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sZFP1的功能分析
水稻锌指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基序 , 因此将其重新定义为 C X C X 4 _ 6 C X H 。
的相互作用 ,通 过成熟的转基 因技术表 达一些 锌指蛋 白来改 良农作 物的遗传性状 。但 目前对水 稻锌指蛋 白
基 因 的功 能研 究 还 不 够 全 面 , 挖 掘 到 的 可用 基 因 不 多 ,
2 水稻锌指蛋 白类型和结构特点
的具有基 因表达或功能特点 的基 因已超 过 4 0个 , 主要 是 与环境胁迫相 关 , 也有与生长发育或 生物胁迫相关 。 有些锌指 蛋 白还可 以在水稻不 同的组 织 、不同 的发育
阶段 具 有 多 种 功 能 ,特 别 是 可 以增 强 水 稻 一 种 或 多 种
锌指蛋 白的分类方 法包 括但不仅 限于上述 5 种 ,一般 都是结合锌指结构 的半胱 氨酸 、组氨酸残基的位置和 数 目或是锌指 的功 能为依 据来 划分 ,但 目前仍 以第一 种分类法被文献引用较 多。随着 被报道的锌指蛋 白越 来越多 , 由半胱氨 酸( C ) 、 组 氨酸( H) 和其他氨基酸 ( x) 构成 的锌指蛋 白基序也在 不断被更新 。如 B e r g等i s ] 对
C 3 H 型 锌 指 蛋 白基 序 最 初 定 义 为 C X 6 _ l 4 C X 4 - 5 C X 3 H;
Wa n g 等_ l 3 l 经 过对 拟南 芥和 水稻 中 C , H锌指 基序 的详
细分析 ,发现了 5 种在 B e r g 分类法 中没有提到的 C H
抗逆功能 已被鉴 定和应用 。随着对水稻 锌指蛋 白结构 和基 因功 能研究 的不断深入 ,有望通过设计更 多人工 锌指蛋 白来研究 目的基 因的表达 调控 、核酸及 蛋 白质
锌 指蛋 白( z i n c i f n g e r p r o t e i n ) 是 一类 通 过结 合 锌
水稻bZIP类转录因子OsAREB1的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
水稻bZIP类转录因子OsAREB1的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水稻bZIP类转录因子OsAREB1的功能分析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水稻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
转录因子作为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参与着水稻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调控过程。
其中,bZIP类转录因子OsAREB1是水稻中一个重要的ABA响应因子,在多种逆境条件下都有着显著的表达上调,对水稻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关于OsAREB1的详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对OsAREB1的功能进行深入探究,对揭示水稻耐逆机制、提高水稻的耐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构建OsAREB1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载体:通过PCR扩增OsAREB1基因,并将其插入到适用于水稻的表达载体中,利用基因枪法或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到水稻中。
2. 分析OsAREB1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qRT-PCR方法,分析OsAREB1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逆境条件下的表达模式,以及其表达量的变化。
3. 研究OsAREB1基因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OsAREB1基因进行敲除或过表达,在不同逆境条件下比较野生型和转化株的生长状况、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等抗逆指标的变化。
4. 分析OsAREB1基因对ABA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采用酵母单杂交法或双杂交法分析OsAREB1基因与ABA信号通路中的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探究其在ABA响应途径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揭示OsAREB1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模式和对水稻抗逆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OsAREB1与ABA信号通路中的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1. 构建OsAREB1基因表达载体的篮子选择: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保证载体的质量和表达效率。
一个新的锌指蛋白作为稻瘟菌的致病力因子
一个新的锌指蛋白作为稻瘟菌的致病力因子由Magnaporthe grisea 引起的稻瘟病是严重为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瘟菌已成为研究植物与植物病原真菌互作关系的模式菌,其致病性分子基础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稻瘟菌的致病机理,揭示稻瘟菌和水稻之间的互作关系,也将为新型、安全、环保药物的设计和筛选提供丰富的潜在靶标。
本论文开展了稻瘟菌致病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等工作。
通过筛选稻瘟菌REMI转化体库获得对水稻感病品种梅雨明致病性减弱的突变体H680与野生型菌株P131相比,突变体引起的病斑数减少了95%,在洋葱表皮上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侵染钉形成率都有所下降,其中附着胞的降低幅度最大,接种洋葱表皮48h后,附着胞形成率不再升高,60%以上的芽管没有分化成附着胞,继续进行营养生长。
有性杂交和Southern 印迹杂交结果表明,突变表型与插入标记共分离,而且是单位点、单拷贝插入。
以插入质粒为标记克隆了目标基因。
将拯救的毗邻插入位点的基因组序列与稻瘟菌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质粒pUCATP插入在contig2.1287(65362bp) 的19086 bp 位点处。
contig2.1287的GENSCA分析表明,插入位点两边有两个基因,插入位点距离两基因的翻译起始密码子ATG分别为171bp和233bp,前者仅含一个987bp 的编码区,编码328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没有内含子。
另一个含两个外显子,编码1115 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用包含两个基因的片段和含有距离插入位点较近的基因的片段构建互补载体分别转化突变体,互补转化体均恢复为野生型。
从而证实质粒插入影响的是距离插入位点较近基因的功能因此推断该基因在稻瘟菌侵入过程中主要控制附着胞的形成,直接影响其致病性。
对该基因进行核苷酸BLAST分析,没有发现与其同源的序列。
GENSCA预测该基因编码32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
氨基酸BLAST结果显示,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含一个锌指结构基序C2H2和核定位信号,并且与来自人、鼠、果蝇和拟南介的锌指蛋白KIN17有37〜47%的一致性。
一个锌指结合蛋白编码基因调控水稻种子萌发
一个锌指结合蛋白编码基因调控水稻种子萌发周炼;陈洛;吴伟;杨梯丰;张少红;赵均良【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49)9【摘要】【目的】致力于挖掘水稻低温萌发力(LTG)相关基因,并解析其分子作用机理,为水稻低温萌发力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利用已有的不同水稻品种低温萌发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材料,通过转基因材料的萌发试验鉴定目的基因功能。
