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通论

科举的录用
• 唐朝每科录取进士二三十人
• 宰相出身:唐太宗3.4%;唐高宗25%; • 武则天50%;唐懿宗81%
• 宋朝每科录取进士二三百人
• 北宋宰相71人,进士出身64人,90.1%
明清以降的弊病:素质下降、就业困难
• 1、八股取士(道统的政统化,卾尔泰:非不 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志士、驱使英才,其术莫善于此) • 2、选士、养士、用士与社会需要之矛盾
(二) 唐律
唐太宗
唐太宗与长孙无忌修律
• • • • 玄武门之变 死刑制度:绞、斩二等 太宗君臣删改死刑条款163个 唐律中适用斩刑的条文62个,适用绞刑 条文99个,死刑条文共161个。为历代史 籍记载中,死刑数量最少的律典。 • 至唐末死刑增至247个。
• 唐律疏议
唐律五百条的理念与制度:简明公平
白起
• • • • • 卒伍出身 ,官至武安君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 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 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 总计: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50万, 掠城池90余座。
白起
• 兵马俑兵器
杂律· 违令式
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 [疏]议曰: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 卑避贵,去避来’之类。礼部式,‘五 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下服朱’之类,笞 四十,物品仍没官。
杂律· 不应得为
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 杖八十。(律令无正条,理不可为者) [疏]议曰:杂犯轻罪,触类弘多,金科玉 律,包罗难尽。其有在律在令无有正条, 若不轻重相明,无文可以比附。临时处断, 量情为罪,庶补遗阙,故立此条。情轻者, 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 如何从立法技术上来分析杂律的两个条文?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共58页PPT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共58页PPT资料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 授课者




心 儀 君 子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 授课者

雅 • 通识教育的目标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通识教育的目标

道 • 赫钦斯(芝加哥大学):“高等教育的 求 首要目的是发展理智能力,其他的任何 實 目的都是次要的。”
博 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 雅 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
文 ‘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

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
心 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


主。”



識 真
“五精”与“五荒”

道 • 其一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求 • 其二为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君 • 刘东:《中华文明读本》,译林出版社,2009。


學 一、课程安排



道 (一)课程安排

實 (二)教学团队
法大BBS专栏
博 (三)考核安排

中华文明在线
文 (四)资料与信息

电话:58909433
心 儀
公邮: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中国文明史导论

中国文明史导论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主要知识模块

文明文化概念 中国文明起源 中国文明初阶 中国文明构型 中国文明偏转 中国文明鼎盛 中国文明沉积 中国文明复兴
物 质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治 文 明 生 态 文 明
第一讲: 第一讲: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为什么要学习文明史?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基本概念 中国文明的自然基础 中国文明的基本特质 中国文明的世界地位
钱穆的观点: 钱穆的观点:
• 虽然大体文化和文明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但两者应有
区别: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 面。 累积而产生。比如机械可以传播和仿造,但接受机械及其 制造技术的人,未必能够具备科学精神;电影设备和制作 电影的方法可以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但电影的内容及其所 反映的文化观念则很不相同,诸如此类。
4、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文明
就当代人类文明格局来看,中国文明与欧美文明是世界文 明的两大主干,当今的世界文明系统中唯有中国文明可与 西方抗衡。 与西方文明强调对自然界和其他文明的竞争、征服和掠夺 不同,中国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将主 导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3、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伦理的文明:
宗法制度完整、系统,重视家庭、家族人伦关系,以家为本 位,家国同构;祖先崇拜根深蒂固,宗教信仰不典型、不发 达。家族宗法组织和伦理规范影响深远,遍及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中国文明的精神核心--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 文化特征。
4、多元交汇的文明: 多元交汇的文明:
2、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辞海》的解释): 文明的几种不同涵义( 辞海》的解释):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与文化同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精神文化。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 野蛮”相对。 • 明·李渔《闲情偶寄》:“辟草昧而致文明。” 李渔《闲情偶寄》 辟草昧而致文明。 光明,有文采。 光明,有文采。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新的或新式的,曾经亦指西方新传入的。 •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西方传入的绅士 如早期话剧称文明戏,新式结婚为文明结婚, 手杖称文明棍。 手杖称文明棍。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合乎公共道德的,有教养的(言行)。 •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如文明礼貌,文明礼节。日常生活中大多取用此义。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华文明通论的整理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的整理资料

