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合集下载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是民间文学的概念。

由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的两端,相悖而又相通。

创作民间文学的是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也可以用民谣、童话、传说等方式保留下来。

或许在文字的使用上,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但是也正因为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民间文学才更能让人理解。

而真正的作家文学,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作家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写下来的作品。

真正的作家文学,是要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创作出来的能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口耳相传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家文学要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为基础,这一个法则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可以印证这一法则的最早的作品,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

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出来的《诗经》是人民大众心声最好的反应,能够供统治者查明得失,整饬吏治,这便实现了《诗经》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

《诗经》中有一篇名篇广为传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样一首民间传唱出来的歌谣,在后代文人的创作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南朝宋时的鲍照曾经写过:“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明代的赵振元曾经写过:“关东之军丁朝衣败叶,暮餐寒沙,则督理粮储,永消硕鼠之奸。

”清代的黄遵宪诗歌之中的义愤更是摄人心魄:“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作家文学是相对于民间文学来说的,它是指由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首先是创作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作家文学是个体性的书面创作。

其次是流传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流传,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是书面流传具有固定性。

再次是接受者意识不同,民间文学接受者参与文学创作;作家文学的接受者需要对作品进行个性理解,无法脱离文本。

最后是审美价值不同,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它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它反映了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作家文学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追求,与民间文学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两者虽然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优秀的作家文学和优秀的民间文学构成中国文学史的主流,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探讨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首先,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其次,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因此民间文学的创作为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

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表现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表现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
的表现
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游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它的故事源流可以追溯到民间传说与口头传统。

这些口头传统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此基础上,作家吴承恩对西游记进行了整理、改编和创新,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传承与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文学传统的继承。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源于民间传说的故事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等。

这些情节在民间文学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作家吴承恩巧妙地将它们融入作品中,使得西游记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同时,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也具有反作用。

西游记成书后,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得到提升。

在此基础上,作家们继续挖掘民间文学的潜力,改编和创新民间故事,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关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吴承恩在改编民间故事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使得西游记成为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交融的典范。

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资源,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促进了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互动的影子。

许多当代作家致力于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将民间故事、传说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赋予作
品新的生命力。

这种互动关系无疑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的例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的例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的例子哎呀呀,咱就说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那可真是太大啦!就好比那《白蛇传》的故事,它在民间流传了多久哇,各种版本那是丰富多彩。

后来好多作家不就借鉴这个故事写出了精彩的作品嘛!就像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的白蛇故事。

还有那个《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一直传颂着他们的凄美爱情。

这可不就激发了无数作家的创作灵感嘛!你看那些把梁祝故事改编成各种文学作品的,不都是受到了民间文学的影响嘛!
再说那《三国演义》,虽然是罗贯中写的,但里面的故事好多都是民间流传已久的呀!什么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经典桥段。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民间文学是那深深扎根的土壤,给予了作家文学茁壮成长的养分呀!
还有《聊斋志异》,蒲松龄不就是听了好多民间的奇闻异事才写出来的嘛。

那些神神怪怪的故事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都是民间流传的宝藏呀!这不就是民间文学影响作家文学的活生生的例子嘛!
民间文学就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宝藏库,作家们在里面尽情淘宝,挑出那些闪亮的宝贝,然后把它们加工成更璀璨的作品。

作家们借助民间文学的
力量,能让作品更接地气,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不是挺好的嘛!所以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那是绝对不能小瞧的呀!
我的观点很明确,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没有民间文学的滋养,作家文学就会少了很多魅力和生命力!。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 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 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 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 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 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 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 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 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 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 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 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 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 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 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 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陆 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 婉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 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 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


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 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 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 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 地要娶她。”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文学是了解历史、思想、文化的重要窗口。

而作家,则是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他们的作品直接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但是,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作品往往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是指发源于民间、流传于人民之中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还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民间文学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的题材广泛而丰富,如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间歌谣等等,这些都成为了作家挖掘和创作的宝贵资源。

作家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情节、人物和语言,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学作品。

比如,古代文学巨匠李白的《庐山谣》中就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这为该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和韵味。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民间文学培养了作家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能力。

