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91ece1355270722192ef725.png)
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
应用: ①判别种与种之间亲缘关系相近程度;②是建立新分类单元时的重要指标。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名词解释:原核生物,细菌,缼壁细菌,原生质体,芽孢,伴孢晶体,放线菌.
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7、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
菌落 细菌 酵母菌 放线菌 霉菌
含水形态 很湿或较湿 较湿 干燥或较干燥 干燥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肽聚糖
磷壁酸
类脂质
蛋白质 t;50)
一般无(<2)
0 含量很低(5~20)
0
含量较高(约20)
含量较高
5、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机制
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81226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3.png)
【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2.病原微生物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 性菌毛又称性毛,性丝,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外表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某些细菌外表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外表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外表或内部一局部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根本无害的措施。
14.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 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 自发突变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 诱变即诱发突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38f240f5335a8102d2203b.png)
微生物学复习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o 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o 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及其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可杀死微生物休眠体:芽孢高压干热灭菌)2. 接种操作: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或接种环挑取微生物,把它有一个培养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皿进行的操作。
是微生物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在还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和菌苔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成为对该菌落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培养平板:被用于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固体培养基形式它是冷却凝固后的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固体培养平面,简称平板。
以下各方法具体内容参见复印资料第10页1. 稀释倒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2、涂布平板法: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3. 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1、稀释法2、富集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离单细胞分离法: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五、选择培养分离选择培养分离:1)、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2)、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使待分离的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方便用稀释法对其进行纯化。
3)、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抗生素平板牛奶平板高温培养)2、富集培养: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菌落中的数量大量增加,是人们更容易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63b578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7.png)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那么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
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特别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要紧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维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
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那么仍维持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外形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外表汲取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3章非细胞生物
![大学微生物复习第3章非细胞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f26786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0.png)
2024/10/13
35
➢原噬菌体:
➢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 体的基因称为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胞:
➢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胞。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所产生的这些现 象。
2024/10/13
36
产生溶源性现象的原因
关键性蛋白:
CI:结合于PR,PL, 阻止启动子PR和PL启动 OR和OL,并阻遏cro合成蛋白。 Cro:结合于PRM抑制 cI合成蛋白。 CII:结合于PRE激活CI 的表达
2、侵入(penetration)
噬菌体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 ,使 细胞壁产生一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头 部的核酸通过中空的尾髓压入细胞内,而 蛋白 质外壳则留在细胞外。
2024/10/13
28
3、复制(replication)
在这时期,细胞内看不到噬菌体粒子, 称 为潜伏期。潜伏期(latent period)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1886年,麦尔(Mayer) 发现烟草花叶病是一 种植物传染病.
➢1892年,伊万诺夫斯基(1vanovski) 发现致病 因子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 担出了病毒的 概念.