唐诗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时代的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时代的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与人生境界——唐诗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宴乐诗酒的文人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文史哲互训视野中的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 4古风: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景、情、境——诗词欣赏进路略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秋风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赋取士与唐诗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几位著名诗人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赋取士与唐代士人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唐代科举制度特征及其反思(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科举制度之反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学与人生境界之宋词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从唐诗到宋词(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唐诗到宋词(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境与词境(流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词代诗兴”?词境四说——词中唐宋文明之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一、词为艳科(词境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江南城市生活与市民阶级的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城市生活与文学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唐宋节日狂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词别是一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明与文化的思考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魏晋玄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一、魏晋清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二、名士风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诸子百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儒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何谓儒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孔子与儒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二、孔子思想及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四、荀子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五、儒学精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六、儒学在后世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一、道家概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二、老子的道论、贵柔与无为政治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三、庄子的逍遥、旷达与自然主义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四、道家在后世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法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法家人物与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杨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一、杨朱的贵己与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二、墨子的爱利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何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书三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书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一、关于中华文明转型的必然性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小农文明本身是不是已经走到尽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如何看待西方工商文明对中国小农文明的挑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入侵是必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3、文化转型的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二、西学的引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器物、制度、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器不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化与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引进西器、西艺的社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传统文化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关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唐诗宋词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以及对中华通史的划分: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唐宋第三帝国——明清……第一帝国的衰落到第二帝国的兴起”“大时代”大对抗—大交流时代(民族)大分裂—大融合时代(地域)大颠覆—大整合时代(阶级)大普及—大提升时代(文化)大时代的特征(1)胡汉民族的混合:“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李世民)。

中华文明通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明通论复习资料

文化的概念《迈尔百科辞典》: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裁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物质文化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工具和机器。

通过人的劳动而生产出来的食物、衣服和房屋等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包括世界观——哲学思想、科学、艺术、道德、教育、社会的风俗习惯、民族和阶级。

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因此,文化有一个起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文化的内涵比文明要丰富的多,可见文化的概念要涵盖文明。

中国与西亚出土铜质时代比较右图上栏为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500-4900年之间;中栏为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400-5100年之间;下栏为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陶器,时代为公元前5200--4800之间.均早于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500—2500年).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以夹砂红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型简单,没有彩绘,技术上比仰韶文化要落后许多.但这些文化均发现了石磨盘,还发现了粟、黍,说明农业比较发达.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发达著称,其文化当起源于关中的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陶器以素面陶为主,多黑陶,器型多三足器,豆\规\罍很多,是其主要礼器.尤其是蛋壳陶,以胎薄,色亮,黑如漆著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水平玉器也发达,文字很早就出现,其整体水显然高于中原.良渚文化没有发现铜器,是与夏商周不同类型的文明。

这个文化有古城;墓葬有着明显的等级;有较一致且分布面广的刻划符号;还有大量的玉器。

仅出土或传世的大件琮、壁已有上千件,玉器总数已有万件。

苏秉奇先生认为“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应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第三种力量支配下由专职工师为少数统治阶级而制作的文明器物。

从玉器这一特殊现象,可以看到礼制、贵族等级名分制、专门化的手工业生产等文明起源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

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通论

1.诸子百家: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和今天不同,主要老百姓通过编辑诗歌,故事,传说来表达内心对政府的意见和不满,作家通过搜集街谈巷议来给统治者借鉴),名家(逻辑学家),农家(主张统治者业余治理国家,主张统治者的生活和农民一样)杂家(兼取各家,吸收标准说法各异)兵家(兵家是道,不是术,反对战争,研究战斗不是战术,属于次生级的学说并非原来就有)各家地位不一样,儒家,法家,道家是主干。

2.百家产生的背景。

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主要是标志是生产工具,远古时代:石器,木器,,蚌器。

集约性劳动。

诗经里说“千耦其耘,十千维藕”说法不准确。

但是表示集体劳动的情形。

奴隶不敢跑,(原因跑了也活不了,其二,迷信,究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原因)。

春秋时代:铁器出现(大规模出现)。

生产力迅速提高,奴隶大量逃亡。

史书记载“途众”即追击奴隶,丧众,追回来也没用,为了收服奴隶,于是统治者改变生产关系,之后出现了劳役地租,孟子记载(含有想象成分,但有道理)“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

