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研究的方法.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dfcaf46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f.png)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一、本文概述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沉积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信息。
粒度参数的准确获取对于理解沉积物来源、搬运机制、沉积速率、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沉积物粒度参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两种方法:图解法和矩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往往面临选择困难。
因此,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图解法与矩法在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中的应用效果,为沉积学研究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方法选择依据。
本文将简要介绍图解法与矩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中的应用流程。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适用范围、操作便捷性等方面,评估各自的优缺点。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差异。
本文将对图解法与矩法的适用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沉积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图解法与矩法的基本原理图解法与矩法是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的两种常用方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
图解法主要依赖于粒度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通过对这些曲线的形态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这种方法直观性强,能够直观地展示粒度分布的频率和累积情况,便于研究人员对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直观的判断。
然而,图解法的精度和客观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矩法则是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粒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粒度参数,如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等。
矩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客观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矩法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揭示粒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然而,矩法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对研究人员的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要求较高。
图解法与矩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相互补充和验证,以提高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图解法与矩法的应用步骤在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中,图解法与矩法各自具有独特的应用步骤。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0c8b3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2.png)
沉积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组成、特征、成因及环境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沉积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沉积物,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沙漠等地质环境。
沉积学的繁荣与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沉积学的研究持续推进,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一、沉积学的基本概念1. 沉积物的定义沉积物是指初始状态在液体或气体中悬浮的物质,经过重力作用沉降并固结形成的固体物质。
沉积物的形成包括物质的输入、输运、沉积和固结四个过程。
沉积物的类型包括沉积岩、沉积物和表生层。
2. 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指沉积物在发生时所处的水或地理环境,包括海相、湖相、河相和沙漠相等。
不同沉积相的物质来源、沉积速率、沉积物质量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均不相同。
3.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沉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各种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通过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来研究沉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结构、沉积速率和时代、沉积相和成因等。
同时,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也为沉积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方法。
二、沉积学的研究进展1. 沉积物的源和作用沉积物的源是河流、山脉、冰川、火山和陆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有助于了解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因和过程,并指导资源勘探和管理。
除了源的研究,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会影响沉积物的形成、堆积和演变。
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评估和管理环境问题。
2. 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物的成因主要包括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两种。
物理沉积指的是重力、水流、风力和冰雪等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沉积。
