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文献综述作者:孙培全杜雨杨威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7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现状、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厘清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脉络,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力量概念现状应用研究近年来,以核心稳定性及核心力量为代表的一些新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德国、挪威等国家已从某些方面证明了通过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训练能使运动员的成绩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新的体能训练理论引起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通过查阅(2000-201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近16年来核心力量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核心区域和核心肌群对于核心区域的界定,大多数研究将核心区域定位在腰椎—骨盆—髋关节位置;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区域是指包括胸廓和脊柱在内的整个躯干。
还有的研究认为,核心区域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是以腰椎—骨盆—髋关节为主体,包括附着在它们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系统,具体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将核心区域界定为:在人体双肩与双髋关节之间的整个躯干以及骨盆区域。
核心区域确定了,所涉及的肌群也就明确了。
核心肌群就是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位于核心区域间的肌群。
(二)核心力量普遍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与上、下肢力量并列的力量能力,是一种新出现的力量能力,它在稳定机体核心区域部位的同时使其产生最有效的位移及旋转,并且作为人体运动链中最重要的环节,担负着控制机体稳定,自身发力,传递力量的作用。
美国等国家的学者研究认为,将构成或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力量能力定义为核心力量;还有的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功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研究
网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研究一、概述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近年来在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竞技表现的影响,以期为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人体核心区域(包括腰、腹、背等部位)进行的一系列力量训练。
在网球运动中,核心力量对于保持身体平衡、提高动作稳定性、增强爆发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网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而改善其竞技表现。
目前关于核心力量训练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尚不够充分。
本实验将通过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对网球运动员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干预,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训练前后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运动员的具体影响。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将为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指导运动员更加科学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从而提高其竞技水平。
本实验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1. 背景介绍:网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项目。
它要求运动员在快速移动中准确击球,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网球运动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对抗性和技战术的多样性,这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身体姿态、改变击球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比赛场景和对手。
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身体素质是其竞技能力的基础。
力量素质是网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上肢的爆发力、下肢的蹬跳力以及躯干的核心稳定力。
这些力量素质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击球时产生足够的动能,提高击球的威力和准确性。
速度素质也是网球运动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包括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
运动员需要快速判断对手的击球路线和意图,并迅速调整自己的位置进行回击。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进展述评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编号 :05— 2 6 2 1 ) 00 0 2 3 10 0 5 (0 1 一 0 8— 15— 样共 3 对加 1 3 块膈肌构成 了人体核心肌群 。
目前研究成果被 广泛接 受的是 : 人体核 心最 主要的 区域 核心( o ) 常上指我们所说 的躯干 , cr 通 e 包括脊柱和 骨盆及 是 由腰 、 骨盆 、 髋关节 3部 分围构而成 , 根据 分类 目的和依 据 根据 以上所述本 文对核 心的概 念界定为 : 核心是 指人 体 的中间位置 , 主要是腰 、 骨盆 、 关节形成的整体 , 体为肩关 髋 具 节 以下髋关节 以上包括背部 、 腹部和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黎勇 明、 于洪军等 认为 : 核心力量是 一种 以稳定人体核 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 , 而且在竞技
tmai n ce t i,teetbih n fas t n d i rv O t n t ann to st ec m n rm e t a d sinic h s lsme to e,a mp oe Cr s e gh t ig me d ob o gf c f a e r r i h i o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进展述评
Re w fRe e r h so o e S r n t an n ne o sa c e n C r te gh Tr i i g
冯 冰 危智 良 ,
FENG n ,W EIZh Big i一]a g in 2
摘
要 : 心力量 的起 源, 对核 核心、 心力量及核心 力量训练的概念 。 心力量训练 的意义与作用、 核 核 方法和
手段 , 核心力量 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在运动专项训练 中的应用 , 心力量与传统 力量 的关 系等进行 了综述 , 核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1 9 9 0年 c .K .P r a h a l a d 和C a r r y H a m e l 在 发表的 《 企业 的核 心竞争 力》 一书中提出 ,“ 核 心竞争力使企 业的积累性 的学识 ( c o H e c i f v e l e a r n - i n g ) ,特别是组合发散 的生产技能 和承继 多种渠道 的技术 ” Q ) 。但是 两位 学者只是提 出了一个笼统 的 “ 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概念 ,并没有形成关 于核心竞争力 的系统 。以后 的学者又对 “ 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行 了更为 细致 的研究和分析 。 ( 一 )国外学者的部 分观 点
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文献研究
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文献研究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竞赛规则的要求,完成一系列不同难度系数的技术动作,将每个动作完美的呈现,将不同的动作链接、配合,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