出新问题,出现实物地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货币地租,也标着社会逐渐像封建社会发展。

封建的生产关系随之产生。

3.改革者往往是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

彼其人不称其服也,(这人和他穿得衣服不相衬,他得身份不高,却穿着高阶级才穿得衣服),有钱者发现,钱多还不行,努力寻找权利。

希望在政治上提高自己的地位,利用政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是古代不是很简单,于是有钱者,利用自己的财势(….)。

春秋出现礼崩乐坏,封建礼制被破坏(子弑其父,臣弑其君陪臣执国命,)于是,政治动荡,生产关系转变,思想也出现了动荡。

3.各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思想出现多元化,1.阶级:阶级比过去多。

2.集团比过去多:集团矛盾加深。

3.职业行业比过去多:职业者(职业商人,职业军人……..)增多~4.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燕齐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中国文化通论导论(精编课件).ppt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关键词】
• 人文性 • 包容性 区域文化 境外文化 • 伦理性 道德感化 个人与整体 道德修养 内
圣与外王 • 和谐型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 务实精神 经世致用 入世精神 实用理性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思考题】 1. 为何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征? 2. 历史上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
精品课件
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
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二、文化与外显模式与内隐模式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1)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 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 创造精神,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 文化不断扬弃、更新和再生的历史。
(2)现代的中国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 土壤中,在世界文化史中,中国文化历史悠 久、绵延不绝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现象,既 令人瞩目,又是精不品课可件 否认的历史事实。
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举例说明你对此论 断的认识。
精品课件
一、文化的含义
【本节参考文献】
1 朱希祥著:《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第 一章和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第一章)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流中体现出什么特点? 3.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
德倾向? 4. 在全球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的当下,天人合
一思想有无可资发掘的合理因素? 5. 知行合一观念中“知”和“行”的含义是
什么?两者之间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6. 何谓情景合一?举例说明情景合一在艺术
表现上的主要特点。
精品课件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中国文明通论

中国文明通论

中医• • ••来自医与巫、 神农氏 战国:《黄帝内经》、扁鹊 汉代:华佗《麻沸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魏晋南北朝:葛洪《抱朴子》、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 《新修本草》(《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


中医的五大核心理论
中国文明通论
文学院历史系
课程内容及教师安排
导论 中华文明的的形成与传播 吕建昌教授 宁镇疆教授 李福长副教授
第一章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产生 曹峻副教授
第二章 先秦典籍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秦汉一统与中国历史
第四章 隋唐政治与文化
第五章 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 第六章 地理与古代中国 第七章 宗教与中国社会 第八章 传统与近代转型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象学说 • 经络学说
• 形神学说
• 天人学说
导论
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世界四大古文明与四大文化圈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 1 2 东亚文化圈 东南亚文化圈(东南亚诸国的汉文化)
3
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文化圈)
导论
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1 东亚文化圈 (日本,朝韩,越南的汉文化)
导 论
3 文明社会的标志
国家(政治组织)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文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金属冶炼等(生产力水平体现)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满天星斗”说
3“六大文化区域”
4 史前中国的人种与民族
导论
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 古国(良渚 神木石峁遗址)
古代中国语境中的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伸义:文物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中国文化通史1-1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大纲

第一课,中国文明文化史导论授课老师:王焱1-1,历史是什么?所谓历史(HISTOIRE),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多重复杂的意涵。

质言之,前人的一个行动将历史客观化为一个史实;这一史实经过人的反思,建构为系统化的知识,历史事实也由此化为主观的历史意义,两者叠加,这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历史。

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相比,华夏文明最富于历史意识,同时也最重视历史提供的教益。

古希腊人推重哲学,即便是号称“西方史学之父”的修昔底德也认为,所谓历史,不过是“用范例讲授的哲学课”(teaching philosophy by examples)而已。

唯有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理在事中,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礼记》)孔子述而不作,自认为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中,经史不分,所以梁启超说:“中国古代,史外无学。

举凡人类知识之纪录,无不丛纳于史。

”在今天这个“上帝已死”、“天道隐退”的世界上,无论是神话的世界观还是宗教的启示都已经失去了魅力,要克服人文的衰退,意义的危机,唯有通过对历史与生活事件的意义加以理性的说明、诠释和评价,提供一种理性可以期待的目标模式,才能为我们重建生活中的意义,从而使人摆脱盲目命运的主宰。