作为人民的艺术,民间文学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它以平民化的形式表达着人民的愿望和情感。

作家们在与民间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人民的命运与生活,也能够感悟到人民的真善美。

民间文学的质朴、深入人心的特点,培养了作家对人情世故和社会矛盾的敏感,使他们成为文学的观察者和抒发者。

同时,民间文学所倡导的人民性格、人民思想等,也为作家树立起了正确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导向。

最后,民间文学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它与作家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共通之处,通过民间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以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为例,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民间文学的痕迹,如《狂人日记》中的人民百姓形象、《阿Q正传》中的民间英雄形象等等。

这些作品在表达人民的愿望和抱负的同时,也通过了对民间文学的改造和升华,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瑰宝。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比较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比较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整体.民间文学的产生对作家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家文学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民间文学还为作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家创作时运用的体裁,许多都是直接脱胎于远古时代的歌谣和民间传说等;民间语言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各种口语、谚语、歇后语成为作家创作时丰富的源泉。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以书面文学的形式流传。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对民间文学起过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两者的区别也比较明显。

第一,二者创作(形成)过程不同。

作家文学可以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

如当前某些畅销书的作者,日成万言,可谓高产作家。

而民间文学的创作决不存在此种情况。

一篇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

因此,要追溯一则民间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全民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要。

而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第二,民间文学的流传比作家文学有较强的地域性。

一般说来,民间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集中固定的流传地区,有一个流传中心。

”①比如藏族的神话传说总是以藏民聚居区为中心;东北的二人转又以东三省为中心。

其传播又总是距中心越近则流传越广,甚至家喻户晓;距中心越远则流传越少,甚至无人知晓。

如锦州笔架山一带的渔民都听说过笔架山的由来,出了锦州,闻者便寥寥无几了。

相比之下,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要大得多,受地域局限较小。

第三,传承方式与传承结果不同。

很多古籍,历经千年,随不免在无数次的抄写传承中出现讹误,但在今人看来,仍可见其原貌,这就是纸质媒介传承的好处。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

浅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摘要:同属于文学范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两种文学形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彼此从借鉴中融合,从融合中发展,从发展中相互依存,二者密不可分。

关键字: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关系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作家文学是个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独立创作,最后以文本作品形式出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个体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在文字出现前,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几乎没有联系,彼此像两条平行线,并无交集。

从出现文字起,在一定程度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就相连不断,二者像两条河流一样汇集交融,不可分割。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范围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

(一)创作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是扎根在人民大众生活土壤中的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以口头非文字形式出现,需要在集体场合中进行酝酿,由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修改加工,逐渐形成,以集体创作,是一种全民性创作的产物,可以代表广大民众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趣。

民间文学强调群众性。

不同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产物,由一个作者在较短时限内完成,一旦开始写作,便以文字文本出现,以个体为单位,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而作者也掌握着自己作品的版权。

作家文学强调独创性。

(二)流传方式不同作家文学主要靠纸质媒体承载文字内容,而民间文学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记,代代相传。

因此,作家文学的流传范围较之于民间文学更为广大,受地域局限也较小。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民间故事家,他们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却可以口述很多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解析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家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进行解析。

首先,民间文学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民间文学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歌谣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记录了历史与文化,也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作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例如,著名作家鲁迅通过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创作了《狂人日记》,其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独特的风格。

其次,民间文学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

民间文学的魅力在于其真实、生动的表达方式,它能够直触人心。

作家在接触民间文学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情和独特气息。

这种感受能够激发作家内心的创作欲望,使其产生创作冲动。

作家通过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和吸收,能够创作出更加真实、质朴的作品,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真实感受。

此外,民间文学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家们在与民间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借鉴其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还能够通过对其进行改造和革新,使作品更具个性化和时代感。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许多作家运用了民间故事中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文学的边界,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民间文学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对作家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灵感,并推动了作家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作为作家文库文档创作者,我们需要认识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重要性,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影响力,创作出更加优秀、有深度的文档作品。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作家文学融入民间文学作品的方式及其意义。(20分)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作家文学融入民间文学作品的方式及其意义。(20分)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作家文学融入民间文学作品的方式及其意义。