2024/10/13
3
贝杰林克新的致病因子为“有感染性的、 活的流质”
➢特点
➢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
➢起源于宿主细胞中的RNA和DNA成分
➢ 质粒、插入子和转座子—DNA病毒 ➢ 可自主复制的mRNAs—类病毒—RNA病毒 ➢ 反转子—反转录病毒
➢起源于具有自主复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
➢ 类病毒、卫星病毒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2cb4a90975f46527d3e1fa.png)
崔战利老师:绪论●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在哪些方面有所应用?(10分)●论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简述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试述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有何影响?●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你知道哪些有关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或者科学家,他们有什么重要贡献?●简要阐述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发展史)。
原核名词:菌落、芽孢、鞭毛伴孢晶体菌毛、LPS、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糖被、异形胞、磁小体、原生质体、L型细菌、性菌毛贮藏物内含物古生菌抗酸染色原核生物异染粒PHB 周质空间菌丝羧酶体生物膜荚膜菌胶团菌株肽聚糖古菌F因子质粒菌苔简答题●G+、G-细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结构及相关的特点有何区别?●依据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可将鞭毛菌分为哪几种类型?●试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
●细菌主要贮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是什么?●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类? 其中球菌按分裂后排列不同分哪几种?●典型细菌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蓝细菌及其特点?●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是什么?●比较链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异同。
●细菌的糖被化学组成是什么?对细菌本身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细菌糖被依据其存在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分别简述其特点。
●细菌芽孢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使之具有这种作用?简述芽孢的耐热机制及研究芽孢的意义。
根据芽孢的特点,你认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该如何利用和控制具有芽孢的细菌?芽孢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什么叫古生菌?请说明其细胞结构有哪些特点。
●简述细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是分析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细菌的荚膜和黏液层有什么区别?荚膜的成分和作用(糖被对细菌本身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是什么?●如果不利用显微镜,你将怎样鉴定一个细胞是原核的还是真核的?假设该生物体能方便地在实验室培养?●简述肽聚糖的组成和结构?举一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26a43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学复习
![微生物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e0485a0dd36a32d72758139.png)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mm)。
包括全部真细菌(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和古细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食品中的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无需空气中的“胚种”。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蕈菌:又称伞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子囊菌类。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营养物: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光能),提供生命活动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系列酶在温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的催化,放能分阶段进行,释放的能量部分贮藏在能量载体中。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纯培养: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分为杀菌和溶菌。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5d61de312b3169a551a408.png)
微生物学中的一些问题第2章纯培养1.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液氮保藏法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最重要的微生物保藏方法,大多数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均采用这两种方法作为主要的微生物保存手段。
( T )2.如果要从环境中分离得到能利用对氨基苯乙酸/以2,4-D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你该如何设计实验?从对氨基苯乙酸/2,4-D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配制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配制培养基,制备平板,一种仅以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 ;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将平板置于适当温度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是可利用空气中CO2的自养型微生物) ;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对氨基苯乙酸/2,4-D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第3章结构1.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单体由(1)双糖单位(2)四肽尾(3)肽间桥三部分组成。
2.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别.组成上的差别: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含量低;无磷壁酸;类脂质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含量很高;磷壁酸含量很高;无类脂质;无蛋白质。
结构差别:大肠杆菌:肽聚糖: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甘氨酸五肽桥;厚度大;交联度大。
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肽尾是“L丙氨酸—D谷氨酸—mDPA—D丙氨酸”;无特殊肽桥;厚度小;交联度小。
3.肽聚糖种类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_A_结构的多样性上。
A肽桥B粘肽C双糖单位D四肽尾4. 革兰氏染色法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基本操作步骤,哪一步是关键步骤;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微生物学期末考复习
![微生物学期末考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5259dd1c1c708a1284a444f.png)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叫做微生物学。
2.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3.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
4.转化:受体菌接受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就称转化。
5.消毒: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
6.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7.菌落:固体培养基中,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是菌落。
8.平板:是被用于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最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形式,是冷却凝固后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称作平板。
9.发酵:发酵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10.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
