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

合集下载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可以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症包括腹泻、发热、呕吐等。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动物体内,可以通过感染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早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分类: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一种细菌。

根据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和酵素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2.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0.7-1.5微米。

在染色过程中,菌体呈现出粗糙的外表。

沙门氏菌有时可以长出长鞭毛,使其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3.生长特性:沙门氏菌是嗜好性厌氧菌,但也可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也可以在20-45℃范围内生长。

沙门氏菌可以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上繁殖。

它主要利用碳源进行代谢,产生酸和气体。

5.病症: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在部分情况下,沙门氏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肾脏感染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1.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检测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孵育。

菌落形成后,可以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血清试验、生化特性测试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

另外,核酸杂交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抗原或抗体,可以快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

沙门菌知识点总结一、沙门菌的分类沙门菌属于杆菌目、沙门菌科,包括两种类型:沙门氏菌组(Salmonella)和嗜盐沙门菌组(Salinarum)。

沙门氏菌组包括了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和世界心脏炎沙门氏菌亚属(Salmonella subgenus II)两个亚属。

沙门氏菌亚属又包括了1000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以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enterica)为主要分类,包括了数百种血清型,按照O、H和Vi抗原的不同组合,又可分为众多的亚种和品系。

二、沙门菌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沙门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通常呈杆状或短杆状。

在寒冷和缺氧条件下,沙门菌可以形成包囊,并且能够在适宜条件下迅速复活和生长繁殖。

沙门菌具有较强的耐酸性和抗干燥能力,在干燥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菌是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其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它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细菌内毒素、外毒素、凝集素等,可以对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

沙门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尤其是家禽和家畜的肠道中,是人类和动物共患病原,另外由于沙门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因此在土壤、水体、食品等环境中也可存活和繁殖。

三、沙门菌的传播途径沙门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类可以通过食用受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

另外,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接触感染物品、施肥土壤或在游泳池中也可能导致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往往伴随着肠道感染的动物,例如鸡、鸭、鹅等家禽,以及牛、羊、猪等家畜,特别是家禽肠内容物中含有较高的沙门菌。

四、沙门菌感染的症状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在感染后6-48小时内出现,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沙门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败血症等并发症。

对于甲型副伤寒的病例,潜伏期为7-14天,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肠道出血、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危及生命。

沙门氏菌病课件

沙门氏菌病课件
沙门氏菌病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沙门氏菌病概述 0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 0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04. 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1
沙门氏菌病概述
病原体介绍
沙门氏菌:一种 常见的食源性致
病菌
传播途径:通过 食物、水、接触
等方式传播
感染症状:腹泻、 发热、呕吐等
易感人群:儿童、 老人、免疫力低
下者等
4
勤洗手:饭前便后、 接触生肉后都要洗

保持厨房清洁:定 期清洁厨房,避免 生熟食物交叉污染
食物煮熟:食物要 煮熟煮透,避免生
食或半熟食
生熟分开:生熟食 物分开存放,避免
交叉污染
疫苗接种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重组疫 苗等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 类型和接种对象,确 定合适的接种时间
接种对象:易感人群, 如儿童、老人、孕妇 等
接种效果:预防沙门 氏菌病,降低发病率
3
沙门氏菌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的选择: 根据病情和细 菌种类选择合 适的抗生素
02
抗生素的剂量 和疗程:根据 病情和细菌种 类确定合适的 剂量和疗程
03
抗生素的副作 用:注意抗生 素的副作用, 如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等
04
抗生素的耐药 性:注意抗生 素的耐药性, 避免滥用抗生 素
传播途径
01
食物传播:食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食物
02
水源传播:饮 用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接触传播:接 触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物品
04
空气传播:吸 入被沙门氏菌
污染的空气
临床表现