(20
分)
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一些作品中,作家文学融入了民间文学的元素,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以下将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作家文学融入民间文学的方式及其意义。

1.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融入了很多民间文学的元素,如花草树木、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等。

这些元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融入了很多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元素,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以及大闹天宫、取经之路等故事。

这些元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 《水浒传》
《水浒传》是元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融入了很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元素,如 108 位好汉聚义起义的故事,以及梁山泊聚义的故事等。

这些元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在融入民间文学元素时,都起到了提升作品艺术价值和
文化内涵的作用。

同时,作家文学融入民间文学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使得民间文学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

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

江汉论坛晓苏汪青摘要: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学偏于趋同,作家文学则注重求异;二是,民间文学偏于教化,作家文学则注重审美;三是,民间文学偏于传统,作家文学则注重现代。

本文以典型的文本为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从而寻找两种文学形态相互促进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本质区别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21)06-0098-05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三大区别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

前者属于集体创作,主要以口头形式在民间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或添油加醋,或掐头去尾,或移花接木,或借鸡生蛋;后者属于个人创作,主要以书面形式即文字媒介传递给受众,文本一般来说比较稳定。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虽然形态不同,但作为文学,它们当然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首先,它们都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对社会的一种认识,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对世界的一种发现,对情感的一种表达。

其次,它们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或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并且把语言从交流工具提升成为一门表达艺术。

最后,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想象的功能,要么是集体想象,要么是个人想象,从而使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不过,在看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共同特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它们的不同特征,即主要区别。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主要区别,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个是它们的表面区别,一个是它们的内在区别。

表面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具有集体性;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的结晶,具有个人性。

第二,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讲述而存活,具有口头性;作家文学主要通过书面文字来呈现,具有书面性。

第三,民间文学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具有变异性;作家文学以固定的文字文本供读者阅读欣赏,具有稳定性。

以上三个区别都是显而易见的,一目了然,不必细讲。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四章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学习提示】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各民族文学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

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产生,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具有通俗易懂、口头性强、直接贴近人民大众生活,同生产劳动和歌舞、祭祀、婚嫁习俗、岁时节令等民间文化浑融为一体的有别于作家文学的鲜明特点。

民间文学哺育了各族作家的成长,给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养料;文人、作家对于保存、丰富、提高民族民间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章,应结合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作家创作实践情况,认识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前者对后者的“乳娘”意义。

第一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共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文学由劳动大众用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创作,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民间文学起始于歌舞、宗教、原始艺术浑融于一体的原始文化。

这是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唯一的具有全民性的文学。

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阶级分化,有一部分人,如政治首领、宗教祭师脱离了生产劳动,并掌握了文字。

特殊阶层的出现为文人文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进而出现了有“俗”、“雅”之别的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特别是鸿篇巨制式的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比作家文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自古以来,民间文学对作家的成长,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乳汁,哺育着作家文学的健康发展。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原型和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间的散文体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在有史记载以前已经产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的志怪小说的源头。

后又经唐代传奇和宋代话本的促进作用,逐步过渡到明清章回小说。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作者:仲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作家文学作品超越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和流传的时空限制,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编剧改编进入荧屏,而影视作品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具合理性和感染力,但有时也是扭曲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本来面目。

关键词:故事雏形;人物典型;时空限制;合理性;感染力;扭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民间文学的产生早于作家文学,也就是说在作家文学产生之前已经有了一批民间文学作品,这批民间文学作品有其故事情节和某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而它们也深深影响到了作家文学,具体地说,民间文学作品为作家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和人物典型。

我们以广为流传的《白蛇传》为例,白蛇传的传说被作家编辑成书,后来被改编戏曲,也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光影视作品就多达十几种。

每个版本的故事情节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有白蛇许仙断桥相遇、共渡一只船、白蛇端午节饮雄黄酒现行、白蛇盗仙草救许仙、白蛇水漫金山救许仙等情节,在民间文学作品中这几个情节也是最基本的情节,因此我们说民间故事作品为作家民间文学作品提供了故事雏形[1]。