核心力量作为运动员力量的主要来源,对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身体素质好的健美操运动员,对不同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及不同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稳定性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对于健美操运动员来说,核心区域力量素质的提高,对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健美操的技术动作,包括难度动作、操化动作、连接动作多个方面,无论是哪种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尤其是操化动作,操化动作是健美操比赛中价值较高的评分项目,健美操运动员通过手臂与步伐间动作的配合,完成多样化操化动作的展示。
在竞技体育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也越来越复杂,对动作的表现、动作的难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在比赛中,多种技术动作的展示及展示过程中美学的表现,对现代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此看,健美操运动员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是可行的,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能力。
健美操项目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水平之间还存在差距。
健美操技术动作的完善,难度动作质量的提高、创新性技术动作的开发,都是提升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竞技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一切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障。
盘华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提高的作用,文中详细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好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测量方法,为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企业制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其核心理论框架的探讨,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这些理论框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发展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形成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其中,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认为,企业拥有的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 KBV)则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过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形成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常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国内外对核心的界定观点:“核心”一词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一位德国医护人员Joseph Pilates提出。
Ian Hasegawa提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
王卫星对核心的界定: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国内外核心力量的定义脊柱稳定性是人们关于核心力量较早的科学研究,由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认为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部分系统联合控制,并在198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中位脊柱”的问题。
核心力量是控制重心运转、传递上下肢肌肉力量的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Jeff Stephenson在《Core Training:Designing a Program for Anyone》的研究中提出,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特别是静力姿势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核心集群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运动期间维持躯干合理的动作姿势,甚至是可以使身体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姿势从而达到运动的要求。
弗拉基米尔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发展腹壁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张力增加腹压升高,腹腔脏器产生流体静压强增加,还可以支持并传递一部分机械负荷和缓冲冲击,同时可阻止腰椎过度前屈。
王卫星指出核心力量的主要作用:(1)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2)为上下肢传递力量。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5)预防运动损伤。
国内核心力量训练的问题或现状力量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1)对力量素质训练计划结构认识不清(2)忽视力量练习与专项练习的结合(3)忽视整体力量与局部肌肉的协调发展(1)盲目跟风,不求甚解核心力量作为来自国外的较新的理论,某些部分被不求甚解的误会和夸大,甚至造成了某些训练方法一时风靡,比如有些运动员几乎全盘舍弃原先的训练方法,全部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来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有很多运动队短时间内全套配备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器材,绳梯、平衡垫、平衡盘、小篮架、实心球、悬吊、弹带等等,而结果却可能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训练工具和手段背后的原理,在实际训练中也不能正确和充分地运用这些器材条件,去的训练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综述
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综述作者:王雪梅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摘要在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的运动时期,对每项运动的要求以及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要求也在增加;然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核心部位的力量以及控制身体稳定平衡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来综述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核心力量训练能使运动员核心肌群力量得以协调发展。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随着人类学科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运动领域也逐渐的加深了研究。
使人体运动更倾向于科学性、合理性,人体运动都以发展人体健康为中心来锻炼身体;其中核心力量训练则是被广泛应用与竞技领域和医疗康复领域。
核心力量训练在目标、方法和手段上非常强调力量的链接和传递。
重视力量柔韧和协调能力的结合;核心肌肉群在身体作用中担负着稳定身体重心、传导力量等,也是动作发力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是有利于肢体力量有效传递的。
当代,常用的核心训练的模式和方法,其内在的供能特征还不清晰。
其他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速度、肌肉的协调用力还有节奏上缺乏研究以及实践检验,并不能满足竞技专项的发展要求。
其中技能类项目核心力量训练发展快速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等方面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
一、核心区域核心是指膈肌—盆底肌间的区域,即“腰椎—骨盆—髋关节”构成的关节组织联合体,囊括附骨骼、肌腱、肌肉与韧带等组织,核心是核心区域的简称[1]。
二、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其概念始于人体脊柱的解剖和生理特征,而所谓“核心”是指人体躯干的中间环节,主要区域包括肩关节以下,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括29块肌肉。
在四肢活动过程中,核心部位对力量传递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并对各种运动的姿势以及运动技能和技术动作的实施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2]。