【结果】OsYIPL1编码Yippee家族锌指结合蛋白,在高LTG品种中高表达,被选作深入研究的对象。
时空表达结果显示,OsYIPL1在水稻花药和幼胚等组织中高表达。
通过遗传转化获得两个过表达株系OX-1、OX-2,其T2代种子用于常温(28℃)和低温(13℃)萌发试验。
当OsYIPL1表达量升高到野生型的44.5倍(OX-1)时,其种子在常温下的萌发率比野生型平均提高18.3%;当OsYIPL1表达量升高到野生型的88.9倍(OX-2)时,其种子在常温下的萌发率比野生型平均降低54.5%。
低温下,过表达OsYIPL1均会降低种子的萌发力,OX-1和OX-2的低温萌发率比对照平均降低43.8%和81.5%。
【结论】OsYIPL1参与调控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但在不同温度下的作用差异显著,其分子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9页(P1-9)【作者】周炼;陈洛;吴伟;杨梯丰;张少红;赵均良【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南优质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4;Q786【相关文献】1.一个水稻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2.水稻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及叶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3.一个水稻串联锌指蛋白OsDOS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4.一个编码锌指蛋白的大豆疫霉基因Ps-zfA1的克隆与转录分析5.水稻一个C3HC4型锌指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锌指蛋白Zfp191的DNA结合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锌指蛋白Zfp191的DNA结合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锌指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因子,它们通过与DNA序列结合,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锌指蛋白的DNA结合模式和序列特异性是其调控作用的基础。
在锌指蛋白家族中,锌指蛋白Zfp191是一种新型锌指蛋白,其具体的结构和DNA结合模式还未被深入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现代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揭示锌指蛋白Zfp191的DNA结合性质,为深入了解其功能提供重要基础。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构建Zfp191蛋白的表达载体。
(2)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大量制备重组Zfp191蛋白。
(3)采用电泳迁移实验或者荧光光谱等技术,探究Zfp191蛋白与DNA序列的结合模式和特异性。
(4)通过质谱等手段,研究Zfp191蛋白在与DNA结合过程中的构象变化。
(5)结合计算模拟,研究Zfp191蛋白在DNA结合时的碳水化合物依赖性。
2. 研究方法(1)使用PCR方法构建重组Zfp191蛋白表达载体。
(2)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目标蛋白。
(3)采用电泳迁移实验或荧光光谱实验研究Zfp191蛋白的DNA结合性质。
(4)利用质谱等手段研究Zfp191蛋白在与DNA结合时的构象变化。
(5)运用计算方法探究Zfp191蛋白在DNA结合时的碳水化合物依赖性。
三、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阐明锌指蛋白Zfp191的DNA结合模式和序列特异性,揭示其在基因调控和细胞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为深入了解锌指蛋白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利用新型蛋白质工程手段开发相关抑制剂或激动剂提供重要参考。
四、研究意义(1)深入了解锌指蛋白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有望在疾病治疗、肿瘤防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扩展对新型锌指蛋白的了解,丰富锌指蛋白家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
(3)为锌指蛋白及其模拟体系的研究打下基础,促进蛋白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个水稻串联锌指蛋白OsDOS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控、 编码植物特有 串联锌指 ( Z ) 白的基 因 OD S 并分析 了该基 因编码 蛋 白及 其启动 区 的生 物信息 学特 T F蛋 sO , 征, 以及该 基因的表达模式 。结果显示 ,s S基 因在 ey ODO h 8突变体 中的表达水 平明显高 于野生 型 , 推测 py hB 感受 的光信号 抑制 ODO s S基 因的表达 。OD S基 因在 叶片 中表 达最高 , 次是 萌发 的胚 。另外 , sO 其 通过 检测 N C 和 P G处理后 WT水稻 中 ODO a1 E s S基 因的表达情况 , 现盐和 干旱胁 迫可 能抑制该 基 因的表达 ; A A 发 在 B
l ycm a n eepo ls tenwl t e( f db o p r gtegn rfe ew e i p WT)a dp yoho eB m tn ( hB)o c.T e e i h i b dy n h t rm ua t p y c f ie h r
b o n o ma in c a a tr t so s i i fr t h r c e si fO DOS p oen a d p o t r e in o s S we e a a y e a e l s t x o i c r t i n r moe g o fO DO r n lz d, sw l a se - r i p e so at r s T e r s l h we h tO DO e e e p e s d hg e np y t n h n i T,s g e — r si n p t n . h e u t s o d t a s S g n x r s e ih ri h B mu a t a n W e s t ug s
tn h tp y —me it d lg tsg a e r s e h x r s in o DOS Or a p cfct fi x e so e i g t a h B d ae i h in lr p e s d t e e p e so fOs . g n s e i iy o se pr s in r — i t v a e h tOs e ld t a DOS e e e pr se ea iey h g e n l a e ,a h n i e mi a i mb y s g n x e s d r l t l i h ri e v s nd t e n g r n t e r o .Mo e v r,t v ng ro e he
转录因子OSPHD1的过表达提高水稻耐逆性的研究.pdf
cells indicated that OSPHDl protain locationed in nuclear.In addition,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domain,the yeast two·hybrid system Was used,but no trans—activation function Was observed.It indicated no trans.activation function in
compared with the non-transgenic plants.The stresses resistance phenotype Was
consistence in T2 plants by analyzing the single—copy homozygous lines,and this was
plants.
