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的健身价值 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论文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名:***单位:寿县大店初级中学日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

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

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武术书籍综述前言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

1 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1.1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

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记载,要有历史的记载就必须要有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由此一来,著书立传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习武不但可以使人解除疲劳,缓解压力,提高心血管功能,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加强身体各部肌肉关节韧带的功能,从而增强体质;而且习武可以调节一个人的神经系统,陶冶其情趣,可以全面地促进其身体素质发展,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武术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

1.可以增强人身体的灵敏度,使其身手敏捷;2.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3.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增强身体对外界的承受力;4.同时可以提高自信心。

此外,武术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因为在练习武术时要求身体各部肌肉协调配合。

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一动就要像闪电流星那样快速,一静就要像大山一般的安稳。

这些都锻炼了神经系统的机能。

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习武可以提高个人的防身自卫能力。

再健身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这是更高层次的价值,提高了一个人的修养与道德。

“全民健身”战略下的武术价值审视与发展研究

“全民健身”战略下的武术价值审视与发展研究

“全民健身”战略下的武术价值审视与发展研究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价值和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全民健身战略下武术的价值审视和发展研究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武术的价值审视1. 传统文化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通过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动,武术得以传承和发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精神修养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倡导“以柔克刚”的原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心境的宁静。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人格修养和精神素质,提高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敬业精神。

二、武术的发展研究1. 推广普及为了充分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有必要积极开展武术的推广普及活动,包括举办武术知识讲座、开设武术课程、推出武术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武术锻炼中来。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移动应用等平台,将武术的魅力传播给更广大的群众,提高武术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培养人才为了推动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武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这包括培养优秀的武术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研究人员,提高武术事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武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武术事业中来,提升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技水平。

3. 加强制度建设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指导下,需要建立健全的武术制度体系,包括完善的武术组织、赛事管理、人才培养等相关制度。

同时还要加强对武术的规范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 引导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武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这包括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适合现代人群的武术训练方式和器材设备,丰富武术的表现形式,提高武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以及将武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武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谈武术的健身功能 文档

谈武术的健身功能 文档

谈武术的健身功能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发现武术的健身价值。

兵士们操练武术既能提高战斗技能,又能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为此,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云:“搏刺强士体。

”由于古代战事频繁,参战人数众多,士兵体质的强弱往往就是军旅战斗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没有强健的体魄,便不能掌握精炼的战斗技能,没有战斗技能则难于战胜对手。

故而交战各方均十分注重增强士兵的体魄。

一方面严格训练士兵,以锻炼体魄、胆识等;另一方面在招募士兵时就注意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

由此可见,历代军队和民间以武健身之风十分盛行。

此外,为了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等的健身需要,那些武师先人还创编了诸如“百兽舞”、“五禽戏”、“八段锦”等武戏及诸多具有较高养生价值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使武术与军体健身相映同辉,发挥了医疗、健身、养生的综合效能,成为体育健身与格斗技能紧密结合、体用并重的典范。

作为健身项目,武术有异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点在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统一,即“心身合一”。

所谓“内外兼修”的“内”系指人体内的脏器与人的心性、精神与意识。

“外”系指人的体形体态。

内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实践中,重视精神意识、脏腑器官和体形体态的同步修炼,不偏废一方。

所谓“神形共养”就是不仅注重形体的练养,还注意精神的调摄,强调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身体与心理(精神)平衡发展。

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法,一方面能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获得全新的内在体验。

