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_彭瑞骢
社会医学的教学设计

并行性混合研究
同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相互补充和印证。例如,在研究某一社会问题的成因时,可以同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个案研究手段。
转化性混合研究
在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进行多次迭代和转化,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在探索新的社会医学理论时,可以通过定量数据初步验证理论假设,再运用定性方法对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
国际化趋势加强
0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医学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社会问题关注
03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医学将更加关注健康公平、医疗卫生政策等社会问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决定性作用,如社会阶层、社会支持、社区环境等。
03
02
01
社会医学为预防医学提供社会层面的策略和措施,如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
与预防医学关系
社会医学帮助临床医生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和行为习惯对疾病的影响,提高诊疗效果。
与临床医学关系
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在改善人群健康方面有共同目标,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关注个体层面的健康问题。
01
自然环境与健康
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空气质量、水资源等)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02
人造环境与健康
分析城市规划、建筑环境等人为因素如何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04
CHAPTER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论探讨
1
2
3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例如人口普查、疾病率统计等。
有效倾听
临床医生应清晰、准确地向患者传达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等信息,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配合治疗。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摘要]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同哲学结合而产生的概念,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逐步转变人们对于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性地考查疾病与健康。
当今社会下,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1]。
医学模式的产生,必然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的,在医学模式中,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知,同时医学模式也是对例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概括[2]。
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1、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诸如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3];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4],这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生物医学模式,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5]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第四个阶段既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上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6],这种医学模式概念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解疾病的框架,强调了疾病的多因素性和综合性。
下面具体介绍其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1. 综合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的生物学机制,还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
2. 多因素性:该模式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注意力从单一因素转向了多个因素的组合,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疾病。
3. 个体化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每个患者是独特的个体,关注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局限性:
1. 实施困难: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医生和医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 缺乏具体操作指南:该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对于医生来说,在具体的临床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3. 需要继续完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验证其有效性,目前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总体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综合考虑疾病因素、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实践,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名词解释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名词解释1.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将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视为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而影响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这个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L·恩格尔(George L. Engel),他认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仅仅强调了疾病的生物学方面,忽视了心理和社会方面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试图超越传统的生物医学观念,综合考虑个体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涉及个体的生理结构、功能和疾病状态。
这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
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生物因素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身体的生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疾病。
这包括个体的情绪、认知、人格特征等。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的疾病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职业状况等。
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并倡导将个体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来理解健康和疾病。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综合的健康观。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往往只强调了疾病的生物因素,而忽视了心理和社会方面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通过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健康和疾病发展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以其全面、综合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它已经成为当代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健康和疾病问题。
14成人本科 《护理心理学》 复习题