OSPHDl is a drought and high-salinity inducible gene obtained from a
水稻中的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研究
水稻中的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研究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主食。
而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则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重要基因家族。
本文将从水稻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概述、发现历程、生物学功能、调控机理、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述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
其名称来源于其N端的C2H2锌指结构,可以与DNA结合产生特异性识别。
在转录调控中,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作用相当于开关,可以调控其下游靶基因表达,参与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胁迫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
在水稻中,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现了70余个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成员。
二、发现历程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最早是在果蝇和酵母中发现。
1990年,Weigel等人首次在拟南芥中克隆到两个C2H2锌指转录因子基因,分别被命名为ZAT10和ZAT12。
此后,人们发现在多个植物物种中都存在C2H2锌指转录因子基因,推测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有可能形成了一个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的基因家族。
1999年,Buchel等人首次在水稻中鉴定到C2H2锌指转录因子基因,从此开启了水稻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之路。
三、生物学功能作为一种基因家族,水稻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在水稻生长发育与逆境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研究表明,该家族的许多成员与水稻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OsZFP36和OsZFP85可以调节水稻花粉的生长与发育,OsZFP8则影响水稻叶片的展开,OsIRO2可以调节水稻根系中铁吸收与转运。
此外,多个C2H2锌指转录因子基因也被鉴定出具有抗逆性。
比如,OsZAT11可以提高水稻耐盐性和耐干热性,OsZFP182可以提高水稻耐寒性。
四、调控机理C2H2锌指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体现在其可以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表达来参与生长发育、逆境应答等生物学过程。
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涉及到的基因表达相关调控机制较为复杂,既包含了转录水平的调控,也包含了后转录水平的调控。
一个水稻茎叶优势表达锌指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一个水稻茎叶优势表达锌指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郑娅珊;袁国强;刘华清;王锋【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09(024)001【摘要】通过RT-PCR分析,鉴定了一个在水稻茎、叶中特异表达的锌指基因OsZF153.利用PCR扩增了OsZF153基因上游约2 kb启动子区,构建了启动子与GUS的融合表达载体pCZF153P-GUS.pCZF153P-GUS转基因T0植株GUS活性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颖壳中检测到GUS活性,其中茎和叶GUS表达活性较强,而根和颖壳表达较弱,在雄蕊和雌蕊及种子不同发育阶段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表明OsZF153启动子是一个水稻非生殖器官表达,且在茎、叶中优势表达的启动子.【总页数】5页(P1-5)【作者】郑娅珊;袁国强;刘华清;王锋【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一个水稻根时空差异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J], 姚秋林;林拥军2.水稻蛋白磷酸酶ABI2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J], 牟少亮;李秀娟;官德义;赖燕;何水林3.一个水稻穗特异表达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J], 李余生;黄骥;禹山林;侯夫云;张红生4.水稻一个C3HC4型锌指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分析 [J], 刘丽华;林玲;鲁国东;王宗华5.基于转录组的水稻干尖线虫锌指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J], 刘晓晗;王峰;李丹蕾;董爱荣;陈俏丽;王博文;零雅茗;江珊;段颜祯;张玉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锌高效营养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水稻锌高效营养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本项目以锌高效品种(IR8192)及锌低效品种(二九丰)为材料,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水稻锌高效营养生理机制,探讨与水稻锌高效营养相关的转运子候选基因。
研究表明,水稻锌高效营养与其低锌条件下相对高效的光合能力有关;锌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能够维持较低的受氧化胁迫水平及较为完整的细胞超微结构,进一步证实了缺锌引起自由基积累并导致伤害的假说,并总结出高的锌生物有效性、高效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统是水稻锌高效的重要机制;同时筛选出了与水稻锌高效相关的备选基因,为提高水稻锌营养效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年来本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二年来,项目研究基本按计划进行,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研究内容,取得了预期结果。
根据项目研究计划,本项目立项以来的研究内容及相应研究方法如下:1、锌高效营养性状相关的基因分子标记试验利用一对锌高效和锌低效水稻基因型为材料两个,对引物的筛选,初步确定有差异条带的引物;再扩大到两对品种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得到具有稳定差异条带;对特异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通过BLAST确定所在基因。