其他健身运动均是以肢体活动作为最先发动,尔后在活动中和活动后获得形体的锻炼和心理的欢悦。

武术健身则是以意识的调摄为先导,最早从心性、意、气开始,首先获得心理的调节,自“内”向“外”地推延发动,然后使形体得以充分运动,以此达到身心“中和”的炼养。

传统武术传承文献综述

传统武术传承文献综述

重视传统武术传承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 、培养、激励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加入到传统武术的传承队伍中来。
创新传承内容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保持传统武术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结合 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和 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加强与国际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 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传统武术在国际 上的传播与发展。
通过整理和研究传统武术的历史、理论和技术体系,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价值,增强对传统武术的认同感和 自信心。
加强传统武术的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度和兴趣,培养更多的爱 好者和传承者。
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
通过举办各级各类的传统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展示传统武术的魅力和技艺水平,提高传统武术的社会 影响力和美誉度。
内外兼修
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道德 修养的全面提升。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才。
04
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 与挑战
社会变革对武术传承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显著,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本文综述的范围包括传统武术传承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传承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 面。同时,本文还将涉及传统武术传承与现代武术发展的关系,以及传统武术传承在未来发展中的前景和趋势。
02
传统武术的起源与发 展
武术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战 争,人们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 出各种格斗技能和武器使用技巧 。

武术运动健身价值

武术运动健身价值

武术运动的健身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武术在中国经历过上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

关键词:武术;健身;文化武术的产生是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战争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内容形式多样,运动风格具有独特性,它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随着国务院号召全民健身运动,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被人们所认同,武术运动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它具有的独特性是一般体育运动类项目无法媲美的,它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的内容,因此在当前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全民健身中开展武术运动,有助于丰富全民健身计划的内容,同时也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中华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得到发展和延续,它的理论基础是融合了多个学科的一门实践艺术,医学﹑哲学﹑养生学﹑伦理道德融汇贯穿于武术运动当中,武术的内容﹑技法理念﹑基础理论都带有民族文化和思想特征。

武术运动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武术动作刚柔并济,快慢相兼,动静结合,阴阳虚实的不断变化组成的,这些都能充分表现出阴阳哲学的思想。

二、中国武术种类和习练特点1、武术的种类武术种类繁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按照地区分类,可以大体上分为南北两派,内家拳以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为代表,外家拳以少林拳为代表。

武术按照功能的分类可以分为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等,都是建立在各种攻防技术动作基础之上构成的。

武术种类繁多,有单练﹑对练﹑集体练功﹑竞技对抗如散打﹑防身术等,根据空间上可以分为上路﹑中路和下路。

2、武术的习练特点武术运动适合于大众人群的健身,不同地域的人群可以选择本地区开展较好的拳种,如通背拳﹑螳螂拳﹑木兰拳﹑咏春拳﹑地躺拳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拳种。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格斗技艺,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健身方式,对健康促进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武术运动能够显著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各种武术动作的练习,如踢、打、摔、拿等,可以有效地锻炼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

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弹腿等动作,需要全身肌肉协调发力,能够使上肢和下肢的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而太极拳中的缓慢、连贯动作,则有助于提高肌肉的耐力和稳定性。

此外,武术中的跳跃、翻滚等动作,对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经常进行武术锻炼,可以让人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武术训练中,身体的运动量较大,会促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和血管的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武术练习时的呼吸控制也非常重要,需要配合动作进行有节奏的深呼吸,这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提高肺部的气体交换能力,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长期坚持武术运动,能够让心血管和呼吸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使人精力充沛,工作和生活更有活力。

武术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武术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在练习武术时,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排除杂念,这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让人的心境变得更加平静和安宁。

同时,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能够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此外,武术运动通常在团体中进行,如武术班、武术社团等,这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有助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孤独感和自卑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武术运动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许多武术动作需要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基础上完成,如单脚站立、旋转等,这对锻炼平衡感非常有益。

中华传统武术的健身文化价值研究

中华传统武术的健身文化价值研究

第30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30 Supplement 2007年11月Journal of Beijing S port University N ov.2007中华传统武术的健身文化价值研究李凤成(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系,福建福清 350300)1 传统武术文化的根基任何民族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而构筑空中楼阁,而只能把自己过去的终点,作为走向未来的起点。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结晶。

在其绵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并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

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尊重武术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演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将武术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站在高度抽象,多维思考的角度,从动态上,从传统武术发展的趋势上去把握它的本质与价值所在。

