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具体实施编制的,本轮规划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原则制定本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并明确从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形成土地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等方面保障规划的实施。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好处于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超常发展的时期,用地需求比较旺盛。
规划期内,如何保障有力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土地支撑,如何做到保障粮食安全,因此,编制好本轮规划,对全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开始生效。
本规划的修改调整须经批准机关审批。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突出整体控制和区域统筹;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合理确定全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整治、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规划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第二节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规划和控制,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201127095033)
A.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涟源市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涟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涟源市城乡土地利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规划》以2005 年为基期年,2020 年为目标年,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地域范围为涟源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189493.40 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基础、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 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13.50 万,其中城镇人口42 万人,城市人口15.50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 亿元,人均为10600 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48:36 。
规划到2020 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20 万,其中城镇人口57 万人,城市人口24 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7.5%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 亿元,人均为25800 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47:40 。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一化三基”发展战略、以及涟源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土地利用战略是: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构筑“一点三轴”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常政办函[2011]97号
【发布部门】常德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1.08.22
【实施日期】2011.08.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实
施工作的通知
(常政办函〔2011〕9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为做好《规划》的贯彻实施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规划》贯彻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指导我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市加快实施“新型工业
化”,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认真贯彻实施《规划》,对于落实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统筹全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制度
(一)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全市城乡建设、土地开发利用等各项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除法定情形。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的通知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29•【字号】常政办函[2006]43号•【施行日期】2006.08.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的通知(常政办函〔2006〕43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工作方案为全面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和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的整体安排和统一部署。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调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布局,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依据。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要求,统筹保护耕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对土地的需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安排与布局,统筹区域用地布局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统筹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友好,切实保障生态建设用地需求;2、以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为准则,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3、以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3+5”城市群(长株潭+岳常益娄衡)的发展战略,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用地需求;4、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基本要求,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机制、坚持用地发展与改革的办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送审稿)长沙市人民政府二OO九年五月目录1 引言 (1)1.1 规划修编背景 (1)1.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2)1.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3)1.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3)1.5 规划基数 (4)2 区域概况 (6)2.1 区位条件 (6)2.2 自然概况 (7)2.3 历史文化 (8)2.4 经济社会 (9)2.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0)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有待快速扩展 (12)3.2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12)3.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13)3.4 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13)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15)4.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4.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16)4.3 人口和城镇化率 (18)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5.1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 (22)5.2 土地利用适宜开发度评价 (23)5.3 土地利用开发度-保护度关联分析 (25)5.4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26)6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8)6.1 建设用地总规模 (28)6.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6.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36)7 耕地补充分析 (39)7.1 耕地补充潜力分析 (39)7.2 耕地补充预测 (42)8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43)8.1 耕地保有量 (43)8.2 基本农田保护 (46)9 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47)9.1 生态控制区 (47)9.2 关键节点 (47)9.3 区域景观格局 (48)10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50)10.1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50)10.2 中心城区主要扩展方向 (53)10.3 中心城区扩展范围 (53)11 规划指标分解 (56)11.1 湖南省下达给长沙市的指标 (56)11.2 指标分解内容 (56)11.3 指标分解结果 (57)12 关于规划修编过程 (59)12.1 规划修编工作流程 (59)12.2 规划修编组织 (60)12.3 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62)12.4 规划大纲编制 (63)13 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65)1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13.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7)附表 (68)1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和土地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5.31•【字号】娄政办发[2010]9号•【施行日期】2010.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娄政办发〔2010〕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娄底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规划》是指导我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市加快实施“加速赶超”、“三基地(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制造业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一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一枢纽(区域性交通枢纽)”战略,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融入“3+5”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形势将更加严峻,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认真贯彻执行《规划》,对于落实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统筹全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依法依《规划》用地的意识和观念。