第五章沙门氏菌的检验ppt课件

第五章沙门氏菌的检验ppt课件
10~42 ℃都可生长,最适生长温 度为37℃,最适pH为6.8~7.8。 营养琼脂平板上:35~37℃培养 18~24h,其菌落大小一般为2~ 3mm,光滑、湿润、无色、半透 明、边缘整齐。
血平板:中等大小、灰白色菌落。
生物学特性
生化反应:
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产生吲 哚,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 性,大多产生硫化氢。发酵葡 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 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 门氏菌均产酸产气。
ONPG -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沙门氏菌血清学试验
非沙门氏菌
报告
沙门氏菌在BS平板上
沙门氏菌在HE平板上
沙门氏菌的TSI试验
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本试验可同时观察乳糖和蔗糖发酵产酸或产酸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 (变黑)。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成的少量酸 ,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 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 保持黄色。
商品化生化鉴定系统
API 20E API 20E 生化鉴定 是根据快速酶促反应 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 术发展的一种细菌编 码鉴定法,广泛应用 于临床、食品中革兰 氏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
API 20E
第1位数
O AL N DD P HC G
第2位数 第3位数 第4位数 第5位数
O CI H U T
1、未接种 2、尿素酶阳性 3、尿素酶阴性
KCN生长试验
右:抑制生长
沙门氏菌在TSI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内的结果
斜面 底层 产气 硫化氢 赖氨酸脱羧酶 初步判断
K A +(- ) +(- )

K A +(- ) +(- )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

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

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

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

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沙门氏菌治疗标准

沙门氏菌治疗标准

沙门氏菌治疗标准示例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

1.对症处理:对于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及时的纠正水及电解质失衡,轻
中度脱水者可给予口服补液治疗,中毒症状严重并循环衰竭的患者应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年老、年幼、免疫缺陷患者以及伤寒型、败血症等患者应加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同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沙门氏菌感染主要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喹
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替米星等)。

疗程一般需要至体温正常后一周以上,以防止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进食寒凉或辛辣刺激的食物,牛奶鸡蛋等食物也不要进食,最好进食一些米粥,咸菜,面条等食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非专业医疗建议,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每个人的病情和体质都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担忧,请及时咨询医生。

沙门氏菌鉴定流程

沙门氏菌鉴定流程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ELISA法检查等,能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1、血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时,多数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出现偏低的情况,大儿童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出现升高的现象,该项结果可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2、便常规检查:感染沙门氏菌以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黏液样变或血便的情况,通过明确患者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来辅助诊断沙门菌病。

3、ELISA法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沙门菌抗原、抗体是否出现异常的情况,有助于沙门菌感染的诊断。

除此之外,沙门氏菌的检测方式还包括B超检查、肥达试验等,如果自身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感染病科进行检查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沙门氏菌生化原理

沙门氏菌生化原理

沙门氏菌生化原理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症,如沙门氏菌肠炎(Salmonellosis)。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厌氧菌,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并生长。

沙门氏菌的生化原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新陈代谢和营养摄取:沙门氏菌能够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进行代谢,包括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

它产生多种酶来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以满足自身的新陈代谢需求。

2. 吸附和侵入:沙门氏菌通过其表面的附着因子如菌毛和胶囊来吸附在感染宿主细胞表面,然后利用分泌的毒力因子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结合和侵入。

沙门氏菌具有特殊的类型三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TSS),可以将毒力因子注入宿主细胞内,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3. 运动和定位:沙门氏菌具有鞭毛和纤毛等运动器官,它们帮助细菌在粘附于表面的宿主细胞上移动,穿过双层粘膜和肠道上皮细胞等。

4. 毒力因子的产生和作用:沙门氏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等。

这些毒力因子可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等。

例如,Salmonella的LPS(脂多糖),是其外膜的主要组分,可以与宿主的Toll样受体4(TLR4)结合,激活炎症反应。

5. 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沙门氏菌具有多种抗凝血系统、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抗原,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此外,它还能通过阻止宿主细胞的凋亡来增强自身的存活。

沙门氏菌的生化原理对于理解这种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感染过程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其途径和特征,有助于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从而减少其引起的感染和疾病。

沙门氏菌属ppt课件

沙门氏菌属ppt课件

水处理
采用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去除水 中的沙门氏菌。
水质监测
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 全。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01
在处理食品和接触宠物后,应立即洗手,避免沙门氏菌的传播