传统武术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文化因素是它顽强的生命之源。

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正在于武术的传统。

传统武术承载着我们民族伟大,厚博而沉重的文化,它联系着我们民族古老、悠远而清晰的血脉,它昭示着我们不屈和宽广的民族精神。

文化形态与人类价值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影响制约着传统武术的一切,传统武术的文化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2 传统武术健身文化的发展2.1 中国古代哲学与传统武术健身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被用到医学和养生中来,是说明人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是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以上这种阴阳对立,是相对的,可分的,互相转化的和互相制约的。

五行理论是中国养生先哲将人体内脏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五行中的木、性曲直,喜条达,向上各外舒展;五脏中的肝,性喜条达疏畅,恶抑郁遏制,表现出疏通开泄的功能特点,故肝属木。

五行中的土,性敦厚,万物赖以承载,赖以生化;五脏中的脾胃,适化水谷,提供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六腑。

论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论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论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传统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和潜力。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1. 增加身体灵活性:许多传统武术包括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和敏捷性。

练习这些技能可以增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可动性,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2. 提高耐力和气质:传统武术需要大量的运动和训练,这样可以提高人体的耐力和体能,从而增强身体和心理的稳定性,提高临场表现的能力。

3. 增进平衡技能:许多传统武术的动作都要求快速的转折和变化,因此要求练习者具有良好的平衡感知力。

这不仅可以防止摔倒和扭伤,而且可以提高平衡技能的应用能力。

4. 促进身体协调性:一些传统武术侧重于大量的身体运动和姿势,这要求练习者具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这可以促进身体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5. 减压和放松:传统武术需要专注和集中,这有助于练习者放松和减轻压力。

此外,许多传统武术还包括冥想和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呼吸。

总的来说,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极高,能够对身体和心理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关于武术的参考文献

关于武术的参考文献

关于武术的参考文献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体育项目。

在中国古代,武术是用来保卫国家、保护人民安全的一种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力和提升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武术的参考文献,旨在为对武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深入了解武术的资源和资料。

1. 《中国武术通史》- 李洪涛这本书是对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详细描述了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书中介绍了武术的不同流派和门派,并对各个时期的武术大师和技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2. 《武术入门》- 陈家恩作为一本入门级的武术参考书籍,这本书对武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武术实践经验,讲解了武术的基本动作、招式和技巧,同时还对武术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武术哲学与实践》- 陈光旭这本书结合了武术的理论与实践,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武术的本质和意义。

作者通过对武术哲学的探讨,揭示了武术的道德、精神和文化价值,同时还介绍了武术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适合对武术有一定了解并希望进一步探索武术的读者阅读,能够帮助他们在武术修行的道路上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4. 《武术与健身》- 张铁山这本书将武术与健身相结合,介绍了武术训练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和影响。

作者讲解了武术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不同武术项目对身体各个方面的锻炼效果。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武术训练的实用技巧和建议。

对于希望通过武术锻炼身体健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5. 《武术文化研究》- 陈德明这本书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武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作者分析了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了武术与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关系。

武术运动对健康和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武术运动对健康和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武术运动对健康和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武术运动对健康和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摘要: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武术不仅促进了人体健康,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武术的健身功效、社会价值以及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来分析武术武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武术;健康;社会影响中华武术,源远流长。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习练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不仅能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在现代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稳定社会是它的重要功用之一。

一、武术运动的健身功效和社会价值(一)抵御疾病强身健体。

武术运动的练习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如:长拳类套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节奏鲜明;南拳类套路,动作刚劲有力、步法稳固、手法多变;太极拳类套路则轻柔缓慢、呼吸自然、刚柔相济、心意相随;形意拳表现为整齐简练,动作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等。

无论选择哪种拳种,只要长期坚持武术锻练,就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改善人体各机能系统的功能。