1.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病毒:病毒粒子指成熟的、结构完整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基本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3.营养: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4.无氧呼吸: 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接受氢的过程称无氧呼吸。
5.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就称同步生长。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1.发明了外科消毒术的科学家是( B )。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93687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1.png)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1.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分为真菌和酵母菌,对糖类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病毒是核酸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的微生物,不能自主繁殖。
-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以细胞病原为主。
2.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培养微生物可通过无菌技术和培养基进行。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养基、选择性和差异培养基等。
-鉴定微生物可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通过侵袭性和毒性产生疾病,可以通过感染、产生毒素和刺激宿主免疫反应等途径。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复制自身基因组并释放新的病毒颗粒来引发感染。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或产生毒力因子来导致疾病。
-寄生虫通过宿主的体液或组织进行营养摄取和生殖,同时会导致宿主免疫反应。
4.常见微生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病毒等。
-胃肠道感染: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皮肤感染:如疖、蜂窝组织炎等,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泌尿生殖道感染:如尿路感染、淋病等,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和淋球菌等。
-血液感染:如败血症、疟疾等,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疟原虫等。
5.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如抗念珠菌药物、广谱抗真菌药物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如抗流感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等,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如抗疟疾药物、抗寄生虫原虫药物等,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
6.感染控制与预防:-感染控制重点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
-预防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环境控制等。
在复习医学微生物学时,应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掌握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常见微生物性疾病,以及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和感染控制与预防措施。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981f1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f.png)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复习整理材料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1d1204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b.png)
1、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等各类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者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一致,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者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之芽孢。
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
(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与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与碳源的不一致,将细菌分为自养菌与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务必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之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系统。
12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
![12药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1ffc3bb4daa58da0114a55.png)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题型:一、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二、单项选择题(22题,每题1分,共22分)三、匹配题(8题,每题1分,共8分)四、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15分)五、简答题(5题或6题,共35分)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革兰阳性菌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维持生长。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
4.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黏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5.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动功能。
6.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7.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8.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9.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0.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1.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2.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的一种生物氧化。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7b11aa960590c69ec3766b.png)
1.微生物的概念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籍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种类多,数量大,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3.适宜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变异。
3.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繁殖,只有一种核酸(DNA\RNA)——病毒(virus)。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是一类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细菌(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类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fungus)。
4.微生物学(补充)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5.医学微生物学(补充)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6.二分裂分裂無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对存在,两者都只属于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的分裂叫二分裂,以区别于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先延长缢裂,然后细胞质分裂。
原核生物的二分裂不会有核延长缢裂的过程。
7.细菌与病毒的大小与类型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细菌的外部形态比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并据此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球菌大小:直径1微米杆菌:长2-3微米宽0.3-0.5微米螺形菌:2-3微米或3-6微米病毒体积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电子显微镜观察。