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实施动态评估,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措施,严格执行1.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规划》是我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七星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涟源市国土资源局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编制目的 (1)二、规划编制任务 (1)三、规划编制依据 (1)四、规划编制期限 (2)五、规划编制范围 (2)六、规划效力与调整 (2)第二章镇域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一、镇域概况 (3)(一)自然地理条件 (3)(二)社会经济状况 (3)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 (3)(二)土地利用特点 (5)(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 (6)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6)二、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6)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 (7)一、农用地 (7)二、建设用地 (7)三、未利用地 (7)第五章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8)一、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 (8)(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8)(二)一般耕地区 (8)(三)一般农地区 (8)(四)林业用地区 (9)(五)城镇建设用地区 (9)(六)村镇建设用地区 (9)(七)村镇建设控制区 (10)(八)采矿用地区 (10)(九)其他用地区 (10)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0)(一)允许建设区 (10)(二)有条件建设区 (11)(三)限制建设区 (11)第六章重点村镇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1)一、重点村镇用地 (11)(一)城镇用地 (11)(二)重点村镇用地 (11)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2)(一)交通项目用地 (12)(二)工业项目用地 (12)(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12)第七章土地综合整治目标、途径和措施 (12)一、土地综合整治目标 (12)(一)土地整理 (12)(二)土地开发 (12)(三)土地复垦 (13)二、土地整治的途径 (13)三、土地整治实施措施 (13)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 (13)一、生态环境现状 (13)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4)一、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14 二、发挥规划的指导性 (14)三、实施规划的措施 (14)前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引导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洛市商州区等6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洛市商州区等6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07•【字号】陕政函[2011]106号•【施行日期】2011.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商洛市商州区等6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11〕106号)商洛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商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9号)、《关于商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11号)、《关于丹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12号)、《关于柞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13号)、《关于洛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14号)和《关于山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商政字〔2011〕15号)收悉。
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和柞水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在《规划》实施期间,你市要督促各县(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促进各县(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一)商州区: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26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3033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06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02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以内。
(二)洛南县: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2267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39334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36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3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1平方米以内。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7年修订版)湖南省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区域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第二章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8)第三节目标任务 (9)第三章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12)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12)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3)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 (14)第四节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第四章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16)第一节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6)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 (17)第五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9)第一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9)第二节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20)第六章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长株潭城市群区 (22)第二节环洞庭湖区 (24)第三节湘中南区 (25)第四节大湘西区 (26)第七章注重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28)第一节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28)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功能与环境质量恢复治理 (29)第三节因势利导发挥土地生态功能 (30)第八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2)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32)第二节新型城市化建设用地工程 (33)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工程 (34)第四节民生用地工程 (55)第五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55)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8)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在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中处于先行和龙头地位。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对于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和扶贫攻坚战略的推进,《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实施及全省“四大战略版块”的形成,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在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空间战略格局亟需调整。
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