水培培养锌高、低效基因型杂交F2代群体100株,在叶期前后收获幼苗,通过新叶长势、根冠比等指标确定其锌高/低效;同时每株提取DNA,用已经筛选出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实验,以建立分子标记与F2代群体的性状联锁试验,同时定位与锌高效营养相关的新基因。
利用Northern blot方法,进一步研究这新基因表达与锌吸收的关系。
2、与锌转运相关转运子ZIP基因家族的筛选用基于隐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软件HMMER 2.3.1(http:///)搜索水稻的全基因组ZIP蛋白。
首先从PIR数据库(http:///pirwww/search/textsearch.html)中获得所有植物ZIP家族(PF02535)成员,从已知78个成员中选取序列信息完整的28个转运蛋白序列,用ClustalW v1.83(从EBI下载,/pub/software)对其进行联配,分别从左右两端删除相似性差的区域,以此建立植物ZIP的HMM profile,再用HMM search工具(E值取0.1)搜索水稻蛋白质序列数据库(OSA1.pep,ftp:///pub/data/o_sativa/irgsp/PUBLICATION_RELEASE/GENOME/),从TIGR(http:///tdb/e2k1/osa1/LocusNameSearch.shtml)下载上述搜索结果的序列与注释信息。
水稻花粉小肽锌指蛋白基因OsFLZ13功能研究
水稻花粉小肽锌指蛋白基因OsFLZ13功能研究张丽洁;周海宇;MUHAMMAD Zeshan;MUNSIF Ali Shad;杨明冲;李波;韩世健;张翠翠;胡利华;王令强【期刊名称】《作物学报》【年(卷),期】2024(50)3【摘要】FCS样锌指蛋白(FLZ)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反应相关。
水稻的FLZ基因家族分析和功能研究较少。
本研究利用TBtools对水稻基因组Blast,鉴定到29个OsFLZ家族基因成员,并分析了相关基因位置、基因结构、motif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特征。
随后,通过水稻CREP数据库研究了FLZ家族成员的全生育期组织表达模式,并发现其中的OsFLZ13基因在开花前的花药中特异高水平表达。
随后β-D-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显示,OsFLZ13在花药发育的第8阶段开始表达,并在开花前的第14阶段表达量最高。
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获得的突变体植株结实率显著下降。
相比野生型中花11的94%结实率,Osflz13-1和Osflz13-2的结实率分别只有44%和36%。
本研究表明OsFLZ13参与花药发育以及花粉育性的调控,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及其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同时对水稻雄性不育利用具有潜在的价值。
【总页数】13页(P543-555)【作者】张丽洁;周海宇;MUHAMMAD Zeshan;MUNSIF Ali Shad;杨明冲;李波;韩世健;张翠翠;胡利华;王令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相关文献】1.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sSZP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2.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sZFP1的功能分析3.利用RNA干涉研究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sZRL的功能4.基于转录组的水稻干尖线虫锌指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5.水稻盐碱逆境响应锌指蛋白基因OsZFP6表达特性及功能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sPM1基因在水稻苗期受非生物胁迫响应时的作用及应用
OsPM1基因在水稻苗期受非生物胁迫响应时的作用及应用安硕;姚玲娅;张鹏;胡悦;葛晓春【期刊名称】《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61)4【摘要】非生物胁迫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常常导致作物减产。
挖掘非生物胁迫应答基因,培育抗逆性增强的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OsPM1(水稻Plasma Membrane protein 1基因)编码一种ABA转运蛋白,在水稻中过表达能够提高水稻的耐旱性。
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发现,OsPM1还受渗透、高盐、高温胁迫的诱导,同时其转录受到水稻热休克转录因子(Hsfs)的激活。
过表达OsPM1的转基因水稻除耐旱性增强外,还具有更强的抵御渗透、高盐及高温胁迫的能力。
将OsPM1的胁迫诱导型启动子与高粱的热休克转录因子SbHsf03的编码区融合成为重组基因,转化到粳稻日本晴中,经耐热性检测,发现日本晴叶片的耐热性增强,但其正常生长没有受到影响。
研究结果提示OsPM1基因及其启动子在提高水稻抗多种非生物胁迫能力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11页(P385-394)【作者】安硕;姚玲娅;张鹏;胡悦;葛晓春【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2【相关文献】1.拟南芥VHA-c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2.盐胁迫对水稻苗期的影响研究——盐胁迫对水稻苗期水分的影响3.拟南芥APX家族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与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分析4.水稻MKKs基因在发育过程中对非生物胁迫处理的表达特征分析5.紫杆柽柳MnSOD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Z F P1的功能分析李贺1,2㊀韩艺娟1㊀林艺娟1㊀刘丽华1㊀张承康1㊀张连虎1㊀王宗华1㊀鲁国东1,∗(1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0;2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泉州362000;∗通讯联系人,EGm a i l:g d l u f a f u@163.c o m)F u n c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 o f Z i n cF i n g e rP r o t e i nG e n e O s Z F P1i nR i c eL I H e1,2,H A N Y iGj u a n1,L I N Y iGj u a n1,L I U L iGh u a1,Z H A N G C h e n gGk a n g1,Z H A N G L i a nGh u1,W A N G Z o n gGh u a1, L U G u oGd o n g1,∗(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B i o p e s t i c i d ea n d C h e m i c a lB i o l o g y,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F u j i a n 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F u z h o u350000,C h i