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对话体”课型研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对话体”课型研究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品读本文,在达成文从字顺翻译古文的能力基础上,要注重引领学生读懂桃花源的故事,读懂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结合注释翻译文章。在通读文章之后,能大概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但是渔人的所见、村人的热情招待和真诚讲述以及再也找不到桃源的结局等一些渗透着作者社会理想的文本细节,是学生自己学习很难达成的。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文从字顺地翻译文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研读文本,参与对话情境,感受桃源之美;
3.理解桃源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参与对话情境,感受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桃源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教学准备:预习单、课堂学习单、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对话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2分钟)
引导学生猜想“源”字,激发学生探秘桃花源的兴趣。
二、读者与渔人对话(13分钟)
(一)忽逢桃花林
【投影展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小组合作,翻译第一段,并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生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学生作为读者,采访渔人。
(学生分饰读者和渔人,根据文本实施对话)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渔夫先生,您是专程来探访桃花源的吗?
(2)渔夫先生,您此时此刻有什么感受?
(3)渔夫先生,您有什么新发现?
(二)欣赏桃花源
1.小组合作,翻译第二段,并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投影展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引导学生采访渔人。
(学生分饰读者和渔人,根据文本实施对话)
【投影展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渔夫先生,您眼前都看到了哪些画面?
(2)渔夫先生,您喜欢这里吗?为什么?
二、渔人与村民对话(22分钟)
小组合作,翻译第三段,试着还原渔人和村民对话的情景。
(生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一)师生对话示范
【投影展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教师饰渔人,学生饰桃花源的村民,师生一起设计对话。
2.对话展示
(师生分饰渔人和村民)
村民:客官,您从何处来?
渔人:我从武陵来。
村民:请您到我家里来做客吧。(到家后)赶紧摆上酒,杀鸡做饭,我们要招待贵客。
渔人:您真是太客气了。
1.请同学们点评对话,基于文本探究设计对话要注意的问题,引
导学生深研文本,设计精彩对话。
(二)生生对话尝试
【投影展示】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1.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对话。
热情的村民邀渔人来到自己家中,设宴款待了他。酒足饭饱过后,自然就聊了起来。请大家细读这几句,同桌合作,根据情境,展开想象,猜猜他们都聊了些什么。
2.对话展示
(三个学生,分饰渔人、村民和村民的父亲)
3.插入资料
东晋,当时社会黑暗,政府腐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引导学生阅读补充的资料,和文本中描写的社会状态进行对比:阅读了这段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三、读者与陶渊明对话(7分钟)
【投影展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小组合作,翻译第四五段。
(生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作为读者,我们不禁想问:“陶渊明先生,您为什么没有让渔
人再次找到桃花源?”
(学生通观全文,寻找作者在行文中铺设的层层铺垫,深读文本,寻找原因)
1.总结提升
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他心痛;看到苛捐杂税盘剥百姓,他心痛。陶渊明为我们描绘桃花源,是想给苦难的人们以希望,给痛苦的心灵以慰藉。同时,东晋承袭了门阀制度,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陶渊明这种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无力回天,只好躲到红尘之外,去寻找一片净土。
教学评价:
此堂文言文阅读课,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话体”呈现教学过程,促成了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促成了语文课堂的“趣读”。
在这堂语文课中,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就是三大组对话:“读者与渔人对话”、“渔人与村民对话”、“读者与陶渊明对话”。
三个大的版块,支撑起了整个课堂。特别是前两个版块的设计,老师给了学生两个大的活动空间,放手让学生读书、感悟、体验、表述。这个对话体的好处就是,将学生完全带入了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要让对话更好地实施,老师用到了情景体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