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目录一、微电子技术专业前期建设成果 (1)1.创建微电子技术专业,填补国内高职院校专业空白 (1)2.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了专业建设的“I NTEL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3.创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34.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填补国内高校专业教材空白 (4)5.构建了“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成为四川省唯一微电子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56.产学研结合,创建实训基地 (8)7.专业定位准,学生就业质量高 (9)8.多元化社会服务,影响力大 (10)二、专业建设总目标和基本思路 (12)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布局 122.指导思想与总目标 (12)3.基本思路 (13)三、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15)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5)2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5)3.建设师资队伍 (16)4.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7)5.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18)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9)四、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21)1.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 (21)2.建设微电子可视化模拟教学工厂 (21)3.加大与英特尔校企合作力度 (21)4•将“ INTEL-CEC先进电子制造工程中心”建成“产学研用”的教学科研基地 215.加强与国际半导体协会( SEMI)的联系 (22)6.设立微电子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 (22)7................................................................................................................................................................. 完善兼职教师队伍. (22)五、专业改革的保障措施 (23)1 .项目的组织保障 (23)2.项目的质量保障 (23)3.项目的质量服务 (24)4.项目的监控机制保障 (25)六、专业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 (26)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将以四川省和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布局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对特色引领型专业的建设要求,继续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世界500 强企业为重要支撑,实现校企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 Intel 模式”,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为地方培养微电子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致 的专 业课 程 体 系 , 出实 际 能 力 培 养 。 突
一
、
微 电子技 术专 业课 程体 系建设 的 基本 思路
以市 场 需 求 为导 向 , 过 走 访 企 业 , 通 了解 企 业 人 才 基本 素质 、 业 技能 以及数 量需求 , 织 召开 有行业 、 专 组 企 业 专 家 参 与 的 专 业 建 设 指 导 委 员 会 ,将 微 电子 技 术 专 业 学 生 的 职 业 岗位 群 确 定 为 集 成 电路 设 计 公 司 的 I c版 图设 计 、 序 包 设 计 岗位 和 集 成 电 路 制 造 企 业 的 程 工 艺 线 生 产 岗 位 、 导 体 产 品 封 装 、 试 和 营 销 岗位 。 半 测 相 应 的课 程 体 系将 以适 应 职 业 岗位 群 的需 求 变 化 为主 要依据进行建设 。 基本思路 可概括为行业 、 业全程 其 企
电 子 信 息 产 业 是 重 庆 市的 3大 支 柱 产 业 之 一 , 信 息 服 务 是 重 庆 市 重 点 发 展 的 5大 现 代 服 务 业 之
一
参 与 , 析 职 业 岗位 , 析 典 型 工 作 任 务 , 计 基 于 工 分 分 设 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 收集 反 馈 信 息 、 续 改 进 。 持
1 .分 析 区 域 产 业 背 景 , 构 模 块 式 课 程 体 系 重
。
重庆 市 “ 一 五” 展 规划 提 出 , 十 发 以集 成 电 路 产 业
的 重 点 项 目为 牵 引 , 2 1 到 0 0年 , 成 包 括 芯 片 制 造 、 形 封装 、 试 、 拟及 混 合集 成 电路 设计 和制 造 等项 目 测 模
维普资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汇报人:2024-01-08•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目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重点领域与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保障措施与建议目录0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专业背景与发展历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电子管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该专业逐渐演变为涵盖电子材料、器件、电路、系统与应用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发展历程该专业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目前正朝着微纳电子学、光电子学和生物电子学等新兴领域拓展。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学科交叉性技术创新性产业关联性该专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通信、计算机、医疗、能源等众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030201专业特点与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定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0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国内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迅速,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国外发展现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
这些国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链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国内外发展现状比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在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将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重庆微电园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园区以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以及配套于一体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其中,半导体照明工程(以能大幅节省功耗的LED绿色照明取代传统照明,国家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将LED照明列入重点发展项目)为重庆LED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支持。
(三)专业定位