三、核心力量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发力源”,核心力量训练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萌芽时期1.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理解模糊;2.对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认识不清;3.缺乏核心力量训练的指导人员。
【百度精品】核心区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核心区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摘要体育舞蹈,也被称为国际标准舞,起源于英国,在欧美流行,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社会舞蹈的现代国际流行音乐,结合了音乐,技能,身体和表演作为一个整体,既有文化娱乐活动,也有体育比赛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友谊,良好的运动,培养情操。
而核心区力量在体育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进行身体上肌肉的控制,协调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力,对于身体各项机能的协调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篇论文主要进行分析了核心区力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作用,阐明了核心区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它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的。
关键词:核心区力量;核心力量;体育舞蹈AbstractSport dance, call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alternatively, is originated in Britain and prevalent in Europe and America, which is a competitive social dance prevailing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world. Sport dance consists of music, skill, physical fitness and performance, it features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competition and help build friendship among people, it also helps exercise and cultivate sentiment. Core area streng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port dance, it can help control muscle and coordinate the sense of body balance between the sense of body control. Core area strengt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function of body.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effect of core area strength in the teaching of sport dance.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core area strength and how do it make effect in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Key word:Core area strength, Core strength, Sport dance目录TOC \o "1—3" \h \u 17728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1文献综述11.1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1.2核心区力量和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21.2.1核心区力量21.2.2核心力量训练21.2.3体育舞蹈22研究对象与方法22.1研究对象22.2研究方法22.2.1文献资料法22.2.2观察法22.2.3专家访谈法32.2.4逻辑分析法33核心区力量在体育舞蹈中的作用33.1核心区力量对练习者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影响33.1.1平衡性33.1.2协调性33.2核心区力量对预防运动中受伤的作用33.3核心区力量对运动中降低能量消耗的作用53.4核心区力量对塑造人体的形态的作用64结论与建议74.1结论74.2建议7参考文献8谢辞9前言核心区力量训练最初是在美国出现并发展的。
文献综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1、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Gary Hamel)(1900)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性的专长。
巴顿(Dorothy Leonard-Barton)(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库姆斯(Coombs)(1993)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能力。
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1995)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它是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不可能在企业里分散开来加以定位。
杰恩•巴尼(J ay B. Barney)(1991)认为企业资源只有具备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这四个特征才能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克里斯汀•奥利弗(Christine Oliver)(1997)提出企业获得配置资源的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较高回报率的可能性,不同企业之间为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在决策和获取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和性竞争力。
2、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项国鹏、汪良军(2001)从知识角度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征及其培育、识别、部署、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知识流,提出核心知识竞争力和和核心能力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两个维度。
李恩、杨元晔(2009)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或知识的总和,它具有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本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吕广朋(2010)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综述
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综述作者:张燕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6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摘要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由康复保健领域引入的新型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将核心力量训练引入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中去,实施核心力量训练干预,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来测量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核心力量训练前后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差距,以便为我国高校竞技健美操专项力量训练提供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力量训练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一、国内外关于核心力量的研究综述(一)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家将这个以往主要应用于健身和康复医疗领域的训练方法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当中,并提出了“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的概念。