护理心理学试题(300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80分)1.世界上首创心理学实验室的年代是A.1877年 B.1878年 C.1879年 D.1880年2.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教授是A.陈大齐 B.丁瓒 C.王国维 D.潘菽3.美国学者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撰写文章提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年代是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 1979年4.现代世界的医学的模式正处于的阶段是A.神灵主义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B.机械医学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C. 自然哲学向机械医学模式转变 D.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5.以下最有意义但也是最为困难的研究是A.回顾研究 B. 前瞻研究 C.横向研究 D.纵向研究6.心身疾病大约占整体疾病的A.1/5 B.1/4 C.1/3 D.1/27.完型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德国的韦特墨 B.美国的詹姆士 C.美国的华生 D.德国的詹姆士8.行为主义创始人是A.美国的冯特 B.美国的华生 C.德国的冯特 D.瑞士的皮亚杰9.情感的特点是A.有情景性 B.短时存在 C.较稳定 D.表面现象10.护士的职业要求,情绪应具备的最重要品质是A.应变性 B.两极性 C.强烈性 D.稳定性11.情绪外周理论提出者是A.沙赫特 B .坎农 C.兰格 D.阿诺德12.情绪与情感共有的基本特征是A.情境性 B.两极性 C.强烈性 D.一致性13.属于评定量表的是A.洛夏测验 B.MMPI C.SCL-90 D.H-R成套测验14.激情是一种A.快乐状态 B.情感状态 C. 短时的情绪状态 D.持久的情绪状态15.责任心是属于一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 美感 D.情操16.怀疑感是一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情操17.关于气质的正确说法是A.影响人的记忆水平 B.影响人的智力水平 C. 并无好坏之分 D.太抽象而不可捉摸18.与粘液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气质为A.活泼型 B.安静型 C.兴奋型 D.抑制型19.音乐胎教中,音响的强度应小于A.60dB B.70 dB C.80 dB D.90 dB20.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21.6,7岁左右儿童脑重已达A.900克 B.1000克 C.1200克 D.1300克22.成人的脑重已达A.1100克 B.1200克 C.1300克 D.1400克23.青少年的情绪特点包括A.丰富性 B.道德性 C. 稳定性 D.深刻性24.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A.社会和谐 B.精力充沛 C.情绪良好 D.认知充分25.强调“原我”的心理治疗为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C. 人本主义 D.认知治疗26.心理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包括A.道德性 B.认知性 C. 开放性 D.时限性27.创造“人本主义”治疗的学者是A.美国的罗杰斯 B.美国的贝克 C.德国的贝克 D.德国的罗杰斯28.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创始人是A.德国的弗洛依德 B.奥地利的弗洛依德 C. 美国的华生 D.瑞士的华生29.近因律的理论归于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认知治疗30.自我实现的理论是归于A.精神分析治疗 B.行为主义治疗 C.人本主义治疗 D.认知行为治疗31.“性欲”的理论归于A.精神分析 B.行为治疗 C.人本主义 D.认知治疗32.精神分析常利用的方法为A.梦的分析 B.生物反馈 C. 系统脱敏 D.厌恶治疗33.行为治疗常利用的方法为A.梦的分析 B.自由联想C. 系统脱敏 D.空椅疗法34.人本主义常利用的方法为A.梦的分析 B.生物反馈 C. 系统脱敏 D.真诚同感35.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为A.本我、自我、他我 B.本我、自我、超我 C. 本能、现实、理想 D.真诚、同感、尊重36.精神分析着重寻找症状背后的A.本能欲望 B.生物学原因 C. 潜意识冲突 D.生理性原因37.在精神分析技术中,常让病人舒适的躺着,把进入脑中的一切都讲出来方法为A.梦的分析 B.生物反馈 C. 系统脱敏 D.自由联想38.精神分析认为心理结构的表层为A.无意识 B.潜意识 C. 前意识 D.意识39.提出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学者为A.华生 B.贝克 C. 巴甫洛夫 D.斯金钠40.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学说的学者为A.华生 B.班都拉C. 巴甫洛夫 D.斯金钠41.系统脱敏方法依据的原理为A.社会观察学习 B.操作的条件反射学说 C. 对抗条件作用 D.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42.满灌疗法也称为A.梦的分析 B.冲击疗法 C. 系统脱敏 D.厌恶治疗43.让患者一开始就进入他最恐怖的情景,直接消退不良反应的方法为A.满灌疗法 B.生物反馈 C. 系统脱敏 D.厌恶治疗44.将厌恶刺激与不良行为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消退不良反应的方法为A.梦的分析 B.生物反馈 C. 系统脱敏 D.厌恶治疗45.适合厌恶疗法的疾病为A.冠心病 B.糖尿病 C. 性变态 D.高血压46.旅途中遇见老虎和在动物园中见到老虎,心理反应不同,主要因为A.心境不同 B.认识不同 C.动机不同 D.环境不同47.动物高级的区分因素主要为A.脑与体重的比值 B.脑的绝对重量 C.躯体的健康水平 D.躯干与四肢的比例48.心理现象的重要标志为A.感应性 B.新陈代谢 C.信号性反应 D.觅食反应49.思维是属于心理现象中的A.人格特征 B.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50.气质是属于心理现象中的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人格特征51.需要属心理现象中的A.认识过程 B.人格倾向 C.意志过程 D.情感过程52.暗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官引起感受性发生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改变53.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B.主体的教育水平 C. 言语的指导 D.对象的运动54.自豪感是一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 美感 D.情操55.从情感范畴来看,求知欲望是一种A.道德感 B.理智感 C. 美感 D.情操5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A.情操 B.情感 C.激情 D.心境57.对于简单容易的工作情绪状态最好是A.宁静心境 B.中等焦虑 C. 较高焦虑 D.较低焦虑58.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材料的干扰称为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后抑制 D.相互抑制59.有目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A.前提 B.核心 C.基础 D.方向60.克服困难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A.前提 B.核心 C.基础 D.方向61.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A.前提 B.核心 C.基础 D.方向62.中年人心理卫生保健最重要A.确立生存意义 B.解决恋爱与性 C.加强自我保健 D.加强人际交往63.文化性应激源包括A.风俗习惯 B.高温环境 C. 人际冲突 D.亲人患病64.急性焦虑应激反应症状主要为A.过度换气 B.心动过缓 C.血压降低 D.心动过速65.血管迷走反应的特点是A.血压升高 B.心动过缓 C. 面色潮红 D.深大呼吸66.以下不是A型行为特征的是A.时间紧迫感 B.过分竞争 C.办事急躁 D.随和顺从67.A型行为模式作为危险因子的疾病为A.哮喘 B.口腔癌 C.冠心病 D.心肌病68.症状具有做作、夸张或富有情感色彩的神经症是A.强迫症 B.癔症 C.恐惧症 D.疑病症69.根据个体是否可以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判断心理是否存在障碍的是A.社会适应标准 B.统计学标准 C.医学标准 D.内省经验标准70.行为治疗常采用的方法为A.自由联想 B.系统脱敏 C.患者中心 D.梦的解析71.心理咨询的意义不包括A.解除应激压力 B.生活价值判断 C.防治心身疾病 D.卫生知识传播72.社会再适应量表中,LCU最高的事件是A.结婚 B.配偶死亡 C.退休 D.转学73.通常来综合医院心理咨询就诊的人中,最少的为A.少年 B.青年 C.中年 D.老年74.《选择职业》一书出版于A.1905年 B.1906年 C.1909年 D.1910年75.适宜处理自杀危机的心理咨询的方式为A.门诊 B.电话 C.信函 D.专题76.适宜进行讨论,回答群众质疑的心理咨询为A.门诊 B.电话 C.信函 D.专题77.常见的心理咨询的手段不包括A.宣泄 B.领悟 C.挖掘幼年体验 D.增强自信心78.“某人在工作中受气,回家把火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属于的防御机制为A.否认 B.转化 C.潜抑 D.合理化79.人类生存环境发生火灾、战争、政治变革等称为A.职业性应激源 B 环境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文化性应激源80. MMPI属于A.智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投射测验 D.操作测验81.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有几个分量表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82.以下属于人格测验的是A. SAS B. SDS C. WAIS D. EPQ83.SCL-90采用的评分方法分为A. 4 级 B. 5 级 C. 6 级 D. 7 级84.主体统觉测验的方法是A.投射法 B.联想法 C.表露法 D.构造法85.MMPI包括的分量表数为A. 10 B. 12 C. 14 D. 1686. SCL-90属于A.智力测验 B.评定量表 C.人格测验 D.投射测验87.遵循现实原则起作用的人格结构为A.超我 B.本我 C.他我 D.自我88.让病人舒适地坐着或躺着,把进入脑中的一切都讲出来的心理治疗方法为A.移情 B.自由联想 C.释梦 D.宣泄89.班都拉提出的理论是A.社会学习 B.自我强化 C.条件反射 D.操作条件90.提出经典提条件反射理论的是A.华生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91.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不包括A.知觉特点B.迁移C.功能固着D.年龄92.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技能所产生的一种影响,称为A.定势B.迁移C.功能固着D.知觉特点93.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 差别感受阈限D.绝对感受阈限94.感受性与感受阈限的值成A.正比B.比例C.反比D.重合95.能够分辨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A.感受性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受阈限96.