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有系统的社会政治哲学,都不能不建基于对现代性及近代历史进程的基本理解之上的原因。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古希腊的众多贤哲踔厉风发,个个睿智机敏,辨才无碍,可唯独政治世界却是他们共同的滑铁庐。

且不说苏格拉底仰药而死,柏拉图被人拍卖为奴,连鼓吹中道的亚里士多德也不免被雅典官府通缉,最终落得客死他乡。

中国文明通论

中国文明通论

课程学习报告课程名如何理解唐代的古文运动——关于韩愈的道统意识的建构课程号0200R2101000学生姓名徐俊楠学号13124525学期2013-2014冬季成绩_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唐代的古文运动——关于韩愈的道统意识的建构摘要:唐代的古文运动是指在唐朝中叶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而众所周知在唐代时期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为韩愈和柳宗元,当然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有关文章文体的运动,它还同时涉及了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的改革,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强调以文明道。

本文将探讨我所理解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建构的道统意识。

关键词:唐代古文运动韩愈道统意识中国历史上有关文学改革的运动不少,有唐朝之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父子与建安七子的乐府诗运动,立“建安风骨”,开五言诗体;有唐朝盛世前中的以陈子昂为引,初唐四杰为继,定音光大于李白的新体诗运动;有本文提到的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有之后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有宋朝时期欧阳修发起终成于苏轼的新古文运动;有清朝时期桐城派的散文运动,当然还有我们近代的非常重要的新文化运动。

常言道:诗言志。

当然文章亦然。

初唐时期与盛唐前期的确如此,优秀的骈文层出不穷。

但是到了韩愈的生活时期,骈文已然没有了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般壮志凌云,开始衰落——文章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这一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革命,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正在构建的道统意识显现其中。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文学传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这当中进一步强调了以文明道。

在韩愈的作品《原道》中韩愈这样说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文化通论1

“文化”的成果体现 文化”
--自然面貌、形态、功能改观;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 --自然面貌、形态、功能改观;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 自然面貌
“文化”的界限 文化”
--超越本能、人类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结果。 --超越本能、人类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结果。 超越本能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寄语未来的传播人 ——写在《中国文化通史》首课 写在《 写在 中国文化通史》
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生活中, 在纷繁变幻的现代生活中,历史意识是灵敏政治触觉的 基础,是良好文化品味的底色, 基础,是良好文化品味的底色,是准确社会观察力的来 源,它与人道主义和悲悯情怀共同撑起人文精神的参天 大树——它来自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 ——它来自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 大树——它来自对民族文化史的了解,来自对世界和中 国数千年文化史精髓尽可能多的把握和领悟。 国数千年文化史精髓尽可能多的把握和领悟。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 •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只有 拥有了思想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的海洋吞没。 拥有了思想的能力,才能不被信息的海洋吞没。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以改变文化事业的外壳, •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可以改变文化事业的外壳,但永远无 法改变人类文明史绵延至今的精神: 法改变人类文明史绵延至今的精神 : 对人的关注,对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4.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4.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 基层意识形态 --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法权观念 --法权观念 高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更具独立性 --哲学 文学、艺术、 哲学、 --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二、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中国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文明通论论文题目:论蒙古及元朝疆域的扩张学生姓名:学号:年级:大类:学院: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摘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由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

它起源于蒙古部,并由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不断扩大疆域。

他们发动了三次西征,第一次占领了西辽及花剌子模,第二次开创了钦察汗国,第三次开创了伊利汗国。

同时,他们还入侵朝鲜半岛,并让高丽国臣服于蒙古国。

他们还发动了国内战争,先后灭亡了西夏、金、大理,并统一了吐蕃。

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

随后,忽必烈带兵灭亡了中国土地上最后一块割据势力:南宋,实现了大一统。

在连年的征讨中,欧亚人民见识到了蒙古铁骑的凶猛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本文将带你领略蒙古及元朝开辟疆域的精彩故事及对这些战争的思考。

关键字:元朝、西征、东征、国内战争,大一统、反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由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国家之一。

它起源于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个部落:蒙古部。

在蒙古大草原上,祖祖辈辈生活着蒙古族的子孙后代,而由于畜牧业的需要,人们都集中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由此便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其中较大的有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蔑儿乞部和蒙古部。

