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阳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2008年12月
(摘要)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为咸阳市全市域,包括2区、10县和1个县级市,即秦都区、渭城区、彬县、淳化县、旬邑县、长武县、永寿县、乾县、礼泉县、武功县、泾阳县、三原县和兴平市,总面积为10196km2。
主要任务: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全市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和产业布局,从市域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协调好各县(市)区间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系、市域产业发展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关系,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布局与城镇规划建设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等问题。
主要内容: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的确定;产业发展的布局及其空间协调;产业发展布局的支撑保障体系;市域空间管制以及规划实施的措施建议等。
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7年,规划近期为2008—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规划目标:通过科学定位、集群创导、产业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形成发展方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竞争优势突出、区域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支撑保障有力、发展运行高效的产业格局,使产业发展布局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指标:
(1)经济指标
到2010年,GDP达到900亿元,年均递增约16%,人均GDP达到17000元;到2020年,GDP达到2000亿元左右,年均增幅保持在10%左右,人均GDP超过
40000元。
(2)产业发展指标
到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约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年均递增约1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年均递增约17%。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49:3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50亿元,年均增长约18%。
通过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使其总产值达到770亿元,年均递增约20%,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
其中,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
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约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约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递增约13%。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0:50。
空间布局:到2010年,市域产业初步形成南部以现代制造业、城郊农业、休闲养生和遗产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中部以建材、优质苹果及肉畜产业为主,北部以能源化工、优质林果和肉畜、生态旅游产业为主的空间发展格局。
通过优化整合和布局调整,依托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以产业园区为主要布局形式,在电子信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建材等领域,培育17个主导产业明显的特色产业园区(基地)。
其中,在南部重点建设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平市装备制造工业园等10个产业园;在中部重点建设泾阳建材工业基地和乾县建材工业基地等2个建材工业基地;在北部重点建设旬邑县旬东太村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彬县泾北煤电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5个产业园。
到2020年,通过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主导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园区与城镇协调发展,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区产业分工明确、特色发展、合理布局的发展格局。
产业布局总体框架:
根据资源分布、各产业发展基础及布局、城镇空间分布以及主要交通干线布局等现状,以“带”和“轴”为产业集聚导向,以“区”为产业分工导向,构筑“一带两轴三区”的市域产业总体布局框架。
一带——即南部沿陇海铁路、咸铜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以咸阳市区和兴平市区、武功及泾阳县城为主要依托的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
两轴——即依托312国道和在建的福银高速、西平铁路等区域交通干线组成的交通廊道,以及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等县和主要重点镇的产业发展主轴;依托211国道和三原、淳化、旬邑等县城和主要重点镇的产业发展辅轴;
三区——即南部现代制造业、城郊农业、休闲养生和遗产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区;中部建材、优质果品及肉畜种养产业综合发展区;北部能源化工、优质林果和肉畜种养、生态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区。
区域空间管制:
禁止开发区:该区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的3个自然保护区(石门山自然保护区、爷台山自然保护区、翠屏山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石门山森林公园、乾陵森林公园、王家山森林公园、翠屏山森林公园、嵯峨山森林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槐树林生态旅游区、水帘洞风景名胜区、张家山风景名胜区、郑国渠旅游区)、4951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0处)。
限制开发区:该区包括彬县、长武、永寿三个县的全部,旬邑、淳化两县的大部分地区,乾县、礼泉两县的中北部地区,以及泾阳北部5个乡镇和三原北部的7个乡镇,共115个乡镇。
水土流失严重,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区之一,另外由于雨量偏少、土地坡度大且向阳,干旱成为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区内积温偏低、土壤瘠薄、灌溉面积小、耕地土壤肥力低下、农作物产量低且波动大,适宜发展林果业;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煤炭工业和建材工业。
重点开发区:该区包括乾县、礼泉两县南部和秦都、渭城、兴平、武功四地的塬上部分,共45个乡镇。
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仍较发育。
优化开发区:该区包括三原县10个乡镇、泾阳县12个乡镇、兴平市10个乡镇、秦都区6个乡镇、渭城区4个乡镇、武功县9个乡镇,共51个乡镇。
区内土地平坦,土层深厚而肥沃,灌溉设施齐全,不仅是全市粮棉的主产区,也是菜、肉、奶、蛋、禽的集中产区。
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城镇、交通发展快,经济基础好,是全市工业生产的中心基地。
近期发展规划:
(1)规划年限
近期规划年限:2008—2010年。
(2)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果显著提高。
GDP达到900亿元,年均递增约16%,人均GDP达到17000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约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年均递增约1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20亿元,年均递增约17%。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49:3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50亿元,年均增长约18%。
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770亿元,年均递增约20%,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
其中,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装备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
初步形成南部以现代制造、城郊农业、休闲养生和遗产文化旅游为主,中部以建材、优质苹果及肉畜种养为主,北部以能源化工、优质林果和肉畜种养、生态旅游为主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同时,在电子信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建材等领域,培育17个主导产业明显的特色产业园区(基
地)。
其中,在南部重点建设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平市装备制造工业园等10个产业园;在中部重点建设泾阳建材工业基地和乾县建材工业基地等2个建材工业基地;在北部重点建设旬邑县旬东太村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彬县泾北煤电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5个产业园。
远景规划构想:
基本思路:以促进咸阳市域经济社会积极、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产业链条集聚从工艺性向价值性转变;推进产业结构有序调整,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逐渐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考虑环境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工业的理念,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市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坚持产业结构与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适应城市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的趋势,以发展产业集群和促进城市群形成为方向,科学合理配置产业空间。
规划构想: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加工精细程度的提高,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建设现代高效创汇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生态化水平;逐步提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及在产业发展中所占比重,不断改造并稳步发展原有工业中的能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不断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信息、科教、中介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统筹合理安排产业、城镇和生态三大空间,强调城镇与产业的互动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中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完善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各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市域“一带两轴三区”的总体框架内,发展30个以上主导产业明显的特色产业园区(基地),进一
步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链联系紧密、产业分工与配套协作科学合理、产业集群与城镇群互动发展、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的市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