化学沉积则是指物质通过水文、气体或生物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了解这些沉积物成因有助于确定沉积物古气候和古环境,帮助识别矿物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
3. 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沉积物的组成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来源、沉积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沉积学概念_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沉积学概念_方法及其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8e6d1fa76e58fafab0037d.png)
地震沉积学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王正和1 蒋能春2 吕其彪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石化西南分公司研究院德阳分院,德阳618000)摘 要: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现代地震技术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地震沉积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思想,但又有着更为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将此地震沉积学思想应用于某地区的勘探研究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80(2008)0320025203收稿日期:2008202218作者简介:王正和(19762),男,四川大竹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沉积与层序地层。
1998年,Zeng Hongliu 首次提出了地震沉积学(Seismic Sedimento log y )这个名词,并指出随着3-D 地震勘探以及解释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沉积学可以作为新的常规方法用于盆地分析[1]。
2000年Wolf gang Schlager 又指出,为了满足沉积学应用、地质情况预测及地震解释的需要,地震沉积学将作为沉积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而发展[2]。
2005年2月,地震沉积学国际会议在美国休斯顿召开,这标志着地震沉积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震勘探作为一种油气勘探的技术手段一直与地质应用紧密结合。
地质记录是沉积环境的响应,而从地震资料所获得的信息又是地质记录的响应。
所以,从地震记录可以间接地反映和反演出地质记录的原始沉积环境。
随着现代地震技术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从地震记录中获得沉积单元的岩性、岩相、几何形态以及内部结构等沉积学及沉积岩石学方面的信息。
这是地震勘探技术用于沉积学研究并能与沉积学联姻而形成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
1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及内涵地震沉积学是依据现代沉积、地震数据和古老露头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沉积过程进行解释的方法[2]。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4879ef04a1b0717fd5ddb3.png)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摘要: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岩;沉积物;岩石;测井;地震;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地质方法:①沉积岩和沉积物的研究: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确定岩石类型,分析其成因。
②沉积相分析:在了解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综合应用沉积岩和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古地理和古环境。
③建立相模式:在大量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起到标准、对比和预测作用的相模式。
二、地球物理方法:特定的岩石,具有特定的物理响应,因此用反演的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响应可以研究其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学的某些问题。
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可分为测井和地震两种方法。
①测井相分析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形态等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地质相,运用各种模式识别方法,利用测井相进行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步骤为:a.建立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b.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并对之进行深度较正和环境影响较正;c.对所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d.对主成份进行聚类分析;e.对测井相进行判别归类,确定最终测井相,最终测井相具有单一的地质特征,与沉积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地震相方法:根据地震相参数如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层速度等可确定地震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常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作为地震相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它参数作为辅助参数。
在把地震相向沉积相平面转化的过程中可确定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在转相过程中应与盆地古地理背景结合、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与地震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已建立各种地震相模式与其相应的相参数。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92c89dda58da0116c17490f.png)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征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4ab772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1.png)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征沉积学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沉积物的生成与演化过程及其记录的沉积地质信息。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沉积学对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以及灾害防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物是地球表层在长时间内形成的不同颗粒大小、不同化学组成的沉积颗粒,其中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以及石炭、天然气和石油等油气类资源。