每个版本的《白蛇传》中的人物都会略有不同,有时会增加许仙的姐姐、姐夫,有的会增加他们的孩子,但是每一个版本中白蛇、许仙、青蛇、法海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人物都是與他们有着密切关系,故事情节也是围绕他们展开,他们各具特色,特点鲜明,具有典型性。

民间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口头流传行。

或是群众间相互传播和流传,或是通过民间艺人或者是传承者进行传播和流传。

但这这种传播和流传具有局限性,很难突破时空的限制。

空间方面,群众活动的范围和民间艺人的活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加之这种方式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方式,而这些流传着往往会使用的方言,对于方言相差较大的地方,这种传播很难进行,因此民间文学传播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由民间传承、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故事、谚语、民间小说等。

而作家文学则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常是书面传承,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1. 传承关系民间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灵感,充分展现了人民裙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作家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通常会根据民间文学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更加贴合民众的口味,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通过借鉴民间文学的元素,作家文学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文学传播民间文学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而作家文学则通过出版、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

作家们在创作中也会借鉴民间文学的传播方式,以期作品能够更好地触及大众,促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融合发展1. 创作手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融合发展愈发密切。

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是积极吸收民间文学中的多种语言形式和叙事手法,使作品更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创新性。

2. 文学题材作家们在选择作品题材时,更加倾向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故事,这与民间文学所描绘的内容高度契合。

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作家们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营造生动的环境,使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3. 文学情感作家文学在借鉴民间文学的也对情感的表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更能触动读者的心弦。

民间文学中蕴含的朴实情感与作家文学的深刻情感得以完美融合,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更具有时代性。

四、总结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但二者之间并非割裂关系,相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家们在创作中积极吸收民间文学的精华,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民众、更丰富多彩。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表现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表现

结合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论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表现摘要:一、引言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及关系2.《西游记》的成书过程简介二、《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民间文学影响1.民间故事与传说为《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民间信仰与习俗对《西游记》的宗教色彩的影响3.民众的审美趣味对《西游记》的艺术风格的影响三、《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作家文学影响1.文人的参与使《西游记》故事更加完善与系统2.文人的审美情趣对《西游记》的艺术提升3.文学传统与历史背景对《西游记》的深度影响四、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作用的体现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西游记》中的融合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例子五、结论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西游记》中的相互作用对文学发展的意义2.对未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关系的展望正文:《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成书过程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指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口耳相传的文学,而作家文学则是文人的创作,具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审美追求。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从民间故事到文人创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文学对《西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民间故事与传说为《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西游记》中的情节,如孙悟空的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都可以在民间故事与传说中找到原型。

其次,民间信仰与习俗对《西游记》的宗教色彩产生了影响。

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使得《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形象充满了民间气息。

最后,民众的审美趣味对《西游记》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影响。

如《西游记》中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等,都体现了民间的审美趣味。

然而,《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并非仅限于民间文学的影响,作家文学对《西游记》的成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领域中两种重要的文学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通联和区别。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并由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以下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如民间歌谣、谚语、童谣等。

2.裙众性:民间文学源自人民裙众的生活和工作,具有普遍性和裙众性。

3.丰富多样:民间文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

二、作家文学的特点作家文学是指由专业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以下特点:1.书面传播:作家文学多是以书面形式传播流传,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2.精英文学:作家文学是由专业作家创作,具有一定的高艺术性和思想性。

3.广泛影响:作家文学作为精英文学,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两者关系举例说明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典型的作家文学作品。

但在《三国演义》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吕布与貂蝉的爱情故事、三国英雄的传奇故事等,这些元素都源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相互交融的现象,共同构成了这部文学经典。

2.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既具有艺术性,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学的内容。

他的漫画作品中常常描绘了民间传说和谚语故事,如《老子有喽啰》、《丰子恺漫画》等,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通联,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元素。

四、结论通过以上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联。

民间文学作为源头和根基,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创作素材。

而作家文学则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艺术再现,将民间文学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共同构成了文学宝库。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浅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起源于原始公社活动,是劳动人民用一种叙述方式来讲述生活、塑造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分为三大类:一是民间故事,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作品。