有关表明,每天练习30分钟太极拳,坚持一个月,能显著提高人体内高密度脂肪蛋白水平,而且长期练习太极拳还能显著降低人体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具体表现为安静时心搏舒缓,心储备量增大,心脏持久工作能力增强。

(二)陶冶情操激发斗志。

武术运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动作有时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有时又全神贯注、心静神宁,这样不仅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还能使人摆脱紧张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武术运动还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特点,它内容丰富、动作变化无穷,不管是自己练还是观赏武术表演,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们在神形兼备,以形传神的招式中领略到美的神韵;套路的演练、编排符合运动规律,合理的技术动作结构使人感到美的和谐;从动静相间、刚柔相济,窜蹦跳跃的技法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从散打搏击中感受到力量;从以巧打拙、以小力打大力的技巧中,感受到武术的技巧美,从非遇甚困则不发,点到为止的要求中感受到武德美。

浅析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

浅析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

浅析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作者:张志轩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本文对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及发展现状等的分析,进而探讨武术应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全民健身;价值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在全民健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高校武术师资及发展现状等的分析,进而探讨武术应如何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一、武术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强筋骨、健体魄、长精神、延寿命,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强健体魄提高素质。

武术是一种全身性运动。

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优势:全面的锻炼:武术动作有相当明显的特点,如刚柔并济,快慢结合,连贯如一。

这都是运动中不可忽视的。

它的运动量比球类大,在脂肪的消耗量上比球类大。

可见武术在全面的锻炼时的优势。

二是心神合修,延年益寿。

它把握人体状态的能力,有助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状态的调整具有奇效。

武术讲究刚柔并济,随机应变,舍身忘己。

有利于高中生的心态的调整,减少内向性格的影响,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武术讲究松静自然,对于消除精神紧张,提高精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特殊的功效。

武术讲究呼吸的频率和深浅,对调节呼吸,保护内脏,调整心脏,代谢功能的提高,武术都有明显的功效。

三是形神兼备,身心皆修。

武术动作有刚有柔,要求招式要连贯,轻盈。

而且需要在动作上包含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意识作用,能使性情急噪的人或者性情偏慢的人在无形中受到影响,改正不好的习惯。

武术一方面讲究沉静,可以使人抑制急噪。

另一方面,讲究灵敏,可以让人提高反映能力。

武术教学的保健作用和锻炼价值

武术教学的保健作用和锻炼价值

武术教学的保健作用和锻炼价值第一篇:武术教学的保健作用和锻炼价值福州武术家张祖仁说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张祖仁说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意味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而应该在传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武术.例如在太极拳中”白鹤亮翅“这一招,动作要求很枯燥,学生在练习时会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上音乐伴奏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又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张祖仁说武术对练指武术运动以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编好的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它包括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对练能全面体现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点.它的运动核心是围绕体现各种实用技击的攻防性,既有实战中的技击美,又有套路运动的形式美,它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武术历史的原貌,突出了武术在攻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张祖仁说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一点武术对练,使学生在武术对练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武术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如此内外具练,以求内壮外强,获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加上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参与活动,尤其坚持基本功练习能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的发展柔软性.而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张祖仁说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产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从事武术锻炼能推迟和预防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3张祖仁说武术教学中,给学生灌述武术的保健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样武术的练习对其那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追求爱美和健康的学生一定会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光会自己练习武术,还会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练习武术.这样一来武术运动便得到了开展.4 张祖仁说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及武术运动在下一代的开展和普及.学生兴趣的提高应该从学生对武术的意识,武术的攻防含义以及武术的保健作用这三方面入手,(武术的意识指让学生对武术的发展,特点了解.武术攻防含义指在教学中对动作进行用法分析,可采取对练形式.武术保健指让学生对武术的保健知识了解)只有这样武术运动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武术文化内涵的文献综述

武术文化内涵的文献综述

武术文化内涵的文献综述中华武术亦称武艺,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鲜明民族风格,是锻炼身体、预防疾病和自卫的一种体育形式和方法。