将灰色的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可见灰色的方块略带有A.黄色B.红色C.蓝色D.紫色97.一种颜色色调的表现程度称为A.明度B.色调C.饱和度D.补色98.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称为A.聚合维B.发散思维C.习惯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99.注意具有的特征是A.集中性B.分散性 C. 间接性D.逻辑性100.没有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随意前注意101.从一个对象的活动转到另一个对象的活动上,称为A.转移B.定向 C. 分心D.干扰102.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的注意,称为A.转移D.定向C.分心D.干扰103.与武断、优柔寡断相反的良好意志品质为A.自觉性B.果断性 C. 坚韧性D.自制力104.与动摇、执拗相反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为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力105.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为A.能力B.技巧C.才能D.知识106.人格的特性不包括A.整体性B.社会性 C. 倾向性 D .多面性107.医学标准对判断哪种心理障碍最适用A.痴呆B.精神分裂症C.神经症D.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08.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性心理障碍是A.摩擦症B.阳萎症 C. 同性恋D.易性癖109.人格障碍的诊断对于年龄要求A.无B.有,14岁C.有,18岁D.有,25岁110.固执、猜疑的特点属于的人格障碍是A.偏执型B.强迫型 C.表演型D.反社会型111.心身疾病通常不包括的病为A.高血压B.冠心病 C.肺结核D.糖尿病112.心理生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A.邓巴B.弗罗伊德C坎农D.米勒113.一些癌症患者在癌症发现之前主要可能经历过的情感创伤为A.焦虑B.抑郁C.重要情感丧失D.大喜大悲114.A型行为特征不包括A.竞争性极强B.随遇而安C.总有时间紧迫感D.对工作过度保证115.医生诊断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属于A.角色冲突B.角色行为减退C.角色行为异常D.角色行为缺如116.病人抑郁、厌世、以至自杀,属于A.角色行为强化B.角色行为异常C.角色冲突D.角色行为减退117.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包括A.可从常规社会角色中解脱B.减轻平时承担的社会责任 C. 必须与医务人员合作D.有权得到更多的报酬118.病人个性表现对待疾病的态度分型不包括A.疑病型 B. 精神衰弱型C.外向不稳定型D.歇斯底里型119.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病情,通常指A.儿童病人 B.青年病人 C.中年病人D.老年病人120.主动一被动型医患关系A.病人是急性感染B.医患如同父母一儿童 C.病人处于休克昏迷D.医患有同等权力121.指导一合作型医患关系A.病人是(服从)合作者B.医患关系如同父母一婴儿C.病人多是慢性疾病D.帮助病人自助122.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A临床应用严重外伤B病人作用是合作关系的参加者 C. 医生仅告诉病人做什么D.病人只能接受不能反对123.心理因素引起的短暂的生理改变称为A.心身障碍B.心身疾病C.心身反应D.心理疾病124.A型行为的提出者为A.Sylye & Cannon B.Wilson & Schneider C.Holmes & Rahe D.Friedman & Roseman 125.系统脱敏疗法适合于A.恐惧症B.精神分裂C.厌食症D.溃疡病126.心理治疗不为亲人熟人治疗因为A.真诚原则B.保密原则C.回避原则D.中立原则127.心理测验的标准化不包括A.测验实施B.测验编制C.测验计分D.指导语128.韦氏成人智力测验适用年龄为A.19岁以上B.18岁以上C.17岁以上D.16岁以上129.心理治疗的基础是A.明确的心理诊断B.良好的医患关系C.高超的治疗技术D.精通的心理理论130.心理治疗中能设身处地理解患者分享情感称A.理解B.中立C.明理D.通情131.韦氏儿童智力测验适用年龄为A.5.5---15岁以上B.6.5---16岁以上C.7.5---17岁以上D.8.5---18岁以上132.系统脱敏疗法的适应症为A.恐惧症B.抑郁症C.溃疡病D.厌食症133.韦氏幼儿智力测验适用年龄为A.3.5---5.5岁以上B.4---6岁以上C.4.5---6.5岁以上D.5---7岁以上134.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为A.斯金纳B.巴甫洛夫C.弗洛伊德D.桑代克135.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为A.斯金纳B.巴甫洛夫C.弗洛伊德D.华生136.在精神分析中,有的病人产生对治疗者的依恋甚至爱慕称为A.投射 B. 移情C.外设D.转移137.当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事物的形象为A.表象B.后象 C. 知觉D.感觉138.关于错觉是A.不正确的知觉B.虚幻的知觉 C. 精神病人才有D.正常人才有139.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一般会出现A.正后像B.负后像C.遗觉像D.听觉像140.发散式思维又称A.求同性思维B.求异性思维C.求解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141.定势对问题的解决A.有积极作用B.有消极作用C.无任何作用D.有双向作用142.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为A.30秒~1分B.1~2分C.2~3分D.3~4分143.短时记忆的容量信息组块为A.5±2 B.6±2 C.7±2 D.8±2144.各种能力最完备的结合,成为A.技能B.才能C.知识D.经验145.人格中不包括A.气质B.能力 C. 情绪D.性格146.性格的结构特征不包括A.现实态度B.意志特征 C. 情绪特征 D .道德特征147.巴甫洛夫提出的气质学说是A.体液说B.激素说C.血型说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148.需要属心理现象中的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人格倾向149.马斯洛认为需要的最高层次为A.归属与爱B.自我实现C.尊重D.安全150.行为主义的诞生是在A.1910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151.气质不具有A.易变性B.天赋性C.可塑性D.独特性152.社会在适应评定量表LCU分定得最高的生活事件是A.坐牢B.配偶死亡C.儿女离家D.被解雇153.以下测验中采用投射法的是A.MMPI B.EPQ C.16-PF D.TAT154.MMPI是一种A.人格测验B.智力测验C.特殊能力测验D.神经心理学测验155.投射法经常应用于A.人格测验B.智力测验C.特殊能力测验D.神经心理学测验156.第一个智力测验产生于A.1902 B.1903 C.1904 D.1905157.精神分析中原始冲动称为A.本能B.本我C.意识D.超我158.下列属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的是A.MMPI B.EPQ C.SCL-90 D.H-RB159.一个人的韦氏智力测验得分为112分,他的智力水平为A.超常B.正常C.低下D.难以判断160.对同一个病人A.医患关系模式永保不变B.医患关系模式随时在变C.依年龄变化改变医患关系模式D.依病情变化改变医患关系模式161.在三种医患关系中,帮助病人自助的类型,属于A.主动一被动型B.指导一合作型C.共同参与型D.哪一种都不需要调动病人积极性162.临终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规律是A.否认期、愤怒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B.否认期、妥协期、愤怒期、接受期、抑郁期C.愤怒期、否认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D.否认期、愤怒期、妥协期、接受器、抑郁期163.医务人员心理素养培养的原则不包括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规范教育与自我调控相结合 C .现实形象与理想模式相结合D.资源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64.心理健康促进原则不包括A.认识自己,悦纳自己B.道德规范,知法懂法 C. 面对现实,适应环境D.结交知己,与人为善165.医护人员崇高的理想,主要应建立在A.毫不利己B.专门利人C.献身事业D.精益求精166.言语沟通在技巧上,应主要采用A.封闭式提问B.开放式提问 C. 重复提问方式D.释义提问方式167.IQ的得分为65分,其智力水平为A 超常 B. 正常 C. 缺陷 D. 平常168.冠心病的发生与下列相关的行为特征为A A型行为 B. B型行为 C. C型行为 D. X型行为169.癌症的发生与下列相关的行为特征为A A型行为 B. B型行为 C. C型行为 D. X型行为170.IQ的得分为130分,其智力水平为A 超常 B. 正常 C. 缺陷 D. 平常171.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是A 华生 B. 桑代克 C. 班都拉 D. 高尔顿172.满灌疗法也称为A 塑造法 B. 示范法 C. 冲击疗法 D. 厌恶法173.将苦味酊涂在手指上进行治疗的方法为A 代币法 B. 满灌法 C. 脱敏法 D. 厌恶法174.IQ的得分为100分,其智力水平为A 超常 B. 极限 C. 缺陷 D. 平常175.能使咨询深入的心理咨询方法为A 门诊心理咨询 B. 电话心理咨询 C. 专栏心理咨询 D. 信函心理咨询176.心理咨询的主要手段不包括A 宣泄 B. 领悟 C. 教导 D. 增强自信177.适合心理咨询的问题是A 孤独症B. 适应不良 C. 精神分裂 D. 溃疡病178.对于自杀危象,较好的方式为A 门诊心理咨询 B. 电话心理咨询 C. 专栏心理咨询 D. 信函心理咨询179.一位溃疡病人住院痊愈后仍想呆在医院称为A 角色行为强化 B. 角色行为减退 C. 角色行为异常 D. 角色行为缺如180.当病人被告知坏消息的最初反应常常是A 抑郁 B. 愤怒 C. 接受 D. 否认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75分)1.一般认为,以1879年____________学者在______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以健康为中心促进新医学模式的发展

健康概念的发展
• 心理健康:具有同情心与爱心情绪稳定具有责任心和自信 心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 足常乐; 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 不健康标准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时各种角色 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角色适应不良是指 缺乏角色意识(如在单位是好工作人员在家不一定是好父 亲或好母亲).
