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
浅析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与发展摘要: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一大部分,而民间文学也在古往今来民间简单的士人的智慧沉淀下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民间文学也随着历史推进积累也在不断的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并且至今仍在发展;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奇是民间文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雏形;他们包括了人们对人类初始的猜测与推断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更创造了新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想;本次论文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理解神话传奇产生传播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和对研究者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神话传说与现代人的结合与发展;关键词:神话传奇;传播;发展;民间神话传奇的产生是基于对自然界探索,猜测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神话传奇中神话其实是把神人性化的产物,人们最初会猜测人的产生,以及身边发生一些不理解的事情,人们在脑洞大开的情况下推演出能够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些事情的理由;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情况下,经过不同时代人类的改进下,民间神话逐渐的有朴素转变为华丽,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在人们人们的敬畏中,神话中的人是那么的传奇,神话中的神是那么的伟大,神话中的邪恶总是那么邪恶;人们在敬畏神,其实是在敬畏自然和自己;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口口相传,在我们远古的先民们繁衍生息中产生传播以及发展,先民们在部族融合之后找寻共同的信仰,并传承这种信仰,这是朴素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持续到在文字的出现,这一阶段的神话传播和传承不仅仅靠着口口相传,还有融入在人们生活中的占卜,祭祀等方面;文字出现之后,更为文明的社会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书籍传播以及部落宗族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与不同部落宗族的交流融合来传播神话,并创造新的神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的加深,书本纸张印刷术的出现或许在古代也产生过信息大爆炸的效果,也有文人雅士在闲暇时间追寻上古秘闻,整理远古先民遗泽加以推演,以及在统治阶级的影响下写出了不同性质的神话传奇小说;另外宗教的产生传播更为神话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神话中看到了玉皇大帝,也流传下了“王皇可恕,犬帝难饶”的传奇故事;而古代地域间联系的不紧密也导致,地域传奇或者说是地域风俗禁忌的不同,而这些风俗和禁忌中也带有神话的神秘色彩,同样也是神话传播和发展的结晶;近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也是破除神话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减少,地图上未知的地方逐步的被发展,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的自己所在的星球,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观念却深入人心,同时人们对神话的追寻却未改变,所以深入人心的仙侠类文学产生了,这也是神话发展的一些表现;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有很多的神秘不再是神秘,有很多的神秘却更神秘,在当下我们把它看做是传奇,或许在后人眼中,那可能就是神话;民间神话传奇的影响自从文字出现到造字术印刷术成熟这个阶段,文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相对的人类文明程度要低一些,文学的种类多为偏记录,同时也记录着神话,或者说通过神话来表现一些东西;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的普及,文人数量也在增加,他们通过对神话的记录来结合自身的阅历写出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自己编撰神话故事来传播发展神话传奇;文字以及书本普及之后,宗教通过神话来构建服务于宗教本身和统治阶级的神话体系,这是神话的整合与发展,后世文人墨客在这些现有的神话体系上的文学创在不知不觉建也为神话传播发展添砖加瓦,包括对于神话的再创造;同时神话通过文学发展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便利,比如通过宗教传说和地方传说的流传构建出属于各个地方的神话,在文人和宗教人士的整合中并入诸神体系之中;神话传说是产生在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的探索中的,所以神话对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简单来说就是衣食住行;衣着和建筑方面更多的是宗教产生之后的宗教特色与汉服和古代建筑风格的结合;包括产生出的道袍佛塔之类的;衣着方面还有宗教对一些饰品的影响,比如一些法器的产生;建筑方面在古代来讲有一们风水学,这也是较早的神话传说对建筑的影响;饮食和出行方面是一些宗教和节日禁忌,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禁忌;这些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在意的;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背后也深藏着神话传奇的影子;比如庙会,祭祀,节日庆祝等;为什么说神话传奇是深入人心的,就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被神话传奇所衍生的一些东西影响着;我们抽签算命,我们娶妻嫁女要择日子,我们选择住宅的风水,我们用着手串,拜着神佛;这既是神话对我们影响,也是我们对神话的传播;最早的神话研究者也是可以说是神话的创造者,他们发现神话中的漏洞,开自己的脑洞填补这些漏洞,并推演出新的神话,再被后人添加新的神话,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神话;而整个神话体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时至今日,诸天神佛依然在被研究,依然又有人在创造新的传奇留待后世把这些传奇加入后世的神话体系;宗教和神话不不可分割的,宗教为人所信仰是因为它带给人们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这需要神话;通过把一些事物神化来增加自身的神秘感和可信度,而操作这些的人可能是研究神话的人;因为他们了解人们神话,了解人们需要的神话;东汉末年的张角,张鲁应该是可以作为代表的人物;神话在现代社会的状态依然是深入人心,虽然先现代科学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下破除了很多的迷信但人们更多的还会热衷于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神话作为自己的一些寄托;而神话的深入人心还表现在人们对一些习俗,忌讳的保留,以及一些新的神秘传奇的流传上;神话传奇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继承和传播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传播下,人们找到了更为良好的传播手段来传承神话,比如影音,书籍,以及神话研究;在继承中,我们有一些神话纪录片,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电视剧,电影;现代科技文明破除了很多迷信,但主档不了人类追寻神话的心;普通人如是,更惶论有专门的宗教学者,神话研究学者等等;同时我们也在遵循着一些传统的习俗来做一些事情;在传播上,一些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神话传奇基础的上的影视剧,纪录片的传播,虽然这些之中有一些并非纪实,但这是在现代文明之下的一种发展传播;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发展成型,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日常习俗,同时,民间神话传奇也衍生出一些其他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人们创造神话,传承着神话,神话也在以它特殊的存在方式流传着;。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关于家乡乌饭的传说每当到了农历四月初八,就会特别特别怀念家乡的乌饭。