注意饮食卫生
02
避免食用未经烹煮或未彻底烹煮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的动物
03
接触可能携带沙门氏菌的动物后,应立即洗手,避免将沙门氏
沙门氏菌可以通过水源传播,如 饮用水、游泳池水、河流和湖泊
等。
水源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可能是由 于动物粪便、污水排放或雨水冲
刷等途径。
通过水源传播的沙门氏菌可能导 致急性肠胃炎、伤寒等病症。
接触传播
沙门氏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尿液传播。
在护理或照顾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时,如处理粪便或尿液等排泄物时,若防护措施不 当,容易发生感染。
传播疾病
沙门氏菌可在动物与人之间传 播,引发人类疾病。
对环境的危害
污染水源
沙门氏菌可在水中繁殖 ,污染水源,影响人类 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
污染土壤
沙门氏菌可在土壤中存 活,污染土壤环境,影 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
全。
传播疾病
沙门氏菌可通过污染环 境传播疾病,影响人类
和动物健康。
破坏生态平衡
沙门氏菌的大量繁殖和 传播可破坏生态平衡,
抗原结构
沙门氏菌具有O抗原、H 抗原和Vi抗原,其中O抗 原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抵抗力
沙门氏菌对理化因素的抵 抗力较一般无芽孢细菌强 ,在水、牛奶、肉类食品 中能生存数月。
沙门氏菌属的分类
根据O抗原不同
沙门氏菌可分为A~Z共20个血清 型,其中A~F等6个血清型为非 病原性,G~Y等15个血清型为病 原性。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3)鉴别培养基(麦康凯、SS、伊红 美蓝):一般无色菌落 (4)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 底部变黑色并产气
生化特性:
(1)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 醇产气 (2)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 (3)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 (4)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氧
病原学诊断
标本: 肠热症
沙门氏菌
为一类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形态、生化 性状以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培养特性
1、兼性厌养,营养要求不高 2、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S型菌落 3、SS平板——无色菌落产生硫化氢菌株,菌落中心成黑色。 MAC平板——无色菌落 EMB平板——无色菌落。
抵抗力
1、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 2、尤其对酸敏感 3、对消化系敏感 4、易产生耐药性。
第1、2周取血/骨髓 第2周以后取粪便做分离培养细菌 血平板培养 SS培养基培养
分离培养鉴定程序 血/骨髓 肉汤増菌 选择无色半粪标本
生化反应或 血清学检测
透明菌落
血清学诊断
测血清中相应抗体
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
1、侵袭力:SP系统、耐酸应答基因、Vi抗原
SP系统:有毒株能侵袭小肠黏膜,通过种特异性菌毛先与M细胞结
合,接着SPI-I系统M,细胞输入沙门菌分泌侵袭蛋白,引发宿主细胞内肌 动纤维重排,诱导细胞膜内陷,导致细菌内吞。沙门菌在吞噬小泡内生长 繁殖,使宿主细胞死亡,细菌扩散并进入毗邻细胞淋巴组织。
3、肠毒素:个别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以产生肠毒素
沙门氏菌
生物学特性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 圆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 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 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 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 宿主细胞表面。

沙氏门菌

沙氏门菌

沙氏门菌属是肠杆菌科的一大属.该菌属种类繁多,约有2000个血清型,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是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鸭沙门菌.沙氏门菌的生命力较强,对外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食物中可存活数日至数月.但不耐热,加热至100度立即死亡.潜伏期为12-14H,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有脓血和黏液;多数患者体温升高,可达38度以上;严重者出现抽搐,寒战,惊厥,昏迷.病程3-5,预后良好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沙门菌感染。

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近十余年来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学】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

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

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 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

它是一种引起人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沙门氏菌有两个主要的亚种:Salmonella enterica和Salmonella bongori,其中Salmonellaenterica是最常见的感染人类的菌株。

首先,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杆状形态,通常为直杆状。

它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科,因此具有外膜、细胞壁和细胞膜等典型的细胞结构。

其次,沙门氏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生境中存活和繁殖。

它可以在动物消化系统中生长,因此通过食物、水源或其他途径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还可以在动物皮肤、血液等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氏菌还能产生多种毒性产物,包括细胞毛、猪流感毒素、产碱酯酶、核磷酸腺苷酸二磷酸酶等。

这些毒性产物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完整性,导致宿主感染。

另外,沙门氏菌还具有抗药性。

由于长期暴露于抗生素的压力下,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

它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如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四环素酰移酶等。

鉴定沙门氏菌的主要要点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

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多呈灰白色或深红色。

菌体形态为短杆状或长杆状。

生理生化特性包括对营养源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沙门氏菌可以利用葡萄糖、果糖等碳源进行发酵,并产生气体。

它能够降解胆红素,产生硫代硫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耐久表型的产生。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利用PCR技术针对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进行检测。

