐广帅(辽宁医学院教务处辽宁锦州121001)【擅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果,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强调在医学生的培养中既要注重医学素质提高,同时也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但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得到了认可,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推行,试从这一现象的成因入手,对如何推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田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55-02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生物心理社会这种新的医学模式是1977年由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的。
这种模式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e b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向生■心曩社会医掌敖膏簟式转变的必■性长期以来。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培养,导致部分医学生整体文化索养有所下降,出现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等现象.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不佳,对待患者缺少同情心,表现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
这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我们对医学生培养的目标,直接导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背离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199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指出:。
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认真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显然,目前我国在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有悖于医学生的培养目标.第二,阻碍了向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模式历经五次变化,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生理成因,还要关注疾病的心理与社会成因,而传统医学教育中,重学科教育。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浅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者:刘卫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036-02【摘要】英文中有disease、illness、sickness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
disease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异常。
illness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恶心、头痛、焦虑等症状。
sickness 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某人病了,不能进行正常日常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一般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同时病人也接受,是上面两种情况的结果。
本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分别进行剖析,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客观的评析,认识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当今社会形势下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模式心理伦理疾病预防【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旨在探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应用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中。
临床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医生不仅会考虑到遗传因素和生物化学变化,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被用于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都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效果更好。
这表明,综合考虑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医疗。
通过运用基因测序、脑成像和大数据等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和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促进。
通过早期筛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手段,可以降低疾病的风险和发病率。
最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跨学学合作。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医学专业和其他学科的专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
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多维度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
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
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
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姓名:班级:临床11班学号: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
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
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
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
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
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
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
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浅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当前医疗环境中的必要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在1977年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 Engel)正式提出。
该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行为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
我们应当认识到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同时还存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在传统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防治疾病和促进生理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我国实施情况之我见在我本科的实习过程中,我虽然知道医院有临床心理科,但是实习的一年内,我只有一次遇到过病房医生主动找临床心理科医生会诊,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一起协助诊疗。
当时我在肾内科实习,有一个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的患者,该病情较为危重,和另一位危重病人同住在一个双人间,其子女偶尔出现,主要是护工在照顾这个病人。
某天,该患者隔壁床的病友因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了一晚上后宣告抢救失败,离世。
次日早上我们去查房,发现本就寡言少语的患者平躺在床上,呼之不应,压眶反射可疑阳性。
因为患者既往有脑梗史,我们首先联系家属,告知情况,说明可能需要陪护进行头颅CT检查,同时体检发现四肢肌张力增高,神经系统查体不配合,心电图和血压正常,询问护工患者情况后发现,昨天晚上在隔壁病友抢救的时候,患者常和他说下一个就是我之类的话。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物学因素,而是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观念,正逐渐成为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理论基石。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