自从到了大学,乌饭就与我绝缘,别说吃上一碗,就是见都没见过,跟周围的同学说起,也无一人知晓。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虽然不是一个佳节,却也是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也是有她的故事有她的明间文化背景的。
乌饭,又称黑饭,在江南一带,是浙江龙泉到庆元这一地带上的特色民间风俗小吃,百度显示,广西,云南等地的五彩饭也是其中一种。
乌饭,其饭的黑色用枫叶的树汁液浸泡。
乌黑的米饭,看起来并不可口,但是吃起来却是可口入味,而且,融入了我们家乡的香菇,更是融入了我们的民俗特色。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浙江龙泉、庆元黄田、竹口和江苏无锡等地的民间习俗。
作为一名龙泉人,从小便品尝乌饭,其味甜而不腻,香味四溢,乌饭中还会加入瘦肉,以及我们自家种植的香菇,可谓是人间美味。
关于乌饭的来由,我们并不知晓,也没有相关的书籍流传下来,故事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从奶奶那里得知,曾有一个感人的民间流传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因为触犯了官府,而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
在古代的时候,坐牢的人要家里给送饭,否则会饿毙身亡。
他的妻子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找一家亲戚住下,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也有传说是加入了可口的鸡蛋,更是香味四溢四处飘香,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
大牢的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喷的大米饭,馋得口水直流,因此,明珠送去的炒饭大多都被牢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到了石驮手上的米饭,已经所剩无几了。
因此,明珠的丈夫每天吃到的食物根本不够他的消耗,每天都是饿着肚子的。
有一日去牢房探监,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在与丈夫说了话后,他们都知道了这其中的缘由,伤心地泪珠涟涟,心疼的看着丈夫,但是她无权无势,又是一个弱女子,实在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给丈夫送饭但又不会被牢卒扣吃的好主意。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是指民间所创造并流传于民间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和心灵表达。
它聚焦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内容覆盖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谚语、歌谣等多种形式。
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
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民间文学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真实、朴实、质朴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
民间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变迁,还可以揭示出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间智慧的价值。
此外,研究民间文学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为文化创作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
然而,在民间文学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民间文学的形式多样,内容繁多,需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
另一方面,由于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头传承,往往缺乏文字记载和文献资料。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通过采访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及体现人民群众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总的来说,民间文学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智慧的结晶,研究民间文学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民间文学,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
自己的文化根源,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传统文学论文】“非遗”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路径
【传统文学论文】“非遗”下的民间文学传承与保护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民间文学,在其保护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保存的本真性与活性之间的争论。
且当今的民间文学愈加商业化,社会活动的拓宽使得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传承场域出现了近乎断裂的局面,看似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浪潮发展的民间文学,在当下生存机制已然发生了改变。
非遗;民间文学;现状;传承与保护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此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取得新的文化话语权。
“截止到2018年4月,国家已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间文学类项目共有175项,占总数的9.5%。
”[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其中不乏有部分是出于功利性目的加入进来的,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新的问题。
一、“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多元化发展特征(一)“口传心授”的交互模式文字创造之后,大部分劳动者未能获得读书写字的机会,一段时间内,大众的交流、互动、创作和表演主要依靠口头语言。
“群体中彼此间的知识经验的总结、反思、交流以及传播,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交互模式。