沉积物的特征包括颗粒大小、颗粒形态、岩石类型、化学成分、沉积构造等。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实地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室研究两大类。
1. 实地野外观察实地野外观察是沉积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沉积物的野外观察和采样,获取沉积物的各种信息。
其中,采样是关键的一步。
由于地球表面形态复杂、地质构造复杂,采样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熟练掌握野外技能俨然变得至关重要。
野外观察主要考察沉积物的颗粒大小、颗粒形态、厚度、层理、含水情况等特征,并通过归纳分析这些特征,来推断沉积物的起源、沉积环境、沉积历史等信息。
例如,有些沉积物形成在湖泊中,存在特定的生物化石组合,可以通过这些化石推断当时的环境和气候特征。
2. 室内实验室研究室内实验室研究是沉积学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沉积环境,探究沉积物的产生和演化过程。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等。
物理实验主要考察沉积物的物理特征,如颗粒形态、颜色、尺寸等。
其中,沉积物成分差异大,所以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手段也非常不同。
化学实验主要考察沉积物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
化学成分与沉积物的成因关联很大。
如石英是沙子的主要成分,而石灰石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而成。
生物实验主要考察沉积物中生物组分的特征,确定生物化石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分析生物化石来揭示沉积物的成因、沉积环境和气候信息等。
沉积学的学科特征体现在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上。
沉积学的研究范畴涉及地质、地理、生物等多学科,并且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等分支学科都有涉及到。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ca624f0312b3169a551a41a.png)
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摘要]地震沉积学是一门主要运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学科。
其研究要依据沉积学的规律并且以地质研究为基础。
此门学科的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等。
[关键词]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白云深水区一、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曾洪流提出,地震沉积学是主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对等时地层格架中的沉积相的分布与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它是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储层预测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的边沿交叉学科。
二、最主要的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当前地震沉积学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所以在其研究中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本文主要介绍地层切片、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这三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1地层切片技术地层切片主要是把我们所追踪的一组等时沉积的界面分别作为顶和底,在顶和底之间以相等的间隔的切出一系列的层位,然后沿着这些切出的层位一一生成地层切片。
利用地层切片进行沉积相识别的关键点有:一、由单井沉积相识别地震相,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二、通过单井相推断沉积环境,并建立其沉积相模式,以沉积相模式为指导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由于精细研究的需要,本文对白云深水区珠江下及珠海组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划分,将对LST21、ZHSQ6、ZHSQ5、ZHSQ4作分析,其中从上到下分别为SQ21的低位砂、ZHSQ6高位低位砂、ZHSQ5高位砂、ZHSQ4低位砂层段。
为了达到对沉积过程精细研究的目的,将砂组层分别内插了8个层位。
在选择与地质等时界面相对应的地震同相轴作参考时,可选取与层序边界和最大洪泛面相对应的反射同相轴,对区域性地质界面加以追踪。
本次研究以层序顶底界面为边界进行等比例层位内插,生成内插层位,通过对内插后的层位沿层开了一个小的时窗,在小时窗内进行沿层属性的提取,由于小时窗内包含的信息具有统计特征,比单样点的振幅更具有地质沉积上的意义,所以这样做的结果更能精确客观的反映地下的沉积现象。
物源分析
![物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d67d21ee06eff9aef80723.png)
1.5 地质年代学方法 单颗粒碎屑矿物的同位素测年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方面,目前 应用的方法主要有:碎屑颗粒的 (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 年法[52]、含铀微相 (锆石、独居石和榍石)U—Pb测年法 [53~55]、 (碎屑云母和角闪石)40 Ar/39 Ar测年法[56]、 Rb—Sr法[57]、 Sm—Nd
1.1 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法主要依据沉积学原理,对碎屑岩进 行物源分析,如根据碎屑岩粒度由物源向盆 地方向逐渐变 细、地层厚度变大、砂/地比值向盆地中心方 向总体呈降低趋势;古流向测量及玫瑰花状、 古地貌分析 、结合沉积相分析结果判断物源
1.2 岩石学方法 根据盆地陆源碎屑岩来自母岩的陆源碎屑组合 可以推断物源区母岩类型。 尤其是砂砾岩中的 砾石成分,可反映基底和物源区母岩的成分, 也反映磨蚀的程度、气候条件以及构造背景