大因素 医务人员不仅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身体力行地为
患者及公众提供维护健康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务人员是健康管理的主力军 医院建立以健康为核心的服务链
“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将是大趋势
新医改的根本目标是“人人享有健康” “人人享有健康”离不开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也离不开良好的健康管理 医院在做好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教育的同时,
WHO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肌体健康(“五快”) 精神健康(“三良好”)
“五快”
吃得快 便得快 睡得快 说得快 走得快
“三良好”
• 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 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 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助重,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压力。 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受政府投入、居民收入
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居民的卫生 服务利用总体不足,制约了健康水平的改善。 城乡居民的健康期望不断提高。
“以健康为中心”模式
“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健康的
——(《辞海》2009版)
健康概念的发展
•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 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 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2024年公卫社会医学第二章考点医学模式

3.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加 全面、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05
06
4. 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医 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02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核心内容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生物医学模式将健康定义为生物 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疾病则是生物体内部结构或功 能的异常。
病因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 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其意义
转变: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01
02
意义
1. 促进了医学观念的更新,使医生更加关 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03
04
2. 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加强了医学人 文教育。
分析预防接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包括接种率、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以及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探讨
慢性病流行现状
介绍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包括发病率、死亡 率、疾病负担等。
慢性病危险因素
分析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 、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
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
01
医学与社会学合作
02
医学与心理学合作
03
医学与环境科学合作
探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 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促进健康。例 如,研究贫困、教育、就业等社会因 素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对 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心理 干预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探讨如 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促 进健康。例如,研究空气污染、水污 染等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危害及应对措 施。
医学心理学绪论

二、我国医师执照考试的必考内容 1997 年我国制定了医师执照考试法,规定在临床医学、口腔
医学、预防医学 3 个专业、医师和助理医师共 6 个类别考试 中,医学心理学成为唯一的一门都必考的一门课程。
三、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1990 年谁的研究
医学心理学的产生
1 、医学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医学与哲学著作中, 有 2300 多年的历史
2 、 "医学心理学" 术语的提出: 1852 年 R.H.Loze (德)
3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896 年临床心理学家 L.Witmer (美)
开设门诊( 1896 ),创办期刊,提出 "临床心理学" 术语 ( 1907 ),开设课程,出版杂志,成立临床心理学会 ( 1917 ),出版教科书( 1936 , Louttit)
位数为 51.2% ,上海最低识别率仅 15.9% ; 4.综合性医院对已识别的心理障碍处理也有问题,仅约半数(中位数 47.7% )的
患者给药治疗,约半数(中位数 53.9% )给予非药物处理(两者有重叠),上 海比率更低,只有 42.2% 的患者有药物治疗,绝大部分为镇静药,已识别的 11 例抑郁性疾病,无 1 例获抗抑郁药物治疗,非药物处理(心理治疗或转诊) 仅占 8.9% 。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2 、战后 3 、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计划
( 1 )美国退役军人管理局(音视颇简称)牵头的培训计划 ( 2 )美国心理学会( APA )确定临床心理学家"科学家-----
实践家”模式 ( 3 )临床心理学博士点在世 970 年有 81 个, 1990 年发展
社会医学教案设计

案例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 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基层医疗卫 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 总量增加、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
善等。
问题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 务质量参差不齐、医患关系紧张
等。
建议
02 03
机遇
新冠疫情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能力。同时,疫情也推动了医疗科技的创新发展,如远程医疗、智能 医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训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 康共同体。此外,应注重疫苗研发、生产、分配等环节的公平性,确保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实验性研究
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 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结果差 异,如随机对照试验、临 床试验等。
定性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
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调查 和分析,了解其内在机制 和影响因素。
参与观察
研究者深入现场,参与被 研究者的日常活动,观察 并记录相关现象。
深度访谈
与被研究者进行深入的交 流和访谈,了解其观点、 态度和感受。
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医疗服 务质量。同时,加强医学教育和 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卫生队伍整
体素质。
案例三:某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提升项目设计
项目背景
项目目标
项目内容
项目评估
某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 低,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行 为能力,导致该地区慢性病 发病率较高。
通过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 项目,提高该地区居民健康 素养水平,降低慢性病发病 率。
国内外老龄化应对策略比较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
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
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
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医学模式的探讨

人性化的后果,却是使医患之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急剧减 彻斯特大学 医学 院精神病学和 内科教授恩格尔提 出了
少,导致社会、伦理、法律问题 日益增多 J。
“生物 一 心理 一 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指 出对疾病
另外 ,“生物 一 心理 一 社会医学模式”尚不能概 的发生和变化 ,应 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
减少死亡 ,是要用医学手段使人类获得健康、幸福和快 2.1 模式 的涵 义
乐等。但随着现代 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与疾病谱都发
对医学模式实现创新 ,要对其伦理构成具有正确 的
生 了很大的变化【2】。1996年 l1月,由美国Hasting Carter 认识。“伦理 “一词在 《辞海》中的解释为:人伦道德之