”[2]在过去封建王朝统治制度的影响下,劳动人民内心情感的宣泄以及观念意见的表达往往没有适当的出口,于是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创作出歌谣、笑话、俗语等口头文学来调侃俗世,评论时政。
但这类表达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是流传的时间不长久;二是传播范围受限。
(二)来源于集体的创作成果与作家文学存在显著差异的集体性特征,是民间文学的根本属性。
作家文学是一个人创作出的,而民间文学所呈现的创作源泉则是一群人,一个集体性场合的劳动成果。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和传播者是同为一体的。
一个文本的产生流传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一段原始的歌谣最初可能只有那么两三句话,但在一代一代的传诵中,不同的传播者依据自己的理解不断丰富其内容,构造更为完整的故事情节,久而久之,流传下来的就是一则长篇叙事文。
(三)应时而变的文本信息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
关于民间文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民间文学论文范文2篇关于民间文学论文范文一:民间文学外国文学论文一、加深对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影响的认识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
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
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
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
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
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
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
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
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
民间文学相关论文5100字_民间文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民间文学相关论文5100字_民间文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民间文学相关论文5100字(一):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作为文学中一个特殊类别的民间文学,在民族类院校的教学既有与普通高校的相一致性,也有自身的个性。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少数民族只有语言、尚无文字,民间文学是其主要文学形式,全面反映了各时期少数民族的生活面貌。
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类地方院校,生源构成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文化接受能力差异化、民俗民族文化背景多元化等特殊性决定了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日趋相同,毫无特色可言。
本文针对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当下教学现状,在资料梳理与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院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几方面探讨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突出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特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经查阅资料可知,大部分民族类院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定位与普通高校区别不大,均在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中开设课程,从知识、能力、素质几个方面进行目标的设定。
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围绕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学教程中提出的三点进行设置:一是学生对中国民间文学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学会民间文学鉴赏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增进文学和语言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体系、基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发展历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民间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是指源自于民间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人们在民间生活中创作或传承的文学作品。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创作和传承的文学作品,它不受限于学术门类和专业教育,更贴近于民间生活和民间意识。
它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亲和力,能够表达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观和情感。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通常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而不像学院文学一样以书面形式存在。
这种传承方式导致了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风格。
3. 匿名性: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作者,它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创作成果。
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往往是普通百姓,他们将自己的经验、观点和情感通过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以传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4. 基于传统题材: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多来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
这些题材经过民间的延伸和改编,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故事、歌谣、谚语和神话等文学形式。
5. 简练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简洁直接。
这种特点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并更好地传播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民间性、口头传承、匿名性、基于传统题材和简练明了。
这些特征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间智慧、价值观和情感,对于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至关重要。