1.4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元素地球化学已成为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研究的有效手段[33],元素地球化学 法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包括常量元素、特征元素及其比值法、微量元素 (含稀土元素)法[34~37]。 一些元素在母岩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及成 岩过程中不易迁移,几乎被等量地转移到碎屑沉积物中,故可被作为沉积物物 源的示踪物,如 Th、 Sc、 Al、 Co、 Zr、 Hf、 Ti、 Ga、 Nb及稀土元素(REE) 等,尤其是其中的 REE 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而在物源示踪中运用很广 [38] 。 保存在沉积物 (岩)中的环境和物源信息,可用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方法释读, 如通过研究元素的组成、组合、相对含量、分布规律、比值关系、多元图解、 配分模式,以及元素与同位素的关系等,进行物源示 踪。
依据大量的砂岩碎屑成分统计数据,建立了砂质碎屑矿物成分 与物源区之间的系统关系,绘制了多个经验判别三角图解 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物源区的构造背景分析
010第6章 沉积学研究方法
![010第6章 沉积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ccc2964a98271fe910ef9d6.png)
I.从被研究地层的最完整露头或岩芯剖面 着手 A.作详细的垂向剖面相分析 (1)描述所有沉积构造类型、规模、层序; (2)判定古水流的类型及流向; (3)描述结构变化的层序; (4)描述岩性变化的层序; (5)描述层理类型的特征及组合。
B.确定沉积间断、冲刷面、不整合面、 小型间断面等 (1)寻找少量可能指相的沉积构造,如生 物潜穴等; (2)确定少见的矿物组合(陆源的和自生 的 )。 C. 确定动物群的存在和缺失 (1)古生物或微古生物化石; (2)生物痕迹类型和层位。
(一)、沉积岩薄片鉴定
(二)、样品的分析测试
(三)、基础图件的编制 (四)、综合图件的编制 (五)、报告编写
第二节
基础图件的编制
沉积古地理研究中的编图通常是指基础图件和 综合图件的编制。
基础图件是描述性的,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 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 常见的有实际材料图、沉积相柱状图、地层等厚 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 以及各种单因素岩性图、等值线图或分区图等。 综合图件是根据基础图件以及其它参数经过综合 分析后所得的最终成果,是解释性的图件。它所 表现的是某一时期的自然地理面貌、构造背景、 沉积环境、沉积条件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等。包 括沉积相古地理图、构造古地理图、古构造图等。
C.平面和垂向沉积相类型的确定 (1)与已知沉积过程相联系; (2)与全新世或古沉积类型相比较。 Ⅴ.归纳和确定 A.确定单剖面或多剖面间的沉积相关系 (1)进行盆地规模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 (2)编制研究单元的岩相古地理图及其基础 图件。 B.获得补充岩芯、露头剖面和岩芯及测井、 地震新资料,并用以核对所得到的沉积相类 型和岩相古地理条件
(二)、沉积相野外研究
沉积相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沉积物的结构、 构造、生物组合和生态特征等相标志的综合分析, 以及剖面结构特征和相组合的时空关系等特征的 研究。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课件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48e5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d.png)
实例三:某地区海底扇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着重研究了海底扇沉积体系的特 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VS
详细描述
海底扇沉积体系是由海底峡谷向海输送的 泥沙和砾石在海底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 该实例分析了海底扇的沉积构造、粒度变 化和古水流方向,探讨了海底扇的形成机 制和演化历史。此外,海底扇沉积体系的 分析对于海洋矿产资源和海底工程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生物壳体结构
壳体结构可以提供关于古生物生活习性和环境适应性 的线索。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稳定同位素分析
01
利用氧、碳同位素分析指示水体盐度、温度等信息。
微量元素分析
02
某些微量元素如Fe、Mn、Sr等的含量和分布可以指示沉积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03
有机碳、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可以提供关于古植被、气候等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实例二:某地区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
总结词
该实例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分布规律。
详细描述
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海洋入口处堆积形成的沉积体系。该实例分析了三角洲的沉积 结构、相带分布和演化历史,揭示了三角洲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此外,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析有 助于了解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前景,对于海洋工程和海岸防护也具有指导意义。
沉积构造特征分析
层面构造
如波痕、雨痕等,反映沉 积时的水动力条件。
层理构造
如水平层理、斜层理等, 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方式。
生物遗迹
如虫孔、生物扰动等,揭 示古生物活动和沉积环境。
古生物特征分析
古生物种属
不同种属的古生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沉积学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
![沉积学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159b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b.png)
沉积学中的海平面变化研究一、概述沉积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沉积物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泥沙和岩屑等。
而海平面变化则是指大气、海洋和冰川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海平面高度的上升或下降。
海平面变化对于环境、生态和人类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机理和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海平面变化的机理海平面的变化主要由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运动两个方面的影响所导致。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地球所处的位置、轨道和倾角的变化,以及大气、海洋和冰川的交互作用影响而产生的。