强医德 医风建设 ,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 若不具备伦理学知识,就会忽视知情同意、隐私保护、
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体现 了新医改对医德 患者选择等权利,也会 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新的医学
建设的重视 ,对伦理回归医学的强烈诉求。
模式,扩充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使医学的发展更多
者;避免早死和追求安详死亡【3】。这表明医学的 目的不但 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要身体、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 良好,更要关注生命的价值
“生物 一 心理 一 社会 一 伦理医学模式 ”的核
与质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心思想是: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
第 27卷第 1期 2013年 1月
卫 生软 科学
SOfc Science ofHealth
、,0l-27 NO.1 Jun..20l3
生物 一 心理 一 社 会 一 伦 理 医学模 式 的探 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学科建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77年恩格尔(Engel • GL)率先提出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ine)1],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其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质疑临床医生过于狭窄地将疾病作为医学对象,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但并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
恩格尔的思想不仅是对科学的建议,也作为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试图扭转非人化的医学和无助感的病人[2]。
“医学模式”自此问世,之后医学模式开始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因此,关于医学模式,其实是回顾性认识。
医学模式的萌芽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19世纪末。
在其被正式提出之前已经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孕育,成为新模式的先驱。
恩格尔以一个概念的形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在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中通常是以一种理论来处理和应用。
在过去的40年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大多数研究是解读该模式的基本理论、阐述这种模式的指导意义或临床实践应用等。
但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理论构成的研究,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也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
梁渊等根据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关于理论的一般构成方法,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包括10个基本概念、层逻辑关系和6个命题。
现从医学的发展史出发,综述生物- 心理4土会医学模式的形成背景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期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早期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
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旨在探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应用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中。
临床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背景,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医生不仅会考虑到遗传因素和生物化学变化,还会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被用于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
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都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效果更好。
这表明,综合考虑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医疗。
通过运用基因测序、脑成像和大数据等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和诊断疾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健康促进。
通过早期筛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手段,可以降低疾病的风险和发病率。
最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注重跨学学合作。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医学专业和其他学科的专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
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多维度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回归其本质

重塑医学人文精神,让医学回归其本质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
疾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与威胁,迫使人们探求解决方法。
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是诸种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大多认为医学起源于少数几个无所不知的全能圣人创造,如燧人钻木取火,伏羲制九针而疗百病,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黄帝与岐伯作《内经》阐发医理等,是人所共知的传说。
西方一些著名医史学家大都认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如狗舐伤口,发烧时寻找安静的角落休息,胃部不适时便去吃植物或药草等。
他们认为,人的最初医疗行为和动物一样,也是一种本能。
人类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社会实践,在文明古国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系统总结便形成医学。
在文明出现的初期,许多医疗活动是由神职人员兼任的,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往往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后来,逐渐分化出以医疗为专业的医务人员。
随着文明的进展,哲学思想逐渐替代神学的解释,疾病不再被视为鬼怪的加害或神明的惩罚。
急性的时令病常被联系到天气的异常变化,而慢性缓发的全身性疾病则多被解释为人体内某些假想成分的过剩、不足或这些成分间失去平衡。
治疗方法中既有经验证明有效的措施,又夹杂着许多基于臆想的成分。
在人类文明史中,这两个阶段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现代医学只是近几百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
医学包括许多科学门类,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人类医疗保健服务。
医学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切有助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和技术,都会成为医学的内容。
然而作为医学的核心,还是分别以个体和群体为对象的临床医学和群体医学。
医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它包括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遗传和发育的一些学科,以及研究病原体、免疫及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内容的一些学科。
基础医学也是一般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正是基础医学近年取得的飞跃发展,带动了整个医学的阔步前进。
医学哲学的领路人——怀念彭瑞骢教授

后开 展 医学哲 学学术 活 动 的指针 ; 与此 同时 , 瑞 骢 教 授 就开 始着 手领 衔编 写医学 辩证 法教材 , 亲 自撰写 教材 的
绪言 , 逐章 组织 讨论 , 并于 1 9 8 3年 作 为 内 部 试 用 教 材 ,
由医学 与哲学 杂志 社 印制 , 随后 又 进 行 了修 改 , 由人 民
这 次会 议上 , 我结 识 了瑞 骢 教授 , 并 在 瑞 骢 教 授 的 带 领 下 涉 足 这 方 面 的工 作 , 开始 了长达 3 5 年 的交 往和友 谊 。
1 我 国 医学辩证 法事 业的 开拓者
1 9 7 9年 1 2月 2 0 日~ 1 9 8 0年 1 月 4 日在 广 州 召 开
医学 的经验 和 中西 医结 合讨论 做 出全 面的总结 外 , 还对 如 何搞 好 自然辩证 法 教学 、 加强 队伍 建设 、 开 展学 术 交 流、 坚持 从 实际 出发 的学风等 提 出了宝 贵 的意 见 。会议
报 告人 , 因 而 收 到 了 良好 的效 果 。如 , 1 9 8 2年 在 北 京 举
们失 去 了一位卓 越 的医学 哲学领 路人 , 我失 去 了一位 心
怀宽 广 、 亲切友 善 、 视 野 广 阔 的兄 长 和 朋 友 。
我与 瑞 骢 教授 相 识 于 1 9 7 9年 。2 O世 纪 7 O年 代 , 我 于大连 市 ( 时称旅 大 市 ) 编 辑卫 生 局 创 办 的 内部 刊 物 《 医药卫 生 》 时, 在 1 9 7 7 年 1 O月 开始 举行 的全 国 自然 辩
卫 生 出版 社 出 版 。 1 9 8 7年 7月 , 他 亲 自到 大 连 主 持 了
训, 探讨 我 国医学发 展 的途 径 , 进 一 步 促 进 了 医学 辩 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以恩格尔为中心的学术史考察