微电子产业链过程如图4-3-2a所示,针对重庆微电园产业结构及产品生产过程等特点,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如图4-3-2b所示)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表面贴装及测试等工作岗位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就业岗位为:版图助理设计师、FPGA助理工程师、SMT助理工程师、IC测试助理工程师、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
项目三
一、项目概述
本项目重点建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带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电子声像技术专业的提升。
依托重庆微电子产业园区的地域优势,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美国赛灵思(Xilinx)公司、重庆川仪集团公司、重庆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共建“微电子学院”;创新“校企互嵌、五环相扣、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定课、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人才需求(含职业素养)为目标,通过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解析,建设工学交替、任务驱动、以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制造相结合的职业知识技能培养体系;面向职场需求,积极开展短期职业培训、应用技术服务,推进能力鉴定;按照“校企利益共享、基地资源共管、实训任务共担”的原则,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润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建立柔性灵活的学籍考评管理机制,按照“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建立系部人人参与多层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本专业建成全国领先、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专业,成为重庆微电子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
该 注重 教师 队伍 的梯 队建 设和 稳 定性 , 即形 成老 、 中、青 三 结合 的合 理年 龄
梯 队和 相对 的人 员稳 定 :第三 ,应该 注重 教 师的 再学 习 ,这包 括 教授 课程 的
目前 ,本学科 实 验室 面积 达到 l0 多平 方米 , 固定 资产 累计达 l0 多万 20 30
平 方作 的基 础 。 由于 电子技术 行业 的高速 发展 ,技 术 进步 日新 月异 ,人 才流 动 也非 常频 繁 。首 先应 该注 重教 师 的基 本素 质 ,如 思 想 品德 、敬业 和 团队精 神 、专 业知 识面 、语 言表 达 能力 等 的培养 ;其次 应
电子 科 学与 技 术 专业 是 信 息社 会 人才 的培 养 基地 ,为 了 实现 培 养 宽 口 径 、复合 型人 才 的 目标 , 如何合 理 设置 基础 课 、专 业基 础课 、专 业 课 以及 实 验课 的 比例 ;如何 充分 利用 信 息社 会 的工具 比如 互 联 网和 多媒体 等 ,开 拓新 的开 放式 教学 方式 ;如 何将 传 统课 堂教 学 与新 型教 学方 式有 机 结合起 来 ,体 现 出 良好 的教 学效果 ;如何 根据 不 同层 次人 才培 养 的需要 ,构建 教材 体系 , 统 编成 系列 的通用 专业 教材 ,这 些都 是当前 值 得深入 研 究的课 题 。
元 ,其 中包 括 :准 分子 激 光 脉冲 沉 积 设备 PD 磁控 溅 射 蒸发 台 、半 导 体特 L、
性 测试 仪 、 拉曼 光 谱仪 、椭偏 仪 、 扫描 隧 道 显微 镜s M 原子 力 显微 镜 、光 T、 刻机 、半导 体激 光 器 、cD 式炉 、氧 化 炉 、sN Ba e5 0 V管 U 1d 20 工作 站 等大 型设 备 。其 中 ,通 过 大 学 计划 购 置 ( 送 ) 的 明导 ( ET R V s D 软件 价 赠 M N0 ) L IE A 值6 0 多万 元 、T A 工艺 器 件模 拟 软 件价 值 2O 元 , 为学 科 建设 创造 了 良 0O cD 0万
关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
2009年3月第10卷 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 .2009Vol .10 No .1 关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3湛利华,黄明辉,孙小燕,易幼平(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 要:本文基于微电子制造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论述了该专业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和培养目标,并由此提出了该新兴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微电子制造;专业建设;体会 微电子制造是集微电子、微机械、信息、光学、仪器仪表、材料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程应用技术专业,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领域。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本文在简单介绍“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产生背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该专业建设中的几点体会,以便同行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互相学习。
一、“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微电子制造对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微电子、光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
近10年来电子制造跨国集团大举向我国转移,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
由于我国以往对微电子、光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器件的功能设计方面,对其制造工艺和设备关注甚少,因此目前企业都急缺工艺与设备方面的专业人才,且目前的专业设置没有相对应的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机械学科的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时代对微电子制造领域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我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微电子制造工程设为本科专业。
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芯片封装、光纤通信等高技术信息产业,熟练掌握微电子芯片制造与封装工艺及设备、光纤通信与半导体照明等光电子器件制造技术与设备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电路设计和控制软件开发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讨论稿)2007年5月目录零、概要 (1)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2)(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3)(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4)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4)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1. 学科研究方向 (4)2. 学科建设目标 (5)3. 年度建设目标 (6)(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8)1. 学科研究方向 (9)2. 学科建设目标 (9)3. 年度建设目标 (10)五、采取的措施 (12)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讨论稿)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
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
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