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在现代体育兴盛的现代,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世界五大洲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武术是一枝独秀、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光芒的奇葩。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无论是审美意义上的“形神兼备”,还是健身养生中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或者道德范畴的“崇尚武德”、“重义轻利”等,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为了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必须同各种野兽进行殊死的搏斗,在漫长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原始人创造和使用了各种简陋的武器,如石锤、燧石尖嘴凿以及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等,去战胜各种凶猛的野兽,狩猎就成为生存和生活必需的生产活动。

在狩猎过程中,人们逐步获得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掌握格斗的实践技能,尽管它是在原始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是非常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部落之间为争抢劳动果实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与反掠夺、侵犯与自卫双方采用的主要手段。

手中的武器随着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战场上搏斗、格杀的经验得以总结,对战斗中比较实用和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人们反复模仿、习练和传授;于是,专门用于杀人的兵器开始从原始的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战斗需要的格斗技术也逐渐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通过频繁的战争实践而发展成为独立的技术体系。

武术正是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武术与战争紧密相连,结伴共生。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

武术运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价值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格斗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价值的运动方式。

在当今社会,武术运动在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武术运动能够显著提升身体素质。

它涵盖了多种动作和技巧,包括踢、打、摔、拿等,这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和力量的发挥。

通过长期的武术训练,人们的肌肉力量会得到增强,尤其是核心肌群和四肢的肌肉,能够让身体更加健壮有力。

同时,武术中的各种跳跃、旋转和快速移动的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身体的反应更加敏捷,动作更加流畅。

再者,武术运动对于心肺功能的锻炼也颇为有效。

高强度的训练能够增强心肺的耐力和负荷能力,提高氧气的摄取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心肺的功能,使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的活动和体力挑战。

其次,武术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过大等。

而武术训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

在训练过程中,人们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从而忘却外界的烦恼和压力,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宁静。

同时,通过不断地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和挑战,能够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此外,武术运动通常在团队或社群中进行,人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再者,武术运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强调“武德”,即习武之人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古训充分体现了武德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

在武术训练中,学员们要尊重师长、团结友爱、遵守纪律、诚实守信,这些品德的培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的武术熏陶,人们能够形成自律、自强、正义、勇敢的品质,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论武术的健身价值 文献综述

论武术的健身价值 文献综述

论武术的健身价值文献综述前言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拳种流派繁多,内容丰富,运动形式多样,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保健和观赏娱乐等多种功能。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它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内涵,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内工学等多种文化理念,同时注重内外兼修,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

随着国务院号召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步深入,武术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起到了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作用。

在网上浏览了几十篇相关文献后,我们了解到武术在不同科学领域下展现出的健身价值。

李国辉、杨志平刊发在《商品与质量》的《武术运动的习练特点》一文中,列举了不同地域中的武术种类及历史沿革。

如佛山地区的咏春拳、山西的通背拳、上海的木兰拳、山东的螳螂拳等。

并总结出了不同人群习练武术的要点:青少年当选择动作舒展大方、钢筋有力的长拳;中老年人可选择动作缓慢柔和、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同时提出,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拳种、时间、地点进行练习。

这表明和其它体育项目相比,武术具有明显的时空和多样性的优越性,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追捧喜爱。

韩宁在《浅析武术的健美价值》一文中,通过对大量事实的研究,认为武术运动对人体塑形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武术练习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促进是巨大。

武术对呼吸要求极高,不同招式讲究不同的呼吸技巧,如“提、托、聚、沉、憋、闭”等。

武术专业的男生比普通男生肺活量大500ml左右,心肌重量则高出16厘米。

武术动作姿势优美大方,而人的健美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姿势中展现。

人的日常基本活动有站立、坐、行、跑等,而武术长拳套路中就有“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口诀,说明武术套路能够很好的增强人体的健美姿态。