而地质运动则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如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
这些地质运动对于海平面的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海平面变化的测定方法为了研究海平面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科学家利用了多种方法来测定海平面的变化情况。
其中包括:1.卫星观测法。
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测定不同时间海平面的高度和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大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情况,并且可以获取时间序列的数据,便于研究长期的海平面变化情况。
2.潮汐测量法。
潮汐测量法通过观测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和变化规律,来推算出海平面的高度和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对于小范围的测量比较准确,但无法获取相对长期的海平面变化数据。
3.沉积物分析法。
沉积物分析法通过对沉积物薄片和钻孔样品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来推算出不同时期的海平面高度和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能够获取较为长期的数据,但需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
四、沉积学中研究海平面变化的方法沉积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沉积物特征和沉积过程的学科,因此也能够利用沉积物的地质特征来推算海平面的变化情况。
沉积物中的生物残体、岩屑和沉积结构等都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海平面高度和变化规律。
1.微体化石。
微体化石是指化石颗粒大小在0.001毫米到1毫米之间的生物残骸,如藻类、有孔虫和浮游动物等。
这些微体化石会随着海水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变化,因此可以用来推算出不同时期的海平面高度和变化情况。
《沉积学研究的方法》课件
![《沉积学研究的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580b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b.png)
结论
1 沉积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2 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如何选择适合的沉积学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
展望沉积学研究未来的新方向和应用。
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推荐一些与沉积学研究方法相关的图书。
研究论文
列举一些在沉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论文。
沉积学研究的方法
本课程将介绍沉积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沉积物的采集和处理、化学分析、物 理分析、微生物学研究、地质学研究、实验技术等内容。
沉积学概述
了解沉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沉积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沉积物的采集和处理
采集方法
介绍采集不同类型沉积物的方法和工具。
样品处理方法
讲解对采集回来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处理的步骤和技术。
沉积物微生物学研究
1
微生物检测方法
介绍用于分析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
2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探索微生物与沉积物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沉积物地质学研究
沉积物的层序地层学
研究沉积物的地层特征和演化。
沉积物的古环境与古生物学通过沉积Leabharlann 分析来了解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 态。
实验技术
讲解热解/氧化实验、水杨酸提取法和离子交换色谱法等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应 用。
沉积物化学分析
1 有机质分析
2 无机元素分析
探讨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介绍无机元素的分析方法和使用。
3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讲解放射性同位素在沉积物中的应用和分析技术。
沉积物物理分析
颗粒分析
分析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形 状和组成。
粒度分析
研究沉积物中不同粒度的颗粒 比例和分布。
第3章研究方法2——板块沉积学与构造古地理
![第3章研究方法2——板块沉积学与构造古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819e738e9951e79b8927f2.png)
板块沉积学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一、概述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三、板块构造的沉积盆地分类 四、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五、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
四、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一)裂谷带的沉积作用 (二)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三)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四)碰撞带的沉积作用 (五)大洋盆地的沉积作用 (六)大陆板块内部的沉积作用
远洋深水生物
现代钙质壳 有孔虫灰岩
现代硅质壳 放射虫硅质岩
深海锰结核
水深:5323米 (2909英寻, 1英寻= 6英尺 或1.829米) 地点: Robert Conrad south of Tahiti
板块沉积学与构造古地理分析
一、概述 二、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三、板块构造的沉积盆地分类 四、主要盆地类型及沉积作用 五、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分析
前 地陆 层盆 的地 逆层 顺序 序为 图前 解陆
三、地层的沉积类型和沉积组合
1、沉积类型 2、沉积组合 3、几种重要的沉积组合
1)复理石 2)磨拉石 3)远洋沉积
3)远洋沉积
远离大陆的深海洋盆 中,陆源碎屑颗粒无 法达到,又处于碳酸 钙沉积临界深度(即 CCD面)以下,碳酸 盐矿物都被溶解。 仅见硅质岩(生物化 学或火山热液化学成 因)和粘土岩(悬浮 沉积)。
板块沉积学 是融造山带地层学、沉积学、