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北方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培养方案【模板】
北方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微电子学二、专业代码:********三、学制:四年四、学位授予:工学学士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了解世界先进微电子学前沿发展,能结合市场需求实际从事本专业技术开发和项目研究,掌握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全面设计(包括IC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应用型微电子学高级专门人才;六、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1.专业特色本专业在保证基础课的前提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以培养微电子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2.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为振兴中华奋斗的理想、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又具有良好的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工艺技术。
使学生受到微电子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微电子学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基本能力的四有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微电子学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方法,熟悉设计与测试步骤。
(3)掌握工艺技术的操作原理和基本的操作规程。
(4)具有设计、开发、应用、制造微电子集成电路和器件的基本能力。
(5)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阅读相关文献。
(6)了解微电子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七、主干学科微电子学八、主要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半导体物理、电子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基础、半导体工艺原理与技术等。
项目三:光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组成情况项目组组长:施泽波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项目副组长:金鸿微电子学院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项目组主要成员:陈森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程超教师讲师一、概述随着近几年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发展,中国太阳能光伏业步入到人才稀缺的时代。
据光伏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江苏太阳能从业人员约12万人,是全国光伏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但由于江苏光伏产业发展迅猛,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1万人以上。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依托学院优势专业——微电子技术专业延伸而来,并为满足长三角对光伏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而建设的新专业。
本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现有专任教师12名、企业兼职教师14名、在校生270人左右,相关专业群在校生1100人左右。
本专业主动适应长三角地区光伏行业的迅速崛起与快速发展,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为光伏行业培养从事光伏系统的设计与组装、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与服务、光伏市场营销等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为满足制造企业的特定需求而培养光伏电池的制造及测试、光伏电池制造工艺技术员、光伏电池生产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是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群的核心,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微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发展,并且通过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从而提升学院将光伏技术应用于太阳电池制造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化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以及全面提高学院相关专业群的综合办学实力。
本建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新四段”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2.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
(职业规划)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职业规划)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专业建设规划(2008—2011)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
为更好地服务于枣庄、滕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壹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十壹五”发展规划》(修订版),特制定本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分析(壹)基本情况学院始终重视加强专业建设,注重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为枣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是和枣庄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
机械设计和制造、数控技术、电机和电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壹体化技术等专业适应了枣庄尤其是学院驻地滕州市比较发达的机床制造业。
滕州是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基地,享有“钻铣床之乡”的美誉,目前拥有中小机床制造企业338家,从业人员3.8万人,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产品涉及车床、钻床、铣床、锻压机床等整机以及齿轮、钣金、刀库、主轴等配件8个大类、600多个品种,且具备了生产重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的能力,形成了龙头企业做品牌、中小企业做配套的特色产业格局。
中小机床产业集群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且成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重点培育的4个特色产业集群之壹。
学院的制造大类的5个专业可为此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
滕州又是山东建筑业10强县之壹,现有建筑企业96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
2007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总产值61.8亿元,实现增加值21.63亿,利税2.97亿元。
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供热通风和空调工程技术等专业就对应了这壹经济发展特点。
学院的矿山机电、矿井通风和安全、工程测量和监理专业适应了枣庄、济宁等鲁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子技术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受到了广泛关注。