n a;2Q u a n z h o u E n t r yGE x i tI n s p e c t i o n a n d Q u a r a n t i n e B u r e a u,Q u a n z h o u362000,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EGm a i l:g d l u f a f u@163.c o m)L IH e,HA N Y i j u a n,L I NY i j u a n,e t a l.F u n c t i o n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z i n c f i n g e r p r o t e i n g e n e O s Z F P1i n r i c e.C h i n JR i c e S c i,2015,29(2):135G140.A b s t r a c t:T h er i c e p r o t e i n O s Z f p1w h i c hi n t e r a c t s w i t h M o S p1i saC3H C4Gt y p e R I N GGf i n g e r p r o t e i n p r e d i c t e db yb i o i n f o r m a t ic t o o l s.T h e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c h a n g e s o f O s Z F P1g e n ed u r i n g M a g n a p o r t he o r y z a e i nf e c t i o n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of O s Z F P1p e a k e dw i t h3.8f o l d s a t18h o u r s a f t e r s p o r eGs p a y i ng i n o c u l a t i o n,r e v e a l i n g th a t O s Z F P1m i g h t r e s p o n d t o M.o r y z a e i n v a s i o n.T h e O s Z F P1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 p l a n t sw e r e g a i n e d t h r o u g hm o d i f i e d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Gm e d i a t e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 p l a n t s c o n f e r r e s i s t a n c ea g a i n s t M.o r y z a e.I n 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O s Z F P1g e n em a y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r i c e i mm u n i t y a g a i n s t M.o r y z a e.K e y w o r d s:M a g n a p o r t h e o r y z a e;z i n c f i n g e r p r o t e i n;t r a n s g e n i c r i c e.李贺,韩艺娟,林艺娟,等.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Z F P1的功能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15,29(2):135G140.摘㊀要: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M o S p1在水稻中的互作蛋白O s Z f p1,为含有环指结构域的C3H C4型锌指蛋白.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O s Z F P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表明,O s Z F P1基因表达水平在稻瘟病菌G u y11孢子悬浮液接种水稻后缓慢升高,接种后18h达到最高峰,约为3.8倍,这表明该基因响应稻瘟病菌的侵染.利用改进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成功获得O s Z F P1基因的过表达植株.抗性分析表明O s Z F P1过表达植株的整体抗稻瘟病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说明O s Z F P1基因在水稻抵抗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关键词:稻瘟病菌;锌指蛋白;转基因水稻中图分类号:Q755;S435 111 4+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7216(2015)02G0135G06㊀㊀稻瘟病作为水稻的主要病害每年给全球水稻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如何持久高效地防治稻瘟病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稻瘟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水稻组织表面萌发㊁分化产生附着胞,随后附着胞产生侵染栓侵入水稻角质层和表皮细胞,继而在水稻组织内部扩展生长[2,3].有研究表明,丝氨酸蛋白酶在细胞分化和病原侵入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4].部分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被干扰后,稻瘟菌突变体气生菌丝减少,致病性降低,这说明丝氨酸蛋白酶可能参与稻瘟菌的生长发育等过程外,还与稻瘟菌的致病性相关[5].锌指蛋白是一类具有 手指状 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能够与Z n2+结合形成稳定的 手指 型结构.锌指蛋白主要通过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如促进转录㊁抑制转录㊁单链D N A/R N A结合等进而影响整个生命过程[6].对植物锌指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抗旱㊁耐盐㊁抗冻以及抗病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Z F P和O s Z F19的表达受到干旱胁迫的强烈诱导.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数锌指蛋白是逆境响应的正调节物[7G9].收稿日期:2014G06G03;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G06G30.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35151100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 A D19B03).53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2015,29(2):135-140h t t p://w w w.r i c e s c i.c nD O I:10.3969/j.i s s n.1001G7216.2015.02.004㊀㊀刘丽华[10]和林玲[11]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M o S p1作为诱饵蛋白,从水稻中筛选出一个互作蛋白O s Z f p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 s Z f p1蛋白中含有环指结构域,为蛋白质家族z fGC3H C4[10,11].