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涟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4.15•【字号】涟政通〔2020〕3号•【施行日期】2020.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涟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的通告涟政通〔2020〕3号为坚决遏制耕地抛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有效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禁耕地抛荒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严禁耕地抛荒。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占用耕地,严禁闲置、荒芜耕地。
对零星抛荒丘块,由村组集体组织代种代管;对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在保持原有承包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流转恢复耕种;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二、依法流转耕地。
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单位或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平等、自愿、有偿进行流转。
对无力耕种的,村组集体应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
对外出创业弃耕的耕地,由村组集体书面告知承包户限期恢复耕种;逾期未恢复耕种的,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流转土地经营权,坚决杜绝耕地抛荒。
三、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坚决制止和纠正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对已经非农化、非粮化能恢复种植粮食作物的,尽快恢复种植粮食作物,并同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
鼓励支持有耕作条件的地方发展双季稻生产,水稻功能区内至少种植一季水稻,其他耕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
四、严格执行种粮补贴政策。
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原则,规范补贴发放操作程序,对已转为非农地和抛荒的耕地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五、加大种粮扶持力度。
加大对集中育秧、机插(抛)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扶持力度,统筹资金,对专业化集中育秧、新购置插(抛)秧机、轮式拖拉机等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在原补贴标准上适当进行累加补贴,对开展机插(抛)、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进行作业补贴。
湖南涟源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南省涟源市人民政府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总则 (1)一、现状与形势 (2)(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2)(二)上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成效 (4)(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6)(四)形势与要求 (6)二、指导原则和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规划目标 (9)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产业布局 (11)(一)矿业空间布局 (11)(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方向与总量调控 (11)(三)矿产资源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15)(四)矿业布局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 (16)(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退出机制 (17)四、绿色矿业发展 (20)(一)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 (20)(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20)(三)矿山用地与复垦 (21)(四)矿业循环经济 (22)(五)绿色矿山建设 (22)(六)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23)(七)绿色矿业管制措施 (23)五、部省市级发证矿业权设置区划 (24)(一)探矿权设置区划 (24)(二)省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5)(三)市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5)(四)勘查开发监督检查 (25)六、县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7)(一)县级发证采矿权开采总量 (27)(二)县级发证采矿权开采布局 (27)(三)县级发证采矿权设置区划 (29)(四)县级发证采矿权准入退出条件及监管 (29)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31)(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1)(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机制 (33)八、重点工程 (36)(一)基础性矿产勘查评价工程 (36)(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 (36)(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 (36)(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 (37)(五)绿色矿业发展建设工程 (38)九、规划实施管理 (39)(一)落实规划目标,完善考核制度 (39)(二)强化规划审查,严格规划调整 (39)(三)制定激励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40)(四)实施动态监管,完善评估机制 (40)(五)完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0)附则 (41)附表目录附表1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附表2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附表3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4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附表5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探矿权现状表附表6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涟源市主要采矿权现状表附表7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规划表附表8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附表9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探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10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附表11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资源采矿权设置区划表附表12 湖南省涟源市矿产资源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表附表13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产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三率”规划表附表14 湖南省涟源市主要矿区最低开采规模和“三率”规划表附表15 湖南省涟源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表附图目录总则“十三五”时期,涟源市将迎来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先行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省应急产业基地等发展机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涟政办发〔2018〕8号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涟政办发〔2018〕8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蓝田街道办事处、娄底高新区及社会事务管理处、市政府各局、各直属机构:《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涟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4月17日涟源市201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湘政发〔2011〕51号)、《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娄政发〔2012〕12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涟源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20年)全市共划分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个,中易发区3个,低易发区3个,其中5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详见附件1)如下:1.伏口镇东北部——七星街镇北部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2.白马镇——荷塘镇——金石镇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
3.七星街镇南部——桥头河镇——龙塘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4.伏口镇中部——湄江镇——安平镇西南部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5.斗笠山镇——枫坪镇——石马山镇地面塌陷高易发区。
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第四章建筑间距控制第五章建筑后退控制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第七章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第八章环境与景观风貌控制第九章工程规划第十章奖励与处罚附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规划图则的控制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要求,特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文本)。
凡在本规划规定范围内的任何拆建、改建、扩建和新建项目,均应服从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条本规划由《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分图图则)和《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
文本、规划图和分图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三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的范围西至振定路,东部与东风路接壤,北至涟水,南至邹家湾,规划控制面积约48公顷,规划控制范围由《涟源市工业桥下游涟水河南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图图则》(以下简称《总图图则》)界定。