民间文学传说论文4000字_民间文学传说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民间文学传说论文4000字_民间文学传说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民间文学传说论文4000字(一):民间文学的视觉艺术研究——凤城的传说为例摘要:“凤城的传说”民间文学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也叫口头文学,一种用口头说话和表演的艺术,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当今的短视频互联网时代,由于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科技发达时代人们的不重视,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文学研究遭遇危机,导致这种文学研究陷入低谷。
因而,人们必需重视民间文学,保护这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传承下去。
在民间文学的大范畴下和初步了解“凤城的传说”民间文学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插画绘本的方式把故事描述出来。
最重要的目的则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插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一个民间故事,从而喜欢上民间文学,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供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插画一、民间文学的基本含义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来自民间,代表着人文社会的精神世界。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口头艺术,是人民大众长期社会生活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口头文学。
“凤城的传说”民间文学,讲述了清远凤城名字的来源,以及凤城的地理形成,作为本地人,对当地的了解非常熟悉,有一个神话故事发生在当地,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一神话故事视觉化,把人们精神世界描述出来,带给大众一些不一样的思想,这就是民间文学被创作出来的初衷。
二、民间文学的现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们都进入了短视频时代,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喜欢时尚、有趣、快速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现在生活的产物来说,了解和学习民间文学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有的追求时尚的人认为这种文学已经过时了。
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讨论文的专业期刊有的已经停刊,有的甚至转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社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老一辈研究者逐渐谢世或淡出研究领域,国家进行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安放在社会学之下,[1]致使民间文学陷入低谷。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张家界的来历张家界早先并不叫张家界,叫青岩山,那时,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
为什么后来又叫它张家界呢,这事儿还得从汉留侯张良说起。
相传,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
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 “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禁打了几个寒颤,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蠢,隐匿江湖。
可是到哪里去好呢, 入江淮,乃刘氏腹地;至留县封国,不能久安;秦岭、巴山,虎豹成群,不是养生延年之处;西北方,匈奴骚扰……他思来想去,只有到南方,找赤松子仙师去。
昔日三闾大夫屈原被流放,曾游荆州、武陵,还给沅、澧二水诸名山留下了许多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想那里必有人间仙境,必多养生乐趣,于是,他便循着赤松子的足迹,上了天门山。
以后,又辗转登上了青岩山。
这里别有天地,正是张良要寻求的“世外仙境”。
从此,他便在这里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了一脉张氏子孙。
据说,张良为了让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侧植了七棵银杏树。
这七棵银杏树长得又高又大,就像七把巨伞,撑在半山腰。
许多年后的一天,一个叫张万冲的朝廷官吏,穿起长袍马褂,乘起八抬大轿,带着妻室儿女,上青岩山游玩。
当他看到这七棵银杏树,像巨人般立在那里,顿起邪心,便想以这七棵树为界,把青岩山这块神奇的土地,通统划为己有。
于是,他请来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树上雕刻一个大字。
这雕匠刻呀、雕呀,雕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刻成七个大字:“指挥使张万冲界”。
字刻完后,张万冲偏着脑壳看了又看。
他一边看,一边念,一边笑: “嘿嘿,这下好了,万古千秋,归吾所有~”当下,他贴出门板大的告示,规定以七棵银杏树为界,方圆五十里,从锣鼓塌至黄石寨,从朝天观到止马塌,一概禁止通行,违者砍头。
并将山寨上所有张氏家族都赶走,他张万冲一脉要在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
他的这道禁令,害得周围的百姓连打柴放牧都得绕道走,害得张氏族人携儿带女,流离失所。
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和影响[论文]
浅析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和影响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一直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民间文学的价值、影响及意义来浅析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及影响。
关键词:民间文学文学价值民族交流民族影响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
在岁月的更替中,他们辛勤劳作、不断创新,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化。
世界间的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地交流和联系。
尤其是文化上,不断地发展融合,造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民间文学的产生和交流促使各民族间文化的撞击、交流和融合,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民间文学的概述什么是民间文学呢?简单的来说,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反应了人民大众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拥有着人民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从先秦开始,就已经记录一些民间文学,很多人认为,民间文学就只是流传于民间,巷尾,反应“民俗”的,但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也不够整体和严密。