测量单位:纳米(nm)。
<50 nm 小型病毒50 nm -150 nm 中等大小病毒(大多数)150nm 大型病毒(最大300 nm)8.细菌的四个基本结构1.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
![微生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9d722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7a.png)
微⽣物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含答案)微⽣物学复习要点1.微⽣物的五⼤共性?(1)体积⼩,⾯积⼤(2)吸收多,转换快(3)⽣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种类多 2.细菌常见的⼏种形状?基本上形态为:球状、杆状、螺旋状少数形态:丝状、三⾓形、⽅形和圆盘形⾃然界中各种形状细菌数量⽐较:杆菌〉球菌〉螺旋型菌>其他型细菌 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维持细胞的形状②保护作⽤(使细胞免受外⼒损伤,阻挡有害物质进⼊细胞)③细胞⽣长、分裂和鞭⽑运动必需④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4. G+、G-细胞壁成分、结构的区别?⑴⾰兰⽒阳性细菌:肽聚糖,磷壁酸①厚度⼤(20-80nm),化学成分简单,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组成②肽聚糖 :肽聚糖=短肽链+聚糖链(肽聚糖为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聚糖: N -⼄酰葡萄糖胺(G) 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成长链⾻架a.青霉素抑制四肽侧链和⽢氨酸五肽桥之间的连接N -⼄酰胞壁酸(M) b 溶菌酶识别、⽔解位点β-1,4-糖苷键多肽:四肽尾(四肽侧链)(L-Ala-D-Glu-L-Lys-D-Ala) 肽桥: (变化较⼤,最常见的是⽢氨酸五肽-(Gly)5- )肽聚糖多种类变化的原因是肽桥的不同。
③磷壁酸:特有的化学成分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类型: 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以酯键共价结合,带有负电荷(羟基)与肽聚糖相连(壁磷壁酸)膜磷壁酸由⽢油磷酸链分⼦与细胞膜上的磷脂进⾏共价结合与细胞膜相连(膜磷壁酸或者脂磷壁酸)⑵⾰兰⽒阴性细菌:肽聚糖,脂多糖,磷脂,脂蛋⽩①厚度:⽐G+细菌薄,分内壁层和外壁层内壁层: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外壁层:外层-脂多糖:类脂A,核⼼多糖,O-特异侧链,中间层-磷脂,内层-脂蛋⽩②肽聚糖单体与G +菌基本相同不同点如下:a.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 ,⽽是m-DAP (内消旋⼆氨基庚⼆酸)四肽侧链四肽侧链肽桥→←四肽侧链肽键??→←M M G -1,4-→←糖苷键βb.没有特殊的肽桥。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e7c75d1be1e650e53ea9915.png)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D.真菌 E.立克次体答案:D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考纲要求】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荫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
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荫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荫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1.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外膜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答案:A2.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粘附性E.侵袭性答案:C3.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答案: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介体B.包涵体C.吞噬体D.线粒体E.异染颗粒4.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答案:A5.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答案:E6.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答案:B第三章细菌的生理【考纲要求】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bdab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1.png)
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微生物学教程复习题(附答案)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互相有利,显示出一起共同生活比分开来单独生活更为有利。
有时,甚至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个种生物后即不能生活。
这种产关系即为共生。
发酵: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狭义的“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的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菌落:单个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体,即为菌落。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生命周期:指的是上一代生物个体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栓菌试验:即设法把单毛菌鞭毛的游动端用相应抗体牢固地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1b7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4.png)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1)适宜的营养物质(2)适宜的氢离子浓度(pH)(3)适宜的温度(4)适宜的气体条件(5)适宜的渗透压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1)热原质: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热反应,本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高温,高温蒸汽灭菌不被破坏,需干烤及特殊石棉滤板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保护细菌,促进其扩散,导致机体病理损伤(3)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用于鉴别细菌(4)抗生素: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5)细菌素:可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6)维生素:为机体提供营养。
4.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1)迟缓期:细菌处于适应准备状态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呈典型的生物学性状,最佳药敏试验时期。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
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此期细菌总数急剧下降,形态难以辨认。
5.试述紫外线杀菌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
(1)原理;紫外线(200-300nm)的波长,尤其是265-266nm的波长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致使其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二聚体结合,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
(2)特点:穿透力弱(3)适用范围: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6.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哪些?(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2)荚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4)细菌生物被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及抵抗杀伤作用。
(2)细菌毒素1)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引发机体特定组织的病理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mm)。
包括全部真细菌(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和古细菌,以及真核生物中的部分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还包括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自然发生说:认为微生物是由食品中的无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无需空气中的“胚种”。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革兰氏阳性细菌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蕈菌:又称伞菌,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子囊菌类。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营养: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营养物: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光能),提供生命活动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生物氧化: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一系列酶在温和条件下按一定次序的催化,放能分阶段进行,释放的能量部分贮藏在能量载体中。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纯培养: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次生代谢物: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分为杀菌和溶菌。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从贫营养向富营养发展,主要是自然、缓慢的发展过程。