板块构造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为一体的综 合性分支学科,被誉为近年来自层序地层诞生以 后,沉积学领域又一次大的跃进。它以造山带构 造为背景,以岩石圈动力学成因为解释基础,依 据造山带地层、沉积、古生物、构造及岩浆作用 等方面基础资料,探讨造山带沉积盆地形成和展 布,内部物质组成和演化特征,重塑各板块的古 地理、古构造格局及岩石圈动力学特征。
沉积相研究方法范文
![沉积相研究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1933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3.png)
沉积相研究方法范文
1.露头剖面观测:通过对露头剖面的观测和描述,可以了解沉积物的
岩性、颗粒组成和层位关系等。
利用露头剖面的测量和照相等方法,可以
获得剖面的地层与构造面形态特征、沉积物厚度、沉积层位关系和不连续
面等信息。
2.钻探取样:通过钻探取样可以获取地下沉积物的垂向分布以及其物
理性质和化学特征。
常用的钻探方法有取岩芯钻探、取水样和取气样等。
岩芯的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物的沉积相、岩性、颗粒组成、构造特征和生物
化石等信息。
3.现代沉积相分析: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
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现代沉积物的分析方法包括沉积物采样、沉积物
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测试,以及生物化石和沉积结构的观察等。
现代沉
积物的研究对解释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磁性分析:利用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对地磁场的响应,可以研究沉
积物的磁化特征。
通过对沉积物的磁矩、磁化率和磁化曲线的测试和分析,可以了解沉积环境、古地磁场和古气候变化等信息。
7.地层对比: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沉积相的对比,可以了解
沉积相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地层对比可以通过对比地层的构造特征、岩性
和非岩性特征以及沉积物性质和沉积结构等进行。
总结起来,沉积相研究方法包括露头剖面观测、钻探取样、现代沉积
相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磁性分析、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地层对比等。
这些
方法在沉积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
全面了解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和古地理环境的演化。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6887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1.png)
沉积学研究及其应用沉积学是地质学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和结构的形成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沉积学涉及沉积物的成因、分类、岩相学、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化,是地质学研究中重要的部分。
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环境演化理解、化石分布规律探讨、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在沉积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岩相学研究。
岩相学是指对沉积岩中各种组成要素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并根据沉积物的归属、来历和成因确定岩相名称。
通过岩相学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沉积物形成时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沉积物来源、输运途径,水力环境,电化学环境,沉积速率、水深、输运方式等,因此岩相学在沉积学及其应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沉积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最直接和实用的就是地质勘探领域中矿产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环境评价。
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研究岩相和沉积环境可以了解矿床产状、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储量等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水文地质环境评价中,沉积学研究可以揭示地下水成因、分布、流动及环境变化等过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除了矿产资源勘查和水文地质环境评价外,沉积学在地质灾害预测、沉积岩地工学应用,河流演变和地貌演化研究等领域中也有重要作用。
在地质灾害预测中,沉积学研究可以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类型、成因和演化过程,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
在沉积岩地工学应用中,通过研究沉积物成因和环境特征,可以了解岩石的物理特性,从而为地质勘探、隧道垮塌和岩土工程稳定性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河流演变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沉积学研究可以了解河流演变历史和地貌演化过程,对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治理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沉积学是地质学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广泛应用的分支之一。
沉积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环境演化、化石形成、矿床分布、水循环和地质灾害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沉积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也将不断扩展和深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沉积学的研究与应用
![沉积学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6d2b8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3.png)
沉积学的研究与应用沉积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和陆地上的各种沉积物层,以及这些沉积层所包含的各种化石和其他物质。
在现代地球科学中,沉积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同时也是很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基础,如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磁学等等。