本研究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获得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并检测其抗病性,通过荧光定量P C R技术分析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期间O s Z F P1基因的表达动态,进一步探索O s Z F P1基因的功能.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揭示植物的抗病机理,拓展水稻抗病育种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1㊀材料与方法1.1㊀实验材料供试材料包括大肠杆菌菌株D H5α,根癌农杆菌菌株E H A105,稻瘟菌菌株G u y11.植物表达载体p C X D R(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王国梁实验室惠赠),T A克隆载体p M D18GT购自T a K a R a公司.水稻品种K i t t a k e和C o39由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1.2㊀实验方法1.2.1㊀过表达载体的构建P C R扩增获得O s Z F P1基因片段,加A尾后,连入p C X D R载体(用X c m I预切出T黏性末端,图1),转化大肠杆菌D H5α感受态,用载体上游引物V e c t o rGF与基因下游引物O s Z F P1GR筛选正向插入片段,验证无误后提取质粒D N A,转化农杆菌E HA105感受态,目标基因上下游引物菌液P C R验证阳性菌落[12].1.2.2㊀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技术播种.选用早熟粳稻品种K i t t a k e种子,用75%酒精和2.5%~3.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无菌水洗涤晾干后转移至N B培养基,32ħ高温持续光照,约7d后获得愈伤组织.转化.将愈伤组织与农杆菌混合侵染后转移到N6DG共培培养基上,避光26ħ培养2d.加入等体积羧苄水(终浓度500m g/L)洗涤除去残余农杆菌.筛选.转移愈伤至筛选培养基中,32ħ光照培养10d,抗性愈伤呈亮黄色松散颗粒状.复筛培养约10d,抗性愈伤大量生长呈堆状.分化.将堆状抗性愈伤整体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上,29.5ħ㊁16h光照/8h黑暗培养约10d.生根.将长有绿色小苗的愈伤组织整体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25ħ~28ħ㊁16h光照/8h黑暗培养7d左右便有大量须根长出[13G17].1.2.3㊀转基因水稻的筛选、接种调查挑选饱满的转基因水稻T1代种子,每个株系30粒,清水浸泡至露白后用50μg/m L的潮霉素溶液处理2d.对照组为常规稻品种K i t t a k e,分为两份,一份清水处理,一份50μg/m L的潮霉素溶液处理.经潮霉素处理后,正常生长的初步鉴定为转基因水稻阳性植株.由于T1代转基因水稻出现性状分离,每一粒种子都需要单独验证,采用72孔黑色穴盘种植筛选过的转基因水稻,每穴种植1株.待转基因水稻长至3叶1心期时进行稻瘟菌孢子悬浮液接种,将接种后的水稻置于25ħ黑暗保湿24h,移出后放到温度为25ħ~28ħ的温室中培养7d左右进行病情调查并统计发病结果.叶瘟病情分级指标参照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G B/T15790-2009).1.2.4㊀荧光定量P C R检测样品的制备用稻瘟病菌株G u y11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水稻感病品种C o39的植株,对照组为0.02%吐温溶液喷雾接种的水稻C o39植株,分别在0㊁6㊁12㊁18㊁24㊁36㊁48h等7个时间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取样,每份样品约10株,剪除根部和茎部,只取用3叶L B-左边界;R B-右边界;h t pⅡ-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Ⅱ;C a M V35S-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D s R e d-红色荧光蛋白;c c d B-致死基因;N o s T-胭脂碱合成酶基因终止子.L B,L e f t b o r d e r;R B,R i g h t b o r d e r;h t pⅡ,H y g r o m y c i n p h o s p h o t r a n s f e r a s eⅡ;C a M V35S,C a u l i f l o w e rm o s a i c v i r u s35S p r o m o t e r;D s R e d, D i s c o s o m a r e d f l u o r e s c e n t p r o t e i n;c c d B,C o n t r o l o f c e l l d e a t h;N o s T,N o p a l i n e s y n t h a s e t e r m i n a t o r.图1㊀表达载体p C X D RTGD N A区结构F i g.1.S t r u c t u r e o f TGD N Ao f p C X D R.63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以上部分,滤纸吸干叶片表面水珠后剪成约5c m 长,迅速用干净的锡箔纸包裹后置于液氮中速冻保存.取样完毕后提取水稻叶片总R N A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R N A 浓度和纯度,根据所测浓度调整反转录c D N A 时所加R N A 模板量,确保R N A 模板总量为500n g.加样时将c D N A 稀释10倍后,每20μL 体系加1μLc D N A 模板(5n g /μL ).1.2.5㊀荧光定量P C R 实验设计本实验室采用水稻O s A c t i n 基因作为内参,利用P r i m e r 5.0软件设计所需引物.每一批样品同时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一组样品分为扩增其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两份;每一份样品包含3个重复.1.2.6㊀荧光定量P C R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2-ΔΔC t 法[18]检测基因表达量.2㊀结果与分析2.1㊀O s Z F P 1基因的同源比对分析在水稻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O s Z F P 1基因的蛋白序列,对其蛋白序列进行分析可知,蛋白编码有一个保守的环指结构域.利用C l u s t a l X 软件将此蛋白编码序列与已报道的环指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图2).O s Z F P 1与水稻(O r yz as a t i v a )的锌指蛋白O s 02g 0639800(N P _001047542),辣椒(C a p s i c u m a n n u u m )C a R m a 1H 1(Q 6R 567),拟南芥(A r a b i Gd o p s i s t h a l i a n a )A t R m a 1(N P _192260)㊁A t R m a 2(N P _194556,A t 4g28270)和A t R m a 3(N P _194477,A t 4g 27470),人类(H o m os a pi e n s )的锌指蛋白Hm R a m 1(N P _001054683)以及O s A P I P 6(N P _001054683)与O s C O I N (N P _001041762)的同源率分别为49%㊁36%㊁35%㊁32%㊁37%㊁40%㊁25%和40%.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知在这些蛋白中均含有保守的环指域.