第四条本文本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发展指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湖南省和娄底市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五条本文本经涟源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解释权属涟源市规划局。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六条本文本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第七条以地块为单位整体成片开发时,地块内用地界线及地块内的道路可根据实际开发建设需要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做适当调整,但其建设强度必须符合图则中提出的控制指标要求。
第八条图则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如需如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
第九条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其使用性质应与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相符。
第十条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更及建筑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后使用性质与所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不符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并符合下述“各类建设用适建范围表”的规定。
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4.28•【字号】娄政发〔2016〕7号•【施行日期】2016.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娄政发〔2016〕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现将《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娄底市人民政府2016年4月28日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湖南省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湘政发〔2015〕5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江流域、湘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污染严重水体及中心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较大幅度减少,中心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县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100%,主要水库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7.9亿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69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提高到0.54以上。
二、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小型工业企业。
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
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型生产项目。
XX行政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脉
水蔓延发展。涟水河的生生不息滋 养了涟源的水城风貌。
山 脉
涟源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南 北两条山脉如两道绿色屏障呵护着 涟源的每一寸土地。
21
3.1 目标需求
综合发展环境下的目标需求判断
3 概念规划
综合判断,涟源应打造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城市品牌,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为:建立 文化空间印象、创造特征功能主体、彰显环境人居品质
新城价值:涟源市追溯到原点是以水兴城,顺水蔓延发展。涟水河的 生生不息滋养了涟源的水城风貌。
山水脉络:涟源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南北两条山脉如两道绿色 屏障呵护着涟源的每一寸土地。
城 脉
涟源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生态资源赋予 了涟源独特的城市风貌,以水兴城,依 山发展。
水
涟源市追溯到原点是以水兴城,顺
龙坳山 245M
东北视角鸟瞰
福涟路
二阶台地 155M160M
涟水河 131M
一阶台地 135M145M
主视轴鸟瞰
西南视角鸟瞰
西侧视角鸟瞰
15
A-A B-B C-C
2.6 生态资源
2 现状解读
内部景观资源分析
规划区内景观资源丰富,背山面水,视野开阔。区内分布着多个水塘, 植被覆盖率高,其中不乏具有较高价值的古木。基地良好的自然景观 资源为行政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规划中应充 分体现对地形地貌特征的巧妙利用,以打造一个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 的行政中心区。
“围城故地,活力新区”
——涟源市城东行政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成果文本2013.07
——还原“围城”内涵,传承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活力中心 ——体验“亲水”生活,感受自然与城市共生的人居环境
总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涟源市土地利用的要求,根据涟源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涟源市城乡土地利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制定土地利用战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20年为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地域范围为涟源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189493.40公顷。
第一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基础、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强势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构建和谐社会。
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13.50万,其中城镇人口42万人,城市人口15.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人均为10600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48:36。
规划到2020年,预测全市总人口达到120万,其中城镇人口57万人,城市人口2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人均为25800元左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3:47:40。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一化三基”发展战略、以及涟源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三化,乘势而上,超常发展”战略,确定市域土地利用战略是: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构筑“一点三轴”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岳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增强区域防洪能力;工矿废弃地复垦必须调查土壤环境质量,并依据土壤环境质量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污染,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体现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的政策机制,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的红线管控制度体系。
第二章
第七条区域概况
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经112°18′31″~114°09′06″、北纬28°25′33″~29°51′00″之间,土地总面积1485778.73公顷,辖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屈原管理区、汨罗市、临湘市、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和平江县十个县(市、区)。岳阳市是承接长株潭辐射,促进两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是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型工业化基地。
第十条存在的问题
1.耕地占补平衡压力逐渐加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项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各项建设将不可避免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而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宜耕土地后备资源面积仅为32583.96公顷,且经过多年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许多开垦条件好、面积大、易开发的后备资源已被开发利用。随着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的持续减少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的实施,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
4.促进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