经过长时间这样的联系,能够纠正不良神性,增加人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使肌肉隆起明显,表现为人体整体线条的清晰挺拔。

包国庆在《武术的修身养性作用》一文中论述了武术运动中“气与力”的关系。

武术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武术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武术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目的与意义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

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发展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发展遗产。

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发展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

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

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二、文献综述王岗教授认为:“传统武术发展作为中国传统发展的一部分,其时代性与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体现成为其适应现代化社会,进行价值选择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武术发展的继承,有利于武术传统发展造福于世界人民,丰富世界发展”。

袁勤也指出:中国武术传承经历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到现代的课程传承模式的转变。

但现代的课程制“教学模式抹煞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竞技武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思想”。

王智慧对传承人进行了研究。

他在对沧州22位武术传承人以及_5位武术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和田野后得出:“部分拳种流派的传承后继乏人、大多数武术传承人的学历结构不高,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严重”13,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传承。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当代社会中,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更与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等方面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发展、教育功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旨在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一、起源发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独特的体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众多文献对其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研究者A强调武术的起源与古代战争密不可分,早期的武术主要以战斗技能和武器使用为主。

研究者B则从哲学和道德角度出发,论述了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对身心修养和道德塑造的功效。

二、教育功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教育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文献研究表明,通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培养自律、坚韧和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

研究者C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有效预防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研究者D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对于跨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日益关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献研究表明,应注重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通过虚拟现实、智能设备等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

此外,研究者E认为,应注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我国传统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在起源发展、教育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并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然而,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以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创新。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浅谈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健身价值的运动方式。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而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健身效果,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柔和,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技巧。

它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练习者在运动中保持身心的放松与专注。

从身体锻炼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通过缓慢而深沉的呼吸配合身体的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肺活量,促进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增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太极拳对于肌肉和骨骼的锻炼也不容忽视。

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协同运动,这使得全身的肌肉得到了均衡的锻炼,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同时,太极拳中的许多动作要求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平衡,这有助于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者,太极拳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其动作中的伸展、扭转、弯曲等动作,可以拉伸肌肉和韧带,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减少关节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够让人的身体更加灵活,行动更加自如。

除了对身体的直接锻炼,太极拳在调节神经系统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功效。

现代人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而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身心放松、排除杂念,这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太极拳还对消化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

练习时,腹部的运动和呼吸的配合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预防和缓解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同时,太极拳强调的身心放松状态也有助于减轻肠胃的紧张和痉挛,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关于武术运动技能评价文献综述1500字

关于武术运动技能评价文献综述1500字

关于武术运动技能评价文献综述1500字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但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地位在逐步趋向边缘化。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遭受着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挤压。

被迫采用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竞技武术,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下,一味体现高、难、美、新的标准,已失去传统武术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技击性。

在竞技武术被奥运会拒之门外后,人们才回过头反思,并寻求传统武术的回归。

传统武术历经了几千年的锤炼,被国人赞誉为国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在我们国内却重视不足,发展不力,渐趋萎缩。

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武术,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传统武术、传承等为主题、关键词和题名在中国知网包库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检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整理,对主要观点进行评述。

1、有关传统武术传承要整体性保护的研究有学者提出传统武术的传承要进行整体性保护,开发动态传承,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

李吉远,谢业雷认为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及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及传统武术传承的师徒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范铜钢得出影响传统武术传承的七个公共因子为传承途径因子、传承主体因子、传承定位因子、传承方法因子、传承形式压子、传承内容大子和传承对策大子:认为传统武术的保护必须是对包括传承人、传承组织、传承学校与传承环境的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以非物质性传承为主,包括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和传承人四个方面。

传承内容分为不可变易的基本部分和可进化的发展部分:传承途径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等: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学校传承等;传承人涉及到遴选、评价、管理等诸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术的健身价值
文献综述
前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拳种流派繁多,内容丰富,运动形式多样,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保健和观赏娱乐等多种功能。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它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内涵,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内工学等多种文化理念,同时注重内外兼修,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