第36卷㊀总第151期科学 经济 社会Vol.36ꎬSumNo.1512018年㊀第2期SCIENCE ECONOMY SOCIETYNo.2ꎬ2018收稿日期:2016-10-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西方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史研究 (09CZX045)ꎻ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 医学人文执业技能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016JYE07)ꎮ作者简介:刘月树(1970-)ꎬ男ꎬ天津人ꎬ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ꎬ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ꎮ研究方向:医学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以恩格尔为中心的学术史考察刘月树(南开大学哲学院ꎬ天津㊀300350ꎻ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ꎬ天津㊀300193)摘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理论是当代医学哲学的经典命题ꎮ这一思想源于20世纪西方精神病学领域的折衷主义思潮ꎬ以阿道夫 梅耶的 精神生物学 理论为开端ꎬ经由罗伊 格林科的创造性论述ꎬ最终因乔治 恩格尔的系统阐发而广为人知ꎮ恩格尔在其著名文献中分析了 生物医学模式 的内涵㊁哲学基础及其实践缺点ꎬ并据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构想ꎮ新的模式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ꎬ主张从 人 的层级来整体考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ꎮ恩格尔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㊁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ꎮ与此同时ꎬ一些学者也对这一理论的逻辑缺陷和实践困难进行了批判ꎮ深入了解恩格尔的这一理论ꎬ依然是我国医学哲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ꎮ关键词:生物医学模式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ꎻ系统论ꎻ医学哲学中图分类号:R-0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815(2018)02-0018-08TheHistoryandRealityoftheBiopsychosocialModelAnInvestigationofAcademicHistoryCenteredonEngel sTheoryLIUYue-shu(PhilosophyCollegeꎬNankaiUniversityꎬTianjin300350ꎬChinaꎻSchoolofManagementꎬ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Tianjin300193ꎬChina)Abstract:Thebiopsychosocialmodelisaclassicaltheoryofmodernmedicalphilosophyꎬwhichoriginatedfromtheeclecticthoughofwesternpsychiatryintheearly20thcentury.ItbeganwithAdolfMeyer's"psychobiology"anddevelopedwithRoyR.Grinker creativediscourseandfinallywidelyknownbyGeorgeEngel'ssystematicanalysis.InhisseriesofpapersꎬEngelanalyzedtheconnotationꎬphilosophicalbasisanddefectsofthebiomedicalmodelandputforwardanideatoconstructthebiopsychosocialmodel.Thisnewmodeltakesthesystemtheoryasmethodologyandproposesformpersonleveltodiagnoseandtreatdiseases.Engel'stheoryhavechangesthepathwayoftheclinicalpracticeꎬmedicalresearchandeducation.OntheotherhandꎬSomescholarscriticizeitslogicaldefectsandpracticaldifficulties.Howtocorrectlyunderstandthistheoryre ̄mainsanimportantsubjectforChinesemedicalphilosopher.Keywords:BiomedicalModelꎻBiopsychosocialModelꎻSystemTheoryꎻMedicalphilosophy㊀㊀从20世纪中叶开始ꎬ西方医学哲学领域出现了一股倡导医学模式转变的理论思潮ꎬ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乔治∙恩格尔(GeorgeL.Engelꎬ1913-1999)为代表ꎬ批评 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Model)的不足ꎬ倡导实现新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Model)ꎮ81这一理论思潮对于当代的医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ꎬ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学术命题ꎮ我国学术界早在80年代初就开始引介恩格尔的研究成果ꎬ①但整体上依然对这一理论缺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ꎮ有鉴于此ꎬ本文致力于对以恩格尔为代表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理论的发展历史㊁基本内涵和学术影响等进行一种简要的学术史梳理ꎬ以便推进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系统认知ꎮ一㊁源起:精神病学的尴尬与突围任何科学学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会形成比较通行的范式(paradigm)ꎬ体现为学术共同体普遍接受的一些科学实践范例(example)ꎬ 这些范例包括定律㊁理论㊁应用方式和仪器 共同提供一种模式ꎬ由其中生发出特殊的㊁连贯的科学研究传统ꎮ [1]医学的范式也可以称之为 医学模式 (med ̄icalmodel)ꎬ作为一种学科范式ꎬ医学模式将人们规约在某个稳定的框架中来理解和治疗疾病ꎮ从古至今ꎬ受到哲学思维㊁技术形态以及文化价值等的影响ꎬ人类建构了多种类型的医学模式ꎬ如神灵主义医学模式㊁自然哲学医学模式㊁机械论医学模式㊁生物医学模式等ꎬ这些模式在历史上不断代谢和交替ꎬ构成了复杂的医学技术现象背后的一条隐秘的巨链ꎮ自19世纪下半叶之后ꎬ建基于现代生物学之上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西方近代医学的主流形态ꎮ这种医学模式以自然科学为理论摹本ꎬ大量吸收其研究思路和实践方法ꎬ使自身逐步融入到了自然科学的体系之中ꎬ医学知识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得到了极大增强ꎬ医学的 科学 形象也开始广为人们接受ꎮ然而到了20世纪中叶ꎬ这一模式也开始显露出其固有的内在缺陷ꎬ如忽视疾病复杂性和患者整体性等ꎬ于是医学界出现一股反思和批判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论思潮ꎮ这一思潮首先是从精神病学领域兴起的ꎮ近代精神病学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ꎬ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质ꎬ从诞生之日起ꎬ 精神病学一直在两种有关精神疾病的见解之间做着痛苦的抉择ꎮ一种见解强调神经科学ꎬ对大脑化学㊁大脑解剖和药物治疗感兴趣ꎬ在大脑皮质的生物学中发现精神性痛苦的根源ꎮ另一种见解强调患者生活的心理社会方面ꎬ将他们的症状归因于人们可能不完全适应的社会问题或往昔个人的压力ꎮ [2]两种见解导致形成了两大学术阵营ꎮ在19世纪ꎬ强调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根源的生物精神病学占据着学科主导地位ꎬ到了20世纪30㊁40年代之后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强调精神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精神分析学派又成为了学界主流ꎮ两大阵营此消彼长ꎬ争执不下ꎬ从而使精神病学陷入长久的混乱之中ꎮ面对这一状况ꎬ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新的路径ꎬ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士籍美国精神病学家阿道夫 梅耶(AdolfMeyerꎬ1866-1950)ꎮ梅耶是当时美国精神病学界的领袖人物ꎬ他倡导折衷主义ꎬ兼收并蓄各种形式的精神病学思想ꎮ他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 精神生物学 (psychobiology)理论ꎬ主张一种心㊁身相联的整体性的健康概念ꎬ要求在诊治精神疾病时全面考虑病人的生活和生理因素ꎮ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生物学 完整和直接地关注个人ꎬ关注其功能㊁健康和作为有机体的个人效能ꎮ [3]在他看来ꎬ人应当被视为由各种社会事实构成的鲜活的生命体ꎬ个人背景㊁生活经历等都要像生物学事实一样受到重视ꎮ梅耶凭借这一思想ꎬ成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的思想先驱ꎮ梅耶之后ꎬ另一位试图调整精神病学发展方向的学者是美国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家罗伊∙格林科(RoyR.Grinkerꎬ1900-1993)ꎮ他从20世纪50㊁60年代开始就探讨精神疾病的治疗问题ꎬ批判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学派ꎬ指出其忽视了精神疾病的社会和生物因素ꎮ他认为应扩展学科领域ꎬ综合考虑生物㊁心理和社会等多种致病原因ꎬ通过跨学科的折衷主义方式来解决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ꎮ 或许可以推断ꎬ由于精神病学已经处于僵化的状态 当今应当极力地寻找一切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更多地依靠生物学和社会学等ꎮ [4]他在50年代初第一次创造性地运用了 生物-心理-社会 (bio-psycho-social)概念ꎬ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的首位阐述者ꎮ但由于各种原因ꎬ如没有及时地将这一理论诉诸报刊等ꎬ使他的这一思想贡献最终湮灭无闻ꎮ真正使医学模式转变问题广受关注的代表性人物则是乔治∙恩格尔ꎮ恩格尔是美国 身心医学91①我国学者黎风早在1980年就翻译并发表了恩格尔的经典文献:«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ꎬ但由于文章是摘译ꎬ因此未能全面反应恩格尔理论的主旨ꎮ可以参见«医学与哲学»杂志1980年第3期ꎮ领域的杰出人物ꎬ长期在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任教ꎬ同时从事精神病学和内科学的临床工作ꎮ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ꎬ恩格尔逐渐认识到了单纯依赖生物医学模式治疗精神疾病的不足ꎬ于是从60年代开始ꎬ恩格尔发表了«悲伤是一种疾病吗?