邵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文本邵阳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四月目录前言 0第一章区域概况 0第一节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0第二节自然条件 0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1)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 (1)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2)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2)第二节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4)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4)第三节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5)第一节基本农田布局 (5)第二节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6)第三节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7)第四节旅游用地布局 (8)第五节生态用地布局 (8)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 (9)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9)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9)第三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1)第七章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 (12)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12)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3)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 (13)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13)第八章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4)第一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4)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 (15)第三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15)第九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16)第一节加强生态用地保护 (16)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16)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17)第十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 (17)第一节规划控制范围 (17)第二节主要控制目标 (17)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结构 (18)第十一章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 (19)第一节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重点 (19)第二节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19)第十二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22)第一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 (22)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 (22)第三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 (22)第四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2)第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3)第一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23)第二节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23)第三节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23)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 (24)第五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24)第十四章附则 (25)附表: (26)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涟源市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报告一、涟源经济开发区概况涟源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3月,2005年国家发改委核定面积为413.00公顷,2006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被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涟源经济开发区开发范围为涟源大道和工业路以东、涟水河以北、群英河以西、娄涟高等级公路经北200米范围内的新中、马头山、木灵等8个村,实际托管面积已达830公顷;开发园区内现有企业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涟源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平台,工业发展基地,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轻工产品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2009年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涟源新材料产业园”,2010年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二等奖,2011年获得娄底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10-2011年在娄底市产业园区绩效考核中排第三名,2012年获得涟源市三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1、区位优势条件涟源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是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是湖南省的几何中心,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交通便捷,距涟源市中心2.7公里,距娄底市30公里。
娄涟公路与二广高速互通空腹而过,207国道纵容南北,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横贯东西,湘黔铁路、沪昆高铁毗邻南边,涟水河绕区而过。
区内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三横三纵的交通要道框架形成,多条园内公路修成。
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相互配套、布局合理、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涟源经济开发区用地基本情况涟源经济开发区上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开展于2009评价时点是2009年12月31日。
这次省国土厅关于开展2012年度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评选是针对2011年度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评价,平价时点是2011年12月31日。
浏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II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引导浏阳市土地资 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浏阳市社 会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根据浏阳市土地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与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和《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浏阳市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浏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 《规划》)。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 .................................................................................... 22 第一节 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22 第二节 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24
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及地质环境评价......................................................... 46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 ............................................................................. 46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作者:佚名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
《涟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在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具体实施编制的,本轮规划本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和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原则制定本轮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并明确从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形成土地规划实施的政策机制等方面保障规划的实施。
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好处于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超常发展的时期,用地需求比较旺盛。
规划期内,如何保障有力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土地支撑,如何做到保障粮食安全,因此,编制好本轮规划,对全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有法定效力。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开始生效。
本规划的修改调整须经批准机关审批。
第一章总则第一节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综合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突出整体控制和区域统筹;围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合理确定全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整治、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等规划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第二节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规划和控制,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要求,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全面协调“人与耕地”矛盾,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水平;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业用地规模和布局;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五、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的原则,综合运用土地资源和市场调节手段,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第四节期限本轮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第五节范围本轮规划范围为全市境域内的全部土地,下辖17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林场,土地总面积为189493.40公顷。