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方案应该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掌握在微电子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关于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方案,详细介绍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一、专业背景和建设目标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微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和检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中持续成长和发展。
二、课程设置1.电子电路基础:介绍微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电子元器件基本特性、二极管和晶体管等。
2.微电子学基础:深入讲解微电子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电子学和VLSI技术等。
3.微电子器件与工艺:介绍主要的微电子器件和工艺技术,包括MOSFET、BJT、MEMS、CMOS工艺等。
4.微电子测量技术:重点讲解微电子产品的测试和测量技术,包括功率谱分析、频谱分析和差分电路测试等。
5.微处理器原理与设计:介绍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微处理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微电子器件模拟与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微电子器件的模拟仿真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7.微电子工程实践: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对微电子技术的理解。
8.专业英语:将英语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便于他们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三、实践教学环节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熟练应用于实践,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具体包括:1.实验室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微电子实验室,配置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满足学生实验和项目实践的需求。
北工大微电子工程培养方案
北工大微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微电子工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
微电子工程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支撑,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北工大微电子工程学科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一支业内领先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室和先进的研究平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宽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微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人才。
2. 培养适应国家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工程技术与管理、器件制造与工艺技术、电路与系统设计、射频及微波电子技术等领域从事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3. 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担负起微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应用任务。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电磁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
(2)专业课程:包括微电子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波技术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等。
(3)拓展课程:包括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MEMS制造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
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微电子工程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北工大微电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实验、微波技术与射频电子技术实验等。
3. 实践环节(1)科技创新实践: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设置背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了电子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既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承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管理、设计、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1)掌握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2)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及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制造;(3)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具备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4)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5)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6)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7)具备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设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包括以下方向:(1)通信工程方向: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无线通信系统集成、数字通信系统设计与实施、通信网络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并学习计算机的应用设备及系统设计、制造与管理,培养学生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持 的 重 点建 设 专 业 , 照 教 育 部 、 政 部『0 6 4号 文 按 财 2 0 11 《 关于 实施 国家 示范 性 高 等职 业 院校 建 设计 划 加 快 高等 职业教 育改 革与 发展 的 意见 》 的要 求 . 专业 中造 就一 批 在
基 础 理 论 扎 实 、 教 学 实 践 能 力 突 出 的 专 业 带 头 人 和 教 学 骨 十 。 设 一 批 融 教 学 、 训 、 业 技 能 鉴 定 和 技 术 研 发 建 培 职 功 能 于 一 体 的 实 训 基 地 或 车 间 .合 作 开 发 一 批 体 现 工 学 结 合特 色的课 程体 系 . 快微 电子 技术 专业 建设 和 改革 . 加 能 在 全 国 起 到 示 范 辐 射 作 用
集设 计 、 发 、 造 、 研 制 封装 测 试 、 应用 以及 配套 于一 体 的集 成 电路 产业 和软 件与 信息 服务 产业 集群 . 中 . 导体 照 其 半
明 工 程 ( 能 大 幅 节 省 功 耗 的 L D 绿 色 照 明 取 代 传 统 照 以 E 明 . 家 已 经 在 “ 一 五 ” 划 中将 L D 照 明 列 入 重 点 发 国 十 规 E
第1 8卷 第 6期
20 0 9年 1 1月
重 庆 电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学报
o m a fCho g i g Co e e o e to c u l o n an H  ̄ fElcr ni
Vo .8 1 N O6 1 .