本文将介绍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沉积学的基本概念沉积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沉积物、沉积相、沉积环境等几个方面。
沉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各种物质经过气候、地貌等自然因素的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形成的各种新的物质,包括泥沙、岩屑、有机物等等。
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堆积形态的总体表现,主要包括沉积物厚度、颗粒度、粒度分布等方面。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形成时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性质、溶解氧含量、温度等环境因素。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和岩石,因此研究沉积环境可以为研究岩石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的线索。
沉积学的研究方法沉积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对岩石、岩相和沉积物相进行识别和分析,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取岩、实验室分析等方法。
野外观察是沉积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采集和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沉积物和岩石,揭示不同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特征。
野外观察需要综合运用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来进行。
取岩是沉积学研究中另一种重要方法。
它通过取样和采用相关技术来获得一些比较小的沉积岩样品,进行后续的实验室研究。
岩石的取样需合理设计取样器的样品容积大小,保证取到的样品符合实验分析所需,同时需注意取样方法对沉积物样品质量和地层测序研究的影响。
实验室分析是沉积学中一种包括物理、化学、地球物理和生物学分析等方面都必不可少的方法。
通过实验室分析,可以测定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颗粒粒度等一系列参数,从而为沉积环境的演化和沉积物相的演变提供了依据。
沉积学的应用领域沉积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石油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勘探、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62acf430066f5335b81215b.png)
(2)统计分析
利用啮齿动物计 算温度和降雨量
T= 2.73Sp+20.09(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 ping 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T= 1.15Sp+9.15(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P=84.4Sp+3(P 为古降雨量,单位为 mm;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常年流水:好 暂时性流水:差 注意分选性在剖面上的垂向变化。
(5)粒序层理:
正粒序 反粒序
2、成因类型
(1)干旱:黄土、风成砂、洪积 物、盐类沉积。
(2)湿润:湖泊、河流、石钟乳 沉积。
(3)湿热:红粘土。 (4)干冷:黄土、岩石碎屑、洞
穴角砾、冰碛物。
(5)湿冷:黑色土、沼泽土。
黄土
钙板层
角砾石层 钙板层
水牛(Bubalus)、野猪(Sus scrofa)、麂(Muntiacus)等。
荒漠型
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小沙鼠(Gerbillus)、沙鼠(Meriones)、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骆驼(Camelus)等
喜干型
田鼠(Microtus)、鼢鼠(Myospalax)、毛足鼠(Lasiopodomys)、鼠兔(Ochotona) 、
北京平 原区一 钻孔的 第四纪 地层划
分
五、地球化学方法
用于生态环境分析的有:Fe3+、 Fe2+、Al2O3、SiO2、MnO2、CaCO3、 TiO2等。
1、风化强度指数
Harnois的化学风化指数
CIW= Al2O3x100(Al2O3+CaO+Na2O)
总的趋势:风化指数越小,气候 越干冷;反之,气候就越温暖。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28bc42a417866fb84a8e38.png)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沉积学研究的动态和理论体系
![沉积学研究的动态和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a0af7b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b.png)
沉积学研究的动态和理论体系沉积学是研究地球表层沉积物的起源、演变和颗粒特征的学科。
它涵盖了包括岩石记录中的所有信息,比如沉积岩层的性质,岩石中包含的生物化石和化石,以及不同变化时间尺度的过程和事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推进,沉积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从停滞不前到现在的高速变化,沉积学一直在不断地向前突进,其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本文将介绍沉积学的研究动态和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研究动态1. 沉积物来源的变化沉积物来源的变化是沉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长期以来,沉积物的来源被认为主要是大陆和海洋。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古气候的研究表明,沙漠、冰川和湖泊等地方的沉积物来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此外,城市和工业活动产生的人为沉积物,也在不断增加。
沉积物来源的变化,意味着沉积物中的元素和粒径的变化,这对于环境和古环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沉积物上的微观结构沉积物上的微观结构是沉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沉积物中细微的颗粒组成和结构。
以往研究只能肉眼观察沉积物的一些表面特征和性质,但是在微观层面上,真正深入分析沉积物的特性。
微观结构的研究使得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沉积环境,为沉积岩的分类和环境定量分析提供了更加客观的依据。
3. 遥感与数值模拟现代沉积学研究中,遥感与数值模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图像等手段,有效地获取地表形貌、植被、陆地利用、沉积物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数值模拟则可以通过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拟不同环境下的沉积物运移、沉积和变化过程。