二是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绕口令、对联、酒令等等韵文作品。

三是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包括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小戏和曲艺。

曲艺包括评书、弹词、快板、相声等多种说唱文学形式。

作家文学是由专门作家创作的有一定书面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包括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形式。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各有千秋却又相互链接。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着许许多多的关系,首先,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结果,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的表现。

其次,作家文学的许多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于民间文学。

再次,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依存。

最后,作家文学的艺术形式受民间文学影响,历代作家在创作中的体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都受民间文学的影响。

段宝林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学概要》中说到“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公社的时代是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产生以后,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专业的作家,这才有了‘作家文学。

””许许多多作家文学的出现都源于民间文学,比如说李季在创作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时候,曾经在陕北下苦功收集民歌,当时他记下的民歌素材有十多本,每一篇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

再如闻捷写《天山牧歌》的时候也曾深入新疆民众的生活,学习新疆民歌。

他当时记录了将近三千首的当地民歌。

由此可见作家文学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结果,作家文学表现着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的许多创作素材与灵感来源于民间文学。

例如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白衣鸟》改编的《灯花》取得了成功。

再如唐朝的《竹枝词》、《柳枝词》等,原本是无名氏所作,后经作家的润色得以流传下来。

这些种种都是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提供了素材和灵感,白居易的《长恨歌》正是源于李隆基与杨贵妃的传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多源于神话故事里的原型。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具有不朽艺术魅力和独特心灵信息的民间文学是文学大家族中诞生最早,生命最活跃,内涵最丰厚,影响也最久远的一支。

它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是人类生命过程中吟唱的第一首心灵之歌,是人类精神心理审美潜能的第一次外射,虽然还显得幼稚,粗糙,但天籁自鸣,自然质朴,与人的本性灵犀相通,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悠悠历史中奔流飞扬的文学长河的源头。

在人类初期尚无文字的久远年代,民间文学曾经长期占据着“文学”的全部空间。

同时它又是一种最年轻的文学,由于它以最自然朴素的口头语言形式同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最切近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心理愿望相联系,成为他们最可靠的精神伴侣,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与人民大众“相依为命”,不仅古老的作品世代相传,同时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又不断地创造出大量新作品。

时至今日,依然活生生地在人民大众中自然而然地生存着,流传着,发展着。

著名作家、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学是山野文化的精灵,更是作家们的一座语言富矿,值得那些勤奋而独具慧眼的作家开采利用,并受用终身。

民间文学,无论其传统形态还是现实形态,都更多地浸润着民族文化和民众心理的源汁源味,包蕴着真实而丰厚的社会内涵,既是民族文学自然质朴的一支,又是民族文学发展演化的源头、土壤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史地位。

历史地看,民间文学的诞生,从内容、形式、审美经验及艺术创造上为作家文学准备了必要的文化前提;后者或直接从民间文学的内容形式转化而来,或在借鉴民间文学艺术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新的生活发展创造而成。