今天的人民群众中进行新的民间创作,可以一如既往,进行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等等,这是一种都受大家喜爱的传播方式,但是除了这几种传播方式,我们现在还可以用文字作为工具。
总的来说,在新的民间文学范围产生的时候,除了能够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之外,还是比较注重能在口头流传这一作用的,因为这是民间文学传播的最基本的形式和特点,这样才能使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学进行区别。
二、民间文学的价值1、民间文学具有实用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与一些其他的文学不同,他不太重视文字格律和语言的美感,而是重视他的实用性,具有生活化。
民间文学结课论文《崂山的传说》
《民间文学》结课论文题目:从民间文学浅析《崂山的传说》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13级学号: 6姓名:周丹丹日期:2016年6月28日从民间文学浅析《崂山的传说》一:《崂山的传说》故事简介崂山位于黄海海岸线,以优美的海岸风景和佛道家文化著称。
关于崂山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民间故事。
说是崂山以前叫鳌山。
很早之前海中出了一个修行十万年的大鳌鱼,为祸乡里,百姓不堪其苦。
有一对艺高人胆大的兄妹,哥哥大智和妹妹大勇,意图杀了鳌鱼,结果失败,便远走他乡,寻求他人的意见。
后来在一位纺线的老妈妈、打铁的师傅、一位皮匠和白石山人的指点下,得知杀死鳌鱼的方法和材料,白石山人还帮助两兄妹长成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
在四十八疃乡亲的帮助下,备齐了杀鳌的工具,在八月十五的夜晚,兄妹两人成功将鳌鱼拖到岸上,为了防止鳌鱼挣脱,兄妹两人便站在鳌背上,日夜守护。
后来,大鳌鱼的遗骨便化成了一座山,人们叫它“鳌山”,即后来的崂山。
兄妹两人的身躯化成了鳌山顶上的两座高峰,哥哥化身的高峰叫“巨人峰”,妹妹化身的高峰叫“美人峰”。
由于民间故事来源于民间,是众人的集体智慧,没有确切的版本和作者,所以兄妹杀鳌的传说只是崂山由来的一种说法。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对这一风物传说进行分析。
二:民间的语言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要遵循艺术世界诗意的逻辑,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想象,不一定非得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但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与之大有不同,民间传说由当地百姓编造,依照真实的自然景观,并且根据这些景观的形象巧妙的赋予一些故事,之后再讲给底层群众听,所以语言方面,比较简洁,多用日常化的语言,甚至是方言土语。
例如文中对村民生活的地方是以“村疃”命名,这种称呼在山东地区比较常见,多是民间口语;再如“又要兴风作浪窜上岸来作害人”中的“作害”一词,与文学作品中的“伤害”“迫害”完全不同;例如“还要加上智斗才中”“只是想不出智斗的道道来”,这些平白无实的语言,生动明快,在既定的情景中,对于来自同一地区的读者来说,就相当于身边发生的事,无比熟悉。
学年论文民间文学
课程成绩课程民间文学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2012年 6 月 10 日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民间文学艺术论文(5篇)
民间文学艺术论文(5篇)民间文学艺术论文(5篇)民间文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岭南的民间艺术文化数不胜数,千奇百怪,是中华民间艺术文化中的一块珍宝。
岭南民间艺术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有粤曲粤器、少数民族服饰、传承多年的粤菜、各种雕塑、房屋建筑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的象征。
岭南文化中的南越古墓和开平碉楼以及村落都是世界遗产文化。
广东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者更应当在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加强中同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学校美术中融入的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把其发扬光大。
传承好、创新好岭南文化,也是学校美术教学实践讨论的目标。
二、岭南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术教学的实践既然在岭南出版社出版的学校美术教科书中以及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是那么的具有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岭南民间艺术文化呢?怎样才能让岭南民间艺术文化为学校美术教学实践做贡献呢?(一)岭南服饰融入学校美术教学的实践岭南服饰独具特色,少数民族的服装不仅具有岭南风情,还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得淋漓尽致。
岭南地区中服装文化的代表是瑶族和壮族的服饰。
它们的服饰以红黑为主,装饰各种金银首饰。
在进行第四单元———静物画构图与颜色的学校美术教学中,首先可以教授同学们画静物画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把岭南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画静物画可以画人体模特,也可以画一些物品。
老师可以收集具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或者是一些木屐让同学们作画。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还可以指导同学们仔细领悟画岭南服饰的真髓、岭南服饰的颜色搭配和意义。
红色表达了岭南人士乐观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热忱好客的性格,金银首饰的搭配呈现了岭南地区的经济进展和对子女的祝愿。
木屐更多地为老一辈男士使用的鞋子。
木屐看似不够严厉雅观,但是木屐呈现了岭南人士的包涵性。
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就教授同学们观看服饰和设计服饰,这不仅会增加同学们对岭南服饰的认同,也教会了同学们具有宽广的胸怀,还可以教会同学们画静物图的技巧和对颜色的认知。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摘要]“什么是民间文学”,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
以往关注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
“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民间文学的特征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民间文学;生活特征;本体特征;表演;传统模式民间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形式展示自己的,它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创作和流传都由某一特定的集体共同完成,是一种活态的文学,流传中有变异,变异时有流传。
这是界定民间文学范围的显著的外部标记,也是它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征。
现在所有的学者在确定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几乎都以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作为界定的标准。
这四个基本特征是20多年前确立的[1](P24),对它们的认识是基于与作家文学的比较,而主要不是从民间文学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随着对民间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对这四个基本特征的把握应该更加科学和全面。