环指域在不同生物体的不同蛋白中其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说明该结构域可能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保守的生物学功能.2.2㊀O s Z F P 1基因在稻瘟病菌接种后的表达动态O s Z F P 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稻瘟病菌G u y 11孢子悬浮液接种水稻后缓慢升高,接种后18h 达到最高峰(约为3.8倍),随后迅速降低,低于对照组该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图3).接种后18h ~24h 为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㊁侵染期,作为稻瘟病菌潜在致病因子的丝氨酸蛋白酶在此期间被大量分泌,O s GZ f p 1作为丝氨酸蛋白酶M o S p 1的互作蛋白及时响应稻瘟病菌的侵染,很可能参与水稻体内免疫反应过程.2.3㊀O s Z F P 1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以O s Z F P 1GF 和O s Z F P 1GR为引物验证重组质方框表示锌指蛋白结构域C GX 2GC GX (9G39)GC GX (1G3)GH GX (2G3)GC GX 2GC GX (4G8)GC GX 2GC ,其中,黑色部分为保守的半胱氨酸(C ys ,C )和缬氨酸(V a l ,V )氨基酸残基,红色部分保守性次之.R e c t a n g u l a r b o x e s i n d i c a t e z i n c f i n ge r p r o t e i nd o m a i nC GX 2GC GX (9G39)GC GX (1G3)GH GX (2G3)GC GX 2GC GX (4G8)GC GX 2GC .T h e b l a c k a m i n o a c i d s a r e t h em o s t c o n s e r v a t i v e c y s t e i n e a n dv a l i n e r e s i d u e s ,f o l l o w e db y th e r e d a m i n o a c i d s .图2㊀环指蛋白序列的同源比对分析F i g .2.S e q u e n c e h o m 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 o fR I N Gf i n ge r p r o t e i n .731李贺等: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Z F P 1的功能分析图3㊀O s Z F P1基因在G u y11接种水稻后的表达情况F i g.3.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a l l e v e l o f O s Z F P1g e n e i nt h er i c e l e a v e su n d e rr i c e b l a s t c h a l l e n g e.粒中是否有O s Z F P1基因插入(图4GA);然后以载体上游引物V e c t o rGF与O s Z F P1GR为引物验证重组质粒中O s Z F P1基因插入方向是否正确,反向插入无条带扩出(图4GB).将验证无误的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转化水稻愈伤组织(图5).本实验室以粳稻早熟品种K i t t a k e成熟胚为材料建立了一套高效快速的转基因水稻培育体系,将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培育周期缩短至50d左图4㊀重组质粒中O s Z F P1基因的P C R检测F i g.4.D e t e c t i o no f O s Z F P1g e n e i n r e c o m b i n a n t p l a s m i d.右.2.4㊀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检测C T A B法提取T1代转基因水稻叶片基因组D N A,P C R扩增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片段大小约500b p,检测结果证明T1代转基因水稻均携带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2.5㊀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植株的抗病鉴定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共13个株系,每个株系挑选30粒T1代种子,清水浸泡至露白后37ħ催芽,24h后将萌发的种子浸入50m g/L的潮霉素B 水溶液中,经潮霉素B水溶液处理2d后统计成活A-水稻愈伤组织的培养;B-愈伤组织诱导分化;C-生根.A,R i c e c a l l u s i n d u c t i o n;B,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o f r e s i s t a n t c a l l u s;C,S e e d l i n g r o o t i n g.图5㊀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培育过程F i g.5.A g r o b a c t e r i u m m e d i a t e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r i c e.83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图6㊀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植株病情指数分布F i g.6.I n f e c t i o u s d e g r e e o f O s Z F P1o v e r e x p r e s s e d r i c e.率.㊀㊀实验结果表明,清水对照组K i t t a k e全部成活,潮霉素对照组K i t t a k e全部死亡.共得到潮霉素抗性植株158株,13个株系390粒种子经潮霉素筛选总成活率为40.51%,其中74株表现出明显的潮霉素抗性,长势与清水对照组相当,存活86株,占筛选总数的22.05%.转基因水稻不同株系T1种子经潮霉素筛选成活率相差较大,可能与种子活力㊁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强度等因素有关.经潮霉素筛选后长至3叶1心期时用G u y11孢子悬浮液接种,7d后调查发病情况(图6).㊀㊀经潮霉素筛选后成活的T2代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有86株,由于接种期间死亡或植株过于弱小无法接种等原因,最终统计的发病指数数据中O sG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有64株.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中有26株为0级病斑,占总数的40.63%,其平均发病指数1.25,而对照组野生型水稻(WT)平均发病指数为3.56.