NO . 2 0 V 09
微 电子技 术专业建设与 改革 的探 索
袁 勇 , 睿 强 , 刘 王 君 , 张林 生 , 李建 芳 , 龚 恒
( 庆 电 子 工程 职 业 学 院 电子 信 息 系 , 庆 4 1 3 ) 重 重 0 3 1
(整理)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培养计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方向)专业培养计划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型微电子技术专门人才。
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受到微电子技术的基本训练,具备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具有较好的微电子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和创业意识、较强的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毕业后,能够从事微电子技术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锻炼,能够成为微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2、培养要求2.1 知识结构要求:●具备政治、语言、文学等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管理知识●具备基本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知识,系统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半导体物理基础,受到良好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过程训练,具备一定的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设计知识和能力,了解相关专业(如通信、电子信息)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器件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微电子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
●了解微电子技术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其基本思维与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2.2 能力结构要求:●具有现代信息检索、阅读及撰写科技论文与技术报告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2.3素质结构要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微电子技术职业道德●具备求实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以及严谨的科学素养●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正确认识计算机及其技术对客观世界及社会的影响●具备工程实践观、效益意识及信息安全基本认识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作为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微电子技术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 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国家 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学术研究措施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内部培养等方式,不断提升科 研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 队。
。
03
学术研究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
利用新技术新原理开发新型电子器件和系统,同时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
产业化发展。
学术研究目标
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引进高 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 ,不断提升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水
平和国际影响力。
促进成果转化
就业方向对比
国内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对广泛,不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从事研究工作,而另一些高校毕业 生则更倾向于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国际专业比较
• 学科设置对比:国际上不同国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设置上存在一定 差异。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更注重微电子学、半 导体器件等领域,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更关注光电子学、激光技术等领域。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 研究与应用开发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能力的国际化电子科学与技 术人才。
培养方案
01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 践课程等。
02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毕 业设计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对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即从工程造价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农业机械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得知,电子信息工程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总之,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进而能够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建设;改革电子信息工程的出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它们的出现,缩短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让沟通变得更加方便。
而社会在不断的前行,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也不能止步不前,也需继续在其领域内不断深研,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分析1.1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引导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还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虽然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但是其所包含的众多实用性技术却已然无法做到真正的推广,而且在普及力度上以及平衡性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足。
所以为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各种作用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确实应该加大对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开发建设力度,并以此推动整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1.2航天领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项重大应用即是在航天领域之中的应用,其中主要可以表现在航空以及卫星发射等诸多方面。
技术人员通过对设备硬件设计能力以及微波遙感等专业性技能进行培训之后可以确保航天领域的工作人员顺利掌握空间探索以及空间电子、信息传输以及处理等重要的知识能力。
此外该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开发与运用还可以为我国的航空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1.3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除了航天上述的航天领域之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在现有专业建设建设方面,按照学院“强化特色、树立品牌”的方针,对本部门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加强建设。
深入开展专业调研,依托行业岗位用人需求,按岗位人才技能由基本到综合要求,重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培养所有学生达到基本技能岗位要求、部分学生达到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较综合的岗位要求。
微电子技术专业以半导体工艺、电子元器件为重点领域,进行专业改造,开展建设。
在新兴专业培育上,对现有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进行深入建设与改造,讨论修改专业名称及人才培养体系,使微电子技术专业逐渐向新型器件产业领域过渡。
“十二五”期间将专业建设投资重点转移到微电子技术专业上,以保障专业师资、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需要,主动适应产业的飞速发展,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特色专业水平,在专业规模定位上,“十二五”期间,本部门将本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调整专业办学规模,使所有3年制高职在校生规模整体微电子技术专业控制在80人左右。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一)行业背景
微电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据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的统计,随着全球电子产品转移至中国生产制造的趋势带动下,中国产业快速成长。
众所周知,中国正成为世界集成电路制造基地,而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就集中了70%制造企业。