一、口头性:一种表演模式口头性(Orality)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特性。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
“如果‘民间文学’只能转换成文字的存在方式,那么可能变成另一种形态的‘通俗文学’,而非‘民间文学’了。
‘民间文学’可以被采集,以‘文字’方式出现,其真正的生命还是在‘语言’上,惟有还原到‘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情景,才能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浓厚情感。
”[2]只有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才能真正展示其艺术和生活的魅力。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民众不是专业作家,一般没有专门的时间学习文学创造和从事文学活动,不能离开生产和日常生活而专心伏案写作。
由于运用的是口头语言,运用口头语言交流的能力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
民众在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时,不需要纸和笔,一般也不需要腾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不会影响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民间文学论文
兼谈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学院:人文学院学号:201326099姓名:赵灿摘要:民间文学植根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融幽默、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可以说凡有井水处即有民间文学。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德育,无可避免会烙上文化的印迹。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
民间文学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民间文学是一座绚烂陆丽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在深入地研究民间文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哪些作品才算民间文学?所以,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找出它和非民间文学的界线,给它划定一个科学的范围,是很必要的一件工作吧。
民间文学本是有其历史范畴的。
在原始社会里,文学作品本无所谓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对于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
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
关于民间文学论文
关于民间文学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问题已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间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民间文学论文范文一:民间文学外国文学论文一、加深对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影响的认识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
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
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
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
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
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
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
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
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论文学院:机电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学号:《中国民间文学》课论文——有关我国汉族人类起源的传说在小的时候,听奶奶讲过有关的人类起源的一些故事,其实没有听懂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很有意思感觉那个人好厉害,有那么大的力气,身体很大呀。
山呀、水呀、草呀、树呀、人呀等等你能看到的都是他的身体化成的,后来有各女的把天上的洞补住了,就这样的一些印象,现在上了《中国民间文学》这个选修,总算对这个故事有了写了解。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
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
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
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使得这个大鸡蛋一下子裂开了,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而混沌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刚分时,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于是就站在天与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敢挪身一步。
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也每日加厚一丈。
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的增高而每日长高一丈。
这样,顶天立地,坚持了18000年。
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
但由于他过度疲劳,终因劳累不堪而累倒死去。
就在他临死之一瞬,没想到全身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云;他呻吟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也就是说,盘古自身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
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
民间文学论文范例及格式
《山海经》中“蛇”形象的分析导言:记得鲁迅先生曾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及他童年时代最喜欢的一本书——《山海经》,里面神态各异的妖魔鬼怪和有趣的神话故事深深吸引着他,其中就提到“美女蛇”这种人首蛇身的吃人妖怪,这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同样提及过。
仔细翻阅了一下《山海经》,发现其中描写“蛇”的篇章很多,且种类繁多,既有自然界的蛇,也有人首蛇身的神,且与人们的生活存在某种密切的联系,值得我们去研究。
所以,我以《山海经》为文本,找出描写“蛇”的篇章,分析《山海经》中的蛇形象,归纳出蛇形象的特点,进而总结出“蛇”在古代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以及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山海经》蛇形象种类功能敬畏与崇拜绪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1这是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所说的。