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当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2]。
早在1985年,panjabi首次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这一概念,1992年,panjabi又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他认为人体的核心是一种“稳定人体系统,意识椎间的中部区域保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
Willson等人提出,核心稳定性是指由腰-髋-骨盆所组成的复合系统预防脊柱弯曲、恢复脊柱平衡的能力。
核心力量的概念最早源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
在国内,黎涌明、陈小平等人做了大量研究。
黎涌明等认为,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髓关节)的肌肉,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力量为主要目的产生的力量能力。
(二)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核心力量是竞技运动训练的一个新的问题,目前,竞技体育的核心力量训练在国外的竞技体育运动中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就国内而言,关于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概念应用及方法的研究综述
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概念应用及方法的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体育运动领域,核心力量训练也被广泛应用。
许多运动项目都需要核心稳定性和力量来支撑和转移力量,如举重、体操、游泳等。
对运动员而言,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生涯。
了解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和方法,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评估其效果和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人们健康运动和提高运动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提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解析、方法论、应用领域、效果评估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我们将探讨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总结出结语,为核心力量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3 研究目的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训练方式,其能够有效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和力量输出能力。
目前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论,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身体的效果评估。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全面了解核心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核心力量训练概念解析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练习和技术,来增强和稳定人体的核心肌群,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力量、平衡和运动效率。
核心肌群主要包括腰腹肌群、背部肌肉、骨盆底肌群等。
核心力量训练旨在强化这些肌群,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运动表现,并促进身体姿势的正确对齐。
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来源于康复领域,最初是为了帮助康复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
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核心力量训练逐渐被运动员和普通人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一种常见的健身方式。
在核心力量训练中,除了强调核心肌群的训练外,还注重整体稳定性和身体协调性的提升。
核心力量研究综述
核心力量研究综述作者:宋世玲来源:《灌篮》2019年第11期摘要: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核心力量的起源、发展、定义、作用机制、训练及评测方法进行了梳理。
核心力量相关的概念已十分成熟,但是对于其训练方式以及评测标准与手段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力量;研究一、前言核心力量訓练起源于医疗康复领域,自1992年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以来随着在训练实践中的引入、应用、创新与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关于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测量方法等,仍然还只是采用间接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缺少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及训练体系。
二、核心力量的起源与发展核心力量起源于医疗康复领域[1]。
1996年德国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2],这是关于核心力量的最早说法。
2006年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他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并且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3],为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核心力量定义及作用机制探究(一)核心区的化定“核心”并不代表“核心区”,核心指的运动中力传导的核心位置,是运动中的发力点,而核心区更侧重于解剖学概念[4]。
国外部分学者将核心区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5]。
国内的学者大都围绕人体重心确定核心区[6],而且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核心区的范围也不尽不同。
(二)核心力量定义核心力量是在运动过程中稳定重心和身体产生位移与旋转的,与上肢、下肢力量并列的,以人体解剖部位为分类标准的力量能力,它包括稳定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4]。
(三)核心力量机制探究1.生理层面机制分析腰-骨盆-髋关节这一位置的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7]。
例如,大多技术动作的完成需要脊柱和骨盆这一部位保持稳定,而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只有竖脊肌与腹肌的互相配合,脊柱和骨盆这两个位置才能保持稳定。
关于核心力量的文献研究
关于核心力量的文献研究随着对运动项目的专业化训练,我国逐渐关注核心力量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核心力量研究的重点是理论研究,并不太注重实践研究,因此,我国学者在其著作中对核心力量的理论研究集中在核心力量的起源、基本含义以及作用与意义,在参照国外优秀研究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王卫星,李海肖在《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一文中指出:核心的实质是指在人体的中间位置,把腰、骨盆、髋关节紧紧连在一起,从而组成人体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人体的生理机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背部、腹部以及骨盆部的肌群组成了人体的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作用不仅要控制重心、发力适当,同时协调上下肢的配合运动,并在肢体运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黎涌明,于洪军等在《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一文中指出: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核心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核心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
核心力量是指人体的中间部位,具体包括腰部、骨盆、髋关节这三大部分,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不仅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身体的重心控制,并提高了协调上下肢力量的灵活运动水平,而上下肢力量的灵活运动主要由神经系统、核心肌肉的支撑以及呼吸与运动的默契配合来完成。