随着国务院号召全民健身运动的逐步深入,武术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起到了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作用。

在网上浏览了几十篇相关文献后,我们了解到武术在不同科学领域下展现出的健身价值。

李国辉、杨志平刊发在《商品与质量》的《武术运动的习练特点》一文中,列举了不同地域中的武术种类及历史沿革。

如佛山地区的咏春拳、山西的通背拳、上海的木兰拳、山东的螳螂拳等。

并总结出了不同人群习练武术的要点:青少年当选择动作舒展大方、钢筋有力的长拳;中老年人可选择动作缓慢柔和、刚柔并济的太极拳。

同时提出,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拳种、时间、地点进行练习。

这表明和其它体育项目相比,武术具有明显的时空和多样性的优越性,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追捧喜爱。

韩宁在《浅析武术的健美价值》一文中,通过对大量事实的研究,
认为武术运动对人体塑形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武术练习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促进是巨大。

武术对呼吸要求极高,不同招式讲究不同的呼吸技巧,如“提、托、聚、沉、憋、闭”等。

武术专业的男生比普通男生肺活量大500ml左右,心肌重量则高出16厘米。

武术动作姿势优美大方,而人的健美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姿势中展现。

人的日常基本活动有站立、坐、行、跑等,而武术长拳套路中就有“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口诀,说明武术套路能够很好的增强人体的健美姿态。

经过长时间这样的联系,能够纠正不良神性,增加人的腿部力量和身体协调性,使肌肉隆起明显,表现为人体整体线条的清晰挺拔。

包国庆在《武术的修身养性作用》一文中论述了武术运动中“气与力”的关系。

他认为,武术搏斗不但强调要有力(“力”不仅指力量,还包含技术),而且强调要有理(攻击的合理性、合法性),这个理和力的结合就是神和形的结合,也就是力与气的结合。

力是靠气推动的。

武术搏斗必需是在有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力就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最终是不能取得胜利。

从这个力与气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气比力更重要,神比形更重要。

武术不仅能锻炼外在筋骨,更能修炼内在,即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袁新国在《武术的养生与疗病》文中列举了一些著名拳种的养气要诀,如少林拳要求“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催力,以力运身,以意导动”。

形意拳讲究“气势相连,内外六合,心气一发,四肢皆动”。

这些都
说明了中国武术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的各种动作紧密结合,以手眼身法,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锻炼身心,从而达到健体疗病,陶冶情操的目的。

通过大量统计数据证明,长年系统的武术练习,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健肌肤、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气血、振精神。

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各项身体素质,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

经常练习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加强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的防治,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增进体内物质的代谢,预防和治疗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

尤其对肺组织的弹性、胸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及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

此外,它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以及关节活动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传统武术符合人体养生科学,能增强人体的素养,满足人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心理渴望。

刘密在《浅析武术的审美功能》文中认为,传统武术具有很高的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

传统武术的拳术圆活和顺、松静自然、意气相通、松紧适度、延绵舒缓、美感真实等都使人们容易获得身心情感上的满足,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在客观上为人际交往日益疏远的现代人提供了相聚和交流的机会。

宋宗信在《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文中发出倡议,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已广为人知。

应该尽快开发健身武术的概念,并尽快形成体系;改革武术,把它置于健身原则下进行研究。

把传统
武术应用于全民体育健身将大大利于它的传播和发展。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目前状况和传统武术结合起来,能解决体育活动开展中的许多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群众性健身运动的发展,利于全民健身,进而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

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武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适合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环境与体育设施现状,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健身、养生、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以来,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由于人们健身意识存在误区、缺少组织和管理经验、体育活动场地及器材太少等原因,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还不够理想。

传统武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弥补了上述不足,日益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 肖志鹏,《武术与中医》,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2
[2] 郭怀,《运动人体科学对武术科学化进程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9-11
[3] 党新莉,严菊婷,《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