说到神话自然得提到《山海经》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袁珂先生所说的,《山海经》里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内容纷杂。
奇妙的是,在《山海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动物,而“蛇”是这里最常出现的形象。
查阅资料可知,在《山海经》全书短短31000余字,单“蛇”字就出现了100余次,描述了20余种蛇,有大蛇、长蛇、巨蛇、白蛇、玄蛇、黑蛇、青蛇、赤蛇、黄蛇、育蛇、虎色蛇、化蛇、鸣蛇、飞蛇、肥遗、反鼻蛇、蠕蛇、琴虫、积蛇、雄虺等,还有不少人面蛇身的神,当然还有“蛇谷”、“蛇山”与蛇有关的地名,但这不是文章重点,故不作累述。
我想要做的是结合具体篇章,将《山海经》中蛇的种类、功能进行分类,然后做具体的形象分析,总结古人创作神话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心理。
同时,在翻阅《山海经》中我还发现有“珥蛇”、“操蛇”、“践蛇”这类现象的出现,分析这些现象得结合具体内容和相关研究著述来看。
从古到今,“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爬行动物,也是在文学中普遍出现的一种形象,如成语“画蛇添足”、“杯弓蛇影”,或是用蛇吞象来比喻人心不足,又或是早在《圣经》中出现的蛇诱惑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等等,可见“蛇”这一形象是1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深入人心呀,那么在原始社会里,“蛇”的形象是怎样的?它与神话有什么联系?是否具有某种神秘性、特殊性等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文学》结课论文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
学号:
《中国民间文学》课论文
——有关我国汉族人类起源的传说
在小的时候,听奶奶讲过有关的人类起源的一些故事,其实没有听懂什么,只是觉得好玩,很有意思感觉那个人好厉害,有那么大的力气,身体很大呀。
山呀、水呀、草呀、树呀、人呀等等你能看到的都是他的身体化成的,后来有各女的把天上的洞补住了,就这样的一些印象,现在上了《中国民间文学》这个选修,总算对这个故事有了写了解。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
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
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
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使得这个大鸡蛋一下子裂开了,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而混沌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刚分时,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于是就站在天与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敢挪身一步。
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也每日加厚一丈。
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的增高而每日长高一丈。
这样,顶天立地,坚持了18000年。
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
但由于他过度疲劳,终因劳累不堪而累倒死去。
就在他临死之一瞬,没想到全身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云;他呻吟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也就是说,盘古自身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
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
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
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
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
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
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她感到好高兴。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
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
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
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
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
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
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
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
女娲见女娲造人。
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
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把人类分为男女,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
因为人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
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上《中国民间文学》有感
中国民间文学是指中国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
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在上可的过程中,吴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荷马史诗》的影片,其实我绝得十分好奇,在初中听过也学过这个人,但当时只是为了考试,现在仔细学学,回来查阅了资料,真是有所收获。
对于荷马,我很敬佩,他失明的情况下整理书籍。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盲人)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得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
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
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荷马史诗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
三千多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两部史诗,单就研究结果印成的书,就可以自成一个小图书馆。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
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短歌流传,这些短歌的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
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到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
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