但在12世纪时,这些部落都受金朝管辖。

并常年遭受金朝压迫。

终于,在12世纪末,一个伟大的天才诞生了。

他就是成吉思汗。

他带领蒙古部相继统一了臣属于金朝的蒙古各部,并建立了大蒙古国。

然而,祖祖辈辈遭金朝剥削压迫的深仇还未报,而成吉思汗的雄心也不止限于蒙古这块贫瘠之地。

于是,成吉思汗决定继续向外进行军事行动。

此时在大蒙古国的西部有畏兀儿和西辽,在南部有西夏和金朝。

而到成吉思汗年代,畏兀儿已经臣属于西辽,但畏兀儿和西辽的矛盾很尖锐。

于是,在1209年,畏兀儿摆脱西辽的管辖,归附于日益强大的蒙古。

这就为成吉思汗以后的西征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而1218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西征的导火索。

成吉思汗委托了一支庞大的商队,准备通过中亚的花剌子模而去西方进行贸易。

大学中华文明通论-中华文明通论(唐宋部分)

大学中华文明通论-中华文明通论(唐宋部分)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中华文明通论(唐宋部分)一、概况(一)、唐宋的时间、空间纬度历史,有时间、空间两个纬度。

唐宋的时间、空间纬度是怎样的?1、时间纬度:唐(620XXXX-920XXXX),宋(20XXXX0-20XXXX79),7—20XXXX世纪达四个半世纪的历史。

实际讲课中,以唐宋为主,兼及隋、元。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双峰结构”——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两个高峰中的最高峰。

原因:人口分布变化、南方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2、空间纬度:唐宋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中心。

(二)、唐宋文化的显著特征:1南北、中外的文化融合交流有突破性进展,文化呈现多元化形态。

南北交流的事例;饮茶的普及。

中外交流的事例:禅宗的形成。

2士人、庶民文化的上下交汇空前发展,出现文化重心下移的趋势。

其交接点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南北交流的条件1、经济重心的南移•①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全国人口的80%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版图,可以分为关中(含蜀中)、关东、江淮三大区域。

地处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两个大区,在经济上明显居于优势地位。

江淮地区处于原始经营阶段。

“荆扬之民,率依山泽,以渔采为生。

”(《汉书·食货志》)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的此消彼长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减少。

南方相对和平,人口增加;气候变化的影响。

③唐至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末,南方人口66.3%,北方33.7%.垦田数,南58%,北42%.亩产量,南2—3石,最高5—6石。

北方多数1石。

2、南方人才辈出。

三. 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茶文化,就是以饮茶活动为载体的包括礼仪、宗教、艺术、审美等丰富内涵的综合文化体系。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1. 两汉六朝时期长江流域的茶文化•A茶文化起源于饮食。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导论

2、上古三代——华夏与四夷的对立
•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 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皮,有不 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 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 不粒 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
司马迁建构的“一点四方〞模式





• 何为中华?
• “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 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兴 旺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 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 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 释文?〕〞
• 〔2〕二是中国疆域虽然地理复杂,但大局部处于 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 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兴旺。
• 〔3〕三是一面临海、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使中 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
明代地图
思考
•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 的形成和开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用地理?
我们用种族、民族 来区分世界上的不 同人群。 我们是中华民族。
一、中华民族从何而来?
1. 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中,绝大局部是在
中国境内形成的,或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 间。除汉族而外,匈奴、鲜卑、羯、氐(dī) 、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 、蒙古、满族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的政权 ,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长期开展中,在和自然界的斗 争和人类社会的开展中所创造的成果,它渗透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行为、思想、交往等一 切活动之中,对人产生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中国地理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

中国文化通论(5篇)

中国文化通论(5篇)

中国文化通论(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通论第二编物质文化第一章纺织技术的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P91-92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P94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P95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P95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P97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P99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工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以五服治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五服本指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的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P99第二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火的使用;食物来源相对稳定(从种植和畜牧家禽两方面);陶器的发明与使用。

2.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具有区域性的地方特色?P1043.中国人视野中的美食大体应具备哪些要素?P1044.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意蕴?P1065.简述中国传统的饮酒习俗。

P1076.《礼记》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试述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P108(结合书本)……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礼制的发端。

大学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的转型(TO )