第二章区域概况第一节行政区划与地理位置涟源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隶属于娄底市,辖17个镇、2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1°33′~112°02′与北纬27°27′~28°02′之间。
东邻娄星区、双峰县,南抵邵东县、新邵县,西接冷水江市、新化县,北靠安化县、宁乡县,南北最长65km,东西最宽40km,土地总面积189493.40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90%。
市域内有沪昆铁路横贯东西,洛湛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潭邵段从东南部通过,207国道和规划的安邵高速(涟源段)纵贯南北,规划的娄新高速公路穿越东西,乡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第二节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涟源市境内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分布最广。
地貌类型组合多样,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37.78%,丘陵占26.95%,岗地占25.10%,平原占10.17%。
涟源市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平均278天,降水量年均为1354mm。
境内森林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36.38%,植物物种丰富。
涟源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和人文景观较为丰富。
境内有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还有省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和省历史文化名村三甲乡古村落群,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市域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
全市已发现矿种25种(32亚种)、矿产地221处,其中8个矿种(10个亚种)76个矿产地探明了一定的资源储量。
煤、水泥用灰岩、溶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石、石膏为本市优势矿产,其中煤、冶金用白云岩的保有储量居娄底市内各县(市、区)之首,煤保有资源储量42862.35万吨,其中无烟煤27780.50万吨,烟煤15081.85万吨,产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是全国百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
第三节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10.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46万人,农村人口77.64万人,城市化率为29.44%。
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9.50亿元,同比增长16.86%,人均生产总值5404元,比上年增加747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34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3:38:39。
全市财政总收入55872万元,同比增长23.0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09元,同比增长17.06%,农村居民纯收入2422元,同比增长14.35%。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攀高,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
据统计,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486万元,同比增长48.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828万元,同比增长73.50%。
第三章土地利用概况及潜力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89493.40公顷。
涟源市及各乡(镇、办)土地利用现状具体见附表1、附表2。
一、农用地2005年,农用地面积148650.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45%。
其中,耕地面积为55019.96公顷,占农用地的37.01%;园地面积1771.50公顷,占农用地的1.19%;林地面积76892.92公顷,占农用地的51.73%;其它农用地14966.18公顷,占农用地的10.07%;没有牧草地。
二、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26350.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90%。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2793.5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86.50%(城市用地1300.6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5.71%;建制镇用地1057.5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64%;农村居民点用地19203.1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84.25%;采矿用地988.5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34%;独立建设用地243.7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1.07%);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965.3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1.25%;其他建设用地面积592.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25%。
三、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1449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5%。
其中,水域面积为1590.7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0.98%;滩涂沼泽面积为339.89公顷,占未利用地的2.35%;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2561.28公顷,占未利用地的86.68%。
第二节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开发程度较高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2.35%,高出全国26.3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为66.00%);土地垦殖率为29.04%,高出全国15.8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为13.20%)。
二、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全市城区土地投入产出率相对较高;市域南部和北部地区林地与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垦殖率相对较低。
第三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全市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2.58亩,低于同时期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同期全国为12.41亩/人、全省为4.74亩/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75亩,低于同时期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同期全国为1.40亩/人、全省为0.78亩/人);全市人口密度为581人/平方公里,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水平(同期全国为136人/平方公里、全省为299人/平方公里)。
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人口逐年增多,耕地逐年减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下降。
1996年全市人均耕地0.79亩,2000年下降到人均0.77亩,2005年下降到人均0.75亩。
三、城镇规模扩展迅速,用地结构有待优化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用地规模迅速扩展,由此导致建成区用地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出现。
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总容积率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较低。
四、土地利用行为不够规范,存在违法占地现象近年来,非农建设用地存在一些未批先占、边批边占、少批多占现象。
违法用地行为的存在使得用地布局规划难以落实,从而导致城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难以优化配置。
五、农村居民人均用地标准偏高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达173.75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划标准,其中伏口镇、渡头塘镇、安平镇、古塘乡、湄江镇和龙塘镇,人均建设用地分别高达249.93平方米/人、208.15平方米/人、236.97平方米/人、219.54平方米/人、229.04平方米/人和228.11平方米/人。
六、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滞后市域矿产资源丰富,矿山企业较多。
由于大量采矿使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采矿而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矿山基本上未进行土地复垦、恢复植被,复垦面积与因开采而破坏的面积相比,总的复垦率不到10%。
由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加上矿山企业多为小型企业,资金投入能力有限,故多年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相对滞后。
第四节土地利用潜力一、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2005年,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为17.39公顷。
全市闲置建设用地面积9.06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52.10%。
城区闲置建设用地分布有7.72公顷,占全市闲置土地总量的85.21%;其余1.34公顷分布于各乡镇办事处,主要为小城镇建设用地及乡镇个别单位建设用地,占闲置土地总量的14.79%。
全市空闲用地面积为7.25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41.69%。
全市“批而未供”土地面积为1.08公顷,占全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的6.21%。
对以上闲置、低效用地采取有效措施,即可提高利用水平,做到节约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