对于医学研究的挑战»(IsGriefaDisease?:AChallengeforMedicalResearch)和«健康和疾病的统一概念»(AUnifiedConceptofHealthandDisease)等文章ꎬ对生物医学模式进行批判性反思ꎮ1977年4月ꎬ恩格尔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经典性的文献 «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下面简称«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ꎬ提出了应当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点ꎮ紧接着ꎬ他又发表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卫生保健职业人员的教育»(TheBiopsychosocialModelandtheEducationofhealthprofessionals)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TheClinicalApplica ̄tionoftheBiopsychosocialModel)等文章ꎬ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的医学模式理论体系ꎮ恩格尔没有像梅耶和格林科那样将问题限于精神病学范畴ꎬ而是意图将之推展到整个医学实践领域ꎮ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一经提出就影响巨大ꎬ并一直持续至今ꎮ二㊁内涵:恩格尔医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恩格尔的医学模式理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ꎬ首先在于他对生物医学模式深刻而有力的批判ꎮ在«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一文中ꎬ恩格尔剖析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内涵㊁哲学基础和主要缺陷ꎬ为我们揭示出当代主流医学模式的基础图景ꎮ1.生物医学模式的分析与批判对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内涵ꎬ恩格尔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今天占据主导性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ꎬ分子生物学是其基础性的科学学科ꎮ这一模式假定疾病(disease)可以利用可测量的生物学的(身体的)变量标准的偏离来进行完全的解释ꎮ在它的构架内没有为病患(illness)的社会㊁心理和行为维度留下空间ꎮ生物医学模式不仅要求将疾病视为一种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ꎬ并且要求以身体(生物化学的或神经生理学的)机能失调的过程为基础来解释这种行为偏离ꎮ [5]在这里ꎬ恩格尔阐明了生物医学模式的核心特征: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ꎬ将疾病视为身体正常生物学变量的偏离ꎬ并且将这种偏离实体化ꎬ只有符合这一实体特征的才被视为疾病ꎮ疾病实体化意味着疾病的客观可测量性和可呈现性成为了诊断㊁治疗的起点ꎬ而其他健康影响因素ꎬ如社会㊁心理和行为等则不再进入医疗实践的主要考虑范围ꎮ生物医学模式建基于两种哲学思想之上:一是还原论ꎮ恩格尔认为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是由伽利略㊁牛顿和笛卡尔阐述的ꎬ他们思想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还原论的 分解 (analytical)方式ꎬ也即主张复杂的现象源于简单的基本原理ꎬ认识事物时要先通过孤立的因果链条将实体还原为基本的组成单元ꎬ然后通过对基本单元性质的分析和逆向重构来推衍出对整体性质的认知ꎮ受这一思维的影响ꎬ医学的治疗开始聚焦于对身体生物过程的碎片化分析ꎬ而疾病的无法实体化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受到了忽视ꎮ二是身心二元论ꎮ恩格尔认为医学中的身心二元论源于基督教思想ꎮ在基督教教义中ꎬ人的灵魂与身体是相互独立的实体ꎬ灵魂高贵完美ꎬ身体脆弱粗鄙ꎮ灵魂的完善需要交由教会主导ꎬ而身体的修整则可以交给俗世的医生处理ꎮ故此ꎬ作为现代医学基石的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组织学等得以率先发展起来ꎬ而精神和心理问题则被逐步排除在医学之外ꎮ身心二元论使医学不再关心人的精神领域ꎬ而还原论思想又将人碎片化和机械化了ꎬ完整的人就此从近代西方医学的视野中消失ꎮ接下来ꎬ恩格尔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第一ꎬ单纯依靠生化指标无法实现疾病的有效诊断ꎮ生化数据只能指示疾病的潜在性而非实在性ꎬ是疾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ꎬ只是构成疾病判断标准的诸多要素之一ꎮ医生在理解疾病对病人影响的问题上ꎬ需要综合考虑心理㊁社会㊁文化因素和生化指标ꎬ这些都会影响病人的患病体验及其对疾病的表述ꎬ而生物医学模式没有顾及到此ꎮ第二ꎬ病人的叙述对于确定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ꎬ却往往被生物医学模式的医生所忽视ꎮ医生在理解临床数据和实验室数据之间关系的时候ꎬ不仅需要掌握搜集临床数据的可靠方法ꎬ还需要高水平的会谈技巧ꎬ了解病人表述疾病症状时的心理㊁社会和文化因素ꎮ如果缺乏相关的分辨能力ꎬ医生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和有效的信息ꎬ就无法实现完备的诊断过程ꎮ02第三ꎬ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ꎮ人对于生活变化所产生的身心反应同身体因素相互作用ꎬ共同改变了人的疾病易感性ꎬ同时也会影响到疾病的发生㊁发展及其严重程度ꎮ一个人的生活经历㊁生活和工作环境㊁文化因素等都会对疾病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作用ꎬ而生物医学模式对这种复杂性关系考虑得不够ꎮ第四ꎬ从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ꎬ生物医学模式在确定病人角色方面往往无能为力ꎮ 生化指标的缺陷可以决定疾病的某些特征ꎬ但却不能决定一个人得病或者接受病人角色和患者身份的时间点ꎮ [6]决定一个人是否认可自己变成了病人ꎬ是否愿意进入医院接受治疗是生物㊁心理㊁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ꎬ专注于生化指标的生物医学模式显然没有囊括其他要素ꎮ第五ꎬ在使人脱离病人角色方面ꎬ生物医学模式也常常失效ꎮ生物医学的治疗方式即使可以修正或大大缓解生化指标的异常ꎬ但却无法确保病人已经恢复了健康ꎮ也就是说ꎬ在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后ꎬ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使一个人依然停留在病态ꎮ生化指标异常的修正和治疗效果之间会由于心理和社会变量的影响而不一致ꎮ第六ꎬ在医疗实践中ꎬ医生行为和医患关系也会对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ꎮ医生对于病人健康行为的控制㊁改变能力以及医患关系的好坏既可以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患病体验ꎬ也可以经由与病人身心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到疾病的生化过程ꎮ另外ꎬ医生不仅是身体疾病的治疗者ꎬ还是健康教育者和心理治疗师ꎬ还需要知晓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ꎬ而后者是生物医学模式所不能提供的ꎮ上述涵盖了疾病的产生㊁发展㊁诊断㊁治疗和病人角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ꎬ深度揭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固有缺陷ꎮ恩格尔认为ꎬ要想克服这种缺陷ꎬ仅仅在这一模式内部修修补补是不可能的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ꎮ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野中的人与病相较于生物医学模式专注于生化指标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考虑到病人和疾病的各种情况ꎮ医生的任务是解释导致一个人因焦躁不安和功能紊乱而寻求医学帮助的原因ꎬ使其适应病人的角色并接受患病状态ꎮ医生必须权衡社会㊁心理㊁生物因素之于病人的焦躁不安和功能紊乱的相关性ꎬ同时考虑病人接受或不接受患病状态及其在治疗上的合作责任方面的问题ꎮ [7]在这个主要从诊疗方式的角度做出定义中ꎬ恩格尔主要说明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而非单一的孤立的诊疗方式ꎬ需要将各种牵涉因素ꎬ特别是生物医学模式所忽略的心理㊁社会方面囊括进来ꎮ在建构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过程中ꎬ恩格尔抛弃了还原论和身心二元论的思维方式ꎬ将目光转向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系统论ꎮ系统论是上世纪30㊁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兰菲(L.Von.Bertalanffyꎬ1901-1972)率先提出的一种认识理论ꎮ与还原论将事物不断分解成基础单元不同ꎬ系统论强调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认知世界ꎬ 系统问题本质上是针对分析方法在科学中应用的局限性问题ꎮ [8]恩格尔身处系统论勃兴的时代ꎬ很自然地将其理论建基于此ꎮ在如何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疾病和病人的问题上ꎬ恩格尔在«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一文中叙述得比较简略ꎬ而在稍后发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卫生保健职业人员的教育»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中进行了较为细致地阐述ꎮ从系统论的观点看ꎬ自然是一个由不同层级(level)构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统一体ꎮ每一个层级都是一个有组织的动态整体ꎬ具有独特的内在本质和特征ꎮ与此同时ꎬ不同层级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ꎬ低的层级从属于与之相联的更高层级ꎬ每一层级的稳定的维系不仅需要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ꎬ还要由更高层级的特性所决定ꎮ不同层级之间不是孤立隔绝的ꎬ有物质流和信息流穿行其间ꎬ因而任何一个层级的上发生的障碍都会传达和影响到其他层级ꎮ从这样观点来看ꎬ人不能被视为孤立的存在ꎬ而应视为自然系统的一个层级ꎬ 人(或个人)既是有机体层级的更高层级也是社会层级的更低层级ꎮ [9]人的生物学构成和人对于社会㊁自然的构成因此成为了一个连贯的整体ꎬ任何一个层级的变化都会在人的身上反应出来ꎮ对此ꎬ恩格尔用图例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ꎮ㊀㊀如图所示ꎬ在这样一个系统中ꎬ各层级之间层层递进ꎬ高低层级之间又是含属的关系ꎮ比如ꎬ个体的 人 相对 组织 是高的层级ꎬ相对 社会 而言是低的层级ꎮ对于每个层级的理解不仅要看其更低的层级ꎬ还要注意更高的层级ꎮ因此我们在理解 人 ꎬ特别是 病人 的时候ꎬ不能像生物医学模式12图1㊀ 自然系统的层次(HierarchyofNatureSystems)[10]那样仅仅关注较低的层级ꎬ如细胞和组织等生物学实体ꎬ还应当从更加宏观的家庭㊁社会层级等来进行审视ꎬ将人视为有着丰富心理活动的完整的人ꎮ系统论不仅可以用来理解人ꎬ也可以用来理解病ꎬ 