可以说,作家文学的血肉神韵之中都活跃着民间文学的因子,没有民间文学的奠基,便没有整个文学的大厦。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五个层次:首先,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哺育了作家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希腊神话(民间)不仅是希腊艺术 (上层)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源 泉)”。
•高尔基:“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是从民间 集体创作的宝藏中吸取滋养,自古以来这宝藏曾提 供了一切诗的概括。一切有名的形象和典型。”
•作家文学源于民间文学,并从中吸收养分。
第二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 作家在长期接触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民间文学 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间通俗语言,创作诸多艺术风格和语 言特色接近民间文学的作品。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脱胎于 乐府诗(汉魏六朝时宫廷乐府从民间采录的民歌诗曲)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 月,寄情千里光。”
三、在民族心理素质和文化原型上民间文学对作 家文学的影响
•作家仍在吸取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和思想内 容,但其目的是为了从民间文学中探寻在广大民众中表现 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借鉴民间 文学的表现手法更好地加以表现。
•刘绍棠:“民间文学是乡土文学的一个来源,一条主根。 从我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与民间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汉卿《窦娥冤》系根据晋干宝《搜神记》中的“东海 孝妇”为原型
二、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为求美而失真 因文化与审美观的时代差异和政治考虑对民间文学作品 加以“合理化”
第四节 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互相影 响的中介 • 通俗文学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中介
•回族作家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就是借鉴民族民间文学而获 得成功的重要个案
•“原型批评”学说
•原型(archetype)(民话雏型)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的象征、主题、人物、意象和结构单位。
•原型来源于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 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都有体现,能引起人们世代传存于 潜意识层次的强烈共鸣
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三个层次。
一、题材和思想内容上: 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 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韦其麟根据壮族传说《百鸟衣》改编的话剧《灯花》取 得巨大成功来自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合理改造 •不同民族民间文学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的共通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2、作家文人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再创作
•“妹命毒,青春年少死丈夫,妹过塘边鱼也死,妹过青 山树也枯。”“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走过 塘边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第三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一,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
•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 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 记录
•世界最早的灰姑娘故事是9世纪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 “叶限”故事
•西汉刘向《说苑·善谏篇》中记录了春秋时楚康王之弟 鄂君子皙泛舟时越人舟子为其所唱“越人歌”: •“滥兮忭草滥兮予昌矜泽予昌州州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 乎昭澹秦俞渗提随河湖”。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仍然是唯一的全民性的文学,民间文学 是各民族文学的源头和母体。
•民间文学是各民族民间文化的结晶,是民间宗教 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 口头艺术表现手法的总汇,由此决定了民间文学是 作家文学的母体,是增加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历 史地位。
性恰恰说明了共同的人性之所在和跨文化交流的可能 性
二、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体裁上:
• 竹枝词原为巴渝一带少数民族先民所创,被刘禹锡所借 用,创造出竹枝词这一种新体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情。” 土家民歌中:“风吹毛雨满山中,十天下了九天雨,山头 山坳雾蒙蒙,问妹想晴不想晴?”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象落雨又象晴,你看那边那个妹, 又想恋郎又怕人。” 白居易《竹枝词》云“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间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熬江州病使君。”
仓央嘉措情歌:
《仓歌》:“一次喝酒没醉,二次喝酒没醉,幼年情人劝 酒,一杯酩酊大醉。”民歌“好酒不曾醉,次酒不曾醉, 情人斟一杯,马上醺醺醉。” 《仓歌》:“人群广众之中,请别泄露秘密,你如心中有 情,请用眉眼传递。”民歌:“在许多人中间,不要向我 微笑,如果真心相爱,请把靴带解下。” 《仓歌》:“虽然肌肤相亲,不知情人真心,不如手指划 地,算出天上星星。”民歌用“手指画地,还可算清天上 星星,正在热恋中的情人,却猜不出她的心理。”
2、表现手法上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影响 在表现手法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多有继承,民间 文学表现手法最富特色的在于比兴的发明和运用
•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柳州壮族山歌:“手臂挑花种红豆,进骨相思你 不知,那日拉手过水面, 情深寸步也难移。”
3、民间文学在语言ຫໍສະໝຸດ 用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当代作家创作中借用民间文学推陈出新
乔羽对“乱山歌”的改造
《聊斋》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 一时都到心里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 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重, 几分诙谐,几分幽默,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
湖北“郎在外面踢踏踏响起来,姐在房中睡卧坐立不自在, 娘问女儿是么呢响?后背林中乌鸦、喜雀,一脚踩踏干丫, 湿丫,烂丫,闷丫,枯丫,细丫,劈劈拍拍,叽叽喳喳, 乒乒乓乓,哗哗啦啦,倒下来,落下来,垮下来,老母你 不必挂心怀。” 安徽“眼望乘姐靠门庭,一对金莲往外伸,眉毛弯弯初三 月,眼睛好似过天星,赛天灯,赛天灯,赛他个三八二十 四盏琉璃灯,乘姐不是凡间人。” 陕南汉中“拉调子”“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 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那样好哇,唱 得奴家脚火巴手软,手软脚火巴,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 绫罗不织听山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