这些特异性基因包括invA基因、hilA基因等。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

总体而言,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致病能力。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治疗方法

沙门氏菌治疗方法

沙门氏菌治疗方法
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治疗: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方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等。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根据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2. 补液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常伴随严重腹泻和呕吐,导致体内丧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通过给予静脉补液来纠正体液和电解质失衡。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解热药物降低体温、使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症状等。

4. 隔离措施:沙门氏菌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病菌传播给他人。

需要强调的是,治疗沙门氏菌感染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治疗,同时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沙门氏菌在bs的形态

沙门氏菌在bs的形态

沙门氏菌在bs的形态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肠道疾病,如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

在Bismuth Sulfite Agar(BS)培养基上生长的沙门氏菌形态通常表现为:
1.形状: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细胞形态呈杆
状,通常为直立、短粗的杆状。

2.色素:沙门氏菌通常为无色或灰白色,表现为无颜色或淡
色的菌落形态。

3.透明度:沙门氏菌菌落通常为透明或稍微透明,没有明显
的颜色或浑浊感。

4.表面形态:沙门氏菌菌落表面一般较光滑,不呈现龟裂或
颗粒状。

需要注意的是,沙门氏菌有多个不同的血清型和菌株,它们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此外,沙门氏菌的形态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因此,识别沙门氏菌的确切形态应基于全面的实验数据和专业的实验室分析。

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

分离与鉴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食品中分离和鉴定沙门氏菌,目前通用 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5个步骤:
第一,预增菌。第一步是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增加含有营养素的食物样品 ,以将受损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态。
第二,选择性富集,在含有选择性抑制剂的促生长培养基的中间进一步富 集样品的步骤。这种培养基允许沙门氏菌继续增殖,同时防止大多数其他 细菌的增殖。
我国沙门氏菌的现行检 验标准为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 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 门氏菌检验》。
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THANKS
60°C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 70%的酒精溶液5分钟均可杀死
在水中能生活2-3周;在粪便中 可存活1-2个月;在冰中能存活3个 月。
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 诺明敏感
按沙门氏菌在食物内可以大量繁殖,因此进食
被病菌污染而未煮透的食品如肉类、内脏、
蛋类等即可引起感染;牛奶、羊奶也可被沙门 氏菌污染,故食用未消毒的牛、羊奶亦可感染
第三,选择性平板分离。此步骤使用固体选择性培养基来抑制非沙门氏菌 的生长,并提供肉眼可见的沙门氏菌纯菌落的鉴定。
分离与鉴定
第四,生化筛选,消除了大部分沙门氏菌。此外,还提供了 沙门氏菌属的初步鉴定。 第五,血清学技术提供了培养菌株的鉴定。
PART04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部分
分析原因
分析近年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案例的原因,如 桂林“卤味拼盘”、南昌“冷加工糕点”、上海“一 笼小确幸”等事件,主要是未遵循良好的餐饮服 务操作规范和缺乏对微生物交叉污染的防控意 识,即没有做好原辅料充分清洁(避免污染) 、生熟接触容器分开、处理食材菜板及刀具生 熟分开、充分煮熟煮透、生熟物料避免交叉污 染、食物低温存储、食物存储后再加热等关键 要点。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沙门氏菌标准菌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的一种。

沙门氏菌感染可引起沙门菌病,表现为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和器官功能衰竭。

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沙门氏菌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进行研究和监测,科研机构和实验室通常会使用沙门氏菌的标准菌株。

标准菌株是经过长期传代培养、鉴定和保存的,具有明确的来源和特性,可以作为科研和实验的可靠工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沙门氏菌标准菌株。

首先,沙门氏菌标准菌株通常会根据其血清型进行分类。

目前已知的沙门氏菌有数千种血清型,其中常见的包括A、B、C等血清型。

每种血清型都有其特定的抗原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因此在实验室中选择适合的标准菌株至关重要。

其次,沙门氏菌标准菌株还会根据其毒力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毒力较强的菌株会引起更严重的感染和疾病,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毒力类型。

常见的毒力类型包括毒力型I、毒力型II等,每种类型都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此外,沙门氏菌标准菌株还会根据其耐药性进行分类。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沙门氏菌的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科研人员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耐药菌株进行研究。