大学中华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的转型(TO )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中华文明的转型(20XXXX40-20XXXX0XX8 )主讲人:郭世佑引言罗素的问题媒体报道小悦悦事件关于当前道德衰落原因的讨论一、文明转型的概念:转什么型1、农耕文明—工商文明2、内涵:A、物质(器物):手工劳动—机器生产B、制度:宗法制大家庭、家族的分化、身份—契约人治—法治过渡(政与法,民与刑)君主专制—民权政治(君宪、民宪)C、精神(观念):君权神受、男权—天赋人权、平等纲常—人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P.Sorokin索罗金:世俗的个人主义再回到神圣的集体主体主义)一元—多元二、转型的必然性宗法制—官、绅、士科举制“如果没有……也会……”的假设假设的后果:观念的中国近代史挤压真实的中国近代史如何看待“封建主义—人民大众”1、当小农文明遇到西方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的时候,它的生存与发展就比较难了。

问题:如何看待毛泽东的近代史论(求真与求用;结果反证的误区)2、资本主义发生的偶然性与世界扩张的必然性发生的偶然性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扩张的必然性西欧的变化西方由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还有20XXXX世纪中期以后以物质文明的较量为先导,对外侵略与扩张,导致全人类的文化革新或革命,使被压迫民族与地区的文化发生剧烈的变化,出现文化转型。

文明的冲突的解决,必然以双方的彼此调试为解决方案,但当一方明显是强势的,另一方也就不得不自己做出改革或革命,以便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协调。

3、近代民族矛盾的复杂性与对外抵抗的艰巨性A、中外矛盾侵略与反侵略;资本主义文明与小农文明(从器物竞争开始)。

B、满汉矛盾弱者心态,钳制着晚清改革与早期现代化C、抵抗的最佳途径:师夷之长技,师夷意味着文明变异。

三、中华文明转型的艰难A、观念形态的多重障碍经验主义道德主义面子主义文化本位主义异质文化不容易融合,还来自侵略者,至少需要时间B、政治力量的双重阻力(晚清)权力中枢的衰败民族矛盾的复杂性C、救亡与急躁(民国以后,“只争朝夕”)背景:长期战争,疲于应付,应急;20XXXX49后遗症弊端:启蒙的缺失(“救亡压倒启蒙”)国家缺乏系统的引导民众缺乏冷静的观察与对比异化的民权政治与舆论混乱国力捆绑文明政治狂热D、国力盛衰与文明误判(晚清至今)摇摆:自卑与自省;自傲与自尊经济增长与:“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崛起”——“伟大复兴”美籍章家敦:崩溃—威胁—奇迹、想象—中国模式(北京共识)参考刘亚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模式》“The China Model” in the Eyes of Americans[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XXXX(美国经济,中国文化)20XXXX撰《北京共识》,后扩充成书,中信,20XXXX;探析中国现代性八大特征,把脉中国未来发展趋势,批评西方“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E、心态与方法(了解与比较)不能以别人歌颂与否为旨归如何看待莱布尼兹、沃尔夫、毕尔芬格等人的赞美与康德的批判歌颂中国,是出于批判教权、教会与社会现实的需要。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文化导论》课件

03
中国现代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文化多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 、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与现代文化 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在融入国际文化潮流的同时,也注重保持本土文化的 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05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01
02
03
04
春节
农历新年,中国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有贴春联、放鞭炮、吃
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有赏花灯、吃 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
农历四月初五,有扫墓、祭祖 等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
中国民间艺术
01
02
03
剪纸
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 刻等手法创作出各种图案 和形象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
总结词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诗词表达情感、 描绘景物、传承文化。
详细描述
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的 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传承文化。中国诗词注重意 境和韵味,强调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诗词文化不仅 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如李 白、杜甫、苏轼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
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
特色的文化成果。
03
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高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聞 2006。
道 • 《剑桥中国史》11卷,中国社科出版社

實 • 马勇:《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雅 • 左玉河:《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
文 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明 •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根柢》,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 2012。

– 文字与计数系统
雅 文
– 税收

– 历法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克拉克洪

道 • 文明出现的标志(2/3)

– 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

– 文字

– 复杂的礼仪中心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西方文明观发展

道 • 第一阶段:线性阶段性文明论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传统教育:

精英教育

通才教育






識 真
中国传统教育

道 • 成人教育

–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 “明人伦”


(家-国-天下,宗法制)

文 • 周代国学:德、行、艺、仪











識 真
儒家

道 •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 求 信。”
博 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 雅 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 文 ‘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