首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要求医学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要关注其心理、社会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个体的观念和信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和危机干预能力。
最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心理测试、职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计划。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具有社会使命感和家国情怀的医学人才。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引入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希望未来医学教育能够更加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政,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社会医学结课论文: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医学教育发展的作用摘要: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革新医学教育现状。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学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新医学模式下社会医学对于改革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 医学教育1 新医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医学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医学思想和医学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医学教育家Engle精辟地指出,医学模式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模式正在得到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它的产生对医学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现状,不断改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两大功能。
1.1 新医学模式要求社会培养具有综合全面素质的医学生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未来医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生要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
21世纪要求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相应的医学知识结构和能的、能够面对个人和人群整体健康需要的,能进行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的新型医生。
这是一个崇高的教育目标。
1992年WHO的Boelen.c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概念,激起了国际医学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符合这一标准的“五星级”医生的要求是:(1)优秀的服务提供者——按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需要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的服务;(2)优秀的决策者——具有成本效果分析技能,能为患者的治疗、预防、康复选择最优方案,对资源和社区群体做出最优决策服务;(3)优秀的宣传教育者一能对患者的饮食平衡、工作安全、娱乐安排、体育健身等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指导,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4)优秀的社区领导者——了解社区的卫生问题,当好社区领导的参谋,服务好社区的健康活动;(5)优秀的管理者——掌握一定的信息管理技术,对患者的康复计划、治疗安排、社区卫生问题服务等日程进行管理。
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谈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原 ;因此 ,作 为生 物 机 器 的人 体 同样 可 以 用 物 理 化学 的概 念 还 原 为 物理 化 学 的 单 体 。生 物 医 学 模 式最 根本 的 观 点 是 要 求 任 何 疾 病 都 要 有 生 物 学 上 的证 据 , 即要 求 任 何 疾 病 都 可 以在 器 官 、组 织 、 细胞 的形态 上 找 到 可 以 检测 的 形 态 变 化 或 生 理 生 化 上 的异 常 。此 即莫 干 尼 所 说 的 ,凡 病 均 有 “ 病 灶” 。生 物医学 的疾 病 概念 强 调 的 就是 病 灶 。而心
作者简介 : 张凌( 96一 , , 1 7 ) 女 浙江 人 , 工程 师, 现主要 从事 医学摄 影 方面的研究工作 。
墨一
信想记录材料 2 1 年 第 1 卷 第 5 0 1 2 期
医 学 影 像 记 录
心 理社会 医学 模式 的研 究对象 不 仅是 自然 的人 , 还 要研 究人 的状 态 和 人 所 处 的环 境 。医 学 必 须 建 立
收 稿 日期 :0 1 6— 3 2 1 —0 0
康观念 的变化为依据 的。这一模式认 为导致人类 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 ,而且还 有社会因素和心
理 因素 ,因而 治 疗 方 法 除 了传 统 的 生 物 学方 法 以 外 ,还 应 当包 括 社 会 科 学 法 和 心 理 学 方 法 。生 物
替 的 时期 。生 物 医学 模 式 的最 基 本 概 念 就 是 把 人 看 作为 单 纯 的 生 物 或 生 物 机 器 。机 器 是 由另 部 件
一
现 在却成 为 现代 医学及 其重要 的课 题 。
1 4 2 人 1老 龄 化 问题 .. : 2
世界将 进 入 老 年 社 会 ,这 是 医学 又 一 个 面 临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探析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对策作者:邸红昆王禹李红娜宋慧军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5期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整体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水平与其原生家庭因素有很大关联,其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乃至家庭观念都会对大学生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生家庭;大学生;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倡导的积极健康观即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三维组合,是指一个人的健康必须同时满足身体康健、无不良心理问题和社会存在良好三个条件。
大学生处于一个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时期,其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和各种不良行为方式带来的身体疾病或者亚健康状态。
[1]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研究[2]表明,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都可以从其原生家庭找出根源。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行为极端、具有攻击性倾向、焦虑、社交恐惧、无法正确处理情感、拥有不良嗜好和缺乏健康意识等。
[3]1 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1.1 对躯体健康的影响(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益,干净无污染的水体、土壤和空气会对健康有促进作用,而环境有害因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如被病原体污染过的水源可引起介水传染病,持久的雾霾天气会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等。
社会环境包括城乡背景、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和营养状况等,有研究[4]表明,家庭收入与大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吸烟禁酒、不合理减肥、暴力伤害和自杀行为等健康危险行为呈正相关,而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性行为和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
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于人们在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伤害和疾病,许多人需要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来帮助自己恢复健康。
但事实上,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远远不止于此。
它还可以用于心理健康领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健康的测量和评估心理健康的测量和评估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可以通过脑电图、生物反馈和生理指标等研究手段,来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