常见的耐药类型包括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等。

最后,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选择还需考虑其来源和保存情况。

一般来说,标准菌株的来源应当明确,并且经过严格的鉴定和验证。

此外,菌株的保存条件也至关重要,只有在良好的保存条件下,菌株才能保持其特性和活力。

综上所述,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选择需要考虑血清型、毒力类型、耐药性以及来源和保存情况等因素。

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和研究时,应当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标准菌株,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于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者来说,对沙门氏菌标准菌株的研究和监测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沙门氏菌科(Salmonellaceae)。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osis)。

根据沙门氏菌的血清学特性,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常见的分型方法是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是通过检测沙门氏菌外膜上的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s)来进行的。

沙门氏菌的抗原决定簇主要包括两种类型:H抗原(鞭毛抗原)和O抗原(外膜多糖抗原)。

根据不同的H抗原和O抗原的组合情况,可以将沙门氏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H抗原是沙门氏菌鞭毛上的抗原决定簇,也是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H抗原的不同,沙门氏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如H1、H2、H3等。

H抗原的特性决定了沙门氏菌的运动方式,也是沙门氏菌致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O抗原是沙门氏菌外膜多糖上的抗原决定簇,也是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O抗原的不同,沙门氏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如O1、O2、O3等。

O抗原的特性决定了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草履虫凝集试验(SlideAgglutination Test)和管式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将沙门氏菌菌株与相应的抗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

草履虫凝集试验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分型方法,通常用于初步鉴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

该试验将沙门氏菌菌株与不同的抗血清混合,然后在玻片上进行观察。

如果发生凝集反应,则可以确定该菌株具有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从而确定其血清型。

管式凝集试验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分型方法,通常用于确认沙门氏菌的血清型。

该试验将沙门氏菌菌株与不同的抗血清分别混合在试管中,然后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如果发生凝集反应,则可以确定该菌株具有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从而确定其血清型。

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

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等疾病。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与否,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检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及相关方法。

一、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主要是通过寻找沙门氏菌特有的生物学特征来进行检测。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杆状形态,并具有一根或两根鞭毛,能以鞭毛运动。

沙门氏菌还能产生气泡,使培养基表面形成膜状薄层。

此外,沙门氏菌还具有一定的抗酸性,在酸性环境中能存活,并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二、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1. 培养法:将样品(如食物、水等)接种在含有沙门氏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沙门氏菌的生长,如有则判断样品中存在沙门氏菌。

2. 蛋白质检测法:沙门氏菌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称为抗原,可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通过将待测样品与特异性抗体接触,然后加入试剂,观察是否出现颜色变化或荧光信号,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提取样品中的DNA或RNA,利用PCR扩增技术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的特定基因序列,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4. 快速检测法: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名为免疫层析试纸法的快速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沙门氏菌的抗原结合,形成可见的颜色条纹,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三、沙门氏菌的检验应用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快速检验沙门氏菌的存在与否,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此外,沙门氏菌的检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水源、环境卫生等方面,保障公众健康。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检验原理主要是通过寻找沙门氏菌特有的生物学特征来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蛋白质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快速检测法等。