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 心 年级,以‘通才’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为儀君 来自。”子向學
識 真
“五精”与“五荒”

道 • 其一为精于科学,荒于人学
求 • 其二为精于电脑,荒于人脑


• 如何看待中华文明?如何面向中华文明的未来?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


道 • 导论
求 實
• 第一部分:国土生生篇(经济)
博 • 第二部分:经邦治世篇(典章制度)
雅 • 第三部分:社会生活篇

明 • 第四部分:文化信仰篇
心 • 第五部分:革故鼎新篇
儀 君 子
向 學
主要参考书目

真 •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向 學 識 真


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求 實
博 雅
中华文明通论


心 儀 君 子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人文学院哲学系 俞学明


實 • 课程定位和教学安排
博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雅 –三个概念

• 文明、中华文明、通论

–两个问题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未来

君 • 刘东:《中华文明读本》,译林出版社,2009。


學 一、课程安排



道 (一)课程安排

實 (二)教学团队
法大BBS专栏
博 (三)考核安排

中华文明在线
文 (四)资料与信息

电话:58909433
心 儀
公邮:


zhhwm@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 文明生长四个条件

心 儀 君 子


識 真
雅斯贝尔斯

道 •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求 實
• 间歇期——轴心期——间歇期————
博 史前阶段 轴心期 科学技术阶段
雅 古代文明


心 儀 君 子

學 问题二:中华文明


“中华”系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

道 各取一字复合而成 。“中” 寓意为天下之中;
求 實
工程师之类,而尤在乎
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
博 雅
大任,主持风会,转移
文 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識 真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道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求 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實 •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 博 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 雅 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 文 新民,而为扰民。此通专并 明 重未为恰当之说也。”
儀 体’、打造‘中华文明熔炉’的效果。



學 二、课程定位
識 真

道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求 • 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學 識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


道 • 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實 –三个概念

• 文明、中华文明、通论
雅 –两个问题



識 真
文明Civilization

道 • 文明-野蛮(barbarism )

-蒙昧(savagery )

-原始(primitiveness )



人类社会是进化的;

进化的路径:蒙昧野蛮文明

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工业文明

文明是一种历史过程;


文明意味着社会进步、意味着发展


實 去”即 属 于 同 一 历文史 文专化 共 同 体, 因
博 此 他 们也就无法 分明享 “共业同 的 现 在”并 期
雅 文
望 “共 同 的 未 来”。熔只 有壁让 所 有 受 教 育
明 者 都 接 受 共 同 的炉“历 史垒文 化 传 统”的 人
心 文 教 育, 才 能 达 成 以 教 育 塑 造 ‘共 同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逻辑 语法 修辞 数学 几何 天文 音乐

學 二、课程定位



道 • 通识核心课程

– 有灵魂的通识教育



传统教育:

精英教育

通才教育




现代教育: 普及教育? 专才教育?


識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

聞 • “大学教育的目标,决
道 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

“华” 寓意为华夏族群。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博 雅
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
心 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


华。”
—— 《唐律疏义·名例》

向 學 識
山面不成

中目同峰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鸭兔图


贾斯特罗(Jastraw)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 埃舍尔

向 學 識 真
聞 道 求 實
博 雅 文 明
心 儀 君 子
向 學 識 真




博 维特根斯坦


希克

明 扩展,理智时期和石建的、石化的世界城市 跟随着大地和多立斯时期、哥特时期的精神

儀 上的童年。它们是一种终结,不可挽回,但 君 因内在的需要,一再被达到。”



識 真
汤因比

道 • 文明


– 其一,文明是一个整体,既不是民族国家,
也不是整个人类,而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


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
博 • 科南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
雅 文
问题,是使自由和人道的传统持续不断。

心 儀 君 子


杜鲁门高等教育委员会


11项通识教育目标

道 • 能展现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 求 • 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或社区的活动,以其知识和能力有所贡献 實 • 能表达人际相互尊重的认识和行为,以促进了解与和平
實 • 其三为精于网情,荒荒于于人情人学
博 雅
• 其四为精于商品,荒荒于于人品人文
文 • 其五为精于权力,荒于道力

心 儀
——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





通识教育


道 • 博、专结合
求 • 分层修课制度

给学生确定一 个知识广度的 最低标准



核心 课 程

分类选修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