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二、心理干预和治疗生物医学工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测量和评估,它还可以用于心理干预和治疗。
例如,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训练自我控制能力,解决诸如焦虑、慢性疼痛和失眠等问题。
此外,正念冥想等心理干预形式也可以借助生物医学工程进行辅助,以提高成功干预的效果。
三、产生社会影响力和益处生物医学工程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和益处。
例如,生物医学工程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对病人的了解和治疗效果,从而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和康复时间。
此外,医学行业也可以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来提高整体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逐步推动医学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它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求。
因此,未来其发展方向也将不断拓荒,涉及到许多新技术和新模型。
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神经科学研究,以及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都将为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生物医学工程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通过研究生物反馈、脑电图、生理指标和神经科学等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
中医学教育改革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收稿 日期 ] 2 0 1 3一O 5— 2 2 [ 作者简介]林山 ( 1 9 7 3一 ) ,男 ,讲 师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心 理 咨 询 与 治 疗 。
医 学下 旬 刊 * 医学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2 O 1 3 年 9月
钱 学森 先生根 据 系统科学 研究 思想对 中医学有一 句非 常精辟 的论 断 :“ 中 医学是 医 学 的未 来 发展 方 向 。 ”
学) 的教 育 。
[ 关键词]“ 生 物一 心 理一 社 会 ” 医学 模 式 ; 中 医学 ;教 育 改革
[ 中图分类号]G 6 4 2 . 0 ;R2
[ 文 献标 志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6 7 3 —1 4 0 9( 2 0 1 3 )2 7 — 0 1 0 9 一O 3
定 ” 阶段 ,在这 个几 千年 的 中华 民族发 展史 上 ,中医学保 证着 中华 民族 的绵延 生存 和发 展 ,这些事 实是
任 何人 都否 定不 了的 ,也 因此 证 明了 中医学 在 呵护人类 生命 上 的伟 大意义 。第 二个 时期从 明末 清初 到上
世纪 8 O年 代 ,应该 是 中医学 发展 的 “ 否定 ” 阶段 ,而 “ 中 医、西 医 、 中西 医结 合 三支 力 量都 要 大 力发 展 、长 期并 存 的方针 ”则 又 意味着 从现 在开 始 的阶段 应该 是 向中 医学 “ 否定 之否定 ” 的过渡 阶段 ,在 中
西 医兼 容并 蓄后 过 渡到 中医学 把西 医整 合到 自己范畴 的 中医学 的历 史 阶段 ,即 自然 实现 中 医学一 西 医学 一 中西 医结合 一 中医学 的完整 历史 发展 过程 ,
2 中 医学 是 “ 生物一 心 理一 社 会 ” 三 位 一 体 的 系 统 医 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疾病如血友病,链状细胞贫血症,蚕豆病,精神性痴呆和基因缺陷等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是否合理,群众就医是否及时,方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高低,包括药物滥用及院内感染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转变疾病谱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健康需求,医学社会文化趋势日益增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交叉。现代医学模式正是在这种模式的价值
人的生物学特性肯定了生物学模式的价值,以及具有不可替代的精髓,并且加以继承发扬。人们接受新的医学模式,不是为了否定旧的医学模式而是在生物学模式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八,揭示了医学馆的发展性
应用科学观考察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生物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生物医学模式以前各种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更长时间,这种由远到近,时间由肠道段的演变过程相似于科学发展的路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现代医学模式的
姓名:
班级:临床11班
学号: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心理及行为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学会利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疾病和健康问题。所有这些医学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外部的交叉,将人们观察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视角从生物医学领域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领域。
五,健康因素多元化
(一)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中水,空气和食物的污染,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噪声及不安全的公路设计等均可能构成对健康的威胁。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均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二)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吸烟,熏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对健康带来危害。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的因果关系。医学模式是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置于社会系统中去理解,把生物的人如实的放置在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样,呈现在医学家面前的不仅只是向生物医学模式中作为健康与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的具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人。人的健康与疾病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健康的恢复也离不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支持。生物因素是和社会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生物因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社会性的人或人群发生作用,疾病诊治及健康保护都是在人际关系中进行的,都会被及一定范围的医学。
六,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现代医学模式不是以心理和社会因素取代生物因素,也不否定生物因素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单纯研究生物因素这一不合理框架的修正,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对象中应有的地位。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标准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现代医学模式在强调心理,社会因素的时候,是以肯定生物因素为前提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躯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相伴行,彼此相互作用。疾病及损伤生理过程,也造成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也会引起躯体的负性反应,乃至导致疾病。社会因素不仅指社会环境而言,它包括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为个体本质的东西,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社会角色,文化素养,社会职业和个体间独特的关系。综合地体现出认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最终是通过个体生理及心理变化发挥作用。
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三,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为了应对人们健康的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四个扩大,强烈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卫生系统不失时机的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