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

2024版沙门氏菌检验实验解析PPT

2024版沙门氏菌检验实验解析PPT

增加“无菌量筒:容量50mL、无菌均质杯、无菌均质袋、无菌广口瓶:容量500mL、无菌试管15mm×150mm、18mm×180mm、无菌接种环:10μL(直径约3mm)、1μL以及接种针”
对检验用器具规格明确,方便实验室选用
增加“生物安全柜”
对于实验室开展活菌操作、样本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需“BSL-2”,因此,增加此设备是生物安全必须。
明确接种菌液浓度为“0.5麦氏浊度”,接种量“2滴~3滴”,避免接种量过大导致假阳性;还有增加"接种混匀后滴加一层无菌液体石蜡进行密封"由于氰化钾不稳定容易分解失效,因此,加石蜡密封避免造成假阳性反应。
“符合表3中A1者,为沙门氏菌典型的生化反应”后面补充“进行血清学鉴定后报告结果”
明确的指出符合沙门氏菌典型的生化反应需要进行血清学鉴定后报告结果
调整可疑菌落初筛流程
流程图更清晰易懂
TTB选择性增菌改为:低背景菌36 ℃±1 ℃,高背景菌42 ℃±1 ℃原因:验证试验发现,对于生鲜样品,TTB 42℃比 TTB 36℃的选择性好,所以继续沿用;对于深加工样品,TTB 36℃比 TTB 42℃生长好,所以低背景菌采用36℃±1℃培养。如有需要,可将预增菌的培养物在2 ℃~8 ℃冰箱保存不超过72h,再进行选择性增菌。
2016版“必要时按表5进行沙门氏菌生化群的鉴定”修改为2024版中“必要时,按表5进行沙门氏菌种和亚种的生化鉴定”
“生化群”用“种和亚种”替代,更易懂;
在表5沙门氏菌种和亚种的生化鉴定中增加“肠炎沙门氏菌、邦戈尔沙门菌种名”以及肠炎沙门氏菌种内对应的6个亚种和生化群分型”;生化反应项增加“明胶酶、L(+)-酒石酸盐、半乳糖醛等8项”
主要变化
章节
新标准变更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SP I-4
长25 kb, 位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 下游92 m in 处, 含有18 个开放阅读框, 可能由1 个操纵子组成。其两侧为ssb 和soxSR , 编码介导毒素分泌Ⅰ型分 泌系统, 并参与调节细菌适应巨噬细 胞内环境, 其主要功能尚不清楚。
11
SP I-5
长7 kb, 位于S d ublin 染色体25 m in 处,两侧为serT 和copS/copR 位点, G+ C 含量约为43. 6%, 含有sop、sig、p ip 基因, 编码参与肠粘膜液体分泌和 炎症反应的相关蛋白
一群符合肠杆菌科定义,并与 其血清学相关的G-、兼性厌 氧、无芽孢杆菌。本菌属种类 繁多, 抗原结构复杂, 现已发现
2300 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发现
血清型近200个,是最常见的 食源性细菌病原体。
3
沙门氏菌
1
毒力岛
毒素
2
3
致病机制
4
沙门氏菌的毒力岛
细菌的毒力岛(pathogen icity island)
15
肠毒素
在沙门氏菌属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中有发现一 种热敏的、细胞结合型的霍乱毒素样肠毒素, 此外还发现另一种肠毒素,可引起CHO细 胞伸长,并致兔肠积液,但它不耐热,在 100℃,10min即被破坏
16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致病机制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
12
新发现的SP Is
SP I-6 (59kb ) 编码safA -D 和tcsA -R, 引导伴侣蛋白调控 菌毛操纵子; SP I-7 (134 kb) 编码V i 生物合成基因、sopE原噬菌体和 ⅣB 型菌毛操纵子; SP I-8 (6. 8 kb) 编码2种细菌素的伪基因(STY3280 和 STY3282) 及整合酶的基因; SP I-9 (16 kb) , 如同SP I-4, 编码Ⅰ 型分泌系统和独立的 RTX-样蛋白(STY2875) ; SP I-10 ( 33kb) 编码噬菌体和sefA -R 引导伴侣蛋白菌毛 操纵子。 除上述较大的毒力岛外, 还有很多较小的基因插入小区 和与致病性有关的基因 此外还有一些沙门氏菌所特有的致病岛,如主要致病岛 PAI是伤寒沙门氏菌特有的
5
各毒力岛的各种毒力基因均受调节基因 的调节, 若将这些基因敲除, 可使细 菌的毒力降低
6
SP I 至少由60 个基因组构成
SP I-2 B
SP I-1
A
已鉴定5 个 毒力岛
C
SP I-3
SP I-5
E
D
SP I-4