根据各层级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㊁疾病和失能等概念ꎮ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用不同层级之间互为因果的解释模型代替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线性因果解释模型ꎮ健康反映的是系统内和系统间的高度协调ꎬ如果任何一个层级的协调遭到破坏ꎬ系统就会加以校正和改变ꎬ系统的协调或失调就成为鉴别健康㊁疾病㊁病症㊁失能的基础ꎮ疾病对人的影响涉及多个层级ꎬ 由于病ꎬ不仅是他作为一个人有了变化ꎬ而且与他有关的其他人㊁家庭以及社区也可能发生变化ꎮ [12]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的㊁联系的㊁动态的健康和疾病观念ꎬ从而建立起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架构ꎮ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实践方式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何应用于临床的问题上ꎬ恩格尔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卫生保健职业人员的教育»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中通过描述一个罹患急性心梗的中年地产商人的救治病例进行了阐述ꎮ这里去除掉其中的叙事成分ꎬ经精炼和综合后可以勾勒出如下的实践方式ꎮ首先ꎬ在接触病人的时候ꎬ要求医生应当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ꎬ注意从病人的 人 和医患的 二人 层级考虑问题ꎬ也就是从病人作为完整的人和社会关系的人的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ꎬ既要搜集病人的情绪㊁感受㊁观念等方面的信息ꎬ也注意理解病人的语言和行为传达出的信息ꎬ这对于全面整体地理解病人和疾病都非常重要ꎬ也是做出合理的诊断㊁治疗的重要前提ꎮ在诊断㊁治疗过程中ꎬ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生也会注意生化指标的变化ꎬ也会使用生物医学的治疗手段控制疾病的发展ꎮ但是ꎬ不像生物医学模式的医生只是从孤立的和实体化的角度处置疾病ꎬ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生会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考虑病人和疾病所牵涉的更高和更低的系统层级ꎬ特别注意识别和评估社会关系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ꎬ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㊁规范的决定ꎮ在具体的思维程序上ꎬ根据疾病类型和病因的不同ꎬ医生既可以从亚原子分子的病变出发向上推演到生态层级的变化ꎬ也可以从社会-国家层级的变动出发向下推演出细胞的病理改变ꎬ从而使疾病(dis ̄ease)和病患(illness)的各种表现都被囊括其中ꎬ使病人获得一种整体上的关切和治疗ꎮ医生还应具有特殊的责任意识ꎬ 以系统论为导向的医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于病人㊁病人家属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ꎮ [13]由于疾病ꎬ使得医生突然介入到了病人的生活环境之中ꎬ破坏了其社会关系的稳定ꎬ还由于医生在医疗信息和医疗决定方面的主导性地位ꎬ会对病人及其家属产生重大的影响ꎮ为此ꎬ医生应知晓自己也是病人系统的构成部分ꎬ审慎自己的语言㊁行为和决定ꎬ以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ꎮ综上所述ꎬ恩格尔依据系统论建立了一个新的22医学模式ꎬ希望以此克服旧有医学模式的缺陷ꎮ三㊁影响:实践进展与理论争鸣恩格尔的医学模式理论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ꎬ大力推动了医学实践方式的变革ꎮ与此同时ꎬ也开始出现一些批判性的观点ꎬ显示出人们对这一学说的理解不断深入ꎮ1.实践进展在«需要一个新的医学模式»一文的最后ꎬ恩格尔这样设想自己理论的实践意义: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要为研究提供蓝图㊁为教育设定框架ꎬ为真实世界中的卫生保健活动设计行动规划ꎮ [14]现实中ꎬ这一理论也确实在这三个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ꎮ从临床实践方面来看ꎬ这一模式已经开始应用到广泛的医学领域ꎮ其中ꎬ受其影响最大的是精神病学ꎮ尽管恩格尔希望将这一模式推展到所有的医学学科ꎬ但由于这一理论的精神病学根源ꎬ当前最大量的研究文献依然集中于此ꎬ特别是在人格障碍㊁抑郁㊁焦虑㊁精神分裂的治疗和儿童行为校正等方面ꎬ正在形成系统化的医学模式转变理论ꎮ与此同时ꎬ这一模式在内外科学㊁护理学㊁家庭医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ꎬ像一些具体的疾病ꎬ如慢病疼痛㊁疑难病㊁癌症以及器官移植等都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ꎬ而临终关怀问题也是学界力图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个重点领域ꎮ不仅是临床学科ꎬ这一理论也辐射到了临床社会工作㊁健康心理学㊁心理治疗学㊁社会学等相关学科ꎬ表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展ꎮ与应用学科领域扩展同步进行的ꎬ是这一模式的实践方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ꎮ毋庸讳言ꎬ恩格尔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践方式上的阐释比较简略ꎬ除了要求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问题外ꎬ没有提出更加明确的程序和原则ꎬ这就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ꎮ为了增强恩格尔理论的实用性ꎬ一些学者致力于细化这一学说ꎬ如威廉 坎贝尔(WilliamH.Camp ̄bellꎬ1955-)等界定了将这一模式应用在精神卫生领域中时的 生物 心理 和 社会 方面所涵盖的具体要素ꎬ以 社会 方面为例ꎬ要求医生要考虑到病人的 家庭㊁朋友或重要关系人㊁社会环境㊁教育㊁工作㊁住所㊁收入㊁医疗服务的可得性㊁法律问题或犯罪㊁其他ꎮ [15]这些细节内容的罗列使新的医学模式更具可操纵性ꎮ罗纳德 爱泼斯坦(RonaldM.Ep ̄steinꎬ1955-)等人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应用的六个重要方面ꎬ包括 让病人说出他们的故事和所处环境ꎻ综合生物㊁心理和社会维度ꎻ认知临床中的核心人际关系ꎻ理解医生ꎻ聚焦临床实践ꎻ提供跨学科的治疗ꎮ [16]也是意在使恩格尔的理论能实际可循ꎮ除上述外ꎬ鉴于生物心理医学社会模式在范围和机制上的缺陷ꎬ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型的医学模式用以补充和代替恩格尔的学说ꎬ如 生物心理社会-灵性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SpiritualModel)ꎬ[17] 交互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Interac ̄tiveBiopsychosocialMode)[18]等ꎮ综合来看ꎬ恩格尔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深入到医学的多个学科领域ꎬ并繁衍出复杂的知识细节ꎮ恩格尔的理论也对医学科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ꎮ在今天ꎬ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ꎬ心脑血管疾病㊁癌症ꎬ精神疾病等成为了主要的疾病类型ꎮ这些疾病都具有多病因的特点ꎬ无法用忽视整体性的还原论思维进行简单的研究ꎮ此外ꎬ当今兴起的一些交叉性学科ꎬ如神经内分泌学㊁精神神经内分泌学㊁精神药理学以及心理神经免疫学等ꎬ都开始出现了多学科综合化的特征ꎬ都开始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ꎮ这些学科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具有内在的契合性ꎬ故此ꎬ有学者如罗伯特 阿德(RobertAderꎬ1932-2011)主张要以新的医学模式理论来指导此类的医学研究ꎬ 必须采用一种整体性观点考虑系统内部不同生物㊁心理社会层级之间的联系ꎬ并据此设计研究策略对这种联系进行试验分析ꎬ研究策略应规范㊁严谨ꎬ并且要明确科学的方法ꎮ [19]但相对而言ꎬ恩格尔的理论对于医学研究方面的影响较小ꎬ依然无法替代当今主流的还原论方式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也给医学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变化ꎮ恩格尔本人一直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ꎬ上世纪80年代ꎬ在他任教罗彻斯特大学讲授 精神病理学 课程期间ꎬ恩格尔形成了一套严格形式的 临床谈话 (medicalinterviewing)教授程序ꎬ用以训练学生的搜集病人的社会㊁心理因素信息的能力ꎬ让他们养成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方式ꎮ在80年代后期的教学改革中ꎬ罗彻斯特大学进一步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之中ꎬ如每周增加了例会ꎬ邀请病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ꎬ同时由医生来谈论他们对病人痛苦的理解并介绍相关医学知识等ꎻ还增加了案例分析教学ꎬ意图让学生在32。
略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略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何岚;何登贤
【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S2
【摘要】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对医学科学和卫生保健工作总特点
的概括,是以一定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是由医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医学发展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然引起医学模式的转变。
而一种医学模式的产生,又对医...
【总页数】2页(P7-8)
【关键词】生物医学模式;医学教育改革;生物-心理-社会;高等医学教育;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临床医学;课程设置;高等医学院校
【作者】何岚;何登贤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略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J], 何岚
2.中医学教育改革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J], 林山;蔡建鹰
3.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 [J], 梁渊;梅桥生;田怀谷;孙奕;卢祖洵
4.略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预防医学的指导作用 [J], 何岚;何登贤
5.试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