这些新兴技术在研究洪水、干旱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二、理论体系1. 沉积作用和沉积物颗粒特征沉积作用是指种种力量或作用,其中包括风、水流、冰川、气象、环境等等,使沉积物经过捕积、输运、积聚并沉积成岩。
沉积作用是研究沉积学的核心,建立沉积作用模型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沉积岩纹理、地层建立、沉积物形态的依据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生矿物和特殊岩石类型
1.自生矿物
海绿石:现代海绿石主要形成于远离大河口的陆棚区,其介 质条件为弱咸性( pH=7~8 )和弱氧化 — 弱还原( Eh=0 )的 正常海水,水温 10-15℃左右,形成深度大于 125m ,在寒冷 地区,水深30m就可形成。大量原生海绿石的形成主要与海 水有密切关系 鲕绿泥石:据现代沉积学研究,它也属海洋自生矿物,但和 海绿石的形成温度和深度不同,鲕绿泥石形成于较温暖的浅 海,水温大于20℃,其分布深度小于60m 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可以反映介质的pH值。高岭石形成于酸 性介质中,一般为大陆环境;伊利石、蒙脱石形成于中性或 碱性介质中,多为海洋环境
红层:一般是大陆沉积物含铁矿物在潮湿—干燥的温暖气候
条件下风化后成赤铁矿而显红色,可通过化石与海相红色页 岩相区别
蒸发盐:是含盐度较高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的化学 沉积物,它们的出现一般反映气候干燥和闭塞环境。内陆盐湖 或半封闭的滨海泻湖是形成蒸发盐的有利环境
磷块岩:磷块岩并非是区别海洋与大陆沉积的特征矿物,在大 陆地层中,自生磷酸盐矿物也较常见,但大量的磷质在海洋, 大量形成磷酸盐的环境是浅海。大量磷块盐出现可指示海洋环 境,特别是50-200m海区更有利于其形成
2.特殊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尽管在海洋和湖盆中均可产生出,但两者的特
征不同,前者常大量产出,而后者常呈夹层或透镜体产出, 生物成因的可依据生物化石区别海相与陆相沉积,碳酸盐岩 沉积反映介质为弱碱性,某些特殊的碳酸盐岩的岩性可指示 环境或介质条件。如:藻叠层石碳酸盐岩一般形成于潮坪环 境,鲕粒灰岩形成于滨海或碳酸盐台地的高能带,具水平纹 层的泥晶灰岩形成于静水环境
锰结核:锰结核中微量元素的浓度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有规 律的变化,因而其比值具有指示环境的意义。如在湖泊和浅海 中形成的铁锰结核中 Co 、 Ni 、Zn 、 Pb 等元素要比大洋中少的 多
礁灰岩:是由固着的造礁生物形成的一种突起的抗浪构造,造 礁生物主要有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海绵等,礁灰岩是浅海 环境的良好标志
5.地球物理学标志
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自然电位、自然伽玛、视电阻率等) 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地震相)标志 应该指出,以上几方面的判别标志,应综合考虑,不能仅 据某一点作结论,因某些不同的相可出现一些相似的特征
第二节 沉积相的矿物成分标志
矿物成分标志的研究主要是用显微镜和 其它方法对岩石或矿物进行显微研究, 提供环境分析标志,主要包括以下二个 方面: 一、陆源碎屑成分
1.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
2.利用碎屑矿物组合分析母岩类型
1.利用矿物的标型特征分析母岩类型
矿物标型特征是指不同成因的同种矿物,由于形成 时物理、化学条件的不同,因而在化学组成、晶形 和物性上就存在差异,其中具明显特征并可作为成 因标志者即为矿物标型特征。如沉积岩中最丰富的 矿物石英,可以据其包裹体、消光类型、晶体形态 和多晶现象等标志区分母岩类型。阴极发光显微镜 的发明和应用,使原来认为是无标型特征的单晶石 英颗粒,也可确定其成因类型
沉积学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获取资料的精度不同, 研究的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地质学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
•地球物理学方法
但不论哪种方法,首先要获取相标志
第一节 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1. 沉积岩的岩性标志
岩石的颜色 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 岩石的结构
沉积岩层的构造
2. 学标志
1.沉积岩的岩性标志
岩石的颜色:主要反映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和氧化还原性质
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如原生的自生矿物可指示沉 积环境,碎屑岩的岩屑可直接看出陆源区的母岩性质,重 矿物组合和某些轻矿物特征也可指示母岩性质。岩石类型 在一定程度上可指示沉积环境,还可反映陆源区或沉积盆 地的大地构造状况和古气候条件等
岩石的结构: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结构是有差异的, 如岩石的支撑性、杂基及颗粒的含量、颗粒的分选磨圆、 粒度分布特征等,均可反映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 沉积岩层的构造:主要是原生的层理和层面构造,是不同 沉积相最重要的标志
2.古生物、古生态标志 古生物的种类和生态不仅可确定海相与非海相, 而且还可指示水域的深度、盐度、温度和浊度等。 近年来不仅重视遗体化石,而且还用遗迹化石资 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应用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如B、B/Ga、 Sr/Ba、Br、Br/Cl…)、同位素(O、C、S、H等) 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环境
4.沉积岩层的产状标志
包括地层厚度、岩体形态、接触关系及剖面结构(即剖面 层序)、相律、相模式等方面来判断沉积相。其中最重要 的是剖面结构—它是综合研究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厚 度等在剖面上的变化层序。不同沉积相在剖面上的变化层 序是一样的,如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见于河流相、潮坪相、 河口湾相、浊积岩相、风暴岩相等。而向上变粗的剖面结 构见于三角洲相、湖泊相、无障壁海岸相、海滩亚相等
二、自生矿物和特殊岩石类型
一、陆源碎屑成分
根据碎屑成分和矿物标型特征来研究沉积物来源 方向及物源区岩石类型。陆源碎屑成分主要包括 石英、长石、岩屑及各种轻重矿物。它们实质上 是岩层物理风化和化学分解作用的残余物,同时 也是分析物源区岩石类型的直接依据。陆源碎屑 成分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鉴定分析沉积物中的石 英、长石、岩屑及各种轻、重矿物标型组合特征, 研究它们的含量变化,以确定物源方向、源区的 大致位置、搬运距离及母岩类型等。
第三节 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
生物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地质年代,而且是进 行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根据对现代沉积环境 中生物的观察,生物群的分布及其生态特点严格地 受环境控制,在一定的沉积环境内均有与之相适应 的特殊的生物组合 一、生物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指示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