LOGO
7
SP I-1
是40 kb 的DNA 片段, 位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染色 体63 m in 处, 其两侧为fh lA t 和m u tS, G+C 含 量为42% , 含有inv、h il、o rg、sp t、spa、sip、 iag、iac、p rg、sic 等基因, 编码Ⅲ型分泌系统 的各种成分(调节子和分泌性效应蛋白)。另外, 在61 m in 处还有一个单独存在的sopE 基因, 其 产物当被带入宿主细胞后, 可直接激活Cdc42 和 Rac 两GTP 酶, 使肌动蛋白发生重排和产生细胞 因子, 其主要致病作用是侵袭细胞, 导致巨噬细 胞坏死和炎症反应
8
SP I-2 长25. 3 kb, 位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30. 7 m in 处, 至少含32 个基因, 组成4 个操纵子 (ssa、ssr、ssc、sse ) , 它两侧是pyykF 和valV tRNA基因。据报道,该岛可控制沙门氏菌在 吞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使沙门氏菌逃 逸巨噬细胞辅酶Ⅱ 依赖的杀伤。还报道, SP I-2 对犊牛全身性和肠道沙门氏菌病的发生有 重要作用。SP I-2 编码一个双组分调节系统, 该系统调节在巨噬细胞内复制和系统感染的 Ⅲ 型分泌系统。
18
沙门氏菌具有2 个侵袭途径:
1 通过PP 上M 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 2 直接侵袭M 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 而且侵袭是通 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 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 利用Ⅲ 型 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 从 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这时细胞质 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 以细胞摄粒 的作用进入细胞
编码细菌毒力的基因簇分子量较大的染色体DNA 片段, 通 常位于细菌染色体tRNA 位点上, 其基因产物多为分泌性蛋 白或细菌表面蛋白。一种病原菌往往具有1 个或多个毒力 岛。
沙门氏菌岛( salmonella pathogen icity island , SPI)
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决定其致病作用的基因组区 域,它位于细菌的染色体上。决定沙门氏菌全部毒力的基 因一部分位于质粒上,大多数由染色体上的致病岛编码
9
SP I-3 长17 kb, 位于染色体81 m in 处selC tRNA 位点下游, 含有10 个开放阅读框, 构成6 个转录单位。这些转录单元包含m gtCB 操纵子, 编码高亲和力M g2+ 传输蛋白质 和M gtC。其中m gtCBR 的基因产物可介 导细菌在巨噬细胞和低M g2+ 环境中存 活。
控, 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
20
1.3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
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 可通过被感染畜 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 污染环境、水源、饲料、 食品, 造成流行和传播。沙门氏菌感染后引发人的食物 中毒、疾病和动物疫病的发生。
其致病机理: 在自然条件下,人和动物经消化道感染。急 性经过时, 病原菌经肠道进入血液循环, 引发急性败血症 变化,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
21
2沙门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 对人、动物均可引起疾病。 它对幼年动物的危害大, 而对成年动物危害相对较小。
沙门氏菌对宿主有嗜好性。对宿主有偏嗜性的沙门氏菌 型, 只对特定的宿主致病; 对宿主广泛的沙门氏菌型, 可 引起人类及各种畜禽的疾病。试验动物豚鼠、小白鼠和 家兔对沙门氏菌敏感
22
3影响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的因素
影响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的因素不外乎2 个方面: ①细菌 本身的因素; ②宿主因素。沙门氏菌的种类和感染数量 不同, 从而导致其致病性不同。沙门氏菌毒力岛与细菌 的致病作用有关, 沙门氏菌释放出内毒素可刺激免疫活 性细胞产生诱生细胞因子, 进而可引发宿主全身性炎症。 宿主胃酸及小肠液pH 高低可影响沙门氏菌的存活, 宿主 肠道淋巴样组织可抵抗入侵细菌,机体内的一系列免疫 反应可杀伤细菌, 也可致病。CD4+ T 细胞在免疫防御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功能减弱, 可引发严重的沙门氏菌感 染。
美国人生吃西红柿“中毒”事
生吃西红柿等新鲜的时蔬水果是再平常 不过的事了,然而,在美国中西部和南 部30个州,2008年却有数百人因生食了 从超市或是餐馆购买的新鲜西红柿而出 现发烧、腹泻、腹痛等症状,这些西红 柿进口自墨西哥。有几十人因病情严重 需住院,甚至已有重症病人死亡。
2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
2. 3.
沙门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性
影响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的因素
17

1.1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
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 上的滤泡上皮细
胞, 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滤泡 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 ld cell, M 细胞) ,M 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M 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 是其 胞饮的部位。
23
24
13
沙门氏菌毒素
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但许多能产 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和肠毒素.
14
内毒素
沙门氏菌的中毒主要是菌体内毒素的作用。许多血清型 沙门氏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尤其是肠沙门氏菌、鼠伤寒 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其产生的内毒素是一种多 糖、类脂、蛋白质化合物。内毒素具有耐热能力,75℃ 经1 h后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19
1.2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
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 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 中,DC 与M 细胞接触较紧密。DC 可打开上皮细
胞间的紧密联接, 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 直接将肠腔
中的细菌摄入。在这一过程中, 肠上皮屏障依然保持完 整, 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 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