实验结果表明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植株对稻瘟病菌G u y11的抗性显著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有1.56%的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植株发病指数高于对照组平均发病指数,可能由于基因插入位点不同导致水稻中其他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2.6㊀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植株中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检测选取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水稻T2代植株共3个株系的22单株提取R N A进行做荧光定量P C R,检测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在荧光定量P C R检测的22株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植株样品中,O s Z F P1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倍以下的有6株,1~5倍的有14株,5~10倍的有2株,目的基因相对的表达量最低为内参基因的32%,最高为其7.48倍.实验证明获得的大多数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植株中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大幅提高.3㊀讨论本研究通过生物学信息比对分析锌指蛋白O sGZ F P1与其他已报道的植物锌指蛋白的同源性,发现O s Z F P1编码有环指保守结构域,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对该基因进行水稻愈伤组织转化,并对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植株后代进行稻瘟病菌的抗性分析.在转基因水稻的培育过程中,经过反复实验摸索,针对早熟粳稻品种K i t t a k e,本实验室利用高效快速的转基因水稻培育体系对O s Z F P1基因进行过表达转化,在显著缩短试验周期的同时水稻愈伤组织的转化效率.在O s Z F P1基因过表达植株后代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分析中,我们发现转基因水稻的整体抗稻瘟病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中O sGZ F P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中,我们发现O s Z F P1基因响应稻瘟病菌的侵染,很可能参与水稻体内免疫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O s Z F P1基因在水稻抵抗稻瘟病菌侵染的过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推论:稻瘟病菌中的丝氨酸蛋白酶作为一种病原分子相关模式刺激水稻产生免疫反应,丝氨酸蛋白酶在附着胞形成及侵入水稻组织期间被大量分泌,诱导水稻O s Z F P1基因的大量表达.随着侵入过程的结束,稻瘟菌在水稻组织中扩展阶段,丝氨酸蛋白酶的分泌量减少,水稻O s Z F P1基因的表达量也迅速降低.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使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O s Z F P1持续㊁过量表达从而使水稻有效地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这为水稻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参考文献:[1]㊀刘国权,孟昭河,任艳军,等.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与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211G214.[2]㊀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垦殖与稻作,2004,3:26G28.[3]㊀李扬,王耀雯,王育荣,等.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广西农业科学,2010,41(8):789G792.[4]㊀汪世华,王文勇,黄益洲,等.丝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福建农业学报,2007,22(4):453G456.[5]㊀陈立群.稻瘟菌中部分丝氨酸蛋白酶的功能研究.福州:福建农931李贺等: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Z F P1的功能分析林大学,2009.[6]㊀L a i t y JH,L e eB M,W r i g h t PE.Z i n c f i n g e r p r o t e i n s:N e w i nGs i g h t s i n t o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d i v e r s i t y.C u r rO p i nS t r u cB i o l,2001,11(1):39G46.[7]㊀W o l f e S A,N e k l u d o v a L,P a b o C O.D N A r e c o g n i t i o n b yC y s2H i s2z i n cf i n g e r p r o t e i n s.A n n R e v B i o p h y s B i o m o l e cS t r u c,2000,29(1):183G212.[8]㊀向建华,李灵之,陈信波.植物非生物逆境相关锌指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核农学报,2012,26(4):666G672.[9]㊀陈昌冬,牛向丽,刘永胜.水稻锌指蛋白基因O s W I P6的克隆,表达及R N A i载体转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2):200G205.[10]刘丽华.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和丝氨酸蛋白酶之水稻受体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11]林玲.稻瘟病菌丝氨酸蛋白酶受体的筛选.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12]C h e nSB,S o n g k u m a r nP,L i uJ,e t a l.Av e r s a t i l ez e r ob a c kGg r o u n dTGv e c t o r s y s t e mf o r g e n e c l o n i n g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g e n o mGi c s.P l a n tP h y s i o l,2009,150(3):1111G1121.[13]张红霞,邓启云,吴俊.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10(6):3G6.[14]马慧,赵开军,徐正进.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现状及展望.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4):21G26.[15]施利利,王松文,蔡宝立,等.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4):53G57.[16]刘巧泉,张景六,王宗阳,等.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系统的建立.植物生理学报,1998,24(3):259G271.[17]黄健秋,卫志明,安海龙,等.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高频再生.植物学报,2000,42(11):1172G1178.[18]袁伟,万红建,杨悦俭.植物实时荧光定量P C R内参基因的特点及选择.植物学报,2012,47(4):427G436.041中国水稻科学(C h i nJR i c eS c i)㊀第29卷第2期(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