但是由于某些认为因素,尤其是人类将富含氮、磷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湖泊、河流、海洋,使上述水的氮、磷营养过剩,促使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富营养化。
合成培养基: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各成分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转导:以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交后代(受体菌)称为转化子(进行自然转化,需二方面必要条件:进行转化的细胞必须是感受态;转化因子)拮抗作用: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连续培养:指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菌株一般称野生型菌株。
原养型: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现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基本培养基(MM):不含生长因子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最低成分合成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CM)含有满足某微生物的所有营养缺陷型和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天然或半合成培养基。
感受态: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普遍转导: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
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细胞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流产转导:即流产普遍转导。
经转导而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如果外源DNA在其内既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而仅进行转录、转译和性状表达,这种现象称为流产转导。
低频转导(LFT):溶源菌的前噬菌体“误切”并“误包”的缺陷噬菌体(10-4-10-6),感染可形成局限转导子。
转导子失去溶源化能力、免疫力高频转导:用高感染复数的LFT裂解物去感染受体菌,可获双重溶源菌;其诱导可产高频转导裂解物;再用低m.o.i. 的它去感染另一受体菌,可高频率地(50%)把受体菌转导成转导子。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需要量一般很少。
(广义的生长因子包括维生素、碱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甾醇、胺类、C4~C6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有时还包括氨基酸营养缺陷突变株所需要的氨基酸在内,而狭义的生长因子一般仅指维生素)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
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的两个阶段的两类作用菌。
光合细菌:有3种类型的光合作用:1.依靠菌绿素的光合作用,如红螺菌,红硫菌,绿硫菌等。
2.依靠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如蓝细菌。
3.依靠菌视紫红质的光合作用,如盐细菌。
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氮,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成为硝酸,这个过程成为硝化作用。
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活性污泥:由活性细菌、原生动物和其它微生物群体与污废水中悬浮有机物、胶状物和吸附物质一起形成的凝絮团。
细菌和原生动物为主。
吸附和分解有机物和毒物的能力很强。
反硝化作用: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硝酸盐呼吸,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硫化作用:含硫有机化合物分解中所产生的硫化氢,以及土壤中的单质硫和硫的其他不完全氧化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这一过程成为硫化作用。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成氨,成为氨化作用。
共生:定义: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相互关系。
接合:供体菌(“雄”)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直接接触,把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单链DNA 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细菌和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细菌bacteri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噬菌体bacteriophag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菌落colony放线菌actinomycetes酵母菌yeast 灰色链霉菌Streptomy cesgriseus病毒viru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霉菌mould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新陈代谢metabolism 溶原菌lysogen培养基medium or Culture medium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微生物学Microbiology防腐的措施,1)低温2)缺氧3)干燥)高渗5)高酸度6)高醇度7)防腐剂2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方式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
3溶原菌:定义: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的宿主,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特点:1.自发裂解2.诱导3.免疫性4.复愈5.溶源转变6.稳定并遗传4同步培养:同步培养技术:设法使群体中的所有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分析此群体的各种生化特征,而了解单细胞所发生的变化二、简答题科赫(Robert Koch)的贡献提出柯赫原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B.病原微生物能从寄主中分离到,并得到纯培养物。
C.分离到的纯培养物接种敏感动物后,必然出现特有的病症。
D.该病原微生物能从致病实验动物体重新分离纯化培养,并与原始病原微生物相同。
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2.革兰氏染色法及其步骤。
哪一步是关键,为什么鉴别细菌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这种方法最初是由丹麦医师革兰所采用,故由此命名。
步骤:先用结晶紫染液初染,加碘液作用,再用乙醇脱色,最后用沙黄复染。
乙醇脱色最关键。
由于乙醇的作用使得细胞壁的脂类物质被溶解,结果使得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增加了通透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被乙醇抽提出,于是革兰氏阴性菌被脱色,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乙醇处理中被脱水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中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被留在细胞内。
3、革兰氏染色法机制及重要性(1)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2)重要性: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5、配置营养基的基本原则1)根据微生物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培养基,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物的需要。
2)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与配比。
3)注意将培养基的pH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6、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分哪4个期①延滞期:在此时期菌体的遗传保守性较差,给予低于致死量的外界因素都可导致变异,所以此时期是诱变育种的最佳时期。
②对数期:可以获得大量菌体,如果用于获得菌体或接种,需要延缓对数期。
③稳定性:如果以菌体为发酵产品的微生物,在此时活细胞达到最高水平,以代谢产物为发酵产品的微生物,它的产物积累量在平衡期后期达到收获期。
④衰亡期:芽孢细菌开始形成芽孢,霉菌形成孢子,所以保存菌种要利用衰亡期的芽孢或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