黄继珍等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我国的核心力量训练的过程,具体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中,核心力量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含义定位不准确;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缺乏创新;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专业的核心力量训练指导老师较少等。
王卫星,廖小军在《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一文中表明:由于核心力量训练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而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进行核心训练时,不仅可以提高脊柱骨盆的稳定性,促进肢体形成良好的姿势,同时也促进身体核心部位控制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并提高肢体的平衡性,促进核心力量向四肢的有效传递,有利于提高上下肢的动作协调,促进能量输出效率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损伤的概率。
核心力量研究述评
核心力量研究述评舒瑶【摘要】随着体能训练的不断兴起,核心力量训练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核心力量训练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探索核心力量的研究现状,从核心力量相关概念的释义和核心力量的具体应用这两个方面对目前核心力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整理分析,目前公认的关于核心力量的释义为: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传统的核心力量也演变为核心柱力量.核心力量目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领域,核心力量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结合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年(卷),期】2018(026)005【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核心力量;核心区;核心稳定性;应用;体能训练【作者】舒瑶【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2追根溯源,核心力量最早起源于康复领域,后传入我国。
21世纪初期核心力量训练逐渐被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界接受、认同和推崇。
核心力量训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但我们不能将核心力量训练仅仅局限到竞技体育领域,应该将其延伸到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中。
本文从核心力量相关概念的释义和核心力量训练的具体应用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对核心力量等概念进行厘定,为核心力量训练与我国的体育实践相结合提供参考。
1 核心力量相关概念的释义目前,关于核心力量概念的解释非常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于相关概念的解释都是不同的。
核心力量训练最早应用于人体康复领域,1985年Panjabi首先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由此拉开序幕。
1.1 核心力量概念的厘定在核心区域和核心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力量的概念。
提到核心力量,一般我们会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就是针对核心区域所进行的力量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诗琪 73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131班摘要: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由核心稳定性训练、关节养护性训练及核心专门性训练组成,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肌肉系统、骨骼韧带系统以及呼吸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关节养护性训练是指针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所进行以伤病防护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核心稳定性与关节养护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和关键,是指根据专项动作模式的特殊需求以及运动员体能特点来进行的具有专项针对性核心力量训练,也即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目前在体能训练中,随着对人体自身认知的逐步深化以及训练理念由以发展力量为主,到向如何使用力量为主的转变,使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功效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越来越重视。
我们在秉承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体能训练的先进思想,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与方法在备战2008 年和2012 年周期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的竞走、皮划艇、跳水、短道速滑、跆拳道、击剑、摔跤、网球等20 多个项目上进行了多年持续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但当前体能训练理论界及训练一线的工作者,仍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与重点存在诸多误解与分歧,对训练本质理解的不准确,则必然导致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并使其最终成为制约体能水平与竞技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为此,本研究通过厘清其概念、探究其本质、梳理其脉络、阐明其要义、归纳其思路、总结其方法,为当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人体核心区的研究关于核心区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其观点基本相似。
国外学者们大都把“核心”定位于“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1];国内学者大都认为“核心”存在于人体的重心的周围,如我国传统武术中所谓的“丹田”,也有学者认为“核心”是指膈肌以下和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
研究认为,核心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具体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及骨骼和呼吸系统,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2],底部是盆底肌群作为“缸底”,顶部是横膈肌作为盖板,前后部分别由腹部、背部及臀髋部肌群围成“缸”壁,如此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封闭的“汽缸”,当躯体发力瞬间,核心肌群同时收缩,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稳固的“缸体”,为肢体的发力提供稳固的支撑,并使核心肌群的能量顺畅地从核心向四周辐射。
由此,核心区成了上下肢连接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肢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它的稳固支撑与力的始动直接影响到身体运动的效率及整体性。
随着多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核心区的概念随之也被扩大至整个躯干部位,于是“核心柱”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3]。
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把肌肉的起点、止点或起止点位于核心区域内的肌肉群统称为核心肌群,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类[4]。
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如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骶棘肌等;而整体原动肌则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如竖脊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等。
作者检索发现:核心区约包括背部、腹部、大腿、盆带和盆底肌等41 对肌肉群和1 块膈肌。
其中,起止点均在核心区的有11 对+1块膈肌;起点位于核心区的有29 对肌肉;止点在核心区的有1 对腹外斜肌。
核心肌群的收缩既维持核心区的稳定,又能主动参与躯体环节的运动。
对于整个“核心柱”则主要有55 对肌肉分布于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部以及盆带和盆底,另加一块膈肌[3]。