2002年中国产值仅269亿人民币,至2006年已达1,006亿人民币,而且历年产值成长率均远高于全球水准,2007年产值达1,291.9亿人民币,年成长率28.4%。
2007年中国设计业、制造业营收则分别达267亿人民币、418亿人民币,年成长率各为43.5%、35.3%;而测试业营收约607亿人民币,年成长率为18.6%。
2007年测试业在产业链中的产值比重占47.0%,而设计业、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则分为20.7%、32.3%。
中国未来的芯片产量年增长率可达42%,远远超过10%的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有望发展成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地区。
(二)人才需求和定位
学院位于长三角地区,随着电子制造业北上、内移,淮安正成为厂家看好的阵地。
专业建在地方经济的增长点上,在未来的几年内,淮安市政府还将IT产业作为淮安的第一支柱产业。
目前已有富士康、达方电子、明基集团等大型企业进驻。
根据项目规划,富士康产业园将总共吸纳12万各类人员就业。
2007年我
国信息产业人才需求量为777万人,今年我省信息产业人才自今年起每年的需求将达到20万人,在上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南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专业为,微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
在南京、常州对微电子技术人才需求量也相当大。
二、现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的基础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呈现增长趋势,招生数急剧增长。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电子类相关专业众多,例如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声像、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相近专业,积累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基础,使开设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现在拥有很强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还有很强的专业基础教学体系。
近年来,由于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使得该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升温,有若干本科院校设立了该专业,但在我们这样的专科层次设立这个专业方向很少。
我们的师资力量经过前几年的酝酿,进行了人才引进及培养,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师资队伍。
《版图设计及应用》是院级精品课程,《电子封装与测试技术》是示范建设课程;拥有《芯片及测试技术》实训中心,光电技术实训中心,版图设计实验室,SOPC技术实验室等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室,与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微电子封装技术》教材出版,《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半导体制造工艺》、《版图设计及应用》校内讲义;《半导体工艺》等实验实训讲义6本。
三、建设目标和特色
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开放办学,着力进行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长三角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把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独具特
色的专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培养掌握微电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设备安装、运行、维护、调试能力、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能力等与微电子技术相关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通过对微电子技术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应的能力,如图所示。
图1 专业定位
四、建设内容
图2 本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图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模式
坚持“工学结合”,探索“以产养学”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把教和学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解脱出来,将部分课程的教学、实训在企业合二为一,实现“教产一体”。
利用区域优势,联系顶岗实习企业。
学院地处长三角,周边微电子企业众多,为了实施工学交替,广泛联系微电子相关生产企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工程师给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每届学生到工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艺实习,相关课程可由工厂的工程师直接授课。
组织学生到相关微电子厂进行顶岗实习。
实行全日制培养,向“全真”实习、实训方向努力。
2、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微电子行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制定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
将企业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守则、岗位体系和职责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并实时跟踪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专业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实行一体化和项目化的方法进行。
以新型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和应用及其驱动电路设计为内容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对《半导体工艺》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整个教学围绕半导体器件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
《版图设计》课程直接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
图3 以“校企合作,微电子产业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图
3、课程建设
表1:课程建设表
名称
建设目标 建设时间 经费(万元)
负责人 《半导体制造工艺》 院级 2013年12月 2 许金星、张楼英 《电子封装与测试》 院级 2012年12月 2 张楼英、吴大军
《微传感器技术》 院级 2014年12月 2 赵安邦 《新型电子元器件》 院级
2015年12月
2
吴大军 谭伟东
《VHDL 集成电路设
计》 院级 2015年12月 2 安雪娥
4、教材建设
表2:教材建设表
名称
建设时间
经费(万元)
负责人
企业需求(职业岗位)
半导体制造
版图设计及应用
校内实训
电子线路
电子封装与测试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实训中
心
微电子材料
VHDL 集成电路设计
版图设计
单片机应用技术 微传感器技术
平面工艺实训
单片机实训室
以企业
需求为出
新型元器件
考工,行标,企文
工程制图
半导体制造工艺
光电子实训中心(LED)
SOPC 实训室 课程设置
5、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表3: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表
(二)师资队伍建设
表4: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表
表5:教师培养一览表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半导体工艺实训中心(与光电子技术专业共用)
(1)建设目标
完成生产线超净室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规划生产性LED生产封装测试生产线,完成实训室主要设备的采购、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生产,满足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成为校内“生产性”和“以产养学”实训基地。
(2)建设内容
①新建实训室1间, 面积80M2,完成生产线超净室的规划、设计与建设;②购置半导体工艺全生产线设备包括氧化、光刻、扩散
(3)建设功能
①对3名专业教师进行生产性项目的培训与实训,配备1名专职技术与管理人员。
②确定生产性实训项目,并完成专业1个班学生开设微电子工艺实训项目。
③可供老师进行教科研项目。
④可以面向本地区微电子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建设资金:总投资150万元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组,由聂开俊负责。
完成与韩华新能源、苏州和舰、长电科技、华润华晶微电子、南通富士通、无锡英飞凌等公司的校企合作共建事宜。
(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②开展短期项目培训和中长期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社会培训服务,校企联合培训。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④职教师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五)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或其它特色项目
对外加工、技术合作,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承接来样、来件加工服务。
五、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一)项目资金预算表
表6:微电子技术专业资金投入预算表
(二)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成果
表7:微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建设进度与预期成果表。