2 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Holdsworth[4]提出了人体“二柱理论”,指出了脊柱的基本结构及其稳定性,并阐明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时隔20 年之后,Francis[5]又提出了“三柱理论”,认为,前柱由前椎体、前半椎间盘及前纵韧带组成,后柱与Holdsworth 的后柱概念基本一致,而中柱则由后半椎体、后半椎间盘及后纵韧带组成。
与此同时,Manohar[6]于1985 年提出了脊柱稳定性的概念,随后又提出了“三亚系统模型结构”,并于1992 年进一步提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
此后,由Kibler[7]将核心稳定性的理念引人竞技体育领域,成为运动员康复及体能训练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2012 年,韩春远等[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四亚系结构模型”,认为核心稳定性主要受神经、肌肉、骨骼韧带及呼吸调节等 4 大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与整合,使核心区形成一个形似圆柱体的“缸体”,为运动员身体姿势与重心的稳定提供稳固的支撑,为肢体的发力建立支点,为力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
目前国内外学者及教练员们对核心力量的理解仍存在诸多的偏差和误解。
国外学者大都简单地把核心稳定性等同于核心力量,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全部;也有的学者把核心力量等同于“躯干支撑力量[8]。
我国学者李海肖[9]认为,核心力量除具有稳定重心、传导力量之外,还能主动发力。
赵佳[10]认为,核心力量包括稳定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重心和产生水平位移与旋转的力量。
综上所述,各国学者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核心力量进行解读和释义,但大多关注核心稳定性训练,均没能真正解答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问题,也即核心力量训练如何与不同运动专项技术相结合的问题。
在备战2008-2012 年奥运会、亚运会及全运会众多竞技项目的体能训练实践中,我们尝试着把核心力量训练与不同专项技术需求结合起来,在把控核心稳定性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概念,从而把核心力量与不同专项训练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由此,我们认为:核心力量是指核心肌群在稳定身体姿势与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与控制能力、肌肉功能性与协调性能力以及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力量能力。
当前核心力量训练更为突出以如何使用力量的训练为主,改变了以往以如何增长力量为主的训练理念,因此,更加强调快速力量与协调能力的训练及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核心力量训练初级阶段的训练,主要涉及静态与动态稳定性训练和关节养护性训练,动态稳定性又有屈伸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
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应在稳定性力量得到稳步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重点加强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四肢肌群的用力效果和动作质量,只有改善核心稳定性,才能保证运动中正确、合理的身体姿势或体位,才能使整体运动更加协调与顺畅。
核心稳定性能力的强弱,主要受核心区的力量、神经的支配,骨骼的支撑,韧带的链接,呼吸的调节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平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可以说,稳定性是在三维立体系统下,通过对身体姿势和重心的控制与平衡,为身体的运动提供稳固的支撑,使力量的产生及其在上下肢间的传递更加有效、顺畅、协调和经济[11]。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核心肌群有效控制身体姿势和重心、构建和完善专项“运动链”以及产生和传递肌肉力量的能力。
核心养护性力量核心养护性力量训练是指在训练中,针对身体核心区的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肩关节和腰、髋关节)所进行以伤病预防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
通过加强对核心区运动关节周围稳定肌群的力量练习,达到加固关节周围稳定性和平衡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运动中的合理身体姿势和发力顺序,使伤病得到有效预防。
关节养护性力量训练有效地抑制及减少了在训练和竞赛中所造成的伤病发生率,同时也加快了伤后的快速恢复。
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高级阶段,也即核心力量训练重点和关键,具体是指根据项目技术特点所设计和进行的专项动作模式下的力量练习。
训练主要要求运动员徒手或运用无固定轨迹的自由力量器械(如杠铃、哑铃、壶铃、弹力带、实心球、瑞士球、平衡盘及专门练习器等)的练习,在神经系统支配和控制下,激活核心肌群,在发展力量的同时,更为突出力量的使用和功率输出,更加强调运动链的构建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力量训练的整体性和爆发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运动员要想在竞技场上表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专项成绩,其神经肌肉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足够大的运动核心(髋部和躯干的力量)、特殊情况下的协调发力与控制身体动态平衡的能力以及运动神经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能力等。
因此,在力量训练中必须具备:(1)从核心向四肢放射性的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员进行整体力量训练的第一步,核心强大才能保证运动链上力量的有效传递,才能使已获得的整体力量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在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的力量训练中,必须包括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以构建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运动链,提高力在运动链上的整合、传递与功能性放大。
(3)力量训练应重视神经支配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则综合了上述 3 大特点,为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高和专项技术的改造,提供了专门性的力量储备和动作支持。
在此“专门性”是指专项技术对核心力量的特殊需求,而不是专项技术或专项力量本身。
综上所述,核心专门性力量是一种在神经肌肉、生理结构、能量代谢、心理适应等方面与专项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力量能力,它在核心稳定性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与专项需求主动适应和对接,把所获得的基础性力量和功能性力量通过协调性力量的整合而顺畅地在专项竞技中表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突出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1)核心功能性力量。
核心功能性力量是一种在生理结构和神经肌肉适应等方面,均与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相适应的专门性力量能力,是在神经肌肉协调配合以及在多肌群间的协同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力量,是介于核心稳定性(力量)和专项力量之间的桥梁。
通过核心协调性力量的整合,高效地向专项力量转化,从而实现和解决了以往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之间的衔接与转化。
而专项力量则是指完成专项技术动作本身所发挥出的力量,更侧重于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用力的协调性,专项力量可说是一种异化了的功能性力量。
功能性力量是对核心稳定性的升华与有效利用,是以提高核心肌群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功率输出为主要目的,强调核心区小肌群稳定辅助作用。
功能性力量由功能性力量能力(力量基础)、功能性力量表现(功率输出)和功能性力量技术(专项技术)3 个不同的层次表现组成功能性力量金字塔模型如图 3 所示,功能性力量能力位于金字塔的底端,是功能性力量的基础,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的幅度、身体平衡与控制及一般稳定性来反映其水平的高低,功能性力量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金字塔模型的异化发展[13];功能性力量表现也即我们所说的功率输出如爆发力等;功能性力量技术是指专项技术动作模式下的力量需求,又常指专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